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优秀家风小故事(精选8篇)

       篇一:身边的优秀家风小故事

       我叫牛xx,是xx市公安局的一名警察,我的父母都是中国核试验基地的退休军人,所以,我也是一个“核二代”。

       我童年生活在新疆天山脚下一个“神秘”的地方——红山,它是中国核试验的重要军事基地。我当时年岁还小,不知道部队为什么要驻扎在这个封闭的山沟里,更不知道父母的工作性质。只知道他们很忙,每天晚上都去办公室加班。

       长大后,随着核试验场区的解密,就让父母讲了有关红山和核试验的故事,听后十分的震撼和感动!

       父亲大学毕业,带着“为国效力,勇攀科技高峰”的校训,主动报名来到被称为“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的新疆戈壁滩核试验基地,加入了我国核武器试验拓荒者的队伍。

       父亲参加了全部空爆核试验,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给我讲述第一次氢弹爆炸试验的情景。

       第一次氢弹试验,按照党中央指示,核试验要一次实验多方收效。因此场区布放了大量的效应试验。从地面到空中再到地下,从近区到远区,甚至在非洲都架设了测量仪器,规模之大实属罕见。1967年6月17日,一声惊天动地的轰鸣声,罗布泊上空炸出了一朵巨大的蘑菇云。核爆炸冲击波过后,承担着速报爆炸当量使命的父亲,穿上防护服,紧随侦察车冲向爆区。当时他脑子里只想着圆满完成任务,向场区指挥部汇报,向周恩来总理汇报。直到完成回收任务后,才发现自身携带的剂量盒显示已经“爆表”

       由于父亲常年在场区做试验,吸入放射性剂量较多,经常出现头晕恶心,头发脱落,30多岁就秃顶了。但我从未听父亲抱怨过什么,他跟年幼的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使命高于一切,人民的期盼重于一切,越是艰险越向前。

       母亲在部队做核试验情报研究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加班加点是常态,照顾不上家人。她常年埋头案前,翻译整理国外解密的文献,把课题研究写成决策参考,为科研人员开辟新研究课题提供参考和思路。虽没有核试验的轰轰烈烈、豪情万丈,却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心谱写着不平凡的篇章,被大家称为埋头苦干“老黄牛”。

       我的父母亲在蘑菇云升起的地方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工作了几十年。把青春献给了戈壁滩,把血汗撒在了蘑菇云里!

       他们那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把人民记在心中;那种勤于探索攻坚克难,把国家摆在前头;那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把责任扛在肩上的精神,又通过言传身教,深深地溶入我的血脉。

       在父母的熏陶下,我也毫不犹豫地穿上戎装走进军营,在那里育根铸魂、淬炼成钢。2000年我从部队转业进入警察队伍,经过几年基层工作锻炼,我完成了从军人到警察的转变,并积累了大量的基层工作经验。2022年,市局成立了信息化作战警种,我被调入这个警种工作,由于是一个全新的警种,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蛮荒之地”,从工作制度到工作流程,从案例到技战法,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设计和总结。我的任务是为专业系统设计核心工作流程,为了完成组织上交给我的任务,我学习了从国家法律到部、省、市相关文件三十余份。每到深夜,我都会利用网络通畅这个“时间差”,从全国其他地方公安机关网站一个省一个市的查阅他们的相关论文、文件、制度和技战法,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设计的系统于2022年荣获公安部情报系统建设突出成果奖。

       搭建好系统,接下来就是如何在实战中得以应用,“看案子”可是一个极其辛苦的活,把头埋在电脑前,一屁股坐上七八个小时,只能算是“热身”,通宵是常有的事情,有时候点上一根烟,吸上一口,烟自己着完了把衣服烧个大洞,都浑然不觉。从案件详情到作案手段,从案件串并到数据碰撞,从发现嫌疑人到分析逃跑方向,每一条数据都要认真分析,经过长期的磨练,我总结出十几种破案的技战法,2022年,三名台湾人在我市利用手段盗取银行卡号、密码并进行复制,一夜之间转走多名储户存款800余万元,给市民带来极大恐慌,该案被公安部列为部督案件,限期破案,我利用自己总结的战法,很快发现了重大线索,成功地破获了案件。

