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花夕拾》这部回忆性散文集中,从小就可以看出鲁迅在之后走上文学之路的一些原因,在小时就为鲁迅先生日后唤醒麻木的百姓群众奠定了基础,使他走上了文学之路。
从《阿长与山海经》中,可以看出鲁迅对长妈妈是有感情的。文中鲁迅用了双重眼光来看待阿长,小时候的和写作时的眼光。在小时眼里的长妈妈是“常喜欢切切察察”,没有文化,大大咧咧并且粗俗的一个妇女。但在笔下的阿长,她又是质朴,喜爱孩子的,是个很不幸而.0279.NeT又希望过上好日子的底层妇女。尽管她在思想上,性格上有很多迷信,不可取的地方,但那都是封建思想长期侵蚀与原生家庭的结果。写长妈妈谋害“我”隐鼠,又写她帮“我”费力搜寻得来的《山海经》。最后鲁迅仰天长啸,仁厚黑暗的抵母河,愿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这里,表达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思念与关心,同时也暗示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
从《父亲的病》鲁迅讽刺的笔调写了庸医误,以两个“名医”的药引个个独特,表现了某些中医的故作深,通过他们的相继借故辞去,体现出亲的病步步恶化,通过家庭的变故表达了对庸医误的深切的痛恨,在感叹中让体会的伤悲。这里是鲁迅之后走上学医之路的铺垫。
鲁迅在1920年到日本去留学,怀揣着热血去学医,实现救国的愿望去的。可是在电影事件中,一个被说成俄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手持刚刀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许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人,个个无动于衷,脸上全是麻木的神情。回国看到一些愚昧麻木的国民,他们酒醉似的为反动派屠杀革命者而喝彩。当鲁迅想到“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不学无术,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学医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痛苦,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国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原文是这样的:
从那时起,我就认为,医疗并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一个愚蠢的民族,无论他们的身体多么健康,他们都会成为一种毫无意义的公众的牺牲品和观众。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他们的灵魂发生变化。
在《呐喊》这部短篇小说集中,《狂人日记》以一个“狂人”的故事。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并吃掉他。大夫给他看病,让他“静养”,他便认为是让他养肥可以多吃肉。他记得大哥曾对他讲过“易子而食,寝皮食肉”之事。然后想起“妹子”死时,大哥劝母亲不要哭,便认为妹子是被大哥吃了。“狂人”越反抗“吃人”,越被认为是疯子,当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围环境时,他也“痊愈”了。“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人性的愚昧和扭曲……
于是,他毅然决定弃医从文,走上革命文学的道路。鲁迅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备文学杂志,发布文章。
他挥着如椽大笔,投身于唤醒民众,解救民众,争取科学,民主自由的革命大潮中;他毕其一生,不断地专制社会和腐朽的封建礼教进行批判,鲁迅的文章唤醒着一代又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