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案例分析(共5篇)

第一篇:德育案例分析

       幼儿园德育案例分析

       一、案例:

       徐子萱是一个漂亮、可爱的小女孩,可就是不爱和小朋友分享东西。她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自由活动时总是一个人默默的玩玩具、看书、画画等,别的小朋友走过去想和她一起玩时,她总是撅着小嘴不肯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分享东西。通过她的家长我了解到,徐子萱现在各方面能力比以前有了一定的进步,唯独分享的表现没有改变,在家里自己的东西从来不让别人碰,更别提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东西了,最后徐子萱的家长请求我们帮帮徐子萱改正一下。

       二、案例分析与措施:

       通过家访我了解到,徐子萱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她长期的百依百顺造成了她强烈的占有欲,最终导致了她不爱和别人分享东西。针对徐子萱的这种情况,我们从以下五方面对徐子萱进行了帮助:

       1、为幼儿减轻压力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需要生动、活泼。为了帮助徐子萱,我们为幼儿营造了轻松的活动环境,使徐子萱心情放松、无压力。在一次谈话活动中,我拿出徐子萱妈妈带来的照片,上面是徐子萱和妹妹游玩时分给妹妹玩具的景象,我遮住照片上孩子的脸,对全体小朋友说:“这是咱们班一个小朋友分给妹妹玩具的照片,大家猜猜她是谁?”小朋友开始猜,我看了看徐子萱,她也正在努力的猜,当我把照片亮出时,小朋友都愣住了,徐子萱也愣住了,我大声的说道:“徐子萱把玩具分给妹妹来玩,小朋友说她做的好不好?”“好”,小朋友大声的说道,我回过头看着徐子萱,只见徐子萱眼中噙着泪花,“做的好,徐子萱,以后也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你的快乐和你喜欢的东西,好吗?”徐子萱使劲的点了点头,我知道,徐子萱的心开始融化了。

       2、正面引导、鼓励幼儿

       《纲要》中指出,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点滴进步,并给予正面的引导和鼓励,培养幼儿的爱心、同情心等,使他们感受并体验到分享的快乐。从那以后,我时时关注徐子萱的表现。如:在她分给小朋友水果时,我适时的表扬她真有爱心;当她把本子借给小朋友用时,我肯定她是一个帮助别人的好孩子;当她和小朋友修补图书时,我及时的赞扬她真有同情心等等等等,在这样的环境下,全班小朋友也发现了徐子萱的优点并愿意和她玩,和她一起分享自己的东西,每当这时,徐子萱虽然有点不好意思,但可以看得出她非常的开心,脸上总带着幸福的微笑。现在,我们时时都能看到她和小朋友分享东西快乐的一幕。

       3、创造分享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很多。如在晨间活动中请徐子萱和小朋友一起操作、绘画、玩娃娃家、搭积木、看图书等,给徐子萱创造与同伴分享物品的机会,让她在实践中学会分享;在午间活动中,尽可能的让她把自己拿手的歌曲、舞蹈、诗歌、谜语、故事、笑话等分享给其他幼儿;在教室中开放一个分享角,来摆放她从家里带来的玩具、图书、食品等与其他幼儿分享。针对物质分享,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王鹏想玩徐子萱的玩具该怎么办?孩子们通过讨论后了解了可以相互商量,互相交换。如:“王鹏、徐子萱,你们商量着玩好吗?”“一本书如果两个人一起看会怎么样?”在以后类似的活动中,徐子萱与同伴多次实践,逐渐地掌握了正确而恰当的方法,同时也学会了礼貌用语,和小朋友的关系亲密了许多。有了物质分享自然还需要精神分享,我们还要用欣喜的口吻赞扬徐子萱的进步,请徐子萱讲述自己的快乐、悲伤与愤怒,使她初步了解及感受分享快乐与悲伤等情感。通过多种方法与机会,徐子萱逐渐的在活动中学会了分享。

