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铁路个人先进事迹材料大约有4篇左右,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铁路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安xx,中共党员,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xx机务段动车组司机,曾获xx省优秀共产党员、xx省五四青年奖章、xx局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xx局集团公司劳动模范等荣誉。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济郑高铁濮阳至xx段联调联试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出站上坡长度600米,曲线半径800米……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xx机务段动车组司机安xx双眼紧盯线路前方,熟练地操纵检测车。没多久,检测车就达到了规定速度。
今年40岁的安xx开过调车机车,驾驶过动车组列车,牵引过中欧班列,创造了连续走行120多万公里的安全业绩,实现了从“门外汉”到“机车大拿”的华丽转身。
厚积薄发
争做调车司机“排头兵”
开火车,是安xx儿时的梦想。上小学时,老师问大家长大想干什么?安xx抢先回答:“开火车。”
从部队退役入路后,安xx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机务班。2005年底,他顺利通过结业考试,进入xx机务段工作。
尽管梦想照进了现实,可开火车并没有他想得那么容易。机车上成千上万的电器元件、师傅脱口而出的专业术语,让他有些不知所措。但他有一股拼劲,相信勤能补拙,白天到机车上熟悉机车构造,练习故障处理,拉着师傅问这问那;晚上梳理、总结、消化一天所学,在业务书籍和笔记簿上画满了圈点符号。他还经常找司机长请教机车构造、常用规章、故障处理等知识。经过勤学苦练,安xx顺利通过定职考试,成为一名调车副司机。
沿线锻炼是一门必修课。2007年初,安xx主动申请到陇海线民权调车点工作。当时,恰逢陇海铁路电气化改造,线路两边都是施工人员和机具。每次值乘,他都全程站立,认真瞭望。时任司机长田卫看他是个“好苗子”,更是倾囊相授。
半年后,安xx凭借优异表现,开始驾驶调车机车。面对新的挑战,他保持学习定力,找来作业区域内所有站场的平面示意图,提前熟悉站场布局和信号设备位置,作业时一一确认核实,反复记忆,烂熟于心。
2009年,安xx报名参加全路机车司机晋升资格考试。那段时间,他白天在机车上一遍一遍地反复演练故障处理,晚上挑灯夜读,在纸上默写关键内容,经常学习到凌晨。经过一年备战,他顺利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内燃机车驾驶证,握上了闸把,成为一名火车司机。
因为热爱,他练就了操纵机车“一手准”、规章制度“一口清”、故障处理“一摸准”的绝活,成了职工眼中的“问不倒”、领导心里的“放心人”。
充电蓄能
跑好中欧班列“第一棒”
2012年5月,安xx成为东风4型6459号机车的司机长。为摸透新机型的“脾气”,他借来该机型的电路图,有空就上车对照学习。机车入库小辅修时,他跟着检修人员看,对不明白的地方刨根问底,直到弄清弄懂,并详细记在小本子上。
很快,他对机车的每一条脉络都如数家珍。这台机车也在他的精心“调养”下,逐渐成了一台精品机车,多次担当中欧班列牵引任务。
2013年,凭借连续6年无违章违纪和多次段技能大赛第一名的优异表现,安xx成了一名中欧班列司机。
“xx集装箱中心站到xx北站虽然只有短短的30多公里,但是弯道多、曲线半径小,瞭望困难。”安xx连续利用4个休班徒步查看每一个信号分区、每一处坡道变化、每一条道岔径路,熟记每一个关键处所周边的环境特征,规划最优操纵步骤。归来后,他将内容分类整理,写在本子上,加强学习记忆。
