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利弊
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利弊
——我所认识的大众传媒
大众传播被定义为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这个界定容量很大,关于大众传播的特点都能从中找到。传播者、传播手段、传播的对象、传播的内容、传播的过程、以及由这五个特点衍生出来的传播的范围。其中传播过程的单向作用性质为大众传媒赋予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这种影响,既包括正面的,也包括负面的。
大众传播对社会的正面影响:
第一.报刊、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人们传递着信息、知识、思想和观点、广告等。它具有公开性、时效性、覆盖面广等特点,深刻的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影响和引导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精神风貌。
第二.大众传播为我们提供大量新信息,成为对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大到世界政治风云的变化和我国的战略决策,小到日常生活中伦理道德观念的冲突和更新,还有我们感兴趣的,有能力的接受各种科技知识、文学艺术、人生哲理等等,大众传播媒介都能提供。这些信息开拓了我们的眼界,活跃了我们的思维,对我们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上理解、掌握课堂上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理论、法则、定律等,是极意义的。同时,各种音、像和文字信息也丰富了文化环境。对于充实、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形象材料。
第三.促进我们价值观念现代化。现代人,特别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我们总是要与大众传播媒介接触的,它是我们生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在接触过程中,与社会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价值观念也就能逐步形成。如对人的尊重,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对竞争创造、个人发展的要求和娱乐的需求等。因此,大众传媒媒介是促使人由传统人向现代人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四.社会是我们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并使之内化为个人行为方式的过程,随着大众传媒媒介的增多,为我们独立意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也有利于我们养成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化过程的加速明显的表现是,我们越发意识到自己的角色的社会意义及对自己的个性全面发展的渴求表现在与同辈人交往的日益加强。
大众传播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第一,大众传播媒介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现代社会的人们少不了与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的接触,每一个人都不能离开它而单独存在,有的甚至依赖它,这种传播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对于这种交往方式乃至思想观念都对我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二,大众传播媒介所传播的信息,会形成一种舆论环境,这种舆论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良好的舆论会强化思想教育的影响,促使人们形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而不良的社会舆论,这会消弱甚至抵消思想教育影响,更不利于人们思想品德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因此,我们对任何一种传播媒介社会影响的性质都不能简单地作出结论,大众传播是伴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强有力的大型社信息系统,我们研究大众传播积极功能的同时,必须对它的负面影响有足够的认识,及早防范,尽可能地把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使传播媒介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1111540116
11级广告班
陈金瑜
第二篇: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大众传播与社会的关系
新闻5班
冯铁成 121012045
大众传媒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当代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类型和全球化进程对大众传媒业的制约和推动,愈益受到人们的广泛而深切的关注。
首先,大众传媒是所有用以向广大受众传递各种信息的物质载体,传统上指传播范围广大的图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六种传媒(前三种又称印刷传媒,后三种又称电子传媒),今天的电子传媒则应加上依托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互联网、音像出版物等新兴传媒。狭义上,大众传媒特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种传媒(今天应包括互联网),这些传媒与新闻传播关系,即以新闻传播为重要使命,因此有被称为新闻传媒。
一、大众传播对政治的影响
总的来说,政治体制决定大众传播体制,而大众传播体制又反作用于政治体制。
其实,从历史的角度仔细来看,世界上相当多的政治家都是从创办或接触大众传播开始政治生涯的。例如,毛泽东、李大钊、瞿秋白、陈独秀等人,他们或亲自创办报刊,或利益报刊宣传自己的主张。还有孙中山,他创办的革命报刊,利用报刊这种大众传播媒介传播新思想唤起民众,起到组织民众革命的作用。由于现在社会里政治日益生活化,生活也日益政治化,大众传播就不能不反映政治、表达政治、服务政治、参与政治。在现代社会,政府和公众的民主对话活动日益频繁。对话也从传达一般信息、发展到对政治和经济活动的探讨。社会生活中普遍地带有敏感性的问题,如选举、交通,还有如今炒的沸沸扬扬的房价问题,都需要从探讨性的话题中得到一定的沟通和理解,甚至还可能得到解决。而除了依靠“新闻发布会”等人际或口头的传播沟通,还需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将这一种大范围的社会性话题引向持久和深入。由此可见,大众传播已经成为协商对话最重要、最普遍的通道,是政治社会化的最重要的手段。
二、大众传播对经济的影响
传播是具有极大潜力的经济力量,这是显而易见的。那些我们每天,几乎是每时每刻都会接触到的广告和新闻,又有时虽然让我们厌烦,但无可否认它让我们很好地了解这个社会的动态,跟上这个时代的脚步。
以我个人的观点,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可以让经济在更大范围内运作,还可以大大促使不发达国家加快发展脚步,以期在更短的时间内让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一个档次。也就是说,良性的大众传播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它可以为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创造合适的气氛和社会环境,同时还是经济发展的加油站,不断地为发展提供动力。
如大众传播将存在商机的信息广而告之,便会有伯乐来寻千里马,从而物尽其用。据记载,我国西北西南的闭塞山区及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初几乎微乎其微,这主要是信息的缺乏所致。后来国家提倡西部大开发,大众传播充当中间人,使国民更快更清楚地了解这种政策,并触动了很多人积极投身西部的建设中去,同时还让商业人士从这些信息中看到无尽的商机。青藏铁路的开通、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成功运行无一不证明了,在大众传播的支柱下,中国的经济做得更大、更活、更强。
一、大众传媒与文化传承
大众传媒把文化传递给后代,并继续教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是社会成员共享同一的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遗产。例如,由中国国家汉办每年举办的“大学生汉语桥”比赛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不仅让我们国人对祖国的历史文化、风情民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且通过来此世界各地的参赛选手的眼睛了解到他们各自国家的文化,了解到世界。也有助于选手们借助丰富的电视表现手段,以快乐学汉语的形式,充分挖掘个人潜力,成为汉语能人。
