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家庭家风家训的故事(精选8篇)

       篇一:普通家庭家风家训的故事

       在我的人生中,父亲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不,准确地说,父亲对我们兄弟姐妹5人以及下一代的影响都非常大!这种影响正是父亲倡导的优良家风家训。

       父亲10岁时不幸丧父,同年因家境贫寒被迫辍学。因此,父亲并没有多少文化知识,而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但一直以来,父亲却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我们,教导着我们。

       孝老爱亲是父亲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小时候,父亲总跟我们说,奶奶年轻时候吃过很多苦,受过很多委屈,他要照顾好奶奶。父亲说到做到,对奶奶无微不至,生病时总是整晚上陪在奶奶身边。现在想来,奶奶一生育有7个儿子,没有女儿,也许父亲就一直是既做儿子又做女儿的这个角色吧!父亲成了奶奶心中最大的依靠,奶奶也是父亲心中最牵挂最放心不下的那个人。

       2022年6月,九十岁的奶奶因病离世。父亲伤心欲绝,这个在我们心中一直是铮铮不屈的七尺男儿,竟然多次悄悄地抹眼泪,而且一下子苍老了好多!父亲说他有很多事情还没有来得及为奶奶做,有很多话没有来得及跟奶奶讲!是父亲让我们懂得了人生最遗憾的事,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

       父亲不光对奶奶照顾周到,他对自己的兄弟们以及下一代也非常照顾。改革开放以后,父亲先是在当地做一些小生意,后来又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他不忘带动自己家族的成员一起奔向小康生活。如今已经七十多岁的老父亲,依然是他们原生家族的“顶梁柱”。同时,在创业过程中,父亲也带动了身边亲戚朋友共同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父亲虽然讲不出这种传统美德的内涵,但是他却用行动在践行和传承着这种美德。2022年,父亲发现农村养老问题不容忽视,父亲决定个人出资,连续三年在家乡举办“尊老爱幼好媳妇”评选表彰活动,并对村里80岁以上老人进行集体慰问,弘扬社会正能量。此举得到县文明委、镇党委政府的高度肯定,陕西日报也进行了大篇幅宣传报道。在此善心善举的引领下,村容村貌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孝老爱亲的优良家风,不知不觉中复制在我们家族每一位成员的心里。逢年过节,我们兄弟姐妹们都会带上自己的子女不约而同回家看望父母,共叙天伦之乐。我的大儿子今年17岁,从小他就是我们心中的“小暖男”,他会经常精心为我和爱人准备小礼物,在重要节日送来一份惊喜。特别是我的大弟弟乔伟,为人处事、一言一行都像极了当年的父亲。他对我们父母更是言听计从。多年以来,他自己做企业带动兄弟姐妹以及身边朋友发家致富。兄弟姐妹如果谁家遇到困难,再大的事情到了弟弟那里都不叫事,他一定会尽全力帮助解决。随着弟弟的事业越做越大,他像父亲一样,把精力投入了慈善公益事业,他捐资助学、帮贫扶困、投资为村里修路、修桥、装节能路灯等等。曾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创新企业家、全国社会服务先进个人、中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以及陕西省社会服务工作贡献奖、陕西省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也许,这就是家族孝道文化的传承吧!

       吃苦耐劳是父亲一直坚持的生活准则。儿时的记忆中,父亲白天忙着打零工出苦力,为家里老人孩子共8口人换回维持生命的口粮;夜晚,月亮下面,父亲靠自己的力气拉人工犁耕地,我或者弟弟坐在耙犁上压着,一晚上就能种下一大片的庄稼。父亲是一个闲不下的人,任何家务活都难不到他,像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这些在北方男人眼里不屑一顾的琐碎事,父亲却一声不吭地干了一辈子。如今已经70多岁的老父亲,仍然不愿意“退居二线”。我们每次劝他安心养老,不要再拼了,他总说,人不能没有事情干。

       父亲的言行造就培养了我们自强自立的性格特点。从小我们就懂得靠自己的双手去劳动,懂得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道理。每次兄弟姐妹们回到老家,女同志一进门就主动换下外套,穿上围裙下厨房;男同志见什么农活都干,从来不怕苦不怕累。

