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面孔
贾常锐
中国逐渐在世界上站稳脚步,成为世界的焦点,越来越多,越来越新的中国名片,中国面孔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引起世界人民的惊讶与感叹。在新型冠状肺炎席卷全球,很多国家都已经陷入极度的危机的时候,中国却早已控制疫情并使生产恢复正轨,引得世界羡慕和赞叹。而在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一张张中国面孔。这些人总是在世界最灰暗的时候,散发出他们人性的光辉,照亮世界。接下来就我让我们看看这些在疫情下伟大的中国面孔。
84岁的钟南山院士披挂上阵,冲到抗疫一线,为抗疫指引方向;张文宏医生用自己的专业常识向人们传述着疫情中的注意事项;无数年轻人扛起抗疫大梁,不顾亲人劝阻,远离家人和朋友,不顾安危奋斗在抗疫一线。
满是伤痕的脸颊,剃光的头发,鼻梁上磨出的血渍,疲惫的神态……这些都是疫情下医务工作者的面孔,他们舍弃自己,帮助他人,点燃自己,照亮他人,白衣天使变成钢铁战士,他们手挽着手,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长城。
我们再把目光移到疫情中还在工作的服务人员上。他们不顾被感染的风险,给居家的人们提供菜蔬,给那些白衣天使们保驾护航。那些日日夜夜在实验室的科学家,他们废寝忘食,只为研究出对抗新冠的疫苗。村镇里的书记干部都纷纷出动号召大家居家防疫,用各有特点的方式向人们传达着。居家期间,有各地的名师在网上教授网课,只为让祖国未来的希望不受阻碍更加茁壮的成长。我们从他们坚毅的面孔让我们看到了必胜的希望,从他们高亢的声音中我们听到了胜利的号角。
这些面孔在我们平常看都是平凡的中国人,而在这种疫情的危难关头,他们不顾自己生命安危挺身而出,他们的面孔是奉献的面孔,是高尚的面孔,是代表中国力量展现给世界的中国面孔。
疫情的危急关头,每一名中国人都尽全力去抗击疫情,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温暖,不分高低贵贱,部分老弱病残,13亿中国人都拧成一股绳,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中国面孔是什么,不是黑眼睛,黄皮肤,黑头发,而是具有责任心,爱国心,能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的面孔。
中国面孔不仅是一种面貌,更是一种精神。
第二篇:中国面孔
郝忆恒
提到“中国面孔”,李子柒是一个绕不开的存在。这位90后的四川姑娘,是一名短视频创作者。制衣做饭、酿酒刺绣,可谓样样精通,她用镜头记录乡村生活的方式,在海外圈粉无数,意外地成就了某种“文化输出”。通过网络的传播,李子柒迅速出圈走红。
常言道:“人红是非多。”火速蹿红后,争议也纷至沓来。在质疑者看来,这张清新脱俗的东方脸,并不能代表农民的形象。她镜头下的田园,不是农村的真实写照。从农民的角度看,如果你有农村生活的经验,那么一定会赞同这种观点。对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传统的农耕方式,既不诗意,也不浪漫,反而是一种体力上的重负。在那些人口流失的空巢村庄,找到李子柒一样的年轻人,都是无比困难的。从农村的角度看,李子柒是个“局外人”。从李子柒自身讲,她首先是个短视频创业者。所以,她的镜头带着美颜和滤镜,故事背景和主题经过了精心的编排,每一帧定格下来都是可以当桌面背景的唯美画面。这种浪漫化的叙事,目标受众指向在五环内,而非农村。但即便如此,李子柒却成了文化输出的代表,在中西文化巨大差异的前提下,她让海外网友对中国乡土饶有兴趣。她的故事被写进试卷,还被官方特聘为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
这种偶然的火爆,一个原因在于,在文化交流传播的过程中,李子柒是个体式的。她就是个网红博主,她的镜头内容经过了精心修饰,但并未给自己设定一个文化输出的动机。在这个意义上,这个“中国面孔”是足够真实的,没有功利元素,没有主题先行的局限。更重要的是,她记录下的农村生活,尽管和实际情况不符,但这种田园牧歌,的确是人们期望的一种浪漫式田园想象。陶渊明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在农民也可以活得精致这件事上,李子柒同样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能够广泛传播的“中国面孔”,一定有区别于异域的中国特色。在中国特色之外,它同样应该包含某种人类共通的情感元素。比如,全球热播纪录片中杜甫代表的家国情怀,比如荣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代表的科研奉献精神。而李子柒代表的,则是对美好生活的愿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那些具有世界性的“中国面孔”,在中西文化碰撞中才能更容易被记住。
第三篇:亿人共渡春寒,同塑中国面孔
李孟琦
泱泱大国,强国立东方,渡疫情之春寒,立民族之意志,彰大国之气概,塑中华之面孔。何以重塑中华之面孔?以闻名遐迩的港珠澳大桥,以造福全球的杂交水稻,更以手执书卷的我和你。
“从过去到现在,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中国之面孔,不再是一个暮气沉沉的将亡之国,中国人,也不再是被人瞧不起的东亚病夫。这离不开用中医药造福世界的屠呦呦,离不开民族企业华为,更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强大凝聚力。
中国面孔,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为根基,向世界展示中华魅力。
