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心得体会(精选8篇)

       篇一: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心得体会

       近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列入不同学段目标,受到社会关注。劳动作为一项基本的生存技能,成为独立课程体现了教育理念的进步。

       劳动技能伴随一生、一生受用。一段时间以来,科技发展的进步,社会分工的精细,给人产生一种错觉,用钱可以买来代替家务的电器,能雇来专业的工人,一些家长逐渐忽略对孩子劳动技能的培养,只专注于知识学科学习,导致不少孩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掌握整理收纳、烹饪清洁等基本劳动技能,是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独立的标准,是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独立生存的基础,也是有效提升个人自主能力、生活品质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劳动有助于孩子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标准》中提到,让学生在劳动中“遵守规矩、讲究方法”“不怕脏不怕累”“树立正确劳动观念”“理解劳动最光荣最伟大”……这些都是劳动对人健康成长的意义。

       劳动让人生更加丰富多彩。劳动是人实现高质量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劳逸结合是提升工作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劳动除了解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以外,还能使处于高负荷状态的心神得到调节和放松。《标准》提出适当体验金工、木工、电子、陶艺、布艺等项目。劳动中往往融入了设计、审美、哲理等元素,让它们以更鲜活的形式得以呈现,往往能安抚心灵、陶冶情操、激发灵感,更多劳动项目的引入意在丰富学生的技能,挖掘学生的兴趣。

       劳动中充满着知识与智慧。没有搬过重物就难以思考省力的方法,未亲手制作过陶艺就难以理解艺术的价值,很多技术的难题源自于日常生活劳动,其解决也可能受益于劳动中蕴涵的知识。古今中外众多的发明创造中有很多是从日常劳动中得到启发、获得灵感的。这充分说明劳动中充满着知识,劳动技能充满着智慧。将劳动作为独立课程,不仅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有效辅助其他学科的学习,更是为了将各门学科的学习转化为实操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劳动即是方法也是载体。

       篇二: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心得体会

       坐拥科技之力,不失劳动之心

       劳动是什么?在《50000词现代汉语词典》中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劳动是美德,劳动为人称赞;在列夫托尔斯泰心中,劳动是生活,劳动是幸福……古今中外从古至今,劳动对于人类生活生产都至关重要。而作为一代青年的我们更应当肯劳动,爱劳动,敬劳动。

       劳动形美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层次明晰的菱、稻、荷,明亮整洁的房屋,干净透明的玻璃窗……是劳动美给我的直观感受。说到我国的传统年俗,打扫卫生定不可少。春节前夕,想必家家户户都会有大扫除的活动,为的是除旧迎新,为的是有一个向阳生长,朝气蓬勃的视觉体验和心里感受。一次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我和同学们也拿起了扫把、抹布和水桶清扫了我们学习的教室和通往教室的路。打扫完成后焕然一新的教室给了我“新鲜洁净世间稀,隔尘劳是非”的感觉,优质的环境不仅更加卫生,让学习都变得更加神圣了,简直让人惊觉劳动的造化之功。

       劳动心美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在大机器,大生产的现代生活中,耕种、织布似乎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诚然,社会不断进步,科技强大的力量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自然的,我们便不用被劳动琐事日日烦扰,但当短视频博主李子柒插禾秧、耕田地、收稻谷、锯竹木、扛粮袋、制家具、缝刺绣、织衣裳,掌大勺的田园生活短视频收获了全世界的注目和点赞时,我们也由心感叹“劳动之美永不过时”,劳动过程所带给我们的满足是机器无法传递的,我们需要劳动.0279.NeT。农活厨艺样样精通,重活累活丝毫不畏,这样的李子柒,成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大使名副其实。许多网友也在其视频弹幕中留言“想要娶回家”“太美了,太棒了”等来表示对她的喜爱、佩服。视频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李子柒与其婆婆脸上幸福的微笑,可见劳动带给她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精神上的富足。这便是劳动幸福的内涵!