2013年7月18日,安xx作为首发司机,严格执行“唱一钩、对一钩、干一钩、抹一钩”呼唤应答制度,精心操纵机车牵引中欧班列从xx集装箱中心站出发,跑出了万里之行的“第一棒”。
中欧班列安全运行的轨迹留下了安xx的智慧与汗水。他根据自己日常的整理笔记,总结提炼出了“柴油机停机处置五步骤”“内燃机车电路故障快速排除法”和“三盯一控两注意”调车工作法等,在全段范围内推广运用,成了中欧班列安全开行的“得力助手”。
自强不息
踏上高铁时代“新征程”
2017年,xx局集团公司增选动车组司机,为高铁新线开通运营做准备。安xx决定挑战自我,再次学习新技术。
通过动车组司机筛选考试及高铁适应性测试后,安xx走进武汉高铁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参加全路统一的动车组司机理论培训。他如同一块海绵,迅速地汲取理论营养。为了加深记忆,他和同事结成对子,相互提问,反复背诵默写。短短1个月时间,他就用完了8支一次性签字笔,记了两本厚厚的笔记。“差不多有1000道题吧,每道题都默写了10遍以上。”安xx回忆道。
学习无捷径,锲而不舍登高峰。没有电力机车驾驶经历的安xx依靠勤学苦练,顺利通过了严苛的动车组司机考试,考取了动车组司机驾驶证。
“我跟动车组练习的第一天,就遇到了接触网挂异物的情况。带我的师傅问我挂哪儿了,我脱口而出‘接触网’。师傅劈头盖脸一顿批,要我回答挂接触网的具体部位和公里标。”安xx说,师傅的言传身教让他受益匪浅。
2020年下半年,xx省“米”字形高铁的一“点”——郑太高铁联调联试,在新岗位上崭露头角的安xx被选拔参与联调联试任务。郑太高铁是一条山区高铁,桥隧39座,线路最大坡度27。6‰,桥隧比达到74。8%。
为高质量完成联调联试任务,安xx迅速进入“白+黑”“5+2”的状态,每天至少操纵车组往返20多趟,配合完成各种试验,退勤后梳理总结当日操纵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编制次日的作业指导书和操纵提示卡。他经常一天只睡几个小时,1个月才回家一次,最终高质量完成了郑太高铁220趟试验任务。
新征程,再出发。目前,济郑高铁濮阳至xx段联调联试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安xx第二次以主力身份参战。他将继续紧握闸把、勇毅前行,在铁道线上续写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新篇章。
勤奋学习,攻坚克难
勤能补拙,追逐梦想
安xx用奋斗抒写奉献之歌
于无声处聆听铁路脚步
第二篇:铁路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杨xx
xx局集团公司
xx疾病预防控制所
消杀科科长
杨xx,2015年被评为xx铁路局优秀共产党员,2020年4月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20年10月获得“xx好人”、xx省劳动模范称号,2021年2月被评为中央政法委“平安之星”。
参加工作10多年来,他立志白衣为甲,当好防疫卫士;从事冷门工种,投入极大热忱;做到细节到位,确保站车无恙。他充分做好思想、能力准备,在大任降临的关键时刻,做到冲得上去、豁得出来,始终把旅客安全放在最高、最重要的位置。他就是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铁路系统唯一获得者、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xx疾病预防控制所消杀科科长杨xx,一名为站车和旅客筑起防疫安全屏障的铁路防疫卫士。
初心不改为战“疫”
杨xx是“85后”,2003年全国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时候,恰逢高考的他被钟南山院士的事迹激励,立志要做一名战“疫”勇士,便报考了xx医学院预防医学系,如愿以偿开启了“防疫人生”。因各方面表现优异,大学三年级时,杨xx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2008年大学毕业后,他进入xx铁路疾控所,干起了防疫消杀工作。