大众传媒不仅做到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且在此过程还形成了一种在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和主体的,通过现代传媒传播的,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同化大众传播成功的转移了公众的群体意识,化解了之前一直纠缠的政治情绪。突显了人的生命、尊严、精神的关注,肯定了作为精神个体的价值。而且大众文化抹去了文化特权,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化、民主化发展。可以说大众文化的传播在丰富人们的生存状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方面功不可没。
然而大众传媒呈现的大众文化也存在一些弊端。人们抱怨报纸上信息太少,有限的版面上的新闻也是“炒作”,多家报纸经常出现内容的同质化。广播电视的娱乐性、广告性、和商务性节目占据了许多时间段,很多节目趋向媚俗。
四、大众传播对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
众所周知,社会是由相互联系的无数个体组成的。个体与社会和谐统一,相互依存,大众传播以其巨大的威力将分散的居民联合起来,使他们形成一个个集体。一方面,大众传播使世界各国、各民族增多了相互了解的机会,做突出的表现就是“地球村”的形成。另一方面,它也使得人们日益封闭,淡漠人际关系、降低思考能力,其最终结果是导致“社会麻醉”,“电视人”就是“社会麻醉”现象的一种表现。
当然,从微观方面看,在看到大众传播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同时,我们也无法否认它的许多负面影响。马克思的辩证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要一分为二看问题,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首先,大众传播会导致社会现实失真。
人类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也越来越复杂,人们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事实都保持接触,只能通过新闻媒介去了解。而新闻“把关人”会依据“把关”标准对新闻进行一定的舍取,甚至会在经意或不经意间加入自己的观点、感情等,建造一种“拟态环境”,从而使受众在一定程度上把“拟态环境”当做“真实环境”本身。
大众传播所造成的外在的真实感,导致了现实的非真实化,扩大了受众与社会现实的距离。
大众传媒最终要成为公共时事论坛的角色,帮助公众分析政治和经济形势,协调公众意成为国家和社会导航。
第三篇: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新闻学概论作业(选题3)
《从娱乐节目看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班级:新闻与传播三班
姓名: 贺玉婷
学号:120220801104
从娱乐节目看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近两三年来,各种各样的综艺娱乐节目大批涌现在荧屏。本文主要选取《奔跑吧兄弟》作为素材,从而分析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首先,我简单的介绍一下《奔跑吧兄弟》这档综艺节目与大众传播的概念。《奔跑吧兄弟》是浙江卫视引进韩国SBS电视台综艺节目《runing man》推出的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这档节目有7个固定的主持人,每期会邀请一些嘉宾或者不邀请,让主持人和嘉宾通过做游戏的形式比赛,游戏里撕名牌为其节目的特色。在比赛的过程中通过主持人与嘉宾的语言、动作、行为、心理、矛盾冲突达到搞笑的目的。关于大众传播很多学者给出过定义,这里介绍一下郭庆光先生对其的解释: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简单点说大众传播主要是以报纸、广播、电视及互联网为媒介而进行的传播,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我认为像《奔跑吧兄弟》这类综艺节目,它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有好的一方面也有不利的一方面。下面我通过对《奔跑吧兄弟》这档节目中的一些特点进行分析,并以此说明其对社会文化环境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首先,很明显的是《奔跑吧兄弟》作为近几年来收视较好,关注度较高的综艺节目,它的成功对我国综艺娱乐节目发展以及人们的娱乐休闲活动的多样化都是一个推动力。现在与这档节目类似的节目有很多,比如像《极限挑战》、《挑战者联盟》、《全员加速中》等等这些节目的推出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电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这些节目,受众可以及时迅速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在人们的休闲娱乐活动方面表现为,现在很多学校会模仿《奔跑吧兄弟》中的一些游戏开展活动,包括现在孩子们在平时的休闲玩耍中都会模仿《奔跑吧兄弟》玩撕名牌。其次,我们可以从它的节目名称《奔跑吧兄弟》以及节目中大量的体能竞技看出它所传递给观众的“奔跑”“兄弟”的这种思想观念是积极向上的,有很多人因为看这档节目而喜欢上奔跑,爱上健身。节目中7个主持人在做游戏或者比赛时所表现出的兄弟情义也给观众传递了一些正面的团结友爱的精神。以及《奔跑吧兄弟》中7位固定主持人在做游戏中,那种不畏艰难、不怕困苦、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也通过节目传达给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民。《奔跑吧兄弟》在韩国、澳门、香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录制,对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交流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最后,我认为《奔跑吧兄弟》这档节目对社会文化环境最有利的影响,就是它所传达出的助人为乐、勇于拼搏的精神品质,例如节目中有为贫困地区或者贫困的学生所设立的公益项目,他们大多数的比赛奖金也都拿去做了公益。这为其他的节目和个人树立了一个积极正面的形象,使助人为乐这种精神品质在这社会中广泛传播,引导了健康的社会风气的形成。下面我简单的说一下《奔跑吧兄弟》对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利影响。我认为最明显的一个方面,就是对青少年的影响。综艺节目一般都将近一个多小时,严重的占用了人们的时间。特别是青少年,由于自制力差,一旦开始观看节目一般很难从节目中抽出来,造成了对时间的浪费。其次,我认为节目中由于主持人个人文化水平和个性的不同,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对一些事物的认识和个人性格的形成。比如邓超因为其英语水平差,将family读错,虽然确实有笑点,但确让这个错误的读法红了起来且把它当做自己的一个特色大力宣传,致使现在的小朋友以为family原本就是读这个错误的音。在节目里,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一个角色设置,因为节目效果的需要,节目中经常会有一些背叛、言辞侮辱、投机取巧等等低俗不好的戏码,一味的用这些迎合大众口味。这些不但降低了节目的质量,也大大的降低了观众的审美,使社会文化环境变得庸俗不堪。最后再说一点,节目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在节目中插入大量的商业信息,使观众面对如此多的信息却不知该如何取舍。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单方面赞助性的商业文化信息的传播,实际上制约了人们接触其他文化传播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从《奔跑吧兄弟》中我们可以看到大众传播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其不好的一面。作为受众我们在接收信息时应该有选择的接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争取为自己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第四篇: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学试卷
名词解释
1.意见领袖:
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作为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意见领袖对大众媒介的接触频度和接触量都远远高于和大于一般人。
2.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1、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
2、模式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解释者(执行解释意义功能)和编码者(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缺陷:
1、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现实情况不符。
2、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3.“主我”与“客我”:
米德认为自我可以分解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互动的介质时信息——“有意义的象征符”。
4.“电视人”:
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行为方式上“跟着感觉走”。他们收看电视在狭小空间中进行,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养成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容器人”:
