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石氏家谱目录2022年09月05日 星期六 20:52【书 名】(石氏)父亲百年诞辰纪念特刊附家谱
【编著者】石庆顺等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负片;35厘
【附注项】·据陈光吉藏1983年铅印本缩制·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丹阳花园分?陵石氏宗谱
【卷(册)数】十四卷
【其它题名】石氏宗谱
【编著者】(清)石铭章,(清)石?等编纂
【稽核项】2卷盘式缩影卷片:负片;35厘
【附注项】·据日本国会图书馆藏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笃厚堂木活字版印本缩制·原分14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金沙鲁庄石氏族谱
【卷(册)数】六卷
【其它题名】石氏 族谱
【编著者】(清)石金川等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负片;35厘
【附注项】·据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清光绪三年(1877)宥密堂木活字版印本缩制·原分6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家谱
【编著者】石财贤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负片;35厘
【附注项】·据石财贤藏1972年写本缩制·原分3张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家谱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负片;35厘
【附注项】·据赵振绩 -国年间影印本缩制·原分10页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家谱
【编著者】石庆旺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负片;35厘
【附注项】·据石庆旺 -国年间写本缩制·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家谱
【编著者】石汉正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负片;35厘
【附注项】·据石汉正 -国年间影印本缩制·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世系图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负片;35厘
【附注项】·据石条金 -国年间写本缩制·原分3页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五修族谱
【编著者】不详
版本项】抄本、不分卷、线装一册
【出版年】1929年
【收藏者】万万斋
【书 名】石氏源流
【卷(册)数】1册
【编著者】台北石氏宗亲会编
【出版者】台北石氏宗亲会
【出版年】不详
【分类号】789.08
【收藏者】台北市文献会
【书 名】石氏源流
【稽核项】16开,62叶
【附注项】·始祖□石□始迁祖□奋公
【收藏者】台湾省各姓渊源研究学会
【书 名】石氏宗谱
【编著者】石日璞,石日祯等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负片;35厘
附注项】·据日本国会图书馆藏1919年铅印本缩制·原分4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卷(册)数】九卷
【编著者】(清)石宏智,(清)石登元等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负片;35厘
【附注项】·据东洋文库藏清光绪十七年(1891)刊本缩制·原分7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负片;35厘
【附注项】·据石维新藏1981年写本缩制·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负片;35厘
【附注项】·据石炎智 -国年间写本缩制·原分5页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编著者】石换文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负片;35厘
【附注项】·据石条金藏1960年写本缩制·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负片;35厘
【附注项】·据石条金 -国年间写本缩制·原分11页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编著者】廖庆章编
【出版地】彰化员林镇
【出版者】刘维荣
【出版年】1971年
【稽核项】1册:图,表格;27公分
【分类号】789.2
【收藏者】国家图书馆
【书 名】石氏族谱
【编著者】石氏族谱编辑委员会编辑;廖庆章主编;廖有信策划
【出版地】出版地不详
【出版者】石氏族谱编辑委员会
【出版年】1971年
【稽核项】一册:表,像;27公分
【分类号】789.2
【收藏者】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书 名】石氏族谱
【卷(册)数】1册
【编著者】廖庆章编
【出版者】刘维荣
【出版年】1971
【分类号】789.08
【收藏者】台北市文献会
【书 名】石氏族谱
【编著者】不详
【稽核项】16开,164叶
【附注项】·始祖□南宫·始迁祖□玉全公
【收藏者】台湾省各姓渊源研究学会
【书 名】石氏祠坟考
【编著者】(清)石阳睢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负片;35厘
【附注项】·据石允忠藏清写本缩制·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武威石氏宗谱
【卷(册)数】三卷首一卷
【其它题名】石氏 宗谱
【编著者】(清)石忠有,石忠烈等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负片;35厘
【附注项】·据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清同治七年(1868)恭俭堂木活字版印本缩制·原分4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以上摘自《台湾地区家谱联合目录》)石氏家谱现身,预兆石姓复兴!为了一部2700年的家谱(广角)
剑明 成岗
2022年07月25日【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
“最近不少海内外石姓后裔打电话给我,希望通过这本石姓家谱续写他们的家谱。
今年已经85岁高龄的江苏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金石家石学鸿先生向笔者介绍说。
同时,他展示了一部《武威石氏蚺城宗谱》。
这部家谱从石氏始祖春秋时期卫国名臣石碏记起,到光绪年间石学鸿祖辈截止,有2700年历史,比孔子族谱记载年代还要早200多年,在全国十分罕见。
这部家谱在海内外石姓族裔中引起极大影响,许多人希望石学鸿能够通过这一本家谱,把石氏子孙的传承迁徙历史弄清楚。
失而复得的石氏宗谱
石学鸿目前保存的家谱是清光绪年间重修的,早年的刻本在唐朝。
这部家谱一套4本,编号分别为孝、礼、信、义,详细记载了石家子孙的婚姻、住址等情况,是目前发现的较为完整的一部家族历史。
1937年8月28日,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战时期,日军飞机轰炸南京,石学鸿一家准备逃难,临走之时,石家人顾不得拿走家里的值钱东西,仅仅拿了一些衣服以及这本家谱,可见当时全家对家谱的重视。
