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观后感200心得体会(精选4篇)

  第一篇:觉醒年代观后感200心得体会

  弱国意味着什么?我想稍有常识的人,都会脱口而出:“弱国无外交!”如果我再追问,弱国怎么无外交呢?恐怕有些人就不能回答的很真切了。

  而热播电视剧《觉醒年代》,却能够鲜活生动的回答这个问题。

  它以广阔的视角和细心刻画,高度还原了一段耻辱的历史和一场激动人心的爱国运动……

  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信心满满的要要回山东的主权,然而日本却无耻的要求参会的几个战胜国,把之前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完全转交给日本。更令人气愤的是北洋军阀政府,在段祺瑞、曹汝霖、章宗祥等亲日派的影响下,竟然密令外交大使在丧权辱国的“巴黎和约”上签字。这个不可告人秘密地由林长民老乡传给了林长民,林长民传给了汪大燮,汪大燮传给了蔡元培,蔡元培传给了北大,北大传给了整个中国,于是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以陆征祥和顾维钧代表的谈判团每天都如坐针毡,备受煎熬。一方面是国民政府的密令,令一方面是国内外各界爱国人士的抗议呼声,他们最终决定听从正义的呼唤拒绝签字!

  拒绝签字,已经是这些外交官能为国人做出的最大抗争了。虽然此前他们一直绞尽脑汁据理力争,甚至曾经担着卖国贼的罪名,连夜去低三下四地乞求各国公使,以单独给他们好处为条件,换得他们对中国的同情和支持。可是结果呢?换来的除了耻辱还是耻辱!对于“弱国无外交”的体会,我想没有人比这些外交官更能感同身受的了!

  那么,国家受歧视,被欺负对于国民又意味着什么呢?我想孙中山先生讲述的一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

  孙中山先生在被问及为什要革命的时候,十分感慨的讲了一个故事:居住在南洋爪哇的一个华侨,是个千万富翁,一天晚上与朋友聊天,忘记了时间。他忽然意识到该回家了,但是又同时发现自己忘了带夜间通行证和夜灯,就十分为难起来。自己想回家又怕被荷兰巡捕查问。因为当地有个法律规定——晚上不允许华人随意出入,必须要携带夜间通行证和夜灯。否则,或罚款,或坐牢!这个华人不敢冒风险,又要赶回家去。怎么办呢?无奈之下,他想到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花一块钱租一个日本妓女,装成日本妓女的嫖客,让日本妓女挽着他的胳膊走在夜晚的大街上。荷兰巡捕以为他是日本妓女的客人,便真的不敢过,这样他安全的回到了家。

  身为富翁的中国商人,不如日本的穷妓女,原因显而易见,那就是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问题。日本妓女虽然穷而且身份卑微,但是她背后的国家强大,所以人家国际地位高,行动也自由。这个中国人虽然富有,但是他背后的国家是弱国,所以他连一个走夜路的自由都没有。

  身为“弱国”的千万富翁没有一个日本娼妓有尊严!就如同“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那块牌子所标示的一样——在那些所谓的强国眼中中国人是没有尊严的!中山先生对于这种“可见一斑”的现象,肯定比一般人见得更多,感受的更深。所以他要义无反顾的进行革命!他想要革出一个有主权的国家!

  一个国家没有主权,这个国家就会受欺负,身为这个国家的国民活得就没有尊严。那么当一个国家被欺负到没有底线的时候,她的国民又岂止是没有尊严的苟活吗?

  如果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还停留在烧杀抢掠的层面,那么南京大屠杀,就已经上升到了“亡国灭种”的层面!几十万万鲜活的生命啊,几十万的中国的国民啊,他们不但不能没有尊严的活下去,就连死都是没有尊严的!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在自己的家里,他们却被无耻的侵略者屠杀!用刀、用枪、用炮、用木棍、用绳索……用各种骇人听闻的方式被肆意屠杀!