       在从事信息化作战的十几年里,牢记家风,无私无畏,默默奉献。我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参与并破获多起重特大刑事案件,曾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多次受到上级嘉奖。2022年我代表陕西参加公安部情报教官比武,以西部赛区第三名的成绩入选首批公安部情报教官。2022年入选省公安厅研判类情报专家,2022年被xx市局评为“警营工匠·好师傅”,2022年入选公安部全国情报指挥信息化建设首批专家,今年又入选省厅全省公安机关人才库首批专家。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力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精神,赋予了家风建设的时代内涵。老牛身上那股默默无闻,脚踏实地,任劳任怨,艰苦奋斗的精神,恰似我的家风传承。

       前几年,我和小时候的伙伴相约回到红山寻根求源,再看看自己生活了十多年的地方,父母工作了将近三十年的地方,他们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地方,使我更加坚定要弘扬“三牛”精神,紧跟时代步伐,更好履职尽责,成为一名合格的革命接班人,并一代代传承下去。

       篇二:身边的优秀家风小故事

       家风是一个家庭优秀品德的沉淀和传承,是留给每个家庭成员宝贵的精神财富。家风如同粮食一般,一丝一缕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说起我的家风,没有名人大家传诵千古的佳句,亦没有特别动人之处,却如海上的灯塔指引着我从懵懂无知走向成熟自立。

       我的家风是孝为先,善待老人。奶奶生病时恰逢父亲出差在外赶不回来,母亲一个人带奶奶去医院看病,由于奶奶身患脑梗塞致行动不便,无法上下楼梯,当时也没有可租借的轮椅,母亲硬把比她都沉的奶奶背上背下几个来回才看完病。周围的人都夸奶奶有个好闺女,母亲只是笑了笑。后来奶奶病情严重了,生活不能自理,需要靠家人照顾,就跟着我们一起生活了,端饭洗头洗澡洗衣服……无论工作多忙,父亲母亲都会无微不至地照顾好奶奶,从未嫌弃,从未烦躁,从未抱怨。尽管母亲平常工作很忙很累,尤其是我们姐弟高考的那两年,对她的身体和心理来说是双重考验,但仍克服重重困难坚持照顾奶奶。过度劳累使母亲增加了许多白头发,但她没有半句怨言。她总说姥姥就是这样孝顺公婆的,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言传身教,形成了一种无形的道德力量影响着她。

       我的家风是有爱心,乐于助人。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邻居有一对七八十岁的夫妻,母亲隔三差五就去帮助老人收拾屋子,然后把脏衣服拿到家里来洗;如果需要清洗窗帘或者大扫除时还会叫着父亲一起去帮忙;平常家里有稀罕的吃的喝的就让我们姐弟给老人送过去尝尝;逢年过节他们就给老人送个红包表示祝福……其实我一开始并不理解母亲为什么会这样做,甚至有时会嫌弃在家里洗老人有味道的衣服,毕竟非亲非故。后来听母亲说两位老人是搭伴过日子的,奶奶青年丧夫、中年丧子,爷爷早年丧妻,育有三个儿子,他们不想让父亲续弦,所以家里不接受奶奶。两位老人除了靠政府救助和低保补助外无其他经济来源,加上年龄大身体不太好还需要常年服药,日子过得也是紧巴巴的。母亲说外公外婆爷爷奶奶都不在了,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权当尽孝心了。老人逢人就夸父母亲心地善良,不计回报地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了极大的温暖。

       我的家风是有责任心,认真踏实。母亲是一名中学教师,她对工作认真负责,身为补习班班主任的她每天去得比学生早回的.0279.NeT比学生晚,课后班级里总有她的身影,不是答疑解惑,就是嘘寒问暖,她总说补习这一年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决不能辜负家长和学校对她的信任。虽说早已是高级教师,但她还会经常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反思不足制定改进措施。每次组织家长会前,总会逐一和各科教师了解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家长会上和每位学生家长反馈孩子的在校情况,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对有特殊情况的学生,还经常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进行家访,直正走近学生,帮助学生。母亲对工作的热情和执着,从小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在我走上工作岗位时,我也能积极向上,认真踏实。

