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案例(推荐五篇)
第一篇: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发表时间:2022-2-27 11:06:57
案例1.《感受家乡新变化》校本课程纲要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为了切实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方式搜集、整理资料信息,统计分析制表,写调查报告和政治论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动口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及自觉承担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二、总体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方式搜集、整理资料信息,统计分析制表,写调查报告和政治论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动口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及自觉承担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三、课程门类和内容
(一)门类:政治。
(二)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生产力发展了,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威海市的变化更是大,各项发展指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作为威海的中学生应该感受到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变化,并能分析出发生变化的原因,并自觉承担起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具体内容如下:
1、调查我市城乡居民自1978年以来工资增长情况,制成统计表。
2、收集我市城乡家庭生活各项消费支出,制成统计表。
3、通过访谈长辈或观察法归纳出我市环境建设、城市建设、文化发展方面的变化,制成课件或拍成照片
4、上网查阅我市1978年以来历年经济增长率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
5、享受养老、医疗保障、城市低保人数的比重的变化。
6、家用电脑、手机、VCD等现代家用电器的普及率。
四、可行性分析
此项课程运行起来具有可行性。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内容学生在政治课中学过。作为威海人初三学生也应该能够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并归纳总结出来。
五、课程实施设想
学生分组活动,每组同学各自分工。
1、根据调查内容不同分别采用收集数据、图片、照片,访谈长辈等不同方式开展活动。
2、将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成DV、FLASH短片、多媒体课件、手抄报、演讲稿、政治论文、诗词、漫画、其他绘画作品等多种形式展示家乡成就。
3、针对展示资料谈感想。
4、谈谈作为当代中学生的打算,写成政治小论文,或调查报告。
六、课程评价设想
(一)分类评价。
1、学习态度。
优秀:态度明确,积极参与,大胆质疑,主动探究。
良好:态度端正,主动参与,认真完成各项任务。
合格:态度较端正,能参与活动,按时完成各项任务。
2、实践作品。
优秀:主题明确有创意,材料详细,统计详细。
良好:材料详细,统计详细,能完成作品。
及格:能完成作品。
(二)反思性评价。
在期末,每班以“我的幸福体验---感受家乡新变化”为主题的反思性评价,主要让学生描述自己的经历与体会,引导学生自觉反思过去的得与失。从而为今后不断完善、改进做准备。掌握探究式学习方法。反思性评价后,全班采用民主评议的方式,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
(三)综合性评价
这一课程涉及到多种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鼓励、表扬,以赏识为核心。
七、课程开发保证
进行这一课程前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发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也要尽量参与到讨论、制作、评价中,及时给予学生以指导、鼓励,这是这一课程能否进行的保证。案例2.《公民与法—民法案例分析》校本课程纲要
一、课程背景 21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民主、文明、富强与法治是中国社会结构的重要特征,标志着中国社会走向成熟的过程与结果。民法作为法治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法治发展进程中将受到高度重视,人们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关注民法问题,民法与公民生活之间的联系将更为密切。随着法制进程的发展,社会生活的法制化程度将得到提高,法律以多样化的形式影响人们的生活,离开了法律的调整,人们无法过有秩序的生活。
而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往往先接触的法律是民法,即通过民法确立公民的民主意识,获得国家赋予的权利与自由。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吸取的教训之一就是民法贵在实践,民法的生命力在于在社会生活中充分实现其价值,使民法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际感受到的生活规范与行为准则。缺乏实践基础的民法只是停留在规范层次上的规范,不管其结构是否合理,它只能是远离人们生活的抽象的规范,社会主体难以感受到民法价值,必然造成民法与社会的冲突。由于民法与中学生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一个公民都有义务维护民法尊严,同一切违法行为进行斗争。对于公民个人而言,维护民法与实现自己利益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实施民法,维护民法,同各种违法行为进行斗争是公民的重要义务。