       除了孝老爱亲、吃苦耐劳,父亲还潜移默化地教会我们诚实守信、正直善良的品质。我们要把这种良好的家风继续传承发扬下去。

       篇二:普通家庭家风家训的故事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良好的家风家教是立家之本。诸葛亮《诫子书》《傅雷家书》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著名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同样展现着良好的家风。良好的家风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终身的财富。我的家风是什么,是年逾耄耋仍笔耕不辍的爷爷,是在党超过五十年仍不忘初心的奶奶,是照顾完小又要照顾老人的妈妈,是能像变戏法一样笑着呈现一桌好菜的爸爸,是尊重传统、耕读传家、忠心向党、和睦亲善。

       在我的记忆中,我的爷爷就总带着年幼的我去他办公室,作为党办领导的他桌上总摆满了文件、稿纸和红蓝铅笔,党史典故、中央政策信手拈来。爷爷出生在旧社会的陕南山区,年轻时读书努力,颇为临近乡绅看重,却在革命洪流当中毅然投笔从戎,作为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年轻军人进入了当时的兰空西安军分区。能从陕南的山区走出来,同时也因为复员后进入了市委管理党办事务,爷爷一直注重弥补自己的读书知识积累,尤其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书籍都是大全套,甚至在家里和单位各备一套以备随时翻看查阅。即便是现在接近九十高龄,仍旧笔耕不辍,退休后陆续完成了自传、家谱等多本书籍,现在还拿着放大镜每日在准备自己的第四本书籍。在他的书里,反映出对我党和国家民族无限的热爱,即便是在文革当中自己和家人受到了不少迫害,但是他仍不改初心,始终坚信党能拨乱反正,带领人民走向新生。

       我的父亲是经历非常丰富的上山下乡的一代人,他们出生后不几年就经历了三年灾害,饿着肚子没过几天好日子经历了上山下乡,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考试或者招工回到城市,好不容易当上了工人老大哥,却又遇到改革开放、下岗再就业,他又通过停薪留职闯荡商海,为小家庭积攒.0279.NeT了不小的家底。起伏的人生中,他始终不忘记的就是学习,与爷爷不同的是,他学习的是各种专业知识,通过考试还拿到了当年相当炙手可热的机械专业大专文凭,成为他们单位设备科长,通过不断的知识学习和实践积累,解决生产难题不在话下,人称厂区“十二能”。在九十年代全民经商的年代,他又能放下包袱,投入商海,学习经营、销售、会计等各种相关知识,贯穿他整个奋斗历程的,是对我学习读书的极端重视。从我咿呀学语就教我背诵唐诗,以至于后来整个中小学需要学的唐诗早已烂熟于心;用当年看来很大的花费,将我送入重点中学老校长办的私立初中;并在我进入大学后,还不断催促我考各种证书及最后拍板考研,这才有了能通过国考进入公务员体系的现在的我。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风,说的是“小家”,着眼的是“大家”。因为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有许多论述,如“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在“树立良好家风方面”具有“独特作用”,领导干部的家风“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等论述,都是对我国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承,是拥有大智慧的表达,如何融入自己日常工作生活值得我们反复思考。我的爷爷通过他的读书识字参加革命,从陕南的穷山沟里走了出来;我的爸爸通过恢复了的高考,拿到了当年值得羡慕的大专文凭;我自己则通过努力通过国考,光荣进入了国家公务员体系,可以说我们家的三代人都通过各自的努力逐步改变了人生轨迹,作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大时代的缩影,作为个人我们是幸运的,我也要将耕读传家这样的好家风传承下去,成为一个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健康的细胞。

       篇三:普通家庭家风家训的故事

       我的母亲1933年农历二月生于长安王莽的疙瘩村,她4岁失去生母,由我的外祖父和她的继母把她拉扯大。1949年解放以后,母亲在本村和附近的孟家村小学读过4年书。1953年她与我的父亲结婚,1955年生下我的姐姐,是他们第一个孩子。那一段时间,应该是母亲最幸福的时光吧。