习主席说:“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随波逐流,不知所往。”我们自小便熟知的“床前明月光”却是外国所羡慕,所眼红而求之不得的传承。我们随口背出的诗词,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若无中华之文化,我等怎可领会“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潇洒快意;“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的高洁傲岸;“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乐观旷达?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凝聚力,是中国面孔的根基。
中国面孔,以一位位为国奉献的勇士为眉眼,向世界展示中国实力。
鲁迅曾说:“将血一滴滴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君记否,疫情期间,钟南山院士深入疫地,攻坚克难战胜疫情;君记否,最美校长张桂梅呕心沥血,以陋室一间,送万千桃李出深山;君记否,黄大年教师慷慨回国,为地质勘探贡献力量。若无他们的奋不顾身,何来今日中国之富强?他们是中国面孔的塑造者,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中国面孔,以华夏儿女的爱国情怀为血肉,向世界展示中国精神。
华夏自古奉行以人为本,若无人民,何来国家?而人民的爱国奉献精神,体现了国家的凝聚力。中国面孔体现在医务工作者的一往无前,负重前行;体现在海外游子的归乡奉献,奋不顾身:更体现在人民群众的一声声祝愿。一句句期盼当中。疫情时的物资援助;危机时的见义勇为;混乱时的服从指挥……国家再强大,也要以民为本。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民的爱国情怀是中国面孔的最好写照。
陈独秀有言,“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芽,如利刃之新发“吾辈青年生于太平,长于盛世,自应顽强拼搏,且趁年华正好,心有鸿鹄之志,胸怀赤子之心,为中华面孔之塑造奠定根基,为接手时代的接力棒做好准备。
第四篇:中国面孔
陈晓彬
二零二零年是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的开端,拉开了一个时代的序幕,但此时却是中国人民十分困难的时刻。新冠疫情的出现与爆发,我们看到了许多的新中国面孔,从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中国精神。
曾经幼稚的我认为中国面孔就是在荧幕前大红大紫的明星,网红等。但是这次疫情让我改变了曾经的看法。此次疫情教会了我们很多,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在国家出现危难时挺身而出,舍己为人的人。自疫情爆发后,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驰援武汉,不仅是医护人员,许多普通人也充当起的志愿者,有的愿意在无人的街上开着私家车给医护人员送去物品,有的愿意充当门卫管控好每一个小区的进出人员等等,他们都是黑暗中的逆行者,在逆境中为大家寻找希望,创造生机。他们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却能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勇敢的站出来,为了大家,放下小家,全力奋斗,全民抗疫。
我认为那些真正在国家危难面前勇敢站出来,能真正说一句:“你们的健康,我来守护。”的人,才是真正的中国面孔。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病抗击战中,出现了一幕幕令人动容的画面:他们有的瞒着家人,主动请缨走向战场;有的在防护服下连续密封8小时,任汗水滴淌也不下火线;有的坚守了432个小时,夜以继日的救治病患……他们是值得被我们感谢的,更是值得被我们尊敬的,在此次疫情中,他们体现出来的是中国精神,给我们展现的是中国力量,他们代表的则是中国面孔。
在疫情面前,他们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勇往直前,他们同样有青春的面庞,有牵挂的家人,和平年代,他们就是真正伟大的英雄。有人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因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当我们平静地走过近乎平淡的每一天,总有一些人坚守在最艰苦最危险的岗位上,他们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坚守,成为了国家的中流抵柱。
经过了二零二零年这个不一样的年,我们成长了很多,也改变了我们的看法,更让我们真正看到了那些值得被尊敬,颂扬的中国形象。中国面孔指的不仅仅是外表,更是他们身上具有的中国精神。
第五篇:旧面孔下的新风貌
李林卓
从那一座座石碑上印上的字迹,那一张张老已泛黄的照片,到当今疫情风波下那些白衣战士的侧颜。这一代代的中国面孔刻画出华夏儿女的不屈与倔强。
2020年,一个注定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祸及华夏。在病毒以来势汹汹之态势兵临城下之际,有的人仓皇而逃,有的人却逆流而上。我虽然不熟悉这些身着白衣的逆行者们的各不相同的面孔,但这些不屈的面孔正塑造着新时代下的中国面孔。
中国面孔,是在疫情下坚守岗位的一线医务人员。在医院作战指挥部里,蒋平同志带领班集体以院为家,夜以继日,时刻关注疫情,认真分析并及时报告战情,集体决策,统一指挥,为医院抗击疫情提供坚实的保障。这些战士们,不怕困难,恪尽职守。正是有了他们无私的奉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去抗击疫情,才有了我们安稳如初的生活。