       2022年我本科毕业顺利通过教师招聘考试,如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学数学教师,去学校报到时数学课程都已经分配好了,没有空缺的岗位,领导安排我教中学英语,我欣然接受并没有推辞拒绝,只是从那天起心里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成绩一定不能比专业英语老师教的差。真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才发现要想让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并不是易事,有许多需要学习和琢磨的地方,查阅资料、向老教师请教、在网上学习优秀教学案例等,上一节课甚至需要提前几天开始准备。经常是第一个去办公室最后一个离开,每次大小考试学生的成绩都很优异,远超其他专业英语老师的班级,我知道和学生的密切配合分不开,但这也是对我的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同时也是对母亲谆谆教诲的最好诠释。

       在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后,我也一直铭记母亲的教诲。在承担西安档案网管理和微信公众号管理工作期间,我馆顺利通过了国家档案局组织的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系统测试,成为了西北地区首家通过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测试的国家综合档案馆。虽然网站系统对于数字化档案馆来说仅是小小的一部分,但是不可或缺的。测试前期准备阶段网站系统部署上线、上线后完善改进网站功能等,这对于刚接手网站管理工作的我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考验。从系统的每个小点入手,我敢于面对困难、勇于迎接挑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网站系统功能相对完善、运行稳定有序虽然经历的艰辛仍历历在目,但倍感欣慰。

       家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也是一种有形的传承,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润物无声地影响着我。传承家风,传递正能量,我在路上!

       篇三:身边的优秀家风小故事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向来都很重视道德建设,重视家庭教育,久而久之,取其精华便成为了一个家庭的精神支柱,它如细雨般,一点一滴地进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形成家训家风。我家的家风是什么呢?

       以“勤俭”为美

       爷爷、奶奶出生在烽烟四起、时局动荡的20世纪20年代,父亲、母亲经历过物资匮乏的建国初期和“三年自然灾害”,曾经那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让他们刻骨铭心,也正因为如此,他们都懂得了只有勤劳、节俭,生活就一定能改善。后来,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他们勤劳的双手,的确让家里发生了很大变化,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但依然要求全家人吃饭、穿衣,处处都要节俭。小时候,我和妹妹好几次剩饭,准备倒掉时,被爷爷看见了,没有严厉的批评,只是端起碗都吃进自己嘴里,然后低声说,“我们都种过庄稼,看见浪费粮食心里就难受,而且我小时候经常没啥吃,饿的人没力气,有这碗白米饭简直是过年呢!”就这样,我们小辈们吃饭再也没有剩饭了。再后来,学校也教了我们北宋司马光身居高位,仍然坚持“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更理解了长辈们。

       现如今,勤俭养德成为新风尚,用餐光盘、随手关灯、废水利用同我们已经“如影随形”,日常生活中这样的言传身教也将影响着我的女儿,让她知道勤俭节约不是吝啬,而是一种优良品德!

       以“和孝”为本

       在我很小的时候,总听到周围人说我有一个好奶奶,当时心里总嘀咕,我的奶奶跟别人家的奶奶一样啊,每天都是围着锅台转,字都不认识几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意识到,虽然我的奶奶没上过学,但她的言行中却渗透着儒家思想的大智慧——以和为贵,与人为善!

       她一直把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看得很重。在家中任劳任怨,对一大家子人有操不完的心,80多岁了还自己做家务;在外面遇事也从不跟人争执,“邻里之间不要伤了和气”“咱家开着吃亏的门,也没见吃多大的亏”“能帮忙就帮一把”成了她的口头禅。正是奶奶平日里所作所为影响着家里的每一个成员,所以,父亲、母亲、姑姑、姑父们都对爷爷奶奶十分孝顺,大事小事从没红过脸,特别是奶奶去世前的那段时间,全家人轮流24小时不间断的照顾,只为了让她老人家再少一些病痛的折磨,尽到最后的孝心。

