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体会(精选19篇)

       篇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体会

       4月21日,由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出炉了,这对于一线的体育教师而言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从体育教师的角度结合新课标的性质、理念、内容等方面的变化,来谈谈今后体育课堂教学面临的转变。

       一、明确目标——为“核心素养”而教

       课程性质中关于培养目标的变化:从“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向“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转变。前者立足育体、育心层面,后者的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注重育体、育心与育人相结合的育人模式,体现健身育人本质特征。

       基于课程目标的变化,作为体育教师必须要有高站位的思想觉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而教,响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召唤。

       二、更新理念——以“学生能力”为先

       新课标的理念由原来纲领性的描述转向可操作性的建议,本着“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而展开的,从目标制定→教学模式→内容设计→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关注差异,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基于浙江教学模式

       “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这对于我们浙江的老师再熟悉不过了。多年以前在余立峰老师的引领下,《浙江省纲要》就提出以“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单元与课堂中的“三个一”(单一身体练习、组合练习、游戏或比赛)。三维度、三个一呈现的是结构化思维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也形成了体育课学技术、大课间练技术、运动会展技术的联动机制,以此推动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可见浙江教学理念的前瞻性,也印证了“先行者就是领先者”。

       (二)基于浙江课堂转型

       课堂转型立足教学模式的转变,通过理念的更新,使我们的课堂更有内涵,这是推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举措,通过教学、组织方式的转变,使学生从原来机械化的学练向“深度学习”转变。

       1、教学内容结构化

       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设计”,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建立在学生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之上,从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专项运动技能和健康技能进行结构化构建,注重项目、学科间的相互融合。

       2、教法学法思维化

       课标中强调从“知识与技能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通过教学方法的转变,即多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通过提问、追问、问题串的方式来驱动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组织小组化

       新课标“教学提示”中多次提到要“提供更多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练习”,要做到这一点,只有提高课堂效率。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更高效呢?“教学组织小组化”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对于教师而言教学中除了做到“精讲”之外,还要注意避免不必要的集中讲解,提高讲解效率,从而让学生做到“多练”;对于学生而言通过常态化小组合作,有利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开展,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差异化再分组,从而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4、课堂评价精准化

       新课标再次确认了学生学习过程中评价激励和反馈的功能,在2022版的基础上对评价的内容有了明确的指向,从为“核心素养”而教→为“核心素养”而评的逻辑展开。通过综合性的学习评价激励学生参与课堂,促进目标的达成,通过评价反馈出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教师精准把握课堂有效开展对学生的指导。今后的课堂将立足“核心素养”展开评价,体现出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法多样性。

       三、理清关联——在“大单元”中运用

       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对于“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建议设计大单元进行教学,有很明确对“大单元教学”概念的表述,大单元教学将是今后体育课堂的主流。与2022版课标相比,最大的改变就是在课程内容部分中,增加了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个方面的指导,这是一线教师构建大单元的重要依据。

       教师在进行大单元构建或者教学设计时,需利用结构化思维去分析教学内容的关联,这样更有助于教学更加精准、有效。结构化思路主要有:

       1、基本运动技能与专项运动技能的关系。

       基本运动技能是针对水平一提出的,主要分为移动性技能、非移动性技能和操控性技能三大类。强调的是基础性、多样性,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的体验,为之后体能与专项运动技能打下基础。专项运动技能是从水平二开始学习的,它具有独特性与专项性的特征,每个项目有不同的项目特征,大单元设计要依照项目特征而展开。

       2、相同项目不同水平的结构。

       构建大单元时,要充分考虑该项目在不同水平中不同的要求、所学内容相互之间的关联。教师要很清晰的知道各个水平的内容,以及学生要达到的程度,即:水平二(体验并知道)、水平三(了解运用)、水平四(理解并运用)。

       3、同一水平不同内容的关联。

       各类运动项目虽有不同的分类,但也不是完全割裂的,教学中要注重项目与项目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联与迁移,通过举一反三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动项目与体能的关联。

       大单元设计中,要将体能与运动项目相融合进行设计,不能为了体能而体能。教师应当根据各运动项目的特征有针对性的进行体能的渗透,做到一般体能与专项体能共发展。

       新课标、新理念,孕育着崭新的体育教学新课堂,作为一线教师要尽快从实践中去体验、去发现教育的魅力!

       篇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体会

       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修订2022年版课标的根本精神和关键要求,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在课程性质中,对于主要目的表述为“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表达的更为具体、全面,为新课标的学习提供了思想性和方向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要实现传授知识与技能转变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

       培育之本,建构课程一体化教学

       以“教会、勤练、常赛”为抓手,建构“学、练、赛”一体的课堂教学体系,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教会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摒弃“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的“三无”体育课,解决“学生学了九年体育课,绝大多数学生未能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和“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实问题。

       ①运动技能“教”起来:“教会”是基础,“教”要遵循学生发展规律的教,要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教,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还要引导学生“会学”。

       ②校内校外“练”起来:“勤练”是巩固,教师提供更多时间让学生充分学习,巩固和运用所学的运动知识与技能,逐渐养成“校内校外一小时”的锻炼习惯。

       ③各种形式“赛”起来:“常赛”是提高与运用,要面向全体学生,个人赛、两人赛、各种形式的赛,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领悟体育锻炼的价值,通过“以.0279.NeT赛代练”的方式,更好的响应与落实“校内校外一小时”的号召。