       4、及时奖励幼儿

       《纲要》指出:要尊重幼儿在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努力促进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弥补、改正她的不足。在以后的生活中,每当发现徐子萱和别的小朋友分享东西,我都会及时的奖励她,送给她掌声或是小红花,慢慢的,徐子萱体验到分享的快乐,整个人也变得活泼起来。

       5、体验分享的积极后果

       幼儿的分享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这对巩固、强化分享行为进而产生更多的分享行为是极为重要的。因此,通过比较成功的分享使孩子体会到分享的快乐是非常必要的。于是我在活动过程中,用赞许的目光和对徐子萱的抚摩、简单肯定的手势等来肯定徐子萱的行为,进而使她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从而徐子萱有了进一步强化分享的动机。

       三、案例反思

       分享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活动,分享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思维特征,有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分享教育,我要继续地探索,让孩子们都感受分享的快乐、学会分享、乐意分享,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第二篇:德育案例分析

       德育案例分析

       ----“爱是一种责任”

       在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今天,如何实行有效的小学生德 育教育方法,怎样形成良好学生思想教育素养,是摆在我们 每一位教育工,特别是小学生的任课老师面前的一个 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这一代人,社会安定,家庭生活条件也较为优越,独生子女或老来子也较多,溺爱的主旋律熏陶了一大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贵族。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父爱或是母爱的缺乏,更或是父母双方的极不负责,对孩子不管不顾,孩子对生活迷茫,“破罐子破摔”,引发出更多的心理问题。从教育现状来看,我们也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智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 一:鼓励,让他瞬间改变

       在我带的学生里面,有一名叫张嘉政的孩子。第一次去他们班,班主任告诉我,我们班有好几个不听话的,上课时候如果你是在管不了,你就告诉我,我来管。上课之初,张嘉政确实很调皮,各种洋相不断,但是在我转脸板书的时候,听他说,嘘,你们别说话了!这是我马上给了他一个大大的鼓励,告诉全班同学,张嘉政真的好棒啊!他很自豪的跟身边的同学笑了一下。在课下的时间,我去认真了解了张嘉政的各种情况,发现他的问题很多,因为从小调皮捣蛋,老师对他不重视,同学也会笑话他。在家里,家长也是放纵,任由他发展。二:教诲,使他用心去感受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我也认为只要孩子智力正常,没有都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都的老师。为了去除张嘉政的,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有意无意的找她闲谈。

       在一个课间,我把他叫到办公室,先是夸了他课上的表现,再和他谈了一些之前调皮的行为。他跟我说,美术老师,我会好好表现的!我告诉他,表现好不能只嘴上说说,更重要的的行动,老师相信你!

       于是,在第二天我上课的时候,他先找到了我,给我一张保证书。我那时候就告诉他,写的很好,希望你能把自己写的保证真的做到,这节课如果表现好的话,老师有奖励给你哟。整节课中,张嘉政是全班表现最棒的,我会不经意的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半节课以后,班上有些说话的声音,只有他还是那么端正的坐着,我就把准备好的小红花奖励给他,还告诉全班同学要像他学习谁表现好老师还有小红花。渐渐的,张嘉政在其他课上,表现的也越来越好了。三:共同进步

       通过师生,家长和孩子自己的共同努力,张嘉政就成了全班最听话的学生,我讲课时候他做的最端正,提问时候他最积极,也许是想表现更好一些,也许想我更关注他一些,也许想得更多的小红花......不管怎么样,我知道,这个小男孩,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他有很强的自尊心,他的捣乱也许也只是为了让老师更关注他......我们用爱心,用善意来对待他不是更好吗? 他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的!四:总结

       巴特尔指出:“爱和信任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教师载有爱和信任的眼光,哪怕是仅仅投向学生的一瞥,幼小的心灵也会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象……”

       作为教师,面对后进生,怎样把学生们带好呢?是批评不离口,压服学生,还是坚持表扬,以情和爱唤醒他们,促其转变呢?实践证明,后者是行之有效的。

       要想使教师工作获得成效,对孩子们的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会与学生达到感情相通,心理相容,形成友好、愉快、轻松、和谐的人际心理气氛,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班主任工作。

