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云中五凤楼,樱花墨艳竞千秋春来瀛海无双色,人占扶桑第一流——赵钟麒《固园席上次韵答茅原华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樱花古诗词,樱花古诗词李商隐,欢迎大家分享。
樱花古诗词 一
1、山樱花落红飘雨,野草烧残青入烟。——李曾伯《宿深桥驿》
2、仙云昨夜坠庭柯,化作蹁跹万玉娥。映日横陈酣国色,倚风小舞荡天魔。春来惆怅谁人见,醉后风怀奈汝何。坐对名花应笑我,陋邦流俗似东坡。——郑孝胥《樱花花下作·其一》
3、云停烟活风日鲜,堆花满枝弄婵娟。施朱太赤粉太白,始信微醉由天然。花光如水水欲逝,开到四分方绝世。近前细看更沉吟,休向花间问才思。——郑孝胥《樱花·其二》
4、山深未必得春迟,处处山樱花压枝。桃李不言随雨意,亦知终是有晴时。——方岳《入村》
5、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李商隐《无题四首·其四》
6、乡情莫问天边月,自有樱花胜洛阳。——老舍《奈良三笠山》
7、夙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倾壁忽斜竖,绝顶复孤圆。归海流漫漫,出浦水溅溅。野棠开未落,山樱发欲然。忘归属兰杜,怀禄寄芳荃。眷言采三秀,徘徊望九仙。——沈约《早发定山》
8、小院春风木下家,长街短卷插樱花。——老舍《赠木下顺二》
9、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行便当游。——白居易《酬韩侍郎.张博士雨后游曲江见寄》
10、江南一别今三载,书到樱花想未开。——严复《寄苏戡》
11、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苏曼殊《本事诗》
12、蔼蔼美周宅,樱繁春日斜。一为洛下客,十见池上花。烂熳岂无意,为君占年华。风光饶此树,歌舞胜诸家。失尽白头伴,长成红粉娃。停杯两相顾,堪喜亦堪嗟。——白居易《樱桃花下有感而作》
13、一事最堪惆怅处,樱花憔悴月无聊。——苏镜潭《次韵答兵爪词长》
14、一花一树来婆娑,坐者行者口吟哦。攀者折者手挼莎,来者去者肩相摩。墨江泼绿水微波,万花掩映江之沱。倾城看花奈花何,人人同唱樱花歌。——黄遵宪《樱花歌》
15、北来春浅樱花润,南下秋深白鸟号。——沈鹜《周文襄公祠》
16、东游负笈心应决,早晚樱花压帽檐。——林朝崧《寄赖雨若即次其丙午除夕书怀韵》
17、丹砂漆盘盛井水,冷浸半坼山樱花。始见春色不奈喜,黄昏招饮夜还家。刘郎居南我居北,陌上泥开天正黑。风吹蜡烛烧未明,素丝作履惜不得。——梅尧臣《夜与原甫江家步归》
樱花古诗词李商隐 二
1、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白居易《早冬》
2、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李商隐《无题》
3、梅花谢后樱花绽,浅浅匀红。试手天工,百卉千葩一信通。余寒未许开舒妥,怨雨愁风。结子筠笼,万颗匀圆讶许同。——赵师侠《采桑子》
4、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苏曼殊《七绝·本事诗》
5、露圆霞赤数千枝,银笼谁家寄所思。秦苑飞禽谙熟早,杜陵游客恨来迟。空看翠幄成阴日,不见红珠满树时。尽日徘徊浓影下,只应重作钓鱼期。——温庭筠《自有扈至京师已后朱樱之期》
6、丹砂漆盘盛井水,冷浸半坼山樱花。——梅尧臣《夜与原甫江家步归》
7、樱桃落尽春将困,秋千架下归时。漏暗斜月迟迟,花在枝。——李煜《谢新恩》
8、脉脉轻阴压软尘,閒愁渐逐柳枝新。清明寒食初惊艳,秾李夭桃不当春。薄醉乍苏沈宿梦,凝妆才就写全身。亭西枨触年时事,错认东华绝代人。——郑孝胥《樱花花下作·其三》
9、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熏笼。远似去年今日,恨还同。双鬟不整云憔悴,泪沾红抹胸。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李煜《谢新恩》
10、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李商隐《无题四首·其四》
11、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行便当游。何必更随鞍马队,冲泥蹋雨曲江头。——白居易《酬韩侍郎张博士雨后游曲江见寄》
12、看到繁枝处处开,韶光骀荡锦成堆。春归沧海刚三月,骨醉东风又一回。花气连云收暮雨,涛声催昼送轻雷。道人摩眼空吟望,无复当年侧艳才。——郑孝胥《樱花花下作·其四》
13、宴罢红云歌绛雪,东皇第一爱樱花。——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其一二一》
14、芍药樱花两斗新,名园高会送芳辰,洛阳初夏广陵春。——《浣溪沙》苏轼
15、山樱抱石荫松枝,比并余花发最迟。赖有春风嫌寂寞,吹香渡水报人知。——王安石《山樱》
16、昨日南园新雨后,樱桃花发旧枝柯。天明不待人同看,绕树重重履迹多。——张籍《和裴仆射看樱桃花》
17、东城渐暖满城春,独占幽居养病身。莫说樱桃花已发,今年不做看花人。——张籍《病中酬元宗简》
18、春风急,樱花杨柳雨凄凄。——薛昭蕴《离别难》
19、小院春风木下家,长街短卷插樱花。十杯清酒千般意,笔墨相期流锦霞。——老舍《赠木下顺二》
20、桃花樱花红雨零,桑钱榆钱划色青。——王洋《题山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