  希特勒称犹太人是劣等民族,所以要灭掉他们,用各种惨无人道的方式灭掉他们,就像“奥斯维辛”所呈现的那样;日本的军国主义分子,同样成认为中国人是愚蠢的“支那人”!所以他们也想用那样一种惨绝人寰的方式吞掉整个中国,他们侵略的铁蹄几乎踏遍了中国的每一寸土地!整个中华民族真的曾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外敌入侵,国家懦弱,怎么办?怎么办?只能靠国民奋起反抗,弱中求强!就像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所呼号的那样:“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都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是的,要想拯救一个无比贫弱的国家,只有靠这个国家的每一个国民的觉醒,不惜一切代价地去捍卫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个国家才可能保证她的国民自由而有尊严的活着!我们多灾多难的中国,从那样一个困苦的时代站了起来,强大了起来,完全是每一个爱国者的功劳,是每一个国民的荣耀!这里边有像汪大燮、顾维钧一样的政府官员,有像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鲁迅为代表的高阶知识分子,有像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邓中夏为代表的爱国学生,更有许许多多的爱国商人、军人、工人,还有后来受到思想启蒙的农民,所以“弱”不要紧,弱中求强才是硬道理!而“强”国的唯一核心就是上上下下的每一个国民对这个国家深刻而伟大的爱!

  第二篇:觉醒年代观后感200心得体会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该剧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艺术地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这部电视剧看得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时而感动,时而气愤,时而惋惜,时而温情。现在我谈谈我的感受。

  一、谈几位主演。

  李大钊,陈独秀,胡适这几个为新青年的主编,也是电视剧的主线人物,从他们的求学经历,从他们的创办新青年杂志的经历,从他们相识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一群为中国寻找出路的热血青年,在不断的探索解救中国的治国出路,也许会失败,也许有坎坷,也许有人同意,也许有人反对,但这几个人初心不改,尽管在观点上有不同,但是他们都是为了新中国,为了劳苦大众,为了解放全人类。

  二、谈几位青年。

  陈延年,陈乔年,毛泽东,邓中夏,周恩来,这几位青年是《新青年》的追随者,他们怀有一腔报国热情,正直无私,不断地在探索,不断地在跟随着新青年的脚步。他们扎根在基层,体会劳工的辛苦,宣讲马克思主义。他们是我们共产党的优秀青年代表,尤其是毛泽东、周恩来更是带领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闹革命,带领劳苦大众打破了旧世界,创造了新中国。

  三、谈几位配角。

  北大校长蔡元培,北大教授辜鸿铭,联合国谈判代表顾维钧,共和国总理汪大燮,这几个配角演的是特别好。尤其北大校长蔡元培,有礼有节,为人师表,思维开阔,视野高端,把北京大学创办成了思想碰撞之地,科学启蒙之地。他支持新青年的创办,把一群有理想的老师和青年人聚集到了一起,使北大有了百年历史。辜鸿铭身为北大教授,热爱国学,精通外文,不支持在巴黎和会上签字,不与日亲日派同流合污,体现了一代文人的风骨。联合国谈判代表顾维钧宁可冒着被暗杀的风险,也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也在外交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汪大燮,也是正直无私的一个人,一心为国的人。

  四、谈几位女性

  李大钊的妻子赵纫兰,透着中国传统女人的美德:温柔坚忍无私。陈独秀的妻子高君曼,一心支持丈夫的工作,做丈夫背后的坚强后盾,知性优雅,不卑不亢,临危不惧,与陈独秀为心灵伴侣。女学生柳眉,易群先,邓颖超等,更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她们追求真理,追求平等,反对封建思想,给后来的女性解放树立了榜样。

  五、谈几个流派。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共和派,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俄国派,以胡适为代表的美国派,以陈乔年为代表的无政府派,还有工业救国派,在这些流派中,有失败的教训,有成功的经验,在不断的摸索中,李大钊推崇的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使毛泽东周恩来等有志青年产生了巨大的共鸣。在陈独秀陈乔年思想觉醒之后,最终和李大钊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改革道路上血和泪的经验总结。

  回望过去,泱泱华夏,可谓民不聊生,腐朽之至。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史。从袁世凯复辟到军阀混战,再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在这个大背景下,《觉醒年代》让我们看到了当初中国人为救国而所做出的努力。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不懈努力下,《新青年》传的沸沸扬扬,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这为新民主主义的到来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好了准备。

  这部剧也让我们深刻的了解了中国的革命人士。以前只知他们是英雄,而如今了解到了他们的性格、性情。我欣赏陈独秀的宽广心怀,李大钊的爱国情怀,毛泽东的救世之心以及众多北大学生、工人、商人为拯救民族而做的革命。他们的一颦一笑,藏着聚散悲伤;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但最令我为之敬仰的,是他们的舍生忘死、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情怀,这是我们当今要学习并为之实践的。