       如今,我也结婚为人妻、为人母,总会将我家的故事讲给女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着她,女儿也不止一次地说,“妈妈,你对爷爷奶奶真好,总是让他们很开心。”我只是看着她,淡淡一笑。

       以“勤恳”为贵

       爷爷年轻时,先是警校教员,后来回村当了大队会计,听奶奶说起爷爷曾经的故事,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在学校任课时对待教学工作从不马虎,教学记录本就像印刷的一样;担任大队会计将每一笔账目都记录的清晰、明了,特别是那时整个大队的人一起干农活、记工分,虽然繁琐,但是爷爷总会对家里人说,不管干什么,都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越是小事越不能粗心,这牵扯到别人一年的口粮。听奶奶说的次数多了,爷爷做事认真的态度也就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直到我工作之后,父亲特意叮嘱我,“你爷爷要是活到今天,看着你到档案馆上班,心里肯定特别高兴。要记住,档案中的一张纸,记载着一段历史,可能都有特殊的含义,你平时工作中一定要踏实、认真、负责!”虽然父亲说得不多,但他的话我牢记在心,特别是近几年网络和数字资源技术的不断发展,加快了档案信息化步伐的同时,我肩上的担子也重了,维护好功能健全的业务系统、管理好上千万的档案数据成了我的日常工作,除了新知识的不断学习,爷爷、父亲对待工作勤奋、负责的态度也一直影响着我,才使我在工作上取得成绩,不断进步。在以后的日子中,我也将秉承这样的人生态度,继续自己的档案事业!

       家风,不是拘泥于文字形式的格言、警句,而是长辈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为我们指引方向的无形力量。他们的生活态度、处事习惯,是经岁月沉淀的精神之光,时常会比那些干巴巴的文字更能影响、陪伴下一代人。我的成长是父辈生命的延续,更是他们道德品行的延续,愿这样的家风继续传承下去!

       篇四:身边的优秀家风小故事

       古人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风不正,个人心术就容易歪,心术歪了也就谈不上忠诚于党了,这是一个连锁反应。2022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说起家风,首先勾起回忆的是我的父亲。我的老家在陕南一个小山村,父亲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而且在村支书岗位上干了30多年。父亲为人处事的风格和品格,对我产生着巨大影响,一直伴随我成长。他经常教导我们,人的一生很短暂,一定要认真做事、多做善事。印象中,父亲是一个正直善良、勤奋敬业、意志坚强的人。

       由于我那时候年龄小,不知道村支书是干什么的,但直观的印象是,父亲整天为协调村民的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忙碌奔波。记得有一天凌晨,我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隐隐约约听到门外有人在叫喊,“支书、支书,出事了,你得跑一趟,赶紧去看看”。就这样,父亲披了件衣服就跟着出门了……第二天我才听父亲说,前一天两户村民因宅基地问题发生纠纷,闹到最后打起来了,其中一家人半夜来找他去协调,一直忙到第二天天亮才回家。

       后来有一天,那个村民带了一瓶我们当地的“秦洋酒”来我家,说是多亏那天半夜我父亲及时赶到,及时制止冲突,避免了一场人命官司。

       但是老父亲说什么也不要他的酒,相互推辞很久后,父亲说,“那这样吧,你中午就别走了,在我家吃饭,咱们一起把这瓶酒喝了”。于是父亲就安排母亲给客人做饭,而且要求蒸米饭,炒几个小菜。母亲应声后就忙着去准备饭菜了。

       我们老家陕南,在那个年代,大米算是精粮,也是招待客人的上等主食。可是父亲哪里知道,家里的米已经吃完了,剩余的一点稻谷还没来得及去脱壳呢。于是母亲就到邻居家去借了大米,让邻居从我家窗户把米递进厨房,给客人准备了饭菜。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担心带着借来的大米进屋,让客人看到显得尴尬。这些细节都是后来听母亲说的,我印象很深刻。小时候的我,也曾问过父亲,为啥整天为别人家的事情忙忙碌碌。父亲说,村里人选我当支书,那我就得干好支书该干的事。

       受父亲影响,从学生时期到后来参加工作,我一直秉承“做好人、干好事”的成长理念。参加工作几十年来,无论在什么岗位,自己始终注重提升个人品德修养,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努力干好份内工作。