       劳动能美

       一项调查显示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劳动时间有1。2个小时,而中国孩子平均每天只劳动12分钟!不得不说我们在劳动方面的缺失是十分严重的,这不仅是因为孩子的懒惰,还有家长对劳动之于孩子发展重要性的不肯定,显然更多家长会希望孩子将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去。然而由此造成的高智低能、巨婴、啃老等问题近年来频频出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似乎也显示出劳动是作为一种能力而不仅是一种活动存在的了。长期不进行劳动学习,或许会丧失生活的能力?俗话说“要想抓住一个人的心,得先抓住她的胃”,“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可见劳动能力强的人是会闪闪发光的。

       如今,我国对于传统美德的弘扬正在一步步加强,。而作为“德智体美劳”一员的“劳”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劳动教育的开展如火如荼,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实行卫生包干方案、奖评文明寝室……是大学针对大学生实行劳动教育的常规办法,如此种种,便将劳动带到学生们的生活中了,这样不仅让学生自己动手劳动了,更让大家从中慢慢感受劳动的快乐,体味劳动的魅力。

       人生在勤,不劳何获?在新的时代,踏上新的征程,让我们借劳动之笔,绘祖国蓝图!

       篇三: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心得体会

       让孩子从劳动中感受到自己有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在当前物质条件充分、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社会服务如此便利的背景下,我们希望通过劳动教育让孩子获得什么呢?可能并不仅仅要让他们学会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更多的是让孩子从劳动中感受到自己有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劳动教育在今天容易被忽视

       劳动,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获取知识,是人类文明起源发展的主要手段。劳动教育曾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传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一环。曾经很长一段时期,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学校都开设了劳动课。

       但在今天,劳动教育已成为容易被忽视的教育,据调查,72%的学生认识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是劳动,56。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没有最低贱的劳动,只有6。8%的学生愿意将来做一个有技术的工人或农民。随着学段的升级,这个比例还呈下降趋势,可见,现实情况并不乐观。

       当劳动教育一再缺位和异化,学生就只能在“纸面上”完成所谓的“成长”。教育的多元性和可塑性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学校和家庭一边鄙夷劳动教育,弱化劳动教育,一边又不得不默默承受忽视劳动教育带来的苦果。

       我们对“劳动”概念的理解过于窄化

       有数据表明,64。7%的中小学生认为所谓劳动教育就是社会实践活动课,即春游、秋游和参观等等;70%的学生认为劳动技术就是信息技术。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要更新观念。

       劳动不能简单理解为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体现于教育,它是知识的躬身修行;体现于社会生产,它是创造真实价值的手段。

       用更多的词汇去描述劳动,可以是务实、做事、操作、实践……这几乎是用人的全部感官去认知和学习。劳动教育的意义,是让学生用身体丈量物理和心灵的世界。

       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可能在身、心、灵三个维度上以“劳动”为施力点,并确立其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劳动教育让孩子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在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首先要让青少年懂得幸福生活是基于辛勤劳动之上。

       当教育回归到实际的劳动实践中,比如烹饪、缝纫、家用电器维修、农作物种植与培育、小制作、小发明等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而又力所能及的实际操作,孩子的成长也就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他们的创造力被激活,他们的生命力被唤醒。

       在这种良性的激发下,学校朝着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美好方向发展。

       我们已经熟知,很多国家的国民教育注重实践能力,一个人修身立德所需要的一切训练从学校里就已经展开了,国民素养由此萌芽。

       古人讲:“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话讲的是劳动的价值。

       劳动并非一味地艰辛,它是人与世界的充分接触,我们不能把世界只装在脑袋上,也要装在身体里,由此而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我们的劳动课,不仅要致力于观念培育,而且要教人们如何从劳动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培育一种“新生活”方式,让孩子们获得持续创造好生活的能力。

       篇四: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心得体会

       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和育人特点。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导向和教育内涵。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指挥棒”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应该是立德树人,培养的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通过劳动教育,让儿童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劳动情感,愿劳动、会劳动、爱劳动,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围绕劳动教育目标任务,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循序渐进、接力推进劳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不同学段劳动教育的内容,让少年儿童从小养成劳动习惯,夯实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

       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是“导航器”

       劳动观,即一个人是如何看待劳动的,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和底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一定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为人民谋幸福的教育,要让儿童在劳动实践中获得锻炼,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引导青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作为人生底色,贯彻教育各学段、教育全过程,培育少年儿童从小热爱劳动人民,尊重普通劳动者,增强与劳动人民的感情。

       三、立足素养生成,形成劳动评价标准是“加速器”

