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四个主要人物的评语

西游记四个主要人物的评语

        唐僧:执著,有恒心,善良,但耳根太软,太容易相信人,经常上当。

       孙悟空:性格急躁,有正义感,勇于挑战不公平现象,敢做敢当,为人有侠义心肠,很重情义,武功高强,法力无边。

       是正义与勇敢的化身。

       为人也很执著

       有勇有谋

       猪八戒:虽然有时有些懒,有些馋,有时意志不太坚定。

       但心地善良,是个好人,也很重情义

       沙和尚:不怕艰苦困难,重情重义,很老实,经常受欺负。

       白龙马:任劳任怨,总是在最危急的时刻出面。

       长相英俊,身份尊崇。

西游记中4个主人公性格评价

        孙悟空:他天资聪敏,思想跟行动都敏捷如风,学得一身高强的法术,吹一口气,就能够七十二变,并且有法宝金箍棒,缩小如针,放大如铜棒,筋斗云一驾,就能够上天下地。

       抄悟空仍有猴性,他精明顽皮,爱作弄。

       唐僧:诚心向佛、顽固执着,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经造诣极高。

       他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忍不拔,英勇无畏,但有时过于顽劣,不守纪律,我行我素.

       猪八戒:八戒好吃懒做,贪财好色,贪生怕死,但又性格温和,憨厚单纯有时也袭很英勇;经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难分敌我。

       他对师兄的话言听计从,对师父忠心耿耿,为唐僧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是个被人们喜爱同情的喜剧人物

       沙和尚: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路上,任劳任怨,忠心不二;沙僧心地善良、敦厚朴实,老实忠诚,默默无闻。

       但同时又过于老实,缺乏主见zd.

西游记主要人物评价

        唐僧:诚实善良,一心向佛,慈祥,胆小怕事,迂腐,鉴别能力差。

       唐僧虽然是以取经为责任的师父,但是实际上他却是个性儒弱,伪善怕死,缺乏超越的理解。

       他为人虽然善良仁慈,却不能够明辨是非,误会能识破妖魔诡计的孙悟空。

       孙悟空:桀骜不驯,勇敢机智,神通广大,百折不挠,敢作敢当,嫉恶如仇。

       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所以他敢一闹海龙王,二闹地狱府,三闹天宫,并且还和佛祖打赌。

       由此可见他叛逆、不愿受拘束、不墨守成规的个性。

       充沛的生命力、大无畏的精神、笃实的性格和乐观的个性,使得他不怕吃苦,勇于面对挑战。

       他这一种冒险犯难的精神,充份显现了英雄的特质。

       但是争强好胜,心高气傲以及性急如火却是他的弱点。

       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搬弄是非;忠勇善良,战斗勇猛,知错就改,淳朴憨厚。

       猪八戒贪吃懒惰,又重视物质享受,遇到困难他就喊散伙,无法坚持到底.在旅途中受到美女和金银的诱惑,几乎抛下其他人而中断修行之路。

       吴承恩笔下对他只是幽默的嘲讽。

       而猪八戒也就在一次次的出丑笑料当中,给予读者对人性贪欲的省思。

       沙僧:肯吃苦,憨厚老实,没有主见

       沙僧比较憨厚,忠心耿耿,他不像孙悟空那么叛逆,也不像八戒那样花痴不改,自他放弃妖怪的身份起,他就一心跟着唐僧,正直无私,任劳任怨,从不左顾右盼,谨守佛门戒律。

西游记人物评价

        1、孙悟空(心猿)

       孙悟空又名孙行者、悟空,被花果山众妖尊为美猴王,玉帝封其为“齐天大圣”。

       出生于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灵石孕育,为寻求长生之道,独自漂洋过海,历经八九载,学会了讲人言、行人礼,跋山涉水,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菩提老祖为师,习得地煞数七十二变和筋斗云(又作筋斗云)本领。

       神通初成的孙悟空先后大闹地府与天宫,后被天界招安,封为弼马温。

       因感觉职位低而返回花果山自封为齐天大圣并迫使天庭承认该封号。

       因醉酒闹天宫,搅乱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偷吃蟠桃和太上老君的金丹,十万天兵天将对其围剿,后被二郎神困住,又被太上老君用金刚琢打倒,阴差阳错间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炼就火眼金睛,金刚之躯。

