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行政处罚办法(五篇)

第一篇:环境行政处罚办法

       环境行政处罚办法

       《环境行政处罚办法》已由环境保护部2022年第三次部务会议于2022年12月30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环境行政处罚办法》公布,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1999年8月6日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同时废止。

       主题词:环保 法规 行政处罚 令

       环境行政处罚办法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实施主体与管辖

       第三章 一般程序

       第一节 立案

       第二节 调查取证

       第三节 案件审查

       第四节 告知和听证

       第五节 处理决定

       第四章 简易程序

       第五章 执行

       第六章 结案和归档

       环境保护部部长 周生贤 二○一○年一月十九日

       第七章 监督

       第八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规范环境行政处罚的实施,监督和保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法行使职权,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应当给予环境行政处罚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实施。

       第三条【罚教结合】实施环境行政处罚,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服务与管理相结合,引导和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

       第四条【维护合法权益】实施环境行政处罚,应当依法维护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守相对人的有关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

       第五条【查处分离】实施环境行政处罚,实行调查取证与决定处罚分开、决定罚款与收缴罚款分离的规定。

       第六条【规范自由裁量权】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必须符合立法目的,并综合考虑以下情节:

       (一)违法行为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程度及社会影响;

       (二)当事人的过错程度;

       (三)违法行为的具体方式或者手段;

       (四)违法行为危害的具体对象;

       (五)当事人是初犯还是再犯;

       (六)当事人改正违法行为的态度和所采取的改正措施及效果。

       同类违法行为的情节相同或者相似、社会危害程度相当的,行政处罚种类和幅度应当相当。

       第七条【不予处罚情形】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

       第八条【回避情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案件承办人员应当回避:

       (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近亲属的;

       (二)本人或者近亲属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

       (三)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的其他回避情形。

       符合回避条件的,案件承办人员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也有权申请其回避。

       第九条【法条适用规则】当事人的一个违法行为同时违反两个以上环境法律、法规或者规章条款,应当适用效力等级较高的法律、法规或者规章;效力等级相同的,可以适用处罚较重的条款。

       第十条【处罚种类】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环境行政处罚的种类有:

       (一)警告;

       (二)罚款;

       (三)责令停产整顿;

       (四)责令停产、停业、关闭;

       (五)暂扣、吊销许可证或者其他具有许可性质的证件;

       (六)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七)行政拘留;

       (八)法律、行政法规设定的其他行政处罚种类。

       第十一条【责令改正与连续违法认定】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及时作出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的行政命令。

       责令改正期限届满,当事人未按要求改正,违法行为仍处于继续或者连续状态的,可以认定为新的环境违法行为。

       第十二条【责令改正形式】根据环境保护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责令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的行政命令的具体形式有:

       (一)责令停止建设;

       (二)责令停止试生产;

       (三)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

       (四)责令限期建设配套设施;

       (五)责令重新安装使用;

       (六)责令限期拆除;

       (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八)责令限期治理;

       (九)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设定的责令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的行政命令的其他具体形式。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行为种类和规范行政案件案由的规定,行政命令不属行政处罚。行政命令不适用行政处罚程序的规定。

       第十三条【处罚不免除缴纳排污费义务】实施环境行政处罚,不免除当事人依法缴纳排污费的义务。

       第二章 实施主体与管辖

       第十四条【处罚主体】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环境行政处罚。

       经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授权的环境监察机构在授权范围内实施环境行政处罚,适用本办法关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

       第十五条【委托处罚】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委托环境监察机构实施行政处罚。受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其处罚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名义实施行政处罚。

       委托处罚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受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实施行政处罚的行为,并对该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第十六条【外部移送】发现不属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管辖的案件,应当按照有关要求和时限移送有管辖权的机关处理。

       涉嫌违法依法应当由人民政府实施责令停产整顿、责令停业、关闭的案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立案调查,并提出处理建议报本级人民政府。

       涉嫌违法依法应当实施行政拘留的案件,移送公安机关。

       涉嫌违反党纪、政纪的案件,移送纪检、监察部门。

       涉嫌犯罪的案件,按照《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等有关规定移送司法机关,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

       第十七条【案件管辖】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管辖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行政处罚案件。

       造成跨行政区域污染的行政处罚案件,由污染行为发生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管辖。

       第十八条【优先管辖】两个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都有管辖权的环境行政处罚案件,由最先发现或者最先接到举报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管辖。

       第十九条【管辖争议解决】对行政处罚案件的管辖权发生争议时,争议双方应报请共同的上一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指定管辖。

       第二十条【指定管辖】下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认为其管辖的案件重大、疑难或者实施处罚有困难的,可以报请上一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指定管辖。

       上一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认为下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处罚确有困难或者不能独立行使处罚权的,经通知下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当事人,可以对下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管辖的案件指定管辖。

       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将其管辖的案件交由有管辖权的下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

       第二十一条【内部移送】不属于本机关管辖的案件,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处理。

       受移送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应当报请共同的上一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指定管辖,不得再自行移送。

       第三章 一般程序 第一节 立案

       第二十二条【立案条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涉嫌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违法行为,应当进行初步审查,并在7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经审查,符合下列四项条件的,予以立案:

       (一)有涉嫌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二)依法应当或者可以给予行政处罚;

       (三)属于本机关管辖;

       (四)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到被发现之日止未超过2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违法行为处于连续或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第二十三条【撤销立案】对已经立案的案件,根据新情况发现不符合第二十二条立案条件的,应当撤销立案。

       第二十四条【紧急案件先行调查取证】对需要立即查处的环境违法行为,可以先行调查取证,并在7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立案和补办立案手续。

       第二十五条【立案审查后的案件移送】经立案审查,属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管辖,但不属于本机关管辖范围的,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属于其他有关部门管辖范围的,应当移送其他有关部门。

       第二节 调查取证

       第二十六条【专人负责调查取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登记立案的环境违法行为,应当指定专人负责,及时组织调查取证。

       第二十七条【协助调查取证】需要委托其他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协助调查取证的,应当出具书面委托调查函。