日本,中野收。在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类似一种“罐装”的容器,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其他人接触,但只是容器外壁的碰撞,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持一定距离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不认同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很容易接受大众传媒的影响,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
5.文化帝国主义
来自发达国家、包含着与支配者利益相关的文化价值和观念的商品、时尚或生活方式等流向发展中国家市场,创造出某些特定的需求或消费形态,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国文化的侵害、取代或挑战,受支配程度越来越高的状况。产生于60年代反对“新帝国主义”的国际环境,也称媒介帝国主义。
特点:a.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作后盾,主要通过市场进行扩张;b.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实现全球性文化支配;c.主要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实现。6.“最后七分钟”
施拉姆的“最后7分钟”比喻:如果把人类的历史共有100万年,假设这等于一天。1天=100万年;1小时=41666.67年;1秒钟=11.57年 那么这一天中,人类文明的进展如下:
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
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
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分别为1946、1947、1957年)
因此,施拉姆说:“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传播史上几乎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在这一天的最后7分钟。”
7.“五W”模式
拉斯韦尔《 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中提出,又叫做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首次提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即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后来大众传播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拉斯韦尔模式的思路形成的。
属于单向直线模式,没有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8.拟态环境
即信息环境,美国新闻工李普曼提出,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在人与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拟态环境,他的行为是对拟态环境的反应,而作用于行为实际发生的现实环境。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9.“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一面提示:仅向说服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两面提示: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简答
简述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三个方面:
1、环境监视功能。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瞭望哨”的作用。
2、社会协调功能。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赖特的“四功能说”
1、环境监视。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
2、解释与规定。大众传播所传达信息中常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应该采取的反应。
3、社会化功能。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4、提供娱乐。大众传播中的内容中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施拉姆吧环境监视、社会协调、遗产传承归入政治功能的范畴,而把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等归入一般社会功能的范畴。这种划分并没有明确的标准,也不见得十分确切。施拉姆分类的重要贡献的明确地提出了传播的经济功能,指出了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手机、提供和解释,能够开创经济行为。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得到大众传媒广泛报道的问题、人物等,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大众传媒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诸于世,能够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
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人们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中,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4、比较五种主要传播类型的异同
一.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特点:1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它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人内传播与其他动物的体内传播就没有本质区别。
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应。
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任何一种其他类型的传播,都必然伴随着人内传播的环节,而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结果,也必然会对其他类型的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是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活动,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
人际传播的特点: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4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三.群体传播
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岩原勉认为: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而这种意识和结构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对个人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以保障群体的共同性。四.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它包括两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基本过程: 1.社会化过程 2.行为控制 3.决策控制 4.冲突管理
组织传播的功能:1内部协调2指挥管理3决策应变4形成共识
组织传播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信息沟通保障。它们的传播具有不同的特点,二者在相互促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制约。
五.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这些媒介组织包括报社、出版社、广播台、电视台以及以大量发行为目的的各种音乐、影像制作公司。大众传播是有组织的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组织目标和方针指导下的传播活动。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大众传播的特点 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这些媒介组织包括报社、出版社、广播台、电视台以及以大量发行为目的的各种音乐、影像制作公司。大众传播是有组织的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组织目标和方针指导下的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大众传播的出现和发展,离不开印刷技术以及电子传播技术的进步。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受众只社会上所有的“一般人”。任何人无论其性别、年龄、社会地位、职业文化层次如何,只要他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便是受众的一员。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大众传播作为生产信息产品的产业,其产品价值都是通过市场得到实现的,人们要获得信息都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说明大众传播的信息产品本身就是一种商品。另一方面信息产品不同于满足人胜利需求的一般物质产品,人们对它的消费主要是意义的消费,有着鲜明的文化属性。