       落地生根,明确课堂运动负荷

       近年来,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普遍下降,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体育课堂中的“不出汗”现象。2022年版课标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每节课群体运动密度不应低于75%,每节课应达到中高运动强度,班级所有学生的平均心率原则上在140-150次/分;不仅专门设置体能学习内容,还提出每节课应有10分钟左右体现多样性、补偿性、趣味性和整合性的体能学习,保证每节实践课具有足够的运动负荷,让学生充分获得运动体验,真正改变“不出汗”的体育课现状,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得到根本性好转。

       实践磨炼,锻炼与生活相结合

       2022年版课标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等多方面强调要帮助学生养成锻炼习惯,在学业质量中增加了与锻炼习惯有关的评价指标,如“能够做到每学期通过现场或多种媒介观看不少于8次所学球类运动项目的比赛,并能进行简要的评价”,以及“能够做到每周运用所学球类运动技能进行3次(每次1小时左右)课外体育锻炼”等,并通过布置体育与健康家庭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和健康实践活动。

       新的课程理念落地,需要新的教学实践,新理论的更新,需要教师观念的及时转变,一线教师应立足于新课标,领悟课标的要求与内涵,深究课堂实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让体育之光散落在每一个孩子身上。

       篇三: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体会

       本次新课程标准理念强调从“以知识与技能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基于此,我对课程教学方式的改变进行了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

       学练赛一体递进式教学

       在体育课堂中,“学,练,赛”三者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先学,后练,在赛。以五年级《排球正面双手垫球》一课为例,学什么:不同的手臂位置垫出去的球稳定性也不同,知道手臂的哪个位置是最稳定的,以及要及时判断球的落点进行移动。垫球动作是准备姿势双脚与肩同宽,重心降低,垫击球时两臂自然伸直,两掌跟和两小臂外旋紧靠,手腕下压,使腕关节以上的前臂形成一个平面。知道无球练习,脚步移动等练习方法可以提高动作质量。练什么:用双手前臂形成的平面垫球的后下方、脚步的移动。面对不同方向的来球,要及时的移动,双手伸直夹紧,用手臂形成的平面垫球的后下方。赛什么:在比赛中运用双手正面垫球赢得比赛。在比赛中遵守规则,与同伴合作,相互鼓励。

       “学,练,赛”也是一个循环过程。在比赛的过程中,技能可以得到加强与巩固,在技能加强的过程中,技能的学习又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创设与探索情景化教学

       新课程理念注重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帮助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教师运用游戏、问题、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能带动学生的兴趣发展,让学生主动、自觉的加入到情境学习中,对知识产生欲望。如在《蹲踞式跳远》中创设“要学好过障碍的技能,才能外出狩猎”的情境。当遇到简单的障碍时,如何快速地安全通过?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练习与思考,明白简单障碍只需单脚跨越过去就可以安全通过。遇到又宽又长的障碍,还能继续跨越吗?在试错与思考中,明白空中要收腿并拢,不然后脚会碰到障碍,导致跳跃失败。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在思考中领悟动作技术。而后引导学生过障碍的动作是否与现今的跳远动作相似,体育技能来源于生活技能的演变。通过情境化创设与探索,提高学生解决体育与健康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信息赋能提质增效

       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可以有效增加课堂容量,增大课堂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丰富学习内容,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功能,可以在课堂上展示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画面、声音、文字,给学生一种新异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技巧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的慢放功能,让学生更能细致的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清晰动作概念,明确重难点。在基本部分中,视频使用也能够帮助提高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效率,达到精讲多练。在体能练习中,可以播放体能游戏挑战视频,学生跟着视频进行“挑战”自己的体能,这样的练习可以有效的增加学生的运动强度。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学生尽力跳了还是够不着时,教师只需给他一个台阶,让他继续够,决不是直接把桃子放到学生手里,也不是坐视不管、视而不见。

       篇四: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体会

       《课程标准(2022年版)》遵循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坚持目标导向,强调要贯彻党和国家重要政策文件的相关精神和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身育人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做出本学科的更大贡献。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党和国家对新时代学校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主要强调学校教育要回归教育的本质,重视素质教育,注重对人的培养。为了落实这一要求,《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部分明确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明确了本课程健身育人的本质特征,即强调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实现课程育人的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要彻底改变重技术、轻能力,重体育、轻健康,重技能、轻品德的倾向,促进知识与技能、价值观和能力的有机融合、协调发展。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标准》侧重提出的主要措施和方法体现在: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以核心素养为纲,注重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而言,就是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方面核心素养,并且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所有要素或环节都要围绕核心素养展开,即课程目标基于核心素养、课程内容针对核心素养、教学方式利于核心素养、学业质量体现核心素养、学习评价围绕核心素养,从而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个核心素养培养的闭环系统。把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好了,就是在凸显课程育人的功能,就是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