       我们应该立足学生劳动素养形成的全过程和全面性,综合考虑不同年龄、不同学段学生在劳动技能水平、劳动情感培养、劳动价值取向及劳动教育质量等方面应有的素养表现,同时新课程改革关于劳动教育的新目标新任务,打造劳动教育主旋律、主阵地、主渠道,突出真劳动、全时空、日常化,建立目标分层、学段完整、标准健全、多级评价、多元参与的劳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引导中小学等各级劳动教育科学、有效、一体化有序推进,引导全社会重视劳动教育,形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育人氛围。

       篇五: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心得体会

       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意味着,从9月起中小学生要学习多项劳动课程,且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

       这一新变化经多方媒体报道后,引发网民热烈关注与讨论,相关微博话题#教育部要求9月起中小学生要学煮饭#立即登上热搜第一位,舆论对此褒贬不一。有网友支持这项举措,认为有助于孩子养成生存生活的基本技能,也有网友担心这一改变会加重学生负担,易高开低走,流于形式,还有不少大学生网友直呼“想学”。笔者认为,这项举措具有十分明显的进步意义,但也不能忽视公众提出的担忧,仍需进一步完善、改进,以发挥劳动课的更大效用。

       劳动课程颇有益处,其一,其有助于学生正视劳动,学习相关知识并树立良好的劳动观念。教育部根据学生的知识体系与身体素质,细化不同年级的任务群,合理划分任务,让不同学龄的孩子都能体验适合的劳动活动,这体现了制定者精细化的研究与分配,具有极强的科学性与实践性。如体验种植、养殖等生产活动,有助于中小学生认识蔬果与水产等基础知识。学习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后,则能在家中电器发生故障时自己动手解决。学习传统工艺制作如陶艺、编制、皮影等也有助于开拓中小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技艺的兴趣。其二,劳动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责任心。通过劳动课程的教育,中小学生亲手整理房间,亲手做一顿饭菜,在事事躬亲的体验中理解劳动内涵,理解父母的辛苦,变得越来越自觉自立,能有效避免成年后无法料理自身生活的尴尬。

       在看到劳动课程大有益处的同时,咱们也不能将许多担忧抛之脑后,这些潜在问题值得密切关注。第一,针对不少网民认为劳动课会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担心,笔者认为学校要妥善安排劳动课程,考虑学生学业负担进而制定合理的劳动计划。第二,要改善劳动课程课后作业的完成形式与评价体系,忌拍照打卡等形式主义与隐形攀比现象。不要让劳动课成为变相的任务,这样不仅加重家长的负担,还使孩子养成错误的思想习惯,对劳动产生畸形的认识,认为劳动是强制的,而这些都有悖于劳动课的初衷。第三,学校要聘请相关专业老师指导教学,减轻文化主课老师的教学负担。要想劳动课的价值真正融入学生内心,需要的不是硬性指标与强制课程,如何将劳动赋予乐趣,让学生尝试劳动、享受劳动才是劳动课的价值所在。好在,这项政策的出台本就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又一次进步。

       劳动课程进课堂,再一次彰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哲理,但其究竟会发挥多大的作用,还需要在落实过程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相信在不断改进的教育体系下,青少年将践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在人生征途上愈行愈远。

       篇六: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心得体会

       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中国历代礼仪制度、学校教育、家训家风、诗词歌赋中都有许多关于劳动的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直是我们党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是直接通向生活世界、工作世界的教育,是促成教育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有机统一的重要结合点。

       从学生成长成才角度看,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劳动教育是生存生活教育。劳动是人类满足生活需要的第一条件,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取吃穿用住等生活资料,才能生存发展下去,通过劳动教育可以让人习得满足生活生存的必备技能。二是劳动教育是实践能力教育。今天的大中小学生就是明天的亿万劳动者,最终他们要走向职场、服务社会。一般而言,实践能力越强,个人实现的价值就越大。新时代劳动教育更强调以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为基础,推动学生将课堂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三是劳动教育是职业启蒙教育。人是在初级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对工作的职业认知。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劳动接受职业启蒙,进而提升其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各种劳动技能,从而为将来走向职场、独立生活奠定坚实基础。四是劳动教育是集体主义教育。与“德智体美”可以通过个人的持续努力就能够实现境界提升有所不同,劳动与集体存在一种天然的默契。在劳动世界中,每个人将成为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员,需要与他人在分工协作中完成相应的劳动任务,分享劳动成果。由此可见,劳动教育是培养团队精神的有效载体。

