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理所当然”。但是,有时我们应学会说“未必”。一句“未必”,或者能给予我们新的眼光看待世界。
一句“未必”,是独立判断的代名词,是拓展着理性思考的旗帜。一千多年前,哥白尼在那个人人信奉地心说的世界,对着教庭铿锵有力地说出“未必”。正是他的理性思考和批判眼光,正是他为科学发声的那一句:“不怕死”的“未必”,让欧洲响起了科学革命的声音。爱因斯坦曾说,许多科学家是“狗”,正是因为他认为科学家不仅需要训练有素,更应有说“未必”的精神和勇气。
一句“未必”,是身处逆境时的坚韧,是不到最后一刻绝不低头的战斗号角。中国“格斗女王”张伟丽,在去年疫情期间参赛,受到重重阻挠,面对芬兰选手势在必得般的挑衅,她坚定地说:“输赢谁都未必,我们赛场分晓。”面对中国疫情严重,国际谣言四起,她的一句“未必”以及“未必”后的坚韧,为祖国赢得了荣光。上个世纪,.0279.NeT中国“两弹”元勋钱学森依然回国搞核武器,在帝国主义的嘲讽声中,他用自己的行动发出一句有力的“未必”,用坚韧不拔的意志换来了中国核事业的腾飞。身处逆境,“未必”代表的就是一种不服输的精神。
一句“未必”,是一种看待事物的独特角度,是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面对苦难,有人怨天尤人,从此消沉坠落,却有人能从中落落大方地站起来。古语有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面对他人的同情和解劝,老翁却认为“未必”,他能在灾祸中保持乐观,他能在苦难中找到意义。又如范仲淹,被贬出京实属不幸,他却认为“未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之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论身在何处,都可为国效力。正是这一句“未必”,让我们在坎坷的人生中寻找到快乐和幸运,让我们与种种苦难“和解”。
“未必”,是一种人生态度。有所思考,有所坚持,却有所舍得,拿得起,放得下。当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对自己说一句: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