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初中生安全方面的一封信

        消防安全

       预防火灾应该注意什么

       预防火灾的措施很多,同学们首先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l.不玩火。

       有的同学对火感到新奇,常常背着家长和老师做玩火的游戏,这是十分危险的。

       玩火时,一旦火势蔓延或者留下未熄灭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

       2.不吸烟。

       吸烟危害身体健康,又容易诱发火灾,要遵守学生守则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坚决杜绝吸烟。

       3.爱护消防设施。

       为了预防火灾,防止火灾事故,居民楼、公共场所都设置了消防栓、灭火器、消防沙箱等消防设施,还留有供火灾发生时人员疏散的安全通道,要自觉爱护消防设施,保证安全通道的畅通。

       在家中如何注意防火

       家庭中的火灾常由用火不慎和使用电器不当引起,同学们要注意:

       l.使用火炉取暖,火炉的安置应与易燃的木质家具等保持安全距离,在农村,则要远离柴草。

       2.烘烤衣物要有人看管,人不能长时间离开。

       3.火炉旁不要存放易燃物品。

       4.生火时,不要使用煤油、汽油助燃,以防猛烈燃烧发生火灾。

       5.掏出的未熄灭的炉灰、煤渣要倒在安全的地方,以防引起别的物体燃烧起火。

       6.使用家用电器要符合安全要求,不乱拆卸,以免造成安全性能下降,引发火灾。

       7.使用发热的电器(如电熨斗)要小心,不可使其引燃易燃物品。

       8.电器使用完毕或人离开时,要及时关闭电源,以防电器过热而发生危险。

       9.使用煤气器具要防止煤气泄露,使用完毕应关闭气源。

       10.煤气罐应远离火源使用;要定期检查,确保煤气设施及用具完好。

       发生火灾应如何报警

       如果发现火灾发生,最重要的是报警,这样才能及时扑救,控制火势,减轻火灾造成损失。

       1.火警电话的号码是119。

       这个号码应当牢记,在全国任何地区,向公安消防部门报告火警的电话号码都是一样的。

       2.发现火灾,可以打电话直接报警。

       家中没有电话的,要尽快使用邻居、电话亭或者附近单位的电话报警。

       3.报火警时,要向消防部门讲清着火的单位或地点,讲清所处的区(县)、街道、胡同、门牌号码或乡村地址,还要讲清是什么物品着火,火势怎样。

       4.报警以后,最好安排人员到附近的路口等候消防车,指引通往火场的道路。

       5.不能随意拨打火警电话,假报火警是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

       6.在没有电话的情况下,应大声呼喊或采取其他方法引起邻居、行人注意,协助灭火或报警。

       对轻微的火情怎样紧急应付

       形成火灾的,应及时报警。

       对突然发生的比较轻微的火情,同学们也应掌握简便易行的,应付紧急情况的方法。

       1.水是最常用的灭火剂,木头、纸张、棉布等起火,可以直接用水扑灭。

       2.用土、沙子、浸湿的棉被或毛毯等迅速覆盖在起火处,可以有效地灭火。

       3.用扫帚、拖把等扑打,也能扑灭小火。

       4.油类、酒精等起火,不可用水去扑救,可用沙土或浸湿的棉被迅速覆盖。

       5.煤气起火,可用湿毛巾盖住火点,迅速切断气源。

       6.电器起火,不可用水扑救,也不可用潮湿的物品捂盖。

       水是导体,这样做会发生触电。

       正确的方法是首先切断电源,然后再灭火。

       7.有条件的,还可以学习一些简易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遭遇火灾如何正确脱险

       遭遇火灾,应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自救逃生,减少人身伤亡损失:

       l.一旦身受火灾危胁,千万不要惊慌失措,要冷静地确定自己所处位置,根据周围的烟、火光、温度等分析判断火势,不要盲目采取行动。

       2.身处平房的,如果门的周围火势不大,应迅速离开火场。

       反之,则必须另行选择出口脱身(如从窗口跳出),或者采取保护措施(如用水淋湿衣服、用温湿的棉被包住头部和上身等)以后再离开火场。

       3.身处楼房的,发现火情不要盲目打开门窗,否则有可能引火入室。

       4.身处楼房的,不要盲目乱跑、更不要跳楼逃生,这样会造成不应有的伤亡。

       可以躲到居室里或者阳台上。

       紧闭门窗,隔断火路,等待救援。

       有条件的,可以不断向门窗上浇水降温,以延缓火势蔓延。

       5.在失火的楼房内,逃生不可使用电梯,应通过防火通道走楼梯脱险。

       因为失火后电梯竖井往往成为烟火的通道。

       并且电梯随时可能发生故障。

       6.因火势太猛,必须从楼房内逃生的,可以从二层处跳下,但要选择不坚硬的地面,同时应从楼上先扔下被褥等增加地面的缓冲,然后再顺窗滑下,要尽量缩小下落高度,做到双脚先落地。

       7.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可以将绳索(也可用床单等撕开连接起来)一头系在窗框上,然后顺绳索滑落到地面。

       8.逃生时。

       尽量采取保护措施,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用湿衣物包裹身体。

       9.如身上衣物着火,可以迅速脱掉衣物,或者就地滚动,以身体压灭火焰,还可以跳进附近的水池、小河中,将身上的火熄灭,总之要尽量减少身体烧伤面积,减轻烧伤程度。

       10.火灾发生时,常会产生对人体有毒有害的气体,所以要预防烟毒,应尽量选择上风处停留或以湿的毛巾或口罩保护口、鼻及眼睛,避免有毒有害烟气侵害。

       社会生活安全

       中小学生虽然年龄尚小,但已经不同程度地接触了社会。

       目前社会治安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社会上还存在违法犯罪现象,中小学生遭到不法分子侵害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所以,中小学生很有必要学会正确认识遇到的人和事,明辨是非,区分 -和假恶丑,提高预防各种侵害的警惕性,消除对危险的麻痹和侥幸心理。

       同时也要树立自我防范意识,掌握一定的安全防范方法,增强自身的防范能力,使自己在遇到异常情况时,能够冷静、机智、勇敢地去应付。

       校园是人员高度聚集的公共场所,教学仪器多、科研设备价值昂贵、用电量大,各类试验、实习项目和易燃物多,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影响大、损失大,直接影响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