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中学生必须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不仅要系统掌握自然科学知识,而且要了解我国复杂的国情,认识到开放的世界,掌握一定的社会科学知识。《公民与法—案例分析》课程的开设正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一条便捷有效的渠道。由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涵盖了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信息的民法知识,能借助于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多种媒体汇聚成高效、丰富、生动的中学法制课程。又由于民法的内容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与学生距离比较近,信度高,感染力、影响力强,大多数民法案例一般都能与中学思想政治理论相联系,能用教材有关知识去迁移,因而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程是政治学科的校本选修课程,课程的学习对象为高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与本课程相关的政治,地理、历史等学科的基础上,我们主要培养他们法制意识和获取信息、总结归纳、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对于扩大学生知识面,完善其认知结构,培养其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宜简练)
二、课程目标
1、学科宗旨
本课程所涉及的民法信息,都是新中国成立后所发生的民法案例,开设本课程,有助于学生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尝试用所学的民法知识分析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丰富课堂所学知识,深刻理解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
2、目标要求
(1)了解民法的基本知识(知识识记)(2)指导学生在网络环境或其他开放性的环境中,搜集,提取反映与所要研究的重大国内外时事相关的信息,并对之进行归类,甄别,培养其处理与分析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其论证,辩驳等创新能力;指导学生制作网页,培养其设计,绘制,布局等实践能力.(能力培养)(3)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和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安全、拥护祖国统一、拥护党的领导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引导学生密切关注法制生活和社会生活,加强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的联系.(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三、课程内容 1.选择标准
本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是:
《中国民法经典案例选》;《中国司法考试案例选》;《民法》;《中国法律大全》等参考文选。以及相关法律网站。如:中国法律资源网http://.xiexiebang.com/;中国法律信息网http://.xiexiebang.com/;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chinalawinfo.com/;法律教育网http://.xiexiebang.com/; 2.内容范围
本课程的内容范围涉及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的民法案例。
四、课程实施
1.教学安排(注:我校一个学年暂安排10课时,请老师们根据课时确定各学科选修内容的多少)
本课程拟在高一、二年级开设,整个学年开设,每一学期课程学习内容不同。整个学年课程约需30课时,依据每节课研究专题的不同,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学期:
(1)张铁林诉周美凝及成都商报社名誉权纠纷案(2课时)
(2)最高人民法院再审刘涌案(2课时)
(3)秘密窃取代保管物应如何定性(2课时)(4)侦查员包庇疑犯应如何定罪(2课时)
(5)迟晖等人勾结民警关达以查案为名进行盗窃案(2课时)
(6)刘淑琴、王珍拐卖妇女案(2课时)
(7)李卫业等人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案(2课时)
(8)管志诚为其他单位购买钢材从中受贿、贪污案(2课时)
(9)邓洪在冯宝霞诈骗行为实施终了前参与诈骗案(2课时)
(10)模拟法庭实践考察(2课时)第二学期:
(11)寇洪林使用变造的支票以购货为名骗取回扣案(2课时)
(12)收取差价作为回扣的行为是贪污罪,还是受贿罪:(2课时)
(13)王玉清诉赵守增赠与合同纠纷(2课时)
(14)非典期间的司法问题:①SARS的预防治理的立法(1课时)②SARS对中国司法的影响(1课时)
(15)特邀嘉宾福建师范大学法学教授友情客串。(1课时)(16)特邀嘉宾福州市十佳律师友情客串。(1课时)
(17)福州市台江区法院民事庭见习(3课时)
(18)模拟法庭实践考察(2课时)
(19)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学期期末研究小课题汇报,在平时专题学习与研究的基础上,以2-3个人的小组为单位,制定新的研究小课题,并制作课件进行汇报。(上学期2课时,下学期2课时)
其余课时安排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小组自学和教师引导下的小组之间的自由辩论与交流。(约6课时)2.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以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活动—发展”的教学方法,辅之于必要的 “情景—质疑” 启发式教学法和模拟实践教学方法。结合教师讲座和学生课余时间搜集资料,论坛讨论及课件制作,为学生提供动手、动口、动脑的契机,营造创新与实践的氛围,构筑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
五、课程评价
1.形成性评价。分为:对学生创新学习参与度的评价(包括四小项:师生互动,气氛活跃;围绕主题,提出问题;积极思维,踊跃参与;准确交流,及时反馈);对学生质疑求异活跃度的评价(包括四小项:主动探究质疑;质疑手段多样;发散思路独特;变通复杂对应);对学生探究实践延伸度的评价包括四小项:成果展示新颖;资料收集广泛;主题设计创新;媒体运用熟练),各小项均分为a,b,c三个等第.根据教学安排,形成性评价拟于每个专题教学结束后进行。
2.终结性评价。分为:模拟法庭实践考察、法院民事庭见习、信息收集、课堂辩论,课件制作与成果汇报,各分为A,B,C三个分类评价等第;三项汇总后再形成优、良、中、差四个总体评价等第,根据教学安排,终结性评价拟于每一学期末进行,综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果,得出课程评价的最终等第。
第二篇: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校本课程开发
《家乡名胜古迹》
系别:教育系 班级:07(1)姓名:李宗飞 学号:0708116
校本课程开发
题目:《家乡名胜古迹》
一、指导思想
