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孙千阅
在的家乡,端午节的习俗真是五花八门,例如:系百索子,贴五毒,放黄烟子等。然而,最令人印象深刻莫过于那诱人的高邮咸鸭蛋,质细而油多。
记得第一次吃双黄的咸鸭蛋时,看到2个黄,先是一愣,再闭了眼睛,又猛然睁开,确定自己没有看错,就兴奋地对妈妈大叫;“妈妈快看,这个鸭蛋有2个黄,如果我们不吃的话,会孵出双胞胎小鸭吗?”
在文章中提到了十二红,我隐约也记得小时候端午节外婆也给我做过一次,除了苋菜,虾,咸鸭蛋外,好像还有菱角、红糖棕子、凉粉和红烧鹅,其它的我也记不清了。
文中“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个拖着长音的“吱”字,生动形象地把儿时吃鸭蛋的情态描写了出来。
在外人的眼里,鸭蛋除了端午节的食品,平常只是熟悉不过的咸菜。不就是一枚小小的鸭蛋吗?有什么值得写的?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吧。热爱自己的家乡,家乡的一草一木在他的心里都是珍宝,作为美食家的对家乡的鸭蛋更是情有独钟。他把对家乡的爱都集中在一枚小小的鸭蛋上,是借着这一个小小的鸭蛋,来表达对家乡浓浓的怀念。
在最后一个自然段运用了囊萤映雪的故事,提出了用囊装萤火虫,不如用鸭蛋壳装荧火虫,突出了鸭蛋壳的透明,薄。
篇二: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栾真齐
我看了《端午的鸭蛋》想到了儿童节,春节,国庆节,元宵书,中秋节清明节。
在第一自然段中,这一句: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如同北方的麻雷子炮仗,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黄烟子比作北方的麻雷子炮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烟子放出来的声音很响亮,表达了对黄烟子,对家乡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我也知道了他们的一个风俗。
读了端午的鸭蛋,我最喜欢第二自然段中的双黄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这一句.0279.NeT,令我觉得好奇的是双黄蛋,我长这么大,从来就没吃过,我刚读到这儿的时候还以为双黄蛋是妈妈不小心打鸭蛋时,把鸭蛋打到一快儿了,现在才知道,原来双黄蛋是因为母鸭吓到了,才一下子生出了双黄蛋。
第四自然段中,让我知道了很多鸭蛋的吃法,这些吃法不仅好玩,玩完还可以吃。
而且在第一自然段中有十二红,只说了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鸦蛋三个,我还想知道那剩下的九个是什么,一定会也会非觉常好吃。
端午的鸭蛋让我想到了大妈在端午节时,会把鸭蛋和棕子一起煮,我还在百度上看了赛龙舟,也会在门上挂一束艾草,它有一股浓烈的香气,有一种特殊的馨香味。
篇三: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王玺懿
在汪曾祺的记忆里,儿时的端午很有趣,五花八门。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放黄烟子,还有中午要吃“十二红”,而让他印象最深的则是家乡的鸭蛋,是任何地方都不能相提并论的。
高邮的鸭蛋,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蛋黄通红,飘着诱人的香味儿,这是对家乡深深的怀念和热爱。
我不禁想起姥姥家乡的端午,同样的节日却有着不同的趣味。姥姥家在东北,端午的前一天,姥姥便会伴着初升的太阳,采回来新鲜的荠荠草,把根洗净,用石锤研成细细的末,加上明矾,到了晚上,我睡着后,把荠荠草浆裹在我的每个指甲上,用菠勒叶包好。第二天一早摘下来,每个指甲就染上了天然的红色,这种红不是指甲油的红,是透着黄色的天然红。有时还会把指甲周围的手指也染上红色,这红色永远不会掉色,随着指甲一点点长长,这颜色才会一点点被剪掉。这红,真好看,是美甲店里任何款式的美甲都比不上的。
端午一大早就要起床,挨家挨户的小孩子跑出家们,随着晨光,用染的通红的小手采撷艾蒿上的露珠,小心翼翼地滴在眼上,轻轻拍打,睁开眼睛,整世界都格外清淅明亮了。
太阳冉冉升起,大家都成群结队的回家品尝端午早上新鲜的棕子和鸭蛋了。
合上书,我仿佛又回到了姥姥家的端午,飘香的棕子,流油的鸭蛋,还有那无与伦比的红指甲……
篇四: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林子毅
怀着好奇又羡慕的心情读完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似乎有些骄傲地向我们展示了他家乡的特产——鸭蛋!说实话,看到描写的一吃起来嘴上流油的咸鸭蛋时,我都忍不住猛咽了一下口水。
文章的第一段主要写了家乡端午节的习俗,五花八门的,例如:系百索子、做香角、贴五毒、放黄烟子等。其中黄烟子是我们这儿没有的,不过我对它可不太感兴趣,因为我觉得它既不好吃又不好玩儿,说不定还很呛人呢!