1947年,当时石学鸿27岁,他祖父召开全体家庭会议,将家谱托付给石学鸿继藏。
解放后,由于历史的原因,石被关进监狱,家谱由其母亲保管,“文革”期间被造反派当“四旧”抄走。
不知是造反派途中粗心大意,还是对家谱不屑一顾抑或其他什么原因,这部古董被遗落在马路上,恰巧被一位路过的老翁捡到。
这位老翁捧着城砖似的“天书”不知所措,当时有人说是“四旧”,把它烧掉算了。
但老翁不忍毁掉,随即小心翼翼地将其上缴到当地街道办事处保存了下来。
这部家谱遗失后,石学鸿魂牵梦萦。
其间,他曾多方打听,从街道查询到区、市、省有关部门,均不知去向。
不久,他听南京秦淮区史志办的熟人说,家谱可能在李府巷街道办事处。
于是,他随即到该处寻觅。
办事处吴继珍介绍说,此石氏家谱是“文革”期间一老翁从马路上拾得送来的。
我们看了觉得有价值,没有毁弃,便藏于橱顶角落。
石学鸿看到劫后余生的家谱,不禁老泪纵横。
2700年的沧桑流徙
翻阅这本已经流传了88代的石氏宗谱,笔者在封图中看到石氏祖先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石碏的画像,面部轮廓饱满,形象儒雅。
那么石碏到底是何许人也
在左丘明著的《左传》中,记者发现了一篇《石碏谏宠州吁》,其中文章大意为石碏向卫庄公提意见,要他“爱子,教之以义方”,然而卫庄公没有接受石碏的劝谏,过分宠爱,终于使儿子州吁走上了邪路,后来引起卫国的内乱。
在宗谱中,石碏后代子孙都有记载。
光绪年间重修家谱时,石学鸿尚未出世,家谱上便只有他的祖辈的名字,但他的“学”字辈,却已在家谱中写下,其辈分排行为:“…承家学礼诗,昌隆成大绪…”
据该谱记载,石氏原出甘肃武威,后来其一支迁到蚺城(今江西婺源)。
太平天国时期,石碏83代孙石光叙做木材生意来到南京,在中华路一带从事营造业。
海内外石氏后裔的“精神家园”
在得知石氏家谱的下落后,全国先后有几十批石家后代到石学鸿家查看,他们都说,自己从未见过历史如此悠久、保存如此完好的家谱。
台湾一个6万多人的石姓家族会成员看到这部家谱惊讶不已,称赞记载2700年的家谱在全国乃至世界也许是独一无二的。
香港著名出版家石景宜先生也是石碏后人,在前往南京看了这本《武威石氏蚺城宗谱》后,大喜过望。
他说,这部宗谱把石氏2700年的变迁流徙写得非常翔实,为其他石氏后人续写家谱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表示愿意出一笔数十万元的资金购买。
石学鸿没有同意,他自己拿出1万多元钱,印刷了一本《武威石氏蚺城宗谱》摘录本,把宗谱里的主要部分摘录其中,无偿寄送给海内外的部分石氏后裔。
《华东新闻》(2022年07月25日 第二版)石氏家谱
石
1115【河北泺南】石氏家谱二卷
(民国)石景恭纂
民国三十一年(1942)石印本
河北滦南县徐庄乡石庄村
1116【山西平定】石氏族谱十一卷
(清)石宏智 石登元等编
清光绪十七年(1891)刊本 七册
日本 美国
注:全书分世德谱一卷、分谱六卷、台谱二卷、
宗祠规条一卷、附谱一卷。
1117【江苏】丹阳花园分毗陵石氏宗谱十四卷
(清)石铭章 石煊等十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笃厚堂木活字本 十四
册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于武进、丹阳等地。
1118【江苏金坛】金沙鲁庄石氏族谱六卷
(清)石金川等修
清光绪三年(1877)宥密堂木活字本 六册
美国
注:一名《石氏家乘》。
1119【江苏】江阴石氏宗谱二十二卷
(清)石介贞纂
清刻本十二册
上海图
1120【浙江鄞县】鄞塘石氏家乘五卷首一卷
(民国)石士谔 石钟峤等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活字本 八册
天一阁
1121【浙江绍兴】会稽石氏宗谱不分卷
(清)石之贞纂修
清钞本 四册
北图
112z【浙江诸暨】暨阳石氏志十公房赠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念修堂活字本
吉林大学
1123【浙江诸暨】暨阳石氏志十公房谱十二卷
清光绪十年(1884)念修堂活字本十二册
北图
1124【浙江诸暨】暨阳石氏宗谱不分卷
(清)石松茂续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 四册
浙江图
注:谱始修于清雍正间。
1125【浙江诸暨】暨阳石氏宗谱不分卷
(清)石玉光 石浙清修纂
清同治十三年(1874)恩亲堂木活字本 一册
浙江图
1126【浙江诸暨】暨阳长澜石氏宗谱四十卷
(民国)石松楼等纂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峻德堂活字本 四十册
北图
1127【浙江新昌】南明石氏宗谱十四卷
(清)石铭重修
清乾隆五十年(1785)庐云祠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注:谱内有朱笔注记。
1128【浙江新昌】南明石氏宗谱二十八卷
民国二十六年(1937)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存卷3一5,10,21)
Ii29【浙江常山】武威石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清)刘云修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新昌乡下徐村
1130【浙江常山】安川石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柴肇晖重修
民国五年(1916)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芙蓉榔安坑村
1131【浙江常山】武威石氏宗谱□卷
浙江常山县宋坂乡彭川洪坂(存卷2、4)
1132【山东长清】石氏世谱
(清)石廷傅等修
清宣统二年(1910)敦睦堂刻本 六册
科图
1133【湖北新洲】石氏支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幸福乡石桥村
Ii34【湖北大冶】武威石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清)石忠列等修
清同治七年(1868)恭俭堂文秀堂木活字本
四册
美国
1135【湖北沔阳】石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民国)石声涛编辑
民国三十六年(1947)石氏谱局木活字本
武汉图(存卷首、卷2)
注:内封题《家乘全书》。
Ii36【湖南】石氏族谱□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注:该族...
石姓家谱辈分怎么排
本人姓石,“文”字辈,四川巴中南江人,大族姓氏,已知字辈20代。
怀、正、中、先、德、文、光、永、世、昌、宗、传、思、远、照、炳、耀、映、成、祥。
献上家风古对联一副,供石姓家族成员研讨:万石家声勤耕精读传家 双莲世泽忠君全孝为本
石氏的来历
出自姬姓,石碏后裔春秋时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碏,字石,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
卫桓公二年,其弟州吁骄奢,被桓公撤去将军之职,出奔国外。
十几年后,州吁领着党徒潜回国内,刺死桓公,自立为君。
石碏之子厚也参与了密谋,被拜为大夫。
后石碏把州吁和石厚骗到陈国,又暗中给陈桓公写了一封密信,信上说:“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
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
所以,州吁到陈国后,立即被抓了起来,后来,石碏命人杀州吁、石厚于陈,然后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晋为国君。
