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上网行为规范

第一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上网行为规范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上网行为规范

       为进一步严肃工作纪律,加强效能建设,提高执行力,规范我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含公共服务单位)工作人员上网行为,合理高效使用办公电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结合XX市计算机管理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行为规范:

       1.禁止在计算机网络上散布、传播危害党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法律及重大战略部署的言论。

       2.禁止在计算机网络上散布、传播危害国家安全,颠覆国家政权,泄露国家秘密,破坏国家统一,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言论。

       3.禁止在计算机网络上浏览、下载、制作、散布、传播谣言、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教唆犯罪,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言论。

       4.禁止在计算机网络上散布、传播侮辱、诽谤等恶意攻击他人的言论,侵害机关单位和他人合法权益。

       5.禁止在计算机网络上散布、传播破坏常山形象、恶意攻击党政机关及领导形象,危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言论。6.禁止在计算机网络上肆意渲染、散布、传播自然灾害、突发群体性事件、社会焦点、热点及敏感问题的言论。

       7.禁止制作、传播或故意输入计算机病毒以及其他破坏计算机网络公共信息完整性、危害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行为。

       8.禁止上网发布未经审批的,涉及党务、政务、事务等秘密文件、资料、报表、信息等。范围包括:正在研讨、尚未公布的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政策;密级在秘密及其以上的文件;重要的政治、科技、经济情报和信息等。

       9.禁止工作时间上网从事私人间的交流和商务活动。10.禁止工作时间使用电脑上网下棋、打牌、打麻将、玩游戏、网上购物、看电影及娱乐类视频、证券交易等活动。

       11.禁止下载无法识别的信息和操作无法确定安全性的程序,以防被病毒、“黑客”入侵,对单位造成不良影响及危害。

       12.禁止将涉密办公电脑连接到规定外的其他计算机网络上。

       XX年X月X日

第二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法律知识考试卷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法律知识考试

       卷

       单位:

       姓名:

       成绩:

       一、填空题(10题,每空1分,共20分)

       1.《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是对 的具体化,以道德为“高线”,以纪律为“底线”,进一步扎紧了管党治党的“笼子”。

       2.法律是 之重器,良法是 之前提。

       3.我省《第七个五年规划(2022-2022年)》中明确,法治宣传教育的对象是,重点是。

       4.根据刑法修正案(九)规定,犯贪污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在其死刑缓期执行二年期满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后,终身监禁,不得。

       5.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坚持依法执政,全面提高党依据、依据

       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

       6.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关于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的意见》,提出坚持把 放在首位,自觉,维护。

       7.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

       8.党要管党必须从 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 严起。

       9.全体党员、干部必须增强党的意识,时刻牢记自己第一身份是。

       10.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

       二、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到目前为止,我国对现行宪法进行了()次修改。

       A.一 B.两 C.三 D.四

       2.依法治国的核心和关键是()

       A.完善立法 B.依法行政 C.司法公正 D.正确执法

       3.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关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外,其生效时间始于()时。

       A.合同成立 B.不动产交付 C.物权登记 D.占有不动产

       4.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

       B.国家保护宗教团体和宗教组织与国外宗教组织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

       C.宗教和教育实行分离制度,不得在学校开设宗教课程

       D.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5.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张某某通过微信和新浪微博,公开发表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声明,应当给予其开除党籍处分

       B.某报社刊登反对四项基本原则、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文章,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应当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C.妄议中央大政方针,破坏党的集中统一的,应当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D.私自携带、寄递《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所列内容之一的书刊、音像制品、电子读物等入出境,应当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6.讲法治要进一步强化宪法观念,其涵义以下选项错误的是()

       A.树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家根本制度的观念

       B.树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观念

       C.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

       D.树立以法律为依据、以事实为准绳的观念

       7.法治社会建设要求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杜绝“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现象。下列哪一做法无助于消除此现象?()