       “爱”是促进后进生转化的法宝。教师对学生,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他们温暖和耐心的疏导,以诚相待,并且付出心灵的关爱,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的教育。尤其是促进后进生转化,爱更是“灵丹妙药”

       小学生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这对她们是荣誉的享受,更能增强她们的勇气和力量。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素质不同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的勤学守纪、有的厌学做坏事,作为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对于“问题学生”要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对他们要晓之以理、动之发以情,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

第三篇:德育案例分析

       科学德育渗透案例分析

       科学课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是以教材为主线,以兴趣培养为着力点,以问题设计为突破口,以知识目标为载体,以探究体验为核心,精心设置一个个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放手让学生在课堂内外经历预测假设、实验验证、搜集证据、讨论改进、记录交流等探究环节,使科学课成为科学探究过程的简约复现。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求是精神,促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科学目标的达成。

       一、以教材为主线,引导学生回归生活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这样的活动“可能需要课外活动的配合”,要“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身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我认为就是通过学科教学重视德育与智育的结合,来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活动。我们的科学教育是培养有德的高素质学生,因此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显得尢为重要。让学生在科学课上认识、探索自然,理解社会,体会生命奥秘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机会。科学的德育渗透,不能仅把科学教育作为一种求知、求真的活动,而应有科学精神的支撑,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渗透哲学精神,与人格培养融为一体。如在教学三年级教材《沉与浮》一课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观察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可以沉入水中,那些可以浮在水面上。让学生们亲自实验,亲自观察。又如在《形形色色的材料》的教学中进行小组实验时,学生们通过发现自己身边的东西是由什么构成的,在小组讨论和发散思维过程中使他们既能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又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以兴趣培养为着力点,让学生在成功愉悦中释放潜能。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获取新知、参与探索活动的内部动力。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科学课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的注意能力保持的时间是非常短的,在课堂中极易分散注意力,不由自主的去做其它事情。因此,关注学生的兴趣,深入分析“学生喜欢什么、爱好什么”,然后采用科学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是至观重要的。在执教小学三年级上册《水》一课时,我通过积极的水实验让学生的活动积极性达到空前。学生喜欢参与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并组织科学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用活动内容去组织课堂教学、规范学生行为;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思、有所悟、感受和体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获得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活动中使学生受到健康的教育。在教学《浮与沉》这课时用不同的材料做实验得出了“物体体积相同时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的相同结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再也不是独裁者,而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师的任务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把学生潜在的朦胧的的认识挖掘出来,开放学生的思维,释放学生的潜能,以利于更好的进行思维探究活动,时刻关注并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科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形成的,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来实现。良好的习惯来源于细节,我们科学教师要从细节入手,从点滴入手。例如: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育他们及时感谢小组内同学给予的帮助,教育他们实验前要有计划,实验时要细致等等。这些细节、点滴都需要我们教师时时提醒要求来实现,还要注意循序渐进,并要贯穿始终。适时提醒他们注意保持洁净,与同学共同分享实验过程,通过反复训练,学生就能认识到对他人负责、对班级负责、对学校负责,形成了较强的责任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合作与互助的精神。我们科学教学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大大缩小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沟通;在评比时以小组为单位,减少对个别同学的奖惩,使学生产生集体荣辱感,增加合作意识,逐渐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

