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族史3000字

       滚滚的历史长河中,谱写着一个又一个的历史,一本本厚厚的史书,一处处风景宜人的名胜古迹,都写着它们的独特之处,它们的高大、雄伟、深奥,大概让你感觉到可望不可即。但其实,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历史就是我们的过去,是身边人的回忆。

       人世浮沉,如梦浮生。春秋埋,柔水慨。外婆的一生如柔柔流水,渲染芳华。

       她的温情满腹柔肠,她的善慈涓涓如水。窗前女子难掩伤,拭泪悲风满面愁。发梢金簪雪里埋,身如柔水三世慨。

       外婆的一生平凡而又不凡。

       一、乱世中的出生

       1954年正月十四,天气格外晴朗。湖南省常德县清远村,大家刚准备迎接新年,就在这时候,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我的外婆降生在世上。原本喜不自胜的事,却让这个家族笼罩在一片愁云惨淡中。外婆父母心中在隐隐作痛:贫穷,带给这个家庭太多摧残。孩子的降生定然又会让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好在,靠着乡亲的帮扶,外婆顽强地活了下来。

       七岁这年,外婆上了学,十分争气。她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成绩名列前茅。“那个时候啊,我们一下课就跑到平坦地上玩跳房子,跳皮筋,各种各样的花样……”回忆起小学时光,外婆眉眼间满满笑意,刺眼的褶子爬上脸颊。可惜,外婆还是因为贫寒而上不起学,她的快乐的学习时光最终停留在五年级。

       1953年到1956年,全国进行了三大改造。1953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外婆说,在那个时候,三大改造对农民的影响有三个体现。其一是村庄道路改造时,农民不需交任何费用;其二是供水供气供电改造,参与者有补贴;其三就是住房的质量得到提高,老百姓的日子得到改善。到1956年底,我国顺利完成三大改造,从此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但是,1956到1966年之间,由于人民迫切恢复经济,忽略了发展规律,开展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那时,外祖母和外祖父要下田耕作,上山采矿。人们都将家里的铁器丢进炉火中,练成一个个铁疙瘩。由于炼铁燃料不足,人们需要上山伐林,结果又引发了日后数次的天灾。不仅如此,当时所有的文物也要为炼钢服务。也是在那时,许许多多的文化宝典没能流传千古。

       二、恐怖岁月难消磨

       人人果腹的日子没过多久,国家的粮食问题就渐渐浮出水面。

       在外婆十岁时,全国都在闹饥荒的恐怖岁月中。人们白天在田地里的工作,回家每人也只能吃几口饭。无米下锅,哪能填得饱肚子?外婆的父亲不得已在夜晚披着被子冒着严寒上山采点野食。更多时候,人们吃起了猪食。好在外祖母聪明,用番薯、萝卜、白菜叶子拌饭,也还能坚持下来。“那时的人呐真的可怜,白天出工,晚上就上山找野菜树皮吃,运气好找到栗子,长辈还总是留着给晚辈吃。那些年的饥荒不知死了多少人。”

       后来我通过询问和调查,发现不同地区的人对饥荒有不同的认知,外婆认为饿死了很多人,但也有人认为饥荒虽然记忆深刻,但并没有饿死人。由于地区差异,安徽河南四川甘肃的饥荒最为严重,但在华东地区和华中地区较轻,各个地区差异明显。而且在当时,由于技术落后,屡次出现户口漏报、资讯封锁的情况,所以当年死亡的人数也没有确切的数值。但是不管怎样,饥荒对人民生活造成的困扰是毋庸置疑的。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据外婆回忆,在那个年代,社员子女多,经济困难。当时有一位母亲得知儿子有病,于是贩鸡赚了点钱给他治病,却被拉到批斗会上批斗。罪状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搞投.0279.NeT机倒把。她辩护诉说苦状,批斗者却说:“得了便宜还卖乖。如果生产队人人像你这样,队里谁来搞生产?”尽管她说赚的分没少,无条件支持查工本,可批斗者哪里会查,最后落个不好的结局。