       受委托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予以协助。无法协助的,应当及时将无法协助的情况和原因函告委托机关。

       第二十八条【调查取证出示证件】调查取证时,调查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出示中国环境监察证或者其他行政执法证件。

       第二十九条【调查人员职权】调查人员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有关场所进行检查、勘察、取样、录音、拍照、录像;

       (二)询问当事人及有关人员,要求其说明相关事项和提供有关材料;

       (三)查阅、复制生产记录、排污记录和其他有关材料。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组织的环境监测等技术人员随同调查人员进行调查时,有权采取上述措施和进行监测、试验。

       第三十条【调查人员责任】调查人员负有下列责任:

       (一)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违法事实、危害后果、违法情节等情况进行全面、客观、及时、公正的调查;

       (二)依法收集与案件有关的证据,不得以暴力、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违法手段获取证据;

       (三)询问当事人、证人或者其他有关人员,应当告知其依法享有的权利;

       (四)对当事人、证人或者其他有关人员的陈述如实记录。

       第三十一条【当事人配合调查】当事人及有关人员应当配合调查、检查或者现场勘验,如实回答询问,不得拒绝、阻碍、隐瞒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第三十二条【证据类别】环境行政处罚证据,主要有书证、物证、证人证言、视听资料和计算机数据、当事人陈述、监测报告和其他鉴定结论、现场检查(勘察)笔录等形式。

       证据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行政执法和行政诉讼证据的规定,并经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

       第三十三条【现场检查笔录】对有关物品或者场所进行检查时,应当制作现场检查(勘察)笔录,可以采取拍照、录像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现场情况。

       第三十四条【现场检查取样】需要取样的,应当制作取样记录或者将取样过程记入现场检查(勘察)笔录,可以采取拍照、录像或者其他方式记录取样情况。

       第三十五条【监测报告要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组织监测的,应当提出明确具体的监测任务,并要求提交监测报告。

       监测报告必须载明下列事项:

       (一)监测机构的全称;

       (二)监测机构的国家计量认证标志(CMA)和监测字号;

       (三)监测项目的名称、委托单位、监测时间、监测点位、监测方法、检测仪器、检测分析结果等内容;

       (四)监测报告的编制、审核、签发等人员的签名和监测机构的盖章。

       第三十六条【在线监测数据可为证据】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利用在线监控或者其他技术监控手段收集违法行为证据。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认定的有效性数据,可以作为认定违法事实的证据。

       第三十七条【现场监测数据可为证据】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对排污单位进行监督检查时,可以现场即时采样,监测结果可以作为判定污染物排放是否超标的证据。

       第三十八条【证据的登记保存】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本机关负责人批准,调查人员可以采取先行登记保存措施。

       情况紧急的,调查人员可以先采取登记保存措施,再报请机关负责人批准。

       先行登记保存有关证据,应当当场清点,开具清单,由当事人和调查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先行登记保存期间,不得损毁、销毁或者转移证据。

       第三十九条【登记保存措施与解除】对于先行登记保存的证据,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采取以下措施:

       (一)根据情况及时采取记录、复制、拍照、录像等证据保全措施;

       (二)需要鉴定的,送交鉴定;

       (三)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查封、暂扣的,决定查封、暂扣;

       (四)违法事实不成立,或者违法事实成立但依法不应当查封、暂扣或者没收的,决定解除先行登记保存措施。

       超过7个工作日未作出处理决定的,先行登记保存措施自动解除。

       第四十条【依法实施查封暂扣】实施查封、暂扣等行政强制措施,应当有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并应当告知当事人有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四十一条【查封暂扣实施要求】 查封、暂扣当事人的财物,应当当场清点,开具清单,由调查人员和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

       查封、暂扣的财物应当妥善保管,严禁动用、调换、损毁或者变卖。

       第四十二条【查封暂扣解除】经查明与违法行为无关或者不再需要采取查封、暂扣措施的,应当解除查封、暂扣措施,将查封、暂扣的财物如数返还当事人,并由调查人员和当事人在财物清单上签名或者盖章。

       第四十三条【当事人与现场调查取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调查取证时,当事人应当到场。

       下列情形不影响调查取证的进行:

       (一)当事人拒不到场的;

       (二)无法找到当事人的;

       (三)当事人拒绝签名、盖章或者以其他方式确认的;

       (四)暗查或者其他方式调查的;

       (五)当事人未到场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四条【调查终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终结调查:

       (一)违法事实清楚、法律手续完备、证据充分的;

       (二)违法事实不成立的;

       (三)作为当事人的自然人死亡的;

       (四)作为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无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受其权利义务,又无其他关系人可以追查的;

       (五)发现不属于本机关管辖的;

       (六)其他依法应当终结调查的情形。

       第四十五条【案件移送审查】终结调查的,案件调查机构应当提出已查明违法行为的事实和证据、初步处理意见,按照查处分离的原则送本机关处罚案件审查部门审查。

       第三节 案件审查

       第四十六条【案件审查的内容】案件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本机关是否有管辖权;

       (二)违法事实是否清楚;

       (三)证据是否确凿;

       (四)调查取证是否符合法定程序;

       (五)是否超过行政处罚追诉时效;

       (六)适用依据和初步处理意见是否合法、适当。

       第四十七条【补充或重新调查取证】违法事实不清、证据不充分或者调查程序违法的,应当退回补充调查取证或者重新调查取证。

       第四节 告知和听证

       第四十八条【处罚告知和听证】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关事实、理由、依据和当事人依法享有的陈述、申辩权利。

       在作出暂扣或吊销许可证、较大数额的罚款和没收等重大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第四十九条【当事人申辩的处理】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应当予以采纳。

       不得因当事人的申辩而加重处罚。

       第五十条【处罚听证的执行】行政处罚听证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节 处理决定

       第五十一条【处罚决定】本机关负责人经过审查,分别作出如下处理:

       (一)违法事实成立,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根据其情节轻重及具体情况,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二)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不予行政处罚;

       (三)符合本办法第十六条情形之一的,移送有权机关处理。

       第五十二条【重大案件集体审议】案情复杂或者对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人应当集体审议决定。