《春秋》称赞石碏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厚的儿子骀仲,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
史称石姓正宗,是为河南石氏。
石姓始祖—石碏出自姬姓和子姓郑国(姬姓)有大夫石癸,宋国(子姓)有公子段,字子石,他们的后代都称为石氏,是为河南石氏。
出自他族加入或他姓改石姓的隋唐时期“昭武九姓”之一:当时西域石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塔什干一带)有人迁居中原,遂以“石”为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鲜卑族代北三字姓乌石兰氏改为汉字单姓石氏;十六国时有张氏、冉氏改为石氏;据《北史》载,有娄氏改为石氏者。
石姓的由来
具体
石姓的主要来源有:
出自姬姓和子姓
石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代。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自己的弟弟卫康叔姬封建立卫国(今河南淇县境内)。
传至卫庄公时,庄公有一个爱妾生了个儿子叫州吁,州吁喜欢练武、打仗,庄公任命他为将军。
当时卫国有一个贤臣叫公孙碏,字石,人们称他为石碏,是卫康叔六世孙靖伯的孙子,他劝庄公说:“庶子(指州吁,因为他是庄公妾所生,所以叫他庶子)喜欢打仗,又拥有兵权,将来会出乱子的
卫庄公不听。
庄公死后,太子完即位称卫桓公,他即位的第二年,由于弟弟州吁过于骄横、奢侈,桓公便撤了他将军的职位,州吁于是逃往其他诸侯国。
十几年之后,州吁率领自己纠集的部属偷偷溜回卫国,与他的心腹石厚(石碏之子)经过密谋,于周恒王元年(公元前719年)在一次宴会上刺杀了卫桓公,州吁自立为君,并拜石厚为大夫。
州吁因为自己得王位不正,为转移国人视线,开始对其他诸侯国用兵,他纠集宋、陈、蔡等国以郑伯不孝的罪名讨伐郑国,虽然打了胜仗,卫国上下却还不拥护他。
州吁为了取得卫国人的支持,派石厚回家问他的父亲石碏,石碏假意为他们出主意说:“州吁如果想要稳固自己的地位,必须得到周天子的接见。
石厚问:“那怎样才能得到周王的接见呢
卫桓公的母亲是陈国人,陈国对卫桓公被害一直耿耿于怀,石碏打算在陈国除掉州吁,就说:“陈侯同周王关系很好,同卫国的关系也不错,如果州吁亲自去陈国,疏通与陈侯的关系,再让陈侯与周王沟通,周王接见的事一定可以成功。
州吁认为石碏的话很有道理,就与石厚一起携带重礼到陈国去。
而石碏却暗中派人给陈国大夫子针送了一封信,信中说:“卫国太小,而我已经老了,没有力量做什么事了,这两个人是杀害卫桓公的凶手,请您将他们抓起来
于是,州吁和石厚一到陈便被陈桓公抓了起来,不久卫国派人到陈杀了州吁,因为石厚是石碏的儿子,有人主张饶了石厚,被石碏拒绝,并亲自派孺羊肩到陈国杀了石厚,《春秋》中对石碏评价很高,称他为“纯臣”。
石碏的后人以石碏的字为氏,为卫国世卿姬姓石氏的来源。
出自姬姓,为石碏之后裔。
春秋时康叔的6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碏,字石,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
卫桓公二年,其弟州吁骄奢被桓公撤去将军之职,出奔国外。
十几年后,州吁领着党徒潜回国内,刺死桓公,自立为君。
石碏之子厚也参与了密谋,被拜为大夫。
后石碏把州吁和石厚骗到陈国,又暗中给陈桓公写了一封密信,信上说:\"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
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
所以,州吁到陈国后,立即被抓了起来,后来,石碏命人杀州吁、石厚于陈,然后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晋为国君。
《春秋》称赞石碏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厚的儿子骀仲,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
史称石姓正宗。
郑国(姬姓)大夫石癸后世子孙称石姓。
宋国(子姓)公子段,字子石,他的后代也都以石为姓。
苗族的石姓
据《苗族简史》说,湘西苗族有五大姓,其中就有石姓,石姓是苗姓汉化后的姓,来源于原居住地嵩山地区的大石(室)、小石(室)两座山,在苗语中的姓是“仡獾”。
苗族石姓内部又分大石、小石,其中大石在苗语中称“獾兜”。
苗族分布区的湖南大庸、泸溪、花垣等县有獾兜墓、獾兜庙等与獾兜有关的地名和文物。
彝族中的石姓:“罗”在彝语中的意思是石,在古代时候的贵州,有不少称为“罗”的石人部落,这些彝族人民是今天彝族人的祖先,在许多史书中记载有名叫“罗甸国”的石族部落组成的政权,“甸”在彝语中的意思是坝子。
“罗甸”的意思是“石部落居住的坝子”。
彝族人名中有“罗”的现象在彝族现实生活中还很多,有些地方直接将“罗”译成汉语的“石”,如云南玉溪专区峨山县美觉乡咱黑拉村彝族共92户,444人,分石、普、方三姓,其中,以石姓人户最多。
鲜卑族乌石兰氏
鲜卑族乌石兰氏改为石姓:北魏孝文帝元宏在历史上是一位非常开明的君主,他于北魏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亲政,亲政之后,孝文帝深知要使国家兴旺发达,必须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为了加强同南方汉族的联系,他决定将首都从平城迁往洛阳,但这个计划遭到了鲜卑守旧贵族的强烈反对,由于守旧贵族势力很大,孝文帝不便直接反对,便于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借口进攻南齐,亲自率领步骑兵30万南下,当走到洛阳时,天开始下雨,而且一连下了一个多月,南下攻齐的道路泥泞不堪,人马行走困难,但孝文帝执意继续南下,大臣们极力劝阻,孝文帝便说那必须先把首都迁到洛阳,等待时机攻灭南齐,统一全国,大臣们只好答应。
第二年,孝文帝返回都城说服了留在那里的鲜卑贵族将都城迁往洛阳。
之后,孝文帝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革,如以汉族衣服代替鲜卑族衣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典章制度等,其中有一项就是改鲜卑姓为汉姓,据《魏书·官氏志》记载,鲜卑姓乌石兰氏改为汉姓石姓。
这件事在别的书中也有记载,姚薇元的《北朝胡姓考》中提到韩愈曾为唐代一个名叫石洪的人作墓志,墓志中说:君讳洪,字睿川。
他的先人姓乌石兰,九代祖是石猛,跟随拓跋氏进入中原,住在河南,于是将姓中的“乌”与“兰”去掉,改为单姓石。
唐书中石 -也记载他的祖先姓乌石兰,后来改为单姓石。
韩愈文中提到的石猛是魏司徒兰陵公,在《文苑英华》卷963《同寇军公夫人乌石兰氏墓志》中说,石猛是晋司徒石苞的后裔,在魏朝作官时赐姓乌石兰氏,这一点与韩愈所作墓志中的说法相反,有人根据这一点来否定韩愈所作墓志内容的真实性,其实石猛是原姓乌石兰还是赐姓乌石兰确实存在争议,但这方面的争议不影响北魏改乌石兰为石姓这一史实的真实性。
羯族的石姓;后赵开国皇帝石勒是中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皇帝,羯族人原来没有姓,如石勒的祖父叫耶奕于,父亲叫乞翼加,石勒年轻时被卖为奴隶,因不堪压迫聚众反抗,从这时起,他才以石为姓,以勒为名,至于他为什么以石为姓则不得而知了。
-石姓:据说河北泊镇的 -石姓是元朝丞相脱脱的后代,元朝灭亡前河北泊镇的 -石姓的祖先奉命到南方去征调木材、石料用于建大都(北京)。
走到泊镇的时候,元朝已经灭亡,他们就留在了泊镇,用征调来的木材和石料修建了 -寺。
他们在遇明军盘察时,就以石为姓。
河北泊镇的 -石姓由此而来。
-中的石姓人较早见于史书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前蜀的官员石处温。
女真族的石姓:女真族中有一个姓叫石盏,后来译为汉姓时就取复姓中的石字作汉姓,元代的剧作家石君宝的姓就是由此而来。