       “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是党和国家近20年来在所有教育和学校体育文件中涉及到学校体育问题时强调的理念。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体育的主渠道,更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切实改变我国学生身心健康状况不佳,特别是学生体质健康依然令人堪忧的状况,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实现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为了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课程标准》侧重提出的主要措施和要求体现在:(1)《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一条课程理念就是“坚持‘健康第一’”,这也是对以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健康第一”理念的一以贯之。(2)强调培养的3个方面核心素养都与健康紧密相关,其中,运动能力是增进身心健康的基础;健康行为从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的角度来描述;体育品德涉及到道德健康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增进学生的健康。(3)加强了健康教育的教学。《课程标准》将健康教育作为独立的课程内容呈现,并且从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疾病预防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安全应急与避险5个领域来描述,使健康教育教学更系统、更全面,而且强调每学期要安排专门的课时保证健康教育的教学。

       有机渗透国家相关政策文件要求

       体育与健康课程既有独特的学科特点,又具有综合性特征。因此,在充分体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要落实相关领域的国家政策文件要求。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强调的要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的精神,《课程标准》侧重提出的措施和要求主要体现在:(1)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本课程中。例如,将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列为与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或冰雪类运动、新兴体育类运动等并列的一类运动,即义务教育阶段水平二至水平四都要学练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中的项目。(2)融入国家安全在本课程中。例如,在体能课程内容方面,融入了军事体能的内容;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课程内容方面,以“钢铁战士”为主题的4个学习活动,还提供了国防教育方面较为详细的案例,如“长途奔袭,火速增援”。(3)融入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于本课程中。例如,将健康教育作为相对独立的、较为完整课程内容,而且要求义务教育所有水平都要开展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学,并编写所有水平的以健康教育内容为主的学生教科书。

       《课程标准(2022年版)》目标导向明确,高度重视落实党和国家的相关重要政策精神和要求,注重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贡献。

       篇五: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进一步明确了应该“培养什么人,怎么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在于课程内容结构的细化、更加强调了育人功能、重视综合性评价、加强了学段衔接。针对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和专项运动技能,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学业质量合格标准。从根本“健康第一”的理念上出发,重视育体和育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高度重视。

       转变教学观念,落实“教会”

       在“教会”的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角度出发,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实现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从认识运动技能,到学习运动技能,再到对运动技能形成自动化,明白其运动原理,构成一个完整的运动技能体系。以助跑投掷垒球为例,在教学中不是一味的要求学生将垒球扔远,要将影响投掷远度的“出手角度、出手速度、出手高度以及器械在空中的姿态和气流影响”等原理一一传授。在体育课堂上,学生不仅仅会运动技能,还要学会相关的运动知识,并且学会运用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会。

       设计多样手段,促进“勤练”

       勤练的目标更加明确,根据新课标“学生每天在校内锻炼一小时、校外锻炼一小时”的要求,更加需要教师实现课内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机结合。在课内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练习内容,使练习的手段多样化,做到在“学中玩,玩中学”,在练习过程中还要设置合理的运动负荷,在科学的运动负荷里进行锻炼,尽可能的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提供更多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练习,巩固运动技能,保证练习的有效性。在校外锻炼上,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体育作业,布置一些趣味化的运动,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还可以布置家庭亲子的体育作业,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让课堂上的运动习惯延续到课后与课外,实现课内外真正意义上的“勤练”。

       巩固已学技能,推动“常赛”

       比赛是体现运动技能掌握的方法之一,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型的比赛,来检验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不同时段、不同目的的比赛,则带来的效果也不同。在课的开始时,通过赛来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在课的中间赛,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课的最后赛,就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提高成功体验。在课堂上还要注意赛的分组形式,可根据项目分组,如跳绳就可以单人赛,足球就可以小组赛,接力跑就是组合赛。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展示和比赛,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体会运动的魅力,在比赛过程中体会团队合作,坚持不懈的精神,达到育体和育心的教学基本目标。比赛的存在形式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还要把比赛的规则、方法和精神教给学生,在课外、校外学生也可以在自己在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上组织合理的赛,这也是课堂知识向课外延伸的一种形式。

       在日常的教学中,以教会、勤练、常赛为抓手,构建“学、练、赛”一体的课堂教学体系,在课堂中去贯彻课“健康第一”的课程理念,落实课标要求,重视育体和育心,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发展。

       篇六: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体会

       《新课标》倡导新型教学方式,课标中专项运动技能弱化与学段对应,按水平、大单元设计,充分体现一体化新思路,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强化全面育人,突出水平单元教学,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根据学习目标确定达到不同水平的内容要求与学业要求;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将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主动学练意识,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体育与德育、与智育、与美育、与劳动教育、与国防教育的融合。

       篇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版)》的正式发布,对一线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方向和挑战。体育与健康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在教学中要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形成“学、练、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体验运动的魅力,领悟体育的意义。下面,本人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

       体育技能“教”起来,课程安排翻花样

       “教会”是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也是“勤练”和“常赛”的基础。“教”要遵循教育规律,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教会学生健康与安全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能锻炼的方法。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还要指导学生“会学”。以《篮球——行进间运球》一课为例,通过问题导向,“按拍球的什么位置将球从呼啦圈外运进呼啦圈”,让学生在体验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进而通过“运球进圈”、“两人互推球”等练习,逐步深入,掌握行进间运球的按拍球位置,从而进一步掌握行进间运球的技术动作。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享受运动乐趣,掌握各种体能的学练方法,积极参与各种体能练习。认识体育和运动技能发展的重要性,掌握所学运动项目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并运用所学运动项目的规则,同时在学练多种运动项目的基础上掌握1~2项运动技能。