       因而,我校多年来高度重视校园防火工作,始终把防火工作放在各项预防工作的首位。

       预防校园火灾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学习消防知识是中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可或缺的一课。

       为了增强广大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明确消防安全责任,便于同学们学习消防安全知识,我们编辑了这本《中学生消防安全常识》。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火灾基本常识、灭火器基本常识、初起火灾扑救方法、人员疏散和火场逃生知识、消防知识问答等,并收集了校园火灾案例、消防安全知识竞赛试题等方面的内容。

       其目的是让中学生通过学习这本读物,了解消防安全常识,熟悉消防器材的性能特点,掌握灭火、疏散、逃生技能,提高自防自救能力,预防校园火灾。

       同时,也为广大学生和中学生义务消防队提供了学习、宣传资料。

       我们期望,通过对消防安全知识的学习,使广大同学做到“三懂三会”,即:懂火灾的危害性、懂火灾的扑救方法、懂预防火灾的措施:会报火警、会使用灭火器、会逃生自救。

       “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

       希望同学们自觉承担起校园防火工作的责任与义务,更多的学习和掌握消防知识,遵守各项防火制度,积极参与校园消防工作,使我校形成“人人关心消防、处处注意防火”的群防群治的局面,从根本上减少或避免校园火灾事故的发生。

       (一)燃烧的定义

       燃烧,俗称着火,系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燃烧具有三个特征,即化学反应、放热和发光。

       (二)燃烧的条件

       燃烧的必要条件—物质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和温度(引火源)。

       只有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可能发生燃烧现象,无论缺少哪一个条件,燃烧都不能发生。

       但是,并不是上述三个条件同时存在,就一定会发生燃烧现象,还必须这三个因素相互作用才能发生燃烧。

       1.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燃烧化学反应的物质称为可燃物。

       可燃物按其物理状态分为气体可燃物、液体可燃物和固体可燃物三种类别。

       可燃烧物质大多是含碳和氢的化合物,某些金属如镁、铝、钙等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燃烧,还有许多物质如肼臭氧等在高温下可以通过自己的分解而放出光和热。

       2.氧化剂:帮助和支持可燃物燃烧的物质,即能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称为氧化剂。

       燃烧过程中的氧化剂主要是空气中游离的氧,另外如氟、氯等也可以作为燃烧反应的氧化剂。

       3.温度(引火源):是指供给可燃物与氧或助燃剂发生燃烧反应的能量来源。

       常见的是热能,其它还有化学能、电能、机械能等转变的热能。

       4.链式反应:有焰燃烧都存在链式反应。

       当某种可燃物受热,它不仅会汽化,而且该可燃物的分子会发生热烈解作用从而产生自由基。

       自由基是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形态,能与其他的自由基和分子反应,而使燃烧持续进行下去,这就是燃烧的链式反应。

       燃烧的充分条件—(1)一定的可燃物浓度;(2)一定的氧气含量:(3)一定的点火能量;(4)未受抑制的链式反应。

       例如:汽油的最小点火能量为0.2raj,乙醚为O.19mJ,甲醇为0.215mJ。

       对于无焰燃烧,前三个条件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燃烧即会发生。

       而对于有焰燃烧,除以上三个条件,燃烧过程中存在未受抑制的游离基(自由基),形成链式反应,使燃烧能够持续下去,亦是燃烧的充分条件之一。

       (三)燃烧的类型

       燃烧按其形成的条件和瞬间发生的特点一般分为闪燃、着火、自燃和爆炸四种类型。

       闪燃是物质遇火能产生一闪既灭的燃烧现象。

       着火是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继续燃烧的现象。

       自燃是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积热不散引起的燃烧。

       爆炸是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的现象。

       爆炸可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

       物理爆炸是由于液体变成蒸气或者气体迅速膨胀,压力急速增加,并大大超过容器的极限压力而发生的爆炸。

       如蒸气锅炉;液化气钢瓶等的爆炸。

       化学爆炸是因物质本身起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和高温而发生的爆炸。

       如炸药的爆炸,可燃气体、液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等。

       化学爆炸是消防工作中防止爆炸的重点。

       热传播除了火焰直接接触外,通常是以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三种方式向外传播的。

       (四)火灾的定义

       火灾系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火灾大多数是一种社会现象,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三个方面。

       一是人为的不安全行为(含放火);二是物质的不安全状态;三是工艺技术的缺陷。

       而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最主要的因素。

       (五)火灾的分类

       火灾依据物质燃烧特性,可划分为A、B、C、D、E五类。

       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

       这种物质往往具有有机物质性质,一般在燃烧时产生灼热的余烬。

       如木材、煤、棉、毛、麻、纸张等火灾。

       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

       如汽油、煤油、柴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等火灾。

       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

       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气等火灾。

       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

       如钾、钠、镁、铝镁合金等火灾。

       E类火灾:指带电物体和精密仪器等物质的火灾

       (六)火灾的级别

       按照国家《火灾统计管理规定》,火灾可划分为特大火灾、重大火灾、一般火灾。

       特大火灾: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大火灾,死亡10人以上(含本数,下同);重伤20人以上;死亡、重伤20人以上;受灾50户以上;直接财产损失100万元以上。

       重大火灾: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火灾:死亡3人以上(含本数,下同):重伤10人以上:死亡、重伤10人以上;受灾30户以上:直接财产损失30万元以上。

       一般火灾:不具有前列两项情形的火灾为一般火灾。

       (一)灭火器的种类

       灭火器的种类很多,按其移动方式可分为:手提式和推车式;按驱动灭火剂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储气瓶式、储压式、化学反应式:按所充装的灭火剂则又可分为:泡沫、干粉、卤代烷、二氧化碳、酸碱、清水等。

       (二)灭火器使用方法1.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灭火时只要将灭火器提到或扛到火场,在距燃烧物5米左右,放下灭火器拔出保险销,—手握住喇叭筒根部的手柄,另一只手紧握启闭阀的压把。