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单向性强并不是说大众传播没有任何互动机制,而是这种机制较弱。单向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传媒组织单方面提供信息,受众只能在提供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和接触。具有一定被动性2没有灵活有效的反馈渠道,受众对媒介组织的活动缺乏直接的反作用能力。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这个特点是有以上五个特点所决定的。由于大众传播是从事信息的大量生产和传播的信息产业,由于它的内容与社会观念、价值和行为规范具有直接关系,由于传播过程的特殊性赋予它的巨大社会影响力,无论在哪个国家,都会把它纳入社会制度的轨道。
简述并举例说明新媒介特点与性质
新媒介是相对于铅字出版和报纸、地上波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而言的。
1、传播过程的双向性的增强。2、3、4、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是一个信息单向流动的过程,反馈迟延,而且通过其他通信系统行进。新媒介的传播系统通常本身具有双向渠道。在这个方面最典型的是互联网络,网上的电子信件、电子论坛等都具有充分的互动功能。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
新媒介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丰富多样的传播功能融合于一个系统之中。计算机行业把装有CD-ROM、声卡、传真卡等能够同时进行声、像、文字处理和传输的电脑称为“多媒体电脑”。媒介资源的丰富化
这是数字化技术发展的巨大成果。数字化指的是在电子信号的传输方式上,用数字压缩方式来取代传统的信号模拟方式。数字化以后,不仅信息的保真性更强,传输质量更高,而且能够大幅节约电波频率资源。例如美国的直播电视台、日本的完美电视台等,都在播出二百多个频道的广播电视节目。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传统的传播活动大多囿于特定国家和地区的范围之内,而电子通信、卫星和互联网络等新媒介技术则为大面积的跨国传播乃至全球传播提供了条件。1996年底,因特网已经联通了世界上一百七十个国家和地区,通过这个网络,用户可以实现全球范围的信息检索和传输。
论述题
1、试评述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加拿大传播学家,于五、六十年代出版一系列著作《媒介通论: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等。是六七十年代国际传播学界最知名、最具争议的学者,被称为“现代媒介分析的根”。其理论独特,给人启发。
他将媒介的概念扩大,不仅是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中的媒介,而且包括了人际互动的所有介质。另外他将媒介置于一个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研究,因此其媒介分析有了高度和深度。缺陷:对冷热媒介分类牵强;忽视媒介具体内容,分析客观性、科学性、实证性不足。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媒介具有有机体的性质,是人体的延伸,道路是脚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广播电视则是眼耳手的延伸。一切媒介都是人的肢体部分向公共领域的延伸。人体任何一部分的延伸都会影响以整个心灵与社会
媒介即讯息
传播媒介真正传递的是媒介的特性,传播媒介本身就是传播内容,内容也是一种媒介。例如,报纸的内容是文字表达,书籍的内容是言语,电影的内容是小说。人们在使用媒介时,特别注重内容,反而忽略了形式。他在《媒介即讯息》一书中强调媒介传递的真正讯息是它本身对受众的刺激,而不是它所传递的内容。一种新的传播媒介一旦出现,这种媒介本身,而不是它所传递的具体内容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信息,引起社会变革
冷媒介与热媒介
热媒介是能够“高清晰度”延伸人体某感官的媒介,高清晰度就是指媒介所提供的讯息充分、完善,需要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低,如照片、广播、电影。冷媒介刚好相反,如漫画、电话、电视。但此类划分十分牵强
地球村
人类社会早期的口头传播时代,人们交流只能面对面地进行,范围很窄,因而处于“部落化”阶段,印刷媒介出现后,社会交流扩大范围,个体可以单独脱离开“部落”,人类社会进入了“脱离部落化”阶段,电子媒介出现以后,人类的时空距离又一次缩短,地球变成一个村庄,人类社会进入“重新部落化”阶段,地球村的出现和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人与人、社会与社会、国家与国家的相互依赖性及关系的密切程度大大增强,经济、社会、文化等社会结构要素的形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2、试论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
①概要:M.E.麦库姆斯和D.L.肖《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②特点:a.着眼点于传播效果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b.考察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综合、宏观的社会效果;c.暗示这种媒介观: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不管客观或歪曲,都会影响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判断。
2、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概念发展之一)
①知觉模式:大众传媒对某个议题报道与否会影响到公众对该议题的感知;
②显著性模式:媒介强调少数议题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 ③优先顺序模式:传媒按一定优先次序给与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作的判断。
3、不同类型的“议题”研究(概念发展之二)
韦弗:①个人议题:私下认为重要的问题;②谈话议题:与别人交谈、议论时受重视的问题;③公共议题:自我感觉多数人都重视的问题。三种议题的含义和作用各不相同,在传播过程中有融合为一的可能性,传媒对后两种议题的影响更大。
4、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研究(概念发展之三)①报纸:对长期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排列”影响大,形成“议程”基本框架,可进一步对“个人议题”产生深刻影响;②电视:“热点化效果”突出,挑出最主要的“议题”突出强调,主要影响是提供“谈话议题”。
5、“议程设置功能”与受众属性(概念发展之四)
①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经验越间接,受媒介影响越大);②受众的媒介信息接触量(接触越多,受影响越大);③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介议程设置效果有“抑制”和“强化”两种作用);④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准高、政治关心度高以及从事高层次社会职业的人影响较小)。
6、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和不足 ①意义:a.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有效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作用;b.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把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人们面前,有利于人们认识议程设置的本质(议程设置过程的背后存在复杂的政经和意识形态力学关系,即西方传媒和占统治地位的信息源之间的关系,本质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对舆论进行操作和控制的过程,方式有定期新闻发布会和私下放风),为研究这些资产阶级力图掩盖的问题提供重要契机(真正意义);c.与我国的舆论导向研究有一定理论接点,对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有启发。
②不足:a.只强调传媒“设置”和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b.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虽然效果强大,但不能绝对化。