       1956年,母亲加入农业合作社,开始了她逆来顺受、多苦多难的命运。母亲每天既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还要操持繁琐的家务。她生了我们姐弟4人,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我的童年是在饥饿中度过的,我的记忆中母亲常常端着面盆到邻居家借面,母亲为了孩子们常常吃不饱饭。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做家务,还要去七、八里外的菜地去上工,回到家里就钻进厨房在灶台锅沿边忙碌,给娃们家做饭洗衣服,冬天的手上满是冻裂的口子。家里劳力少,为了多挣一点工分,母亲总是争着干生产队里最脏最累的活。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在队里的翻砂厂碾矿石,每次我去给她送饭,看见她都是满身满脸黑色粉末,连鼻孔里都是黑的,只能看到一排白白的牙齿。40多年过去了,这个情景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挥之不去……

       劳动的艰苦和生活的艰辛还是小事,最不易的是母亲还不断地遭受精神上的磨难。我的父亲在当时公社社员眼里,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他由于不甘于穷苦和一家人挨饿,总是想办法搞点副业补贴家用,被作为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典型,成为生产队历次运动的批斗对象。1974年初夏,父亲因为不堪无休止的批斗和内心的煎熬,抛下卧病在床的爷爷和一家老小,离家出走了。母亲不得不担负起全家的重担,和我的姐姐拉扯着我们三个兄弟,同时服侍着病榻中的爷爷,直到将爷爷养老送终。

       改革开放以后,我父亲通过劳动致富的做法得到社会的认可,我们家也和中国大多数家庭一样逐渐富裕起来。母亲却依然节省着、忙碌着,洗孩子们的衣服,吃孩子们的剩饭,母亲把她所有的用心都给了家人。

       母亲常年患支气管炎,每年冬季咳嗽不停,这可能与她抽烟的习惯有关。每一声咳嗽,都震荡着我的心,我一直担忧她不会活到很老。75岁以后,母亲得了一场大病,把烟也戒掉了,咳嗽也居然奇迹般地消失了。

       母亲一生性格平和,与人为善,我从来没有听她说过一句伤人的话,也从来没有听到过乡党邻里说过她一句不好的话。她心里总是装着别人,唯独没有她自己,但是别人却都在念她的好。我从她身上得到很多人生的启示,“人有善念,天必佑之”这些人生哲理,在母亲身上得到了深刻的验证。

       母亲快80岁那年由于患青光眼导致双目失明,但是她乐观,达观,心里亮堂。亲戚朋友来看她,她基本上能叫上名字,大家都说母亲是个明白人。

       母亲的晚年基本上是在回忆中度过的。我每周回家都要和她拉拉家常,聊过去几十年的事情。她对古新巷20多个院子里的人和事,对五星大队的变迁,仿佛历历在目,如数家珍。看到她享受在这些回忆之中,我自己也品味着许多人生的滋味。

       八十四五岁以后,母亲的听力越来越弱,已经很难和她进行顺畅的交流,她的话也明显少了。我还是尽量找一些话题,希望勾起她的回忆。她思路依然清晰,来了客人照例嘘寒问暖。她每周都巴望着孩子们来看她,有时宁愿放弃午休也要等待孩子们的到来。我每次离开道别时,也明显能感到她的不舍。现在想来,真是无尽的遗憾,有什么事不能让我多陪她一会儿呢?以后可是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母亲的晚年是幸福的,儿孙们都围着她转,尽量不让她感到孤单。父亲过世后,母亲成为儿孙们的精神寄托。老娘在,大家庭的氛围就在,儿孙们就有了归属感。我们用心呵护母亲,就像在呵护心中的一息圣火,祈盼它尽量燃烧得长久一些,生怕有个风吹草动。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哥嫂一家,由于他们的悉心照顾,使母亲,还有父亲能够安享晚年生活。也感谢我的姐姐,在全家最危难的时候,与母亲共同担负起家庭的重任。现在看来,这也是家族的传承,希望我们的后辈们能继续这种传承,以亲情和孝道为纽带,相互帮助,相互提携,不让一个人掉队。