       对没有喷射软管的二氧化碳灭火器,应把喇叭筒往上板70~90度。

       使用时,不能直接用手抓住喇叭筒外壁或金属连线管,防止手被冻伤。

       灭火时,当可燃液体呈流淌状燃烧时,使用者将二氧化碳灭火剂的喷流由近而远向火焰喷射。

       如果可燃液体在容器内燃烧时,使用者应将喇叭筒提起。

       从容器的一侧上部向燃烧的容器中喷射。

       但不能将二氧化碳射流直接冲击可燃液面,以防止将可燃液体冲出容器而扩大火势,造成灭火困难。

       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时,在室外使用时,应选择在上风方向喷射。

       在室内窄使用时,灭火后操应迅速离开,以防窒息。

       2.手小空间提式1211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使用时,应手提灭火器的提把或肩扛灭火器带到火场。

       在距燃烧处5米左右,放下灭火器,先拔出保险销,一手握住开启把,另一手握在喷射软管前端的喷嘴处。

       如灭火器无喷射软管,可一手

中国农村和城市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分别是多少年

        我国农村人口素质低下,从文化素质看,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7.8%,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1.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0.52%\"文盲半文盲等低质量的农村劳动力较多。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平均完成率2022年仅为79.25%,2022年仅为79.57%。

       扩展资料: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1号)》:我国于2000年11月1日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登记工作。

       全国总人口为129533万人。

       其中: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26583万人。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接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的4571万人;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14109万人;接受初中教育的42989万人;接受小学教育的45191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8507万人,文盲率为6.72%。

       每10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具有大学程度的为3611人;具有高中程度的为1114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为33961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为35701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均受教育年限

朱光潜的背景资料

        朱光潜,桐城县人。

       父亲朱子香,是乡村私塾先生,颇有学识。

       朱光潜少年在父亲的督促下读私塾,15 岁上孔城高小,半年后升入桐城中学。

       在桐中他弃时文而从古文,受国文教师潘季野熏陶而对中国旧诗产生浓厚兴趣。

       中学毕业后,入免费的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

       入学后一年又考取北洋 -教育部派送生,到英国人办的香港大学学教育。

       民国7 年(1918)至民国11 年,学习了英国语言和文学、教育学、生物学、心理学等课程,奠定了一生教育活动和学术活动的方向。

       入香港大学后不久,国内爆发五四运动,朱光潜由《新青年》杂志看到胡适提倡白话文的文章,深受震撼,毅然放弃古文和文言,改写白话文,后用白话文发表美学处女作《无言之美》。

       香港大学毕业后,经同班好友高觉敷介绍结识吴淞中国公学校长张东荪,并应邀于民国11 年夏到该校中学部教英文,兼校刊《旬刊》主编。

       编辑助手是当时以进步学生面貌出现的姚梦生(姚蓬子)。

       在吴淞时期,朱光潜心向进步青年却不热心于党派斗争,不问政治,与左派郑振铎、杨贤江,右派陈启天、李璜等都有往来。

       江浙战争中吴淞中国公学关闭,由朋友夏丏尊介绍到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教英文,结识匡互生、朱自清、丰子恺诸友。

       不久匡互生不满春晖中学校长的专制作风,建议改革未被采纳,遂辞去教务主任职。

       朱光潜同情他,一起断然离开春晖中学赴上海谋生。

       后夏丏尊、章锡琛、丰子恺、周为群等也陆续离开春晖中学赶到上海。

       加上上海方面的叶圣陶、胡愈之、周予同、陈之佛、刘大白、夏衍等,成立了一个立达学会,在江湾办了一所立达学园。

       按匡互生的意见,朱光潜草拟了开办宗旨,提出教育独立自由的口号,矛头直指北洋 -的专制教育。

       他们还筹办了开明书店(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前身)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

       立达学园办起后,朱光潜考取安徽官费留英,民国14 年夏入英国麦丁堡大学,选修英国文学、哲学、心理学、欧洲古代史和艺术史,民国18 年毕业后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又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听讲,对巴黎大学文学院长德拉库瓦讲授的《艺术心理学》甚感兴趣,并受其启发起念写《文艺心理学》。

       后离开英国转入莱茵河畔歌德的母校斯特拉斯堡大学,完成《悲剧心理学》。

       英法留学8 年中,朱光潜先后获英国文学硕士和法国国家博士学位。

       但由于官费经常不发,经济拮据,他只得边听课、边阅读、边写作,靠稿费维持生活。

       先后替开明书店的《一般》和后来的《中学生》写稿,曾辑成《给青年十二封信》出版。

       该书反映了当时一般青年小知识分子的心理状况,畅销全国,影响很大。

       从此他和广大青年结缘。

       接着《文艺心理学》及其缩写本《谈美》、译著克罗齐的《美学原理》、总结自己对变态心理学的认识的《变态心理学派别》(开明书店)和《变态心理学》(商务印书馆)陆续问世,《诗论》写出初稿,还在罗素的影响下写过一部叙述符号逻辑派别的书(稿交商务印书馆,抗日战争中遭焚毁)。

       这些书文笔优美精炼,资料翔实可靠,说理明晰透彻,见解独到精辟,蜚声海内外学术界。

       回国前,经高师同班好友徐中舒介绍给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适,委聘北大西语系教授,除讲授西方名著选读和文学批评史外,还在北大中文系和清华大学中文系研究班开过《文艺心理学》和《诗论》,后又应留法老友徐悲鸿之约到中央艺术学院讲了一年《文艺心理学》。

       当时正逢“京派”(多是文艺界旧知识分子)和“海派”(主要指“左联”)对垒。

       朱光潜由胡适约到北大,自然就成了京派人物。

       京派“新月”时期最盛,诗人徐志摩死于飞机失事后日渐衰落。

       胡适、杨振声等人想重振京派,由朱光潜、杨振声、沈从文、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林徽音等人组成编委会,筹办《文学杂志》(月刊,商务印书馆出版)。

       朱光潜任主编。

       朱自清、闻一多、冯至、李广田、何其芳、卞之琳等经常为杂志撰稿。

       杂志于民国26 年5 月创刊,至8 月,出了4 期,是当时最畅销的一种文艺刊物。

       抗日战争爆发后停刊。

       民国36 年复刊,民国37 年出了6 期后终止,前后共出了3 卷22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光潜应四川大学代理校长张颐约任川大文学院长。