为了切实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实地观察,学会利用多种方式搜集、整理资料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动口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及自觉承担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二、总体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方式搜集、整理资料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动口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及自觉承担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三、课程门类和内容
(一)门类:历史。
(二)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许多曾不被人们重视的名胜古迹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作为一名武威人,了解武威的名胜古迹及其久远的历史是必然的,并且自觉承担起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具体内容如下:
1、查资料了解武威名胜历史古迹及历史。
2、实地观察武威名胜古迹并拍成照片或DVD。
3、学生动手写下自己了解武威名胜古迹后的感受。
四、可行性分析
此项课程运行起来具有可行性。
五、课程实施设想
学生分组活动,每组同学各自分工。
1、根据调查内容不同分别采用收集数据、图片、照片,访谈长辈等不同方式开展活动。
2、将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成DV、FLASH短片、多媒体课件、手抄报、演讲稿、其他绘画作品等多种形式展示家乡名胜古迹。
3、针对展示资料谈感想。
六、课程评价设想
(一)分类评价。
1、学习态度。
优秀:态度明确,积极参与,大胆质疑,主动探究。
良好:态度端正,主动参与,认真完成各项任务。
合格:态度较端正,能参与活动,按时完成各项任务。
2、实践作品。
优秀:主题明确有创意,材料详细。
良好:材料详细,能完成作品。
及格:能完成作品。
(二)反思性评价。
在期末,每班以“我对家乡的名胜古迹了解多少”为主题的反思性评价,主要让学生描述自己的经历与体会,引导学生自觉反思过去的得与失。从而为今 后不断完善、改进做准备。掌握探究式学习方法。反思性评价后,全班采用民主评议的方式,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
(三)综合性评价
这一课程涉及到多种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鼓励、表扬,以赏识为核心。
七、课程开发保证
进行这一课程前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发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也要尽量参与到讨论、制作、评价中,及时给予学生以指导、鼓励,这是这一课程能否进行的保证。
第三篇:校本课程《折纸》的开发案例
金桥学校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折纸》的开发案例
一、课程开发背景
折纸在我国历史悠久,它源于我国,盛行于全世界。折纸的材料非常普遍,各种厚薄适中的白纸、彩纸和花纸都可以用来制作。它简便易学,又妙趣横生,孩子们都非常喜欢这种手工活动。在折纸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手的灵活性,也提高了想象力。他开发了孩子们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做事耐心的良好习惯。因此,与其说折纸是一种工艺,不如说是一种游戏。在简单的手工制作中,让孩子们味成功的快乐。
(一)、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纸的普遍性,为课前材料的准备提供了方便。而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学生又掌握了折纸的几何形状。比如,折小鱼、小鹅用三角形;折小房子、小风琴用正方形等。熟练了,学生就记住了折什么用什么形状的纸了,从而加强了学生的记忆力。
学生折纸须认真仔细地记住教师的每一步示范动作,再进行模仿练习或不断的使用一些常用的折纸符号。这种模仿练习的不断进行和对折纸符号的使用,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对学生来说,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思维的主要特点。折纸作品的造型只是与事物的外部特征有一些想象,比如,折的小车的轮子是正方形,纸气球是方形的等,这就需要联想和想象的加工才能完成。教师可以出示实物模型或卡片,引导学生对比和想象,增强学生的想象力。
(二)、加强学生小肌肉动作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发展学生的小肌肉动作,实际上就是发展他们手的动作。折纸中的折、转、压、展开等技巧,需要学生双手的配合和手指积极活动。因此,折纸就是训练学生手的灵活性、协调性的好办法。
经过教师双手的演示折叠,一张平面的纸,变化成了美妙的立体形象。折纸的立体造型激发着学生的折纸兴趣。依据教师的示范和折纸符号的使用,学生启动着自己的左右手协调而积极地完成一件件稚拙的作品。在整个折纸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耐心的良好习惯和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
金桥学校校本课程
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耐性又较差,做事总是粗心大意,而利用折纸就是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耐心的一种好办法。折纸的整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学生需要集中精力依据教师的演示和讲解,把每一步折叠到位,最后才能把作品折好。
折纸最初学习的对边折,对角折是折纸的基础,教师要提醒学生把对边或对角对齐了再压平抹好。更要折好几个常用的基本折纸形状,比如,宝塔、气球都是以三角形起折;小篮子、茶壶以双正方形起折;千纸鹤、仙鹤以双菱形起折等,它们是一些折纸的起点,需要学生认真而细心的折好,为更多的折纸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折纸速度有差异,总会有部分学生又快又整齐的完成。这样老师可以在检查其作品后,鼓励学生去帮助不会的小朋友,这样既会激发学生做小老师的愿望,还会激励更多的学生在今后的折纸学习中,认真地去学习每一步折叠,争取最先完成作品,同时还会增强学生相互帮助的意识。
二、课程目标
1、了解折纸的意义
2、让学生知道折纸的基本折发。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创造能力。
4、培养学生能动手制作,并学会相互合作的能力。
5、能大胆运用各种材料和色彩去表现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折纸的主要特 征。能大胆的按自己的意愿制作。