防疫消杀这个专业,在铁路行业各工种中颇为小众。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已经担任多年消杀科科长的杨xx带着5个“兵”,负责铁路xx片区所有站区及配属车底的日常消杀、防虫灭鼠工作。事多人少,照样干好,入行以来,杨xx一天也未敢懈怠。刚参加工作那年,他的目光聚焦汶川特大地震的救援防疫,与曾在现场的两位同班同学密切交流,积累了一定经验。
当新冠肺炎疫情袭来时,有着多年思想和能力准备的杨xx率先向党组织递交请战书,主动要求“到铁路疫情防控最需要、最艰苦、最危险的地方去”。从去年农历大年初一开始,消杀科的工作重心转向防疫消杀。作为消杀科科长、xx片区防疫消杀的带头人,杨xx身穿白色防护服,手持消杀喷雾器,迅速投身抗疫“战场”。
那段时间,消杀如同打仗,既有“阵地战”,又有“运动战”。xx地区的终到列车车底分别存放在xx客技站、xx动车所和xx西动车一所、二所。这几处相距甚远,疫情防控期间列车入库时刻表也被打乱。同时,杨xx还接到了在xx、xx西站站台开展就地消杀的新任务。起初,杨xx带着他那支小小的队伍,每天奔波、四处转场。那段时间,只要坐进疾驰的汽车里,无论颠簸得多厉害,杨xx都能快速睡着。但只要车一停,他又打起精神,背起沉甸甸的消杀喷雾装备,进站上车,筑起防疫屏障。
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让杨xx瘦了一圈。他的双眼布满血丝,还熬出了黑眼圈。单位领导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经过多方协调,杨xx的队伍逐渐壮大到16人,消杀科的职工终于可以变“四处游击”为“定点驻守”,大大减少了在路上奔波的频次。力量增强了,本领也要更高强。对于未掌握专业消杀技术的新手,杨xx手把手地教,在短时间内把队伍带起来、把效率提起来了。
我是党员我先来
防疫消杀,程序非常严格。对于那些确诊、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及发热旅客乘坐过的车厢及邻近车厢,消杀人员必须“全副武装”,用含氯消毒液做好消杀。
每次消杀作业,杨xx和战友们都把自己武装得“密不透风”。背上20多公斤的电动喷雾器,戴上口罩和护目镜,穿戴完成的那一刻,人就已经开始感觉憋闷了,走不了一会儿就全身冒汗、衣服湿透。
普速列车停在客技站里,杨xx他们要负重前行爬三个高台阶才能上车。动车组列车如果没有停在站台上,就要踩梯子才能爬进车厢,甭提多费劲了。终到列车往往会关闭空调,车厢里空气流动性很差,因此消杀作业开始不久,全列车便弥漫着消毒液浓浓的刺鼻气味。口罩根本阻挡不了这味道往鼻孔里钻。但杨xx并没有因此降低作业标准,车厢的行李架、通风口、连接处、厕所、地面、窗台、桌板、踏脚,一处不漏都喷到。消杀一列200米长的单编组动车组列车,平均要耗时50分钟。当终于可以脱下防护服透口气时,杨xx早已是内衣湿透、口渴难耐了。
相比普通列车的预防性消毒,确诊、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及发热旅客乘坐过的列车终末消毒要求更高、风险更大。穿着防护服,消毒液一喷,封闭的车厢里雾蒙蒙一片,往往看不清谁是谁。但同事们都知道,背着重装备走在最前面的,一定是杨xx。他总说:“我是党员,又是负责人,有事我先来,你们跟上就行。”
有人作过统计,防疫消杀工作最紧张的那段时间,杨xx他们每天要步行2万步以上。从2020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他和伙伴们最高纪录是24小时消杀了160余趟车体。最忙的时候,杨xx每日7时左右开始准备消杀作业,次日3时收工,4时才能回到驻地休息。
消杀所用的化学药品均有极强的腐蚀性。喷雾器上的管子用不了多久就被腐蚀出小孔。由于长期接触腐蚀性药剂,他手上皮肤越来越干、布满细小裂痕,一接触热水就感觉疼痛难忍,只好每日用冷水洗手、洗脸。因为连续一段时间休息不足、佩戴双层口罩、接触消毒液等原因,他出现了耳痛、失眠、眩晕等反应,医生多次建议他住院或休养调理,但杨xx选择了继续坚守在防疫第一线,理由很充分:“我是党员,又是临时党支部书记,年纪也比较轻,怎么能临阵退缩呢?”