       校内校外“练”起来,立德树人不停歇

       “勤练”是学生掌握技能的途径,更是所学技能进一步熟练并不断内化的过程,起到巩固的作用,有助于将技术动作更好地运用于“常赛”中。“勤练”不只是量的积累,还要注重质的保障。不拘泥于课堂,需要课内外、校内外联合开展练习活动。例如,在耐久跑的项目中,练习方法相对枯燥,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融入定向越野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增加练习次数,同时将枯燥无味的练习趣味化,从而在游戏中达到练习的效果。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理解体育锻炼对健康的重要性,积极参加校内外体育锻炼,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并在练习中主动同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知道在不同环境下进行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逐步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集体较量“赛”起来,竞技历练促成长

       “常赛”中的“赛”并非只是正规高水平竞赛,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体育教学内容合理组织每堂课的教学比赛。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针对学习的技术动作随时安排比赛,让比赛成为常态,以此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更积极地参加课堂练习或课后训练。课外比赛可以举办班级赛、年级赛等,可以组织单项篮球赛、足球赛等。“常赛”组织形式灵活,参赛内容多样,其目的是全面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经常参加比赛,可以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等体育精神,从而促进人格更加健全,意志更加坚强。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在遇到困难或挑战时能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同时遵守比赛规则,相互尊重、诚实守信,正确对待成败,并能将体育运动中养成的良好体育品德迁移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未来的课堂教学中要真正让体育核心素养落地,需要的是深研新课标,落实大单元教学。通过大单元教学的制定,让其在教学时适当中表达出来,能够让学生或课堂更好地渗透。

       篇八: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体会

       通过对新课标的研读,让我对新课标有了新的认识,更深入的了解。新课标强调体育核心素养,立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要素,通过课程设计、实施、评价全方位让核心素养落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突出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突出教会勤练常赛。《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版》中基本理念明确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依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体育课堂教学中,“教会”“勤练”“常赛”是落实“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基本要求。对于我们而言,如何“教会”,如何知道学生“学会”,采用什么方法实现“勤练”,“常赛”。新课标,新理念模式的体育课堂需要我们深研新课标,渗透,实践于教学课堂中。

       教会

       学生能用,会用是教师教会的重要标志。教会即是学生从理解,掌握到能用。学生对所学习内容的理解,明白学习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学?作用是什么?知其所以然,然后反复去练习,知识能记住了,技能熟练掌握了,转而能够精准灵活的去运用,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教会,学生能用、会用!

       勤练

       “练”是体育课堂最重要的一个部分。“练”是“学”的巩固与提升,两者相辅相成。把握好勤练的度至关重要,会让“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勤练不仅要练得多还要练的好。质量要有保证。练的动作要标准,利于身体发展,技能掌握,强度要到位,增强体质,锤炼意志,练的形式要多样,利于激发兴趣,享受乐趣。

       常赛

       让比赛成为课堂常态。“赛”能够体现综合育人功效,通过“赛”对“练”的高层次强化,学生以赛促练,以练促学,练习成果利用比赛进行展示,学生在比赛展示过程,不仅提高了技能水平还激发了学生的荣誉感。通过比赛就可以来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通过“赛”培养拼搏进取、团结协助等的体育精神,通过“赛”激发学生对运动的热爱及浓厚的兴趣,锤炼品质。

       学是前提、练是保障、赛是强化。学、练、赛、评一体化的系统实施,有利于保障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学生在“学,练,赛”一体化课程体系下进行学习,能够更加有效地获得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

       篇九: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体会

       6月26日晚,我有幸聆听了潘绍伟教授的精彩讲座《核心素养、课程理念与体育教师》。潘教授的讲座让人如沐春风,他从两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导入,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释义、意蕴、缘由及指向做了详细阐述与论证。就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意蕴、缘由、行动指南,潘教授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并提出:改变运动场(体育与健康教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绝不是遥不可及的,真正体育教学改变存在于所有的教学实践中,存在于每一位体育教师每一节课的创造之中!他倡导我们共同为美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而奋斗!

       在以往很长的一段时间当中,即便是体育教师,有些时候面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总是以笼统的教学方式影响学生的成长,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无法带来有利影响。听了潘教授的讲座,我受益匪浅。我觉得身为新时期的小学体育教师,我们要注重实施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与结果,强调学生达成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效果。与此同时,我们更需要付出探究教学策略的实际行动,以更多如分层指导、合作模式、竞赛活动、设计游戏、师生互动等有效策略落实《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中的教育理念,以求所有学生喜欢上体育课,最大程度实现理想的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效益。

       篇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为深化我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突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全书共六大章十五项基本内容,其中第四章课程内容主要有五项基本内容: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跨学科主题学习。以下我将根据第四章的五项基本内容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强根固基,重视基本运动技能学习