       1998年毕业分配到部队工作时,许多人把我们这些从地方高中考入军校的学员干部称为“学生官”,认为我们没有经过战士阶段的历练,对部队不了解、适应能力差、发展受限,自己感觉压力很大,也对未来充满迷茫,但是由于从小受父亲的影响,自己坚持以小学生的姿态,虚心向身边的干部战士学习,全面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一名军校学员向一名基层军官的转变。1999年,在全军科技大练兵活动中,自己承担的训练课目先后为全团、全师营连主官及集团军首长演示获得一致好评,也因此被选调到机关工作。

       军旅生涯中,有一段时光令我终生难忘。2022年我任团作训股代股长期间,部队组织指挥所带部分实兵远程机动演练,形势任务复杂多变,昼夜兼程连续实施,而且正值秋季阴雨天气,导调文书、演习脚本、部队指挥、课目演练、制作沙盘、标绘地图、搭建野战指挥所等大量工作交织在一起,我带领股里其他同志从华阴转战澄城,连续奋战五个昼夜,有时实在累的撑不住了,就趁工作间隙趴在桌子上打会盹,最终圆满完成演习任务。

       一路走来,几十年的风雨兼程、摸爬滚打,既有山穷水尽的困顿也有柳暗花明的惊奇,但无论是跋涉于泥泞山路,还是挣扎于荆棘丛林,都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支撑着我……

       蓦然回首,父亲早已离开了我们,但我时常会想起他生前的点点滴滴。他给予我精神上的光和热,幻化为一盏明灯,一直指引着我在人生崎岖的道路上蹒跚前行,让我拒绝黑暗和怯懦,拥有一份明朗的心情,一份必胜的信念,一份坦荡的胸怀,让我的内心始终充满了阳光,肩上始终担当着责任,脚下始终伴随着坚韧!

       篇五:身边的优秀家风小故事

       在中国五千年的沧桑岁月里,许多家族为了传输给后代良好的精神、品质、思想和价值观,就制定了家风。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法国作家罗兰曾经说过:“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由此可见,家风建设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好家风不仅有利于提高家庭成员的道德素质,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在我的家中,一直以来都有一股清澈的家风滋润我成长,那就是——勤俭节约、光明磊落、与人为善、知恩图报。

       勤俭节约。自古以来,妇孺之间广为传颂的就是:“业精于勤荒于嬉!”古人也常常将勤作为立家之本。从小就听父母讲《马兰花》的故事,教育我要做一个勤劳勇敢,善良淳朴的人。我父亲家境贫寒,但是勤劳肯干,能吃苦受罪,总是跟我说,要勤于学习,勤于思考,更要勤于脚踏实地的做人做事,不要贪便宜,要朴实诚信,做一个本分的人。

       俭是一种节俭有度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化繁为简的生活方式。我母亲总是跟我讲,司马光曾在《由俭事康》中说过:“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部分中国古代帝王因为挥霍无度而不理朝政,最终导致国家灭亡,曲终人散。并要求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养成节俭的习惯,从不浪费一张纸、一粒米、一度电等小事做起,只有养成不浪费的好习惯,才能有细水长流的好生活,才不容易被眼前花花绿绿的世界迷惑,也才能更专心做好每一件事情。

       勤俭结合,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勤俭是一种文明,是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勤俭是一种态度,蓄满生活的正能量,才能扬帆起航;勤俭是一种品质,培养我们谦虚自省,天天向上。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光明磊落。父母从小就教育我: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不做亏心事,心里坦荡荡,不怕别人说闲话,这样的人总是能受到别人的爱戴、尊敬。有些人做什么事情都偷偷摸摸、不可告人,做了见不得人的坏事,自然算不上正人君子,即使不被法律制裁也会遭到他人的冷眼相看。所以,我从小也立下决心:行得正,坐的端,无愧于自己的良心,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与人为善。乐于帮助别人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国各地助人为乐的事情更是不胜枚举。母亲也常常对我说:“你如果真心地帮助了10个人,不但你的心情会很愉快,而且当你掉进人生道路上的坑时,哪怕有一个人拉你一把都是值得的。要知道,有时生活中一句普普通通的话,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就会转变为巨大的能量,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的确,我们要在世界上好好地生存下来,是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的,况且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帮助别人其实都是在帮助自己。