满族的石姓:1,明朝时瓜尔佳氏的布哈被明朝 -任命为建州左卫指挥,他的儿子和孙子阿尔松阿和石翰相继继任建州左卫指挥,石翰后来与人结仇,弃官迁居广宁,因为名字中有“石”字,就改姓为“石”;2,根据满族古姓“锡克特里氏”改变而来,锡克特里氏为满族最古老的四大姓氏之一,从女真开始就存在,并把满族的萨满文化延传至今,是我国萨满文化的活化石。
西域归附的少数民族以石为姓
唐朝时,石国人来到中国居住,以石为姓。
据《新唐书》记载,隋唐时,在现在的中亚阿姆、锡尔河流域有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九姓政权,九姓自康以下的八姓都是康姓的支庶,康开始时在祁连山北的昭武城(今甘肃省临泽境内),九姓均以昭武为氏,史称昭武九姓。
居民主要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境内产良马,居民勇猛善战。
九姓中的石国也叫柘支、柘折、赭时,在今独联体乌滋别克斯坦的塔仕干一带,国王姓石,都城在柘折城。
唐高宗永徽年间(公元650年-655年),昭武九姓自愿归附唐朝,石国中的一些人就以石为姓,石姓家族又增添了一支新的成员,他们归附唐帝国以后,将西域的歌舞也带了进来,对唐朝的歌舞起了很大影响,这从乐工中有许多西域少数民族艺术家就可以看出,在当时著名的西域少数民族艺术家有一个叫石宝山的,就是石国人进入大唐境内后的石国后裔。
赐姓
宋朝时赐一部分定居中国的犹太人石姓。
犹太人从唐朝开始经海路、陆路来中国经商,陆路经波斯、印度沿丝绸之路一直进入中原,海路从浙江、福建逐步进入内地,其人数越来越多,到宋朝时达到顶峰,并向宋王朝进贡,在他们有一次向宋廷进贡西洋布之后,宋朝皇帝说:“归我华夏,遵守祖风,遗留汴梁。
于是,大批犹太人留在了中国,尤其留在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市)的犹太人最多。
犹太人留在中国后,渐渐地不再仅仅从事商业活动,开始参加军队、担任官职、行医,漫漫渗入中华民族生活的各个角落,与中华民族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他们的姓都由皇帝所赐,在众多的赐姓中,就有石姓。
明弘治二年(公元1498年)河南犹太人的碑记中记载宋朝时的犹太人共有17个姓,其中有石姓。
清朝初年统计开封犹太人有7大姓,其中也有石姓。
这部分石姓犹太人后来融入 -。
现在在开封的 -犹太人后裔中也有石姓。
改姓
历史上有人将自己的姓改为石姓,如娄姓改为石姓,《北齐书》中记载北齐的一位贤明的皇后—神武明皇后娄氏于太宁二年(公元562年)春天忽然发现自己的衣服飘了起来,娄皇后(当时已经是太后了)很惊奇,就去问巫婆,并听从了巫婆的建议,将自己的姓改为石姓。
冉姓改为石姓,据史料记载冉闵是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县西北)人,原为后赵太祖石虎的养孙,改姓石。
晋武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废石遵,立石鉴,第二年废杀石鉴,自立为帝,又改姓冉。
张姓改为石姓,据《后赵录》记载,曾有一张姓人的人改名叫石会。
涂氏家族祖先
得姓始祖
智徐吾(生卒年月不详)姬姓,智氏,名徐吾,智文子之子,因“智”古文同“知”,所以也多称知徐吾,春秋晋国大夫,智氏六世祖。
公元前514年,晋国的祁氏和羊舌氏被六卿消灭。
中军将魏献子将祁氏的封邑分为七个县,魏献子认为智徐吾是卿的庶子中不失职、能够保住家业的人,提拔他担任涂水大夫。
智徐吾后裔以涂为氏,别为涂氏,智徐吾是最早有史记载的得姓始祖。
涂钦,字敬祖、一字文思,号石麓,公元246年(即蜀汉后主刘禅延熙十一年)生于安徽淮南寿春(今寿县),卒于公元337年(即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三年),享年九十有一,谥忠武。
葬于现今江西省丰城市秀市镇涂坊村西南,原丰城县南乡三十二图,后称“侯墓岗”的地方。
涂钦出身于汉代士族,曾祖父涂恽。
汉代经学家,曾任谏议大夫;祖父涂蒙,曾任荆州别驾;父亲涂朝玉,曾任济南府尹。
涂钦出生在战乱的东汉末的三国时期,而钦公所在的淮南寿春,正是当年备受战乱、灾祸频仍的中原重灾区。
他的幼年、青年时代是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中度过的。
他在近七十岁的那一年(东晋元帝司马睿建武元年七月),被封为新吴侯(新吴西汉为海昏县地,属豫章郡,东汉置新吴县,五代南唐改奉新县,也就是现在的江西省奉新县)。
是根据元帝司马睿颁布的封候敕书:“戳力行阵,扈跸南迁,功盖臣邻,勋存社稷”的功劳而被封为侯的。
自钦公出镇豫章,受封新吴侯,家族子孙渡江南迁定居豫章后,钦公祖孙三代,显赫辉煌,涂姓成了当地的名门望族,为世人所仰望,豫章遂成为涂姓郡望。
裴氏家族的介绍
裴氏家族的始祖,是位列五帝之一的颛顼。
颛顼的后代伯益被舜帝赐姓为嬴。
其后人在周僖王时开始姓裴。
裴陵,就是裴氏家族公认的第一位裴姓祖先。
汉文帝时,裴氏家族出现了第一位正史有确切记载的官员,他就是官居水衡都尉、侍中的裴盖。
从此,裴家坐官为仕者纷至沓来,一发而不可收。
裴盖的九世孙裴遵,曾跟随汉光武帝征战陇蜀,后任敦煌太守,《后汉书·西域传》中可见他的生平事迹。
裴家还有一个敦煌太守叫裴岑,从著名的《汉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上,可读到他大败匈奴的丰功伟绩。
裴陵的第27世孙裴晔,在东汉顺帝时任并州刺史、度辽将军。
他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经反复斟酌,终于在汉顺帝永建初年(公元126年)合族搬迁到闻喜县东50华里的地方定居。
天下之大,为何偏偏选中此处
因为裴晔看到这里群岭巍峨,松柏苍郁,紫霞萦绕,荷香弥漫,认定此处是最适宜家族繁衍人丁、哺养英才的风水宝地。
因这里漫山遍野都是柏树,于是起名裴柏村。
自此以后,闻喜县裴柏村就作为裴氏祖地而被裴氏后代列入家谱和被历代史家用入正史。
也就是从裴晔定居裴柏村开始,裴氏家族才掀开了灿烂辉煌的家族史页,公侯将相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裴晔首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他的两个儿子都当了宰相。
长子裴羲,汉桓帝时任尚书令、开国公,是裴氏家族的第一位宰相。
次子裴茂,从县令、郡守当起,一直官至尚书令,被汉灵帝封为阳吉平侯。
身为侯爵的裴茂生了4个儿子。
这4个儿子后来分为东、西、中3支,名曰“三眷”,分别南下西迁,分居全国。
近两千年过去,如今,裴氏后代遍布中华大地,不少还移居海外。
但是考查其谱系家纲,追本溯源,所有裴姓子孙都出自“三眷”之后,总族根都在闻喜县裴柏村。
所以才有“宗人遍天下,天下无二裴”之说。
在漫漫两千年的历史天空中,裴氏家族名人辈出,如群星灿烂。
查阅史册,裴氏一门在正史立传者就多达600余人。
其中有历朝宰相59人,各代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 11人,刺史 211人,太守77人。
有89人被封公、33人被封侯。
出过3位皇后、2位王妃、21位驸马爷。
有117人考取进士,其中,11人高中头名状元。
裴氏“源于周秦,盛于隋唐”。
大唐王朝290年历史 -产生了396名宰相,而裴氏一家就有34名,近乎十分之一。
唐朝的重大事件,无不有裴氏的参与。
所以胡 -同志说过,研究中国封建社会要研究南林北裴。
1958年成都会议期间, -主席曾问原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说,你是否知道裴度这个人
你们闻喜县裴家出过那么多宰相,可值得研究哇。
可见他老人家对裴氏现象也很感兴趣。
1999年,裴氏第74代后裔、原山西省省长、中科院党委副书记裴丽生邀请著名书画 -董寿平为裴柏村题写了“宰相村”村名。
“中华宰相村”从此不胫而走,传遍中国和世界。
现在的裴柏村,裴氏家族的建筑、碑刻、墓葬等历史遗迹很多。
现存裴氏祠堂、裴氏碑廊、裴氏墓冢等众多古迹。
裴氏祠堂又称晋公(晋公裴度,字中立,为唐宪宗、穆家、敬宗、文宗四朝重臣,出将入相,爵封晋公。
