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我心归处是敦煌》的口述者,浙江杭州人,生于北京,长于上海,第一次听说她的名字和这本书,是我去年暑假去敦煌旅游的时候,她和神秘的莫高窟一样吸引着我。习惯了大都市富足生活的她,却能够在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后毅然只身前往大西北,将自己生命中最弥足珍贵的几十年时光给予敦煌,奉献给莫高窟,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着她呢?
樊锦诗的少年时代艰辛而坎坷,她在书中写道,自己和姐姐都是早产儿,因此多病多灾。新中国成立的前夕,当时的医疗情况十分落后,一场大病差点要了她的命,此后她走路便不是特别利落。可就是这样一双孱弱的腿,樊锦诗用它从上海走到北京,又从北京走到西北,走到敦煌,走过了荒漠和戈壁,走过了许多人难以想象的坎坷道路,并且一走就是57年。
没有去过大西北的人,是无法想象在风沙肆虐、荒凉寂寞的戈壁沙漠中,那破败不堪的石窟是如何存在的。可是就凭借着母校和老师们的嘱托,为了完成莫高窟石窟考古报告的使命,本着北大坚持做人做事的准则,也为她胸怀天下、报效祖国的志向,她把敦煌石窟的保护事业放在心里,竭尽全力,用毕生的实际行动来践行。虽然这中间也经历过因条件艰苦而.0279.nEt晕倒,因青霉素过敏而差点丧命,也经历过父亲的死亡带来的伤痛,但最终这位“敦煌的女儿”还是坚持了下来,就像她说的:此生命定,我就是莫高窟的守护人。
心向往之,力践行之。她用几十年的守护筑起一道坚韧的墙,护得那黄沙中的遗珠仍熠熠生辉。戈壁沙漠是荒凉的,可是敦煌的美是神圣的,远远望去,点缀着红日的蓝天为莫高窟铺上最朴素无华的外衣,细腻,隽永的美感油然而生,意味深长。从烈日下走进莫高窟又是别一番体验,仿佛进入了凉爽宜人的洞穴,每个角落都弥漫着文物的气息,沁人心脾。山丘似的佛像使你只能抬头仰望,威武尊严的外表尽管有些褪色,依旧让人心生敬畏。洞壁上画满了的飞天神像,寄托着先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
看过敦煌,再读完此书,我感慨良多。樊锦诗选择了莫高窟,终其一生为了考古事业。正是一代又一代像樊锦诗这样甘于奉献的考古人,默默守护着敦煌,用自己的大好年华,传承着不朽的中华文化,用最有力的文笔,在历史的长卷上书写无声的篇章。长江后浪推前浪,考古事业后继有人,考古人这种无私无畏的精神也终会传承下去,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指导老师:王娅妮(公众号:浙里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