       A.甲市将信访纳入法治轨道,承诺对合理合法的诉求依法及时处理

       B.乙区通过举办“群众吐槽会”建立群众利益沟通机制

       C.丙县通过地方戏等形式普及“即使有理也要守法”观念

       D.丁市律协要求律师不得代理群体性纠纷案件

       8.留党察看期间,受处分党员享有下列哪些权利()。

       A.表决权 B.选举权 C.被选举权 D.申诉权

       9.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治的生命线是()。

       A.民主 B.自由

       C.人权 D.公正

       10.在我国,公民一词的含义是指()。

       A.出生在我国的人 B.具有我国国籍的人

       C.享有政治权利的人 D.年满18周岁具有我国国籍的人

       三、不定项选择题(20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和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到的“四个必须”是指:()

       A.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B.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

       C.必须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D.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E.必须自觉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2.《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党员廉洁自律规范部分,围绕党员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的关系提出“四条规范”。

       A.“公与私” B.“廉与腐” C.“俭与奢”

       D.“苦与乐” E.“勤与惰”

       3.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哪些?()

       A.合法原则B.合理原则C.权力救济D.合情原则

       4.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取得历史性成就。具体表现为:()。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已经形成

       B.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 C.司法体制不断完善

       D.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5.我国于2022年公布了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随即作出修改。对此,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在我国,政策与法律具有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社会目标

       B.立法在实践中总是滞后的,只能“亡羊补牢”而无法适度超越和引领社会发展

       C.越强调法治,越要提高立法质量,通过立法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问题

       D.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有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压力

       6.法治政府建设要求行政部门不得任意扩权、与民争利,避免造成“有利争着管、无利都不管”的现象。下列哪些做法有助于避免此现象的发生?()

       A.某省政府统筹全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职能,破除地方保护主义

       B.某市要求行政审批部门与中介服务机构脱钩,放宽中介服务机构准入条件

       C.某区依法纠正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坚决惩处失职、渎职人员

       D.某县注重提高行政效能,缩短行政审批流程,减少行政审批环节

       7.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

       A.执行公开 B.管理公开 C.服务公开 D.结果公开

       8.依法治国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制度,其形成标志包括()

       A.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健全的民主制度和监督制度

       C.严格的行政执法制度和公正的司法制度

       D.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和较高的全民法治意识

       9.为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三个至上”, “三个至上”包括()

       A.党的事业至上 B.人民利益至上

       C.宪法法律至上 D.自由民主至上

       10.下列选项中,属于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是()

       A.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和特别行政区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做到几个“善于”,具体是()。

       A.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

       B.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

       C.善于通过一切路径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D.善于运用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1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是()。

       A.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B.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C.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D.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13.《国家安全法》规定,机关、团体和其他组织应当对本单位的人员进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教育,()本单位的人员防范、制止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A.保护 B.动员 C.介绍 D.组织

       14.《安全生产法》明确赋予从业人员的权利有()

       A.知情权 B.赔偿请求权 C.检举权 D.安全保障权

       15.邪教的本质是()

       A.反人类 B.反科学 C.反社会 D.反政府

       16.不能适用假释的罪犯有()

       A.累犯 B.无期徒刑犯 C.有期徒刑犯

       D.因杀人、强奸、抢劫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罪犯

       17.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下列哪项事项不服的,可以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

       A.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不予答复的

       B.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法规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

       C.对限制人身自由或对财产的封查、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

       D.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的

       18.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A、申诉 B、检举 C、控告

       19.贪污罪的主体包括()。

       A.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B.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C.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

       D.受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营、治理国有财产的人员

       20.()受到侵犯时,国家应承担赔偿责任。

       A.人身自由权 B.生命健康权 C.政治权利 D.财产权

       四、判断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在题后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一正一反、相互配套。()

       2.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是我国最低的一级国家政权机构。()

       3.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

       4.道德和法律是两类不同的社会规范,因此两者互不影响。()

       5.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

       6.要避免国家公职人员在代表国家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的“乱作为”或“不作为”行为,就要坚持依法、精简、便捷、高效的原则。()

       7.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任务,是实施“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8.反腐倡廉教育要面向全党,但不需要面向全社会。()

       9.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10.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

       五、简答题(4题,每题5分,共20分)

       1.简述我国宪法的基本特征。

       2.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总方针是什么?