  作为中华儿女,我生在红旗下,长在清风里,目光所至,皆为华夏,五星闪耀,皆为信仰。我们要有乘风破浪之精神,担当起国家和历史的责任。作为一名教师,我牢记使命,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尊重学生,干好本职工作,做到问心无愧,为国家培养具有优秀素养的水主义接班人。

  第三篇:觉醒年代观后感200心得体会

  《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早在历史第一轮复习到中国近代史时,老师便给我们放映过《觉醒年代》的剪辑视频。这部剧正火之时,它的踪迹在网络上也随处可见,包括之后所做的习题中也出现过它的名字。自那时起我便对它产生了一定的兴趣,毕竟之前鲜少有电视剧能拥有如此惊人的知名度。

  暑假的到来使我有了充裕的时间去细细品尝这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正巧父母也对它十分感兴趣,于是我们便开启了快乐的三人追剧之旅。

  《觉醒年代》是从1915年开始讲起的。那时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了空前惨烈的第二年,趁着德国在欧洲战场分身乏术,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扩张。一时间民族危机大大加重,而在此前后,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等人流亡海外。资产阶级革命派无力将斗争进行到底,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一时间军阀混战,民众蒙昧,思想混乱,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不可避免的摆在了每一个中国人面前。

  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觉醒年代》的故事开始了。主角陈独秀的出场十分出人意,当我还在猜测那群正在争论的学生中的哪一位是陈独秀时,画面中却出现了一个蓬头垢面,灰头土脸的男人。他甚至毫无顾忌地直接吃起了桌上的剩饭剩菜。然而随着剧情的继续,在我不可置信的惊叹声中,那个男人的身份揭晓了,他便是本作的主角——陈独秀。

  我从未想象到他会以这样的方式登场,这与我在课本上看到的照

  片里的他的形象简直大相径庭,可这就是他所经历过的时期——流亡到日本后的一段落魄的时期。

  先前我从未看过任何一部历史剧,而《觉醒年代》给了我一次良好的初体验。剧中的人物是那么鲜活生动,他们有欢喜也有悲伤,不再只是书上冰冷的文字。这也让我认识到,那些革命先烈们也是真真正正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并不是一直如此伟岸,如此遥不可及,他们也曾经历过落魄、迷茫。

  随着剧情的推进,终于,那两位因此部剧而名声大噪的人物出现了——陈延年和陈乔年两兄弟。这兄弟俩真不愧为陈独秀的儿子,登场方式与其父同样出人意料。此时的他们似是与父亲的关系僵化了,无论如何也不愿回家去,而这一切的原因,又让我有了新的感慨。

  在汪盂邹所办的宴席上,陈延年说出了自己疏远父亲的原因——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弃家逃跑。这让陈延年无法理解,并因此对自己的父亲产生了异样的看法。但在周围人的解释下,才揭晓了当年陈独秀“逃跑”的真相。

  无论在是否知道详情的情况下看,陈独秀都确确实实舍弃了自己的家人,这或许就是“舍小家为大家”,也正应了剧中陈独秀的一句台词:“干革命哪有不苦的。可这苦是我自找的,我情愿的,乐在其中。”他一人背下了有家不能回和被亲生儿子误会的痛苦,这是他参与革命的代价。他对此无怨无悔。在一旁观看的我的父母也感叹道“是啊,有时就是这样,国家和家庭对于革命者来说只能选一个。”在我看来,对于国家,他们是舍己为人的英雄好汉;但对于自己的家庭他们却可能是一个不称职的儿子/丈夫/父亲。但这又是无可奈何的事情,选择就是这样。

  虽然《觉醒年代》是以陈独秀为主角,但没过几集另一位伟人就登场了,他便是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毛主席的登场也让我印象十分深刻。我模糊地记得,那是在一条拥挤的街道上,周遭的一切都是灰暗的色调。突然,人群中一抹蓝色的出现,使整个画面都变得明亮了起来。身着灰蓝长衫的青年从人群中穿过,堪堪用手挡了下眼前的雨水,让我不禁想起了那句话:“他从风雨中走来,带领人民走向光明中去。”彼时的毛润之尚是一个意气风发的有志青年,谁又会想到就是这个走在普通群众中的平凡青年,若干年后会成为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关键人物呢。