试述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脉络
一、传播效果研究第一时期:“子弹论”(“皮下注射论”、“魔弹论”)
①背景:20C初至30年代,大众传媒发展势头迅猛,产生巨大社会冲击;社会各界对传媒的利用达到空前程度;本能心理学和大众社会论盛行;一战的宣传战史和宣传技巧研究。
②核心观点:传媒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传递的信息在受众身上如同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可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能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③评价:过分夸大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否认受众对大众传媒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错误,随着传播效果研究的深入,必然被淘汰。
二、传播效果研究第二时期:“传播流”研究、“有限效果论”、“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40年代起,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传播流”、“说服性传播”的效果、“使用与满足”研究。
①传播流: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a.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大众传播并没有直接左右选民投票的力量,只是众多影响因素之一,并非主要因素。
b.卡兹、拉扎斯菲尔德《个人影响》:既有倾向的作用、选择性接触机制、意见领袖以及两极传播现象,在政治选举外的许多领域广泛存在。
c.罗杰斯《创新与普及》:对《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的许多观点(做了重要修正和补充。大众传播过程可分为两方面—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可以是一级的);作为效果或影响的产生和波及过程的“影响流”(多极的)。从而把“两级传播“模式发展为“多极”或“N级传播”模式。
d.以上三本书是“传播流”研究的三部曲,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的产生是极为复杂的社会过程,其间存在众多中介环节和制约因素,单一的大众传播不能左右人们的态度,从正面否定了强调简单的“刺激—反应”关系的“子弹论”观点;但也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无力性,被称为“无力的大众传播观”。
②“有限效果论”
1960年J.T.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关于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
a.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仅是众多中介因素之一,且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b.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作为影响因素之一对既有态度的强化;c.大众传播产生态度改变效果需两个条件—其他中介因素不再起作用,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d.传播效果的产生受某些心理生理因素制约;e.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媒介本身的条件(信源性质、内容组织)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极力强调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被称为“有限效果论”。③“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传播的说服效果)
40年代至60年代,C.I.霍夫兰,指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最早的实证研究。揭示了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直接导致人们态度的改变,效果的形成并不简单取决于传播者的主观意愿,而是受到传播主体、信息内容、说服方法、受众属性等各种“条件”的制约。也是否定“魔弹论”效果观的有力证据。
三、传播效果研究第三时期:宏观效果论
①有限效果论的效果观和理论框架缺陷:a.只探讨态度和行动效果,忽略传播在环境认知中的作用;b.只考察具体传播活动的微观、短期效果,忽略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综合的信息活动产生的宏观、长期和潜移默化的效果;c.过分强调大众传播效果的“有限性”,会给传播实践带来某些消极影响,如降低传播人员的社会责任感,为低俗有害的传播内容的泛滥提供借口等。
②70年代,对“有限效果论”的批评和反思基础上,出现新的理论模式或假说,特点:a.研究焦点大都集中于大众传播从综合、长期、宏观的社会效果;b.不同程度强调传媒影响的有力性;c.与社会信息化的现实密切结合。
③与早期“子弹论”的不同:“子弹论”主张无条件、无中介的绝对效果;宏观效果论是在充分考虑到各种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做出重新评价。
试评述传播学五大奠基人的主要贡献
(一)拉斯韦尔:
出版了《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一书,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策略及其效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刺激了两次大战之间的宣传研究,使之成为当时学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并考察了传播的基本过程,将其解析为五个主要环节或要素,即著名的“5W”: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明确勾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及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二)卢因:
最早提出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概念,发现家庭主妇的把关人作用。《群体生活的渠道》: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后来,这个概念被广泛应用到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达过程的研究中,“把关”理论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
(三)霍夫兰:
把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领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与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四)拉扎斯菲尔德:
提出两级传播传播的概念,即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对研究方法提出了重要贡献,通过不断改进抽样调查法和量化分析法方法将传播学引向了经验性研究的方向。
(五)施拉姆:
其主要贡献在于对传播学这门学科的创立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传播学概论》被视为经典之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建立了最早一批专门致力于传播学研究与教学的基地,从而使传播学得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第二,他培养了一大批传播学研究的后继之秀。第三,为人们留下了流传甚广的著作,如《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和《传播学概论》。
综合实践题(每题20分)以“辽宁大学在校学生日常媒介接触情况调查”为题设计一份调查方案,并制作出调查问卷。
亲爱的朋友,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抽空参与本次调查。本调查以不记名方式进行,答案无对错之分,您不必有任何顾虑。问卷中调查问题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单项选择和填空。再次感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1.你的性别:
1、女
2、男
2.平时主要从何种媒介上获取信息:(可多选)
1、报纸杂志
2、广播
3、电视
4、网络
5、手机
6、朋友告知
3.你所在的院系及专业:
4.如果看报,都看哪些:
1、华商晨报
2、沈阳晚报
3、南方周末
4、参考消息
5、人民日报
6、其它()(5.接触媒介的主要动机(可多选):
1、获取新闻
2、学习新知识
3、休闲娱乐
4、消磨时间
5、获取招聘信息
6、学习需要
6.你看报主要是为了阅读
1、各类新闻
2、情感故事
3、文学、评论
4、各种周刊
7.选择某一媒介的标准(主要原因):
1、信息量大)()
2、时效性强
3、娱乐性强
4、可信度高
5、使用方便
6、界面友好
8.媒体的各种报道、信息对你的现实生活是否有所帮助:
1、帮助很大
2、偶尔有帮助
3、没什么帮助
4、会起反作用
9.你每天用于读报的时间 1、3小时以上 2、2-3小时 3、1-2小时
4、半小时-1小时
5、半小时以下
10.媒体的报道能否满足你的需要
1、能
2、基本能
3、不能
11.互联网阅读与报纸阅读,你更喜欢哪一个?