祠,建于唐贞观三年(629年),有前殿、后殿、状元坊、碑廊等,规模宏大,但屡遭兵燹,屡修屡毁。
裴氏碑廊,几乎是中华精品书刻博物馆。
七十年代重建,保存古碑数十通,在史料和书法艺术上均有很高价值。
其中的《裴鸿碑》,魏隶合一,书法稳健,镌刻于北周武帝大和三年(568年),是裴氏现存最早的碑刻。
《裴镜民碑》,由唐初史学家李白药撰文,书法家殷令名书写,楷体,既近颜风,又含柳意,端庄凝重,笔力挺拔。
《裴光庭神道碑》,张九龄撰文,唐玄宗李隆基书写,行书,用笔豪放,字体俊美。
《平淮西碑》,由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撰文,清咸丰年间军机大臣祁隽藻重书。
此碑记述唐代名相裴度平淮西吴元济叛乱的功绩,共刻四石,并排耸立,气势磅礴,文、书、刻俱佳,被称为“三绝碑”。
此外还有金大定至清代刻的裴氏谱序碑17通,为氏族遗物之精华。
这些碑刻是研究裴氏家族历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千年荣显”这是毛主席1958年在 -中央召开的成都会议期间,率领与会代表游览 -,观看裴度撰写的诸葛 -堂的碑文时,找我谈的一段话中说的。
他说:“你在山西当父母官,可知道裴度是谁?没等我回答,他便说:“裴度是唐朝的宰相,是你治下的闻喜县人。
闻喜县是中国历史上出宰相最多的县,出自闻喜的宰相多是裴氏家族。
裴氏家族千年荣显,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家族。
冉氏家族的起源
一、姓氏源流
冉(Rǎn)姓源出有三:1、出自高辛氏,是帝告之后,帝告为炎帝部落首领,其下由八个部落组成,其中有冉姓。
世代姓冉。
2、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以邑名为氏。
据《姓氏寻源》记载,文王第十子季戴,武王封之于[冉阝](Nuó 音挪,在今湖北省荆门县一带)邑,称[冉阝]季戴,以有令名于天下而辅佐成王。
其后世子孙以封邑名“冉阝”为姓,后去邑旁为冉姓。
3、出自楚国叔山氏,以父名为氏。
据《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期,楚国有大夫叔山冉,其后代形成两支,一支仍以父姓为叔山氏,一支以父名为姓,称冉氏,形成冉姓一支。
得姓始祖:季载。
据《姓氏寻源》记载,周文王的儿子季载被封于[冉阝Nuó]邑,他的子孙后代以地名去邑旁为氏,称为冉氏。
而《元和姓纂》则记载说,冉氏是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叔山冉的后代。
我国公认的冉氏家族的始祖,就是周文王的第十位王子冉季载。
根据史书的记载,武王驾崩,年幼的成王继位,辅政周公就把弟弟季载举为司空,同心协力辅佐年幼的侄子,冉季载的贤名传遍天下。
冉氏于周朝初年得姓以后,主要活动于琅琊一带,即现在的山东省境内。
春秋时代就有许多姓冉的人出于鲁国。
望族居于武陵郡,就是现在的湖南省溆浦县南。
故季载是冉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冉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冉姓出自姬姓。
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个儿子名叫季载,是个很有才干的人。
他的哥哥周武王打败纣王,建立西周以后分封天下各路诸侯,将他封在[冉阝]邑(亦做冉,在今湖北省荆门县一带),称为冉季载。
冉季载的后代就以封地名[冉阝]去邑旁作为姓氏,称为冉氏,世代相传,是今天冉姓的最早起源。
春秋时候楚国有个人叫叔山冉,在朝廷里面做官,家族很昌盛,他的后代中有的以叔山为姓氏,有的以他的名冉字为姓氏,这是今天冉姓的又一起源。
三、历史名人
冉 求:中国儒学者,即冉有,字子有,春秋时鲁国人,是孔子的学生,少于孔子29岁,列孔门政事科。
因为冉求做了季孙氏的家臣,帮助季孙氏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所以孔子对他极其不满,称为:“千室之邑,百乘之家,求也可使治其赋。
又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声称冉求不再是他的学生,要他的学生“鸣鼓而攻之”。
唐开元年间封“徐侯”,宋又封“彭城公”,后又改称“徐公”。
冉 雍:中国儒学者,孔子 -。
字仲弓,春秋鲁人,列于孔门德行科。
父为贱人,但雍极有德行,孔子称为“犁牛之子騂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孔子极称雍曰:“雍也可使南面。
唐开元年间封“薛侯”,宋隔又封“下邳公”,后又改称“薛公”。
冉 耕:字伯牛。
春秋莫鲁国人,孔子 -。
唐开元年间封“郓侯”,宋追封为“东平公”,后又改称“郓公”。
冉 孺:孔子 -。
姓冉,名孺,字子鲁,春秋末鲁国人。
少孔子50岁。
唐开元年间封“纪伯”,宋又封“临沂侯”。
冉 季:孔子 -。
姓冉,名季,字子产,春秋末鲁国人。
唐开元年间封“东平伯”,宋又封“诸城侯”。
冉 闵:字永曾,东晋十六国晋朝将军,魏国(公元350-352年)的建立者。
他父亲冉瞻就是当时有名的将军,勇猛善战,冲锋在前。
冉闵除继承父亲勇猛的武艺外,还善用计策,智勇双全,曾任北中郎将游击将军。
季龙败于昌黎,闵军独全。
及败梁犊后,威名弥振。
永和六年(350年)自立为王,改元永兴,国号魏,史称“冉魏”。
在位两年多,为慕容恪所擒,诛死。
冉 泽:四川省江北县(现重庆市江北区)人,1912年出生。
父亲是贫苦农民,他7岁开始打猪草、喂猪、拾柴、挖树根、采野菜。
8岁父亲到重庆一家小饭店当烧火工,冉泽和母亲也到了重庆,他白天拾破烂,晚上跟父亲学做篾制品。
13岁时,他在 -办的一间贫民夜校读了两年书。
后来冉泽在一家鞋店当学徒,因不堪师傅的欺辱,离开了鞋店。
他向亲戚借了些钱,当上了走乡串镇的货郎。
1933年,他在卖货的路上,遇到红9军和四川军阀打仗,他扔下货物,和红军战士一起冲进敌阵,凭一根扁担,缴获了一支步枪,参加了红军,在红9军27师81团3营当战士。
冉泽历任排长、中队长、营长、团长、作战科长、军分区参谋长。
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围攻长春时,他是东野独立9师的参谋长,作为我方代表之一,两次和长春守敌代表谈判,终于兵不刃血。
他后来担任42军155师参谋长。
建国后,冉泽任广西军区后勤部长,他曾到南京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班学习,1954年毕业后,担任41军副军长、 -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
冉泽1964年晋为少将。
获叁级八一勋章、叁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冉季载:周文王第十子,周武王的弟弟。
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后,封弟季载于冉。
因他有驯行,周公就举他为周司空,辅佐周成王,有令名于天下。
冉觐祖:字永光,清朝中牟人,康熙举人,是清初著名作家,尤对理学有深刻研究。
在主持嵩阳书院期间,讲解他自己所作的《为学大指》以及《天理主敬图》,学者云集。
后以进士授检讨,归主请见书院,卒年82岁。
著有《五经四书评说》、《诗文杂著》等20余种。
此外,冉姓名人还有:春秋时代孔子的众多 -中,就有冉姓 -,像冉求、冉季、冉耕、冉雍等人。
除孔子 -之外。
清代有经学家冉永光…等,都是出类拔粹的。
四、郡望堂号1、郡望
武陵郡:汉高帝置,治所义陵,在今湖南省溆浦县南。
魏 郡:汉高帝置,治所邺县,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
琅琊郡:秦始皇置,相当于今天山东省东南部谙城、临沂、胶南一带。
2、堂号
南面堂:孔子 -冉雍,气量宽宏,沉默重厚,孔子夸他有人君风度,“可使南面”。
迎圣堂:孔子 -冉求,性谦逊,多才多艺,知兵,任左统帅,大败齐师,将流亡在外14年的孔子迎回鲁国。
【冉姓宗祠通用对联】