       母亲是在今年元月12日出院当天回到家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一周前她因为喉中积痰、呼吸困难住进了医院。回到家中老去,是她的心愿。母亲走得很安静,就像睡着了一样,完全恢复了往日的安详和慈祥。在我心目中,早已经将母亲作为一尊菩萨,她虽然双目失明,却是我心中的一盏明灯,照亮着我的人生。我感到她时刻在关注着我,关照着我,提醒着我用一颗善心去对待周围的人。

       母亲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女性,但在儿女的心中,她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她把她所有的爱给了我们,理所应当得到我们最真挚的爱。

       母亲没了才知道这辈子儿子已经做完了。母亲,我最亲爱的母亲,如果有来生,我一定还做您的儿子!

       篇四:普通家庭家风家训的故事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家风建设多次强调的一句话。当我从为人子女,到结婚生子开始教育自己的孩子时,更能深切地领悟到这句话的内涵,也深深体会到好的家风是我们成长中重要的指向标和营养剂。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的关中农村,父母都是农民,幸运的是他们读过书有初中文化。相比当时识字不多的农村人,他们能通过读书看报了解外界更多的信息,不仅开阔了眼界,也让他们在看待事物问题时有着独到的见解。因此,村里很多人遇到重要事情时都愿意找他们商量出主意。他们是受村里人爱戴和尊敬的人。那时我便感受到了知识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母亲因为勤快、手巧,被村里安排在村办服装厂上班。改革开放初期,母亲果断辞去了稳当的工作办起了童装厂,成了那个年代让人“眼红”的个体户。小时候多少个夜里醒来,父母都在灯下写着、算着、商量着事情,而当我起床上学时,父母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活。随着家里那盏煤油灯换成更亮的电灯,父亲的自行车换成了摩托车,他们用辛劳换来了好日子。后来他们还带动全县各村开办了一百多个分厂,创立了驰名品牌——美佳童装厂。母亲被评为全县致富带头人,并连续三届被县上推选为市人大代表。父母勤劳致富的经历,让我早早就懂得了幸福要靠奋斗来获得的道理。

       父亲十五岁爷爷就去世了,幼年起他就经历了比同龄人更多的磨难和坎坷,苦难没有让他屈服和消沉,反倒让他更深地扎根厚重的生活并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记得家里办厂时父亲几乎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到批发市场送货,早饭也都顾不得吃,直到后半晌才回来。进门后就直奔灶房,一手抓个冷馍,一手拿根葱,那场景一直在我脑海中。在父亲身上,我感受到的是他勤俭持家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父母常说,能帮人处且帮人。无论贫穷还是富裕,他们始终力所能及的帮着别人。七八十年代村里人的衣服基本上都是扯了布料自己做,逢年过会,上门请母亲帮忙裁衣服的乡亲总是络绎不绝,母亲白天忙不过来,晚上再累也会挤出时间赶工,有时她累得都直不起腰,但她们帮助他人后满足的笑容却让我终生难忘。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延安精神”和“西迁精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重要精神成果,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回首父母的一生,他们积极响应国家改革开放政策,一生扎根在农村,依靠勤劳勇敢、敢闯敢拼的创业精神谱写着自己的人生。“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永远感恩父母点滴中教我从小做一个负责担当、对家庭和社会有用的人。正是在这样家庭氛围的滋养下,我一路走来都积极向上,始终满怀着对工作、生活的热情。

       在我参加工作初期,正值中心成立之际,一切业务都要从零开始。为了尽快拓展业务,我和同事一起冒着酷暑上街做宣传,挨家挨户发传单。一直以来,为了把领导交办的工作和岗位工作做到完美,加班加点对我成为常态,连续十几年几乎没休过完整的周末。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从一个职场新人到工作中能独当一面,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管理骨干。让我自豪的是2022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激励我更加努力,曾连续多年被市妇联机关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我深知,这些成长和成绩与父母的教育和影响密不可分。