自古以来,狭路相逢勇者胜。自知必败无疑也要敢于剑拔出鞘,这就是亮剑精神。新的中国面作文孔已不再是惹人嘲笑的东亚病夫了,而是不屈而又倔强的剑客。年已84岁的钟南山院士虽然已年迈,却依然奋战在一线,用自己的智慧,勇气与毅力指挥这场疫情攻坚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便是中国面孔的一种诠释。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
崭新的中国面孔是不计前嫌,海纳百川。中国面对来自日本等旧时的敌对国的求援,义无反顾地支援他们抗击疫情的物资与科研成果。这便是大国风度。在人类的共同进步与私人的快意恩仇间取舍,舍仇而取义也,这便是新时代的中国面孔。
不畏艰难,团结一致,海纳百川,这便是旧面孔下的新风貌。
第六篇:中国面孔,异中有同
范志恒
中国面孔究竟是什么样的?是充满家国情怀的杜甫,是中医造福人类的屠呦呦,是奋战在疫情前线的医疗工作者,亦或是,在电脑前辛苦讲课的老师,我无法解释。在我看来中国面孔是不分时代的,是不分贫富的,是不分年龄的。它没有明确的定义,却每个人心中有着自己的答案。
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拥有了独立主权,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这时的中国,呈现出过去从未出现过的新的面孔,那是一种幸福的面孔。然而,那时的条件十分有限,中国经济十分落后,有的地方甚至连温饱都难以解决。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整个社会的面貌发生了改变,那是一种快乐的面孔。
而当今21世纪的中国,胡锦涛主席被美国某杂志评为“最为影响力的人物。”胡锦涛总书记的排名超过了奥巴马。在出访法国时,法国总统史无前例到机场迎接并全程陪同,规格之高,国际罕见。21世纪的中国,呈现的是一种新的面孔。
中国面孔是坚韧不拔的,一个人想要大有作为,必须经过磨炼后。而华夏子孙,生下来似乎就有这有这股劲。韩信,汉初三杰之一。韩信为平民,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未被推选为官吏,又无经商谋生之道,常常依靠别人糊口度日,许多人都讨厌他。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佩带刀剑,其实是个胆小鬼。”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而韩信之后却成为了汉初三杰。“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在乱世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为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日夜研究氢弹。终于,让蘑菇花盛开于华夏之巅。樊锦诗一句“躺下是敦煌,醒来亦是敦煌。”概括了她坚守莫高窟五十四年载,用自己的青春热血换的莫高窟容颜永驻。这便是中国面孔,从古至今,时代潮流在不断变化,但亘古不变的是坚韧不拔的精神。
中国面孔不是在于多么好看的容颜,而是在于身为中国人我们那一颗为中国的心。我们的面孔是不同的,然而相同的是我们的精神。
第七篇:时代的中国面孔
李俊烨
2020年春,新冠疫情逐渐席卷全球,给世界人民带来了一场灾难。而这,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中国面孔。
面孔是给别人看的,而中国面孔,是给世界看的。从古至今,汉唐时中国面孔是威武士兵,华美器物;满清史,中国面孔是烟瘾浪子,破烂乞丐。这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也是他们印象中的中国面孔。但中国面孔也在随着时代而更新,如今的中国面孔,是疫情中每一个站在一线努力的医护人员,是顶着风险送外卖的小哥,是志愿者们默默奉献的身影……他们,构成了中国新的面孔。
我曾刷到过一个老外拍的视频,他在凌晨3点出的门,一只手拿着摄像机,另一只手拿着新买的华为手机,目的是看有没有人会抢他的东西。事实证明没有人来抢,但恐怕对于外国的中国面孔是满街游荡抢劫的古惑仔吧,我们需要改变他们曾经见过的中国面孔,让他们看到现在充满着希望的中国面孔。
从一个人的面孔上可以看出很多东西。国家面孔,更是如此。代表着中国面孔的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赵立坚,汪文斌无论面对什么问题不卑不亢,不急不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大事上的冷静面孔。
中国面孔不只是中国的面孔,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孔,中国面孔代表着中国人民对于生命的敬畏,面对困难的勇气,对问题的不断探寻……这是每个时代中国都应有的面孔。
世界正向着新时代走去,下个时代,是中国的时代。中国的面孔、中国人的面孔在世界上将会更受关注,我们不会让中国的面孔再次成为那破烂、贫穷的形象。中国的面孔将永远处于一个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状态。不会将前辈们用几十年塑造的中国面孔毁于一旦。
中国面孔,是中国人在外的基础脸面,也是中国人对自己国家有认同感,有归属感的最简要求。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全力建设好我们美丽的祖国,用心塑造完美的中国面孔,才能在接下来的每一个时代中保有与他国竞争的优势,让美丽的祖国站在世界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