敬业报国是“大孝”
杨xx的家远在离xx约60公里的共青城。每次通勤,他得先坐火车再骑电动车,回趟家非常不容易。平时,他难以顾家,只能拜托家人辅导孩子学习,靠姐姐照顾体弱多病的双亲。
2020年农历除夕,恰逢杨xx35岁生日,他原本计划在家里好好陪伴父母,全家人吃上一顿难得的团圆饭。除夕那天,杨xx一直忙到下午才匆匆登上回家的火车。可到家刚端起饭碗,他就接到单位打来的电话,通知他初一一早到岗就位。杨xx干脆利落地答道:“好的,我马上赶回单位。”
放下电话,他满怀愧疚地对双亲说:“爸妈,实在对不起,这次疫情来得突然,我又不能陪你们了……”杨xx的父亲安慰他说:“去吧,这是你的职责。”
从去年1月25日起,xx铁路疾控所消杀科转入“战时状态”,有时候忙得昏天黑地,他一整天都无暇给家里去个电话。家人们虽然很担心他,但都十分理解支持他的工作,基本没让他操心家里的事。
事实上,家里此时急需杨xx照应:他的父亲于2019年末被确诊为肺癌晚期,正在医院治疗。可2020年除夕夜后,杨xx就一直奋战在抗疫一线,顾不上家里。父亲转院进行化疗,为支持杨xx的工作一直瞒着,只由60多岁的母亲一人陪护。杨xx去年曾在最忙之时,算好了挤出2个小时前往医院看父亲,但临行前突然接到信息,在管内终到的动车上发现确诊病例,要立即协调相关消杀事宜。于是,探望改为了打电话。
春运期间,杨xx带领列车消毒组迎难而上,累计消毒列车33331辆,其中对确诊、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及发热旅客乘坐过的列车进行终末消毒2261辆,避免了再度发生感染。
杨xx的战“疫”先进事迹,先后见诸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他也因此获得“最美铁道科技工作者”“xx好人”、xx省劳动模范、中央政法委“平安之星”等荣誉称号。杨xx的父母通过媒体报道了解儿子的贡献后,不禁为之骄傲:“儿子,组织这么信任你,你一定要不负众望!”
去年12月,父亲走了。杨xx忍痛含悲,擦干眼泪,记着叮嘱,干好本职,和同事一道把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工作做得细致扎实,并以此告慰亲人、报效国家。
志向引领人生
青春需用来奋斗
这名风华正茂的铁路人
跟党旗前行的先锋队员
最能明白“我是谁”“为了谁”
他把党徽戴在胸前
将职责扛在双肩
阔步奋进、义无反顾
第三篇:铁路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姜xx,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xx旅行服务公司xx高铁餐饮管理分公司副总经理。他带领团队不断丰富高铁餐食品种,推出17项技术革新和小发明,荣获全国铁路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及局集团公司最美工匠、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
从瓜子、花生、火腿肠,到大虾、肥牛、鳗鱼饭,中国高铁实现“从追赶到领跑”,高铁餐饮也不断迭代升级,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旅行生活。
他为旅客倾心送上美味餐食,积极攻关高铁餐食课题,用心守护旅客用餐安全;他参与并精心打造xx“高铁中央厨房”,使所在企业成为全路首家获得国际食品安全风险管控体系HACCP质量认证和ISO22000认证的食品企业。他就是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xx旅行服务公司xx高铁餐饮管理分公司副总经理姜xx。
精钻细研“家”的味道
10月21日12时许,G206次列车上,旅客吕女士用手机在“掌上xx”小程序下单的“海珍品套餐”被送到座位。揭开包装,鳗鱼、腰果虾仁、红焖牛肉等菜品香气扑鼻,吕女士先拍了照片发朋友圈,然后惬意地品尝起来。
