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古诗《题画》
郑燮《题画》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题画
郑燮
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1.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形象地描绘了竹子身处的恶劣环境。
B.第二句表现了竹子在逆境中的顽强和不屈。
C.“扫云扫雾”表现了竹子的.崇高精神追求。
D.本诗委婉含蓄地批评竹子好高骛远的缺点。
2.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表达技巧是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D(“好高骛远”错误,“委婉含蓄”错误,后两句是直抒胸臆)
2.本诗主要用了托物言志(象征)手法,借狂风云雾中摇摆动荡的竹子表达了自己的伟大志向。(答题正确即可,表现手法1分,联系内容2分,主旨1分)(对比也给分)
郑燮《题画》阅读答案2
竹
【唐】郑谷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
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
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题画
【清】郑燮
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竹》诗首联勾勒竹子近水、荫蔽村舍、松竹间杂且烟雨迷蒙等特点。
B.《题画》诗首句传神地写出画中竹子似被大风吹卷而枝叶向上的姿态。
C.《竹》诗通篇不着一“竹”字,而又处处紧扣“竹”的特点写竹咏竹。
D.《题画》诗三个“扫”形成对比,表现了轻视普通劳动者的态度。
15.简要概括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6分)
答
14、D(3分)
15、同:都表达了对竹的喜爱和赞美。
异:《竹》表达了诗人恬淡闲适,逍遥山水的隐逸之情;《题画》表达了诗人不甘庸常,自信傲睨,有大展鸿图,匡时济世的凌云之志。
山中雪后
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2.请对“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作简要赏析。(3分)
3.“一种清孤不等闲”中的“不等闲”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情感。(1分)
4.请具体说说诗歌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描写梅花的。(2分)
参考答案:
1.清晨,雨后大地银装素裹,旭日东升,天气寒冷的景色。(2分,意思符合即可)
2.通过“檐流未滴”突出了天气的寒冷,“清孤不等闲”突出了梅花坚强不屈的.性格。从而含蓄地表现了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3分。
3.(1分)赞叹(欣赏、赞赏)
4.(2分)运用反衬的手法(1分),通过天气的严寒反衬出梅花不畏风雪、迎寒开放(1分)。
山中雪后鉴赏
《山中雪后》描绘了一幅冬日山居雪景图。清晨,诗人推开门,外面天寒地冻、银装素裹,刚刚升起的太阳也显得没有活力。院子里,屋檐下长长的冰溜子没有融化的迹象,墙角的梅花也好像被冻住了,迟迟没有开放的意思。
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清晨,雪后大地银装素裹,旭日东升,云彩淡淡(描图景);雪后初晴、天寒地冻的景象(点氛围)的画面。“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明手法)“檐流未滴”“梅花冻”突出了天气的寒冷,“清孤不等闲”则是突出了梅花坚强不屈的性格(绘图景),托物言志,含蓄地表现了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析情感)。
在这首诗歌中,郑板桥由大雪之后的寒冷,写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凄凉,看似写景状物,实则见景生情,将景和物交融一起,对历经苦难的身世发出深深的感叹。
郑燮介绍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郑燮《渔家》原文阅读及答案
渔家
郑燮
卖得鲜鱼二百钱,米粮炊饭放归船。
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xiè),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1)从这两首诗中看,是怎样一个人物?对“渔家“有怎样的情感?
答:是一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县官。对渔家的艰难生活有着深切的同情。
(2)第二首是题画诗,诗中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就其中的一种加以赏析。
答:示例一:托物言志。诗人借画中之竹抒情,把萧萧的竹声与民间疾苦声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做好民众父母官的心声;又由于这幅画是送给上司大中丞的,所以又有几分劝勉之意蕴涵其中。示例二:虚实结合。画中之竹是实,萧萧的'竹声与民间疾苦声是虚;画上的一枝一叶是实,而它所关联的百姓情感是虚。以眼前实的画面,点示出应该关注的民间疾苦,巧妙自然且意味深长。(从其他方面.言之成理亦可。如把竹之“萧萧”声比喻为百姓的“疾苦声”;用“一枝一叶”比喻百姓生活中的琐细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暗含着一个“当官应为民着想”的关心民生的问题。再如丰富的联想、婉转的讽喻等。
郑燮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5题。(10分)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1)值()(2)或()(3)去()
3、说说文中画线句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的意思。(2分)
4、在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的情况下,郑燮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产生了怎样的效果?(2分)
5、你认为郑燮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和下列链接材料来说明。(2分)
[相关材料]
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
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参考答案:
1、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划对一处即可)
2、(1)遇到(2)有的人(3)离开
3、这是什么时候了,如果经过多处地方多人之手层层申报(荒情),老百姓哪里还能活下去?
4、不经请示皇上,先开仓赈济灾民,愿意为此承担责任。此举使万余百姓活了下来。
5、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