       家风如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把父母馈赠给我的优秀品质,潜移默化地渗透给了自己的孩子,在现今物欲横流的时代,20岁的儿子保持着内心的纯净,他阳光好学,善良、诚信、乐于助人。在大学里积极参与学生会工作和抗疫活动,这些成长经历,让儿子身上具有着一种勇于登攀、乐于奉献的进取精神。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如今,父母永远离开了我,但却把做人的美德和责任传递给我,他们也许不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但在富裕后乡亲们夸他们是能人的时候,他们却知道感恩国家的好政策,并自愿帮助身边人共同致富。他们像亿万劳动人民一样,自觉地崇尚勤俭、尊德扬善,默默践行和传承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好的家风这颗珍贵的种子我会用心培育,让它扎根并开花结果,这不仅是对父辈的承诺,也是对子女的责任,更是作为一名党员,在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实践中所应肩负的光荣使命。

       篇五:普通家庭家风家训的故事

       家风是什么?家风是“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传递与感染;家风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训戒与教诲;家风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清白与淡然。家风是灯塔亦是船帆,指引着方向也不断在前进;家风是戒尺也是爱抚,鞭策着行为也抚慰着心灵。家风是长辈的威与爱,家风是游子的情与根,家风是立世的基与石,家风是传承的神与魂。古语有云: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君子何以治国平天下,当以修身齐家为首任。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重视家教是我们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有的是星星点点书信交流中教育子嗣为人做事的道理,如曾国藩与其子女的家书往来,有的是谆谆教诲的文章,如司马光撰写的传颂千古的《训俭示康》,这些家训在祖祖辈辈的传承中便成了家风。清代第一才子纪晓岚的家教甚严,对子女要求“四戒”“四宜”:一戒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四戒”“四宜”,简洁明了,相得益彰。我国世代历史名人的家风家训传承至今,为人称道,传承下来的家风家训是我们精神的食粮,为我们指明方向。

       一个家族的振兴与发达,离不开良好的家风。在生我养育我的这片土地上,父辈经历过太多的艰苦日子,但我的父亲母亲把往日的磨难化为了一种精神,将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踏实认真的做事风格和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传承给了我这一代,父母总说积极的生活态度很重要,他们看问题经常看好的一面,很少去抱怨,在一起有二十多年了,还会给对方制造小惊喜,让生活充满仪式感。父母刚工作的时候工资很低,当时家里需要用钱,妈妈每天下班去摆地摊补贴家用,慢慢的攒下第一笔存款。我有时遇到挫折会跟妈妈发牢骚,感觉自己总是做的不够好,妈妈说只要你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一点点就可以了,不需要你每一次都做到最好,这样的你每一天都是在前进,会越来越好的。记忆中父母总是会给我传递正能量,为我打气,让我不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都能积极的面对,耐心的寻找解决方案。

       “踏实认真”是父母传承给我的第二条家训,父母出生在普通家庭,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到了心仪的学校,收获了满意的工作。父母总说,人啊,做什么事情就怕认真,认真起来想做不好都难,爸爸是单位里的管线操作员,因为技术过硬,很多疑难问题都需要爸爸亲自解决,有时为了处理一处管线问题甚至会忘记吃饭,妈妈也因为工作细致经常被单位评为“模范”“标兵”,父母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影响着我,是我身边的榜样。工作后的我也时时刻刻把踏实认真这四个字放在自己的心上,做任何事都不能有浮躁的心,上级安排的任务要快速认真的完成。

       最后一点受父母言传身教的是勤俭节约,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更是我们家始终坚守的习惯。父母教育我在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剩饭,不浪费粮食。离开房间要随手关掉灯、用水后关紧水龙头,节约水资源等等。这些事情虽小,却让我受益良多。

       家风陪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帮助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我找准人生的奋斗方向。一个人如果从小就受良好家风的熏陶,那么在生活、工作、处世上则会有“法”可依,有章可照,能够坚守内心。

       家风像一棵树,枝繁叶茂、亭亭如盖、荫佑子孙、传承世代。家风像一条河,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滋润沃土、孕育生命。

       每个家庭构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风和家教,千万个家庭就会组合成一股强大的提升社会道德的合力,家庭走出一小步,社会迈出一大步,中国踏上新高度,这正是家风最具现实意义的体现。