三、课程内容(共10课时)
1折纸的起源和认识
关于折纸的起源,至今无从考证,有中国起源说、日本起源说和西班牙起源说,莫衷一是。虽然这些说法都无外乎推测,但是中国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以大麻和少量苎麻纤维制造的纸张,而日本直到公元610年才由高句丽僧人昙征将造纸术献于当时摄政的圣德太子。所以不少人相信,折纸2000多年前起源于中国,再经由日本传播到全世界。但是到底事实如何,谁都没有证据证明,所以各种说法均是推测。
但是,中国西汉时期的遗址中有纸张出土,却没有证据表明当时已经存在折纸。在日本,折纸始于平安时代(公元794年至1185年前后)的说法占主流,金桥学校校本课程
但是真正能够通过文献确认的最早的关于折纸的记录,是江户时代著名俳句诗人井原西鹤于1680年写下的俳句。这首俳句中提及名为“雄蝶·雌蝶”的折纸作品。在结婚仪式中,“雄蝶·雌蝶”挂在酒壶口部。
欧洲也有自成一体的折纸艺术。19世纪,西方人开始将折纸与自然科学结合在一起。折纸不仅成为建筑学院的教具,还发展为现代几何学的一个分支。
折纸的认识,折纸不仅是种艺术,还是一种锻炼方法。“折纸对任何人都有好处,无论是儿童、青年人还是老年人。”作为纸艺学会会长的陈超颖说,“折纸能锻炼人的综合协调能力,包括手、眼和大脑。比如学习折纸需要用眼睛看折叠的过程,并在看的同时思考,记住过程;在折的时候,你要亲自动手,其间遇到问题,还要仔细去想刚才别人是怎么叠的。这样就可以使你开动脑筋、活跃思维,从而达到手、眼、脑三位一体的综合协调。由于老年人记忆力会下降,因此,折纸所起到的这些作用会更明显,甚至可以让人重新焕发青春。”国外有些疗养院,就以折纸作为病人康复的治疗途径。折纸还能增进人们的感情,加深彼此间的了解,使人们和睦、和谐相处。“折纸是一个集体活动,因为你需要向别人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交流经验心得,感情自然会加深。你还可以送一些纸艺作品给别人,这样不仅锻炼了技巧,还增进了友谊,可谓一举两得。”此外,用纸折成实际生活中可以用的果盘、笔筒等,不仅耐用、美观,还非常环保,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折纸不是儿时玩意,而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比如折一只船来说,折之前要考虑在哪个位置折出船篷,还要考虑怎样不影响船头船尾的构造,事前要进行非常精确的计算。又如折一只恐龙,看到整只恐龙的重心好像全都集中在上半身,但站着时却稳如泰山,那是因为在折前,折纸者就已计算好纸的分布和重心位置了。因此折纸充满了探索与发现,也有很多困难和考验。经过努力,会有新的发现,并由此产生强烈的成就感。
2、折纸的基本技能训练
①对边折。将正方形或长方形纸两边相对折叠,成为两个长方形。②对角折。用正方形纸,将两角相对折叠,而成为两个直角三角形。③集中一角折。在正方形纸的对角线上,将相邻的两边相对着折叠。④集中一边折。在正方形或长方形的中线上,将相邻的两边相对着折叠。⑤四角向心折。将正方形纸先折两条对角形,找出中心点,然后将四个角向中心 3
金桥学校校本课程
点折。
⑥双正方折。用正方形纸,先对边折,再根据中线一边向前,一边向后折,从中间撑开,压平。
⑦双三角折:用正方形纸,先对角折,再根据分角线一边向前,一边向后折,从中间撑开,压平。
3、单双菱的制作
4、千纸鹤的制作
首先取一张正方形纸,开始折。把纸的左上角和右下角(或右上角和左上角)重合,折成一个大三角形。把它的两个锐角重合,折成一个小三角形。然后抓住小三角形的高(几何术语)向外拉。再抓住这个折成梯形的纸的高(也是几何术语)向外拉,又折成了梯形。然后抓住梯形的高再向外拉,拉到一定程度时向里一折,变成了正方形。后面的折法就是哑巴打官司——有理说不清了,不过我尽量不当“哑巴”。把正方形的上面折过来到中线,另一边也这样折。翻过来,也这样折。折了四次后,把左右两边翻开,把下端向上折,折成翅膀。最后取上端一部分向下案,折成头。
金桥学校校本课程
图解:
5、百合花的制作
金桥学校校本课程
6、葫芦的制作
7、蘑菇的制作
金桥学校校本课程
7、桃子的制作
8、孔雀的制作
金桥学校校本课程
9、个人作品展示
四、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1、指导教师撰写教案,并存入档案。
2、课程组织形式,先让学生搜集材料(如,彩纸、广告纸,小刀胶水等)。
教师指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在实践中,让学生在制造美地过程中,学会发现美,懂得欣赏美,勇于
创造美。
4、教师树立正确的意识,建立档案。对所有的搜集资料整理放好。期末上
交保存,以利于总结改进并做好汇报工作。
五、关于折纸的一点思考
1、折纸的重要性还在于它需要学生概括和抽象地表现事物,这就为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提供了很大空间。在折纸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耐心。如何
有效地开展折纸教学,引导学生灵活地创造出自己想折、能折的多种东西,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2、学生求知欲强,但学习的自主性较差,不习惯自己动脑筋寻求答案,如果教
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往学生脑子里“灌”知识,就会强化学生学习的依
赖性。
3、在折纸教学活动中,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坚持每天练习,如何把握让学
生有机会成功,充分体验成功后的喜悦,使学生对折纸活动的兴趣有增无减
通过折纸活动,培养了学生做事的坚持性。
4、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在折纸教学中还应与环境创
设相结合。
第四篇:校本课程《折纸》的开发案例(本站推荐)
金桥学校校本课程
学无止境
校本课程《折纸》的开发案例
一、课程开发背景
折纸在我国历史悠久,它源于我国,盛行于全世界。折纸的材料非常普遍,各种厚薄适中的白纸、彩纸和花纸都可以用来制作。它简便易学,又妙趣横生,孩子们都非常喜欢这种手工活动。在折纸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手的灵活性,也提高了想象力。他开发了孩子们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做事耐心的良好习惯。因此,与其说折纸是一种工艺,不如说是一种游戏。在简单的手工制作中,让孩子们味成功的快乐。
(一)、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纸的普遍性,为课前材料的准备提供了方便。而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学生又掌握了折纸的几何形状。比如,折小鱼、小鹅用三角形;折小房子、小风琴用正方形等。熟练了,学生就记住了折什么用什么形状的纸了,从而加强了学生的记忆力。
学生折纸须认真仔细地记住教师的每一步示范动作,再进行模仿练习或不断的使用一些常用的折纸符号。这种模仿练习的不断进行和对折纸符号的使用,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对学生来说,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思维的主要特点。折纸作品的造型只是与事物的外部特征有一些想象,比如,折的小车的轮子是正方形,纸气球是方形的等,这就需要联想和想象的加工才能完成。教师可以出示实物模型或卡片,引导学生对比和想象,增强学生的想象力。