       集体审议过程应当予以记录。

       第五十三条【处罚决定书的制作】决定给予行政处罚的,应当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

       对同一当事人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环境违法行为,可以分别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也可以列入同一行政处罚决定书。

       第五十四条【处罚决定书的内容】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一)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当事人姓名或者名称、组织机构代码、营业执照号码、地址等;

       (二)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事实和证据;

       (三)行政处罚的种类、依据和理由;

       (四)行政处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

       (五)不服行政处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六)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名称和作出决定的日期,并且加盖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印章。

       第五十五条【作出处罚决定的时限】环境保护行政处罚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的3个月内作出处理决定。案件办理过程中听证、公告、监测、鉴定、送达等时间不计入期限。

       第五十六条【处罚决定的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送达当事人,并根据需要抄送与案件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第五十七条【送达方式】送达行政处罚文书可以采取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转交送达、公告送达、公证送达或者其他方式。

       送达行政处罚文书应当使用送达回证并存档。

       第四章 简易程序

       第五十八条【简易程序的适用】违法事实确凿、情节轻微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可以适用本章简易程序,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第五十九条【简易程序规定】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环境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遵守下列简易程序:

       (一)执法人员应向当事人出示中国环境监察证或者其他行政执法证件;

       (二)现场查清当事人的违法事实,并依法取证;

       (三)向当事人说明违法的事实、行政处罚的理由和依据、拟给予的行政处罚,告知陈述、申辩权利;

       (四)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

       (五)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盖有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印章的行政处罚决定书,由执法人员签名或者盖章,并将行政处罚决定书当场交付当事人;

       (六)告知当事人如对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以上过程应当制作笔录。

       执法人员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应当在决定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报所属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五章 执行

       第六十条【处罚决定的履行】当事人应当在行政处罚决定书确定的期限内,履行处罚决定。

       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不停止行政处罚决定的执行。

       第六十一条【强制执行的适用】当事人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不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十二条【强制执行的期限】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应当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并在下列期限内提起:

       (一)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后当事人未申请行政复议且未提起行政诉讼的,在处罚决定书送达之日起60日后起算的180日内;

       (二)复议决定书送达后当事人未提起行政诉讼的,在复议决定书送达之日起15日后起算的180日内;

       (三)第一审行政判决后当事人未提出上诉的,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后起算的180日内;

       (四)第一审行政裁定后当事人未提出上诉的,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10日后起算的180日内;

       (五)第二审行政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80日内。

       第六十三条【被处罚企业资产重组后的执行】当事人实施违法行为,受到处以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或者没收非法财物等处罚后,发生企业分立、合并或者其他资产重组等情形,由承受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法人、其他组织作为被执行人。

       第六十四条【延期或者分期缴纳罚款】确有经济困难,需要延期或者分期缴纳罚款的,当事人应当在行政处罚决定书确定的缴纳期限届满前,向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出延期或者分期缴纳的书面申请。

       批准当事人延期或者分期缴纳罚款的,应当制作同意延期(分期)缴纳罚款通知书,并送达当事人和收缴罚款的机构。延期或者分期缴纳的最后一期缴纳时间不得晚于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最后期限。

       第六十五条【没收物品的处理】依法没收的非法财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处理。

       销毁物品,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没有规定的,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由两名以上环境执法人员监督销毁,并制作销毁记录。

       处理物品应当制作清单。

       第六十六条【罚没款上缴国库】罚没款及没收物品的变价款,应当全部上缴国库,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私分或者变相私分。

       第六章 结案和归档

       第六十七条【结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结案:

       (一)行政处罚决定由当事人履行完毕的;

       (二)行政处罚决定依法强制执行完毕的;

       (三)不予行政处罚等无须执行的;

       (四)行政处罚决定被依法撤销的;

       (五)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认为可以结案的其他情形。

       第六十八条【立卷归档】结案的行政处罚案件,应当按照下列要求将案件材料立卷归档:

       (一)一案一卷,案卷可以分正卷、副卷;

       (二)各类文书齐全,手续完备;

       (三)书写文书用签字笔、钢笔或者打印;

       (四)案卷装订应当规范有序,符合文档要求。

       第六十九条【归档顺序】正卷按下列顺序装订:

       (一)行政处罚决定书及送达回证;

       (二)立案审批材料;

       (三)调查取证及证据材料;

       (四)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听证告知书、听证通知书等法律文书及送达回证;

       (五)听证笔录;

       (六)财物处理材料;

       (七)执行材料;

       (八)结案材料;

       (九)其他有关材料。

       副卷按下列顺序装订:

       (一)投诉、申诉、举报等案源材料;

       (二)涉及当事人有关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的材料;

       (三)听证报告;

       (四)审查意见;

       (五)集体审议记录;

       (六)其他有关材料。

       第七十条【案卷管理】案卷归档后,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修改、增加、抽取案卷材料。案卷保管及查阅,按档案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十一条【案件统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行政处罚案件统计制度,并按照环境保护部有关环境统计的规定向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送本行政区的行政处罚情况。

       第七章 监督

       第七十二条【信息公开】除涉及国家机密、技术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外,行政处罚决定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七十三条【监督检查】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对下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七十四条【处罚备案】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行政处罚备案制度。

       下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督办的处罚案件,应当在结案后20日内向上一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七十五条【纠正、撤销或变更】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通过接受当事人的申诉和检举,或者通过备案审查等途径,发现下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决定违法或者显失公正的,应当督促其纠正。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经过行政复议,发现下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违法或者显失公正的,依法撤销或者变更。

       第七十六条【评议和表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通过案件评查或者其他方式评议行政处罚工作。对在行政处罚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可依照国家或者地方的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章 附则

       第七十七条【违法所得的认定】当事人违法所获得的全部收入扣除当事人直接用于经营活动的合理支出,为违法所得。

       法律、法规或者规章对“违法所得”的认定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七十八条【较大数额罚款的界定】 本办法第四十八条所称“较大数额”罚款和没收,对公民是指人民币(或者等值物品价值)5000元以上、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是指人民币(或者等值物品价值)50000元以上。