       家风淳则世风清,世风清则国风明,国风明则国家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让我们从每个家庭做起,传承良好的家风,争做好家风的创建者、实践者、推行者。弘扬中华美德,让中华美德的种子在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异彩、结出硕果。

       篇六:普通家庭家风家训的故事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一个国家由千万个小家组成,千万个小家由每个人组成,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更是亲情维系、道德养成、价值观念传承的重要载体。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品德,家风无时无刻不在净化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心灵,它是最无痕的教育。纵观历史,回顾无数曾辉煌一时的家庭,其家风各有千秋,有不少可以称之为传世经典:岳母为儿刺字“精忠报国”名流千古,一个“忠”字便是岳氏的家风;曾国藩以“勤”为人生第一要义,崇尚“勤勉”就是曾氏的家风;周恩来立下10条家规,“清正”二字也贯穿了周总理的一生。这些伟人的家风家训,令人心生敬畏。

       说到家风,我最先想到的是爷爷和父母言传身教的勤俭、清廉、负责,他们在潜移默化中给我种下了认真做人、踏实做事的种子。

       爷爷教书育人大半生,在别人看来端着“金饭碗”的他,却总是穿着一身洗的泛旧的中山装,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尤记得小时候有段时间,电力系统职工家里无需缴纳电费,我便养成了不随手关灯的坏习惯,爷爷发现以后严厉地批评了我,他跟我说:“并不能因为不要钱就浪费,有些东西是用钱买不到的。你今天多用一点,明天就少用一点,后天甚至就没有了。”当时还不懂什么叫不可再生资源的我,只懵懵懂懂的记住了爷爷说的“要省着用”,长大以后我也变成了爷爷,每次去同学家里看到他们把冷水白白放掉,我都会用爷爷的口吻“教育”他们:“还有很多人将你浪费的这些水视若珍宝。”

       爷爷在乡镇学校工作了一辈子,在别人都费尽心机想办法托关系调回城里工作的时候,爷爷只知道费尽心思登门劝说不让孩子上学的父母。爸爸常跟我说,爷爷是个“老古板”。小时候学校给爷爷发办公用品,爸爸有次将一支钢笔带回了家,被爷爷发现后狠狠教育了一番,因为爷爷说那是“公家的东西”,就不能带回家。爷爷退休后,新任校长在学校账目上动手脚,用套出的钱快速实现了回城工作的雄心壮志,后来又步步高升。姑姑们总说爷爷“不懂变通”,没有别人“会来事”,爷爷也从不争辩,只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已莫为。做人做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才行。”大家都称赞的“明事理”的新任校长,后来因贪污受贿数额巨大被人举报,落了个锒铛入狱的下场。工作以后,每每回家,爷爷都要跟我强调“绝对不做对不起公家的事情”。每次观看落马贪官的忏悔纪录片,看他们在屏幕里痛哭流涕,往日的威风全无,我就总会想起爷爷说过的话:“人在做,天在看。”

       2022年,我上小学前夕,爷爷突发脑血栓,爸爸和奶奶带着爷爷踏上了北上求医的路。“屋漏偏逢连夜雨”,非典爆发,身为急诊科护士的妈妈义不容辞的冲到前线,全然不顾我的哭闹,拜托邻居照顾我。为了尽可能不麻烦别人,才刚刚开始自己睡觉的我被迫长大,开始自己上下学、热牛奶、扎头发……当时的我不懂,为什么我也需要妈妈,妈妈却不选择照顾我。后来在课本上学到叶欣护士的先进事迹后,我才明白妈妈当时的选择有多伟大。无形之中,妈妈教给了我“勇当先锋”,它让我在许多个无人向前的时刻,拥有了说“我来”的勇气。

       转眼间,我已经工作两年了,每每回想,都觉得幸而人生路上受到了家人的良好熏陶,大家的认真踏实、积极乐观、诚实守信,如雨露般灌溉着我内心的树。他们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我树起人生的标杆,照亮了我前行的路。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的延续亦是国风。国家如树,本根不摇则枝繁叶茂。经过五千年的积淀,我们早已有了最坚实的根基,我们的举手投足间,也会如春风细雨般浇灌着下一代。我坚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以传统美德自省自律,每个家庭都把优良家风世代传承,将这股正气在社会中持续传递,我们的国家必将永远繁荣昌盛。