       3.十八届六中全会对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与民划出哪些红线?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六、论述题(1题,每题20分,共20分)

       1.谈谈对“全民普法和守法是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的认识。(不少于600字)

第三篇:关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借调工作人员的规定

       为加强乡镇和县直单位借调工作人员的管理,促进全县干部队伍有序、合理流动,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借调工作人员有关事宜规定如下:

       一、从严控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借调工作人员

       1、本规定所指的机关单位借调人员,是指跨乡镇、部门、行业借用到县内或县外有关单位或部门工作的人员。

       2、县直各单位、各乡镇必须

       牢固树立“编制就是法”的意识,从严控制编外工作人员,没有特殊情况,一律不准借调工作人员。严格控制借调逆流工作人员,坚决禁止公务员岗位借调非公务员人员。

       3、凡未经批准,擅自借调工作人员的,将严肃追究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

       二、严格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借调工作人员审批程序

       1、需借调工作人员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要先向编委办写出核编请示,说明单位现有编制、在职人数和借调工作人员的理由(说明岗位需求和借调人员素质要求)、人数和借调时间等。

       2、编委办核编后,按干部管理权限进行审核和审批。乡镇和县直党群部门要报请县委组织部进行审核并经组织部长批准。政府各部门要报请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进行审核并经主管人事的副县长批准。其中向教育系统借调教师的,必须征求主管县长的意见。

       3、借调部门填写《借调工作人员审批表》

       4、县外单位借调本县内机关工作人员的,由借调干部所在单位填写审批表,报县组织、人事部门审批。

       5、借调干部的借调期限不超过一年,确实需要的重新办理续借手续或办理正式调动手续,不再需要的仍回原单位工作。

       三、加强对借调人员的管理

       1、借调人员在借调期间的工资及正常福利待遇原则上由借出单位按在岗人员发放。情况特殊的,可由双方协商解决,但必须征得借调人员本人认可,并保证借调人员正常待遇的落实。

       2、双方单位负责对借调人员的日常管理和考核,确保借调人员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借调人员的考核以借出单位为主,由借调部门对借调人员提出鉴定意见,作为借调人员考核的参考依据。

       3、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对各单位借调工作人员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四、严肃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借调工作人员的纪律

       1、从发文之日起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借口擅自借调工作人员。

       2、凡违反本通知借调工作人员的,一经发现,责令清退,并按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领导和经办人的责任。

       3、借调人员借调期满,一律回原所在单位工作,借调单位和借调人员不得以任何借口提出其它安置要求。

       4、对因借调影响到干部经济待遇或其他待遇问题的,由双方单位及干部本人负责。

第四篇:酒泉市2022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法律知识考试卷及答案

       酒泉市2022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法律知识考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依法治国 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方略。依法行政 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关键。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已于2022年6月30日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于 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灵魂和精髓。

       A、通信权B、生命权C、健康权D、人格不受侮辱权

       8、犯罪未遂中的犯罪未得逞是指(D)。

       A、犯罪结果没有发生B、犯罪行为没有实施完毕

       C、犯罪目的没有达到D、行为没有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9、下列社会关系不属于民法调整的人格关系的有(D)。A、生命权法律关系B、健康权法律关系

       C、姓名权法律关系D、配偶权法律关系

       10、下列不属于民事主体中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是(C)。

       A.已经成年且精神状况完全正常的人、执法为民 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 是执法为民的根本出发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刑事案件管辖分为 立案管辖和 审判管辖两类。、民事权利的行使,是指权利人依照权利内容所实施的,为了实现自己的权利而作出的特定行为。

       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B)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人民当家作主C.实现工农联盟D.无产阶级掌握政权

       2、下列选项中,那一项不属于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文化权利?(B)

       A、科学研究自由B、出版自由C、文艺创作自由D、欣赏自由

       3、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A)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A.人民民主B.国家民主C.党内民主D.公平正义

       4、依据现行《宪法》规定,关于公民权利和自由,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C)

       A.劳动、受教育和依法服兵役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B.休息权的主体是全体公民

       C.2022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D.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未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5、下列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的表述,(B)项不正确。

       A.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B.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 C.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

