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题记
风吹开沉甸甸的历史。一幅幅音容笑貌随风而逝,最终定格在一个羸弱的背影上。在他战战兢兢附上自己的生平之后,一部伟大的史书就此完稿。
这本史书是《史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史记》。它伟大吗?自然。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它?
读懂《史记》,就要先读懂它的——司马迁,读懂他由坎坷与抉择堆砌而成的人生。
彼时,少年未老,风华正茂。司马迁还是那个刚刚完成了全国旅行的名门子弟,是那个在大汉天子功业史上初露锋芒的郎官。他知道家里世世代代都是太史令,然而他没想到,自己这么快就要接过这份重担。面对父亲临终前的殷殷嘱托,他放弃了沙场功名,放弃了高官厚禄,退而走向史官的书桌。
彼时,史官耿耿,周正言直。《史记》的创作已经有几个年头,距离完成父亲的嘱托,应该也不远了。司马迁万万没想到,只因为自己仗义执言,引来帝王一怒,招来杀身之祸。死刑,宫刑,赎身——他担负得起哪一样?他没钱赎身,史官的尊严让他无法面对“宫刑”这个选择,他不缺乏赴死的勇气,但他还有无法割舍的牵绊。“生存还是毁灭?”千百次的痛苦绝望辗转反侧,我们已无法得知,只能看到他最后的决定:他要忍辱负重。
一次次站在抉择的路口.0279.NeT,一次次作出最艰难的决定,每一次都走向最艰难的道路。为什么?当人们试图理解他的决定,疑问也由此产生。对此,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给出了答案:“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管他熙熙攘攘阳关道,既已作出决断,那就沿着这条路一直走,直到生命终结。坎坷与抉择带来了深刻的思考与深沉的情感,他将自己的灵魂都交付给《史记》。在这本沉淀了时间与心血的史书里,“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有了苍凉悲壮,“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有了豪情万丈。百家争鸣,一诺千金,鸡鸣狗盗,决胜千里……都有了生命的颜色。作为时间旅者的司马迁,擦去了功业史上留下的痕迹,却在时间的书页里刻下姓名。他是胸中有丘壑的人,他笔下的浮生百态,也有了他们的山河。
《史记》因此而不朽。
后来的后来,当革命的枪声在武昌打响,当大汉的长安改作西安,当新文化的浪潮卷边大江南北……二十四史的时代落下了帷幕,文言的时代画上了句号。那个写《史记》的人已然故去千年矣!但《史记》并不为此终结,毕竟那位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也要赞它一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读懂司马迁,读懂《史记》,读懂生命个体在历史长河中的兴叹,也就读懂了一个古老民族至今不朽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