最诱人的还是那高邮的咸鸭蛋。我小时候就非常爱吃咸鸭蛋,每次剥下蛋壳,露出了白白嫩嫩的蛋清,用筷子往里一插,一下子就会有许多油涌出来,那油说不出是红色还是金色,反正闻起来香味扑鼻,把这些油滴到米饭上,那个滋味就别提有多好啦!这可是我最爱的下饭菜之一。
最让我羡慕的就是双黄蛋,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北方的双黄蛋特别少,真是吃到一个足可以炫耀一整天的,那种兴奋的心情,我猜生于水乡高邮的汪曾祺先生一定体会不到吧?这也是他们那儿双黄蛋太多的坏处吧?也是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吧!
不管怎么说,高邮的鸭蛋对汪曾祺先生来说一定是一种美味、一种幸福,不过汪先生对家乡的喜爱一定不止于此吧?这片土地带给他欢乐的回忆,他对家乡——高邮,一定充满了热爱,就是只有高邮才能带给他灵感与创想,才会让他写出那么多精彩的文章。
篇五: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王浩宇
故乡是一个港口出海千里的船,终会回到她的怀抱;故乡是一棵大树,为小花小草们遮风避雨;故乡是大海,千万条小溪河流奔向它。只有在故乡这个养育过我们的地方,才能找到心灵上的寄托,故乡永远是我们的牵挂,我们的根。
在端午的鸭蛋中,汪曾祺先生仅仅对家乡的鸭蛋就有说不完的乐事,那小小的鸭蛋有什么好写的呢?人们都说“爱屋及乌”,当你对自己的家乡有一片赤诚之心,你便会爱上它的一草一木,他的一切都将是你心中的真棒,所以汪先生才会钟爱家乡的鸭蛋,甚至对于他有写不完的趣事。
汪曾祺先生笔下的家乡端午节的习俗真是五花八门,最令人是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那诱人的高邮咸鸭蛋了。汪先生在文章中写道,“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鸭蛋,我实在瞧不上。”“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等等赞叹感慨的言辞,描绘出金黄流油的鸭蛋。看得人真是口水直流,恨不得马上来到高邮尝一尝汪先生赞叹不已的咸鸭蛋。
汪先生把他的一切的爱都集中在这一颗颗小小的鸭蛋上,所以这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对故乡的一份情结,没有这样超然自在的一颗心,是很难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咂摸出这些的滋味。
篇六: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刘润灿
读了很多篇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对于一个吃货来说——《端午的鸭蛋》无疑是更具有吸引力!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通过一枚高邮鸭蛋来抒发他强烈的思乡情。
细细地品读,原来高邮鸭蛋产自高邮著名鸭种——大麻鸭,高邮人又善于腌制,高邮鸭蛋远近闻名。我们大连靠海,也生产鸭蛋,大连有名的是庄河黑岛鸭蛋,高邮鸭蛋和大连黑岛鸭蛋大不相同:高邮鸭蛋的油是红色的、黄也是红色的,青是白色的或青色的,黄嚼起来像石灰,只有淡淡的咸味;而黑岛鸭蛋的油和黄都是黄色的,青只有白色的,黄嚼起来特别细腻,而且味道很咸,得就着粥吃。双黄蛋在我们这里很稀少,是个稀罕物。
高邮人的端午节,孩子兴挂鸭蛋络子,这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高兴的时候还把鸭蛋从络子里掏出来吃了,这是我们这里没有的风俗。
我没吃过高邮鸭蛋,但是大连的咸鸭蛋是我的最爱,把冒着油的蛋黄倒入热腾腾的白粥里,鸭蛋黄的鲜香味在粥中慢慢散开,我会用筷子轻轻地搅啊搅,直至粥变成了淡黄色,我便迫不及待地端起来,一股脑地消灭掉,然后对着笑眯眯的姥姥说:“再来一碗!”
端午的鸭蛋是童年的回忆,一枚小小的鸭蛋,蕴藏着无尽的乡情乡味,瞧不上他乡的咸鸭蛋,这源于他对故乡深深的爱。高邮鸭蛋是好,也许在我的黑岛鸭蛋面前,他只能屈居第二了,“月是故乡明”,蛋是家乡香,哈哈!