       D.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遵守和执行

       6、下列有关非公经济的表述,(C)项不符合宪法规定。

       A.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C.国家鼓励、支持、引导并适度限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D.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7、下列关于罪犯的权利不具有完整的权利的是(A)。

       B.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的人

       C.十四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D.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三、不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ABCD)

       A、人民主权原则B、基本人权原则C、法制原则D、民主集中制原则

       2、下列选项中哪些属于中国公民不具有选举权的情况?(ABD)。

       A、未满18岁B、被剥夺政治权利C、被劳动教养D、患有精神病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中,司法权来源于(BCD)。

       A.党的意志B.现代法治理念C.人民D.社会的需要

       4、法治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但同时又能够按照法律的要求(ABCDE)的职能

       A.提供公共产品B.履行好公共服务C.社会管理D.市场监管E.经济调节

       5宪法具有最高地法律效力,其主要表现是(ABCD)

       A、宪法是立国之本与治国之策B、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地根本行为准则 C、宪法是普通法律制定地基础和依据D、与宪法相抵触地一切法律、法规无效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实质是(A)

       A.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B.工人阶级领导 C.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D.少数服从多数

       7、按照民事法律关系的复杂程度,可以将民事法律关系分为(AB)。A.单一民事法律关系B.复合民事法律关系

       C.人身法律关系D.财产法律关系E.财产流转关系

       8、人民法院公开审判的刑事案件,不必先期公布下列哪项内容?(C)A.案由B.被告人姓名或名称C.证据D.开庭时间和地点

       9、甲找到在某国有银行负责人朋友乙,提出向该银行借款5万元用于走私普通货物,甲借到5万元后在走私的过程中被公安人员抓获。乙得知甲被抓后,担心受刑罚处罚,便携带10万元公款潜逃外地,后被司法机关抓获归案。关于乙携带10万元公款潜逃的行为,下列哪项说法是正确的?(A)

       A.对该行为应认定为贪污罪B.对该行为应认定为职务侵占罪 C.该行为属于挪用公款罪中的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 D.该行为属于挪用资金罪中的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较大不退还

       10、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包括(ABCDE)

       A、停止侵害B、消除妨碍C、返还财产D、恢复原状E、赔偿损失F、判处拘役

       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在民主的立法之下,法律的权威就是民主的权威,维护法律权威,就是维护人民民主,就是实现人民民主。(√)

       2、社会主义法治地最基本价值原则是发展。(〤)

       3、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应当在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才能生效。(√)

       4、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权主要包括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

       5、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6、行政法规与地方性法规具有同等效力。(〤)

       7、法定代表人既是法人的代表人,又是法人机关。(〤)

       8、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

       9、渎职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者徇私舞弊,妨害国家机关正常活动,致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遭受一定损失的行为。(√)

       10、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简述我国宪法的作用有哪些?

       (l)宪法对统治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确认维护和巩固国家权力;②规范国家权力有效运行,防止权力滥用,这正是宪法民主性的体现。(2)宪法对法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促进法制的完备和健全;②促进法制的统一。(3)宪法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宪法确立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内容;②宪法为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实现规定了必要的保障。(4)宪法对政治制度的作用表现在:①确立和维护国家政治制度;②改革国家的政治体制。(5)宪法对社会经济的作用主要表现为:①确认、保护和巩固自己的经济基础;②确认其他制度,为经济建设服务;③在宪法的指引下和范围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以人民民主思想为基础。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当家作主,最根本、最重要的是掌握国家权力。我国以宪法为统帅的法律体系体现了人民性。2.由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法律体系不同于西方,不能用西方的法律体系套中国的法律体系。外国法律体系中的成功做法,符合我国国情,我国需要,应当借鉴,特别是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国际社会通行的法治原则和做法,我国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吸纳。3.重视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现代法治重视人权保障。2022年宪法修正案,增加“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表现了国家对人权的重视。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1997年刑法修订,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保障法、保护法的颁布实施,都加强了对公民特别是弱势群体基本权利的保障。4.强调维护法制的统一性。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宪法和立法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法律一经通过并实施,在全国具有统一效力。国务院有权制定行政法规,但不得就犯罪和刑罚、剥夺公民政治权利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司法制度等作规定。地方性法规,不得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

