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绿议论文(精选3篇)

       篇一:只此青绿议论文

       臧静姝

       那是一幅长长长长的画卷,我宛如这尘世闲人,踱着步子,眼神痴迷。

       山河绵延不绝,不经意就能在梦幻的青绿之间寻到粼粼水波、翔空飞鸟、桃源人烟,千年的赭石、石青泛起幽光,映在我乌黑的眼瞳,摇曳出千里的江山。

       悠悠古琴与古筝声流淌,时如珠玉落盘,时如湍流拍石,一抹抹青绿从这幅画卷里走出,在这画卷里绽放。青绿腰,山峰髻,他们是江河,他们是群山,他们是柔美与刚劲矛盾的融合,一如清新秀丽而又富丽堂皇的千里江山图。

       我分明看到了宋的风骨。她有着“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热血豪放,也有着“应是绿肥红瘦”的婉约清丽;她有着卖国敛财的奸臣贼子,也有着精忠报国的忠臣良将;她有着直捣黄龙的赫赫战功,也有着拱手相让的幽云十六州。她有着繁华的坊市,昌盛的文化,却也有着供不完的岁币,未雪的靖康耻,她繁荣却又积贫,她安稳却又积弱,她是高贵的,是优雅的,也是悲凉的,凄美的,她用淋漓的鲜血染红华美的帷幕,遮去这三百年的时间,只叹流水落花,天上人间。

       十八岁的少年,心中又该有一座怎样的河山?时常疑是否真的有苍天,不忍推动历史的车轮,碾碎此间青绿,才让这位惊才绝艳的画家永远留在他绘出的江山,永远都是年轻蓬勃的模样。在十八岁王希孟的眼中,国家是多么繁荣,大好河山是多么的美丽可爱,百姓是多么勤劳质朴,充满生活气息。他笔下的河山融合了他的才华技法,融合了他的年少气盛,融合了他的诗意和野心,以至于举世无双。

       名画有魂,不知今之中国,是否是你心中的盛世,你笔下的模样?

       我想,是的。当层叠的裙摆高低起伏,当铮铮的琴声显出激越,当千里江山图在全景的舞台缓缓展开,分明看见,千年前的江山与如今的江山渐渐重合,五岳凌空,黄河奔流,华夏的血奔腾在血管里,裹挟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在涌动、喷薄,开出绚烂的花。

       只此一幅青绿,连结历史与未来。

       我们也曾哼唱着异乡的小调,脚下旋着异域的舞步,操着华味的ABC,品食着漂洋过海的美味,但总有些印记烙印在深处的角落,幼年播下的种子在荫庇之下生长,无数的种子顶着嫩芽,在黑暗中萌发,我愿意做千千万万个园丁里的一个,播下怀中的种子,也愿意做最忠实的观众,静看苍天树起。

       还记得,春节过后就是北京冬奥会,看着冉冉升起的红旗,心中酸涩肿胀。一时想到零八年的北京,我们极尽全力,捧出珍馐美馔,而今冬奥,恰逢立春,风和日暖、万物始生,我们气韵内敛,热情依旧。

       只此一幅青绿,却又不止一幅青绿,我们拥抱过去,携手未来。

       梦醒,黑暗中泪水划过我的面庞,流入鬓角。

       怅然一望,已然千年。

       篇二:只此青绿议论文

       余晨婧

       《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的经典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群山浩渺江河之景,于疏密间讲求变化,于青绿间见赭色,展现出山水的壮美秀丽。

       于是开场时,展开空白的画卷,舞者们便如颜料在画卷中挥洒。而随着古琴声响,我看到一个个画中人甩动衣袖,柔中带刚。在我眼中,他们不再是舞台上表演的舞者,而是那起伏的山川,崩腾的河流,于是,青绿入画。

       这样的舞蹈表演,带给我的是新的审美体验。我想我们在看完,赞叹完之后,也应有所思考,这样的舞蹈,不光是带来视觉的震撼,也带来心灵的唤醒,引起我们对于美的思考:什么是美?什么是高级美?

       我想美的享受不应当是单纯的柔或是刚,矛盾造就美感,在柔与刚的相互交织当中,美感便产生了,她们以袖为剑,刚柔并济,山的壮阔,水的柔和,都在衣袖起落之间,裙角翻飞间展现出来。

       《只此青绿》让我感受到的是静与动,柔与刚的美感。

       舞者们虽着“宋风雅韵”的服装,但是舞姿确如汉唐战舞,颇有金戈铁马之势。静时,我看到一个个青绿色的身影立于舞台之上,伴着悠悠琴声,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典雅、轻盈的优美感,优美便是美的最一般状态,让人感受到的是事物的和谐统一,会感到轻松愉快。而动时所体现的力量感,则带给人一份崇高的美感,不同于优美的小巧、柔和,它是一种雄壮之美,给人以惊心动魄、激愤昂扬的审美感受。

       而什么是高级美呢?