       劳动教育具有综合育人价值。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劳动教育着重强调“实”的育人导向,处于基础性、全局性、渗透性地位,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促新的综合育人价值,对于实现“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具体而言,一是劳动教育有利于树崇劳之德。劳动教育以培养正确劳动价值观为核心目标,旨在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学生切身体会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基本道理,做到知行合一。二是劳动教育有利于增成才之智。通过日常生活劳动、生产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热情,逐步习得丰富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三是劳动教育有利于强健康之体。在符合青少年身心发育特点的劳动教育中,学生需要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既有利于培育强筋健骨的体魄,也能促进手脑并用的协调。同时,还能切身体验劳动艰辛、与人协作的重要性,有助于锻造吃苦耐劳、刚毅坚韧的心理素质。四是劳动教育有利于育创造之美。马克思在阐述劳动的本质属性时使用了“美的规律”这个概念,指出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从主体感知的角度,学生在劳动体验、产品制作等实践中,可以感受人类遵循客观规律创造美的过程,提升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感知和思考,进而增强发现美、感受美的审美能力。五是劳动教育有利于促变革之新。劳动本身具有创造性,同时人类又在创造性劳动中推进生产力变革。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以科技发展为基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打破惯性思维和既有知识结构的束缚,积极思考解决方案,进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时代新劳动形态的需要。

       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既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也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战略需要。我们应坚持顶层设计与因地制宜相结合,汇聚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合力,把握劳动教育目标和内涵,找准劳动教育与现有人才培养体系的结合点,实现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着力培养全面发展、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篇七: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心得体会

       劳动素养应该有怎样的教育定位和课程目标,应该如何进行体系化的课程设计并积极拓展课程实施的路径和方式?在长期实践中,学校基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实施的角度,立足学生全面发展需要,以勤俭节约、爱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学会并爱上劳动为重点,设计了专门化、融合化、项目化、综合化四类课程,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体验劳动经历,获得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

       专门化课程,开展系统性劳动教育

       学校设置劳动教育专门化课程,每周一课时集中开展。课程以学校为主要劳动场所,根据学生年段特点组织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和校园劳动,帮助学生习得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

       除了劳动教育必修课,学校还设立劳动周,每学期结合特色节日,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实施。学生在经历日常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在参与跨学科主题实践、开展合作探究劳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系列关于了解自我、社会、自然奥秘的真实体验。

       从以“晒秋”为主题的秋季开学第一周,到以“生肖”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春季开学周,再到立夏时节各年级主题周展示活动,劳动周以学生的生活为起点,将劳动观念与劳动精神融入课程,既有劳动实践,又有文化的传承,劳动以一种更加固定的形式融入学生生活。学校还积极探索校外劳动实践形式,拓宽劳动教育渠道,形成兼具学校特色与育人意义的劳动周课程体系。

       校外劳动周包括农耕活动日、职业体验日、技能竞赛日、成果评价日等社会实践活动。农耕活动日让学生去田野找寻田间劳作的趣味,与农户一起交流,体验动手生火、合作炒菜做饭等劳动;职业体验日的主题是体验社会的三百六十行,学会尊重普通劳动者,明白获得美好生活需要艰苦奋斗的道理;技能竞赛日中,学生出力流汗,比拼集体智慧,完成一个个与劳动有关的竞赛任务;成果评价日中,学校设计“劳动章”争章计划表、评价表,提出明确的目标与评分标准,通过多元评价、评优树先等方式,让学生的劳动成果获得欣赏与肯定。

       融合化课程,开展常态化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具有综合育人的功能,是“五育融合”的天然载体。全面实施劳动教育,除了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在学科课程中融入、渗透劳动教育也是普遍形式,是推动劳动教育常态化的重要举措。

       学校挖掘教材中显性或隐性的劳动教育元素,分类梳理各个学科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并提出劳动教育的主要融入方式,根据学科特点设计不同的劳动教育内容,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比如,语文、道德与法治学科,可以渗透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劳动意识等内容;数学、科学学科,教师可以加强对劳动技能、劳动思维的培养。每门学科的课程安排中都有跨学科综合实践主题的内容,学校鼓励教师选择与劳动相关的主题进行设计,以跨学科的视野开展主题性劳动实践活动,将劳动教育无痕融入各个学科的日常教学。