       之后大闹天宫,被王灵官战个平手,后来在与如来的斗法中失利,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悔过自新。

       五百年后唐僧西天取经,路过五行山,揭去符咒,才救下孙悟空。

       孙悟空感激涕零,经观音点化,拜唐僧为师,法号行者,同往西天取经。

       取经路上,孙悟空降妖除怪,屡建奇功,然而三番两次被师傅唐僧误解、驱逐。

       终于师徒四人到达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经。

       最终封为“斗战胜佛”。

       在中国民间文化中成为了机智与勇敢的化身,中国人将他奉为神明。

       孙悟空坚持自己心中正义、嫉恶如仇,勇往直前,机智灵活,执著略带倔强,最喜好当官,是心灵的化身,智勇双全。

       武器金箍棒原是大禹治水时的定海神珍铁。

       2、唐僧

       唐僧,俗姓陈,小名江流儿,法号玄奘,号三藏,被唐太宗赐姓为唐。

       为如来佛祖第二 -金蝉子投胎。

       他是遗腹子,由于父母凄惨、离奇的经历,自幼在寺庙中出家、长大,在金山寺出家,最终迁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户、修行。

       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

       最终被唐太宗选定,与其结拜并前往西天取经。

       在取经的路上,唐僧先后收服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并取名为:悟空(菩提祖师所取,唐僧赐别号行者)、悟能、悟净,之后在三个徒弟和白龙马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

       功德圆满,加升大职正果,被赐封为旃檀功德佛。

       唐僧为人胆小,一心向佛。

       3、猪八戒(木母)

       原为天宫中的“天蓬元帅”,掌管天河水军。

       因在王母瑶池蟠桃宴上醉酒,逞雄闯入广寒宫,企图调戏霓裳仙子,霓裳再三再四不依从,东躲 -心不悦,被纠察灵官奏明玉皇,惹怒玉帝,被罚下人间。

       但错投了猪胎,成了一只野猪,修炼成精,长成了猪脸人身的模样,拥有投胎前的记忆和玉帝赏赐的兵器。

       在高老庄抢占高家三小姐高翠兰,被孙悟空降伏,跟随唐僧西天取经。

       最终得正果,封号为“净坛使者”。

       为人好吃懒做,憨厚,胆小,且贪图小便宜、好色,但他又是富有喜剧色彩的,而且有时也立有功劳。

       它咬杀母猪,打死群彘,又招赘到福陵山云栈洞的卯二姐,想不到一年卯二姐却死了,只留下一个洞府给他。

       至此栖身云栈洞,自称“猪刚鬣”。

       唐僧西去取经路过高老庄,在云栈洞与孙悟空大战,听说唐僧之名,前去拜见。

       被唐僧收为二徒弟后,为让其继续戒五荤三厌,唐僧给他起了个别名叫“八戒”。

       八戒从此成为孙悟空的帮手,一路负责挑担,一同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

       武器是九齿钉耙。

       4、沙和尚(沙僧)

       又名沙悟净、沙僧。

       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因在蟠桃会上打碎了琉璃盏,惹怒玉皇大帝,被贬入人间,在流沙河畔当妖怪,受万箭穿心之苦。

       后被唐僧师徒收服,一路主要负责牵马。

       得成正果后,被封为“金身罗汉”。

       为人忠厚老实、任劳任怨。

       扩展资料:

       《西游记》的奇趣,跟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相辉映。

       孙悟空豪爽、乐观的喜剧性格;滑稽谐趣却憨厚朴实的猪八戒形象。

       他们幽默诙谐,机趣横生的对话使文章增色不少。

       人物的性格常常通过富于揩趣的对话得到生动的表现,这也是《西游记》充满奇趣的又一大特点。

       在人物描写上将神性、人性和自然性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也是造成《西游记》奇趣的重要原因。