       之前一段时间,摄影师陈漫的一组照片《中国十二色》引发巨大.0279.NeT争议,因为在照片中,女孩们无一例外都是眯眯眼,脸上布满雀斑的形象,模特们虽着汉服清装,提着鸟笼,戴着护甲,但是却有些不伦不类,表现的是形式主义的刻板的中国印象,这不是中国人眼中的中国美,而是西方对于中式审美的刻板印象,于是,越来越多人习惯以高颧骨、小眼睛来形容高级美,然而《只此青绿》却用无声于留白的方式告诉我们所谓“高级美”中的高级就是文化底蕴,是无需迎合,便是中国的高级美。

       我想在习惯了大红大绿,又或是声势浩大的表演,看到如此一幅可以说是和春晚基调有许“格格不入”的画面时,眼前不失为一亮,于是,我知道了,并不是颜色艳丽丰富才是喜庆,不是姹紫嫣红才是漂亮,习惯了高饱和中,这样一幅素雅的画面展现出来时,会让人觉得空气中的烦闷都减少了不少。我想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讲究留白与意境的。

       并且我想说在央视的舞台上,更多表现出的是画面卷轴的美,然而却因为时常问题会对内容有所删减,而b站晚会的只此青绿内容更丰富一些,并且,运镜上我也觉得更能传达情绪,在末尾的“望天光”一段给予我很大震撼,不知为何,在看到领舞抬头的神情,看着她眼中闪烁的光时,我也感受到的是终见壮美山河的震撼之情。并且,在最后,幕布缓缓降下,舞者们隐在朦胧的幕布后,传达其“入画”之意,也将“写意”之美推至顶峰。

       她们是颜料,是色彩,是画作,是画意,是画魂,更是时空交汇的见证与联结。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篇三:只此青绿议论文

       陶禧

       张爱玲曾说,“传统的本身增强了力量,因为它不停地被引用到新的人,新的事物和局面上。”万事万物都处于发展的状态之中,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今时今日,时代快速发展,我们在奋力前行的时候也不能忘了从传统中汲取力量,并在不断的革新中进步。2022年春晚舞剧节目《只此青绿》成功的背后实际上是对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把握和表达,文化的种子早就埋在时代的土壤里,经以传承和创新,便会绽放出华美的花朵。

       打破时空和时代的阻隔,我们同古人站在了一起,这是文化的传承。虎年春晚推陈出新,国风舞蹈被搬上了舞台,这只《只此青绿》可以说是没有辜负宋人对美的赤诚,舞者身着蓝绿相间的服装,头顶高耸的发髻,与它的背景图山水图画交相辉映,尽显东方的温婉与力量,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他们的肢体、裙摆与流动的队形中去感受到千里江山的雄伟浑厚之感,带给了观众美的体验之余也增强了文化自信。千百年前人们用笔墨记录山水文化,如今科技发展,加以舞台音效、灯光、大荧幕等,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化静为动,情景交融,让人回味无穷。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青绿腰”,灯光渐暗,主舞上身缓缓后仰,几乎与舞台平行,它需要舞者把气息松弛下来,靠后背的力量去感知时空的流转,可谓传神。中华文化是柔软的同时也是坚硬的,正是它们的韧性支撑起了泱泱中华,随着时空的流转,带给每一代人不一样的体验和感悟。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肩担使命和责任,我们要去开拓的,是像这《只此青绿》一般,只此一卷,只此青绿,只此一幕。

       在创新文化的过程中,亦离不开匠人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是不轻易放弃的坚守,是对待作品的专一认真,是顺应时代的创新,在《只此青绿》这个舞剧精彩呈现的背后,是幕后人员不断收集观众的反馈和修改建议,他们坚信,它没有最终的版本只有最好的版本,不断地修改也是不断地变好,精益求精的精神同样根植在了舞台上。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量的不断积累可以达到质的变化,工匠精神不仅只是工匠所需要的,任何职业都需要这种不追求速度只追求质量的精神,学习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可以多次询问自己,每次上课认真听了吗?每次作业认真做了吗?这些,都属于工匠精神的范畴。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哪怕如萤火一般微弱,也不必等待炬火,人们要有一份光,发一份热,是的,倘若每个人都有一点点工匠精神,并且不断进行实践,这样的力量便会无法估量,我们选择去坚守“工匠精神”,实际上也是对社会上一些“功利主义”“浮躁气息”的对抗,是对正确价值观的一种正确导向,稳扎稳打,力求完美。

       一曲已罢,音乐骤停,但闭上双眼依旧是衣款偏偏的舞者,从绿水青山中向我款款走来……(公众号:语文思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