       以“语文 劳动”课程为例,教师利用语文教材中的相关资源进行劳动价值观的渗透,培育学生的劳动情感,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统编语文教材中有大量课文隐藏着劳动元素,比如歌颂劳动人民智慧与创造的课文《纸的发明》《千年梦圆在今朝》,学习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千人糕》《清贫》,赞美精益求精、坚持不懈劳动精神的《刷子李》《纪昌学射》,等等。劳动教育资源还散落在语文教材各处,通过课文的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插图等板块,教师可以合理穿插、链接不同类型的劳动教育内容。学校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资源,根据劳动教育的目标及语文教学学段的目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进行梳理归纳,形成了较完整、可操作的“学科 劳动”教育体系,探寻有机渗透策略。

       语文学科《女娲补天》一课,虽然是神话故事,但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类而不辞辛苦、无私忘我的劳动与创造,其内涵与新时代劳动教育所倡导的大力培养青少年积极奋斗、甘于奉献、勤劳勇敢的劳动精神相一致。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这种精神作为语文学科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点,充分想象女娲在寻找五色石过程中经历的种种困难,以及女娲如何炼石、如何补天等。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进行剧本创作,以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的形式将神话故事搬上舞台。学生不仅锻炼了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而且深刻体会到劳动人民的智慧,体会到不懈努力、甘于奉献的精神。

       项目化课程,开展创造性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劳作,而是要在劳动过程中贯穿研究、创新、创造,提升劳动的价值。根据学生需求和已有的课程基础,学校规范了项目化学习的一般模式,从项目的选择到研究性内容的设计,从多方式、多角度的实施到成果展评与反思调整,以及项目成果的提炼与拓展迁移,构建了开放且多元的项目化课程,比如一年级的蚕豆课程、三年级的种桑养蚕课程、六年级的小动物养殖课程等。在项目化学习中,学生回归学习与生活的本质,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了劳动素养。

       以四年级课程“油菜花开金灿灿”为例,学生在200天的时间里,跟着节气经历种养、记录、探究、实践的全过程。

       课程启动,种植仪式。学校会在立冬节气进行油菜种植课程的启动仪式,内容包括了解立冬节气物候特点及农谚民俗,科学教师介绍油菜移栽技巧,五年级学生分享自己去年参与学习的趣事以及观察日记、自然笔记,项目负责教师介绍课程相关内容……学生接过校长手中的油菜苗,油菜种植课程正式开启。

       合作探究,制订方案。拿到油菜苗后,学生通过教师讲解、网络搜索以及向长辈和高年级同学请教等途径,了解节气与油菜的知识、油菜的种植和养护方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讨论、交流,提出自己最想了解和解决的问题,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归纳、整理,最后确定研究方向并形成思维导图。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和思维导图,教师选择可操作、有价值的内容提炼研究性学习项目,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一步深入探究。有的学生对油菜的生长速度感兴趣,计划通过测量记录制作条形统计图,研究油菜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生长速度;有的学生打算研究油菜花与青菜花的区别,对油菜花进行解剖从而了解其结构;有的学生利用科学课的知识,分析土壤的pH值和湿度等条件,设计制作土壤温度湿度监测仪。

       随着节气,观察养护。学生在观察记录中发现油菜的生长变化,了解油菜种植与节气、环境的关系。在油菜种植、照料、生长、收获的整个过程中,学生与油菜一起成长,写下大量的观察日记、研究报告、科学小论文等。学生吴子涵在观察日记中写道:“惊蛰就是春天的第一声惊雷,我在惊蛰到来之时也有一个重大发现:3号油菜花盆栽里有一朵花已经谢了,隐隐约约能看到细小圆圆的一粒粒小果实。”跟随不同的节气,吴子涵陆续写下7000多字的油菜观察系列日记,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和思考。

       收获成功,拓展知识。收割分工、合作搬运、晒干脱粒……油菜籽脱籽以后,就要探讨油菜籽怎样变成油,计算收获的油菜籽能榨出多少菜油。在数学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教室进行产量和出油率的计算,然后走出教室来到榨油厂,体验正规的榨油过程,直观感受油菜籽的出油率。