       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对“较大数额”罚款和没收的限额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七十九条【期间规定】本办法有关期间的规定,除注明工作日(不包含节假日)外,其他期间按自然日计算。

       期间开始之日,不计算在内。期间届满的最后一日是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日为期间届满的日期。期间不包括在途时间,行政处罚文书在期满前交邮的,视为在有效期内。

       第八十条【相关法规适用】本办法未作规定的其他事项,适用《行政处罚法》、《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实施办法》、《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第八十一条【核安全处罚适用例外】核安全监督管理的行政处罚,按照国家有关核安全监督管理的规定执行。

       第八十二条【生效日期】本办法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1999年8月6日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同时废止。

第二篇:人民银行行政处罚办法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办法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22年第7号令颁布实施 根据2022年12月8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第五十四次主席会议《关于修改〈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办法〉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的行政处罚行为,维护银行业秩序,保护银行业金融机构、其他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其他单位和个人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规定,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本办法实施。

       第三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实施行政处罚以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为依据。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第四条 行政处罚遵循依法、公正、公开原则。

       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没有法定依据或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

       第五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实施行政处罚,实行查处分离的原则。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监督检查部门负责行政处罚案件的立案、调查,提出处罚意见,执行行政处罚;法律部门负责审查处罚意见的合法性、适当性,组织听证;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负责人或主席会议(局长会议)负责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未经法律部门审查,不得实施行政处罚。

       第六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责令银行业金融机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条 行政处罚的种类包括:

       (一)警告。

       (二)罚款。

       (三)没收违法所得。

       (四)责令停业整顿。

       (五)吊销金融许可证。

       (六)取消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第八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其他单位和个人对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作出的行政处罚,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对行政处罚不服的,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银行业金融机构、其他单位和个人因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违法给予行政处罚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提出赔偿要求。

       第二章 管辖和适用

       第九条 银监会对下列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

       (一)银监会直接监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

       (二)全国范围内有重大影响的违法行为。

       (三)银监会认为应当由其直接查处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十条 银监会派出机构负责对辖区内的下列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

       (一)所监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

       (二)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违法行为。

       第十一条 吊销金融许可证的行政处罚,由颁发该许可证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实施。

       责令停业整顿的行政处罚,由批准设立该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实施。

       第十二条 银监会派出机构对管辖权有争议的,报请共同的上一级机构指定管辖。

       第十三条 上级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以直接查处下级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辖区内的有重大影响的违法行为;可以授权下级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查处应由上级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负责查处的违法行为。

       下级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认为应由其查处的违法行为情节严重,有重大影响的,可以请求上级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进行查处。

       第十四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限期改正违法行为。

       第十五条 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二)受他人胁迫做出违法行为的。

       (三)配合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四)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

       (五)其他依法应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

       第十六条 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前款规定的期限,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有连续或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第三章 立案、调查、取证和审查

       第十七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在监督管理过程中或者收到举报、控告材料,发现涉嫌违法行为,经初步审查认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由监督检查部门填写立案审批表,予以立案。

       立案应当填写立案审批表,根据本办法管辖的规定,由银监会监督检查部门、银监局、银监分局负责人批准。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在现场检查过程中,发现涉嫌违法行为的,监督检查部门可以先行收集证据,再予以立案。

       第十八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监督检查部门对已立案的涉嫌违法行为,由监督检查部门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调查,收集有关证据;必要时,依法进行现场检查。

       第十九条 监管人员在调查或进行检查时,不得少于两人,并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颁发的有效证件。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应当如实回答询问,并协助调查或检查,不得阻挠或拒绝。

       询问或检查应当制作笔录。笔录应当记载时间、地点、询问情况,由被询问人和监管人员签字或盖章;被询问人员要求补正的,应当允许。被询问人拒绝签字或盖章的,监管人员应当在笔录中予以说明。

       监管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二十条 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在收集证据时,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并应当在7日内作出处理决定,在此期间,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不得销毁或者转移证据。

       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在调查或检查时,可以查阅、复制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检查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复印文件、资料应当与原件核对一致后,由被调查或检查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盖章;可以封存可能被转移、隐匿或者毁损的文件、资料;可以检查银行业金融机构运用电子计算机管理业务数据的系统。

       第二十一条 调查终结,监督检查部门应当写出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被调查或检查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二)经调查核实的事实、证据。

       (三)提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不予行政处罚、不得给予行政处罚或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的建议,以及建议的依据。

       监督检查部门的现场检查报告符合前款要求的,视同调查报告。

       第二十二条 拟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由监督检查部门制作《行政处罚意见告知书》。

       《行政处罚意见告知书》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拟被处罚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二)拟作出行政处罚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的事实和证据。

       (三)拟作出行政处罚的法律依据。

       (四)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

       (五)当事人依法享有的陈述和申辩的权利,重大行政处罚的听证权利。

       监督检查部门将《行政处罚意见告知书》报负责人批准后,向当事人发出《行政处罚意见告知书》。

       第二十三条 当事人要求陈述和申辩的,应当在收到《行政处罚意见告知书》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陈述和申辩的书面材料提交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

       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由监督检查部门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成立的,应当予以采纳。

       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不向当事人告知给予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的,或者拒绝听取当事人陈述、申辩的,行政处罚不能成立;当事人放弃陈述或者申辩权利的除外。

       第二十四条 当事人放弃陈述或者申辩权利或者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后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附《行政处罚意见告知书》、调查报告、相关证据、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的意见及其他有关材料移送法律部门进行审查。

       《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名称、住所。

       (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的事实和证据。

       (三)行政处罚的种类和依据。

       (四)行政处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

       (五)不服行政处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六)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的名称、印章和作出决定的日期。

       第二十五条 法律部门应当对监督检查部门制作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意见告知书》、调查报告、相关证据、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的意见及其他有关材料进行审查。审查内容包括:

       (一)本单位是否有管辖权。

       (二)违法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充分。

       (三)定性是否准确。

       (四)调查取证程序是否合法。

       (五)适用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是否正确。

       (六)处罚种类、幅度是否适当。

       (七)其他依法应当审查的内容。

       第二十六条 经审查,法律部门分别作出如下处理:

       (一)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定性准确,适用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正确,程序合法,处罚种类、幅度适当的,签署审查同意意见后,退回监督检查部门。

       (二)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程序合法,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律部门应当签署审查纠正意见后,退回监督检查部门:

       1.定性不准。

       2.适用法律、行政法规、规章错误。

       3.处罚种类或幅度不当的。

       (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律部门应当提出纠正意见,并将监督检查部门移送的材料一并退回监督检查部门,重新进行调查取证。

       1.违法事实不清。

       2.证据不足。

       3.程序不合法的。

       (四)对不具有管辖权的,法律部门应当提出移送建议,由监督检查部门报经负责人批准后,移送有管辖权的机关。

       第四章 听

       证

       第二十七条 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在作出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在《行政处罚意见告知书》中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重大行政处罚包括:

       (一)较大数额的罚款。包括:银监会决定的200万元人民币以上罚款;银监局决定的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罚款;银监分局决定的50万元人民币以上罚款。对个人作出的10万元人民币以上罚款。

       (二)责令停业整顿。

       (三)吊销金融许可证。

       (四)取消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5年以上直至终身。

       (五)对其他情况复杂或重大违法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第二十八条 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自收到《行政处罚意见告知书》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向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提交听证申请书,说明听证的要求和理由,并签字或盖章。

       当事人逾期不提出申请的,视为放弃听证权利。

       当事人申请听证的,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应当在7个工作日前,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

       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听证应当公开进行。

       第二十九条 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法律部门应当组成听证工作组负责听证工作。

       听证工作组由三人或五人组成,其中一名组成人员为监察部门的工作人员,其他为法律部门的工作人员。听证主持人由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法律部门的负责人担任。

       听证工作组应当指定专人作为记录员。

       当事人认为听证工作组组成人员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有权申请回避。听证主持人是否回避,由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分管法律部门的负责人决定;其他人员是否回避,由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法律部门的负责人决定。

       第三十条 听证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记录员向到场人员宣布听证纪律。

       (二)听证主持人宣布案由,以及听证工作组组成人员、记录员名单。

       (三)听证主持人查验当事人身份;当事人委托他人代理听证的,听证主持人应当查验当事人出具的授权委托书。

       (四)本案调查或检查人员提出当事人违法的事实以及拟作出行政处罚的法律依据和拟给予的行政处罚。

       (五)当事人或者其委托代理人进行申辩和质证。

       (六)听证主持人征询各方当事人的最后意见。

       (七)听证当事人在听证笔录上签字。

       (八)听证主持人宣布听证结束。

       第三十一条 听证结束后,法律部门应当写出听证报告,提出处理意见,并将听证报告、听证笔录一并报送主席会议或局长会议。

       第五章 决定与执行

       第三十二条 符合本办法第二十六条第(一)、(二)项条件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将制作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意见告知书》、调查报告、相关证据、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的意见、法律部门的审查意见以及其他相关材料报负责人,由负责人审查决定。重大行政处罚应当报主席会议或局长会议集体讨论决定。

       第三十三条 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负责人或主席会议、局长会议应当根据审查结果,分别作出如下决定:

       (一)确有应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的,根据情节轻重及具体情况,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二)违法行为情节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作出不予行政处罚的决定。

       (三)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

       (四)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依照《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向司法机关移送。

       第三十四条 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的,应当制作正式的《行政处罚决定书》。

       第三十五条 《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宣告后,当场交给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应当在7日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七十八条至八十四条,以及第二百四十七条和第二百四十八条的规定,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第三十六条

       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的简易程序,当场作出下列处罚:

       (一)对个人处以五十元以下罚款。

       (二)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其他单位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警告。

       第三十七条 行政处罚决定依法作出后,当事人应当在行政处罚决定的期限内,予以履行。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处罚不停止执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八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作出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处罚决定的,当事人应当自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将罚款、违法所得划缴银监会指定的罚款代收机构的专用账户。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和执法人员不得自行收缴罚款。

       当事人确有经济困难,需要延期或者分期缴纳罚款的,经当事人申请和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批准,可以暂缓或者分期缴纳。

       第三十九条 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作出停业整顿处罚的,由作出停业整顿行政处罚决定的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报》或报纸上予以公告,但涉及国家秘密的除外。

       公告内容包括: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名称、住所。

       (二)作出停业整顿决定的理由和法律依据。

       (三)其他需要公告的事项。

       第四十条 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作出吊销金融许可证处罚决定的,应当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报》或报纸上公告。公告内容包括:

       (一)被处罚机构的名称、住所。

       (二)作出吊销金融许可证处罚决定的理由和法律依据。

       (三)其他需要公告的事项。

       被处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向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缴回金融许可证。

       第四十一条 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到期不履行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

       (二)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 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实施行政处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机关或监察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没有法定的行政处罚依据的。

       (二)擅自改变行政处罚种类、幅度的。

       (三)违反法定的行政处罚程序的。

       第四十三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违法采取检查或执行措施,给公民人身或财产造成损害、给银行业金融机构或其他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收缴罚款据为己有,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轻微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五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对应当予以制止和处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处罚,致使银行业金融机构、其他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公共利益和银行业秩序遭受损害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六条

       执行本办法所需要的法律文书式样,由银监会制定。银监会没有制定式样,执法工作中需要的其他法律文书,银监会省级派出机构可以制定式样。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所称‘以上’、‘以下’、‘内’皆包括本数或者本级。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由银监会负责解释。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自2022年2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河北省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

       河北省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

       河北省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

       (试行)

       第一条为保障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正确行使行政处罚权,提高行政处罚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国家环境保护局《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三条调查和处理环境保护行政违法案件应当坚持查处分离的原则。

       第四条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管辖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保护行政违法案件。

       第五条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管辖下列违法案件:

       (一)本行政区域内跨县(市、区)的;

       (二)本行政区域内有重大影响的;

       (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权限范围内的。

       第六条 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管辖下列违法案件:

       (一)跨设区的市的;

       (二)省内有重大影响的;