这款广受旅客欢迎的“网红套餐”正是出自姜xx团队之手。近年来,他们坚持精品理念,精钻细研,不断丰富餐食品种,满足旅客多样需求。
姜xx带领团队立足xx美食特点,深入xx各大菜品销售市场、各大线路高铁动车调研,对旅客餐饮需求及当地菜品销售情况、季节餐料变换情况等要素进行分析。
着眼提升高铁餐饮生产工艺,他们潜心推出特色套餐、时令套餐、营养套餐、普通套餐四大套餐,极大丰富了旅客的餐食选择,打造出高铁餐饮“家的味道、家的感觉”。
“开发新菜其实是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姜xx说,当初尝试研发红烧排骨盒饭,结果把排骨全都炖烂脱骨了,根本没法用。后来经过反复尝试,采用先“蒸”后“淋汁”的方法,才将排骨完好无损地放进饭盒。
“试错”也常有意外之喜。一次,姜xx在涮火锅中得到灵感,打算尝试研发肥牛盒饭。一开始团队并不看好,但在姜xx的坚持下,肥牛盒饭试吃版出炉,大家品尝后都赞不绝口。随后,他们丰富汤汁种类,研发出金汤肥牛、麻辣肥牛等多种口味,一经推出便广受旅客喜爱,成为高铁餐饮的主打产品。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高铁餐饮关乎中国高铁的声誉和形象,不能有半点马虎。”姜xx从食品安全的源头抓起。食材通过正规渠道向社会招标,采用优质原材料。他们还专门建设了品控室,对原料农残进行化验,同时对盒饭进行抽样检验,把好食品生产安全关。
姜xx紧紧抓住周末、暑运、小长假等黄金期,特别是打响“两坚守两实现”攻坚战以来,他带领团队结合线路地域特色,研究优化配餐方案,进一步丰富配餐品种,提高餐品销量,努力增收创效。
他带领团队先后研发出鳗鱼饭、麻辣大虾、酱牛肉、熏鲅鱼、海带面等36种特色美食,口味从咸鲜、麻辣拓展到金汤、酸菜、咖喱等,融合川菜、湘菜以及日式料理的特色,让旅客在高铁列车上就能饱尝天下美味。
“精心精细精致、品味品质品牌”和“食品安全大于天”的管理理念,让xx高铁餐饮管理分公司成为一流餐饮管理企业的标杆。该公司连续保持了“食安山东”年度示范企业称号。姜xx因在行业内表现出色,被授予“中国饭店协会”食品安全管理师、中国美食营养师等称号。
创新提升餐食品质
做好高铁餐饮是门大学问。与平常做饭不同,在高铁动车上,盒饭经过微波炉二次加热后,要保持营养和色彩不流失,这是一大难题。
为此,姜xx将食材搬进研发室,邀请100多名体验者对菜品进行品尝和投票,根据食客的切身体验,对高铁营养餐使用的菜品和工艺进行改进。
与此同时,姜xx带领团队积极破解“锁绿”难题,通过速冷方式锁住食品的营养和色彩,进一步提升套餐的色香味。由此,食材选用的范围大大扩展,高铁旅客的菜单中又多了西蓝花、莴苣等绿色蔬菜。
工艺流程的优化更是高铁餐饮美味的保证。“熟练工1分钟可以处理近30条小黄花鱼,平均每条鱼不到3秒。”姜xx介绍,他们针对小黄花鱼、海昌鱼等海鲜特点,规范剪鱼时的下剪位置、下剪深度、处理标准。
此外,他还根据食材特点规范食品加工工艺流程标准,推出三步焖米法、分装定量勺、分拣台等17项技术革新和小发明,解决了封膜技术参数校订等问题,极大提高流水线生产效率。
与供应高铁用餐的冷链不同,热链要保证餐品温度,对出餐、配送的速度要求极高。2017年,中国卫生信息技术交流大会在xx国际会展中心召开,27000份热链盒饭订单落在了姜xx等人的肩上。“必须在盒饭装好之后2个小时内送到客户手中。”对此,姜xx团队专题攻关,完善热链套餐的生产模式,攻克了热链盒饭生产工艺、生产品类、生产流程等难关,顺利完成会议配餐任务,迈出了走向社会市场的第一步。
“高铁中央厨房”冷链盒饭的生产工艺,需在冷却区使用YW300隧道式网带单体速冷机和SW150隧道式网带单体速冻机。职工每日在低温环境中工作,虽然配备了暖手套、护膝、棉衣等保暖用品,但仍然治标不治本。
姜xx决心进行技术革新,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保障职工身体健康。他成立攻关小组,经过多次试验,在两台冷却机隧道口处加装封闭装置,减少冷气外泄,给现代化流水线戴上一个有科技含量的“口罩”,既解决了冷气直吹的问题,又极大减少能源消耗。