  《觉醒年代)的人物出场安排都十分用心,总是能让人记住那些片段。鲁迅先生的登场更是对应了其著作《药》中的场景。一个小偷要被斩首示众,周围的路人却丝亳没有畏惧或怜悯之心,反而凑上前去围观。当他被斩首后,人们只是震惊了一下,可震惊过后,又有一群人争着抢着要去用馒头蘸他的鲜血,更有甚者叫嚷着:“蘸血要趁热”,一旁的路人也只是讨论着刽子手的刀法。一时间,一个冷漠、无情的社会现状被勾勒了出来。

  而这一切发生的时候,周先生只是背对着这一切,他就那样安静地坐在那里看着手中的报纸,但他的内心,是否又真如表面上那般平静呢?

  除了关键人物的登场外,剧中还有几处情节让我同样难以忘怀。1919年的巴黎和会,那是一个关键的会议,一个让中国人清醒的会议。我无法忘却,陆征祥、王正延、顾维钧三人,在深夜,一边无助地守候着电话,等待着英法在最后一刻施舍的同情。一边含泪笑谈:“咱仨如何死好呢?”那时顾维钧眼里透着光,向同伴们讲述梦中他们凯旋归来的场景。陆征祥、王正廷含泪听着,憧憬着,幻想着。随后,顾维钧缓缓起身走出房间,打破了这一切虚幻的美好,又回归到了残酷的现实中来。沉重的脚步,孤独的背影,背景音乐低声哀怨吟唱,他无声地压抑着痛哭,双手掩面又放下,仍是那个沉默的背影。

  这一段看得实在是让人压抑窒息,早在顾维钧诉说着自己的幻想时,我的眼泪就已经忍不住掉了下来,因为这段历史人尽皆知: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从前我只是知道结果,却从未想象过那时的外交官们有多么的绝望与无助。如果可以穿越到过去,真想对他们说一句:“先辈们,青岛已经收回来啦!”这一段的演出,把这样一句话生动形象地演绎了出来——“弱国无外交”。弱小的国家,无能的北洋,留给当时外交官的,只有无尽的绝望。

  与此同时,国内也乱得一团糟。在知晓中国外交失利后,原本精神抖擞的青年郭心刚竟一夜之间白了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父亲留下的遗愿,他终是没能达成。之后,国内有志之士反对北洋政府签订合约的呼声越来越高涨。在此背景下,以北大学生为主,一场燃遍全国的、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便展开了。

  陈延年、陈乔年两兄弟作为主角之二,在剧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网上有这样一个精彩的剪辑视频,其内容便是这两兄弟的经典剧情桥段,配乐是周深的《请笃信一个梦》。“你一路迎向那被黄昏染红的天边,怀揣着来时的梦走向今生的终结”,这歌词仿佛为他们量身定做一般,每看及此,我的眼泪便会止不住地掉下来。剧中的陈家两兄弟总是形影不离,他们既展现出了那个年龄青春活泼的一面,又展现出了作为革命战士的宁死不屈的坚强。《觉醒年代》播出前他们几乎没有什么知名度,而正是这部剧的出现使更多的人看到了他们,认识并了解了更多革命斗争年代中默默作出了伟大贡献的人们。

  《觉醒年代》为我带来了良好的追剧体验。我从不追剧,但现在我发现,我并非不喜欢看电视剧,只是我想看的,是这样制作精良的、有内容、有意义的电视剧。感谢《觉醒年代》的参与制作的人员,让我更加详细地了解了那段历史,带我领略了与课本不同的那些伟大的人们的生动模样。我也将会把剧中所看所学的各个层面的好的东西转化到学习和生活中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第四篇:觉醒年代观后感200心得体会

  林家骏

  寒假里,我把之前暑假没有看完的《觉醒年代》看完了。

  其实一直想把它看完,但是好像没有一整块空闲的时间。

  从开始看,到全剧结束,我的胸腔中都充满了敬佩,向往,以及缅怀,许多复杂的情绪不断交织。是因为那个时代,更是因为那些先觉醒的少数人,他们是革命的先驱者!在那样一个黑暗的年代,他们就是黑暗中的执炬人。每每听到那振奋人心的话语,好似陈独秀先生,李大钊先生等人就在身旁,鼓舞着我们,振聋发聩。每个演员都把角色塑造得很鲜活,性格鲜明,有血有肉,让我们通过这部剧,可以与先贤对话,与达者为友,感受拳拳爱国之心,仿佛共同为当时的中国出谋划策,寻求一条出路。我时常被这些先驱的爱国精神所感动。