       当时的批斗者大都是农村的造反派成员,有的是好吃做的二流子(被称为高级社员),这些人多是干将,打手。有的人想出头,之前挨过部队的整顿,想借机报复。这些人有的是私人恩怨,憋着一肚子坏水想要害人。当时最常见的批斗方式就是戴高帽,有的甚至因此把头皮都插烂了;还有一些高知,被批斗的时候还要“坐飞机”——闻屎……诸如此类,数不胜数。当时的干部,处境更是艰难。他们的罪状往往很严重,被批判的地点一般安排在学校操场,由公社委员会召开,有很多人从各个大队押来批斗。外婆哆嗦着喝了口水:“当时一听到有批斗会,很多人都抢着去看,在操场上,四周扬着旗帜,站着许多扛着枪支的士兵,前面放有两个大音响,无论在哪都能听见。操场旁边会临时搭建一个土垒子,两边竖立着两根竹竿,上头挂着某某某批斗大会的横幅,竹竿上也挂有两个喇叭,在垒子后面,挂着毛主席的相片。再到垒子旁边,摆了几排桌子给领导视察,观众则站在前方伸着脖子看。造孽啊!”

       三、难舍知青情

       知青,都是知识青年,因为受文革影响而无法上学,所以被分配下乡。这些知青,只有到77年高考恢复,才得以再申请回城。

       曾有一位知青在外婆家住过,他们白天都会一起耕作,晚上就会一同歇息。在当时,知青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兵团务农。另一类是农村插队落户的知青。兵团挣工资,有现钱,从25到32再到36;另一类挣工分,在年底分红。住在外婆家的知青属于后一类。但在当时,他因为年纪太小,干活不得力,所以多的是时候不仅得不到工钱,有时候还反而欠起钱来。虽说不愁伙食,但生活也十分艰苦。

       四、曙光中的守望

       好不容易熬过了那段黑暗的日子,一切都开始迈向正轨。

       那个时候,村里百废待兴。为了便于农耕,积极响应社会化,村里准备修建水库。我从外婆口中得知,修水库有三步。第一步要打紧土地。首先要挖土做堤,上级检查质量。十人一起抬石头,往下抛来把土压紧,防止大堤塌掉;第二步是灌水。往大堤里灌水,满足田里稻谷所需;第三步即建成后,帮忙修建水库的每家都能分到一些钱,可以分一两亩土地劳作,用于种棉花、花生、黄豆、芝麻、甘蔗。

       外婆和外公在1976年喜结连理,并在1982年生下了我妈妈。后来,妈妈和外公外姿一起种田。妈妈说,这个时候,人们只需要撒谷,其他的,一律都实现了机械化。外婆有时会望着机器感慨着时代的变迁,还好,百姓终于过上了温饱的日子。

       但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他们还是经历着劳作的辛苦。外婆回忆,当年带着我母亲一起插秧的时候,随便一抬手便都是虫子,黏在手上甩不掉,血水沿着胳膊滴落在田地里,渲染成朵朵炫目的桃花。

       对于这座群英水库,外婆一直引以为傲。即便到现在,她也常和我唠叨着说:“它就和你们深圳的河一样大,好大好大”。

       再后来,妈妈跟随者我爸爸来到深圳。而外公外婆因为舍不得那片土地便一直留在家乡。每次回乡看望外婆,外婆就会用她枯木似的手紧紧拉住我:“我们已经老了,以后祖国的建设和未来要靠你们年轻人了,得争气呀!”每每到此,不禁点头落泪。

       外婆的一生平凡而又不凡,实实在在反映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如果不是对家族历史的追溯,我也许永远发现不了历史的宝藏,也永远无法生出那样求真务实的实际精神,而这份由祖辈的血脉沉淀下来的精神,将成为我一生不懈努力的动力。我想,通过记录,也让这份精神能够像群英水库一样,滋养我以及我后辈的心灵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