       民国27 年秋, -二陈系派程天放接替张颐正式长校,企图推行党化教育。

       朱光潜为了维护学府的尊严,捍卫教育自由和学术独立,坚决反对易长。

       他主持全校教师大会,号召 -,教师们纷纷响应,大家公推他草拟 -电文和 -宣言。

       “易长风潮”轰动一时,但迫于压力,以妥协告终:一方面不拒程天放任校长,一方面不许程天放动全校人事。

       这场斗争得到中国 -的支持,沙汀和周文把消息传到延安,周扬立即通过他俩转信约朱光潜去延安参观,朱光潜回信欲去。

       这时陈立夫邀他去重庆晤谈,又通过他的一些留欧好友劝阻,再由王星拱和陈西滢几位旧友把他拉到武汉大学任教,延安之行落空。

       晚年朱光潜回忆此事,认为延安之行未果是因自己“当时根本没有革命的意志”,是“一次惨痛的教训”。

       民国31 年,武大校内湘皖两派内江,遂以朱光潜出任教务长来调和,因为他是皖人而和湘派较友好。

       按 -规矩,学校“长字号”人物都须参加 -,朱光潜名义上被拉入 -(后挂名三青团中委和 -常务监委)。

       并让他在 -的《中央周刊》上经常写稿。

       虽然如此,他并不屈从任何政治偏见,说诗、论文、谈修养,后来集成两本书《谈文学》、《谈修养》。

       民国30 年至民国31 年,国民 -教育部、中央党部每次密令武汉大学监视一批点名的“奸匪”和“奸匪嫌疑”学生的行动,强制一批学生离校。

       身为教务长的朱光潜与校长王星拱、训导长赵师梅一面应付教育部,一面向学生通气,提醒他们行动谨慎,维护他们到民国31 年夏天毕业安全离校。

       抗日战争胜利后,朱光潜不愿去安徽大学当校长,仍回北京大学文学院,任代理院长。

       受与地下党有联系的化学家袁翰青影响,他的政治观点逐渐明朗化,开始同情并支持民主运动。

       民国37 年6 月29 日,他与北平各院校教授104 人联名发表宣言《 -轰炸开封》;民国37 年10 月,他与郑华炽、陈发松等17 名教授联名写信给蒋介石及行政院长翁文灏,呼吁“解除人为的经济痛苦与不平”,并宣言“停教”;民国37 年11 月4 日,他与北平各院校47 名教授联名发表《我们对于 -压迫民盟的看法》的 -书, -国民 -用所谓“处置后方 -临时办法”强行解散民盟。

       北平解放前夕,国民 -派专机接“知名人士”去台湾,名单上胡适居首,朱光潜列名第三。

       这时袁翰青教授受地下党的重托,挽留他熟悉的“文化人”不要离开北平。

       朱光潜毅然决定留下。

       建国初思想改造阶段,他是重点对象,受到很多教育,特别是在参加文联和全国政协(先后担任了全国政协第二、三、四、五届委员,第六届常委,民盟第三、四、五届中央委员,全国文联委员等)后,常有机会参观访问全国各地,经比较新旧中国,他心悦诚服地认识到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1957年,中国开始长达6 年之久的美学大讨论。

       朱光潜积极投入到这场原本起自对他过去的美学思想“批判”的论争,既不隐瞒或回避自己过去的美学观点,也不轻易接纳他认为不正确的批判,客观上他带动了大家不断前进,促进了美学研究空前普遍地蓬勃发展。

       这次讨论发表的文章辑成6 册《美学问题讨论集》、朱光潜发表的论争文章另辑成《美学批判论文集》,均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这次讨论促使朱光潜认真钻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在年近60 岁时,他还挤出时间攻读俄文,并达到能阅读和翻译的程度。

       他曾精选几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来摸索,译文看不懂时就对照英、法、德、俄4 种文字的版本去琢磨原文的准确含义,对中译文的错误或欠妥处作了笔记,后写了“建议的校改译文”。

       同时他惊讶地发现不少参加美学论争的人并未弄通马克思主义,由于资料的贫乏,对哲学史、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之类与美学密切相关的科学,有时甚至缺乏常识。

       因此他立志翻译一些重要资料,此后20 多年他陆续译出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莱辛的《拉奥孔》、袁克曼辑的《歌德谈话录》、黑格尔的《美学》3 卷、维柯的《新科学》等。

       1962 年,朱光潜受邀到中央党校讲授美学史。

       同年文科教材会议决定大专院校文科逐步开设美学课,并指定他编写教材。

       1963 年,《西方美学史》这部倾注他多年研究成果、全面系统阐述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专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它代表了迄今为止中国对西方美学研究的水平,推动了中国美学教育和研究工作。

       “文化大革命”中,朱光潜被关进牛棚,尽管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从未动摇过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以及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决心。

       他坚持锻炼身体,时刻准备重新拿起笔。

       “四人帮”垮台后,他重振精神,老当益壮,积极翻译名著、撰写文稿、先后出版了《谈美书简》和《美学拾穗集》,还指导研究生,在学术研究和教育领域驰骋不懈,成就蜚然。

       1980 年5 月,在昆明召开的中华全国第一届美学会议上,他被一致推选为中国美学会会长。

       1983 年3 月,朱光潜应邀去香港中文大学主讲“钱宾四(钱穆)先生学术文化讲座”,一开始就声明自己的身份:我不是一个 -员,但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这实为他后半生的定论。

       同年,北京大学为朱光潜举办执教60 周年纪念会。

       翌年,香港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

       1984 年夏朱光潜由于多年工作过于疲累,患疲劳综合症,出现脑血栓。

       1986 年3 月6 日,朱光潜在北京病逝,终年89 岁。

       在他逝世的前3 天,他神志稍许清醒,趁家人不防,竟艰难地沿梯独自悄悄向楼上书房爬去,家人发现急来劝阻,他嗫嚅地说,要赶在死前把《新科学》的解释部分完成。

       朱光潜视野开阔,对中西文化都有很高的造诣。

       在他的700 万字的论著和译著(已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全集,共20 卷)中,对中国文化作了深入研究,对西方美学思想作了介绍和评论,融贯中西,创造了自己的美学理论,在中国美学教学和研究领域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在中国文学史和美学发展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近代继王国维后的一代美学宗师,并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日本、联邦德国、英国、荷兰、法国、美国都有人研究他。