1、互联网
2、报纸
12.你最喜欢的报纸(),最欣赏它的版面是()
13.你希望在报纸上获得怎样的信息:()
以“辽宁大学在校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为题设计一份调查方案,并制作出调查问卷。
阅读教学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作为一种艺术性和工具性结合的科目,课内阅读不可或缺,但真正源泉来自于课外。因此,加强课外阅读势在必行,但当前大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令人担忧。由于教师及学生自身观念等诸多因素存在,课外阅读处在很被动的境地中。
一、调查动因
阅读的重要性几乎是不言而喻的。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生活在信息社会,就要不断的获取信息。如何获取呢?阅读便是个很重要的途径。尽管当前社会传媒的形式多样且发展均十分迅猛,但有人统计,现代社会需要的各种信息约有85%以上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图书文献。可见阅读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对于小学生来源于阅读更是获取信息的最基本途径和最简便方法。而阅读教学分课内、课外两方面。课内阅读为我们大家所熟知,那么课外阅读呢?曾有人言“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课外阅读不仅是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其意义在于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心理品质的成长。
大学生具备了一定鉴赏能力,为广泛的课外阅读提供了可能。为了更好地加强课外阅读的策略研究,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特进行了此次调查活动。
二、调查对象:
辽宁大学崇山校区在校大学生、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
三、调查时间: 2022年9月
四、调查内容与方法
(一)调查内容:
根据实际情况,自编选项,如:你是否喜欢课外阅读、你课外阅读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的,你每周课外阅读大约多少时间、你一般在什么时候进行课外阅读、你课外阅读后有什么收获等。
(二)调查方法:问卷、谈话法
在图书馆、自习室等地发放问卷调查,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填写。
五、调查总结
六、针对调查提出相应的建议
第五篇:大众传播复习
一.名词解释
1.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媒体:载有信息的物体,传播渠道、信道、工具和手段
4.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
于他人的人
5.传播内容:指的是有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
义的信息,是传播者和授权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
6.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7.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8.信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规律的表征。9.受众:指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
10.意义:人对自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
类以符号形式传播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11.人内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12.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
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13.传播效果:通过传播活动所实现的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达标程度。14.群体传播: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15.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
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目的的传播形式 16.组织传播: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17.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
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8.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者认
知导引结构
19.符号: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
20.调查研究方法:为获得某一科学认识,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收集、记录、统计、分析有关研究现象的现实现状或历史状况的材料,探索
所研究问题的诸要素,揭示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21.群体:指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复合体
22.技术:指人类借以改造与控制自然使其满足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包括物质装
置,技艺与知识在内的操作体系
23.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
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24.信息社会: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
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25.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26.组织:任何由若干不同功能的要素按照一定的原理和秩序相组合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7.数字媒体:指以二进制的形式记录,处理,传播,获取过程的信息载体,这些载体包括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和动画等感官媒体,和表示这些感官媒体的表示媒体等,通称为逻辑媒体,以及存储,传输,显示逻辑媒体的实物媒体。
28.数字媒体技术:以数字化元件与网络化工具,手段,方法所进行的媒体设计,开发及应用的技术 29.多媒体:多种媒体的集合体
30.综合媒体:多功能、多方位、多类型媒体的集合体
二.填空题
1.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经历了 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四个阶段。2.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的五个传播要素是 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传者、效果。3.传播效果的类型有短期的预期效果、短期的非预期效果、长期的预期效果、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四种类型。
4.“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是 麦克卢汉 的著名观点。5.拉斯韦尔传播三功能说是指 环境监视功能、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 功能。
6.传播调查问卷由 基本项目、与调查主题相关的事实或行动项目、关于态度或意识的项目 等内容组成。
7.“把关人”的概念由 卢因 提出的。
8.传播学研究对象是 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
