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诗人的一封信以树为喻

        郭沫若(1892年~1978年),男,汉族,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1892年11月16日出生,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

       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接受斯宾诺沙、惠特曼等人思想,决心弃医从文。

       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

       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

       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 -领导的南昌起义。

       1928年2月因被 - -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

傅雷家书的主题

        体现了作为父亲的他对儿子苦心孤诣。

       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傅聪和傅敏的爱却没有成为那种普通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

       正如他对傅聪和傅敏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该书由于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因此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

       《傅雷家书》这本书中无处不体现的浓浓的父爱,或许每个父亲对自己的孩子都疼爱有加,但是,傅雷在疼爱孩子的同时,也不忘对他进行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面的教育。

       扩展资料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多种作用:

       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和傅敏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

       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傅雷家书

寻隐者不遇是谁写的

        贾岛(779-843),字浪仙,幽州范阳(今北京)人。

       您听这名儿,又是岛又是仙的,应该能感觉出此人带些“出尘脱俗”之气吧

       没错,这贾浪仙绝不是一个正常的人。

       他家庭出身并不好,苏绛为贾岛作墓志铭,无法考证他祖先的仕宦履历,就含糊地交待说贾岛的先人“中多高蹈不仕”。

       其实苏绛根本没有必要讳言老贾的出身,他的祖先就算是引车卖浆者流又如何

       能从社会底层杀将出来,不正好见出老贾的手段么

       从贾岛的人生经历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他家里确实比较穷,穷得连自己都养不活,只好在北京房山的法善寺出家做和尚,取个法名叫无本。

       有时候做和尚是个正经职业,有一张官方度牒,走到哪里都能找间寺庙挂单,吃喝不愁,还有时间读书写诗。

       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的无本 -开始了自己的免费旅游生涯,先是从老家幽州来到东都洛阳,住在青龙寺。

       和尚们自己又不种地,一般都是向信众化缘─就是手持一个大钵子,站在人多的地方乞讨。

       当时的洛阳令觉得和尚们当街乞讨有损洛阳的国际大都市形象,下令城管严加取缔。

       这还不算,他甚至规定和尚在中午以后不得出寺,只能在庙里念经,实在没啥事儿干了,抠脚丫子都行。

       无本 -很恼火于这条缺德的规定,写诗发牢骚说:牛和羊到了晚上都能自由地回家,咱们出家人连牛羊都不如呀。

       可牢骚归牢骚,和尚跟官员相比就是弱势群体,你要中午出门,城管就敢砸你的饭碗、打你的屁股。

       无本和尚见洛阳实在不和谐,于是移居长安。

       在长安,也没多少人理他,他只好长叹说:“能理解我的,恐怕就只有终南山紫阁峰、白阁峰上的隐者们吧。

       在长安这些年,无本 -也并不只和能理解他的隐者一起欣赏松风明月,他这个和尚,其实还六根未净。

       这倒不是说无本是个花和尚,有事没事就光顾三里屯酒吧,而是说他喜欢写诗,喜欢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就是走路睡觉都惦记着。

       有一次他骑着跛脚驴在长安城里瞎逛,看到秋风过处、落叶遍地,于是吟成一句诗:“落叶满长安。

       嗯,这句挺有味道,得好好想想怎么给它找个相配的句子,想啊想啊,突然想到了一句“秋风吹渭水”。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这两句诗确实不错,既形象地写出了秋天万物肃杀的景象,还隐约有一点盛唐的雍容气度。

       于是无本和尚得意忘形、手舞足蹈,一不小心,骑的驴便冲到长安市市长刘栖楚同志的车队里去了,被特警当 -抓了起来,蹲了一晚上局子,第二天早上才被放出来,饿得眼睛冒绿光。

       吃了这次亏,无本 -仍然不长记性。

       很久以后,他又冲撞了下一任长安市市长韩愈的车仗。

       那天他仍然骑着那头蠢驴,去拜望一个叫李凝的朋友,在李家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回来的时候他又犯痴了,觉得这句诗里的“推”字似乎改成“敲”字要好一点,于是骑在驴背上,嘴里一边吟着“推敲”两个字,手里同时做着“推敲”的动作。

       路上的人见了都笑,还以为这和尚犯了羊癫疯呢。

       他推啊敲啊,一下子撞到韩市长坐的专车前面去了。

       韩市长的部下一声大喝,将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和尚逮了起来,带到韩愈面前。

       还好韩市长比刘市长亲民,没有立即将他关进看守所,而是先问他干嘛走神,连路都不会走。

       还好吓得不轻的无本和尚还能说话,于是跟韩愈讲了自己正在“推敲”的两句诗。

       韩市长是个作诗的高手,听了后也考虑了好久,最后说:“本官认为,‘敲’字要好一些。

       为啥呢

       “推”有动作而无声响,而“敲”两者俱具。

       而且,你一个和尚深更半夜的去人家家里,连门都不敲就进去了,恐怕巡逻的治安员会一条铁链锁住脖子,把你当汪洋大盗抓起来送京兆府。

       无本和尚听了韩市长的一番高论,不住地点头称是。

       韩愈见这和尚虽然有点痴,却算是个可以造就的人才,也很赏识他。

       于是将他带到自己家里,一起讨论写诗之道,还亲自向他传授诗艺,这样,无本就很荣幸地成为了韩门 -。

       韩愈做主,让无本还俗,并推荐他应进士试。

       这个时候的贾岛诗名不显,韩愈老师给他略略炒作了一下,写了一首诗赞扬说:“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

       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

       观诗者一看,文坛大哥大韩老师对贾岛这么赞誉有加,大家哪里还敢小瞧他

       于是贾岛成名了。

       可是这位前无本 -生来就是做站街乞讨这样“无本”生意的材料,写诗也还可以,在官场上混,他不专业。

       这主要是因为他不谙人情世故,韩老师一赞扬,他就飘到天花板上去了,以为天下诗人除了韩老师,第二个就是他了,所以鼻孔朝天,谁都瞧不起。

       因为狂妄,贾岛连举不第。

       他的《赠翰林》诗云:“应怜独向名场苦,曾十馀年浪过春。

       您看,一连十多年都没考取,真是落魄。

       他的朋友朱庆馀也这样,只是当时没有流行《西游记》,要不然别人非管他叫“朱八届”甚至“朱N届”不可。

       多年困于文场,可怜的贾岛考得快精神崩溃都没考上,难免会既怨天又尤人,开始迁怒于主考官了。

       当时宰相裴度生活腐化,在长安兴化里小区强行 -,腾出很大一片空地来给自己盖官邸,搞得民怨沸腾。

       这时候贾岛又一次落第,以为是裴宰相不喜欢他才让他倒霉,于是写了一首诗讥讽裴度:“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