〖冉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帝喾;望出武陵。
佚名撰冉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冉姓的源流和郡望。
(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勤学好问;多艺博闻。
佚名撰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冉孺,字子鲁,孔子 -,少孔子50岁,以勤学好问闻名。
下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冉求,字子有,孔子 -,居政事科。
孔子曾说他:“冉求多才多艺,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后做大夫季氏的家宰。
谠篪奏响;恶画图形。
佚名撰冉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宋代播州人冉琎,冉璞兄弟,俱有文才,朝廷屡次征召,都不愿做官。
后来,余玠任四川安抚使,筑招贤馆以礼贤下士,兄弟二人前往拜谒,被任为郎官,为余玠所信任、依赖。
“篪”(Chí 音池),古管乐器名,用竹子制成,单管横吹,用于雅乐。
〖冉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圣门五贤士;蜀郡两郎官。
佚名撰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冉雍、冉孺、冉耕、冉季、冉求,都是孔子 -(见上题头《三、历史名人》介绍)。
下联典指宋代播州人冉琎,冉璞兄弟事典(见上一联联释)。
鸣琴答空谷;散步卧松林。
清·冉正岳撰冉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诗人冉正岳《清溪纳凉》诗集句联。
冉正岳,四川酉阳人。
〖冉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通毅谋深,威望弥振;政通人和,颂声懋奕。
佚名撰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游击将军冉闵,字永曾,善谋策,通力绝人。
历位北中郎将游击将军,屡立战功,威声弥振。
宿将莫不惮之。
下联典指宋代内江令冉虚中,取前令善政次第举行之。
政通人和,颂声懋奕。
尔公尔侯,济济圣门高弟;允文允武,彬彬贤馆异才。
佚名撰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有冉雍等圣五贤。
皆孔子的得意门生。
下联典指宋代播州才人冉琎、冉璞兄弟二人,俱有文武才,辟召不起。
余玠安抚四川,筑招贤馆以礼士,琎兄弟闻之,谒玠,为画筑城钓鱼山之策,后果赖之。
拜将封侯,父子韬略齐备;献策不仕,兄弟文武双全。
佚名撰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都督冉瞻,骁猛多力,历官左积射将军,封西华侯。
其子冉闵,位游击将军,见注1。
下联典指宋代播州才人冉琎、冉璞兄弟二人事典。
附录一:【冉氏家规】
尊祖敬宗,和家睦族,毋致因利害义,有伤风化。
祠宇整修,春秋祭祀,毋致失期废弛,有违祖训。
各宗坟墓,山林界止,毋致缺祀失管,有被占据。
读书尚礼,交财尚义,毋致骄慢啬吝,有玷家声。
富勿自骄,贫勿自贱,毋致恃富疾病,有失大礼。
婚姻择配,朋友择交,毋致贪慕富豪,有辱宗亲。
周穷恤匮,济物利人,毋致悭吝不为,有乖礼体。
珍玩厅巧,丧家斧斤,毋致贪爱蓄藏,有遗后患。
冠婚讲礼,称家有无,毋致袭俗浮奢,有乖家礼。
房舍如式,服饰从俭,毋致僭侈繁华,有于例禁。
凡我族,如有不肖子孙玷辱祖宗,必须公同告庙出族,以全清白家风。
然系万不得已之事,须郑重,慎经率。
各 开后:
大不孝者,出。
如骂詈父母、夺产、养之类 大不悌者,出。
如骂伯叔、殴辱兄嫂、凌虐弟侄之类为盗贼者,出。
为奴仆者,出。
为优伶者,出。
为皂录者,出。
妻女淫乱不制者,出。
盗卖祭产者,出。
盗卖荫树坟石者,出。
以上十有犯者,族长 -通知合族会集,告于祖庙,吊齐各谱,削去名字,祠墓不得与祭。
但须确有实据,众论佥同,方准出族。
如其传影响,总宜容隐。
所谓罪疑惟轻,以存厚道。
凡有过失,另当酌其轻重,以示罚。
附录二:【冉氏族规十条】
以下十条,不过仅举大略。
教家之道,千条万绪,非言语文字能罄述。
然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
为父兄者不可不知,欲求好子孙,末有不自贤父兄培植而来者也。
教子之方,莫要于读书。
必能读书乃能明理,能明理始能成器,始能保家,至进取成名。
登科、发甲,固视乎命运。
然超琼所识科甲中人,其家三世读书而发始达者,十居八九;若先世目不识丁,而其身崛起田间,至登甲、乙榜者,百中仅一二焉。
俗语所以胡“书读三世发“之言也。
兹所定族规十条,皆幼时闻于吾祖、吾父,所以教吾兄弟者之言。
即族祖南村公、族叔宇喧公平日所以教族人者,亦末尝不同。
故纂而存之,刊之于谱,愿与族之子弟,世世共遵守之。
或有遗漏及应添立规条,异日重重刻时,固可增入。
奉祖先、孝父母、和兄弟、睦宗族、和乡邻、教子弟、戒习染、奖名节、慎婚嫁、急赋税
附录三:【冉氏族禁六条】
以下六条,仅就其大者言之,皆断断不可有之事。
又如族中妇女,不幸夫故孀居,自宜以守节为贵。
然此非可强自他人,惟既经改醮,即非本族之妇,古人所谓“出则与庙绝者”也。
虽有子孙,谱中必削其名氏。
续修之日,概不许刊入。
其余亦概以族禁为准。
至于乱宗一事,关系尤重。
查《例》载:“无子者,许令同宗昭穆相当之侄承继.先尽同父周亲,次及大功、小功、缌麻。
如俱无,许择立远房为嗣。
又有“于昭穆相当亲族内,择贤择爱,听从其便”之例。
是立嗣,总以同宗为准。
其乞养异姓义子,以乱宗族者,有“杖六十、其子归宗”之律。
吾族二百余年以来,尚末闻有此弊端,自当永远为法。
如有螟蛉乞养、出自异姓者,虽不能绝其往来,而其名及所后子孙,则概不入谱。
嗣后修谱时,务当严守勿易。
倘徇情迁就,即属不肖子孙,必遭祖宗阴殛。
慎之,志之。
禁当差
皂、快、壮各班,门子、禁、卒、捕投、仟作、皆...
涂氏家族的辈份怎么排
江西南昌涂氏字辈:“智正万明金赋祖纯言文玉大天章”。
江西南昌涂氏字辈:“启仕世家名主汉唐运纪平阳盛怀”。
江西横江涂氏字辈:“日应孔孟怀,继序传宗远”。
江西九江涂氏字辈:“锡履钟居献,逢昭我令宜。
祈承登毓茂,若启本为昌。
湖北大悟涂氏一支字辈:“文凤士奇昌品学居上邦朝廷启大运”。
湖北仙桃涂氏一支字辈:“运纪平阳盛怀襄济禹功品隆金暨玉业焕北兼东公爵唐膺厚侯封晋锡崇桂坊增甲第翊赞景仁风”。
湖北仙桃涂氏一支字辈:“大振家生胜”。
湖北恩施涂氏一支字辈:“怀尚玉世相元正兴国长永承先祖德远启明道光发荣文士盛大振家声昌万年才学广代隆开忠良同登仁善美宗莲贵庭芳。
湖北恩施涂氏一支字辈:“世正光宗德仁孝启贤良”。
湖北荆门涂氏字辈:“士之汝邦大正宗光文学必芳应世永昌正大光乐山明世修家孝为先文运必宏启德泽应远传”。
湖北天门涂氏字辈:“德孔修明远克绍在俊良”。
湖北鄂城涂氏字辈:“家声克振贻泽延名功扬”。
湖北荆州涂氏字辈:“家声忠厚远行本孝慈芳守正承先德嗣贤善自彰”。
湖北松滋涂氏字辈:“应启斯国正义洪开祖隐光庭元相必再”。
湖北潜江涂氏字辈:“怀仁守义立柱臣(栋)梁功高德大永保家乡”。
湖北孝感涂氏字辈:“鸿才达用修齐治平贻谋远招祖耀宗荣克勤继述蔚起英贤普征人瑞基绪长适宽合孝友启后养廉善以为谊昌吉永绵”。
湖北武汉涂氏字辈:“文章 -家道德允光崇建业存大仕英轩仪须隆”。
贵州遵义涂氏字辈:“智正万明金赋祖纯言文玉大天章德艺双全家兴盛世代忠良永吉昌”。
贵州罗甸涂氏字辈:“村胜首春文世大会正国天兴朝玉坤万华金光开仕举佳培元德永彰仁”。
贵州清镇涂氏字辈:“学永绍宗祖人文广大廷”
贵州开阳涂氏字辈:“应时方德山大输学士钟文明著书本仁超俊英”。
贵州修文涂氏字辈:“应正涂廷发大汗明德光宗孝传家远诗书永久长”。
贵州绶阳涂氏字辈:“尚世常孟生学怀天家正文光开大志齐乡永长春”
贵州息烽涂氏字辈:“应正涂连发大启明德光宗孝传家远诗书永久长”。
贵州印江涂氏字辈:“应国太明世当今显四时朝廷丁禄爵文武衍宗支”。
河南南阳涂氏字辈:“辛兴克保源远流长”。
河南项城涂氏字辈:“聚大营兴家帮弘祖业兆瑞祥”。
河南正阳涂氏字辈:“从善心田广存仁福履长诗书继祖德家运乃其昌”。