       3、简述刑法中犯罪概念的基本特征。

       (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特征。我国刑法之所

       以将某种行为规定为犯罪,是因为该行为危害了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具有社会危害性。如果某种行为根本不可能给社会造成危害,就不可能构成犯罪,更不可能加以惩罚。如果某种行为虽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是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也不能认为是犯罪。因此,没有社会危害性,就没有犯罪,社会危害性没有达到相当程度,也不构成犯罪。(2)犯罪是违反刑法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特征,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在法律上的表现,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但并非危害社会的行为都是犯罪,只有为刑法所禁止,并具有刑法所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即达到了一定严重程度的行为,才能构成犯罪。其他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如民事、经济和行政的违法行为,只能适用有关法律加以调整,而不能适用刑法,认定为犯罪。(3)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惩罚性。犯罪行为同其他违法行为一样,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对于违反刑法的犯罪行为来说,则要承担刑罚处罚的法律后果。应受刑罚处罚也是犯罪的基本特征之一,如果一个行为不应受刑罚处罚,就意味着不是犯罪。

       4、简述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责任能力的区别。民事行为能力是对民事主体能否独立行使权利、承担义务的能力考察。民事主体虽能享有权利能力,但并不必然

       意味其具有行为能力。是否具有行为能力,应考察其主观意思能力。所谓意思能力,指主体对其行为的识别、判断、预期和控制能力。不同年龄的人、不同精神状况的人具有不同的意思能力。意思能力的不同,从根本上决定着主体行为能力的程度。民事责任能力是考察主体有无自己独立承担责任的能力。民事责任能力只是寄存于民事行为能力之中的一种侵权行为能力。如果民事主体无意思能力,其必然既无民事行为能力,亦无民事责任能力。

       六、论述(每题10分,共20分)

       1、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1.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从内容上看:它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如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等。宪法还规定了我国的人民代表制度、国家的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织和职权、国家标志等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是普通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二是普通法律不能和宪法相抵触,否则要被撤销和宣布无效。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3.宪法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五分之一以上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总之,因为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制定和修改程序严于普通法律,所以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2、试述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作为犯罪对象的具体物是具体社会关系的物质表现;作为犯罪对象的具体人是具体社会关系的主体或参加者。

       犯罪分子的行为作用于犯罪对象,就是通过犯罪对象即具体物或者具体人来侵害一定的社会关系。

       区别:a,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犯罪对象则未必。例如犯罪对象同是交通工具,具体犯罪行为却既可能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破坏交通工具罪,又可能构成侵犯财产罪中的故意毁坏财物罪。又如,犯罪对象是货币、电器、家具,犯罪行为却可能都是盗窃。b,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侵害,但是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侵害。犯罪客体是受刑罚保护的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合法权益,因此,所有的犯罪客体都必然受到损害。但犯罪对象可能受到侵害也可能不受到侵害。如故意毁坏财物犯罪中的犯罪对象即公私财物就会受到损害,但盗窃罪中,犯罪客体即财产的所有权虽然受到侵犯,犯罪对象即公私财物却可能不受到损害(当然如果盗窃昂贵的鱼子酱,然后自己吃了,也属于犯罪对象受到损害)c,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成立的必要条件,犯罪对象则只是某些犯罪成立的必要条件。任何犯罪行为只有侵害到一定的法益,才可能危害社会,进而具备犯罪的本质属性,构成犯罪,隐藏,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成立的必备要件。犯罪对象并非所有犯罪中都存在,如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罪,脱逃罪,就不可能存在犯罪对象。d,犯罪对象是可以被感官所感知的外部事物,犯罪客体反映的则是只能为抽象思维所认识的事物内在的属性。前者是具体的,后者是抽象的。如诈骗罪

       中,作为犯罪对象的被诈骗财物是具体的,可以被观察到触摸到,而作为犯罪客体的财产权,则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明白.