(二)、加强学生小肌肉动作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发展学生的小肌肉动作,实际上就是发展他们手的动作。折纸中的折、转、压、展开等技巧,需要学生双手的配合和手指积极活动。因此,折纸就是训练学生手的灵活性、协调性的好办法。
经过教师双手的演示折叠,一张平面的纸,变化成了美妙的立体形象。折纸的立体造型激发着学生的折纸兴趣。依据教师的示范和折纸符号的使用,学生启动着自己的左右手协调而积极地完成一件件稚拙的作品。在整个折纸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耐心的良好习惯和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
最全文档整理
金桥学校校本课程
学无止境
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耐性又较差,做事总是粗心大意,而利用折纸就是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耐心的一种好办法。折纸的整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学生需要集中精力依据教师的演示和讲解,把每一步折叠到位,最后才能把作品折好。
折纸最初学习的对边折,对角折是折纸的基础,教师要提醒学生把对边或对角对齐了再压平抹好。更要折好几个常用的基本折纸形状,比如,宝塔、气球都是以三角形起折;小篮子、茶壶以双正方形起折;千纸鹤、仙鹤以双菱形起折等,它们是一些折纸的起点,需要学生认真而细心的折好,为更多的折纸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折纸速度有差异,总会有部分学生又快又整齐的完成。这样老师可以在检查其作品后,鼓励学生去帮助不会的小朋友,这样既会激发学生做小老师的愿望,还会激励更多的学生在今后的折纸学习中,认真地去学习每一步折叠,争取最先完成作品,同时还会增强学生相互帮助的意识。
二、课程目标
1、了解折纸的意义
2、让学生知道折纸的基本折发。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创造能力。
4、培养学生能动手制作,并学会相互合作的能力。
5、能大胆运用各种材料和色彩去表现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折纸的主要特 征。能大胆的按自己的意愿制作。
三、课程内容(共10课时)
1折纸的起源和认识
关于折纸的起源,至今无从考证,有中国起源说、日本起源说和西班牙起源说,莫衷一是。虽然这些说法都无外乎推测,但是中国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以大麻和少量苎麻纤维制造的纸张,而日本直到公元610年才由高句丽僧人昙征将造纸术献于当时摄政的圣德太子。所以不少人相信,折纸2000多年前起源于中国,再经由日本传播到全世界。但是到底事实如何,谁都没有证据证明,所以各种说法均是推测。
但是,中国西汉时期的遗址中有纸张出土,却没有证据表明当时已经存在折纸。在日本,折纸始于平安时代(公元794年至1185年前后)的说法占主流,最全文档整理
金桥学校校本课程
学无止境
但是真正能够通过文献确认的最早的关于折纸的记录,是江户时代著名俳句诗人井原西鹤于1680年写下的俳句。这首俳句中提及名为“雄蝶·雌蝶”的折纸作品。在结婚仪式中,“雄蝶·雌蝶”挂在酒壶口部。
欧洲也有自成一体的折纸艺术。19世纪,西方人开始将折纸与自然科学结合在一起。折纸不仅成为建筑学院的教具,还发展为现代几何学的一个分支。
折纸的认识,折纸不仅是种艺术,还是一种锻炼方法。“折纸对任何人都有好处,无论是儿童、青年人还是老年人。”作为纸艺学会会长的陈超颖说,“折纸能锻炼人的综合协调能力,包括手、眼和大脑。比如学习折纸需要用眼睛看折叠的过程,并在看的同时思考,记住过程;在折的时候,你要亲自动手,其间遇到问题,还要仔细去想刚才别人是怎么叠的。这样就可以使你开动脑筋、活跃思维,从而达到手、眼、脑三位一体的综合协调。由于老年人记忆力会下降,因此,折纸所起到的这些作用会更明显,甚至可以让人重新焕发青春。”国外有些疗养院,就以折纸作为病人康复的治疗途径。折纸还能增进人们的感情,加深彼此间的了解,使人们和睦、和谐相处。“折纸是一个集体活动,因为你需要向别人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交流经验心得,感情自然会加深。你还可以送一些纸艺作品给别人,这样不仅锻炼了技巧,还增进了友谊,可谓一举两得。”此外,用纸折成实际生活中可以用的果盘、笔筒等,不仅耐用、美观,还非常环保,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折纸不是儿时玩意,而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比如折一只船来说,折之前要考虑在哪个位置折出船篷,还要考虑怎样不影响船头船尾的构造,事前要进行非常精确的计算。又如折一只恐龙,看到整只恐龙的重心好像全都集中在上半身,但站着时却稳如泰山,那是因为在折前,折纸者就已计算好纸的分布和重心位置了。因此折纸充满了探索与发现,也有很多困难和考验。经过努力,会有新的发现,并由此产生强烈的成就感。
2、折纸的基本技能训练
①对边折。将正方形或长方形纸两边相对折叠,成为两个长方形。②对角折。用正方形纸,将两角相对折叠,而成为两个直角三角形。③集中一角折。在正方形纸的对角线上,将相邻的两边相对着折叠。④集中一边折。在正方形或长方形的中线上,将相邻的两边相对着折叠。⑤四角向心折。将正方形纸先折两条对角形,找出中心点,然后将四个角向中心
最全文档整理
金桥学校校本课程
学无止境
点折。
⑥双正方折。用正方形纸,先对边折,再根据中线一边向前,一边向后折,从中间撑开,压平。
⑦双三角折:用正方形纸,先对角折,再根据分角线一边向前,一边向后折,从中间撑开,压平。
3、单双菱的制作
4、千纸鹤的制作
首先取一张正方形纸,开始折。把纸的左上角和右下角(或右上角和左上角)重合,折成一个大三角形。把它的两个锐角重合,折成一个小三角形。然后抓住小三角形的高(几何术语)向外拉。再抓住这个折成梯形的纸的高(也是几何术语)向外拉,又折成了梯形。然后抓住梯形的高再向外拉,拉到一定程度时向里一折,变成了正方形。后面的折法就是哑巴打官司——有理说不清了,不过我尽量不当“哑巴”。把正方形的上面折过来到中线,另一边也这样折。翻过来,也这样折。折了四次后,把左右两边翻开,把下端向上折,折成翅膀。最后取上端一部分向下案,折成头。
最全文档整理
金桥学校校本课程
学无止境
图解:
5、百合花的制作
最全文档整理
金桥学校校本课程
学无止境
6、葫芦的制作
7、蘑菇的制作
最全文档整理
金桥学校校本课程
学无止境
7、桃子的制作
8、孔雀的制作
最全文档整理
金桥学校校本课程
学无止境
9、个人作品展示
四、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1、指导教师撰写教案,并存入档案。
2、课程组织形式,先让学生搜集材料(如,彩纸、广告纸,小刀胶水等)。
教师指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在实践中,让学生在制造美地过程中,学会发现美,懂得欣赏美,勇于
创造美。
4、教师树立正确的意识,建立档案。对所有的搜集资料整理放好。期末上