四川荣县玉皇堂涂氏一支字辈:“国应云芝学相芳长德兴仁裕可正朝纲承传宗贵壮本弘基广启贤良永吉祥顺”。
四川开县涂氏字辈:“祥代远华新”。
四川营山涂氏字辈:“来永远德昌光明显大良朝中伦友习邦各勤诸常”。
福建漳浦涂氏字辈:“锡履钟居献给逢昭我令宜世序相传远鸿章启运昌”。
江苏六合涂氏字辈:“正大广明清”。
安徽六安涂氏一支字辈:“万来福仁贵永子德荣华远年长富教学道期时习儒修必友成崇文光盛治秉礼建芳名端正兴邦彦贤良瑞世英应居元相位安国大家声”。
四川青神县涂氏一支字辈:“学德意伦晋加修广登俊”。
广西柳州涂氏:“光庭芳显世善鸡庆龙昌”。
云南丽江涂氏:“永长石是承朝奉国之大明耀万寿齐天正应思学”。
江西省赣州宁都涂氏字辈:“于邑上老钦承房字辈:钦仰宏起光,祖佳会肇(同“兆”)国(原“兴”),英才佐治平,君伦程泰志,礼仪著芳声”。
扩展资料
涂氏名人:1、涂凤书,清末民国官吏。
字子厚,名起敦,四川云阳人。
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人,官内阁中书。
三十二年任黑龙江龙江府知府。
宣统三年(1911),升任黑龙江提学使司提学使。
2、涂景涛,清臣,字子衡,湖南长沙人。
光绪乙亥(1875)举人。
二十四年(1898)任金州厅(辽宁金县)海防同知。
翌年被清廷任为“专派委员”,与沙俄官员履勘辽东半岛南部俄国租界,订立专条。
3、涂胜桥,中国足球运动员,场上司职前锋。
曾入选中国国家队。
先后效力于湖北武钢队、前卫寰岛队、广州松日队,现已退役。
4、涂松岩,1976年10月6日出生于北京,演员。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94级本科。
2022年在电视剧《双面胶》饰演角色李亚平,2022年电视剧《房奴》饰演谢千里。
5、涂凌,10月25日出生于浙江武义,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中国内地女演员。
1996年参演年代剧《上海探戈》,开始电视剧拍摄。
2022年主演剧情片《激情燃烧的岁月3》。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涂姓
百家姓,石氏起原
石姓的渊源主要有两大支(汉族):姬姓和子姓。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
其中,姬姓石氏的历史有2700多年。
当代石姓的人口已达380多万,为全国的第六十一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8%。
当前的石姓主要集中于四川、湖南、山东、河南、河北、广东、贵州等省,大约占石姓总人口的41%,其次分布于贵州、辽宁、陕西、湖北、山西、江苏,这六省又集中了28%的石姓人口。
石姓的郡望主要有武威、渤海、平原、上党、河南等。
石姓的堂号有平原、六顺和徂徕。
春秋时康叔的6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碏(封为公后,儿子叫作公子,孙子叫作公孙。
公孙在这里不是姓),字石,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
其后人以石碏的字为氏,为卫国世卿姬姓石氏的来源。
史称石姓正宗。
另外,郑国(姬姓)大夫石癸后世子孙称石姓;宋国(子姓)公子段,字子石,他的后代也都以石为姓。
外族(少数民族)中的石姓1、苗族中的石姓
“据《苗族简史》说,湘西苗族有五大姓,其中就有石姓,石姓是苗姓汉化后的姓,来源于原居住地嵩山地区的大石(室)、小石(室)两座山,在苗语中的姓是“仡獾”。
苗族石姓内部又分大石、小石,其中大石在苗语中称“獾兜”。
苗族分布区的湖南大庸、泸溪、花垣等县有獾兜墓、獾兜庙等与獾兜有关的地名和文物。
2、彝族中的石姓
“罗”在彝语中的意思是石,在古代时候的贵州,有不少称为“罗”的石人部落,这些彝族人是今天彝族人的祖先,在许多史书中记载有名叫“罗甸国”的石族部落组成的政权,“甸”在彝语中的意思是坝子。
“罗甸”的意思是“石部落居住的坝子”。
彝族人名中有“罗”的现象在彝族现实生活中还很多,有些地方直接将“罗”译成汉语的“石”,如云南玉溪专区峨山县美觉乡咱黑拉村彝族共92户,444人,分石、普、方三姓,其中,以石姓人户最多。
3、鲜卑族乌石兰氏改为石姓
北魏孝文帝元宏统一全国之后,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革,如以汉族衣服代替鲜卑族衣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典章制度等,其中有一项就是改鲜卑姓为汉姓,据《魏书·官氏志》记载,鲜卑姓乌石兰氏改为汉姓石姓。
这件事在别的书中也有记载,姚薇元的《北朝胡姓考》中提到韩愈曾为唐代一个名叫石洪的人作墓志,墓志中说:君讳洪,字睿川。
他的先人姓乌石兰,九代祖是石猛,跟随拓跋氏进入中原,住在河南,于是将姓中的“乌”与“兰”去掉,改为单姓石。
唐书中石 -也记载他的祖先姓乌石兰,后来改为单姓石。
韩愈文中提到的石猛是魏司徒兰陵公,在《文苑英华》卷963《同寇军公夫人乌石兰氏墓志》中说,石猛是晋司徒石苞的后裔,在魏朝作官时赐姓乌石兰氏,这一点与韩愈所作墓志中的说法相反,有人根据这一点来否定韩愈所作墓志内容的真实性,其实石猛是原姓乌石兰还是赐姓乌石兰确实存在争议,但这方面的争议不影响北魏改乌石兰为石姓这一史实的真实性。
4、羯族的石姓
后赵开国皇帝石勒是中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皇帝,羯族人原来没有姓,如石勒的祖父叫耶奕于,父亲叫乞翼加,石勒年轻时被卖为奴隶,因不堪压迫聚众反抗,从这时起,他才以石为姓,以勒为名,至于他为什么以石为姓则不得而知了。
5、 -石姓
据说河北泊镇的 -石姓是元朝丞相脱脱的后代,元朝灭亡前河北泊镇的 -石姓的祖先奉命到南方去征调木材、石料用于建大都(北京)。
走到泊镇的时候,元朝已经灭亡,他们就留在了泊镇,用征调来的木材和石料修建了 -寺。
他们在遇明军盘察时,就以石为姓。
河北泊镇的 -石姓由此而来。
-中的石姓人较早见于史书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前蜀的官员石处温。
6、女真族的石姓
女真族中有一个姓叫石盏,后来译为汉姓时就取复姓中的石字作汉姓,元代的剧作家石君宝的姓就是由此而来。
7、满族的石姓1)明朝时瓜尔佳氏的布哈被明朝 -任命为建州左卫指挥,他的儿子和孙子阿尔松阿和石翰相继继任建州左卫指挥,石翰后来与人结仇,弃官迁居广宁,因为名字中有“石”字,就改姓为“石”。
2)根据满族古姓“锡克特里氏”改变而来,锡克特里氏为满族最古老的四大姓氏之一,从女真开始就存在,并把满族的萨满文化延传至今,是我国萨满文化的活化石。
8、西域归附的少数民族
唐朝时,石国人来到中国居住,以石为姓。
据《新唐书》记载,隋唐时,在现在的中亚阿姆、锡尔河流域有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九姓政权,九姓自康以下的八姓都是康姓的支庶,康开始时在祁连山北的昭武城(今甘肃省临泽境内),九姓均以昭武为氏,史称昭武九姓。
居民主要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境内产良马,居民勇猛善战。
九姓中的石国也叫柘支、柘折、赭时,在今独联体乌滋别克斯坦的塔仕干一带,国王姓石,都城在柘折城。
唐高宗永徽年间(公元650年-655年),昭武九姓自愿归附唐朝,石国中的一些人就以石为姓,石姓家族又增添了一支新的成员,他们归附唐帝国以后,将西域的歌舞也带了进来,对唐朝的歌舞起了很大影响,这从乐工中有许多西域少数民族艺术家就可以看出,在当时著名的西域少数民族艺术家有一个叫石宝山的,就是石国人进入大唐境内后的石国后裔。
9、赐姓
宋朝时赐一部分定居中国的犹太人石姓。
犹太人从唐朝开始经海路、陆路来中国经商,陆路经波斯、印度沿丝绸之路一直进入中原,海路从浙江、福建逐步进入内地,其人数越来越多,到宋朝时达到顶峰,并向宋王朝进贡,在他们有一次向宋廷进贡西洋布之后,宋朝皇帝说:“归我华夏,遵守祖风,遗留汴梁。
于是,大批犹太人留在了中国,尤其留在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市)的犹太人最多。