       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中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2

       关于对….组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本文对…组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粗浅建议。

       关键词:…组;经济;状况;调查;根据本人在….所学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实践要求,2022

       年2月,我结合工作实际对…村民小组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主要采取查阅相关资料和与村干部、村民座谈的方式进行。

       另外,还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小组比较有代表性的农户做了抽样问卷调查。

       现将调查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村民小组基本情况

       村民小组位于….,距….中心城区…公里,距….公里。

       交通方便,在…西边,距村委会所在地…公里,共有村民…户,…人,其中,农业人口…人,非农人口…人,共有劳动力.人。

       全组共有耕地面积…亩,其中,水田…亩,旱地…亩。

       主要种植咖啡、龙眼等经济作物,农作物以水稻、反季节蔬菜、咖啡等为主。

       202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万元,人均收入…元。

       家庭电话户普及率.,机动车户均…辆。

       二、…村民小组农户经济情况

       (一)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增幅提高。

       近年来,本组居民坚持自力更生与争取上级 -扶持并举,在免征农业税、改善就业环境等惠农政策的支持下,较好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有所加快。

       进一步发挥优势和特色,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022本组经济总收入达….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二)农业生产以粮为主,主要经济作物反季节蔬菜和咖啡。

       特有的自然资源优势,日照充足,气候湿润,终年无霜,俗有“天然温室”之称,蔬菜种植条件得天独厚,可以“一年三熟”。

       组是蔬菜种植发展的最佳适宜区,处于坝区,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本组.多户村民种上了蔬菜,

       3

       种植面积达…多亩,主要种植四季豆、无筋豆、黄瓜、番茄等蔬菜,蔬菜亩产量高,品质好,土地效益也高,其中黄瓜每亩实现收入…元,茄子每亩收入达….元,无筋豆等蔬菜亩效益都在….元以上。

       蔬菜产品主要通过蔬菜合作社销往北京、石家庄、内蒙古、江苏、浙江等地,为当地菜农销售解除了后顾之忧,并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三)选准产业,科学规划。

       在根据本小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人民 -注重抓好产业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工作。

       在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全村适宜发展哪些经济作物,每种作物宜发展多少规模,主要集中在什么地方发展,都作出符合实际的规划。

       首先,在大的布局上把整个小组开发区域划分为北片区和南片区两大片区。

       北上片区海拔相对较高,主要以发展甘蔗、茶叶和咖啡为主;南片区海拔较低,以发展橡水稻蔬菜为主,并认真做好基地土壤、气候、地表、垦前植被和最适宜品种为主要内容的作物小组规划等,其次,根据市场需求和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种植结构,确定了各五年计划中甘蔗、咖啡、水稻面积分别达到多少规模的目标,把单个分散的生产要素集中起来,实现小组之间、山坝之间、的优势互补,把过去的刀耕火种、种卫生田地、广种薄收原始生产方式,转变为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的现代生产方式。

       进行规模开发的有益尝试。

       同时,充分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础设施与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

       多年来,基础设施落后一直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但近年来本组基础设施有了改善。

       全部实现通电、通邮、通电话,村村通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

       特别是一事一议项目工程的开展实施,村组道路全部得以硬化,下一步准备改善本组饮水问题。

       三、…村民小组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组居民经济虽然发生了较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与全镇平均发展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加快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主要表现为:

       4

       (一)少数民族群众思想观念陈旧,市场化意识比较薄弱。

       主要表现在:一是小农意识强,小富即安,拘泥于传统农业。

       二是经营理念上,满足于小打小闹,安于现状。

       三是合作意识差,集体观念淡薄。

       习惯于一家一户单干,商品经济的思想转变较慢,夫妻共同经营者居多。

       四是重商轻教,目光短浅,缺乏长远打算。

       多数商户重商轻教,民族文化素质亟待提高,思想观念急需进一步转变。

       (二)信息化程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体系不健全。

       农村专门网站平台还没有搭建,提供给基层农业信息方面却十分欠缺,农业信息服务队伍尚未健全。

       群众对农业信息重视程度不够,接收能力差,无法掌握、理解和有效的运用农业信息。

       同时市场千变万化、信息不对称、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和周期长等因素,进一步增加了群众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和回避市场风险的难度。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知识、质量安全意识较低,特别咖啡蔬菜产业对消费市场和国际销售渠道的培育重视不够,对市场风险的认识不足,缺乏抗风险机制和承受能力,在市场价格走低时无力维护种植农户的根本利益,种植农户的利益得不到长期稳定有效保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种植生产积极性,严重影响了整个产业的持续发展。

       (三)少数民族经济整体上基础薄弱,仍然处于低水平阶段。

       由于多种原因,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民族经济起点低。

       主要表现:一是资金困难。

       民族经济发展存在融资难的实际困难,多数民族经济发展流动资金主要靠小规模的借贷、集资来解决,大额贷款难以解决。

       二是技术人才匮乏,发展后劲乏力,难以持续发展。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四)教育观念比较落后。

       村民接受高等教育者较少。

       调查中发现不少农民村有“家乡宝”的意识,不愿意送子女上学,没有从根本上认识送子女入学的重要性。

       目前….村适龄儿童虽然基本都实现了“普九”目标,但这是低水平的“普九”,与全面普及九

       5

       年义务教育还有较大的差距。

       主要表现为本村儿童初中辍学率较高,初中毕业继续送去上高中的更少。

       四、对促进….村民小组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

       发展才是硬道理,地方经济的发展是解决农村经济的关键之一。

       发展经济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二字,改造传统产业,发挥区域特色优势。

       对优势产业的反季节蔬菜,要成立蔬菜合作社,以“农户+基地+科技+合作组织”的运作模式,进行无公害、标准化订单生产的新型蔬菜产业基地。

       实现产业专业化。

       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大力种植咖啡等经济作物,也可发展特色蔬菜,逐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只有发展特色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才能进一步推动整个农村经济结构的发展。