9.传播学研究调查问卷设计的原则是 1)采用通俗易懂的口语体(2)避免使用属于特殊群体的语汇或专业语汇和缩写词(3)避免使用暧昧、多义的词语(4)避免非现实的或虚构想象式的提问(5)避免主观诱导或提问(6)避免提问调查对象记忆模糊的问题(7)在一个问项中避免双重提问(8)留意提问顺序的影响(9)将调查对象容易拒绝回答的问题,尽可能放在后面。10.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学功能概括为 政治、经济、一般社会功能。11.媒介即讯息是 麦克卢汉 的论点。
12.传播过程构成的五要素是 传播者、受传者、媒介、讯息、反馈。13.非语言符号具有 普遍性、形象性、整体性、多维性 四大特性。14.非语言符号具有 传播态度和感情、补充与强化语句、代替语词 三大功能。
15.大众传播学六大特点是 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单向传播“无反馈”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16.传播过程有 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 三大特点 17.符号一般分为 信号 和 象征符 两大类。
18.语言符号一般分为 自然语言 和 人工语言 两大类。
19.非语言符号一般分为 语言符号的伴生符、体态符号 和 物化、活动化、程式化、仪式化 四化。20.符号具有 明示性意义 与 暗示性意义、外延意义 与 内涵意义、指示性意义 与 区别性意义 六种意义。
21.符号具有 表述和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 三大功能。22.人内传播的五个层次为 感觉层、知觉层、再认层(认知层)、理解层、意志层。23.人内传播构成的六大要素为 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24.姿态的传播具有 强调语言、补充语言、代替语言、控制语言、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功能。
25.基模一般具有 人物基模、事件基模、角色基模 三大类。26.群体规范功能一般有 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等结构特点。
27.组织一般具有 专业化的部门分工、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等结构特点。
28.组织传播具有 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达成共识四大功能。29.企业组织宣传活动一般具有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CIS)双全 三种类型。
30.调查八种类型:常模调查、比较调查、事实调查、态度调查、全面调查、抽样调查、综合调查、专题调查
31.传播模式的功能:构造,解释,启发,简化,预测
32.调查问卷具有哪些部分:准备阶段,实查阶段,数据处理阶段 33.大众传播社会功能:(1)赖特的大众传播“四功能说” 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2)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环境监视,社会联系与协调,社会遗产传承功能(3)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政治,经济,一般社会功能
34.按人的感官将常用媒体分为:音频媒体,视频媒体,音视频媒体,多媒体,综合媒体
三.选择题
1.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
A.拉斯韦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2.各地举办报告会,演讲会,研讨会属于哪种传播()A.人际传播 B.组织传播 C.群体传播 D.大众传播 3.大众传播学是()
A.单向传播 B.群体中的传播 C.双向传播 D.受众特定的传播 4.网络传播属于哪种传播()
A.组织传播 B.群体传播 C.大众传播 D.人内传播 5.提出传播具有一般社会功能的传播学奠基人是()A.卢因 B.霍夫兰 C.拉斯韦尔 D.施拉姆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拉斯韦尔模式五w要素的是()A.传播学 B.受传者 C.传播技巧 D.媒介
7.小组讨论,同事亲友三五成群的聚会等属于哪种传播()A.人际传播 B.大众传播 C.群体传播 D.组织传播 8.目前电话通道是()
A.单向通道 B.双向通道 C.单一通道 D.立体通道 9.网络传播诞生于()
A.20世纪90年代初期 B.90年代中期 C.90年代后期 D.本世纪初期 11.提出地球村概念的传播学家是(D)
A.施拉姆 B.卢因 C.霍福兰 D.麦克卢汉
12.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的理论的传播学家是()A.英尼斯 B.麦克卢汉 C.施拉姆 D.拉斯
13.提出大众传播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和遗产传承功能的传播学家是()A.拉斯韦尔 B.卢因 C.霍福兰 D.麦克卢汉 14.香农是下列哪种理论的创始人()
A.控制论 B.系统论 C.信息论 D.教学论
15.下列选项中属于拉斯韦尔模式五w要素的是()A.噪声 B.工具 C.媒介 D.通道
16.提出大众传播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的四功能的传播学家是()
A.拉斯韦尔 B.赖特 C.霍福兰 D.麦克卢汉 19.提出“媒介即讯息”理论观点的传播学家是()A.拉斯韦尔 B.赖特 C.霍福兰 D.麦克卢汉
20.提出大众传播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的传播学家是()A.拉斯韦尔 B.施拉姆 C霍福兰.D.麦克卢汉 21.首先提出“把关人”的概念的是()A.拉斯韦尔 B.赖特 C.卢因 D.施拉姆
23.提出“热媒介”和“冷媒介”的传播学家是()A.拉斯韦尔 B.赖特 C.霍福兰 D.麦克卢汉 24.威纳是下列哪种理论的创始人(A)
A.控制论 B.系统论 C.信息论 D.教学论 25.经验学派的旗手是()
A.拉扎斯菲尔德 B.赖特 C.卢因 D.施拉姆
四、问答题
1.非语言符号具有哪些特征?
普遍性、形象性、隐含性、多维性 2.非语言符号有哪些功能?
传播态度和感情、补充与强化语句、代替语词 4.简述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特点: a.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b.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c.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d.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e.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5.网络传播具有哪些特点? 传播的数字化、互动性、快捷性、开放性、选择性,信息大容量,检索便利性,媒体综合性,信息再生性
6.简述大众传播的基本特点。
答:(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7)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8)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9)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10)单向传播“无反馈”
(11)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7.简述人际传播的特点与社会功能。
特点: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 4)非制度化的传播
社会功能: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过程与效果的影响
8.传播效果具有哪几个层面?
1.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认知结构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2.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
3.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9.传播效果有哪些类型?
短期的预期效果、短期的非预期效果、长期的预期效果、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10.大众传播效果的类型有哪些?
环境认知效果;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11.调查研究方法的基本过程与技术(方法与步骤)是什么?