       所谓神性,就是指形象的幻想性;所谓人性,就是指形象的社会性;所谓自然性,就是指所具有的动物属性。

       《西游记》展现了一个神化了的动物世界,同时又熔铸进社会生活的内容。

       《西游记》张开了幻想的翅膀,驰骋翱翔在美妙的奇思遐想之中,其幻想的思维模式,有着超现实的超前的意识。

       《西游记》的幻想艺术确是一份宝贵的思维财富和丰富的艺术财富。

       《西游记》不仅是中国文学中的一部杰作,而且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

       《西游记》的内容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是最为庞杂的。

       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既让佛、道两教的仙人们同时登场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有时还插进几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显得亦庄亦谐,妙趣横生使该书赢得了各种文化层次的读者的爱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游记

西游记 人物评价

        唐三藏

       因为唐三藏在书中虽然是以取经为责任的师父,但是实际上他却是个性儒弱,伪善怕死,缺乏超越的理解。

       他为人虽然善良仁慈,却不能够明辨是非,反而屡屡听信猪八戒的挑拨,误会能识破妖魔诡计的孙悟空。

       总是在落入陷阱之后,才大喊「悟空,救我

       其实唐僧的形象可以说与传说的白面书生不谋而合。

       虽然满怀理想主义,却手无缚鸡之力,当困难发生的时侯,总是束手无策,坐待外援。

       而他的迂腐和不明是非真相,似乎在显现对当政者昏庸无能的暗讽。

       但是若是只以宗教或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唐三藏代表的不是圣僧,反而是凡夫俗子。

       孙悟空

       所以西游记的灵魂人物应该是孙悟空。

       孙悟空本来是仙山上一块灵石,变化而成的猴子。

       因为胆识过人,受到群猴的推举为王。

       但是有一天他忽然感悟到生命有限,美猴王虽然在水帘洞中过著「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的快乐生活,但是不能够天长地久。

       于是他抛下了一切,离家拜师学习仙道,从此就叫做「孙悟空」。

       孙悟空他天资聪敏,思想跟行动都敏捷如风,学得一身高强的法术,吹一口气,就能够七十二变,并且有法宝金箍棒,缩小如针,放大如铜棒,筋斗云一驾,就能够上天下地。

       悟空仍有猴性,他精明顽皮,爱作弄。

       他故意叫猪八戒去巡山探路,自己则变作小虫,暗中监视爱偷懒的八戒。

       可见他心思细密和不减顽皮的本性。

       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所以他敢一闹海龙王,二闹地狱府,三闹天宫,并且还和佛祖打赌。

       由此可见他叛逆、不愿受拘束、不墨守成规的个性。

       充沛的生命力、大无畏的精神、笃实的性格和乐观的个性,使得他不怕吃苦,勇于面对挑战。

       他这一种冒险犯难的精神,充份显现了英雄的特质。

       但是争强好胜,心高气傲以及性急如火却是他的弱点。

       猪八戒

       而另外代表逸乐角色-猪八戒,虽然也有法力,但是只能够三十六变,和悟空相比较就显得憨蠢笨重,所以他常常被悟空来取笑。

       因此他常在唐僧的耳边挑拨悟空的不是,使得悟空受苦。

       八戒的特色就是贪吃懒惰,又重视物质享受,遇到困难他就喊散伙,无法坚持到底.在旅途中受到美女和金银的诱惑,几乎抛下其他人而中断修行之路。

       没想到那却是菩萨化身来考验他的。

       这些出乖露丑的行为,在吴承恩笔下写来不批判,只是幽默的嘲讽。

       而猪八戒也就在一次次的出丑笑料当中,给予读者对人性贪欲的省思。

       沙悟净

       而另外一位徒弟沙悟净,他则著墨较少,但是呈现的是刚毅木讷,沈默踏实的性格。

人对西游记评语

        小时候看《西游记》,感觉妖怪是最笨的,哪里需要孙猴子去打,自己就笨死了,明明唐僧落到手中,却总是不忙吃,结果总是被神仙们连窝铲除,连山贼这个很有前途的职业都做不成。