犹太人留在中国后,渐渐地不再仅仅从事商业活动,开始参加军队、担任官职、行医,漫漫渗入中华民族生活的各个角落,与中华民族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他们的姓都由皇帝所赐,在众多的赐姓中,就有石姓。
明弘治二年(公元1498年)河南犹太人的碑记中记载宋朝时的犹太人共有17个姓,其中有石姓。
清朝初年统计开封犹太人有7大姓,其中也有石姓。
这部分石姓犹太人后来融入 -。
现在在开封的 -犹太人后裔中也有石姓。
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各种原因,有张姓、冉姓、娄姓等改姓或冒姓为石姓,这无疑也为石姓增加了新的属员。
1、娄姓改为石姓
《北齐书》中记载北齐的一位贤明的皇后—神武明皇后娄氏于太宁二年(公元562年)春天忽然发现自己的衣服飘了起来,娄皇后(当时已经是太后了)很惊奇,就去问巫婆,并听从了巫婆的建议,将自己的姓改为石姓。
2、冉姓改为石姓
据史料记载冉闵是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县西北)人,原为后赵太祖石虎的养孙,改姓石。
晋武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废石遵,立石鉴,第二年废杀石鉴,自立为帝,又改姓冉。
3、张姓改为石姓
据《后赵录》记载,曾有一张姓人的人改名叫石会。
希望能够帮到您
石姓的由来
一、三大来源:1、出自姬姓,为石碏之后裔。
春秋时康叔的6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碏★(封为公后,儿子叫作公子,孙子叫作公孙。
公孙在这里不是姓),字石,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
卫桓公二年,其弟州吁骄奢,被桓公撤去将军之职,出奔国外。
十几年后,州吁领着党徒潜回国内,刺死桓公,自立为君。
石碏之子厚也参与了密谋,被拜为大夫。
后石碏把州吁和石厚骗到陈国,又暗中给陈桓公写了一封密信,信上说:\"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
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
所以,州吁到陈国后,立即被抓了起来,后来,石碏命人杀州吁、石厚于陈,然后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晋为国君。
《春秋》称赞石碏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厚的儿子骀仲,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
史称石姓正宗。
封为公后,儿子叫作公子,孙子叫作公孙。
公孙在这里不是姓。
2、出自姬姓和子姓。
郑国(姬姓)大夫石癸,宋国(子姓)公子段,字子石,他们的后代都称为石氏。
3、出自他族加入或他姓改石姓的。
如,隋唐时期\"昭武九姓\"之一:当时西域石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塔什干一带)有人迁居中原,遂以\"石\"为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鲜卑族代北三字姓乌石兰氏改为汉字单姓石氏;十六国时有张氏、冉氏改为石氏;据《北史》载,有娄氏改为石氏者。
二、迁徙分布:1、秦汉以前,石氏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同时有部分人徙居江南,如春秋时楚国有石奢,郑国有石癸,周有石速;西汉时有石商、石奋。
唐代,石氏的郡望有渤海、平原(今属山东)、上党(今属山西)、河南(今河南洛阳)四处;平原石氏于唐元和年间以前已徙居广陵(今江苏江都);河南石氏唐元和年间以前有部分人徙居虢州(今河南灵宝)。
2、入闽石姓
⑴唐初,有石氏族人自河南固始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至五代时已发展成闽南望族。
⑵唐末僖宗年间,金陵(今南京)人石螽扈因受命征黄巢而入闽,遂安居泉州府同安县(今厦门市同安区),被奉为入闽石姓另一支始祖,其后裔不仅散处福建各地,而且有部分人迁入广东。
明朝洪武年间石螽扈十五世孙石玉全在福建南靖永丰里开基,其后子孙有许多人去台湾,进而又有远播海外者。
⑶南宋初入闽始祖世居开封南宫石桥头石德成迁福建长乐古槐镇中街村,至今已繁衍三十三代,后裔分布长乐、福清、宁德及全国各地、世界各国,长乐中街已重建“河阳石氏宗祠”。
三、石姓王朝:
十六国时期,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羯族人石勒,于319年自称赵王,建立政权,史称后赵。
329年初灭前赵,取得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331年称帝,建号建平。
石勒死后,由子石弘嗣位。
不久,其侄石虎废石弘自立,在位15年。
五代时期,有沙陀部人石敬瑭,于936年勾结契丹贵族灭后唐,被契丹册封为帝,国号晋,史称后晋,历时10年而亡。
四、郡望堂号:
【堂号】
徂徕堂:宋朝石玠,徂徕人,官国子直讲(国子监的教授)。
他写文章批评时政,毫无顾忌,升太子中允,作《庆历圣德诗》,人称\"徂徕先生。
石姓又以\"平原\"等为其堂号。
【郡望】
武威郡: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东北。
十六国时前凉、后凉、南凉、北凉皆建都于此。
渤海郡:汉置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县一带)。
平原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
上党郡:战国韩始置郡,治所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市北)。
河南郡:汉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五、历史名人:
石达开:太平天国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19岁参加金田起义,20岁封翼王。
曾多次击败曾国藩统帅的湘军。
天京事变后,因受天王洪秀全猜忌图害,被迫率部远征,转战数省。
1863年5月兵败大渡河,自投清军以求换得残部生还,6月就义于成都。
石 崇:西晋时为荆州刺史,以劫夺客商而积财产无数。
与贵戚王恺、羊琇等争为侈糜。
八王之乱时,为赵王伦所杀。
石 泰:宋道士,号杏林。
遇张伯端(即张 -),得授金丹之道。
常以医药济人,不受其谢,惟愿病者植一杏树,久遂成林,人称之为\"石杏林。
石玉昆:清子弟书演员。
擅长《龙图公案》。
演唱时自弹三弦自唱,其唱调称为\"石韵\"、\"石派书。
相传小说《三侠五义》、《小五义》等均是别人根据他的唱本改写而成。
石芾南:清医学家。
撰有《医源》,其书总论人身藏府、五行、阴阳、诊法、用药和内、妇、儿等科。
石韫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乾隆五十五年状元,官山东按察使。
工诗善画,尤工隶书,兼擅古文,著《独学庐诗文集》。
石云生:当代,曾任海军司令员。
石广生:当代,曾任国家外贸部长。
六、已知的集中分布地区:
浙江新昌县:近20000人
广东兴宁市:12000多人
湖南祁东县:约10000人
山东蒙阴县:约10000人
福建武平县:近7000人
浙江浦江县:约5000人
广东增城市:约5000人
广东连州市:4000多人
福建南安市:3000人以上
广东封开县:3000人以上
广东德庆县:3000人以上
广东博罗县:约3000人
湖南宁远县:约3000人
陕西扶风县:起码2000人
河南中牟县:约2000人
浙江宁海县:2000多人
湖南益阳市:约8000多人(古塘石氏族谱2000修编谱时收录4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