       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庭君始知。

       看见别人住豪华别墅,居然就诅咒人家要被刺扎,全然不顾裴宰相跟他导师韩愈是好哥们。

       专家们也指出,贾岛有仇富心理,不利社会和谐。

       后来贾岛又写《病蝉》诗,说“黄雀并乌鸟,俱怀害尔情”,您看,这都跟鲁迅笔下的那个癔想狂患者差不多了,以为谁都想害他,害他考不上进士。

       极度的自卑总是以极度自尊的方式爆发出来的,贾岛讽刺了宰相,顺便又鄙视起他的同学们来。

       他觉得跟他一起考试的八百考生没有一个成绩比他好的,所以谁也瞧不起,连话都不愿跟他们说,想说话了就自问自答。

       这八百举子里,唯有平曾等几人跟他关系不错,平曾曾经在京兆府的初试中得过第一名,也是个狂妄的主儿。

       这几个人见人厌的家伙,将考场闹得一团糟。

       教育部的官老爷们气坏了,开了一个会,专门起草文件,以破坏国家考试纪律的罪名将他们逐出京城,还给他们取了一个外号,叫“十恶”。

       没把他们放逐到恶人谷住着,算是便宜他们了。

       其实贾岛还是有机会考上进士的,还是狂妄害了他。

       被赶出长安后,他又偷偷地溜回来,寓居在做和尚时的朋友无可法师的僧房里,跟姚合、王建、张籍和雍陶等诗人唱和往来,挺热闹的。

       有一天唐宣宗穿着便服到寺院游玩,听见钟楼上有人吟诗,于是很好奇地登上钟楼,也没请示,拿起桌子上的诗集就看。

       贾岛肉眼凡胎,哪里认得当朝天子啊,一看人家要看他的诗,自大病又发作了。

       他从唐宣宗手里夺过诗集,骂道:“看你穿着这么华丽的衣裳,想必是个富家公子吧

       你们这些纨裤子弟,哪有一个会写诗的

       谅你看了也白看

       宣宗被他一顿抢白,又气又惭,自好讪讪地下楼。

       后来寺院主持知玄 -回来了,才告诉贾岛,这位衣着光鲜的官人就是当朝天子。

       贾岛一听,真是如五雷轰顶,捶胸顿足,恨不得一头从钟楼上跳下去。

       还好这唐宣宗并不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他知道贾岛得罪了自己,会既惊惧又后悔,回宫后还特意让人给他带了一封信,说:“以前礼部上奏说你过于狂妄,朕才不得己将你赶出京师。

       现在你擅自潜回京城,朕也不怪罪你。

       朕听到你吟诗,确实见识了你的本事。

       只可惜你命如纸薄,有眼不识真龙。

       朕委任你为遂州长江县(今四川蓬溪)主簿,你先去上班,以后有机会了再回京城考制科吧。

       在长江县做了三年 -秘书长之后,贾岛被调任普州司仓参军。

       他一辈子穷苦不堪,临死的时候,家里穷得一分钱都没有,全部财产是一头蹇驴加一张古琴。

       最后因为贪嘴多吃了几块牛肉,得了消化不良,会昌三年卒于任(可怜啊,诗圣也是这么挂的,看官们一定要吸取教训,饿急也要悠着点吃,呵呵)。

       贾岛写诗本来就以“苦吟”著称,一辈子不得志,他的性情变得越发孤僻,只好将写诗当成唯一的寄托。

       相传每年到了除夕之夜,他一定要把前一年所写的诗拿出来,郑重其事地供在神龛上,摆上酒菜,对着它焚香磕头,说:“这些东西劳费了老夫一年的精力,整点好酒,犒劳一下自己吧。

       于是痛饮一场,高吟着自己的诗,洗洗睡去了。

       不过,生活困顿对贾岛的诗名倒是件好事。

       当时诗坛流行元、白的“元和体”,人们都说“元轻白俗”,这“元和体”最大的特征就是轻靡浅俗,有一部分诗写得确实好,不过这样类型的诗写得一多,便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贾岛写诗,跟元、白完全不是一个路数。

       他是和尚出身,“貌清意雅,谈玄抱佛,所交悉尘外之人”,一辈子没别的事可干,“推敲”诗句成了他唯一的事业。

       他写“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这两句诗时,在下面作了个注,说:“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有人嘲讽说:“不知此二诗有何难道,至于三年乃成,而一吟泪下也。

       宋人范晞文厚道点,他说:“岛之诗未必尽高,此心亦良苦矣。

       信乎,非言之难,其听而识之者难遇也。

       也就是说,读者并不是因为贾岛的诗写得有多好才看它,只是感动于他对诗艺的执著而已。

       孙仅序杜诗,说贾岛之诗得杜诗“奇僻”之特点。

       “奇僻”也者,既说贾岛的诗风矫峭奇险(蛀书倒觉得这种风格更多的是来自他老师韩愈的影响),也指他的诗歌总是写些贫寒困顿的内容,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僧衲气”。

       贾岛与他的师兄孟郊,都出自韩门,两人都以苦吟著称,写的也都是“先生年来穷到骨”的苦难生活。

       苏轼、严羽讥讽他们,说他们是“郊寒岛瘦”,把他们的诗比作“虫吟草间”,形象是形象,就是太损了则个。

       就这样一个瘦不拉叽的苦吟诗人,后世居然还能成为人们的偶像。

       晚唐李洞,家贫嗜诗,非常倾慕贾岛,不顾自家贫穷,楞是挤出银子钱来,用铜铸了一尊贾岛像,天天掖在头巾里不离身。

       他还手持念珠,每天念“贾岛佛”至少一千遍,希望老贾的在天之灵保佑他写出好诗。

       如果凑巧遇到了某个喜欢贾岛诗的人,李洞便会送他一本亲手抄录的贾诗,还苦口婆心地劝道:“贾先生的诗就跟佛经一样神圣,您家回去后一定要放到神座上好生供着,焚香礼拜。

       北宋以寇莱公为代表的晚唐派诗人(这一派诗人以和尚居多)也喜欢贾岛,南宋江湖诗派更是把贾岛的诗当圣经,赵师秀将贾诗与姚合诗合刻为一书,取名《二妙集》。

       至于此二人的诗“妙”还是不“妙”,蛀书不予置评,列位看官还是自己看了再说吧。

       贾浪仙这一辈子过得穷愁潦倒,着实可怜。

       然而西哲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揆之贾岛,此言信哉。

       这位孤独的“北漂”兼踏实的文学男青年,如果为人谦虚一点儿,恐怕也就用不着吃偌多苦头了。

冰心诗集赏析

        冰心《繁星》、《春水》赏析

       冰心《繁星》、《春水》中的诗歌大多小巧玲珑,构思新颖奇特,充满诗情画意,语言明丽清新,富含生活哲理。

       诗集中,以青年为话题的诗共有8首,《繁星》3首,《春水》5首。

       读这些诗,你会为它的新颖构思所叹服,你会为它的深刻哲理所感动。

       《繁星》之十六:青年人呵

       为着未来的回忆,

       小心着意的描你现在图画。

       [赏析]

       这首诗很通俗,一读就懂。

       诗人劝诫我们要把握好现在,勤奋努力地学习,脚踏实地地工作。

       只有“小心着意的描你现在的图画”,将来的事业才辉煌,人生之路才宽广。

       在你“回忆往事的时候”才“能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你才能够自豪地说:我的这一生是过得丰盈充实的,是有意义的。

       一个“小心”,用词精妙、无限关爱、叮咛之情力透纸背。

       《繁星》之九十八:青年

       相信自己罢

       只有你自己是真实的,

       也只有你能创造自己。

       [赏析]

       这首诗重在劝诫青年人要树立自信心。

       要相信自己,战胜自己,超越自己,不怕人生路上的艰难坎坷,不畏生活中的风霜雨雪。

       不要遇到一点困难就鸣金收兵,不要受到一点挫折就灰心丧气,不要经受一点委屈就意志消沉,不要遭到一点打击就萎靡不振。

       还是《国际歌》唱得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

       朋友,“相信自己罢”,“只有你能创造自己”,只有你自己才能在世人面前亮出自己亮丽的风采,展现一个全新的自我。

       《繁星》之一一零:青年人啊

       你要和老年人比起来,

       就知道你的烦闷,

       是温柔的。

       [赏析]

       这是劝勉青年人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处世观的哲理诗。

       青年人要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也就是要正确地去对待生活中的“烦闷”。

       人生在世,要生活,要学习,要工作,就必定要与人相处。

       在与人相处中,就一定会遭遇困难和挫折,因此,就一定会产生“烦闷”。

       我们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

       只有从容豁达地去面对,勇敢乐观地去迎接。

       古人就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只有在困难和挫折中你才能增长智慧,增长才干。

       有圣人说:“困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真是精辟精彩。

       青年人不像老年人那样饱经沧桑,饱经忧患,有时一回想往事,就难免心有余悸,痛苦不堪。

       青年人面对的每一天都是崭新的。

       青年人没有生活负担,没有家庭拖累,没有太多的杂事羁绊,一般来说,不会有太大的生存危机。

       因此,即使有一点“烦闷”,比起老年人来,也是“温柔的”。

       《春水》之三:青年

       你不能像风般飞扬,

       便应当像山般静止,

       浮云似的,

       无力的生涯,

       只做了诗人的资料呵

       [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精彩的哲理诗。

       诗人以风儿飞扬、云儿飘浮和高山静止巧妙设喻,对比比照,告诉我们立身养性的真谛。

       诸葛亮曾在《诚子书》中谆谆告诫其子诸葛瞻“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可见神静气定,戒除浮躁,对于我们修身养性是多么重要啊