第五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日常管理细则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日常管理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全县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以下简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日常管理,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清廉有为的干部队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95号)、《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2号)、《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中组发〔2022〕2号)、《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规定》(人核培发〔1995〕153号)、《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人社部第8号令)等有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日常管理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分类管理、精简高效的原则;坚持依法依规、规范统一、公开公平的原则;坚持权责一致、宽严相济、奖惩结合的原则。

       第三条 本细则适用于全县所有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公职人员。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有另行规定管理的公职人员,从其规定。

       第二章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录、调配管理

       第四条 机关公务员严格按照编制限额和职位空缺进行招录,各招录机关要按照规定,于每年第一季度,向编制部门和公务员录用主管部门分别申报用编计划和职位计划,经审批同意后,报上级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实施。

       新录用的公务员试用期为一年。试用期内,由招录机关对新录用的公务员进行考察。试用期满,经县公务员主管机关和招录机关考察合格的,予以任职;不合格的,报市公务员主管机关决定,取消录用资格。新录用的乡镇公务员录用后最低服务期为5年(含试用期),服务期内不得流动。

       第五条 事业单位新聘用工作人员,除国家政策性安置、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涉密岗位等人员外,坚持“凡进必考”,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用人单位于每年第一季度,按照编制限额和岗位空缺,向编制部门申报用编计划,向人社部门申报用人计划,经编制、人社部门审核后,报县政府(县编制委员会)审批。由人社部门会同用人单位主管部门组织招聘工作,通过考试、考核后,择优聘用工作人员。

       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订立的聘用合同,期限一般不低于3年。初次就业的工作人员与事业单位订立的聘用合同期限3年以上的,试用期为12个月。

       第六条 机关、事业单位调动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控制在用人单位人员编制数和职(岗)位数之内。有空编空岗的,用人单位分别向编制、组织、人社部门报送用编计划、用人计划,经批准后,办理调动手续。无空编空岗的单位,不得调入工作人员。调入领导干部,必须控制在领导职数限额之内,无职数空缺的单位,一般不得调入。

       规范干部调动流向。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只能在同类性质的机关事业单位之间流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除组织部门调任(副科实职以上)和参加统一公务员招录考试外,不得以调动的方式进入党政机关和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自收自支、差额拨款、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一般不得逆向流动(即自收自支单位人员流向差额拨款单位,自收自支、差额拨款单位工作人员流向全额拨款单位)。

       第七条 机关事业单位原则上不得借用工作人员。确因工作需要借用工作人员的,按干部管理权限,用人单位向县委组织部门或县人社部门提出书面报告,借出和借入单位签署意见,经县委组织部门或县人社部门审核,报县委、县政府批准后,方可借用。

       机关事业单位借用工作人员,借用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年。借用时间确需延长的,要重新办理审批手续。

       第八条 机关事业单位因工作需要,需挂职锻炼工作人员的,应向县委组织部门报批。挂职时间不得超过二年。

       第三章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勤管理

       第九条 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考勤制度,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工,有事按规定请假;在工作时间不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上班时间不离岗、不串岗、不混岗,按要求履行岗位职责。

       第十条 各机关事业单位要制定严格的考勤办法,通过考勤及时准确地记录和反映工作人员缺勤、迟到、早退、离岗、外出、请假、休假等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十一条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探亲假一年不超过30天;婚假3天,晚婚婚假15天;丧假5天;产假正常分娩的女职工98天,难产增加15天,晚育增加30天,多胞胎生育者,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15天,晚育的其配偶可享受10天护理假。上述假期包括国家法定节假日和休息日。如有特殊情况需延长假期的,应事先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延长,延长的天数按事假处理。法定节假日按国家规定政策执行。

       第十二条 机关事业单位应当保障职工享受年休假,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假期。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相同的工资收入。

       第十三条 病、事假程序及期间工资福利待遇规定。

       (一)病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患病,需要休病假,由指定的县级以上综合医疗机构出具病情证明,按规定程序报批。长期休病假的,要定期出具病情证明。

       1.病假审批程序

       (1)病假2个月以内的,个人提出申请,用人单位审批;

       (2)病假2个月以上6个月以内的,个人提出申请,用人单位报主管部门审批;

       (3)病假超过6个月(含6个月)的,个人提出申请,用人单位报主管部门审批后,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同时报组织或人社部门备案。