交保存,以利于总结改进并做好汇报工作。
五、关于折纸的一点思考
1、折纸的重要性还在于它需要学生概括和抽象地表现事物,这就为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提供了很大空间。在折纸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耐心。如何
有效地开展折纸教学,引导学生灵活地创造出自己想折、能折的多种东西,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2、学生求知欲强,但学习的自主性较差,不习惯自己动脑筋寻求答案,如果教
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往学生脑子里“灌”知识,就会强化学生学习的依
赖性。
3、在折纸教学活动中,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坚持每天练习,如何把握让学
生有机会成功,充分体验成功后的喜悦,使学生对折纸活动的兴趣有增无减
通过折纸活动,培养了学生做事的坚持性。
4、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在折纸教学中还应与环境创
设相结合。
最全文档整理
第五篇:浅谈校本课程开发
浅谈校本课程开发
摘 要: 我国基础教育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现在,校本课程已成为国家课程计划的一部分,这就使学校担负起开发校本课程的责任,正确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及校本课程在我国推行的意义,对指导各类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特点;意义
1.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在国际上,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Furumark & McMullen)是最早使用“校本课程开发”的两个人。1973年,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他们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即指那些能够参与到学校教育工作中的有关成员,以学校为基础,为改善学校的教育质量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这一描述是人们对“校本课程开发”较早期的认识,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初意义。[1]
目前我国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尚无一致的界定。如徐玉珍(2022):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2]廖哲勋(2022):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是以学校为基地而展开的由课程设计、课程试验、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重大活动组成的一种系统工程等等。[3]
2.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步骤
校本课程开发,首先,无论是对国家教育部门还是对地方教育部门,以及还是对学校与教师,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其次,就该领域的现状而言,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实践经验还不够丰富,开发人员的素质还不相切合,相应的配套措施还不完善。再次,就社会现况而言,校本课程的理念难以与目前的考试制度相协调,所以很难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
简言之,目前,我国整个社会还没有形成适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环境、氛围与机制。在这种情形下,应该分阶段、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4]所以,国内学者将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分为四个步骤:明确理念;需求分析;资源评估和优势评价。这些都是学术上对校本课程开发制定的宏观程序,理论上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在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其直观性、操作性比较欠缺。
1.成立团队。在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前期,要多做宣传和动员,目的是组织一支强有力的开发团队。
2.环境分析。每个学校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进行环境分析,包括学校外部环境分析和学习内部环境分析、一般环境分析和特殊环境分析。
3.目标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目标;二是针对学生的课程目标。
4.方案拟定。在校本课程开发具体实施之前,要拟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5.组织与实施。校本课程实施包括: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和课程实验,校本课程的传播、采纳和推广,教学方法的选择,个别化教学,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等。
6.评价与修订。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与课程本身的评价,可以配套做一个课程开发的支持系统,收集各方建议、意见,从而对课程的修订提供参考。[5]
3.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3.1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配套,达到了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统一。
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矛盾一直是教育所赖以存在的条件,这个问题也是教育领域内需要协调解决的基本问题。
国家课程亦称“国家统一课程”,虽然受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但是它更多的是着眼于社会需求和社会条件,主要关注的是社会发展问题,在涉及统一的国家基础和共同的国民价值等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基础性的问题上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国家课程在实施过程当中,以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课程教材、统一的学科教学目标及统一的教学评价形式下放到各级各类学校中去,学校为了完成任务、符合要求,必须忠实地执行教学大纲。教师由于有了统一的要求和教材,只需要以此为本,放心讲授。学生为了赶进度,只有跟着教师的步伐向前冲,根本无暇顾及自我发展。