2013年,姜xx所在的公司通过了QS(现称SC)认证,之后又顺利通过国际食品安全风险管控体系HACCP质量认证和ISO22000认证,成为全路首家获得此认证的食品企业,69项营养套餐生产标准被山东省卫生厅定为“调理盒饭”行业标准。
倾力打造“高铁中央厨房”
10月18日,在xx“高铁中央厨房”内,生产线稳步流转——海昌鱼炸酥出锅、米饭焖熟备用,烹饪好的食材经过分装、打包、检验、速冷等环节进入冷库。
姜xx跟其他员工一样,包裹在严实的防护服里,只露出一双眼睛,熟练地复查流水线上的盒饭,做入库前的最后抽检。
“别看我们这条流水线仅30多人,日产量最高能达到16000份。”从生产车间出来,46岁的姜xx介绍道。
2017年,xx“高铁中央厨房”在运营投产4年后迎来首次扩能改造。施工时间仅有1个月,任务繁重,姜xx始终盯控在现场,协调大型设备入场及现场施工作业,对包装套餐冷却隧道进行优化改装。双胞胎儿子打来视频电话:“爸爸,你啥时候回家?想让你陪陪我们……”看着视频里的孩子,姜xx忍不住哽咽。
扩能改造也带来了该公司餐饮产品的全面升级。他们不断拓展团餐热链配送市场,陆续承办了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日兰高铁日曲段开通、潍莱高铁开通等重大活动的配餐服务,热链业务逐步成熟。
2020年下半年,严防境外输入成为战“疫”重中之重,姜xx团队承担起xx市区入境人员隔离餐的热链供应服务。为保证疫情防控万无一失,他们配置了臭氧离子发生器等消毒设备,每天晚上利用臭氧进行二次杀菌,为高铁餐饮上了双保险。
如今,xx“高铁中央厨房”每日套餐产量从2013年公司成立之初的2000份攀升至8000份,最高时可达到12000份,推出的各类套餐得到广大旅客和社会团体的高度认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姜xx荣获全国铁路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及xx局集团公司最美工匠、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
“我会始终站在高铁餐饮第一线,为旅客提供更多的美食美味,不断提升旅客出行品质和幸福感,为旅客出行更温馨、更美好贡献力量!”姜xx说。
姜xx用心探索“家”的味道
创新打造“舌尖上的高铁”
一道道美食
为旅途增色
让体验升级
第四篇:铁路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2008年,一座隧道开工建设,一位青年大学生毕业。走出兰州交通大学校门的韩xx,来到xxxx大山深处的大理至瑞丽铁路大柱山隧道中国中铁一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建设工地。原计划只有几年工期的建设项目因为施工难度不断延期。打通“世界最难掘进隧道”成为建设者们的执念,韩xx坚守在横断山区,和隧道一起“成长”。
12年后的2020年,超级工程大柱山隧道贯通,“技术小白”韩xx也成长为出色的铁路工程师。12年的青春、在大柱山隧道里的4000多天,执着、理性、乐观、自信的韩xx成为这个时代铁路青年美好形象的代表。
韩xx
中共党员,中国中铁一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曾获得中铁一局集团杰出青年、xx省劳动模范、xx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12年,青春无悔
横断山,路难行。位于四川xx两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区东部的横断山脉,是世界上最年轻、最险峻的山脉之一。
滇缅公路、成昆铁路,百年里中国人在横断山以生命筑路。被联合国称为“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的成昆铁路,从横断山脉边缘通过,而2008年开工建设、330公里长的大瑞铁路,穿越横断山脉。