       篇七:普通家庭家风家训的故事

       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传承至今,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只是因家庭背景、文化差异而有不同表现形式,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原生家庭中,原生家庭家风好,这个人就会茁壮成长;原生家庭不重视家风建设,这个人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好的家风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良好的道德氛围、健康的思想氛围、积极的情感氛围、认真的学习氛围、节俭的生活氛围等等。正是这种氛围,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

       其实我们家从来都没有过什么明文的家规家训,父母从来都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演绎一个家庭的核心价值观,以身作则,勤勉刻苦,敦厚善良,重信重义,尊老爱幼,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与幸福,用自己的人品赢得邻里的尊重与信任,最重要的,是这个家的和谐,家和才能万事兴,这些浸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观念和品质,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行为习惯,我觉得,这是我们人生中重要的一笔财富,希望我们都能铭记这不成文的家训,并将其延续下去。

       古语云:“修身而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而具备良好的品德又是一个人修身的根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素以家为本,一个人道德观念的形成与其家风息息相关。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光阴渐远,年华渐长,我在如水的时光中不断领会家风的深意,家风已根植于我的心底深处。我的家风没有诗情画意,圣人之言,就叫做多读书、善做事,实实在在过日子。

       我很感谢我的家人,他们养我、育我,以身作则,用行动告诉了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与人为善,知恩图报的种子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简简单单的做人道理也伴随我一路前行。在学校,我感恩老师把我们领进了知识的海洋,让我体会到中国文化诗词歌赋的优美;我感恩我的朋友,他们让我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我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社会,我感恩每一位对我伸手援助或投以微笑的陌生人,他们给予了我继续前行的动力;一路走来,家风无形之中已经走进了我的身体,注入了我的血液和灵魂。华罗庚曾说过:“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心怀感恩,人的心灵才会充满温暖,才不会变得薄凉,人间的温情才得以传递,人生的路才能走的踏实、平稳。

       父母的头发白了,把满头乌黑亮丽的头发给了我们;父母的腰弯了,把挺直的腰板给了我们;父母的眼晴花了,把明亮的双眼给了我们。学会感恩,是一种情怀;学会感恩,是一种情操。父母的爱像山一样高,像海一样深,而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似还有隔阂,让儿女变得自私自利,忘记了父母的付出,忘记了那份快乐。学会去感激别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此才会有和睦、快乐,才有彼此间的尊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朋,我们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放开我们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我们心灵的污染。学会感恩,因为这会使世界更美好,便生活更加充实。

       英国的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于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怀感恩之心,最终可能一无所有,如果你每天能带着一颗感恩的心,那么你面对生活的态度该是愉快积极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文明状况不仅是社会文明的缩影,而且可以影响和改变社会风气,营造社会新风尚。所以,良好家风的构建与传承不是小事私事,好的家风利家利民利国,相反则害已害人害社会。良好的家风是优良品质在家庭中的积淀和传承,是家庭留给每个成员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无形中影响着家人,让子女终身受益,其价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良好家风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淀,应该加强教育,反复训练,注重养成,成为每个成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好家风就是一所好学校,其教育的方式就渗透在方方面面的密切接触里,谆谆诱导,亲切教诲,热情鼓励,严格要求,无不影响着家庭的每个成员,并且影响到邻里和社会。让大家都来关注家庭文明建设,给社会留下一片和谐、一片温馨。

       篇八:普通家庭家风家训的故事

       家风是一条生命的河,它是心灵的家园,是力量的源泉。我的家风,没有著典成章的名言警句,不足以流芳千古、万人敬仰,它更多的是一两句常被提起的话,是围炉吃饭时的教诲,是出远门前的叮嘱,是遭遇困顿时的安慰。父母把善良宽厚、乐观坚毅、专注敬业的品格融入行动里,潜移默化地烙在我的灵魂深处,深深地触动着我,感染着我,指引着我。