       知恩图报。古人云: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动物尚且如此,我们又怎能不这样做?父母也总是跟我说:“知恩图报不仅是还别人一个人情,更是做人的基本品质。”在实际生活中,他们也是这样践行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使得我也时刻牢记不仅要与人为善,还要懂得知恩图报,无论是亲人、朋友或是陌生人。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良好的家风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情,熏陶出类拔萃的优良品格。这种无形的力量会影响并且教育孩子在社会上的为人处世和人生态度。只有家风端正清澈,文化才得以昌盛,国家才得以富强。所以,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该将好的家风世代传承!

       篇六:身边的优秀家风小故事

       晚上九点,老头在家庭微信群里发了两段视频,我点开一看,一段是对着麦田,镜头扫过,一片金灿灿的颜色,配着老头的关中西府乡音“麦黄了,该割了”,另一段是对着一片菜地,同样的腔音喊着“菜长好了,回来拿”。我意会到了老头的意思,连忙回复说“啥时候割麦,我回去”,过了一会儿,老头笑着回复“你不着急,割的时候我给你说”,隔着手机屏幕我都能感觉到那种满足。

       这就是我的亲爹,这些年,无论我是上大学还是在部队工作,只要我休假探亲回家,锄地、收麦、收秋、用架子车拉粪……不论是哪个季节,他总能想法设法给我安排上满满当当的农活,我干烦了抱怨“我这么远好不容易回来一次,你倒是像得了一个长工,再说了,我就是不愿意干这,才拼了命的读书考大学的”,父亲听了一脸严肃:“你就是农村家庭长下的,你爸你妈干这才把你养活大的,你还不愿意干!我让你干活也不是指望你能干多少,是想让你知道在外面不要忘本”。后来,我明白了走的再远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的道理,才知道这个关中农村的老汉在用他的行动给我上一堂大课。

       父亲原本在镇上的供销社工作,九十年代末国企改制时下岗,便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外出打工,在建筑工地当小工搬砖、抬钢筋、搬水泥,可谓是辛苦半生。08年我参加工作后,攒了钱为他补缴养老保险,办理了退休,“这下你就可以不种地了,领着退休金在村里当个‘老太爷’了”,第一次能为家里做贡献,我有点小得意的说。父亲却执拗的说:“我就是农民,农民不种地干什么?人不敢活的太安逸了,太安逸人就完了”,就这样,直到70岁了,父亲还是喜欢在田地劳作,一直想劝他歇息,但看到老人精神矍铄,我也不好多言。在我十余载的军旅生涯和回到地方工作中,每当我有所懈怠,父亲说的“人不敢活的太安逸了,太安逸人就完了”便会在我耳边回响,令我心生警觉,生发出向上的动力。

       父亲一向节俭,吃穿从不讲究,就连抽烟也一直挑着最便宜的。春节全家一起吃饭,老人高兴多喝了两杯,趁着酒意我劝父亲“你节俭了一辈子了,现在有退休费了,也没有让你操心的事了,该为自己花的钱就要花,该享受生活就要享受生活,不要舍不得”,“你赶紧好好劝劝你爸”母亲也连忙在我面前告状,说是父亲把钱都借了出去,别人都是救急不救穷,父亲是谁穷就借给谁,自己却一天天省吃俭用。我刚要开口父亲抿了一盅酒说道:“咱们都是从穷的时候过来的,当初供娃上学,困难的时候我去借钱,也没少吃闭门羹,旁人向咱张口,那是遇到了难处了,也很作难,正是因为我体会过,才不忍心拒绝,再说了,我能吃饱能穿暖就行了,帮别人度过难坎,那也是积德行善嘛,人这一生要多少钱是个够呀!”经历了人世的艰难,却始终能以同理心待人接物,父亲的豁达的心态让我有所触动,我只好又劝母亲:“行了,我爸开心就好,你们二老身体健康才最重要”。