自校本课程开发的法定地位确立之后,国家课程比例相对减少,学校也拥有 了自主决策的权力,学校和教师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自行组织教材,灵活进行教学,既实现了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又兼顾了每一个体的积极发展,达到了社会与个体的和谐统一,使社会个体化,个体社会化真正落到实处。
3.2校本课程的开发直接指向差异,促进了教育系统中老师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地区发展的差异、教师能力的差异和学生个性的差异,以全国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客观上存在着这么多差异的各级教育子系统,势必会产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既要严格执行统一的要求以达到理想的水平,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照顾现实的差异。这种矛盾的扩大势必会束缚教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为我国教育的发展带来各方面的阻力。校本课程的提出正是对现行教育制度和教育机制反思的结果,其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可供选择的课程。”
(1)这种提倡“多样性”、“可选择”课程的开发过程,使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张扬。
由于认识到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和操,最能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并按学生的需要设计活动。所以,教师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一员,教师应该有部分权力决定教什么,有资格承担课程开发的一部分权力。
(2)这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主权,充分调动了教师参与课程决策和实施的积极性。因为校本课程适应了学生不同性格发展的需要,更加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便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责任心和创造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校本课程的开发直接指向了差异,是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升华,是课程改革追寻人的主体性的集中体现。
3.3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宽广、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合理解决了地区之间的不平衡问题
校本课程“具有弹性,很容易融进最新出现的相关课题,而且鼓励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表达他们的教育观念和要求。”
它的开发使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紧密连在了一起,促进了课程的多样化和乡土化。以往的课程虽历经几次改革,但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上仍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如德雷斯尔在评述60年代的课程改革时,指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弊 2 端:(1)仅仅着眼于各门学科的内容更新,跨学科的内容尚未触及;(2)仅仅着眼于各年级的教学内容,跨年级的内容尚未触及;(3)仅仅着眼于学校范围内的教学内容,只研究一些脱离生活的课题。
从这个指责中我们可以看出,课程的范围、形式、方法必须改革。而校本课程正是适应了这样的需要,它的范围可以涉及必修课、选修课,也可以涉及理论课、实践课;可以涉及定向性的显性课程,也可以涉及非定向性的隐性课程。其形式既可以针对某些具体内容、某个课题研究以讲座的形式出现,也可以将一门学科中所包含的一系列的半独立单元设计成微型课程,还可以把相关学科领域内的东西结合起来,形成综合课程。其方法灵活,可采取“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等活动”。所有这些皆可以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发展较好、水平较高的学校可以深入开发,发展较慢、水平较低的学校则可以量力而行,合理解决地区之间不平衡的问题。
4.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4.1课程决策民主化和形成学校特色
从学校方面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打破了政府对课程开发的垄断,赋予了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力和职责,使得课程决策民主化,并且使学校成为课程的权力主体,让学校在课程的选择和编制上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与此同时,也为解决课程的统一要求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为了广大中小学校各种教育理念和课程理念提供了一片“试验田”。此外,校本课程开发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使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课程创新,从而提高办学效能,创立自己的办学特色,促进自身发展。4.2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
从教师方面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一直以来,我国教师习惯于做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忠实的执行者,不需要关心课程开发的知识和技能,所以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也就较为肤浅和表面。