2008年的一天,汽车在山路上颠簸着开向大山深处,韩xx带着简单的行李住进了半山腰的工棚。第二天清晨,他戴上安全帽来到大瑞铁路建设现场,开始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远方,他的同龄人正穿着白衬衫走进城市里的办公室。然而,对他来说,更大的人生考验还在路上。
大瑞铁路是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完善路网布局、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项目之一。作为中缅铁路通道的重要干线,大瑞铁路连接南亚、东南亚国家,推动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开通后将结束xx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不通火车的历史。
从横断山脉腹部穿越的大柱山隧道是大瑞铁路全线最高风险隧道,其恶劣的地质环境让建设工期从最初的5年半先是调整为8年,后又调整为13年,足以见得项目推进之艰难。
大柱山隧道一共穿越12条断层,在燕子窝断层,韩xx和同事们24小时轮班施工,26个月只掘进了156米,平均每天掘进约20厘米。
“在其他地方,用手指抠都能抠这么长……”韩xx说。然而这里是横断山脉,地质复杂程度超过了建设之初的预想。
在大柱山隧道里,有些区段温度在40摄氏度以上,尽管放有冰块降温,但待2个小时以上,人的体力就会大幅消耗。7座抽水站的56台大水泵接力抽排隧道内部涌水,地质带来的涌水、突泥频繁发生,建设中的大多数时段,建设者们都在应对和清理突然涌出的大水和泥浆。
xx市xx区水寨乡平坡村,奔腾不息的澜沧江边,时间一年年过去,韩xx和同事们住的彩钢板房老化了,重建又重建……
打通全长14484米的大瑞铁路大柱山隧道,是韩xx的执念。
身边年年有人离开。“我也想过离开,可是这条铁路肯定得通。与其留给后面的人,为什么自己不成为那个打通的人?”对于坚持,韩xx这样解读。
在努力打通大柱山隧道的第9年,一篇来自铁路记者的报道这样写道:“火车只需7分钟就能穿越14。5公里的大柱山隧道,但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这7分钟的畅通……要付出13年的青春。”报道一推出就被几十家媒体转载,成为传播正能量的网络热点。
韩xx的这份执念和坚持在2020年4月28日8时36分收到了回报:大柱山隧道全隧贯通。
一座隧道,12年,韩xx和他的同事们从青春年少到鬓生白发。青山之中,这一份青春无悔如此震撼。贯通那一刻只有欢笑,没有艰辛。
掌子面,炼就真金
“水深火热”是大柱山隧道广为人知的施工环境。受澜沧江断裂带影响,大柱山隧道的涌水能轻松灌满21个西湖。这种围岩裂隙水最高涌水量可达每小时3300立方米,最大水压3兆帕。可以打透岩石的钻头,在这里有时竟然打不进去。“硬岩富水”四字,形象描述了施工地段的地质特点。
韩xx和同事们在隧道掌子面水平钻孔,放入防水工业内窥镜对探孔内出水点、岩性进一步观察判定,制订了“远水近排、泄水降压”的施工方案。
在涌水掌子面附近,韩xx和同事们打出50多个泄水孔,每个孔长50多米。总长度超过2500米的钻孔成功将掌子面涌水量从每小时3300立方米降至每小时150立方米,水压从3兆帕降至0。2兆帕。硬岩富水段顺利实现带水作业,掘进工作快速推进。硬岩富水段的这一泄水降压工法在大瑞铁路其他隧道得到了推广应用,并被评为省部级优秀工法。
韩xx认为,现在再面对横断山脉的断层,已经有许多方法可以处理。“开始时我们太没有经验了。经验是在处理现场问题中积累的,特别珍贵、有用。大柱山隧道就是我的另一个大学,我在这里学习了10多年。”
韩xx和同事们自行设计加工了隧道二衬混凝土喷淋养护台车,接通水源后不需要持续盯控;自行设计加工了单线铁路隧道仰拱背模,破解了单线铁路隧道空间狭小、仰拱及二衬矮边墙一体浇筑的难题。