篇七: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韩沐恩
初读汪曾祺笔下的《端午的鸭蛋》,就好像一个老朋友在向你介绍家乡的特色。让我对高邮这个地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再读文章时,我心中产生了一个疑惑,写端午的鸭蛋,可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始用一大段来写家乡端午节的其他风俗,一遍遍读下来,我心中逐渐有了答案。写端午节的其他风俗可以为下文写鸭蛋做铺垫。端午节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习俗,而却对鸭蛋情有独钟,这样写同时也表达了内心思乡的情感。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第三段形容鸭蛋红油冒出来的声音“吱”,我仿佛看见儿时津津有味地品尝鸭蛋的情景。一看见这个字,我都会忍不住吞一口口水。“吱”字生动的写出了红油冒出来的声音,体现出鸭蛋油多的特点,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但岂止喜爱鸭蛋,细细品味,这是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追忆及对家乡的热爱。、
“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定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细品“蠢”和“秀气”,“蠢”不一定就难看,而是个大大的,呆萌呆萌的,“秀气”就是灵动可爱的。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了鸭蛋生命,这哪是在选鸭蛋呀,这简直就是一场比美啊!
汪老的文章总能让我着迷,他用温情的眼睛看生活,平淡的生活中处处都是美。
篇八: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程培雨
汪曾琪先生他们小时候过端午节的习俗和我们现在略有不同。
我们现在也带百索子,但现在的百索子不会发生沾到水后,把手腕染得红一道绿一道。我个人不喜欢带百索子,我觉得带百索子太麻烦,丝线总磨手腕不舒服。
汪曾祺先生他们的食物与我们也不太一样。我们现在过端午节午餐和平时没有太大的区别,而汪曾祺先生他们当时却摆出这么大的排场,足足有十二道菜,每一道菜都是红的,可以看出他们当时对节日的重视。
描写高邮的鸭蛋时用了“黄是红的”这段话。我在遇到黄是红的鸭蛋前,一直认为所有的鸭蛋黄都是黄色的。一次姥姥把切好的鸭蛋端上桌,我一看它的黄竟然是红色的,青是淡褐色的,当时十分惊讶,尝了一口,它真的是鸭蛋。读完这篇文章,我才知道黄是红的鸭蛋也并不特别。
我们现在有个习俗叫插艾蒿,而汪曾祺先生却没有写,大慨那时候没有这个习俗。每年在过端午节的前几天,妈妈都会到市场上买艾蒿插在门头上。每次回家都会闻到艾蒿散发出野草淡淡的清香,一开始它的颜色是浅绿色,几个月后它开始慢慢枯萎,到最后它变成了深绿色。
我们小孩子还有一项活动叫顶鸡蛋,小伙伴用彩笔或染料把鸡蛋涂成各式各样的彩蛋,然后用自己的鸡蛋和别人的鸡蛋对顶,最后谁的鸡蛋没破谁就是赢家。一次学校举办顶蛋活动,我由于在上校车时滑了一跤,把下巴摔伤,遗憾的退赛了。
篇九: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丛子洋
这篇文章主要给我们介绍了他的家乡,也就是高邮,出产的咸鸭蛋的特点和他们那边过端午节那天的习俗。
第一自然段中,告诉我们他家乡的端午节都干了些什么,有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在孩子额头上用酒和雄黄画一个王字……我在阅读这一段的第一遍时,满脸的疑惑不解,在我家,过端午只系五彩绳和吃粽子,别的别的什么都不做,可读完这一段,就像一个满月的小孩看一篇万字论文,什么都看不懂。从小到大,还是第一次听说过端午还贴五毒,一开始我还很好奇:五毒到底是哪五毒?这个毒是指动物吗?当我读到后面,看见插图才知道,五毒是蛇、蛤蟆、蝎子、蜈蚣和壁虎。后来我才知道汪曾祺是南方人,也许,南方与北方的习俗不同吧。
我比较喜欢吃起来很面的咸鸭蛋,也不知道为什么像说的那种咸鸭蛋吃起来像喝很咸的汤一样,那种一敲里面就流油的咸鸭蛋确实美味,但我更更喜爱蛋黄面面的、沙沙的、稍微带一点儿油的咸鸭蛋,放在粥里一拌,非常适合下饭。也许是没吃过高邮的咸鸭蛋,吃了那儿的,说不定就会喜欢上全是“油”的咸鸭蛋了!
高邮的孩子们真是“活学活用”呀,学了囊萤夜读,把锦囊换成蛋壳儿了,把萤火虫抓进蛋壳里,萤火虫在蛋壳里一闪一闪的,漂亮极了!只不过现在的萤火虫大多都在乡村,在城市里的萤火虫都为数不多,不然我的家早就不用交电费去了!