       油菜种植课程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应用知识和动手实践的机会,学生在具体真实的任务情境中,不断解决劳动中的各种问题。从立冬种植到小满收获,学生从一颗油菜籽的成长中体会了生命的意义,真正领悟了“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深刻内涵。

       综合化课程,开展拓展性劳动教育

       综合化课程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如宣传社区垃圾分类,参与敬老院慰问等服务,参与社区或村组志愿服务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综合化课程包括收获节课程、成长课程等。

       成长课程主要面向四年级学生,这个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时间节点。回顾10年的生命成长,学生能感受自己在身体和能力等方面的明显变化。学校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力量和奇迹:走进农场,通过农事劳动丰富生活经历;离开父母,在与同龄人的相处中学会自立;爱心义卖,体验劳动的价值,在服务他人的同时服务于社会,树立社会责任感……成长课程主要分为4个模块开展:

       美食制作分享。传统美食不仅传递一种健康生活的方式,而且蕴含“不劳动者不得食”的理念。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学生共同商讨主题,打造班级创意餐厅;与家长一起制作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美食;讲述自己的美食制作过程及心得,挖掘美食背后的故事及文化;教师、家长与学生共同对劳动成果进行点评。这样一份美食已经远远超出食物本身的价值。

       操场露营。以班级为单位,两人合作搭一个帐篷用于夜晚露营,学生一起学习、起居、游戏,一起度过一个特殊的夜晚。这样的经历让学生不仅体验了独立自主的生活,而且明白了合作劳动的力量,知道与人相处需要规律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卫生习惯。

       十周岁成长礼。与家长携手走过“成长拱门”,以“成长”为主题表演节目;分享生日蛋糕,阅读父母给孩子的一封信并写回信;看一场露天电影,体验父母小时候的生活。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明白10岁生日的纪念意义,体验生活的美好,明白生命成长离不开亲人的关怀。

       爱心义卖。每个班级代表将种植的蔬菜进行义卖,义卖所得的一部分资助贫困学生,一部分进入学校“红领巾爱心基金”。爱心义卖活动让学生体验菜市场卖菜摊主的劳动,与之相关的生活要素就有各类菜品的时令价格调查、顾客的心理需求分析等;同时也让学生奉献爱心、体验劳动价值,感受其中蕴含的劳动精神和生活态度。

       劳动是成长的必修课,学校应联合家长和社会共同开展劳动教育,积极探索利用家校社资源协同育人的策略,拓展课程实施的多元路程与方式。学校不仅注重学生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行为及品质的初步养成,而且追求学生在社会责任、合作交往等方面的发展,帮助学生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并促进他们的人格健康发展。

       篇八: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心得体会

       劳动教育对于孩子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变迁,“劳”的含义也在转化,由专注体力劳动转向动手动脑、全面能力的提升。当前,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教育中劳动的内涵和价值。劳动的内涵是实践,是身体力行,而劳动教育则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除了思考劳动的内涵,还需要思考劳动的育人功能。时下,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在校都较少劳动,劳动能力差,对劳动的意义认识不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凸显劳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将“劳”作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辅助线:劳可以育德,使德育途径更具厚度,让汗水涵养品格;劳可以增智,动手动脑劳动能够增长智慧;劳可以健体,操劳可以强健体魄;劳可以鉴美,劳作让孩子学会鉴赏美。

       切实发挥劳育的综合育人功能,需要认真思考劳育如何融入学校课程体系这一现实问题。劳育进入课程体系可以采用独立课型、渗透课型、关联课型、特色课型这四种形式。独立课型可依托劳动技术、通用技术课;渗透课型可通过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历史课等布局;关联课型可通过理科实验课、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安排;特色课型则可通过开发园艺、剪纸等校本课程实现。

       推进劳动教育,家校缺一不可,两者须形成共同体。若各自作战,既容易因缺乏衔接而导致效率低下,也容易造成“5 2=0”的尴尬状况,即5天的在校教育因为周末两天在家的放任自流而前功尽弃。家长应当认识到,只有让孩子通过劳动学会生存、学会自立,他们才能在学校、社会等更广阔的平台实现更高层次的追求。

       劳动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唯家校社协同合力,进行系统设计和科学安排,方可让劳动教育浸润孩子的成长历程,为他们的人生打好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