对断层施工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效的处理方案和横断山脉地质特点深度思考总结后,韩xx主持编写了多篇论文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断层处理中采用的多项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
隧道里,技术人员需要经常穿过“水帘洞”般的地段到掌子面查看围岩地质及出水情况。即使穿着雨衣,韩xx每次也会全身湿透。这些地下水只有18摄氏度左右,他的身体每次都要承受冰寒的痛苦。
施工记录里写道:一次掌子面突发管涌,掌子面可能整体失稳,必须尽快使用袋装水泥封堵。现场作业人员不愿靠近,韩xx抬起一袋水泥第一个冲到管涌位置。现场作业人员随后加入,最终化解了这次险情。
回忆这次险情,韩xx说:“现场作业人员不敢靠近,是因为他们不懂地质情况,无法综合判断,担心人身安全;我懂、我能判断,所以我才敢冲上去。这不是我有多么大无畏。要冲上去,首先要确定人身安全没有问题。排在大无畏前面的,一定是‘安全第一’!”
这位“80后”技术带头人在施工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智慧、理性、冷静和担当,留在了许多建设者的记忆里。
“兄弟团”,共克难关
“大柱山隧道的建设驻地在大山里,最近的集镇在8公里外:那是一条只有100多米长的小街,刚来时只有几个杂货铺,现在已经有小超市了。我最怕深夜手机响,手机一响,一定是现场有麻烦事了;机械日夜不停地轰鸣,人在隧道里常常不会想到隧道外的事情;一年回家乡乌鲁木齐一次,那里有父母、妻子,平时最怕知道他们生病;哪有什么娱乐,根本没有多少空闲的时间……”
韩xx的语气里总是透着一种轻快,说上面这些的时候也不例外。
一个地方、一座隧道、10多年,为什么你能如此?面对记者的提问,韩xx说:“不是我,是我们。我是我们。”然后,他说出了姜栋等一大堆名字。这些人都是和他一起工作的同事。
“不是我一个人,我们都在这里。因为粗线条、乐观,所以我们才能坚持下去,隧道才能尽快打通。”
“我大学毕业就来到这里,一待就是10多年。也不是我一个人这么辛苦,许多人比我更辛苦、更有压力……”
韩xx一次次强调。
在铁路建设现场,“兄弟”这个词常常听到。在大柱山隧道建设者的口中,这个词出现得更频繁。从开工到现在,进入第13个建设年头,青山和隧道中的并肩携手,漫长的建设时间和一次次共同面对前所未有的施工困难,让他们成了感情深厚的血肉“兄弟团”。
现在,大柱山隧道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大瑞铁路共有40多座隧道,大柱山隧道通了,大瑞铁路开通运营就胜利在望。
大柱山隧道贯通后,建设难关渡过、“兄弟团”被打散。作为技术精英的韩xx被分派到其他建设项目。
在大柱山隧道,韩xx心怀“一定打通隧道”的执念,从见习生到技术员、隧道技术主管、工程部部长、总工程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隧道工程技术管理者。“80后”韩xx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光给了大柱山隧道,而大柱山隧道也给了韩xx非同寻常的回报。那段经历带来的成长,已让他在新的工作中成为同龄同业者的楷模。
青春只有一次
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韩xx将宝贵的12年青春
奉献给了大柱山隧道
奉献给了中国铁路建设事业
他以“80后”的智慧攻克了难关
并将以理性、严谨、抗压、乐观
迎接新的挑战
今天上面这些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铁路个人先进事迹材料精选4篇,方便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