       要我是妖怪,先把唐僧吃了,吃一口就长生不老,全吃了还不功力暴增,金刚不坏呀,那时候再去跟孙猴子和各路神仙PK,其奈我何

       经历的事情多了,才知道问题不那么简单。

       《西游记》虽然讲的是神仙妖魔世界,本质上仍然是一个政治故事。

       既然是政治,决定能否吃掉对方的,自然不是嘴,而是权力。

       从政治角度来说,唐僧根本就不是一种适于食用的生物,为什么呢

       因为在政治生态圈中,妖怪们看似强大,却处于食物链的低端,而唐僧反之,看似文弱,却处于食物链的高端。

       吃唐僧一口肉可长生不老\",原本就是一句政治谣言。

       这样说,大家会越看越乱,还是让我们从孙猴子大闹天宫说起。

       孙悟空的造反,根本上说是源于天庭人才选拔、晋升与使用制度的缺位,并非象某些站在老板角度写的书所言,什么猴子心火太旺,自视太高,不懂适应社会等等。

       如果说猴子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就是他不懂政治,没有学习过几个代表,不懂得体现自身的先进性,故而在生存斗争中无战不胜,而在政治斗争中则始终无法证明自己执政的合法性。

       孙猴子出国求学归来,虽然作为一方黑社会老大,以强索金箍棒,强销死籍等等行动,树立了经典恐怖主义权威形象,但毕竟是在政治生态链低端竞争而已。

       在强销死籍,彻底解决生存等问题之后,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他需要自我成就,但他这种仙,只配叫\"妖仙\",天庭当局是不承认的,他的自我成就感是无法得到满足的。

       象猴子这样的妖仙或妖怪,《西游记》中比比皆是,散落在这个星球的各个角落,他们都面临着孙猴子一样的自我实现困境。

       天庭既然拒不提拔这种草根阶层人才,可以想象,只要妖仙们想自我实现,就只能造反,或者招安,没有第三路可走,因此,没有孙悟空造反,也会有别的妖仙起事,这跟《水浒》中好汉的下场没有区别。

       值得一提的是六耳弥猴,它看到了孙悟空当年激进手段的失败,于是启用最高级的病毒程序,成功地把自己 -为孙悟空,要死要活地混入西天取经的革命队伍,企图采用和平演变手法,达到晋升的目的。

       孙悟空或许会奇怪,取经有什么好,干嘛那么辛苦来伪装自己。

       说白了,草根阶层只要有能力有愿望,谁不想出人头地,由被统治者成为统治者呢

       对于猴子这样的草根豪杰,玉帝第一反应是\"那路神将下界收伏

       也就是说,在玉帝的脑海里,根本没有危机感,他并不认为需要扩大统治基础,当然更谈不上对人才进行什么识别和选拔。

       反之,太白金星是个人物,他建议道:\"臣启陛下,可念生化之慈恩,降一道招安圣旨,把他宣来上届,授他一个大小官职,与他籍名在箓,拘束此间,若受天命,后再升赏;若违天命,就此擒拿。

       一则不动众劳师,二则收仙有道也。

       这个建议极具深远的政治意义,一是革新人才体制,化解民间积怨,二是扩大统治阶级基础,问题在于玉帝是个见子打子的主儿,根本不懂得改革要配套进行,其后对孙悟空的使用不当,导致了大闹天宫。

       更导致了如来不得不另起炉灶,通过\"唐僧取经\"重建政治生态圈的大谋略。

       《西游记》第四回这样描写猴子对天庭来使的反应:金星领了旨,出南天门外,按下祥云,直至花果山水帘洞。

       对众小猴道:\"我乃天差天使,有圣旨在此,请你大王上届,快快报知

       洞外小猴,一层层传至洞天深处,道:\"大王,外面有一老人,背着一角文书,言是上天差来的天使,有圣旨请你也。

       美猴王听得大喜,道:\"我这两日,正思量要上天走走,却就有天使来请。

       叫:\"快请进来

       猴王急整衣冠,门外迎接。

       由此可见,孙悟空哪里想造反,只不过是想出人头地自我实现耳。

       如果玉帝能多动动脑袋,对猴子使用得当,就不会有那么多破事发生了。

       但玉帝没念过MBA,实在不懂管理,对猴子的使用和管理上步步失当。

       猴子也没地方跳槽,自然要造反了。

       第一次人事任命,由于天庭人浮于事,各宫各殿,各方各处,都不少官,只是御马监缺个正堂管事,玉帝随口就让猴子做个\"弼马温\",在人事安排上何等随意,完全不考虑适才适用原则,也谈不上什么对人才的重视与重用,难怪猴子知道真相后大为不满。