       《春水》之三十四:青年

       从白茫茫的地上,

       找出同情来罢。

       [赏析]

       这是一首告诫青年人如何待人处事的抒情诗。

       言简意赅,情深意长。

       诗人要青年人“从白茫茫的地上找出同情来”,就是要青年人对别人充满关爱,对社会充满爱心。

       罗曼·罗兰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将变成黑暗”。

       说得多么好啊

       可见同情和关爱对别人、对社会是多么重要。

       正如那首歌所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春水》之八十七:青年

       只是回顾么

       这世界是不住的前进呵。

       [赏析]

       什么是诗

       艾青说:“诗是一个心灵的活的雕塑”,什么是好诗

       艾青说:它“不仅使人从那里感触了它所包含的,同时还可以由它而想起一些更深更远的东西”。

       冰心的这首小诗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她将自己“心灵的活的雕塑”栩栩如生地展现在青年人面前,她不但让我们从诗中“感触了它所包含的”,而且还让我们“由它而想起一些更深更远的东西”。

       诗歌告诫青年人不要取得了一点成绩,有了一点进步就沾沾自喜,妄自尊大,停步不前,不要老是沉浸在幸福的“回顾”中,要戒骄戒躁,不断创新,不断前进,因为“这世界是不住的前进呵”。

       诗歌真具有催人奋进的力量

       《春水》之一三一:青年

       觉悟后的悲哀,

       只深深的将自己葬了。

       原也是微小的人类呵

       [赏析]

       这首诗和《繁星》之一一零一样,也是告诫青年人要正确对待错误和挫折的抒情诗。

       这首诗写得稍微难于理解些。

       但只要我们懂得了读诗要注意其跳跃和省略的特点,那么这首诗就容易理解了。

       这里,我们只要稍稍将诗人的思路作一个梳理,它就成了:青年

       要正确对待错误和挫折,觉悟后还悲哀,就只会深深地将自己葬了。

       这原本是微小的人类的致命弱点呵

       诗歌精短而警策,如醍醐灌顶,足以使那些昏聩的头颅猛醒。

       《春水》之一七四:青年

       珍重的描写罢,

       时间正翻着书页,

       请你着笔

       [赏析]

       这是一首极富哲理的劝勉诗。

       诗歌开篇用呼告手法,采用倒装句式,劝勉青年人勤奋努力地学习,去“珍重的描写”自己的人生诗篇。

       不要懈怠,不要蹉跎。

       然后,用一拟人兼比喻的修辞手法点明原因,催人上进;因为“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啊

       诗歌与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读到此,我们耳畔会油然响起古代那位哲人震聋发聩的警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从而扬鞭催马自奋蹄,勤勉地去抒写辉煌的人生。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什么意思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词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登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仿佛世间的一切都已经浮云过世。

       蝶恋花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

       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

       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扩展资料蝶恋花,词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本名“鹊踏枝”,又名“黄金缕”“卷珠帘”“凤栖梧”“明月生南浦”“细雨吹池沼”“一箩金”“鱼水同欢”“转调蝶恋花”等。

       以南唐冯延巳《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一作晏殊词)为正体,此体为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另有变体二种。

       代表作有李煜《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苏轼《蝶恋花·春景》等。

       关于“蝶恋花”调的来源,学者说法不一。

       明代杨慎在《词品》卷一“词名多取诗句”条中指出:“‘蝶恋花’则取梁元帝‘翻阶蛱蝶恋花情’。

       此说有误,此诗见于梁简文帝萧纲《东飞伯劳歌》其一:“翻阶蛱蝶恋花情,容华飞燕相逢迎。

       清代毛先舒承袭杨慎的观点,在《填词名解》卷二中认为:“梁简文帝乐府有‘翻阶蛱蝶恋花情’故名。

       今人李琏生在《中国历代词分调评注<蝶恋花>》一书中,从词调史的角度否定了前人的观点,认为:“‘蝶恋花’虽与梁简文帝诗句有关,可能这是出于明人的附会,因它绝不可能是六朝时所创制的曲。

语文常识

       1.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2.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3.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4.《诗经》六义:凤、雅、颂、赋、比、兴

       5.“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6.“四库”:经、史、子、集

       7.“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8.“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

       9.“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10.“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11.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隋书》、《周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12.西汉两司马:司马相如、司马迁。

       13.史界两司马:司马迁、司马光。

       14.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15.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6.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17.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18.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 -、白朴、马致远。

       19.风骚:《诗经》和《楚辞》

       20.乐府双璧:《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21.杜甫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2.中国小说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3.《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4.《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

       25.《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

       26.《离骚》是我国第一首优秀的长篇抒情诗,是战国时楚国的伟大诗人屈原。

       27.《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是孔丘的 -及再传 -。

       28.《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私人编撰的史书,是春秋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丘。

       29.《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代著名的通俗小说家罗贯中。

       30.《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小说,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小说家施耐庵。

       31.《西游记》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

       32.《梦溪笔谈》是我国第一部用笔记文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专著,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

       3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34.《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伟大的小说家吴敬梓。

       35.《红楼梦》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早期白话小说,是清代伟大的小说家曹雪芹。

       36.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的诗人,作品收在《楚辞》里。

       37.李清照是我国第一个女词人,作品收在《李清照集》里。

       38.李白是盛唐时期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作品收在《李太白全集》里。

       39.杜甫是盛唐时期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作品收在《杜工部集》里。

       40.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作品收在《白氏长庆集》里。

       近现代作家

       (一)鲁迅(1881~1936),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一件小事》、《社戏》、《孔乙己》、《故乡》、《祝福》、《药》、《狂人日记》、《阿Q正传》是前期小说,除《祝福》出自《彷徨》,其余均出自《呐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范爱农》是前期散文,《论雷峰塔的倒掉》、《记念刘和珍君》、《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呐喊〉自序》是前期杂文。

       《文学和出汗》、《友邦惊诧论》、《为了忘却的记念》、《拿来主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人生识字糊涂始》等是后期杂文。

       鲁迅小说集有《彷徨》《呐喊》,历史小说《故事新编》,散文《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集有《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二)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文字学家、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

       诗集有《女神》《星空》《前茅》《新华颂》《百花齐放》《长春集》等,历史剧有《棠棣之花》《屈原》《虎符》《卓文君》《武则天》《蔡文姬》等,回忆录有《洪波曲》,历史论文有《甲申三百年祭》。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天上的街市》《屈原》(节选)。

       (三)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人,小说有《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子夜》《林家铺子》《春蚕》(与《秋收》《残冬》合称《农村三部曲》)。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白杨礼赞》《风景谈》《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四)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教育家、文学家,著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古代英雄的石像》《景泰蓝的制作》《苏州园林》《夜》。

       (五)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浙江绍兴人,著名诗人、散文家。

       中学课本中有《春雨》《荷塘月色》《绿》《威尼斯》。

       (六)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戏剧家,小说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戏剧有《茶馆》《龙须沟》等。

       中学课本里有《在烈日和暴雨下》(选自《骆驼祥子》)、《龙须沟》(节选)、《茶馆》(节选)。

       (七)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著名戏剧家,主要剧本有《赛金花》《秋瑾传》《上海屋檐下》,改编的电影有《林家铺子》《祝福》《春蚕》,优秀报告文学《包身工》。