       家风是什么,它深藏于父亲春蚕到死丝方尽敬业奉献中。

       父亲是一名初中英语老师,待人宽厚温和,在三尺讲台上,他绽放了青春的华光,度过了人生的二十多个春秋。

       记忆中,父亲的案头总是摞满书籍,不光是教学资料,更有许多无关教学的“杂书”,闲时翻阅一二,于他是最惬意的时光;博览群书,也让他在教学时有更为深厚的维度。父亲教会我,生活可以不富足,但一定要做精神的贵族。

       班上的学生再顽劣,父亲从未恶言相向。他笃信,孩子的心就像白云一样柔软,踩重了就会揉碎了,为师者,须得慈悲点,再慈悲点。父亲教会我,要始终保持一颗温暖的内心。

       父亲的课轻松生动。课堂设计创意叠出,可以是经典英文诗歌诵读,可以是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可以是话剧表演……这些都成为学生们难忘的记忆。感谢父亲教会我,有趣是一种魅力。

       学会预习、认真听讲、勤于思考、总结反思……父亲对学生严格要求,也如此要求于我。好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但一旦养成,就会助益深远。父亲教会我,习惯的力量不动声色。

       专业成长遇到瓶颈,学生教育效果寥寥……但苦恼疲倦之后,父亲又能重拾初心,迎难而上,凭借努力和智慧实现突破。父亲教会我,不忘记为何出发,才能走得更远。

       我们家有一本影集,每有一届毕业生,里面就会多一张他和学生的合照,很多年以后,他还能叫得起那些学生的名字。我想,父亲是深深地热爱他所从事的这份工作的,以至于在突发心梗的那一夜,他在意识已经不清醒时嘴里反复念叨的还是“男他he,女她she,物它用it”。午夜梦回,我依稀还能看到他在讲台上激情四射的模样,润物无声,那种对热爱的事业坚定的信仰和一往无前的品质,也早已融进了我的骨血。

       家风是什么,它蕴含在母亲的“强势”与“唠叨”里。

       儿时的记忆里,母亲总是雷厉风行,干脆利落,做事从不拖泥带水,一家人的生活被她打点的妥妥当当。那时候她的工作单位离家比较远。她总是早早起来蒸好当天要吃的馍馍,准备好中午吃饭的食材,送我们姐弟俩到学校门口再蹬着自行车去上班。就算再忙再累。回到家里她也会抽出时间来打扫卫生,小小的两间平房虽然够不上豪华,但总是那么的整洁、温馨。她从小要求我和弟弟东西从哪里拿的就要放回哪里去,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有时候我甚至生出一种错觉,她爱那个房子更胜过爱我。年纪渐长才明白,那是母亲骨子里的坚韧和倔强,那种“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执着和情怀是她做人做事的标准和考量。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上,只有保证自己的“屋子”整洁干净,始终做到严于律己才能更好地惠及他人,而这些却是当时小小的我不能考量和理解的。

       是的,母亲是爱唠叨的,“一日之计在于晨,快点起床”,这背后寄予着她对我们勤劳勤快的期望;“老人不端碗,晚辈不动筷”,这是对家中长辈的尊敬之情,也是对别人基本的礼貌;“做人诚信为本,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是她希望我们能干干净净做人,堂堂正正做事;“只要功夫深,铁杆磨成针”,这是她告诉我们做任何事要有韧劲,不要轻言放弃;“满罐子不荡浅罐子荡”,这是她敲打我们为人处世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说来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正是在她的“牢骚”和“唠叨”里,我读懂了母爱,读懂了家风。

       家风,是我心底的一条河。它奔腾涌动,涤荡着家族的精神与风骨,也涌动着我对家的无尽思念与深情。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价值追求与传承,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与社会风气的源头。一部部家族奋斗史正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史。有了家风,一个家才有了灵魂,一个民族才有了精神。好家风需要锤炼,需要传承,需要一代一代人的努力,我们这一代人要有我们的使命和担当。不忘前志,继往开来,传承家风,励志图强,为了家,为了国,为了每个人心中那条生命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