篇十: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栾真全
《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中,我最喜欢第一自然段,讲了家乡端午节的风俗,记得小时候妈妈也带我做五彩线,最后真的做成了。读到十二红时,我非常好奇,咸鸭蛋为什么还算十二红呢?咸鸭蛋也不是红色的呀?我就继续往下读,读到下面才知道原来里面的油是红的啊。
第二段写了家乡盛产鸭和双黄的鸭蛋,我平时吃咸鸭蛋时,从来没吃过双黄蛋,可家乡的高邮双黄鸭蛋多,体现家乡是水乡,鸭子有很多的特点。
第四段高邮咸蛋的特点和朱砂豆腐,第二句还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读到”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这句话我就想到了汤圆,我小时候吃汤圆时总是要把汤圆扎个洞还说:“汤圆吐血了。”读到朱砂豆腐这块儿时,我就非常得想吃,还让妈妈给我做了呢!真的很美味!
第五段读到了挑鸭蛋,正好我家有几个鸭蛋,挑了很长时间才挑出来一个好的。
第六七段是写把萤火虫放在鸭蛋壳里和《囊萤映雪》的故事,读到这里我想到了四年级时上《囊萤映雪》时,老师说这故事是假的,我们抓住萤火虫时萤火就奄奄一息了,因为人们在抓萤火虫时,我们觉得我们捉萤火虫的力气很小,可对它来说这个力气很大,因为萤火虫非常的小,而且萤火虫屁股上的亮光很小,根本看不见字,所以《囊萤映雪》这个故事是假的。
我读了汪曾祺的很多作品,写了很多小时候生活的趣事。让我对读书也很有兴趣。
篇十一: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顾书润
写的这一篇文章里的鸭蛋,是吸引我的一个亮点,每一天早上我必吃的食品就是鸭蛋,一得知写的是鸭蛋,我就迫不及待地想看一看笔下的鸭蛋与我们家的鸭蛋有什么不同点。
在第一自然段的最后处提到“十二红”其中的鸭蛋,一听到这里我就产生了疑问:鸭蛋不是只有黄和白色吗?为什么它会加入“十二红”里呢?当我读到第二和第三自然段时的这疑问一下子明白了,原来吃的鸭蛋是高邮大麻鸭鸭蛋,那里的鸭蛋拿筷子一扎,就留出红油,看着写的文章我不由的流出了口水。而在后面有一道菜更是说明了吃的鸭蛋可以算“十二红”,那道菜叫作“朱砂豆腐”在后面介绍了“朱砂豆腐”的原料是:高邮鸭蛋和豆腐。朱砂是红色的,这也说明了高邮鸭蛋可以算是“十二红”。
鸭蛋在的笔下,不但可以吃,还可以热。
在这一篇文章中,我第一次知道鸭蛋,还可以抓萤火虫。在的鸭蛋壳上糊上一层薄而透的薄罗,读到“薄罗”时我又一次产生了疑问:“薄罗”是什么?后来我通过查字典明白了薄罗是一种很薄的丝织物。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美丽的场景。在文章最后告诉了我们萤火虫发在鸭蛋壳里时很亮,并且生动形象把东晋的车胤用的绿囊和鸭蛋壳做对比,突出了鸭蛋豆装萤火虫很好看:也很明亮,
假如我有那个机会,我一定会去助教多品尝一下高邮鸭蛋,并体验一下拿鸭蛋壳抓营火虫的快乐。
篇十二: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潘施晴
端午节大家一定都不陌生,这也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看到关于它的文章,我就立刻阅读了起来。
这里写了很多端午节的习俗,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我这才发现,我竟然有很多都不知道!但上述的习俗我都不太喜欢,我最喜欢的是写“一笔虎”和主要内容——端午的鸭蛋。
我喜欢写“一笔虎”这部分内容,是因我学毛笔书法,还是行书,再加上我们最近刚好学了“虎”这个字,我对写“虎”印象深刻。但是我写的还是两笔虎,第一到第四画为一笔,第五到第八画为一笔,读了这篇文章,我一定要试试写“一笔虎”。
我对文章里面的吃咸鸭蛋体会更深。爸爸隔三差五就给我吃一次,都像是说的那样竖着对半切开。有一种“单黄”的,特别美味,黄很大,油又红又多,一不注意就悄悄地顺着蛋壳往桌上流,我的口水也在嘴里不停地打着转。但是,有好吃的就有不好吃的,另外一种鸭蛋就是难吃的这一类里的。它虽然是双黄,却还没有一个单黄的大,几乎没有油,入口后蛋清更是味同嚼石灰,简直和书中的北京咸鸭蛋一模一样,真的没法吃啊!
我还喜欢挑鸭蛋的部分,很孩子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孩子们在这方面的挑剔。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当时挑选柴犬:“这只怎么了?”“白爪过膝了。”“这只又怎么了?”“太安静了,回去容易生病。”不过这让我得到了我家的“蛋卷”——一只可爱的小狗。
这篇文章我很喜欢,语言生动,不乏味,还让我了解了很多端午节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