       (八)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福州人,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诗集有《繁星》《春水》等,小说集有《南归》《往事》等,散文集有《同情》《冰心游记》等。

       课本里有《小橘灯》。

       (九)巴金(1904~),原名李芾甘,四川人,主要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课本里有《灯》。

       (十)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著名戏剧家,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

       课本里有《雷雨》(节选)。

       外国作品:1.世界名著中四大吝啬鬼:《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悭吝人》中的阿巴贡。

       2.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

       3.欧美三大短篇小说家: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

       4.奥斯特洛夫斯基 苏联 小说《筑路》

       5.巴尔扎克法国小说《守财奴》

       6.巴甫洛夫苏联书信《给青年的一封信

       7.达尔文英国说明文《物种起源》导言

       8.都德法国小说《最后一课》

       9.恩格斯德国议论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0.法布尔法国科学小品《蝉》

       11.伏契克 捷克斯洛伐克 报告文学《二六七号牢房》

       12.高尔基俄国散文诗《海燕》

       13.高尔基俄国小说《母亲》

       14.海涅德国诗歌《西伯利亚的纺织工人》

       15.惠特曼美国诗歌《啊,船长,我的船长》

       16.壶井荣日本散文《蒲公英》

       17.马克•吐温美国小说《竞选州长》

       18.莫泊桑法国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19.莫泊桑法国小说《项链》

       20.欧•亨利美国小说《警察和赞美诗》

       21.普希金俄国诗歌《恰达耶夫》

       22.契诃夫俄国小说《变色龙》

       23.契诃夫俄国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24.莎士比亚英国戏剧《威尼斯商人》

       25.伊索古希腊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26.伊索古希腊寓言《蚊子和狮子》

       太多了,剩下的就平时多留意积累吧!希望有用.

       参考资料:语文文学常识

       评论(4)|271

       检举|2022-10-23 22:47味祚耶|四级

       四书:大学 中庸 孟子 论语

       五经:诗 书 礼 易 春秋

       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乐府双璧:木兰词 孔雀东南飞,

       史学双璧:史记 资治通鉴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大李杜:李白 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 杜牧

       《春秋》三传: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三教:儒 释 道

       三曹:曹操 曹丕 曹植

       公安三袁:袁宗道 袁宏道 袁中道

       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 武昌黄鹤楼 南昌滕王阁

       岁寒三友:松 竹 梅

       三言: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冯梦龙)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 仪礼 礼记

       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三从四德中三从:未嫁从父 既嫁从夫 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 妇言 妇容 妇功\/品德 辞令 仪态 女工

       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 群为臣纲 夫为妻纲

       五常:仁 义 礼 智 信 4.

       四史:史记 汉书 君汉书 三国志

       初唐四杰:王勃 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

       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 欧阳修 苏轼 黄庭坚

       宋中兴四诗人:陆游 杨万里 范大成 尤袤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 秦观 曾补之 张来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 王实甫 马致远 白朴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 祝枝山 文征明 周文宾

       楷书四大家:唐-颜真卿 柳公权 欧阳洵 元-赵孟頫

       国画四君子:梅 兰 竹 菊

       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

       五伦:君臣 父子 兄弟 夫妇 朋友

       五音:宫 商 角 征 羽

       六艺经传指:诗 书 礼 易 乐 春秋

       六艺指:礼 乐 书 数 射 御

       诗经六义措:风 雅 颂 赋 比 兴

       六部;户部 吏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苏门六君子:黄庭坚 秦观 晁补之 张来 陈师道 李麃

       竹林七贤:嵇康 阮籍 山涛 向秀 阮咸 王戎 刘伶

       建安七子:孔融 陈琳 王粲 徐千 阮瑀 应瑒 刘桢

       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扬州八怪指;汪士慎 李鳝 金农 黄慎 高翔 郑燮 罗聘

       九歌指:东皇太一 云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东君 河伯 山鬼国殇 礼魂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窦娥冤》《赵氏孤儿》《精忠旗》《清忠谱》《桃花扇》《汉宫秋》《琵琶记》《娇红记》《长生殿》《雷峰塔》

       中国十大古典喜戏:《救风尘》《玉簪记》《西厢记》《看钱奴》《墙头马上》《李逵负荆》《幽阁记》《中山狼》《风筝误》

       十三经:《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左传》《礼记》《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库尔贝先生里面库尔贝先生是谁

        居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1819-1877)法国画家,写实主义美术的代表。

       自幼天赋聪颖、相貌出众,既高傲自大、自命不凡,又热情奔放、慷慨大方,从中学时代就成为同龄朋友们心悦诚服的领袖。

       生平:

       1819年6月11日出生于法国东部奥尔南一个葡萄园主的家庭。

       1841年,他的父亲送他到巴黎念大学,要他学习法律,但他却立志做一名画家,在皇家美术学院和贝桑松美术学院学习。

       1842年,创作了自画像为主题的《抽烟斗的人》。

       1848年,库尔贝由于革命思想家普鲁东和诗人波特莱尔的影响,积极投身法国社会的革命运动。

       1849年,由于革命激起了库尔贝描绘贫困场面的兴趣,库尔贝创作了《采石工人》。

       1854年,他的画在法兰克福展出,在德国大众的心目中获得很大的成功。

       由于革命思想家普鲁东和诗人波特莱尔的影响,库尔贝在1848年就积极投身法国社会的革命运动。

       1855年,木板枷画展的反传统精神,使他赢得了一大批激进的青年画家的拥戴。

       1855年,库尔贝创作了在他的油画作品中处理上最复杂也最成功的作品“画家工作室”。

       并于同年,在一座棚屋里举办了个人画展《现实主义—G·库尔贝画展》,使他赢得了一大批激进的青年画家的拥戴。

       1867年,展出了著名的《绿荫下的小河》,又名《黑泉河》。

       1872年,库尔贝又投身伟大的巴黎公社运动,担任公社委员和美术家联合会主席,热情为公社绘制旗帜、徽章和各种宣传品。

       巴黎公社失败后,库尔贝被捕入狱,在狱中所画的《戴贝雷帽系红领带的库尔贝》,表现了他这个时期的革命风貌。

       1873年,经友人保释,库尔贝出狱,随即流亡瑞士,1877年12月31日在瑞士的洛桑逝世。

       享年58岁。

       创作初期

       1841年,他的父亲送他到巴黎念大学,要他学习法律,但他却立志做一名画家,当他23岁时就已掌握了自己风格的主要因素。

       他早年学过法律,以后改学美术。

       1839年他到巴黎,除曾向几个画家学画外,把主要精力用于观察社会生活,并研究和临摹一些美术馆中的名画,包括卡拉瓦乔、里韦拉、苏尔瓦兰、委拉斯贵支,D.等的油画。

       1841年,他的父亲送他到巴黎念大学,要他学习法律,但他立志做一名画家,他在皇家美术学院和贝桑松美术学院学习。

       当他23岁时就已掌握了自己风格的主要因素。

       在古代 -中,他最欣赏17世纪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的技巧,专心地临摹过不少收藏在卢浮宫的委拉斯贵支的作品。

       客死异邦

       在狱中,库尔贝在小本子上画了巴黎公社失败的悲壮事件,如:素描《枪杀》、《在狱中》(均藏卢佛尔博物馆)等。

       他晚年亡命瑞士,客死异邦。

       库尔贝在他的写实主义宣言中确立了以反映生活的真实为创作的最高原则,并肯定了平民生活的重要性和巨大意义。

       他把自己的创作跟法国人民的革命运动联系在一起。

       尽管其艺术见解有时显得有些偏激,如否定历史题材和不赞成在绘画中表现幻想等,但这类言论当时主要是针对学院派艺术的弄虚作假和陈腔滥调而提出的。

       库尔贝的艺术实践和理论从整个来看具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意义。

       他对19世纪的其他写实主义画家及其以后的印象主义画家,都有很大影响。

       他的早期作品《带黑狗的自画像》、《受伤的男子》、虽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但已表现出写实的倾向。