       (二)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

       民族要发展,先发展教育,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才能促进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要集中全力办好农村教育,进一步合理布局调整校点,进行集中办学,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严格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教育普及率,同时,要加强九年制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所需各类人才的培养。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才,职业教育的重点放在农、林、果木管理、家庭畜养等方面

       让更多人充分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打好发展的根基。

       (三)农村经济要发展,基层 -责无旁贷。

       特殊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结构,决定民族发展的特殊性,并且短期内这种结构很难改善,因此,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首先,要将各少数民族聚居村纳入新农村建设,加强民族聚居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对少数民族经济工作的引导和扶持力度。

       增大资金投入,在项目、用地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全力发展民族经济。

       其次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民的个人素质,通过广播等形式加强宣传,并通过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加强教育,强化现代观念。

       其次,要建立起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那些经济发展中起带头作用的村民。

       6

       提高村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总之,农村经济问题的解决要通过 -与农户的双重努力才能真正实现。

       总之,少数民族地区多样的民族文化、社会经济环境决定了其农村经济发展的特殊性。

       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状况来分析,…经济发展只是反映了….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因此,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只有立足于当地的实际,在充分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充分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前提下,通过 -和农户的共同努力,发展民族特色经济,提高节能意识并不断地探索发展途径,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人民富裕与社会和谐。

农村小学办学特色有哪些

        农村小学办学特色如下:1、坚持办学理念,打造德育特色。

       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2、实行“三分”模式,构建教学特色。

       如采用活动教学法及目标为本学习,着重启发学生心智及学习兴趣。

       3、以校为本,构建校本课程特色。

       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

       扩展资料:

       1985年5月,《 -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中国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把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当作关系民族素质提高和国家兴旺的大事。

       此外,还突出地提出来,动员全党、全社会和全国各族人民,用最大的努力,积极地、有步骤地予以实施乡村小学的教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农村学校

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描述一下我们生活的发展变化情况

        先说“吃”。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有粮食、有饭吃”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仓廪实而知礼节”,老百姓先要有粮吃,然后才能去学习遵守礼仪。

       毛主席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确保粮食安全和粮食生产作为头等重要的事来抓,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发展农业,稳定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确立下来。

       2022年以来,中央每年都发布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丰收,农民增收。

       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群众的生活水平芝麻开花节节高。

       拿我们村的情况来说,村民们不但“顿顿吃得饱”,还要尽可能“顿顿吃得好”。

       家中来了客人,一般都会上饭店。

       结婚喜宴,生日聚会等等一般也是在饭店里安排,村民在外饮食支出的费用年年都增长,所以村里的饭店生意很红火。

       绿色食品、保健食品等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村民的餐桌上,讲究营养,吃出健康,也成为现代农民的新理念。

       再说“穿”。

       过去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现在农民在穿着上也越来越注重时尚、名牌,追求个性化。

       过去村民是满足于穿暖就行,现在是讲求穿美,过去在农村男同志着西装,女孩子穿裙装是一件稀奇事,现在已是很普遍了。

       过去是一衣多季,多个季节一套服装,现在是一季多衣,在一个季节里就要买好几身衣服。

       过去农村人习惯买块布料请裁缝做衣服,现在都喜欢上商场买成衣。

       过去是千人一面,穿的衣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339653732服款式和面料都差不多,现在是不同的人穿着打扮都不同。

       丰富多彩的穿着样式,折射出农民由穷到富的大变化。

       二说农民“住与行”。

       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

       杜甫 有诗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

       这句诗就表达了希望老百姓“居者有其屋,安居好乐业”的愿望。

       过去在农村,农民住毛坯房,后来条件好点了,住青砖瓦房,现在是住楼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已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买楼定居。

       农民住上了楼房,房子大了,配套设施好了,生活质量提高了,生活环境也大大改善,村里柴堆粪堆土堆“三大堆”少了,花草绿荫多了,小区内绿化美化,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前进了一大步。

       像我们村,现在正全力实施“城中村”改造。

       按照“城中村”改造政策,有的村民在拆除旧房后按面积能分两套新楼房,一套自住,一套或售或租,改善了住房条件,又增加了收入,可以说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村民住上楼上后,可以实现集中供暖,集中供水,集中供气,彻底告别“烟熏火燎烧柴草,劈柴点火生炉子”的落后的生活方式。

       农村社区内设施齐全,生活便利,环境优美。

       农民不但做到”“居者有其屋”,更重要的是“居者优其屋”,农民的生活越过越甜美。

       现在农村人居住条件好了,出行也更方便。

       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机动车,大大小小的车辆使农村人的生产生活更为便利。

       已经有很多村民开上了私家车,过上了有车有房的幸福生活。

       轿车进入农民之家,这在过去不过是一个梦想,正是因为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才使农民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977元,比十年前增加了4355元。

       而且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居民。

       现在我们国家铁路营运里程9.3万公里,比2022年增加2.3万公里。

       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世界第一,达到了6894公里。

       国家组织实施的“村村通”工程惠及每个村庄。

       农民朋友富裕了,交通方便了,出门旅游的人也多了。

       甚至有很多农民朋友每年都要走出国门到境外旅游。

       三说农民“喜与乐”。

       改革开放发展了农村,富裕了农民,乡村变化大,农村新事多,农民喜事多。

       一喜是,种地不交税,农民负担减。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全票通过废止农业税条例,在全国范围内彻底取消农业税。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2600年的农业税宣布废止,结束了农民种地要交“皇粮国税”的历史,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农民朋友欢欣鼓舞,拍手称快。

       二喜是,义务教育国家管,孩子上学不花钱。

       2022年开始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面实施,惠及1.5亿农村中小学生,平均每年每个小学生家庭减负140元,初中生减负180元。

       农村孩子缀学的少了,考上大学的多了,农民有了知识,成了致富有方的新型农民。

       三是农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真正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过去农村人是“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

       “生病住院,一年农活白干。

       看病贵、看病难成为农民的一块心病。

       不少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为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自2022年开展以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解决农民看病就医问题。

       通过十年发展,基本医疗保障已经覆盖到了全国95%以上的人群,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医保网。