  这部剧时间跨度大致为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从日本归国的陈独秀先生创办了《青年杂志》,即后来的《新青年》,宣传民主与科学,鼓励用“德先生”“赛先生”解放民众的思想,领导新文化运动;周树人先生发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并取笔名—鲁迅;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先生发表《庶民的胜利》;再到后来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社会各阶层罢课,罢工,罢市,抵制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再到最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它从每一个细小的方面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从酝酿到成立的过程,真让人觉得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

  很多观众都评论这部剧服化道非常用心,演员选角神似本人,演技也全程在线,而且拍出了电影的质感。在这部剧中,毛泽东的出场令我印象深刻。在一条大街上,大雨倾盆,路两旁都是急忙避雨的民众和摊贩,可还有个小女孩跪坐在路边,用一双明亮而纯真的大眼睛盯着镜头,与脏乱不堪的脸,衣衫褴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毛泽东同志的第一次出场,只见一只手里紧紧抱着油纸包裹的《新青年》杂志,大步跑向民众相反的地方,脚边溅起了泥泞……我不妨自行解读一下:下着的大雨暗示着当时的内外交困的社会环境;躲雨的民众和摊贩代表着大部分迷茫,惊慌失措,只能顾自身安危的国人;身处泥泞,但双眼明亮的小女孩像不像当时思想已经得到一定解放,但仍未找到正确道路的有识之士?而毛泽东同志宁愿淋湿自己,也不愿打湿的,是杂志,更是新的思想,解救中国的新方法;而脚下的泥泞,弄脏的鞋子和裤腿,则是革命道路上不可避免的阻碍和牺牲;最后他大踏步坚定的朝少数人选择的方向前进着,也预示着未来他将带领中国开辟出新的道路……

  人物形象在这部剧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比如陈独秀先生,不光在新文化运动中带头冲锋,展现了伟大了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也让我们跟随镜头一起感受了他与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的父子亲情,与高君曼女士的伉俪情深,和李大钊先生,蔡元培先生等人的知己同袍之情……这样塑造出来的历史人物才更显真实性,富有生活气息,所传达出的人物思想自然是潜移默化的,令观众印象深刻的。这也是这部党史剧被称赞为不严肃,不说教,不刻板的原因吧。而剧中的伪反派辜鸿铭,黄侃等人,虽然坚持传统文化,反对新文化运动,甚至抨击白话文,在剧集前半部分甚至让人看得有些牙痒痒,可随着剧情的深入发展,从他们不屑与张丰载之流污蔑栽赃陈独秀等事件可以看出,他们与陈是仅仅是理念之争,君子和而不同,仍有着当时那个年代文人的风骨。

  回首全剧,对我来说最难忘的,莫过于陈延年陈乔年两兄弟相继被捕,慷慨从容就义的画面。剧中用了蒙太奇手法,把延年乔年准备赴法留学时的西裤皮鞋与最后两人被捕时的沉重镣铐和赤足踏在血水剪辑在一起,将回望陈独秀时的笑容与最后两人满身伤痕血污却笑容灿烂剪辑在一起,让人看到不免敬佩又心疼。这两位少年英雄,就义时年仅29岁和26岁,正如剧中所言“血水里开出的花,凋零在了最美好的年纪”。乔年在牺牲前高呼的那声:“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犹然在耳,从容就义前的回眸让人不禁深受触动。有人评论到:桥年眼神之所以那么坚定,笑容也充满希望,是因为他仿佛看到了100年后的我们,看到了他们以及无数革命先辈不断努力,渴望实现的理想社会。我深以为然。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对于我们国家而言,了解客观真实的历史,以史为鉴,接续奋斗,深刻感受我们民族的血液和灵魂,是砥砺我们不断前行的持久动力。我想《觉醒年代》不光述说着当时那一批革命先辈的最早觉醒,再现着那个人人为中国的未来谋出路的年代,也在唤醒我们这一代人那本应牢记的历史记忆。因为历史不应被尘封,英雄理应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