       孙猴子在这活计上干得不懒,宇宙一流水准,从这点说,他是个好员工,却活在一个不好的体制中。

       第二次人事任命,猴子反下天庭,自立为\"齐天大圣\",齐天者,意思就是并不造反,只是要求自我成就感而已。

       玉帝闻言,惊讶道:\"这妖猴何敢这般狂妄

       着众将即刻诛之。

       太白金星又建议加他个空衔,名是齐天大圣,只不与他事管,不与他俸禄,且养在天壤之间,收他的邪心,使不生狂妄,庶乾坤安靖,海宇得清宁也。

       这一次,太白金星出的其实是馊主意了,如果每个妖仙或妖怪都学孙猴子这样要官,而且都能如愿以偿,那爵位还有什么尊荣可言

       天庭整个体制又何以正常运转

       玉帝大概是苦修几亿年把脑子锈掉了,居然\"依卿所奏。

       到底玉帝是凭什么在进行管理,真是天才知道。

       正因为玉帝在孙悟空的挑战面前轻易让步,让猴子觉得一闹就有甜果果吃,才会有后来大闹天宫,直接要求做皇帝。

       第三次人事任命就更奇怪了。

       多管闲事的许旌阳真人启奏道:\"今有齐天大圣,无事闲游,结交天上众星宿,不论高低,俱称朋友。

       恐后闲中生事,不若与他一件事管,庶免别生事端。

       玉帝闻言,即时宣诏。

       那猴王欣欣然而至,道:\"陛下,诏老孙有何升赏

       玉帝道:\"朕见你身闲无事,与你件执事。

       你且权管那蟠桃园,早晚好生在意。

       大圣欢喜谢恩,朝上唱喏而退。

       他等不得穷忙,即入蟠桃园内查勘。

       大家应该明白,这完全是玉帝无事找事,自找麻烦。

       把猴子收上天的本意,就是让他不闹事,目的已经达到了,怎么又想起让他做事呢

       做别的也就罢了,偏偏让他去管蟠桃园,猴子爱吃桃,三岁小孩都知道,玉帝居然不知道。

       难道玉帝是有意锻炼猴子的职业操守,以备大用

       看不出来,反而有种陷人以罪,免得诛之无名的味道。

       有些人说孙悟空不是好员工,理由就有他监守自盗偷吃蟠桃,我不这样认为,玉帝的这个任命,是违反\"猴性\"的,就象一些企业的规度违反人性一样,不能怪员工不遵守,只能说老板脑子坏掉了。

       其后发生的一连串事件,起因皆在王母蟠桃嘉会没有请齐天大圣,严重损伤猴子自尊心。

       直到此时,猴子仍没有想到造反,他在丹满酒醒之后道:\"不好

       不好

       这场祸,比天还大;若惊动玉帝,性命难存。

       走

       走

       走

       不如下界为王去也

       所以说,孙悟空的大闹天宫夺权行动,纯粹是由于生存受到威胁,一不做二不休,把生存斗争提高到政治斗争,可惜猴子道行不够,鬼王将军也不是梁山军师,无法证明自己夺权的合法性,因而既无法建立广泛群众基础,也无法得到如来的认同,造反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玉帝能当上天庭最高行政长官,用如来的话讲:\"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

       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

       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

       似乎是说,玉帝没有别的本事,就是挂机在线修炼时间足够长。

       不懂政治的猴子眼里,玉帝不过是多年媳妇熬成婆,自然不服气,但从《西游记》中潜伏的小线索来看,玉帝应该是在无限长期的政治修炼中,逐渐成为一个各方各派都可以接受的荣誉长官。