       三、以问题设计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 路培琦老师曾说过: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证据、证明这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的表现过程,这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儿童的表现,蕴涵着他们对自然与社会的无限好奇,蕴涵着他们对自身力量的一种尝试和试验。心理学家皮亚杰所创立的发展阶段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划分为感知运动、前操作、具体操作和抽象操作等四个阶段。小学生一般处于认知发展的前操作和具体操作阶段,在具体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动手操作比用抽象的语言讲授课本更加适合儿童认知发展,儿童比较容易接受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知识。小学生的“探究活动”重要的是过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他们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因此,只要学生能够真正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即使探究结果没有得到预期的结论,但学生却经历了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激发了求知的欲望,即使他们得到的结论是错误的,但失败的教训同样是一种收益。要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给予积极的评价。我们应该用一种全新的、赏识的眼光来积极评价孩子们的探究活动。要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把他们遭遇的挫折和失败转化成再探索再学习的动力。这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的关键.新课标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科学教育要“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再通过学习来生成新的问题,打破时空界限,开展课后的后续性研究活动。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身边的动物》一课时,学生通过学习激发了观察动物的兴趣。有的学生喜欢观察蚂蚁,我就鼓励他,课后,你观察一下蚂蚁,它的家在什么地方?它喜欢吃什么?它是怎样找食物的?并做好记录。通过学生课上课下的自主探究,生成了许多新的问题,如蚂蚁搬家说明了什么?冬天它为什么躲起来?蚂蚁会迷路吗等等。

       我认为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有益的活动形式能培养学生们的优良品格,优良的品格、良好的品质一旦形成,那将会受益终生,但知识总是在不断更新的,当今所学的知识也许可会被遗忘。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关心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第四篇:德育案例分析

       学生个人德育案例分析

       这名学生上课非常捣蛋跑来跑去对老师的批评不屑一顾,不完成作业成绩差,忘性很大,书写不认真,是让老师头痛的对象。针对李卓华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

       因为是家里的独子难免受到宠爱。父母较忙平时对他的教育比较松懈,平时与爷爷奶奶住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别人和惰性心理。孩子顽劣妈妈只会狠狠的打。同时上课喜欢捣蛋,注意力不集中,并且影响别的学生,使得别的学生厌恶他。因此,这样的学生往往使教师感到“头痛”,他的不良行为的反复让人产生厌恶之情。细细分析起来,这种孩子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便以不学习、违反纪律的方式来引起人们的关注,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李卓华的违纪,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厌弃,这种情况循环往复,造成了恶性循环。

       三、采取措施

       曾有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指出,有 95 %以上的人有自我贬低的倾向。而“后进生”由于长期失败,自我贬低的倾向更为严重。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学生明明是经过自己努力取得了成功,而他们却不能体验成功,把获得成功的原因归结于偶然的、外部的因素,否认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因此,我对李卓华投去了更多关注的目光:上课时,我有意的让他回答一些对别人来说极其简单,对他来说有难度的问题;如果他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我会先叫他,答对了给予表扬,使他获得进步的喜悦,答错了进行鼓励,给他以信心。有时,他举手回答问题,等他站起来时却说:“老师„„老师我想不起来了,您先让别人说吧。”“那好,你先坐下想一想,想起来再说。”“好吧。”他挠挠头不好意思的坐下了。虽然他没有回答出问题,但是我知道他在听讲,这个举动证明他的思维在课堂上。课下,我最常问的一句就是:“李卓华,这节课学会了什么,有问题想着问老师或同学。”

       渐渐的,李卓华和老师交谈的话多了,虽然其中也有不少废话,我并不厌烦他,我想这正是他表达自己情感的途径,从他的废话中,我们也可以去了解他的思想动态。

       渐渐的,老师的关怀与同学的帮助使李卓华感到师生的平等,同学的可亲,他在老师的宽容中,在同学的关心下,深深的体验到了集体的温暖。他不再欺负同学了,不再招这个,惹那个,下课时不会再时常听到“老师李卓华挤我”“老师李卓华拿我东西”„„