       基本运动技能包括移动性技能、非移动性技能和操作性技能。移动性技能指走、跑、跳跃等活动;非移动性技能指屈伸、扭转、悬垂、支撑、推拉、平衡等活动;操控性技能指各种投、传、击、踢、接、运等活动。以往的固有观念认为水平一的体育课仅仅学习皮毛,不需要深入学习专项运动技能,因此导致低段学生的关注度不足,但《新课标》中将基本运动技能作为仅水平一领域的课程内容,说明在义务教育阶段水平一起着重要的固基作用,学生在掌握牢固的基本运动技能的前提下,才能更快速、高效的学习专项运动技能和发展体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发展体能,强化专项运动技能

       体能学练主要针对增强各项身体素质: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协调、平衡等,良好的身体素质是进一步学习体育技能的前提,《新课标》将体能作为独立的一项课程内容可见其在当前课改中的重要性,一线体育教师应落实课标要求,在每一节体育课上都应该有设置专门的体能练习环节,并要做到有强度、有实效。

       专项运动技能是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内容最多,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效果最凸显的一项课程内容。其包括球类、田径等等六大类,每一类又包含若干项运动项目,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从水平二至水平四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专项运动技能的学习,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可以让学生体验比赛的乐趣,感受体育精神的冲击,获得成功体验,并且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坚毅果断、尊重对手、遵守规则、勇于拼搏的良好品质。

       紧抓健康教育,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

       健康教育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贯穿了课程内容从水平一到水平四。健康教育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教育,主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知道疾病的预防、紧急避险等,教师在课堂中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如运动前热身、运动后放松、遇到地震火灾时如何运用所学的运动技能逃离危险以及合理的膳食,学会摄入足够的营养等。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实现学生综合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通过体育学科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国防教育等学科交叉融合,更能够发挥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情境化的跨学科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动动机,而要做到跨学科融合也需要教师多钻研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上课过程中不断实施和改进。

       理解新课标课程内容中的各项内涵,对于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一线体育教师应以新课标为引领,熟读课标内容,领悟课标精神,落实课标要求,才能打造系统化、规范化的体育课堂。

       篇十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体会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课程目标的确立,围绕着核心素养,反映着课程理念。掌握与运用体能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作为《新课标》中总目标的一环。与《课程标准(2022年版)》相对比,《新课标》更加强调了在掌握各种的学练方法后,如何学以致用。通过体育与健康的学习,学生要在学练和参与展示或比赛中掌握运动技能。并且要认识到所学运动项目的知识、原理及规则,以及通过观看比赛,分析比赛中的现象与问题,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接下来以我在水平二《快速跑》一课,来分享我对帮助学生学以致用的一些思考。

       落实“学、练、赛”一体化

       落实“教会、勤练、常赛”作为《新课标》课程理念新增的内容,可以显示出其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要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必须注重课堂中“学、练、赛”一体化教学,课堂中“学”的过程需要教师明确学生是如何从不会到会的。最终体现的“教会”是能用,而不是简单地掌握了知识与技能,“教会”是理解、掌握和能用的综合体现。“练”需要学生能积极地不断地体验和尝试,逐渐完善自身的能力,最终“勤练”的结果指向了养成习惯、掌握技能、增强体能。“赛”需要面向所有的学生,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比赛,让学在比赛中享受竞赛乐趣、更加牢固地掌握专项运动技能。以《快速跑》一课为例,我在原地快速跑、俯身登山跑、20米快速跑的各个环节中均设置了“学、练、赛”的环节,学生能在循序渐进的内容中,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得积极快速蹬摆能提升步频,到能将其运用到快速跑当中,由此可见“学、练、赛”一体化教学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与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

       注重教学方式改革

       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体育学习实践性和健康教育实用性的特点,强调从“以知识与技能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我在《快速跑》一课中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以致用。例如,在俯身登山跑与20米快速跑之间,利用信息技术,用慢动作的方式展示了苏炳添在快速跑中的动作,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苏炳添的动作和我们所学的动作像吗?像在哪里?”从而更直观的将俯身登山跑中快速蹬摆的方法,迁移到快速跑中,在这个过程中,不再是以单纯的知识与技能出发,学生通过观看简短的视频学习知识,结合所学的内容进行分析,能明确知识的原理,从而懂得如何去进行运用。以及本课中,我巧妙的利用轮胎帮助学生发展快速跑的能力,通过与众不同的器材激发学生的学练热情,利用器材设置层层递进的练习,学生在个人、小组、集体的学练赛中,逐渐完善技能,最终将积极蹬摆的方法运用到快速跑中,从而实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进行运用。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在《新课标》从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分别设置了四个水平目标,四个水平目标与以往的学段水平并不对应,这些目标中的水平是指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而非学段水平。并根据水平设置了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程内容。由此可见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在我对《快速跑》的课后复盘反思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我在本课中的不足,在俯身登山跑环节中,让学生尝试用更快的速度做这个动作,可以看到学生的掌握情况有所差异,有的学生能准确快速的做好这个动作,可是有的学生却体会不到动作的要领,导致练习的次数少效果差,最终通过信息技术收集的数据,表现出掌握情况与运动负荷学生间差异较大。通过反思,我觉得在该环节如果能进行有效的分层教学,如做得到的学生,能尝试更快的速度,而其他学生进行慢速的练习,在通过教师的指导,逐渐加快速度。可能最终在课堂呈现上效果会更好。由此可以看到,关注学生差异对提高他们运动能力是有很大的影响。