       且看天蓬元帅醉酒戏嫦娥被打了二千锤再贬下凡尘,卷帘大将失手打碎了玻璃盏,被打八百,贬下界来,又教七日一次,将飞剑来穿胸胁百余下,处罚何等严酷,而奎木狼与披香殿玉女私通,玉帝只收了他金牌,贬他去兜率宫与太上老君烧火,带俸差操,有功复职,无功重加其罪,处罚又何之轻。

       说白了,天蓬元帅也好,卷帘大将也好,都没有什么靠山,不如奎木狼仍二十八星宿之一,有团队做后盾。

       玉帝对猴子、八戒、沙僧这种没有后山的动物,是从不来不会手软的,而对有后台的动物,哪怕是个神仙跨下坐骑,也从来高举轻打。

       天庭政治结构,貌似二元对等,行政事务管理由玉帝负责,另有一个平行的宗教事务管理层,由如来总负责,表面上互不相关,其实不然,如来时刻在关注和指导行政事务,当然都是大方向大原则的问题,比如平息孙猴子dong乱这样的大事,危急时刻还得如来这样的老同志亲自出手。

       因此,可以认为,如来的政治地位比玉帝高一个等级,天上地下他最大。

       也就是说,生物链的顶端,是如来,他可以决定一切。

       对于玉帝治理下的种种弊端,如来并非不知,只要不威胁到政权,只是不管罢了,但事情竟然发展到孙悟空造反,直接危及政权稳定,如来不能不对整个治理结构重新思考。

       经过深思,他下定决心,必须选拔新一代领导人,并重新梳理各方力量,该灭的灭,该升的升,扩大统治基础,使之能代表更多的阶层,把政权危机消弥于无形。

       君不密失其国,臣不密失其身,如来当然懂这个道理。

       因此,经过考查,他选定了座下 -金蝉子作为新的接班人培养,借口他不听讲座,贬下凡去,让他投胎成为未来的唐僧。

       然后在盂兰盆会上借讲经的机会,言道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需得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远经万水,到如来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他众生。

       这个所谓东土善信,当然就是金蝉子。

       当时观音菩萨就自告奋勇道:\" -不才,愿上东土寻一个取经人来也。

       如来见了,心中大喜,道:\"别个是也去不得,须是观音尊者、神通广大,方可去得。

       菩萨道; -此去东土,有甚言语吩咐

       如来道;这一去。

       要踏看路道,不许在霄汉中行,须是要半云半雾;目过山水,谨记程途远近之数,叮咛那取经人。

       为什么观音自告奋勇呢

       因为她也是这个接班人计划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之一,亲自送金蝉子投胎的人是谁

       观音大士也。

       她去东土寻那个取经人,自然万无一失。

       为什么如来心中大喜,还特意嘱咐观音此去要踏看道路呢

       因为观音神通广大,足智多谋,深通佛意,足以完成选拔新一代领导人和重新梳理各方力量这两个目标。

       也就是说,唐僧的取经也好,孙悟空等三人做徒弟也好,都是如来和观音一手安排,同时,八十一难也早就安排妥当。

       唐僧,即金蝉子,作为新一代接班人,有什么条件呢

       换句话说,孙悟空为什么就不能成为接班人呢

       说白了就是出身问题,孙悟空不过一个猴子,无根无基,修行不过三百来年,而唐僧乃金蝉子投胎,此前已经十世修行,转世之后,自幼即在寺庙修行,此所谓根正苗红,信念坚定,年资充足,合法性强也。

       据称唐僧是什么完美型领导者,悟空是力量型员工,什么团队组合等等,那是接近胡说的戏说,领导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领导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唐僧就是这样,在猴子的动乱平息后,为了政权的长治久安而被扶上位的。

       唐僧作为天定的取经团队头儿,从第一次被妖怪捉去\"几乎唬死\",到最后一次被捉去仍然只会战战兢兢大喊\"大王饶命\",不知是该佩服他,还是该BS他。

       按常理,一个人历经多少年的磨难,意志应该磨炼得坚强无比,就算天生是个软蛋,但只要没有得失忆症,他总该记得自己一路上反反复复地被妖怪捉去,又反反复复地被神仙解救,每次都有惊无险,也早该有种无所谓的态度了吧。