       六、教育效果

       经过近一段的了解及教育,李卓华有了一定的进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汪某对教师尊重,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成绩逐步提高。他对生活也满怀信心,情绪较稳定,冲动事件逐渐减少,对劳动有了初步认识,值日主动、热心肯干,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任性、固执得以缓解,办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减弱,他现在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较难的问题易放弃,缺乏坚强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较弱,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他会成为坚强、有知识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五、理论分析与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注意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使学生不断享受成功的欢乐。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的学习的愿望。”因此,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要坚持表扬为主,多鼓励、少批评的手段,保护后进生的“面子”,促进其在自省中明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很大,只要对他们进行细致地了解和具体地分析,抓住他们的优势、长处,就可以此为突破口,实施有效的帮带和转化工作。在对待后进学生的问题上教师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宽容是加深情谊并使之持久的极为重要的一环,因为天下没有完人。也就是说,任何人都有一定的缺点和毛病。尤其是少年儿童,更是如此。对于李卓华的问题,从表象分析本质。我在教育他的过程中采用了心理学中的正增强和消弱原理。在为其创造良好生活、学习环境的同时,忽略他不良的行为习惯,根据消弱原理,老师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对他不完成作业的行为不与理睬,对他招惹同学的行为不采取严厉的批评,进行换位思考,让他想想如果自己是被他欺负的那位同学,你会怎样想?他愧疚的低下头,这说明他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对于这个问题我以说服教育为主,淡化矛盾。与此同时,利用正增强原理,对他微小的进步给予肯定,树立其自信心,久而久之,使他逐步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养成行为上的自信。最终的结果是他懂得了做事要努力去做,做人要关爱他人,积极进取。

       六、下一步措施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对:教育“后进生”,“需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耐心”,时刻把后进生放在心中,想着他们,惦着他们,为他们的落后而焦急,为他们的进步而欣喜,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们。“应当比教育正常儿童百倍地细致,耐心和富有同情心.”成长需要鼓励.我们要尽可能地运用表扬的武器.无论何时,都不能讽刺,挖苦学生,防止他们形成自卑人格,产生自我否定的倾向.教师拿起表扬的武器,就能减少学生失败后的灰心,增加学生成功后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使后进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转变为一名合格的学生。

第五篇:德育案例分析

       德育案例分析

       双龙湾镇中心小学 马园园

       管理班级,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它不仅需要爱心、耐心与细心,也需要创造。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们的问题似乎也越发多了,而社会也要求我们教育出充满创造力,有个性的学生。因此,我们老师的班级管理也应富于创造性。我下面就想谈一谈自己在管理班级上的一些自认为有些创造性的管理方法。

       一、冷处理。

       俗话说,班主任要嘴勤,怎么还冒出来个冷处理呢?来看案例。

       案例一:我现在所带这个班有名学生,在刚留级转来时很令我头疼:作业不做,与同学极易发生矛盾,几乎天天违反纪律。开始时,我对他除了说教,就是处罚甚至惩罚,但收效甚微。有一天,他又犯错了,我将他叫进我的办公室,但他就是那样不在乎地等待我的批评。正好办公室没老师,我看着他,什么话也没说,就那样平静看着他,因为说实话,我不知道说啥,但是很奇怪那时我一点不生气。我发现,他慢慢有了变化,从刚才的满不在乎到有点局促不安。又过了一会儿,他低下头,偶尔抬头瞟一下我,我知道他在窥测我的内心,但我还是很平静地看着他的脸,就好像在欣赏一幅画。他的头越发低了,也更加不安了。良久,我的声音打破了沉默: “你可以走了。”他抬起头惊讶地望着我。“你可以走了。”我重复了一遍。他默默地走了。但这次他竟连着几天表现很好,我不失时机地表扬了他。后来尽管他有反复,但经过我又几次的沉默疗法,他变了。现在,他是个好学生,同班里的其他同学一个样。

       分析:沉默有时也是一种力量;沉默有时更能使学生明白老师的心。

       适用范围:常规疗法效果不大或者没效果时。

       使用禁忌:目光决不可带有气愤、轻视等。

       二、带头干。

       案例:学校给每个班安排了卫生值周任务,轮到我们班时,刚开始学生还挺好奇,到处拣垃圾和纸屑。但是,毕竟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怕吃苦,怕脏,接下来的几天,劳动效果很差。看到这种情况,我和同学们一起去卫生区,带头弯腰,拣垃圾和纸屑。可想而知,许多同学很“卖力”,卫生区的保洁工作效果非常好。