       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惠及全国的农民朋友。

       四喜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实施。

       为切实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国务院决定,2022年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了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农民有“喜”也有“乐”。

       农民物质保障和生活条件好了,开始注重文化和精神追求。

       真正可以说是农村经济繁荣,文化发展。

       目前,全国84%的行政村拥有农家书屋,83%的乡镇建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100%的行政村开通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100%的乡镇建有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年放映电影近800万场次,观众超过18亿人次。

       基层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已基本解决。

       过去村民“在家看电视,出门看电影”,现在农民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多样化。

       现在我们村建立了文化大院,文化书屋,差不多每家每户都有报纸看、都有书读。

       特别是计算机进入农民的家庭,网络文化已成为新型农民的新的学习娱乐方式。

       农民的喜与乐还体现在农民的参与机会多,农民真正成了新农村建设的主人。

       现在农村的事讲民主,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日益深入人心。

       村务公开、财务公开让村民对村级事务管理明明白白。

       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日益昭显,农民朋友有一种当家作主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广大农民不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而且民主政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和有效实施。

       新农村建设,给农民带来了新生活。

       新生活是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带来的,都是党的正确领导的结果。

       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农村改革发展又迎来一个新的起点。

       我觉得,在未来的新农村建设中,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旗帜鲜明地坚持和拥护党的领导,始终不渝地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倍加珍惜和全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农村的未来和农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当兵有什么区别

       

       27\"如果当事人不是农村户口,就不能享受本村集体的利益分配,就不是本村集体经济的成员;农村户口转城市户口相对来说容易,城市户口转农村户口限制很多。

关于科学的小故事(100字左右)

        一、高跟鞋

       15世纪的一位威尼斯商人经常要出门做生意,又担心妻子会外出风流。

       一个雨天,他走在街道上,鞋后跟沾了许多泥,因而步履艰难。

       商人由此受到启发,因为威尼斯是座水城,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认为妻子穿上高跟鞋将无法在跳板上行走,这样就可以把她困在家里。

       岂料,他的妻子穿上这双鞋子,感到十分新奇,就由佣人陪伴,上船下船,到处游玩。

       高跟鞋使她更加婀娜多姿,讲求时髦的女士争相效仿,高跟鞋便很快地盛行起来了。

       二、雨衣

       1747年,法国工程师弗朗索瓦·弗雷诺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雨衣。

       他利用从橡胶木上获得的胶乳,把布鞋和外套放在这种胶乳溶液中进行浸涂处理后,就可以起到防水的作用。

       在苏格兰橡胶厂的麦金托什因生活窘迫,无力购买雨具,每逢雨天,只能冒雨上下班。

       一天,他不小心将橡胶汁沾满衣裤,怎么也擦不掉,只好穿着这射脏衣服回家。

       室外阴雨绵绵,麦金托什回到家却惊喜地发现,穿在里面的衣服一点没有湿,他索性将橡胶汁涂满全身衣服。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件胶布雨衣。

       向左转|向右转三、留声机

       爱迪生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因为他有电灯、留声机、电影和蓄电池等一千多种发明成果,所以人们称他为“发明大王”、“魔术师”。

       爱迪生最大的功绩是发明了电灯,然而在他的发明创造中,最引起当时社会震惊的,莫过于留声机了。

       在1877年秋天,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轰动了整个纽约,各家报馆的新闻记者,像潮水般地涌来报道这一特大新闻。

       四、电话

       那是1875年6月2日,贝尔和他的助手华生分别在两个房间里试验多工电报机,一个偶然发生的事故启发了贝尔。

       华生房间里的电报机上有一个弹簧粘到磁铁上了,华生拉开弹簧时,弹簧发生了振动。

       与此同时,贝尔惊奇地发现自己房间里电报机上的弹簧颤动起来,还发出了声音,是电流把振动从一个房间传到另一个房间。

       贝尔的思路顿时大开,他由此想到:如果人对着一块铁片说话,声音将引起铁片振动;若在铁片后面放上一块电磁铁的话,铁片的振动势必在电磁铁线圈中产生时大时小的电流。

       这个波动电流沿电线传向远处,远处的类似装置上不就会发生同样的振动,发出同样的声音。

       贝尔和华生按新的设想制成了电话机。

       在一次实验中,一滴硫酸溅到贝尔的腿上,疼得他直叫喊:“华生先生,我需要你,请到我那里来

       这句话由电话机经电线传到华生的耳朵里,电话成功了

       1876年3月7日,贝尔成为电话发明的专利人。

       五、避雷针

       现代避雷针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明的。

       富兰克林认为闪电是一种放电现象。

       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在1752年7月的一个雷雨天,冒着被雷击的危险,将一个系着长长金属导线的风筝放飞进雷雨云中,在金属线末端拴了一串银钥匙。

       当雷电发生时,富兰克林手接近钥匙,钥匙上迸出一串电火花。

       手上还有麻木感。

       幸亏这次传下来的闪电比较弱,富兰克林没有受伤。

如何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一、改革与完善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为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奠定坚实的基础。

       完善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责任监督机制,确保各项经费及时、足额到位。

       一是中央和省级 -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并单列教育经费的财政转移支付。

       市、县两级 -应该设立教育财政专户,所有的教育经费都要进入教育财政专户,实行封闭运行,确保专款专用。

       二是各级 -要建立“一把手”负责制,对于落实教育经费不力者追究相关主要领导的责任。

       同时,省级 -应该建立统计评价制度,由省教育厅会同省财政厅、人事厅、劳动保障厅于每年年初对各地上年度落实农村教育经费的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并以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定期通报,考核结果作为省财政安排当年奖励资金的重要依据。

       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和提高农村办学水平。

       一是地方 -相关部门应该以本地城市(县城)同类学校办学硬件的平均水平为参照标准,并综合考虑本地区经济和教育发展状况,确定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标准和各项收费标准。

       二是中央和省级 -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投入力度,对贫困地区实行专项资金补贴和提高寄宿生生活费补贴标准。

       同时,中央 -可以出台或鼓励地方 -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以提供免费服务的形式,通过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农村寄宿制学校进行捐赠。