1.确定调查课题,明确调查目的;2.设计调查问卷或量表 2.调查实施;4.调查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分析 5.总结,结论。问题与对策;6.撰写调查报告
12.内容分析法基本过程与技术(方法与步骤)是什么?
1.题目及分析对象的确定;2.制定类目与分析单元表; 3.评判记录;4.量化表示 5.统计描述形成结论
13.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技术(方法与步骤)是什么?
1.准备阶段(确定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假设;实验研究设计)2.实施阶段(选择被试;进行实验)
3.总结阶段(整理汇总实验材料;撰写研究报告)
14.传播学的任务是什么?
传播学必须通过对社会信息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观察、探索、发现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15.谈谈你对传播学研究对象的理解。社会信息系统及运行规律 16.谈谈你对信息的理解。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18.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有哪些? 默认回答施拉姆的社会功能 19.符号有哪些基本特征?
1.代表事物的形式;2.被符号指涉的对象;3.对符号的意义解释 20.简述姿态(体态)的传播功能。
功能有:1)强调语言。例如讲话中配合拳手、握拳、上身前倾等动作,以加强语言的力量。
2)补充语言。在语言表达不充分的时候,起到补足语言的作用。
3)代替语言。在使用语言困难或不便明说等情况下,利用动作来传达意义。4)控制语言。这就是说,体态可以利用它们所形成的情境对语言的效果加以限制和制约。
5)表达超语言的意义。在许多场合,体态或动作比语言本身更具有雄辩力。21.传播模式的功能是什么?
1、构造功能
2、揭示功能
3、启发功能
4、简化功能
5、预测功能 22.施拉姆传播模式功能
政治,经济,一般社会
23.试简述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3.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26.试简述信息社会的基本特点
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2.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4.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27.基模具有哪些特点?
1.基模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造; 2.基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类似于一个树形图; 3.基模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
4.基模的功能是在我们遇到新的信息时,通过动员和组织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补足新的要素来进行处理,对新信息的性质作出判定,预测其结果,以确定我们对新信息的反应
28.人际传播一般具有哪些动机?
首要动机和目的就是获得信息;其次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第三是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30.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有哪些层次?
环境认知效果;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社会行为示范效果五、五、论述题
1.作为网络传播的把关人,除要遵循传统媒体的一般原则外,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1)应当对信息的发布施加延迟发布的控制,必须对相关不良信息加以必要的过滤;
(2)由于互动性强,:“斑竹”等把关人很多时候是作为参与者出现在网络媒体中,因此,这些把关人必须注意与网络传播参与者就某些把关行为达成一定的共识;
(3)由于网络信息的来源多样,虚假信息相对传统媒体比较多,因此,把关人必须严格对待相关的信息来源,对于无法把握来源可信度的住处,应该延迟发布,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核实之;
(4)应当注意对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防止网络成为不良的温床等等。
3.试述网络传播的特点及传播模式。4.试分析网络传播自由的利与弊。
5.谈谈你对媒体(媒介)的理解与认识。
6.以音频,视频,音视频,互动媒体,网络新媒体等为数字媒体的技术层次,对数字媒体技术与媒介组织加以说明与介绍。
7.组织(如企业)进行对外宣传时,可采用的传播手段与技术有哪些?
手段(广告,公关,公司标识性)和技术(传统媒体技术 展销会 纸质,现代媒体技术 电视 广告 语音广播,数字媒体技术 网站)8.谈谈你对信息的理解与认识。(可能大题,单独理解)9.试述大众传播的特点。
10.谈谈你对人内传播的理解与认识。
11.分别论述传播效果与大众传播效果的主要层面。
12.试分析电子诈骗的常用手段,并总结出应对办法与措施。13.谈谈你对媒体的理解和认识。14.谈谈你对数字媒体的理解和认识。
类型P115 举例(音频媒体,视频:)认识结合专业 15.实验研究方法(定义和特点)
六,应用题 1.某网络学院,委托你对该院下设的网络学习中心,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动机与能力调查:(1)试分析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2)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3)试设计出对应的该调查研究方法的调查问卷。参加目的(学知识,拿文凭„)你的学习基础(高中,本科„)
4.某学校为了更好的制定出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使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职业岗位需求,特委托你做一次调查。(1)试分析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才能更好的完成你的调查?调查研究方法(3)试根据你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设计出具体的调查问卷。
5.某县教育局委托你去一个贫困乡镇做关于城乡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问题调查。
(1)试分析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才能更好的完成你的调查?(3)试根据你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设计出具体的调查问卷。
6.依据传播效果研究,对电子诈骗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总结应对措施。11.试分析设计电子诈骗者常用信息诈骗的类目,并总结出发展规律,找出相应措施和对策
2.亮亮在妈妈的身后叫“妈妈”,妈妈没有答应,继续往前走。试分析此过程中有没有传播现象,为什么?如果有,属于哪种传播?
12.王军在老师后面叫老师,向老师请教问题: 试分析此过程中有没有传播现象,为什么?如果有,属于哪种传播?
7.结合自己,谈谈你对数字媒体技术的认识。8.结合自己,谈谈你对数字媒体的认识。13.结合自己,谈谈如何学好传播学 3.试设计一具有特效传播效果的广告。
9.结合实际,试设计一具有反电子诈骗功能的新颖媒体。10.结合实际,为企业公关人员设计一公关策略与公关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涉嫌版权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yunyingtm@163.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