       (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权限范围内的。

       第七条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行政处罚的罚款额度超过 1

       法定权限时,应当逐级请示有处罚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八条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权查处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管辖的案件,也可以依法将自己管辖的案件移交给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查处。

       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其管辖的案件认为确实需要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查处的,可以报请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第九条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发现违法行为或在接到举报后,对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在10日内予以立案登记。

       第十条调查案件必须组成两人以上的调查组进行,并指定其中一人为负责人。

       第十一条调查组应对案件进行全面调查,公正客观地收集证据和材料,调查终结向法制机构提交调查报告及有关证据和材料。第十二条调查报告应载明以下内容:

       (一)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二)调查过程;

       (三)违法事实;

       (四)法律依据;

       (五)处罚建议。

       第十三条证据及有关材料包括以下内容:

       (一)书证;

       (二)物证;

       (三)视听资料;

       (四)证人证言;

       (五)当事人的陈述;

       (六)监测报告和鉴定结论;

       (七)勘验笔录。

       第十四条法制机构接到调查报告后,就以下方面进行审核:

       (一)事实是否清楚;

       (二)证据是否充分确实;

       (三)凋查程序是否合法;

       (四)适用法律、法规及规章是否正确;

       (五)处罚种类和幅度是否适当;

       (六)违法行为人是否明确;

       (七)其他需要审核的内容。

       第十五条经过审核,认为需要重新调查的,退回原调查组补充调查,有必要时由法制机构组织调查。

       第十六条经过审核,认为需要进行处罚的,由法制机构填写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决定。

       第十七条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调查人员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

       罚决定,同时填写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统一印制的编有统一号码的现场行政处罚决定书,由调查人员签名或者盖竟。

       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必须报所属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八条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停工施工、吊销许可证及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由法制机构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法制机构告知其后的五日内提出,由法制机构依照以下程序具体组织听证:

       (一)在听证的七日前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

       (二)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听证公开举行;

       (三)听证由法制机构工作人员主持,当事人认为主持人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指定其他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

       (四)当事人可以亲自参加听证,他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代理;

       (五)举行听证时,调查人员提出当事人违法的事实、证据和行政处罚建议;当事人进行申辩和质证;

       (六)听证应当制作笔录;笔录应当交当事人审核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

       第十九条听证结束后,按第十六条的规定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行政处罚决定书由最初调查人员送达。送达必须有送达回证。第二十条依照本办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调查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

       (一)依法给予二十元以下罚款的;

       (二)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

       (三)在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当事人向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确有困难,当事人要求当场收缴的。

       第二十一条调查人员当场收缴罚款时,必须向当事人出具省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

       调查人员当声收缴的罚款,应当自收缴之日起二日内交至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二日内将罚款缴付指定的银行。

       第二十二条由行政处罚引起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和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等事项,由法制机构办理。

       第二十三条案件执行完毕,调查人员应写出结案报告,将全部材料交法制机构立卷归档。

       第二十四条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以下形式实行行政处罚备案和监督检查制度:

       (一)行政处罚决定书副本报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法制机构备案;

       (二)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季度向所属市环境

       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法制机构报送本季度行政处罚综合情况(包括书面材料、报表);

       (三)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每半年向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本市行政处罚综合材料(书面材料、报表(含县、市、区))及所属县(市、区)作出的影响较大或具有典型意义的行政处罚资料;

       (四)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定期检查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情况,对执法不当和执法不力的要提出批评,并予以纠正。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第四篇:煤矿安全监察行政处罚办法

       煤矿安全监察行政处罚办法 第一条

       为了制裁煤矿安全违法行为,规范煤矿安全监察行政处罚工作,保障煤矿依法进行生产,根据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和煤矿安全监察办事处(以下简称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对煤矿及其有关人员违反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规程的行为(以下简称煤矿安全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适用本办法。本办法未作规定的,适用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

       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行政处罚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第三条

       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监察办事处实施行政处罚按照属地原则进行管辖。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认为应由其实施行政处罚的,由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管辖。

       两个以上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因行政处罚管辖权发生争议的,由其共同的上一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指定管辖。第四条

       当事人对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所给予的行政处罚,享有陈述、申辩权;对行政处罚不服的,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因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违法给予行政处罚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提出赔偿要求。第五条

       煤矿安全监察员执行公务时,应当出示煤矿安全监察员证件。第六条

       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及其煤矿安全监察员对检查中发现的煤矿安全违法行为,可以作出下列现场处理决定:

       (一)当场予以纠正或者要求限期改正;

       (二)责令限期达到要求;

       (三)责令立即停止作业(施工)或者立即停止使用;

       经现场处理决定后拒不改正,或者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煤矿安全违法行为,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第七条

       煤矿建设工程安全设施设计未经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审查同意,擅自施工的,按照下列规定处罚:

       (一)对煤矿企业责令停止施工,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对从事施工的煤矿企业责令停止施工,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第八条

       煤矿建设工程安全设施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擅自投入生产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第九条

       煤矿建设工程安全条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擅自投入生产的,责令停止生产,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第十条

       煤矿矿井通风、防火、防水、防瓦斯、防毒、防尘等安全设施不符合法定要求的,责令限期达到要求;逾期仍达不到要求的,责令停产整顿。

       第十一条 煤矿矿井通风、防火、防水、防瓦斯、防毒、防尘等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法定要求的,责令停产整顿;经停产整顿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法定条件的,依法予以关闭。

       第十二条 煤矿作业场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产整顿,并处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使用专用防爆电器设备的;

       (二)未使用专用放炮器的;

       (三)未使用人员专用升降容器的;

       (四)使用明火明电照明的。

       第十三条 煤矿未依法提取或者使用煤矿安全技术措施专项费用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整顿。

       前款所称情节严重,包括下列情形:

       (一)拒不改正违法行为的;

       (二)因未依法提取或者使用煤矿安全技术措施专项费用造成生产安全事故的;

       (三)其他情节严重的行为。

       第十四条 煤矿使用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或者行业安全标准的设备、器材、仪器、仪表、防护用品的,责令限期改正或者责令立即停止使用;逾期不改正或者不立即停止使用的,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整顿。