       2.病假期间的工资及其他福利

       (1)机关工作人员

       ①病假在2个月以内的,基本工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全额发给;

       ②病假超过2个月不满6个月的,从第3个月起,工作年限不满10年的,发给本人基本工资的90%;工作年限满10年的,基本工资全额发给;

       ③请假超过6个月的,从第7个月起,工作年限不满10年的,发给本人基本工资的70%;工作年限满10年不满20年的,发给本人基本工资的80%;工作年限满20年以上的,发给本人基本工资的90%;

       ④规范性津补贴(工作性补贴40%,生活性补贴60%)发放。病假在2个月以内的,规范性津补贴全额发给;病假超过2个月的,从第3个月起,生活性补贴全额发给,工作性补贴按实际出勤天数乘以日工作性补贴发给(日工作性补贴=月工作性补贴÷21.75);

       ⑤机关工作人员病假超过6个月的,不计算工作年限和任职年限,且不能参加考核;

       (2)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①病假在2个月以内的,基本工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和基础性绩效工资全额发给,奖励性绩效工资年终由单位考核发放;

       ②病假超过2个月不满6个月的,从第3个月起,基本工资全额发给,基础性绩效工资按90%发给,奖励性绩效工资年终由单位考核发放;

       ③病假超过6个月的,从第7月起,基本工资全额发给,基础性绩效工资按70%发给,奖励性绩效工资年终由单位考核发放;

       ④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病假超过6个月的,不计算工作年限和任职年限,且不能参加考核,不确定等次。

       (二)事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确因特殊情况需要占用工作时间办理私事的,可以请事假。

       1.事假审批程序

       (1)事假5个工作日之内,个人提出申请,用人单位审批;

       (2)事假5—15个工作日,个人提出申请,用人单位审核同意后,报单位主管部门审批;

       (3)因特殊原因,事假需超过15个工作日的,个人提出申请,用人单位及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报组织部门或人社部门备案。

       2.事假时间

       (1)一年内累计请事假不得超15个工作日(其中:工作年限满1年不到5年的,事假不得超过7个工作日;工作年限满5年的,事假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

       (2)超过规定假期的,用当年的年休假冲销。

       3.事假期间的工资及其他福利

       (1)机关工作人员

       ①在规定的假期期限内原工资照发,超过规定假期的,则用当年的年休假冲销。年休假已冲销完的,要扣发基本工资,具体扣发办法按每月21.75天除月基本工资的日工资进行扣发(日工资=[职务工资 级别工资]÷21.75);

       ②机关工作人员事假超过规定假期的,考核不得评为优秀等次。

       (2)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①在规定的假期期限内原工资照发,超过规定假期的,则用当年的年休假冲销。年休假已冲销完的,请事假每超1天,日基础性绩效工资全额扣除(日基础性绩效工资=月基础性绩效工资÷21.75);

       ②工作人员请事假未经批准自行休假或旷工的,扣发期间的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累计达到7天的,扣发1个月的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

       ③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事假超过规定假期的,考核不得评为优秀等次。

       (三)销假。工作人员请病、事假假期满后,若需续假的,请假人必须在假期期满前办理续假手续;不需续假的,应及时归岗并履行相应销假手续。

       第十四条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履行病、事假时,凡弄虚作假取得病、事假证明的,一经查实,请假时间按旷工处理。

       第十五条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连续旷工15个工作日或1年内累计旷工30个工作日的,机关工作人员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任免机关审批予以辞退;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由用人单位报经主管部门同意,解除聘用合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办理解聘手续时,报组织部门或人社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依据考勤和考核结果需要调减或扣发基本工资、津贴补贴、绩效工资和年终奖的,由用人单位及时向人社部门申报,经人社部门审核批准后,统一报送县财政部门核减。

       第四章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管理

       第十七条机关公务员执行职级工资制,工资包括基本工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规范性津贴补贴、年终一次性奖金和特殊岗位津贴。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执行岗位绩效工资,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