       《新课标》的颁布给予体育教师们努力的方向,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深入学习《新课标》的思想,从而培育出健康向上的新时代好少年。

       篇十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体会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版)》中提出,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落实“教会、勤练、参赛”要求。从学科的育人价值来看,“教会”是“勤练、常赛”的基础,“勤练”是“教会”的主要手段是“常赛”的必经之路,“常赛”是“教会、勤练”的延伸和拓展。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基于核心素养下,我们该如何有效的落实“教会、勤练、常赛”,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巧设“教会”内容,提高运动能力

       “教会”是教师要做好课程设计,让学生能够更容易的去理解学习内容,熟练掌握技能,提高运动能力。如在传统篮球教学中,教师多以篮球的技术为教学重点,从而忽视了对篮球本身的基本知识学习。学生往往只学会了篮球的技术动作,却无法了解篮球的比赛规则和技术的运用场景。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某个技术,更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该技术,做到学以致用。

       优化“勤练”手段,形成健康行为

       “勤练”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主阵地,校内在动作技能掌握的前提下,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并结合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使学生能够反复的练习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技能。校外可以布置体育家庭作业,引导学生多参加校外体育锻炼,可以是独立完成,也可以是与家长共同完成,以此达到“勤练”的目的,形成健康的安全的运动习惯。

       丰富“常赛”活动,养成体育品德

       “常赛”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重点在于全员参与。“常赛”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体育课堂内的教学比赛,可以是简单的体能竞赛,也可以是单个技术动作学习过程中的比赛。如学习完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后,可以让学生体验三对三的半场篮球比赛,让学生在懂得该技术在赛场中的运用场景。二是课外的体育竞赛,如以班级、年级为单位的篮球赛、足球赛、乒乓球赛等,也可以是以俱乐部、兴趣班或小团体组织的竞赛。目的便是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特长参与更多的体育竞赛。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教会、勤练、常赛”,体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运动技能的掌握与提高,采用丰富多样的练习手段,广泛开展各类竞赛。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进行转变,从而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十三: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标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关注课内外联动,要将“教会、勤练、常赛”常驻于心;关注结构化教学和情境化设计,让学生不仅要“学会”运动技能,更要会“运用”到比赛和日常生活中;关注新时代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多读书、善学习、勤思考,做好体育教学与多媒体、跨学科等多元“融合”。

       篇十四: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体会

       提高体育课练习密度含义是要提高锻炼质量,增强锻炼效果,而不是走过场和摆形式。无论是课余训练还是全体学生的锻炼,都来不得半点儿的虚假和盲目。练什么、怎么练、练多少,直接影响到练习的质量和效果。充分利用体育课时间进行高效练习,是落实“勤练”要求、增强学生体能的有效途径之一。

       1、提高练习密度要精讲多练,提高技术动作

       在教学中,只有教师精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并提高运动技术。有的教师为达到技术教学的“完美”效果,在课堂中频繁地中断练习进行集体讲解纠错,一节课集中讲解的次数非常多,使学生每次练的持续时间很少,平均练习密度很低。学生练得少、练得浅,就会导致学生的技术形成处于泛化或固化阶段,容易在比赛中出现错误,难以有效使用技术。

       2、提高练习密度要提升负荷,提高锻炼效果

       无强度、无难度、无对抗的“三无课”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所以素质练习部分要紧抓,适量加强度、适量加难度、适量加对抗。可采用集体练习的形式组织体能锻炼,练习密度很高,练习次数充足,学生身体能承受足够的运动负荷刺激,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

       3、提高练习密度要丰富准备、放松活动内容

       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是体育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准备活动质量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具有较大的作用,好的准备活动能使一节课密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放松活动对学生调节身心状态和缓解肌肉疲劳具有积极的意义。

       篇十五: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体会

       暑假里,我仔细阅读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通过研读,使我对小学体育的课程有了新的认识,新标准对育人导向、课程内容结构、学业质量标准、学段衔接有很大变化。注重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对体能、技战术运用、比赛、规则与裁判方法、观赏评价有具体要求。下面我谈谈我学习的心得。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1、新的课程标准,通过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而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

       2、体育课程的总目标,一是学生掌握与运用体能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二是学会运用健康与安全的知识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三是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

       二、实践过程

       1、在体育课堂上,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开展游戏化教学,引导学生模仿教师动作,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改进学生动作。

       2、活动内容的设计应体现学生的年龄和性别特点,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注重精讲多练的原则,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在教学中,不要过分强调动作细节,更不能让学生一节课只练单一动作,要让学生体验项目的完整活动。

       三、课程实施

       1、编制课程实施计划,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和教研组要树立明确的课程育人意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课堂育人特点设计各水平的教学单元。

       2、合理制订学习目标和选编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更具学校实际,因时、因地制宜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

       3、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还体育课堂给学生,真正实现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