       他的创作盛期,是伴随着1848年的革命开始的。

       代表作《奥尔南午饭后的休息》(藏里尔美术馆)和稍后的《采石工人》(藏德累斯顿美术馆),摒弃沙龙美术的传统,采用纪念碑式的构图,描绘平民的日常生活,表现了人民的苦难,虽受到保守势力的猛烈攻击,却获得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

       同类优秀作品还有《乡村姑娘》、《筛麦妇》、《浴女》等。

       1855年他创作的大型油画《奥尔南的葬礼》和《画室》遭万国博览会评选团否决,便愤而在博览会附近搭起一个棚子,举办了名为“现实主义、库尔贝40件作品”的展览,并发表声明阐述自己的艺术主张,向保守派所倡导的陈腐题材和清规戒律进行了挑战。

       指出现实主义就其本质来说是民主的艺术;反映生活的真实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原则;强调反映平民生活的重要性和巨大意义。

       《奥尔南午饭后的休息》

       《筛麦妇》

       《筛麦妇》是18世纪法国写实绘画 -居斯塔夫·库尔贝的作品。

       库尔贝总是以俯视的高傲神态看待世界和人生,他十分关心社会,对被压迫者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他通过艺术,不加人工修饰再现他周围的现实生活。

       他一生中画过许多妇女的形象,而以这幅筛麦女子最朴实、最能体现他的美学思想。

       图中的焦点是穿红衣跪着筛麦的年轻妇女,她几乎占据了整个构图的中心,以高超的写实技巧,选择独特的背影表现方式,去描绘她那毫无修饰的自然身姿,着实耐人寻味。

       红衣妇人的头向前微俯着,裸露出洁净修长的颈项,紧身衣裹着的背影丰满而健壮,手臂圆润而结实。

       她那正在筛麦优美的姿态,充满了青春的力量,给人以健美的感觉,可以想像这是一位健康而美丽的农村姑娘。

       《石工》

       1849~1856年间,库尔贝的一些最重要的作品问世了。

       1849年,在油画《石工》中,满怀同情地表现了贫苦工人的艰苦劳动。

       这是过去画家们较少表现的一个题材。

       此画纪录了画家有一次在路上行走时目睹的情景,他没有当场对景写生,而是邀请两个工人到画室来做模特儿,然后进行创作。

       此画把无情的现实跟浪漫主义的幻想和学院派新古典主义的理想化和虚假作了对照:画中两个受尽生活折磨的工人的形象具有何等深刻的概括性含义,正如画家本人在友人的一封信中提到此画时所说那样:“在这样悲惨的生活中,这就是他们的一切啊

       看吧,贫困和不幸就是这样无遗留地表现出来了。

       库尔贝这种如实地再现法国平民悲惨生活的画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映。

       《石工》原藏德累斯顿美术馆,1945年被烧毁,如今只留下了一些印刷品。

       《画室》

       1855年,作大型油画《画室》(卢佛尔博物馆)。

       画家自称此画为“概括了我7年艺术和道德生活的真实的寓喻”。

       关于此画的内容,画家本人在友人的一封信中作了解释:“(在《画室》中)我在中间作画。

       右边是我的同道,我的朋友、工人们、热爱世界和热爱艺术的人们。

       左边是另一个世界,日常生活的世界,人民、忧愁、贫困、财富,以及那些损害他们的人,还有生活在死亡边缘的人们。

       画中的人物和道具都有一定的寓喻,例如,画架后面的石膏像,是对僵化了的学院艺术的讽喻。

       《奥尔南的葬礼》,同样创作于1849年,它不是像《采石工人》那样有感于人类的贫困而作。

       这幅画是以令人惊异的技巧画成的。

       风景色彩绝妙的透明感,以及红、白、青各色的调子,使得整个画面为之丰富起来。

       平面铺开的构图是由于画室狭小所造成的,画家在画室里无法退到远处去看画。

       据库尔贝说。

       他只好“瞎画一气”。

       因此,前景堆积了那么多人物的肖像;这些肖像主要是具有文学的性质,而不是艺术的性质;画家画这些肖像的用意,是为了刻画出这些坚强的在体质上和精神上都很有韧性的高地人性格来。

       妇女们脸上的悲伤表情,虽然也受到了人们的赞美,但还是有点做作;在这幅画中,更应该得到赞美的是这些脸部的“绘画性”。

       《路遇》

       《路遇》这幅画实际上是群体肖像画,画中的画家显得高傲、自信自尊而受人尊敬,他有意将地平线压得很低,使人物显得高大,运用室外光照,色彩灿烂透明,这是一幅自我表现的杰作。

       画中所描绘的是画家库尔贝自己背着画箱外出写生,途中相遇朋友勃吕阿及其仆人的情景。

       这幅画的意图是表现画家那种孤高自傲的虚荣心。

       所以,画中他那一小撮楔形胡子,被人戏称为“您好,库尔贝先生”

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的全文解释?

        译文: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

       《天上的街市》写于1921年10月24日,后收录于郭沫若的第二本诗文集《星空》中,《星空》收录的作品均为诗人1921年至1922年在日本、上海两地所作。

       20世纪20年代初期,“五四”高潮已过,大革命时代尚未到来,诗人在苦闷中彷徨。

       他不满现实,热烈地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在灿烂星光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烂漫气息浓郁的《天上的街市》,展示他心目中天国乐园的一幅蓝图。

       二、赏析诗人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想象成是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把空中的流星想象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企盼之情。

       全诗风格恬淡,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整齐的短句、和谐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纯真的理想。

       三、简介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在书法艺术方面,郭沫若同样成就不凡,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8字要诀。

       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

       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

       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70余年。

       青年郭沫若的书法得到社会承认,始于辛亥年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上的街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郭沫若

对乡愁的理解

        乡 愁

       一、课文分析

       读《乡愁》这首诗,我们能感到诗人余光中心灵深处一个执著的主导情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很显然,这首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

       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这几个标示时间的短语,都明确出现在这首诗每一小节的第一行。

       我们可以看出,诗的每一小节,实际上都对应着人生的某个阶段。

       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诗人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

       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成年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诗至此处,读者不禁会想,世间还有什么样的离情比死别更令人断肠

       有,那就是乡愁!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

       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

       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

       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

       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

       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二、问题研究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类似的托物寄情的技巧在余光中其他的诗作里也时有所见。

       如: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

       皮靴踩过,马蹄踩过

       重吨战车的履带踩过

       一丝伤痕也不留下

       《白玉苦瓜》

       台风季,巴士峡的水很拥挤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

       浮动在杯底的是我的家谱

       喂!再来杯高粱!《五陵少年》

       在林肯解放了的云下|

       惠特曼庆祝过的草上

       坐下,面对鲜美的野餐|

       中国中国你哽在我喉间,难以下咽

       东方式的悲观

       《敲打乐》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是诗人参观故宫博物院藏品后吟出的名句,他巧妙地将大陆之爱与一只晶莹剔透、几经劫难仍完好无损的白玉苦瓜联系到了一起。

       而诗人留学异邦因孤独冷寂而酗酒的情绪,被别出心裁地喻为“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

       类似的例子还有,“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当我死时》),“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仍是一块拒绝融化的冰”(《我之固体化》),等等,这些诗句均将诗人心中难以言说的情绪物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激荡着读者心 -有的情感。

       三、诗人评说:溶哀愁于物象(流沙河)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写于1972年)。

       这首小诗我用四川土话朗诵过好几次,听众反应强烈。

       诗写得好,一目了然,谁要我来詹詹费词。

       真要叫我说说,却又感到为难。

       这是一粒水晶珠子,内无瑕斑,外无纹痕,而且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叫我说些什么。