       第十八条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调动后,必须在15日内办理编制、行政、组织、工资关系转移手续,做好工作交接。调动人员自调入新单位工作之日起,严格执行调入单位的工资政策和标准。机关工作人员从调入事业单位之日起,用人单位需按国家规定为其办理社会保险。

       第十九条 组织、人社部门在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办理工作调动时,对职级变动人员,由组织部门确定级别及其任职时间,人社部门重新确定工资标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人社部门按照所聘岗位确定工资;财政部门根据人社部门审批的标准发放工资。

       第二十条 有下列情形的人员,用人单位要及时向人社部门申报,并按规定办理工资核减、停发等手续:

       1.受党纪、政纪处分,以及司法机关处理和被单位开除、辞退的人员;

       2.在职人员未经批准在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兼职,领取双份报酬的人员,跨单位任职的人员同时在两个单位领取工资的人员,离退休人员从社会保险机构领取养老金,又同时从财政领取离退休费的人员;

       3.在职及离退休人员亡故的下月或失踪6个月以上仍由其家属继续代领工资或离退休费的人员;

       4.已不具备享受遗属困难补助规定条件的人员;

       5.未经组织、人社部门招录,但造册进入财政供养的人员。

       第二十一条 机关工作人员当年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或基本称职、以及不进行考核或参加考核为不定等次的,考核不计算为晋升级别工资和工资档次的考核年限,并相应推迟晋升级别工资和工资档次的年限。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当年考核被确定为不合格或基本合格、以及不进行考核或参加考核为不定等次的,次年不能正常晋升薪级工资。

       第五章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管理

       第二十二条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且工龄满10年以上,应当退休。

       第二十三条 机关公务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本人自愿提出申请,经任免机关批准,可以提前退休:

       1.工作年限满三十年的;

       2.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不足五年,且工作年限满二十年的;

       3.符合国家规定的可以提前退休的其他情形的。

       第二十四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本人自愿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和人社部门批准,可以提前退休(职):

       1.病退。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工龄满10年以上,经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2.特殊工种。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在特殊工种岗位连续工龄满10年的;

       3.因公致残,经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4.不符合上述退休、病退条件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但经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退职。

       第二十五条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用人单位应及时向组织、人社部门申报,办理退休手续,到编制部门办理销编手续,从批准退休的下月起执行退休工资。

       第二十六条 用人单位及主管部门应在每年1月将当年到龄人员名单报组织、人社部门。因单位申报不及时造成实际退休时间与办理退休时间不一致的,延期造成退休前与退休后多发的工资部分属财政拨款的单位,由财政部门从该单位经费中扣除;属参保单位按鄂劳社发〔2022〕59号文件规定执行。

       第六章 干部日常管理工作责任追究

       第二十七条各单位要对工作人员严格管理。强化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落实“一岗双责”。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履行好从严管理干部的职责,坚持原则,管理到位。将干部日常管理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第二十八条 因用人单位干部管理责任落实不力,管理监督失控,工作人员出现违纪违法行为的,要严厉追究用人单位和主管部门主要领导的责任,还要追究单位纪委的监督责任。

       第二十九条纪检监察、组织、人社、编制、财政、审计部门要强化监督责任,每年对各单位执行本细则情况进行1—2次督查,将督查情况向县委、县政府报告。对违反规定的个人和单位负责人由县纪检监察机关视其情节进行问责;组织部门和人社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其进行离岗培训、调离岗位、免职、辞退解聘处理;财政部门对不在岗人员在离岗期间的工资福利已由财政或单位拨出的,在一个月内全额追缴,上交国库;编制部门要及时办理辞退解聘人员的销编手续。

       第三十条 纪检监察、组织、人社、编制、财政、审计部门不履行监管责任,致使干部管理混乱的,县委、县政府将依照有关规定对监管单位负责人实施问责。

       第三十一条 用人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第一责任人,负责本单位干部的管理,每将干部管理情况书面分别报送县委组织部、县纪委监察局、县人社局。

       第三十二条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违反本细则规定,用人单位隐瞒不报或未按要求对工作人员进行处理的,一经查实,要追究用人单位和主管部门主要领导的责任。

       第三十三条对在干部管理过程中,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出具虚假证明的,一经查实,要追究直接负责人及单位负责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