       前款所称情节严重,包括下列情形:

       (一)拒不改正违法行为的;

       (二)因使用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或者行业安全标准的设备、器材、仪器、仪表、防护用品造成生产安全事故的;

       (三)其他情节严重的行为。

       第十五条 煤矿企业的机电设备、安全仪器,未按照下列规定操作、检查、维修和建立档案的,责令改正,可以并处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定期对机电设备及其防护装置、安全检测仪器检查、维修和建立技术档案的;

       (二)非负责设备运行人员操作设备的;

       (三)非值班电气人员进行电气作业的;

       (四)操作电气设备的人员,没有可靠的绝缘保护和检修电气设备带电作业的。

       第十六条 煤矿井下采掘作业,未按照作业规程的规定管理顶帮;通过地质破碎带或者其他顶帮破碎地点时,未加强支护;露天采剥作业,未按照设计规定,控制采剥工作面的阶段高度、宽度、边坡角和最终边坡角;采剥作业和排土作业,对深部或者邻近井巷造成危害的,责令改正,可以并处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七条 煤矿未严格执行瓦斯检查制度,入井人员携带烟草和点火用具下井的,责令改正,可以并处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八条 煤矿在有瓦斯突出、冲击地压条件下从事采掘作业;在未加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铁路、水体下面开采;在地温异常或者热水涌出的地区开采,未编制专门设计文件和报主管部门批准的,责令改正,可以并处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九条 煤矿作业场所的瓦斯、粉尘或者其他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超过国家安全标准或者行业安全标准的,责令立即停止作业;拒不停止作业的,责令停产整顿,可以并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条 有自然发火可能性的矿井,未按规定采取有效的预防自然发火措施的,责令改正,可以并处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一条 煤矿在有可能发生突水危险的地区从事采掘作业,未采取探放水措施的,责令改正,可以并处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二条 煤矿井下风量、风质、风速和作业环境的气候,不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的,责令改正,可以并处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三条 煤矿对产生粉尘的作业场所,未采取综合防尘措施,或者未按规定对粉尘进行检测的,责令改正,可以并处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四条 擅自开采保安煤柱,或者采用危及相邻煤矿生产安全的决水、爆破、贯通巷道等危险方法进行采矿作业,责令立即停止作业;拒不停止作业的,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决定吊销煤炭生产许可证,并移送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依法吊销采矿许可证。

       第二十五条 煤矿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整顿:

       (一)有关人员拒绝、阻碍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及其煤矿安全监察人员现场检查的;

       (二)提供虚假情况的;

       (三)隐瞒存在的事故隐患以及其他安全问题的。

       前款所称情节严重,包括下列情形:

       (一)拒不改正违法行为的;

       (二)因隐瞒存在的事故隐患以及其他安全问题造成生产安全事故的;

       (三)其他情节严重的行为。

       第二十六条 煤矿发生事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三万元以上十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整顿:

       (一)不按照规定及时、如实报告事故的;

       (二)伪造、故意破坏事故现场的;

       (三)阻碍、干涉事故调查工作,拒绝接受调查取证、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

       前款所称情节严重,包括下列情形:

       (一)拒不改正违法行为的;

       (二)发生重大以上伤亡事故的;

       (三)伤亡人数较少但损失破坏程度严重的;

       (四)性质恶劣、社会影响较大的;

       (五)其他情节严重的行为。

       第二十七条 经停产整顿仍不具备法定安全生产条件给予关闭的行政处罚,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决定。

       第二十八条 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及其煤矿安全监察员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符合《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规定的程序并使用统一的煤矿安全监察行政执法文书。

       第二十九条 未设立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的省、自治区,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指定的负责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的部门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煤矿安全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2022年8月15日起施行。《煤矿安全监察行政处罚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第五篇:国土资源行政处罚办法

       《国土资源行政处罚办法》7月1日施行

       2022-05-20 国土之声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国土资源行政处罚的实施,保障和监督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保护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依据正确,程序合法,处罚适当。

       第四条 国土资源行政处罚包括:

       (一)警告;

       (二)罚款;

       (三)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四)限期拆除;

       (五)吊销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第二章 管 辖

       第五条 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由土地、矿产资源所在地的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管辖,但法律法规以及本办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六条 省级、市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管辖本行政区域内重大、复杂和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由其管辖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

       第七条 国土资源部管辖全国范围内重大、复杂和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由其管辖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

       第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有权管辖下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管辖的案件:

       (一)下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立案调查而不予立案调查的;

       (二)案情复杂,情节恶劣,有重大影响的。

       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将本级管辖的案件交由下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管辖,但是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由其管辖的除外。

       第九条 有管辖权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由于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辖权的,可以报请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指定管辖。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之间因管辖权发生争议的,报请共同的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指定管辖。

       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指定管辖申请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作出管辖决定。

       第十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发现违法案件不属于本部门管辖的,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受移送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应当报请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指定管辖,不得再自行移送。

       第三章 立案、调查和审理

       第十一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发现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行为涉嫌违法的,应当及时核查。对正在实施的违法行为,应当依法及时下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通知书》予以制止。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应当记载下列内容:

       (一)违法行为人的姓名或者名称;

       (二)违法事实和依据;

       (三)其他应当记载的事项。

       第十二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予以立案:

       (一)有明确的行为人;

       (二)有违反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的事实;

       (三)依照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应当追究法律责任;

       (四)属于本部门管辖;

       (五)违法行为没有超过追诉时效。

       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可以不予立案。

       第十三条 立案后,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指定案件承办人员,及时组织调查取证。调查取证时,案件调查人员应当不少于二人,并应当向被调查人出示执法证件。

       第十四条 调查人员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十五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进行调查取证,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调查的单位或者个人提供有关文件和资料,并就与案件有关的问题作出说明;

       (二)询问当事人以及相关人员,进入违法现场进行检查、勘测、拍照、录音、摄像,查阅和复印相关材料;