       我看见了的,别人也都看见了,还要我来说吗。

       看来看去,这粒水晶珠子仿佛不是工匠琢磨成的,而是天然形成的…

       不。

       这是诗,人写的。

       既然是人写的,总不会是一挥而就的,其间必有一个创作过程。

       这个过程,如果自己出来说说,我们听了,或有助于今后写诗,也未可知。

       可惜沧海横隔,同胞难聚,遗憾遗憾。

       那么,参照着写诗的一般经验,我就来冒昧地猜一猜余光中是怎样写成这首诗的吧。

       故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古今一样,中外相同。

       翻翻唐诗宋词,游子抒写乡愁之作,多得叫人吃惊。

       现代中国人,粗具文化的,差不多都念过或听别人念过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0年代的和40年代的学生,恐怕都唱过或听别人唱过这支歌吧:“念故乡,念故乡,故乡真可爱。

       天甚清,风甚凉,乡愁阵阵来。

       故乡人,今何如,念念常不忘。

       在他乡,一孤客,寂寞又凄凉…”只是这支歌的曲调是从捷克音乐家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乐》里挪借来的,这点唱的人未必都知道。

       至于40年代的那些不愿做亡国奴的流亡学生,几乎没有一个不会唱《流亡三部曲》的。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台上一唱,台下都哭,感人至深。

       这支歌余光中肯定会唱。

       他还会唱《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因为他在一首诗里提到过这支歌。

       髫年所唱,没齿难忘。

       那些遥远了的记忆不可能同他的这首《乡愁》无关。

       厚积薄发,一首小诗里涵藏着多少年的感受啊!余光中该记得很清楚,自己小小年纪,做了流亡学生,逃到大后方去读书求学。

       学校里有一个取信栏,他每天去那里看两次。

       紧着心弦,扫视着那一长排信封的队伍,要看看有没有熟悉的字迹—母亲的字迹,写着自己的姓名的。

       多次失望之后,收到一封信了,比伙食团打牙祭还快活。

       恭读了一遍又一遍,都背得了。

       然后细察信封上的邮票,那上面盖着邮戳呢。

       一个小圆圈内有一个大城市,母亲就住在那里呢。

       看能看见,摸能摸着,就是没法回到那个小圆圈内去。

       浩浩长江万里,他在这头(上游),母亲在那头(下游)。

       这一枚小小的印着孙中山先生肖像的盖着故乡的邮戳的邮票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以至十多年后,他写了一首《邮票》:

       一张娇小的绿色的魔毡,

       你能够日飞千里;你的乘客是沉重的恋爱,

       和宽厚的友谊。

       两个灵魂是你的驿站,

       你终年在其间跋涉;直到他们有一天相逢,

       你才能休息片刻。

       邮票啊,邮戳啊,家信啊,印象太深刻了,直到1981年他还在一首《梅雨笺》里写到它们:“方的邮票\/圆的邮戳\/只轻轻地一敲\/扁扁的心情(河注:薄薄的家信)\/就留下了烙印。

       《乡愁》的第一段抓住邮票这个物象,说小时候的乡愁,一个流亡学生的乡愁,是母亲从远方寄来的信件上贴着的那一枚邮票。

       这样写,对他说来,不但是很方便的,而且是很合情的,很合理的。

       少年时期匆匆去了如烟云之过眼,未来的诗人渐渐长大了。

       40年代末,他随父母迁居香港,旋即去台湾,插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级。

       1952年毕业后,第一本诗集《舟子的悲歌》出版,得到梁实秋的好评,名声大噪,同时入伍服役。

       1954年同未来的妻子小名咪咪的恋爱,有一首情诗《咪咪的眼睛》为证。

       1956年退伍,入东吴大学任教,结婚。

       两年后去美国留学进修,该算是新婚别。

       台湾基隆港上船,横渡太平洋,美国旧金山港登岸。

       身在异国,心在家里,捻弄着那一张窄窄的来程船票,乡愁顿起。

       不过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已经变了,慈母让位给新娘了。

       少恋母,长恋妻,人之常情啊。

       《乡愁》的第二段抓住船票这个物象,说长大后的乡愁,一个异国孤客的乡愁,是把他从新娘身边引走的那一张船票。

       这样写,对他说来,也是很贴切的,他写他自己的真实感受嘛。

       1958年母亲去世,遗体火化。

       他把骨灰匣安放在窗台上的盆花丛里,写诗为母亲招魂,唤她的慈魂快快回来,回到这“火后的小城”里来,回到这“四方的空城”里来。

       在这一首《招魂的短笛》里,他对母亲的慈魂说:“春天来时,我将踏湿冷的清明路,\/葬你于故乡的一个小坟,\/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个小镇(河注:他的母亲是江苏武进人)。

       垂柳的垂发直垂到你的坟上,\/等春天来时,你要做一个女孩子的梦,梦见你的母亲。

       余光中是个孝子,多有悼亡母的章句,写得十分感伤。

       送母亲的骨灰匣回她的故乡去入土安葬,这一孝思,迄今二十多年了,尚未实现,虽然春天已经来到了。

       那骨灰匣想来早已入土,大约是安葬在台北市郊的圆通寺吧,因为他在一首诗里说,清明节扫墓日他听见母亲在圆通寺喊他。

       以常理推之,那里该有一方小坟吧。

       邮票啊,船票啊,坟墓啊,这些物象里潜溶着多少哀愁啊!它们象征着距离:邮票,船票,空间的距离;坟墓,阴阳的距离,死生的距离。

       薄薄的一层混凝土,内外相隔,那么遥远,比千山万水的相隔更遥远啊!《乡愁》的第三段抓住坟墓这个物象,说母亲去世后留给他的乡愁,一个孝子的乡愁,是使他抱恨终天的那一方坟墓。

       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又变了,爱妻让位给亡母了。

       这一段是高潮,出奇制胜。

       读者为之惊愕,细细一想,悲从中来。

       我朗诵到这里,嗓子都颤抖了。

       人到中年以后,阅历既多,五味尝遍,渐渐地看透了人世的诸般畸形怪相,于是不再好奇;渐渐地懂得了事业的艰难,于是雄心消泯。

       他的头脑里憧憬日少而回忆日多,愈来愈像反刍动物,常常咀嚼肚子里的旧闻往事,竟有回甜之感,于是“鸟倦飞而知还”,有了落叶归根的愿望。

       白天忙着,不太觉得,到了夜间,故国故乡故园便频频地来入梦了。

       早晨醒来,梦去无痕,依然人在台北市厦门街的小巷中的一座古老的院子里。

       乡愁难遣,翻翻中国地图,神游太湖,溯江而上,直抵重庆市江北县悦来场,又沿江而下,看那“蒋山青,秦淮碧”的南京城,想起昔年那里有许多美丽的表妹…最可恼的是那一湾海峡,二指宽罢了,浅浅的一层海水比纸更薄,就是涉不过去。

       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再一变,变成了那可恼的海峡。

       《乡愁》的灵感也许是这样来的吧

       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腹稿里支起的第一个构架,很可能就是这样的。

       有了这个构架以后,便回头去翻查记忆的仓库,专找如海峡那样的象征着距离的物象。

       不费多少工夫,就找到了邮票啦船票啦坟墓啦之类的物象。

       于是用这些物象做横梁,仿照着第一个构架,又支起了下面三个构架:

       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这便是《乡愁》的雏形了。

       第一个构架,就其意义而言,分量最重,虽然是先出,却做了结尾。

       何况按时间顺序排下来,也应该做结尾。

       诗人写过去,只是为了写现在。

       现在望着一湾浅浅的海峡发愁呢,这才是全诗的落脚点。

       余光中把《乡愁》归入他所说的“浅易之作”。

       他所说的“浅易之作”是指那些如《乡愁》一类读就懂”的诗,不是说“浅易”的一定不好。

       “浅”是文字浅显,“易”是容易读懂,他不反对“浅易”,但是,台岛那里“许多读者”“要求一首诗一读就懂”,却遭到他的反感。

       他说:“一个人如果只能读浅易的诗,就注定自己终身在诗国做匆匆过境的观光旅客。

       这话恐怕说得太重了吧。

       除了写诗的内行,一般读者,各有各的事业,奔波忙碌,然疲役,偶有余暇,不去看电视看电影看跑马看黄书,而去观光诗国,也就算是很不错的了,哪怕匆匆过境呢。

       对这样的读者,理当叩头称谢才是,不宜责之太重。

       何况台岛那里就是有些深奥得可厌的诗,不但一般读者叫苦,写诗的内行也说读不懂呢。

       例如张默的《无调之歌》,大诗人如洛夫者竟然都这样说:“这首诗我看了很久,看不太懂。

       何况一般读者呢。

       要求浅易一些,一读二读三读终能读懂,而不是愈读愈头疼,难道不应该吗

       我之所以要向读者介绍《乡愁》,正是看中了它的“浅易”。

       而它的精巧的构思,溶哀愁于物象的本领,值得我们潜心揣摩,从中学习诗艺,乃是自不待言的了。

       (选自《流沙河诗话》,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四、《乡愁》赏析(李元洛)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

为什么说徐志摩是一个因情而生 缘情而获得诗人

        缘情而生 因情而灭

       作为“新月双璧”之一的徐志摩,其短暂的文学生涯同短暂而富传奇色彩的人生一样,充满谜一样的意蕴。

       多角度分析徐志摩的生活经历,特别是爱情遭遇,不难发现徐志摩文学创作的发生及衰竭之因,即其爱情生活的发生衰竭是其文学艺术创作发生、衰竭的根源,二者为伴生关系。

       缘情而生,因情而灭:试析徐志摩文学创作发生、衰竭之因(片断)

       陈伟华(湖南大学文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2)1、私语—创作萌芽期

       私语三秋的情诗情事/情语情节/临了轻轻的将他拂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跟着秋流去。

       这秋雨的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诗情节,也掉落在转引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跟着秋流去。

       (《私语》)

       目前可见最早的徐志摩文学创作是诗《草上的露珠儿》。

       据徐志摩回忆,他在康桥曾有好些诗作,然而现在都无法见到。

       可以说,1922年以前这个时期他的文学创作仅仅是属于对某个人私语,极具隐蔽性。

       他的文学细胞也象那草上的露珠儿,刚刚折射出一点点太阳的亮辉。

       对于诗,徐志摩说:“诗是写给爱人的,故精制而秀美”。

       明确表明了这一时期徐志摩诗作的私语性质。

       1920年,徐志摩在英国遇上了年仅16岁的林徽因,从此被她吸引。

       吕家乡在《个性解放的追求和幻灭—徐志摩诗歌的思想倾向》中论述到:“徐志摩把爱情看作是‘性灵美’的集中体现,而没有认识到它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因此,他往往孤立的就爱情写爱情,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

       他这个说法,刚好反正证了徐志摩创作的为情而生。

       因为他本来是为爱情而创作,他没有必要拉大旗作虎皮,在咏叹着人类最本质的情感时,拉进诸如劳工神圣的神圣主题来装点门面,升华情趣。

       对此,林徽因后来在《纪念徐志摩逝世四十周年》中也谈了这样的看法。

       她说:“朋友,你写诗的动机是坦白不自主的,你写诗的态度是诚实,勇敢而倔强的。

       他写诗的目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呢

       徐志摩在1923年梁启超的信中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

       不得,我命。

       如此而已.胡适在《追悼志摩》也中谈到,徐志摩是一个有着爱、美、自由的单纯信仰观。

       也就是说,他作诗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唯一之灵魂伴侣。

       对于徐志摩跟文学的缘分,他自己认为:“我查过我的家谱,从永乐以来我们家里没有写过一行可以传诵的诗句。

       当然,这种观点是值得怀疑的。

       不过在徐,倒透露了他的心声:他作诗,纯粹是出于偶然,是因为那奇异的风,奇异的月色。

       当然,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我们不能说他有了心仪的女性,就有了他光焰万丈的文学。

       但可以这么说,她是他文学创作的催化剂,是他心语的倾听者,是他灵魂的寄托。

       可以这么假设,倘没有她,他定会沉浸在作中国的“汉密尔顿”的理想中。

       而以她前妻家族的显赫地位,他成为金融界的名流也未尝不能。

       但事实偏偏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徐志摩后来回忆说,“我敢说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叫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他又在 1922年8月7日傅来仪[注:傅来仪为英国艺术家]的信中说:“我一直认为,自己最大的机缘是得遇狄更生先生。

       是因着他,我才能进康桥享受这些快乐的日子。

       而我对文学艺术的志趣,就这样的固定成形了。

       确实因狄更生的脸面,徐志摩才得以进入康桥学习,但如果就此认为是狄更生使徐拜倒在缪斯石榴裙下,那显然是中了徐的诡计了。

       其实徐在这两段话中很机智的使用了模糊语,狄更生也好,康桥也好,只是徐兴趣转移的充分条件,他有意隐去了必要条件,使人产生美丽的误读。

       这个必要条件是什么呢

       他后来在1931年所作《猛虎集序文》中泄漏了全部的秘密。

       他说:“但生命的把戏是不可思议的,整整十年前,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奇异的月色。

       从此起,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抒写。

       这“奇异的风”,“奇异的月色”,到底是什么呢?陆耀东认为:“奇异的风”、“奇异的月色”是隐语,徐志摩抵英后,与威尔斯、魏雷、卡因等英国著名作家诗人交往,开始对文学产生极大兴趣。

       与此同时,他结识了一位随父逗留在伦敦的美丽少女林徽因,并疯狂的向他求爱。

       也正在此时,他开始写诗。

       据此,可以肯定他所谓的“奇异的风”、“奇异的月色”,决不只是指自然界的风月。

       (陆耀东《徐志摩评传》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另一《徐志摩评传》的刘炎生则认为:“则显然是指他与林徽音相恋对他产生的影响而言的。

       (《徐志摩评传》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观二人的说法,陆的说法比较含糊,而刘的说法失之片面。

       笔者认为,“奇异的风”、“奇异的月色”是康桥的文化氛围和那美丽女性的合力。

       其中控制着风的方向的是对他的情爱力度。

       可以这么说,生性浪漫不羁的徐志摩心中诗魔的潘多纳的盒子是她给打开的。

       他的诗情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迅速进入情感泛滥期。

       打一个浪漫的比方,康桥就是温床,具备适宜的温度湿度以及阳光等一切生长的要素,美丽可人的她便是那充满旺盛生命力的种子。

       一不小心置入了徐志摩的心怀,便疯狂的不可遏止的长出茂盛的诗文的苗来。

       “只有一个时期,我的诗情有些象是山洪暴发,不分方向的乱冲。

       那就是我最早写诗那半年。

       生命受了一种伟大力量的震撼,什么半成熟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顾间散作缤纷的花雨。

       《猛虎集·序文》这最早写诗的那半年,即刚结识林徽因的那半年。

       这“伟大力量”显然指情爱的力量。

       他又接着说,“我在短时期内写了很多,但几乎全都是见不得人的,”到底是什么诗见不得人呢

       这确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

       现在我们能读到的他1922年以前的诗作只有唯一的一首《草上的露珠儿》(1921年11月23日作)。

       总的说来,这个时期,由于情爱的作用,使徐志摩的志向发生根本转变,并且,由于情爱的作用,使他把心中的那种情欲发酵为诗情发泄出来。

       2、月下待杜鹃不来—创作旺盛期

       看一回凝静的桥影\/数一数螺细的波纹,\/我倚暖了石阑的青苔。

       青苔凉透了我的心坎\/月儿你休学新娘羞\/把脊背掩盖你的光焰首,你昨宵也在此勾留。

       可听她允许今夜来否

       听远村寺塔的钟声\/像梦里的清涛吐复收,省心海念潮的涨歇\/依稀漂泊踉跄的孤舟。

       水粼粼,夜冥冥,思悠悠,\/何处是我恋的多情友

       风飕飕\/柳飘飘\/榆钱斗斗。

       令人长忆伤春的歌喉。

       (《月下待杜鹃不来》)