自实施校本课程后,课程开发的任务摆到了教师面前。教师就成为了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这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所以,校本课程开发呼唤着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可以说,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然追求。
第一,校本课程开发,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角色,在某种程度上使教师从原来被动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生产者和设计者,真正成了教育活动的主体。
第二,校本课程开发使教师意识到自己在知识能力上的不足。这对教师知识的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钻研精神,具备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愿望,随时捕捉最新的教育信息,同时,善于学习和接受新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使自己位于教育理论前沿,从而适应课程改革的发展。
第三,校本课程开发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使教师有机会全面地了解课程编制的过程和把握课程的纵向与横向结构,更加深刻地了解国家教育方针和办学宗旨,提高自己的课程意识、课程资源的筛选和组织能力及专业素质。
第四,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使教师面临着与传统课堂教学完全不同的“课程环境”。这样,教师在充分掌握所教学生的个性旨趣和知识能力差异的基础上,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素质与能力会逐步提升。
以上这些在很多实验学校都得到了验证。可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答,为教师培训亦开拓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为人们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开辟了新的视角。4.3学生个性特点和兴趣的要求。
从学生方面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生的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在课程上得到了尊重,在学校教育体制内有了实现自由、充分、全面发展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成长。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所以,开发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现状,促进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学生的主动发展;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参与自己应有的课程决策,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能够改变学生的固有思维模式,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树立自我发展意识,全面提高素质。
可见,校本课程开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潜能的充分发展为终极追求目标。
5小结
校本课程是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差异需要、体现学习特色,同时它对学校及教师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促进自身和学生个性的发 4 展,校本课程开发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作为学校,应该通过参与式的校本培训,不断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进而理解和把握课程的本质,掌握课程开发的本领。作为教师,更要进行自主学习,不断阅读一些课程理论和校本课程开发理论方面的书籍和期刊,以获得理论指导,深化自身教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郑梦丹.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及困境[J].现代教育科学,2022,10:11-12.[2]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22,04:12-17.[3]廖哲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22,08:11-18.[4]王传金.论校本课程开发[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22,03:31-34.[5]石中英等.教育学基础[M].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12.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bstract: China's basic educ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local and school three levels curriculum management system;now,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has become a part of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planning, which makes the school undertakes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and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 our countr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e significance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o guide the various types of school.Key words: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meaning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涉嫌版权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yunyingtm@163.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