       4、促进课内外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落实各类比赛,落实学生每天校内锻炼一小时,校外锻炼一小时。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研读新课标,结合教学实际,落实新课标要求。立足体育课堂,贯彻健康第一,培养学生主动运动兴趣,使运动成为学生的习惯。

       篇十六: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体会

       当前,学校体育改革的重点聚焦在“教会”“勤练”和“常赛”,通过课堂教学实施“学、练、赛、评”一体化推动改革深入,带给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这种一体化的初心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一脉相承都指向人的发展,即超越知识与技能,聚焦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明确关系整体设计

       体育课堂教学一体化,应先明确“学、练、赛、评”四者关系,是认识、理解和实施的基本条件,也是重要条件。描述四者关系,从学习角度说,学是基础,练是提高,赛是运用,评是对“学、练、赛”的反馈。课堂中,一旦将“学、练、赛”有机和结构地关联起来,并做到激活和解放学生,那么就会从中获取学生各种客观的表现性评价信息,继而形成准确的评价结论。反之,学生表现不充分,既影响评价信息获取,又影响评价客观性。而一旦评价做得适当且合理,则对于学生“学、练、赛”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提高起到良好的作用。由此可见,“学、练、赛”和“评”是一种互动关系。从结构角度说,“学、练、赛、评”是一个整体,彼此关联,相互作用,表现的既是一种整体关系,其中“学、练、赛”三者又是一种递进关系。总之,在结构化教学视角下实施一体化,其目的是通过四者结构化的相互作用,在知识与技能结构的相互关联下,共同构建起学生知识结构并提高认知结构力量。

       完善结构打通双向传输

       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不仅有输入,而且有输出。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在结构化教学看来,输入是基础和前提,是知识与技能结构的输入,输出是将输入的知识与技能结构编码输出,去演练或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知识与技能的意义表达,只有通过结构才能实现,学生才会在结构的作用下,窥到知识与技能的全貌。所以,实施一体化要高度重视知识与技能结构的完善,摒弃“碎片化”教学。

       整体教学深化课堂学习

       挖掘四者之间结构的关联点,并通过整体教学贯通起来,让赛因学和练而精彩,让学和练因赛而不可或缺,并在评价的策动下,“学、练、赛”循环起来,这样体育课堂将充满活力、生命力、凝集力和挑战力,进而通过整体学习和整体的知识与技能去涵养整体的人,聚焦学科核心素养。

       体育课堂教学实施一体化,在结构化教学策略下,还原整体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沿着一体化的学习路径,重组结构化的学习素材,强大学生认知结构,激活知识与技能结构,循序递进,一定会逐步实现整体教育培养整体人的目标。

       篇十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注重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要基于核心素养构建内容体系。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将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目标导向转变为以“发展能力为主”的目标导向,指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方面充分发展。

       夯实发展基础,提升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是核心素养整体体系中的基础和核心,立足于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运动能力包括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或比赛三个维度。在学习运动技能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夯实运动技能的基础上,积极组织体育竞赛不断提升运动能力。

       比如,在《立定跳远》一课中,首先,教师将微课视频导入电子书包课程,推送学习资源,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适时点拨,有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其次,合理有效利用标志线、体操垫等辅助器材,由易到难设置多种多样的练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体验、合作探究等形式,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然后,运用天天跳绳的功能,搭建竞赛平台,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小组间、班级内进行立定跳远比赛,依据远度和动作质量进行评分。最后,在课后,根据课堂竞赛的分数,教师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练习内容、组数与要求,巩固与强化立定跳远技术,提升运动能力。

       坚持健康第一,塑造健康行为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健康行为是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应具备的重要素养,有助于学生养成有规律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价值和作用。

       比如,在《障碍跑》一课中,以“学习各种支撑方式越过障碍”为载体,进行健康教育,使学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运用所学习并掌握了的方法进行急救和自救,培养学生的救护意识和能力。本节课设计了不同高度和难度越过障碍物的方法,部分学生越过障碍物有一定困难。通过教师指导、激励与同伴的帮助、鼓励,学生多次尝试,克服困难,越过障碍,树立信心,同时,逐渐养成安全活动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保护自己和他人,也有效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沉着冷静,果敢顽强的人格塑造。

       落实立德树人,培养体育品德

       体育品德是核心素养的关键和必备要素。通过“身心双育”,将“育心”寓于身体活动中,使学生逐步从具体的体育锻炼、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中感知体育精神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形成健康向上、遵守规则、乐观积极的价值观,渗透坚持不懈的体育精神,实现体育品德的完善和升华。

       比如,在《排球—正面下手双手垫球》一课中,教授利用智教屏播放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纪录短片,引出本课的内容和主题,以中国女排为榜样,不仅要向女排队员学习技术,而且还要学习无私奉献、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永不言弃的女排精神。在课中,针对排球运动的特点,营造积极体验,主动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氛围。注重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在合作练习中巩固技术动作,共同成长。在垫球比赛中,教师善用语言,引导学生能够团结协作,勇于拼搏,主动为同伴加油,为同伴喝彩,愿意为集体贡献一份力量。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也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