       1922—1924年6月是这一时期的时限。

       代表作有:诗集《志摩的诗》,集外诗有《情死》、《私语》、《清风吹断春潮梦》、《你是谁呀》、《悲思》等20 余首,及《春痕》等小说,《泰山日出》等散文。

       以及翻译诗数首。

       对于这一时期的创作。

       他在《猛虎集序》中说:“我的第一集诗—《志摩的诗》是我1922年回国后两年内写成的,在这集子初期的汹涌性,虽已消灭,但部分还是情感的无关阑的泛滥。

       从徐的叙述中,我们又一次找到了其文学创作是为情而生的明证。

       下面简单回顾徐志摩这一时期的活动历程。

       这里先讨论两个问题,第一,1922年8月,徐为什么要抛开洋博士的迷人头衔,毅然回国。

       第二,徐的原配夫人张幼仪才貌双全,与她的结合,徐一开始并未提出异议,留学英伦伊始,还迫不及待要求张为其伴读。

       何以在他产后不久便要求离婚

       对于第一个问题,有观点认为,在徐志摩,拯救整个中国社会正要从改革社会政治制度开始,但是,这种明显带有青年热血特征的生命冲动,在诗人进入典雅保守的康桥以后,就逐渐的消蜕了,此时他已经淡化直接参与社会政治经济的生命意识。

       开始试图从更广义的“人”的角度来寻找、印证他的生命经验欲望。

       实际上,他从未完全停止过政治活动,1923年11月28日在《努力周报》上发表《就是打破头,也还要保持我灵魂的自由》支持北大校长蔡元培不与北洋军阀合作的立场。

       1923年冬,张君劢组织理想会,徐应约作《政治生活与王家三阿嫂》表明了他的政治思想。

       1924年3月成立新月社,4、5月间陪伴泰戈尔游中国,建议阎锡山在山西建立农村建设试验基地。

       5月29日陪泰戈尔访日。

       9月写散文诗《婴儿》、《白旗光》、《毒药》。

       他办新月社的目的,他在《给新月》(1924年1月24日,《晨报副刊》)谈到:“这躺沙发决不是结社的宗旨,吃好饭菜也不是我们的目的。

       几个爱做梦的人,一点子创作的能力,一点子不服输的傻气,合在一起什么朝代推不翻,什么事业做不成

       我们并没有展露我们的菱角。

       由此看来,康桥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的头衔对他还是颇有吸引力的,但他终于抛弃了,其原因就在于,“一九二二年秋,徐志摩倾心的少女随父回国,他也无心在英伦逗留,遂乘船东行。

       正如胡适所说,徐志摩是一个有着单纯的爱美自由理想信仰的人,为了自己的追求,可以抛开一切。

       因此他做出此番惊世骇俗之举也在情理中。

       也正应了拜伦那句话: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

       实际上,在英伦留学期间,他受拜伦的影响颇大。

       由此对于第二个问题的解答也就有了一些眉目。

       对此,徐志摩自己的解释是:“我之甘冒世之大不韪,非特求免凶残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

       求人格之确立。

       求灵魂之救度耳。

       他甚至认为与张的离婚是“转夜为日,转地狱为天堂,是彼此重现生命之曙光的不世之荣业”。

       (《梁启超信》)

       当然,他的自我辩解有一点点成立,但无法掩饰自我矫饰的成分,“既求良心之安顿,”又为何在张幼仪初产之时便弃其母子而去。

       说是“转地狱为天堂”则更为大谬,当初徐求学英伦时要求张为之伴读,言辞是何等切切。

       既自甘坠入地狱,又怎能怨别人

       这里真实的原因是,“1921年秋天,徐志摩在英国求学期间认识了林徽因…志摩为之倾倒,但她提出必须与原夫人离婚,方能考虑婚嫁之事。

       上述一大段文字,似乎与徐志摩的文学创作毫无牵连。

       但实际不然。

       由上述可看出,他对他所心仪的女子已痴迷到了可抛弃一切的地步。

       但是他又不是那么轻易能得到。

       于是那种情感救在他心中郁积。

       弗洛伊德理论中认为,在本能诸特性中,本能为了减轻紧张而采用的对象和手段最容易发生变化。

       在不能获得第一对象时,能量可以转移到另一能够获得的对象上。

       这种从一个对象向另一个对象的能量转移就称为移位。

       这里,为了缓解压力,徐志摩下意识的是用了,移位的方法,将能量发泄到文学创作上来。

       弗洛伊德认为,文学创作的动因是里比多,即性欲。

       艺术家从事创作并不基于他接触生活,观察生活,进而体验生活而获得丰富经历,而是基于人的本能欲望,这些欲望最强烈并最容易冲动的就是里比多,因为人的欲望长期受到压抑而的不到满足,致使他们郁郁寡欢。

       为了满足这些压抑的欲望,他们便在艺术创作中寻找欢乐。

       这纯属他们的性冲动。

       徐曾经说过:“世上再没有比写诗更惨的事。

       林徽因给它的注脚是:“我看一个人一生为着一个愚诚的倾向,把感受到的复杂的情绪尝味到的生活,放到自己理想和信仰的锅炉里.烧炼几句悠扬锉铿的语言…来满足他自己本能的艺术冲动。

       这愚诚的倾向,复杂的情绪具体是什么,林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感受的出来。

       笔者认为,愚诚的倾向实指徐“要在茫茫人海中寻找灵魂之唯一伴侣。

       复杂的情绪,指的是二人交往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多样的情感体验。

       这在徐的诗歌中有明显的体现。

       “满足他本能的艺术冲动”则一语道破他诗歌为情而生的天机。

       徐林的爱情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一开始就甜涩交加。

       他同时也不时的在与自己的良心作斗争。

       他于1922年5、6、7月间分别写了《情死》、《私语》、《夜清风吹断春潮梦》等诗来发泄自己的情感。

       陆机认为“诗缘情而绮靡”在《情死》中,他以玫瑰喻爱人,表达了一种为爱情而献生的疯狂的痴迷,“玫瑰

       我顾不得你玉碎香消,我爱你”。

       《情死》作于1922年2月4日。

       (原载1923年《努力周报》)他又在《清风吹断春潮梦》中诉说好梦难圆的悠怨惆怅,“清风

       你来自清林幽谷,\/…\/一似狼藉春阴的玫瑰\/一似杜鹃黎明的幽叹\/韵断香散,仰望天高云远,\/梦翅双飞,一逝不复返。

       此诗作于1922年8月3日,我们注意到,1922年6月,林长民携爱女归国。

       此诗当是此事的反映。

       徐志摩对康桥是十分留恋的,但是他要访他灵魂中唯一之伴侣就必须离开。

       这种欲走还留的情感在他心中焦灼,遂升华成他的1922年8月10 日的脍炙人口的《康桥再会吧》。

       8月7日他毅然启程回国。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24年梁思成偕林徽音赴美求学,徐志摩从此断了对林的追求。

       他的文学创作也就不可避免的随着他的情感的失矢进入徘徊期。

       尽管行动上徐志摩停止了对林的追求,但事实上她一直是他梦英魂绕的女性。

       特别是后来与陆小曼发生情感危机以后,这种情绪更强烈。

       在这种情丝的煎熬下,产生了《云游》、《火车擒住轨》等力透纸背的诗作。

       在《云游》中,他以“一涧流水”自喻表达了对理想中的女性的化身的“云”的爱恨交加的感情。

       涧水对云的情意在“忧愁”、“消瘦”、“盼望”等词中淋漓尽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