       三是健全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制度。

       学校应该通过制定科学的寄宿生作息制度,建立寄宿生监护制度、饮食卫生和交通安全制度,以及寄宿生心理干预制度和家校联系制度来切实保障学生的安全、生活和学习。

       四是实施“农村教师安居工程”,为农村教师建设集体宿舍。

       改革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制度,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和提高农村教师的吸引力。

       一是中央和省级财政在农村教师工资的支付方面应承担起更大的责任,教师工资至少应由省里统一发放,以专款形式拨到县财政,由县负责直接发放到每位农村教师手中。

       二是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教师绩效工资的顺利推行。

       各地对实施绩效工资所需经费可以按三类地区区别对待:经济发达地区应自行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地方筹措为主的基础上,由省财政给予适当补助;省级和国家级贫困县应该主要由中央和省财政根据当地人均财力状况、教师人数等因素综合考虑并分档给予解决。

       三是地方 -应该以农村学校的位置、交通、医疗、工作环境等工作条件来确定若干类别和等级,并按教师岗位工资和津贴部分之和的一定比例发放农村教师特殊津贴,以保证农村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城市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

       二、改革与创新教师人事制度,充实农村教师队伍和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统筹城乡教师资源。

       建立国家教育公务员制度,提高(农村)教师的经济社会地位,为统筹城乡师资提供有利条件。

       建议国家将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并获得教师职位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确认为国家教育公务员。

       一是国家应对《教育法》、《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的相关条款进行修订,从法律层面将教师纳入国家教育公务员管理系统中,明确其“公务性”身分,依法对其实施规范监督,使其享有与公职身分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并执行相应的收入分配制度。

       二是建立以县级 -为主体的教师录用、聘任、考核、奖惩、退出机制。

       三是有关部门应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定位,对工作岗位进行划分,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要求等。

       同时,参照同级 -的公务员管理办法制定一系列配套的人事、财政和待遇政策。

       按照公平原则重新核定城乡教师编制,充实农村教师队伍。

       一是有关部门应该以合并后的农村学校为单位核定教师编制。

       教师编制在以学生数为主要基数进行核定时,必须坚持平等原则,师生比应该是城乡一致的。

       在此基础上,农村教师编制的核定还必须考虑任课门数与教职工比,周课时与教职工比等因素,规模小的农村学校还要考虑年级数与教师比。

       二是有关部门应为农村教育设置“拓展性编制”。

       相关部门应切实考虑农村寄宿制学校和留守儿童等新情况对农村教师数量提出的新要求,适当增加农村教师编制,并实行“专编专用”。

       三是建立教师编制退出机制。

       对于那些老龄化的在编农村教师,省级和县级财政可以通过工资补偿的方式让其提前退休,从而空出一定的编制提供给那些合格但没有编制的在职教师,以及用于引进有志于在农村工作的优秀大学毕业生。

       创新农村教师引入制度,拓展优秀师资来源。

       一是改革免费师范教育制度。

       中央 -可以考虑通过分类实施、逐步推进的方式将免费师范教育的实施范围从部属学校扩展到省、地属学校,并实行定向培养,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农村学校工作一定的年限。

       中央和地方 -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共同解决免费师范教育的经费问题。

       同时,中央 -对免费师范教育实施好的地方和高校应给予奖励。

       二是地方(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教育部门可以建立代课教师遴选制度,免费组织代课教师参加专业、系统的教师培训,并进行统一考核,然后与考核合格者签订合同,授予教师资格证,聘请为公办教师,并派回原学校任教,提供和当地公办教师一样的待遇。

       三是国家应进一步完善“农村教师特岗计划”。

       地方 -可以考虑将“特岗计划”与“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相结合,“特岗计划”教师3年聘期视同

       “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要求的3年基层教学实践,凡符合相应条件要求的“特岗计划”教师,可按规定推荐免试攻读教育硕士。

       而且,凡城市、县镇学校教师岗位空缺需要补充人员时,应该优先聘用聘期已满、考核合格的“特岗计划”教师。

       构建城乡教师流动制度,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统筹城乡教师资源,促进城乡师资均衡配置。

       一是建议由国家制定(城乡)教师流动相关的政策、法规,强调每名教师流动的义务性。

       在此基础上,地方 -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教师流动的程序。

       二是地方教育部门应因地制宜地选择和创建教师流动制度的模式。

       目前,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师流动制度模式主要有:第一种模式是城市学校派遣中青年骨干或优秀教师(以农村学校薄弱的学科为主)到农村学校支教,流动期限一般应为2-3年。

       第二种模式是农村学校主要派遣资质合格的中青年教师到城镇优质学校学习,期限一般应为1-2年。

       第三种模式为城乡教师对等互换制度,其流动对象应该是城乡学校中已经工作了6年及以上的合格在编教师,并且交流教师在个人素质上必须基本相当,交流期限一般应为3-6年。

       三是建立有效的教师流动保障机制。

       教师在流动期间的工资待遇、户口等可保持不变,并给予流动教师一定的安家费和交通费。

       同时,教育部门应给予在农村学校做出突出成绩的流动教师以资金和职务晋升等方面的奖励;对于不能履行流动工作的教师则实行告诫制。

怎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必须要采取超常规振兴措施。

       一方面,继续推动要素配置、资源条件、公共服务向农业农村倾斜,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另一方面,要在城乡融合发展制度设计、政策创新上想办法、求突破,进一步调整理顺工农城乡关系,显著缩小城乡差距,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乡村振兴,始终要抓住产业兴旺这个重点。

       “产业兴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的升级版、升华版。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始终要靠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来解决。

       一方面,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转型升级,努力向现代农业迈进。

       另一方面,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支持和鼓励农民参与并共享农村“双创”的红利。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一切最终都要落在农民增收上,落在农民福祉的增加上。

       乡村振兴,必须全方位缩小城乡差别。

       乡村振兴绝不仅是经济的振兴,也是生态的振兴、文化的振兴、教育的振兴、科技的振兴、社会的振兴。

       新农村建设的“村容整洁”升级到“生态宜居”,强调了农村生态建设要由表及里,由物及人,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特别是生态美好的向往。

       “管理民主”升级到“治理有效”,既强调了由管到治的治理思维,也强调了要从注重基层民主制度建设过程到追求农村社会稳定结果的更高要求,更注入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新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