       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引领,重视育体与育心、体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充分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体育人”的时代使命与责任担当,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严峻挑战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篇十八: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评价与考试是通过系统收集学生的课内体育学习态度与表现、课外体育锻炼情况与成效、健康行为等信息,依据学业质量对所反映的核心素养水平及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情况进行判断和评估的活动,是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和途径通过多样化的学习评价,促进学生达成课程目标,发展核心素养。下面我将从评价任务、标准、方式三个方面谈谈理解和感受。

       设计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有单元前测、课堂活动表现、课时作业、单元后测等。我重点探讨的课堂活动表现,这是一种表现性评价任务,也是课堂学习活动,主要作用在于预设水平、诊断反馈和自主反思改进。如果要评价学生是否达成目标的要求,那么评价中给予学生的任务就必须能够引出目标所要求的那些反应或行为。比如,想检测学生能否“掌握广播体操”,那么评价中给予学生的任务、活动或试题就应当要求学生展示“掌握”,如跟着音乐连贯完成广播体操。

       细化评价标准

       有了评价任务,该如何让持续性评价落地呢?我们应该细化了评价标准。这些评价标准源自三个方面:1。基于评价内容/指标2。学科核心素养内涵3。能力表现4。已有经验,预设学生表现水平,形成评价标准。这一步比较考验教师的教学经验。评价标准与评价任务一一对应,教师预设学生可能达到的表现水平,设定不同的层级标准。课堂学习活动就是评价任务,针对学习活动设计评价方法。评价任务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活动,要涵盖评价内容,但不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说,有四块评价内容,但是可以设计三大评价任务来评价学生是否达标。此外,评价任务应嵌入教学活动中,我们传统的做法是先教学后评价,而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倡导我们将评价活动直接设计成教学活动,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多元评价方式

       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综合运用清单式评价、观察评价、等级评价、展示或比赛评价、书面测评、口头测验、成长档案袋等方法,充分发挥不同方法的特点和优势,多角度评定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比如学习过程评价中的活动表现评价,根据评价阶段的不同,在单元前测阶段,常用的评价方式有纸笔测查、问卷、前置性学习单等,在学习过程评价中,常用的评价方式有活动表现评价、课堂学习单、课后作业等,在单元后测阶段,常见的评价方式有单元检测、素养闯关等。我们要通过评价活动诊断和反馈学情,从而帮助学生自主反思改进。

       新课程标准下的的课堂评价是一种持续性学习评价,是指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或者学习结束后,通过对话、观察、作业、评价量表、单元测试、个别化指导等方式,对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分析、诊断,发挥调控学习过程、反馈与指导教学改进,以及促进学生进行反思改进的作用。

       篇十九: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体会

       暑假以来,我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还借助网络资源和媒体技术,学习了于素梅教授对体育新课标的深度解读,也花了不少时间进行自我学习和研究,由此感受颇深。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自己的学习心得。

       Part/01

       课程标准的新变化

       1、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各科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其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

       2、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的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联系。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中包含基本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还加入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关注体育和其他相关学科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

       3、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习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体育与健康课程依据核心素养达成度,分四个水平对课程目标进行细化。其标准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的具体表现。

       4、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各个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的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列,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切实落实“教学、勤练、常赛”要求,注重“大单元”教学“、“结构化”教学、“情景化”创置、“一体化”教学等教学要求。

       5、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型。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小学教学中,多创设生动形象的情景开展教学、多运用启发性问题等。一二年级,重点通过体育游戏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Part/02

       教学中的新思考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从课程角度来说,体育课是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运动回归自然,爱玩好动的自然天性,因而,作为体育老师的我,更容易了解他们最真实,最天性的一面,更容易在轻松和悦的气氛中与他们沟通,在细微的角度,潜移默化的给他们以影响。那怎么样算一节好的体育课堂?我曾听一位前辈说过,简单来说,“一节好的体育课堂那一定是有汗水有笑声的”,虽然这样的说法可能不够完全,但是如果真的能做到,它足够反映出这是一节有运动强度且又有乐趣的体育课堂了。对于新课标中提出的每节课群体运动密度应不低于75%,个体运动密度应不低于50%;每节课应达到中高强度。这是对学生体能的一个新的挑战,也是对教师课堂把控的新挑战,更需要教师做到精讲多练。其中关于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会、勤练、常赛”课程理念,也是我们切实需要落实到位的,当我们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时,自然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让学生体验运动的魅力,领悟体育的意义。

       孩子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关心和帮助,处在低年级进行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低年级的孩子更渴望被关注,特别在意老师对自己的认可,对批评并不敏感、对表扬却十分敏感。比如在集合整队时,我说某某同学不要再讲话了,似乎只有这一个被点名的学生有反应,其他没被点名的学生都不关自己的事;而当我说某某同学站的可真标准、像解放军叔叔一样!那就会有好多学生看向他并向他学习,自然而然队伍也就排好啦。低年级的体育教学也更有技巧,正如新课程标准里所说一二年级,多创设生动形象的情景开展教学,如简单的热身跑可以让学生想象成在深林里大冒险,由此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形态动作等等。其重点通过体育游戏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在这个暑期里,通过对新课标的深度学习,我深知新课标对我们一线教师而言,是方向、也是挑战,更是机遇。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要谨遵新理念,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教会、勤练、常赛”常驻于心,把握好新课标,使每个学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