       (三)依法可以采取的其他措施。

       第十六条 当事人拒绝调查取证或者采取暴力、威胁的方式阻碍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调查取证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提请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监察机关或者相关部门协助,并向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七条 依法取得并能够证明案件事实情况的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计算机数据、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询问笔录、现场勘测笔录、鉴定结论、认定结论等,作为国土资源行政处罚的证据。

       第十八条 调查人员应当收集、调取与案件有关的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计算机数据的原件、原物、原始载体;收集、调取原件、原物、原始载体确有困难的,可以收集、调取复印件、复制件、节录本、照片、录像等。声音资料应当附有该声音内容的文字记录。

       第十九条 证人证言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注明证人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住址、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

       (二)有证人的签名,不能签名的,应当按手印或者盖章;

       (三)注明出具日期;

       (四)附有居民身份证复印件等证明证人身份的文件。

       第二十条 当事人请求自行提供陈述材料的,应当准许。必要时,调查人员也可以要求当事人自行书写。当事人应当在其提供的陈述材料上签名、按手印或者盖章。

       第二十一条 询问应当个别进行,并制作询问笔录。询问笔录应当记载询问的时间、地点和询问情况等。

       第二十二条 现场勘测一般由案件调查人实施,也可以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实施。现场勘测应当制作现场勘测笔录。

       第二十三条 为查明事实,需要对案件中的有关问题进行检验鉴定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机构进行。

       第二十四条 案件调查终结,案件承办人员应当提交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应当包括当事人的基本情况、违法事实以及法律依据、相关证据、违法性质、违法情节、违法后果,并提出依法应当不予行政处罚或者给予行政处罚以及给予何种行政处罚的处理意见。

       涉及需要追究党纪、政纪或者刑事责任的,应当提出移送有权机关的建议。第二十五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审理案件调查报告时,应当就下列事项进行审理:

       (一)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

       (二)定性是否准确;

       (三)适用法律是否正确;

       (四)程序是否合法;

       (五)拟定的处理意见是否适当。

       经审理发现调查报告存在问题的,可以要求调查人员重新调查或者补充调查。

       第四章 决定

       第二十六条 审理结束后,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下列决定:

       (一)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据正确、调查审理符合法定程序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二)违法情节轻微、依法可以不给予行政处罚的,不予行政处罚;

       (三)违法事实不成立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

       (四)违法行为涉及需要追究党纪、政纪或者刑事责任的,移送有权机关。第二十七条 违法行为依法需要给予行政处罚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制作《行政处罚告知书》,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送达当事人。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陈述和申辩应当在收到《行政处罚告知书》后三个工作日内提出。口头形式提出的,案件承办人员应当制作笔录。

       第二十八条 对拟给予较大数额罚款或者吊销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等行政处罚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制作《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送达当事人。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收到《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后三个工作日内提出。

       国土资源行政处罚听证适用《国土资源听证规定》。

       第二十九条 当事人未在规定时间内陈述、申辩或者要求听证的,以及陈述、申辩或者听证中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不成立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并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送达当事人。

       《行政处罚决定书》中应当包括行政处罚告知、当事人陈述、申辩或者听证的情况。

       《行政处罚决定书》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在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处罚决定不停止执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加盖作出处罚决定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印章。

       第三十条 法律法规规定的责令改正或者责令限期改正,可以与行政处罚决定一并作出,也可以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单独作出。

       第三十一条 当事人有两个以上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制作一份《行政处罚决定书》,合并执行。《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明确对每个违法

       行为的处罚内容和合并执行的内容。

       违法行为有两个以上当事人的,可以分别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制作一式多份《行政处罚决定书》,分别送达当事人。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明确给予每个当事人的处罚内容。

       第三十二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自立案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案情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经本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案情特别复杂的除外。

       第五章 执行

       第三十三条 行政处罚决定生效后,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除采取法律法规规定的措施外,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

       (二)向当事人所在单位或者其上级主管部门通报;

       (三)向社会公开通报;

       (四)停止办理或者告知相关部门停止办理当事人与本案有关的许可、审批、登记等手续。

       第三十四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前,有充分理由认为被执行人可能逃避执行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

       第三十五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作出没收矿产品、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行政处罚决定后,应当在行政处罚决定生效后九十日内移交同级财政部门处理,或者拟订处置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三十六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前,应当催告当事人履行义务。

       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自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向土地、矿产资源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三十七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强制执行申请书》;

       (二)《行政处罚决定书》及作出决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

       (三)当事人的意见及催告情况;

       (四)申请强制执行标的情况;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强制执行申请书》应当加盖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印章。

       第三十八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经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案件结案:

       (一)执行完毕的;

       (二)终结执行的;

       (三)已经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

       (四)其他应当结案的情形。

       涉及需要移送有关部门追究党纪、政纪或者刑事责任的,应当在结案前移送。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九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通过定期或者不定期检查等方式,加强对下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工作的监督,其中要将发现制止违法、依法履行行政处罚职责等情况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内容。

       第四十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重大违法案件公开通报制度,将案情和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开通报并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十一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重大违法案件挂牌督办制度,明确提出办理要求,公开督促下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限期办理并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十二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违法案件统计制度。下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将本行政区域内的违法形势分析、案件发生情况、查处情况等逐级上报。

       第四十三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国土资源违法案件错案追究制度。行政处罚决定错误并造成严重后果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第四十四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行政处罚实施过程中的社会稳定风险防控。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遭受损害的,应当依法给予处分:

       (一)对违法行为未依法制止的;

       (二)应当依法立案查处,无正当理由未依法立案查处的;

       (三)在制止以及查处违法案件中受阻,依照有关规定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而未报告的;

       (四)应当依法进行行政处罚而未依法处罚的;

       (五)应当依法申请强制执行、提出行政处分建议或者移送有权机关追究党纪、政纪或者刑事责任,而未依法申请强制执行、提出行政处分建议、移送有权机关的;

       (六)其他徇私枉法、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情形。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六条 国土资源行政处罚法律文书格式,由国土资源部统一制定。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自2022年7月1日起施行。原地质矿产部1993年7月19日发布的《违反矿产资源法规行政处罚办法》和原国家土地管理局1995年12月18日发布的《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办法》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