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赏析600字

       《登高》是诗人在夔州居住时,于重阳节,唐代学宗大历二年767秋。那天,独自到孤城江边登高望远,触景生情而作。诗人以浓墨重彩描绘深秋旷野的壮丽画面,触景伤怀,倾吐了艰难愁苦,展示了诗人伤时感世、忧国忧民的宽广胸怀、慷慨悲壮、雄浑沉郁,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首联突兀而起气势不凡。第一句在七字之中写出三种景色秋风、高天、猿啸有声有色苍茫寥廓对句又置三景:江水、白沙、飞鸟,静动结合、相互映衬。此二句一仰一俯,不同视角,所见景物都是明丽清新、高爽壮伟。

       颔联写巫山的落木和峡中的江流。用“无边”二字状千山林木之态用“不尽”二字传峡中奔流不息之神,以“萧萧拟落叶之声用“滚滚”图江流之貌“一语胜人千百”。

       颈联虽只有数十字,但含义丰富。正如宋人罗大经分析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0279.NeT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可见诗人精湛的语言艺术已达到“片言明百意”的境地。

       尾联直抒胸意,抒发了诗人对艰难时世、暮年多病、沦落不振的感慨和潦倒愁苦之情抑扬顿挫、沉郁悲凉感人至深。从全诗来看前两联写景,从具体景物写到整个秋天气氛,勾画出秋肃临天下的动人图景。这也正是触动诗人伤心事、融入诗人主观情思的意象。后两联抒情,着力刻画诗人饱经丧乱、穷困潦倒、忧国伤时的形象。全诗通过写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本文主旨为“艰难苦恨繁霜鬓”这句也是诗人忧过伤时感情的集中表现。

       律诗一般都是中间两联对仗,而这首七律是自“始至终全用律句四联全对而且达到了句句”工稳,字字妥帖的绝妙程度。如前人故应麟所说:“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这正是杜甫实践“晚节渐于诗律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