       2022年老家村委合并,由于村上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年过花甲的父亲又被任命为了村民小组组长,村子里家长里短的事,让老父亲劳心劳神,有时大费周折结果还是费力不讨好。我实在看不过去,劝父亲“你都一把年纪了,也不图村里每月给你这百十块钱,还干这得罪人的差事干嘛?”父亲却坚持说:“年轻人都出去了,村里的事情总要有人干呀,人活着总得为社会做点事情才有意义么”。去年春节新冠疫情来袭,父亲天天带着人守在村口,劝返走亲串友的人,安排外地返乡的本村人测体温做隔离,天天连轴转着,这可急坏了因为疫情探亲被困在老家的我姐一家,“爸,你再别出去了,村里一天给你多少钱,我双倍给你”,看着新闻里每天增长的感染人数,我姐两口子护子心切,焦急的劝父亲说,“你这一天天出去接触各到处回来的人,现在疫情这么严重,就算你不为我们考虑,也得为你的两个外孙着想吧”。她们实在劝不住父亲,又打电话给我让帮着劝劝,谁料我的话还没说完,父亲打断了我:“你还是公家的人,咋能跟着你姐她们说这话,现在疫情这么严重,国家遇到了难关,大家都躲在家里求自保不干事,那谁也自保不了,世事不就完呢?”我从来没想到一个朴实的农村老汉还能有这么高的境界,顿时汗颜,一再叮嘱他做好个人防护,才挂了电话。

       这就是我的父亲,一个地地道道的关中农民,他读书不多,没什么文化,未曾辅导过我一次功课,也没有给予我什么物质财富,但他守正笃实、勤劳简朴、乐观豁达,历经沧桑而心怀赤忱,始终保持着一份朴素的家国情怀,这都是值得我去传承的宝贵财富!

       篇七:身边的优秀家风小故事

       自古道:家国无小事,不学礼,无以立。家风是中华文化的缩影,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的接力棒。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并能引导个人积极向上的一股无形的道德力量。家风就是“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族成员个人的气质情操与理想志向。

       家风是一个家族融化在血液中的气质,是每个家族成员力量的源泉,是沉淀在每个家人骨髓里的品格,是风范,是格调。注重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仁人贤士的立家之本。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家风故事,穿越历史,至今不朽;《颜氏家训》《诫子书》《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家书家训,日月闪烁、昭喻世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等家风古训,山川流芳、世人尊崇。

       家风无影无形,潜移默化地规范、熏陶与培养着家人的行为,指引着人生的航向。每个人立于世,都有着自己的家风。在我的脑海中,始终存有我的家风。说到家风,不得不提起我的父亲。父亲是一名军人,做事总是一丝不苟,追求完美。他不但对自己要求严苛,对我亦是如此,他时常教导我说,做任何事情都要严谨,不能因小失大,就像战场上一点小失误都可能导致战争的失败一样。

       记得小时候有一年暑假,看着小朋友们都去买冰棍吃了,我也忍不住想吃,但是父母都在上班,我就从父亲的外衣口袋拿了五毛钱去买冰棍。父亲回来后发现了,狠狠地打了我,他跟我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虽然只有五毛钱,虽然我是你的父亲,但是你未经允许就拿别人的东西,这就是偷!今天我不打你,等你长大了就会有别人打你!”我当时心里很委屈,认为父亲不通人情。随着我一点一点长大懂事,从学校到社会,父亲的严苛始终如旧,经常给我讲一些“立世要慎独、做事要严谨、为人要谨微”等等道理,从大事小情上不断提醒我“端、正、直”,及时消除我身上的“歪脖子”和“斜叉枝”。

       长大后,渐渐地我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父亲是怕我“小树苗长歪了”会贻误终生。至今想来,父亲不是一个思维守旧、行为古板的人,他是给我留下了为人处世的“严谨”家风。这种家风,通过父亲的言传身教和絮叨式的教诲,让我养成了一种对待事业忠诚职守、对待家庭和顺亲诚、对待生活尚朴节俭、对待社会心善谨行的品格,也正是这“严谨”家风造就了我坚毅柔情、刚劲善良的品质和性格。

