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哥儿”本是《社戏》里一众小伙伴对文中鲁迅为原型的“我”的称呼。至今便成了年轻人对鲁迅亲切中带着几分敬意的称呼。
我刚学完了鲁迅的《藤野先生》一课。前几天谢老师还特意地叫我们看了一集鲁迅先生的纪录片,今天又逢大家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八十五周年。不禁好奇,鲁迅先生为何能在这么多年过后仍为广大年轻人所喜爱,无论是他的人还是文。
我们的“迅哥儿”一开始给人的形象是“像一把匕首般犀利”,从《狂人日记》到《呐喊》,每一个字都似巨锤,似炮弹般掷地有声,剑锋直指黑暗的社会和吃人的礼教。这种愤怒,这种醒悟如鲁迅先生一头钢刺似的头发般,傲然挺立。
如果鲁迅先生在我们印象中仅仅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傲气,那我们大概便不会叫他迅哥儿了——大家这么称呼,是因为鲁迅先生在他的杂文、散文里,在《朝花夕拾》和《华盖集》里,有亲切、平易近人的另一面。
或是.0279.NeT半夜里起来偷吃糖的孩子气,或是年少时留连于百草园的美好,或是言谈中不时流露出的风趣与幽默,这些生活中的点滴让鲁迅先生化身迅哥儿,看上去不再只是语文书上机械的《各著导读》,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鲁迅先生,那么可爱,又那么令人尊敬。他是生活中的朋友,也是向这黑暗攻击的战士。从一部作品到另一部作品,从迅哥儿变成鲁迅再到迅哥儿,一个这样立体的伟人,必然仍处于时代前沿,永不过时。
除了幽默,迅哥儿还有着颇多金句。这些句子仍活跃在弹幕或评论区中,看起来无比地恰当。(怪道网传一个段子:鲁迅说:“我啥都说过。”)这些金句有着妙到毫巅的讽刺。其精炼的总结以及背后鲁迅先生的人生哲学,让人们大呼过瘾之后,不禁沉思。这些金句在鲁迅杂文《华盖集》中出现最多,有兴趣者不妨一读。
鲁迅先生,不是一道考题,也不是一串生平。八十五年后的今天,迅哥儿依然活在当今年轻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