       分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何况这个榜样是自己的老师呢。

       适用范围:几乎所有范围。

       三、要竞争。

       案例:班上有十组,每组轮流值周,组长全权负责。有一小组完成值周任务情况很糟糕,我调查一下,原来是小组长的失职。指导过后,他们组的工作仍不见起色。于是,我就物色了另外一名有能力的同学接替,小组工作大有起色。一段时间后,我将原来的被撤换的小组长调职另用,这次,他对待新工作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分析:收回权利,是为了让某些班上担任一定管理任务的同学冷静下来,分析自己的不足。

       适用范围: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学生。

       正如“教无定法”一样,我认为管理也无定法。肯定有一些班主任老师会有更多的富有创造力的方法。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所有的方法,基本前提是我们爱学生,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平等地对待他们。我心目中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班主任老师“无为而治”!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

       姓名:宋顺义性别:男

       年龄:8岁

       班级:三年级

       二、问题记行为表现

       1、性格倔强,固执,好动,责任感薄弱。

       2、比较聪明但不爱学习,上课不注意听讲,学习缺乏主动性。

       3、爱和同学打仗,爱骂人,做事偏激,不爱接受批评。

       三、有关资料的调查

       该生为何在学校不听老师的话?在家里也是这样吗?带着这些疑问,我进行了多次家访,经调查了解到这位同学属于留守儿童,父母忙于挣钱,无暇照顾孩子。他就在奶奶家长大,由于奶奶对他的溺爱,使他养成了固执,偏激,倔强的性格,就算做错了事也不肯接受批评,还表现出反抗的心理。

       四、个案分析

       问题来源:

       这个孩子从小母亲在外地工作,三岁到奶奶家被奶奶一人带大,由于隔代教育,存在代沟,祖辈们只能一味地弱爱、袒护、放纵,在培养、教育方面他们却无能为力。渐渐地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自律性较差。另外,上小学时候,该生的父亲就一直在外打工,平时很少回家,更谈不上父爱。生活、学习全靠奶奶一人照顾。小时奶奶视他为小皇帝,无论要什么都会满足他,长期以往,变得谁的话也不听,任性而又懒散。可现在大了想管又管不了了。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的过程

       1、用真正的师爱抚慰留守儿童失落的心灵 找到了问题的所在,本人经过反思,他的不良习惯主要原因除了他本身外,与教育方法生活环境也是分不开的。对待这样的孩子必须要改变教育策略,“对症下药。”我想:主要原因可能以往没有经常地与他交流,常以教师的威严对待他,把教师的地位凌驾于学生之上,使他产生逆反心理,现在看来是行不通了,必须要改变教师的角色。“当代西方哲学认为:师生交流与对话是一个含义深刻的哲学范畴;在哲学家眼里,交流与对话就是师生双方相互沟通与理解的过程,也是师生和平共处的基本方式。”于是,我转变了以往对他的教育方式,努力扑捉他的闪光点,让他感到成功的喜悦。课下视他为朋友、子女。经常找机会接近该生,与他聊天、辅导作业、帮助他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难题,倾听他在想什么、做什么、爱什么。

       2、转变观念,用真正的师爱打开理想的心扉

       作为副班主任不仅要做好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扮演好学生心灵的抚慰者的角色。平时能多学习儿童心理学,适时开展心理辅导,用心去爱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俯下身子,走进他的思想深处,了解这个孩子的所想所需,有针对性地与他交流,让一句句真诚的话语打开他的心扉,让学生觉得你值得信任才会跟你说实话,才会接受你的道理。进而以这样的方式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这样一方面弥补了塔的感情缺失,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加强思想教育。但是能注意保护好他们的隐私,不对他造成伤害。

       六、教育效果

       通过与该生交流、平等对话;感化、悉心帮助,使该生感觉到学校处处有温情,老师时时有爱心,原本的放纵逐渐少了,好动、不听话等一些不良现象渐渐改了,课堂能注意听讲并乐意回答问题了,不但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的主动性也增强了,使学习成绩逐渐有了提高,犯了错误也肯接受批评并肯改正了,还经常帮助其他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