       在严谨家风的教诲下,我并没有止步不前。入伍前我再次向父亲请教,父亲说古有仁义礼智信,今有勤孝谦和思,聚业兴家要严谨,日常生活赖谨慎;本分做人,不为富动,尽职敬事,慎行慎独。这就是父亲给我一生受用不尽的家风营养。

       家风如一杯酒,清香甘冽;

       家风如一壶茶,醇厚芬芳;

       家风如一朵花,馨香扑鼻;

       家风如一张画,连城之璧。

       家风正,则人格正,能安居乐业;家风正,则社风正,能政清人和;家风正,则国风正,能兴国安邦。一个家族要繁荣,一个社会要进步,一个国家要兴盛,需要一个一个的家风积极发挥正能量,并聚合成一股民族的力量,泽被世世代代,造福神州大地。在此,我呼吁,真诚地希望大家都来关注家风建设,为国家、社会铺就万千多彩祥云、留下满地温馨花香。

       篇八:身边的优秀家风小故事

       我拥有一个幸福的八口之家,爱人、我、暖心的儿子、可爱的女儿还有公婆和爸妈。十五年来,我由一个“女儿”的单一角色,逐渐演变成妻子、儿媳、母亲等多个角色。虽然工作繁忙,家事繁琐,但我觉得,是家庭让我蜕变,使我从青涩走向成熟,也使我的生活多彩丰盈。

       爱是家庭幸福的源泉。我和爱人都是在幸福而又充满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公公是一名铁路警察,为了让公公安心工作,婆婆独自挑起了照顾孩子,操持家务的重担。每逢过年阖家团圆时,公公总是在外执勤无法回家。面对孩子的不解,婆婆总是说,警察的职责就是守护人民的安全,只有他们无私的付出,我们才能平安幸福。我的童年也充满了乐趣。父母热爱生活、热爱运动,常带我一起郊游和锻炼,我的很多运动技能都是他们启蒙的。后来,我们做了父母,在孩子幼龄段,也不愿给孩子太多学习压力,而是尽可能多的去让他们尝试新鲜事物,观察、发现他们的兴趣和特长,让他们更多地体会到父母的陪伴和爱。

       家庭的和谐贵在体谅。我和爱人工作都比较忙,为了不让我们分心,两边老人放弃了轻松的退休生活,主动承担起照顾孩子的任务。记得有一年冬天,两个孩子感染了肺炎,同时住院。我那一段时间工作任务忙,无法请假陪护,爱人是老师,还要给学生们上课,两边老人就轮换着在医院照顾孩子。虽然一家人都很辛苦,但我们相互扶持,互相体谅,身体累,心里却很暖。

       共同进步使我们成长。在工作中,我和爱人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互相鼓励,相互促进,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办公厅工作的17年来,我负责过人事并联系过科技、体育、法制、参事、文旅、人社、交通、轨道等多个部门。每次业务调整,我都注意及时学习相关政策和法规,积极与部门沟通对接,办理业务时详细了解情况,提出合理性建议,供领导科学决策。因工作突出,我两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并予以嘉奖,2022年度还获评全市“扫黄打非”先进个人。我的爱人是一名大学教授,带领团队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的科研奖项,2022年获评西安市地方级领军人才。平时,我们经常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听取对方的意见建议,为工作带来了更好的思路。我们也会彼此提醒,用平常心态积极对待每一项工作。遇到挫折时,我们更会彼此激励,用释然的心,享受全心投入的快乐!

       懂得感恩让幸福常伴。曾经面对生活的繁琐,晋升的失意,我也迷茫过、痛苦过。可想到还有很多生活艰难的人都在努力拼搏,我想我应该找到生活的天平。我要感谢生活,带给我无限惊喜;感谢工作,带给我新的机遇;感恩生活的历练,让我不断成长;感恩家人的支持,让我有战胜一切的勇气!

       家风不仅是家庭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也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的基点。“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融汇国风。”让我们一起用好的家风指引孩子成长,促进政风转变,引领社会风尚,用这种无言的教育,无形的力量,让优秀家风与文明相伴,一代一代传承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