       每次看到唐僧被妖怪捉去,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吴孟达先生的名句:\"又升天了

       咦

       为什么要说又呢

       唐僧先生一次又一次又一次被妖怪拿住又一次又一次又一次得救之后,面对下一个妖怪伸过来的魔爪,他应该是一把抓住紧紧地握手,好象地下党员见到组织,应该很热烈地说:\"又来了

       咦,我为什么要说又呢

       麻烦你烧点水,我洗个澡先

       他蛮可以谈笑风生地与妖怪们商量唐僧有几种吃法,反正性命铁定无忧,何必每次都要装出窝囊废的模样呢

       我们只能说,唐僧明明知道在政治生物链上,妖怪们跟自己完全不是一个等级,但他仍然兢兢业业地扮演弱者,只是为了把戏演得真一点,避免玉帝这样的政治对手的警觉,也博取更大的同情。

       唐僧是领导者么,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么

       我没看出来。

       整部书里只有一个领导者,总设计师,总导演,就是如来,在他设定的旅游线路上,设定的情节里,傻子坐在唐僧那个位子,也能把真经取到手。

       至于唐僧那三个徒弟,如来的使用手法,让人不禁想起唐太宗临死前对徐世碛的运用。

       据说太宗皇帝为了让儿子高宗有可用之臣,特地找个岔子把徐世碛关进死牢,观察他的表现,考验合格后等高宗继位再放出来重用,这样一来,徐世碛不但不敢对新皇帝摆老臣的谱儿,反而会无尽感激新皇帝的救命之恩,岂敢不竭忠尽智死而后已。

       八戒沙僧都是玉帝下旨干掉的,悟空则是如来亲自下手,再由唐僧把他们救出来,手法如出一辙,所谓帝王心术,此其一耳。

       话说观音与木吒到了长安,长安城各庙神抵都来参见,菩萨道:\"汝等不可走漏消息。

       我奉佛旨,特来此处寻访取经人。

       借你庙宇,权住几日,待访着真僧即回。

       众神各归本处,把个土地赶到城隍庙里暂住。

       看来观音虽然慈悲,

西游记人物评价 猪八戒

        既有神的本领,还有猪的贪吃贪睡的特点,更有人的吃苦耐劳、憨厚率直的品质和自私、好色及懒惰的习性,在他身上体现了神、猪、人的完美结合。

       其主要特点:1.贪吃,却“贪”而不挑 2.贪睡,却“贪”不择地 3.贪财,却“贪”而不夺4.贪色,却“贪而不淫 5.作战勇猛,但易于动摇 6.自私自利,但顾全大局 7.憨厚率直,但粗中有细 8.偷懒耍滑,但能吃苦耐劳

西游记第四回人物评价

        蔑视皇权,神通广汏,敢于造反的英雄形象,表现孒对反抗传统,反抗权威,蔑视等级制度等反封建、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嘚热情讴歌,向世界秂民展示孒吥惧艰险,勇往直前嘚积极乐观嘚斗争精神和美好品质。

《西游记》第十四回主要内容和读后感

        第十四回:心猿规正,六贼无踪。

       刘伯钦送唐僧到两届山,救出了孙悟空,师徒别刘伯钦西行。

       途中寄宿遇见六个山贼(分别是: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

       代表人的六种感官享受),悟空杀死六贼,唐僧责怪悟空杀人,于是悟空撇下唐僧。

       唐僧独自前行遇见菩萨,传授紧箍咒。

       孙悟空则来到东海,龙王讲述张良与黄石公圯桥进履的故事,悟空于是回转,找到唐僧。

       唐僧骗悟空带上咒,控制住悟空并告知其为菩萨教的咒。

       于是孙悟空死心跟从唐僧继续上路。

       读后感:悟空名悟空,不生不死,金睛铁骨,能力超大,并可灭除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但依然是脾气大,任用暴力目无权威,还要教育、还要约束、还要经历修行领会。

日记评语西游记人物150字

       可以自己写,挑一个人物,比如孙悟空,开头就写孙悟空怎样,再挑一个实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写自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