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公共财政职能(精选五篇)

第一篇:浅谈我国公共财政职能

       浅谈我国公共财政的职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完善,法制的不断健全,公共财政职能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建设中有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财政学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同时又是在实践中规范财政活动的基本准则和确立财政改革目标的重要依据。本文结合公共财政的概念、公共财政的形式、特点、公共财政的职能从生活实际,包括生活、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探究,正确把握公共财政的职能,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公共财政 财政职能 生活 医疗 养老 教育 民生

       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它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财政模式。这种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口径界定财政职能范围,并以此构建政府的财政收支体系的财政模式在理论上被称为“公共财政”。财政部门运用公共财政职能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其工作的重中之重。民生概念比较大,我们选择可比的、比较基础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养老和保障性住房四项。2022年的四项占财政收入的20%,2022年财政部公布年财政收支情况如下:2022年1月至12月,全国公共财政收入129143亿元。2022年1-12月累计,教育支出21877亿元;医疗卫生支出8209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417亿元;住房保障支出4433亿元,所占比例上升为37%,相比之下美国2022年至2022年,四项支出占52%,日本是63%,台湾是53%,北欧更高。数据说明我们财政支出用于民生的比例偏低。如何通过公共财政职能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财政部门工作重点。

       结合上述四项重要的四项民生问题,对于公共财政职能分析如下:

       一.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是指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从而优化全社会的资源配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主要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作用。作为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手段之一,财政不仅是一部分社会资源的直接分配者,也是全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者。这一特殊地位,决定了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既包括对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资源的直接分配,又包括对全社会资源的间接调节。

       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2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我国”十二五”关于上述四项的主要目标是 :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达到74.5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就山西而言在民生方面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首先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其次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人民提供,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再次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健全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强化政府职责,动员社会参与,探索保障性住房建设新模式,全面完成国有工矿棚户区、城市棚户区、国有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任务和煤矿采煤沉陷区治理任务,实现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廉租住房全覆盖,加大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等困难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逐步改善居民基本居住条件。

       二.收入分配职能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实现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公平分配,将收入差距保持在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收入分配职能是财政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主要通过税收调节、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手段来实现。这是财政与生俱来的一项职能,不过在不同历史阶段分配的内容和形式会有所不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财政收支活动的突出特征是高度集中,统收统支,政府包揽过多,存在大量越位与缺位的问题,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分配活动主要应集中在公共需要的范围里,这是财政职能的一个重大的转变。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统筹协调做好各项工作,实现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完善财政引导和扶持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做好对各类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补贴。二是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给予财政补贴,保障养老保险基金顺利运行。逐步提高养老金标准,山西从1995年起建立了退休职工养老金的正常增长机制,“十一五”以来养老金年均增幅达到10%。三是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提高最低工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标准,向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发放临时价格补贴。山西从1995年建立最低工资线调整机制以来,已历经十多次增长。

       2022年,我国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和文化事业投入均超4000亿元 医疗增幅达27.1%。大力度的财政支持政策不仅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扩大内需也具有长远的战略影响。

       三.经济稳定发展职能

       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不可避免地造成经济的波动,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失衡、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危机是经常发生的,这也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对市场进行干预和调节,以维持生产、就业和物价的稳定。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就是通过财政分配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及国际收支平衡等政策目标。也就是财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承担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实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职责。因此,经济稳定发展就成为财政的基本职能之一。

       经济稳定发展职能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经济适度增长就是国民经济增速适度,符合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的要求。第二充分就业,严格地讲是指有能力工作、愿意工作而且又被寻找工作的人的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并不是就业人口百分之百的就业,而是指可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由该国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所能承受的最大比率。)第三物价稳定。即物价上涨幅度维持在社会经济正常运行所允许或所能承受的范围内。物价稳定并不意味着物价上涨为零,人们持有货币固定票面金额形成的财富的真实价值不为通货膨胀所侵蚀就是物价水平的稳定。“十二五”目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2022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安排合计13799亿元,增长11.4%,主要用于支持农业生产、对农民的粮食直补等四项补贴、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财政部门始终把支持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五年来,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确定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完善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和机制,逐步建立健全财政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5年累计4.47万亿元,年均增长23.5%,地方财政也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第二,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支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第三,以着力保障农村民生为目标,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第四,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抓手,为深化农村改革提供财力和政策支撑。2022年,财政部门按照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安排合计13799亿元,增长11.4%,主要用于支持农业生产、对农民的粮食直补等四项补贴、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同时,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资金监管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这些措施对于扩内需促发展、保民生促和谐也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我国由于长期以来物质资本投资率过高,导致资本收益率不断递减,对于基本的民生资本的投入严重不足,经济发展动力减弱。现在随着国家对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性投入的大幅增长与物质资本之间的匹配不断合理化,从而构成支持经济增长的长期、充足动力。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对财政部门来说,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财政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财政”是公共财政的本质特征,是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同时应加快脚步 ,建立保证财政职能发挥的法律体系。“公共财政”职能的确立 ,更需要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法制环境。而现实的情况则是 ,到目前为止 ,真正通过立法的 ,只有“预算法”和“会计法” ,在几十个税种当中 ,只有“个人所得税”通过正式立法 ,其余还都停留在按国务院有关条例征税的阶段。大量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 ,有的是出于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 ,带有明显的地方保护色彩 ,有的是出于部门利益出台的一些相互碰车的规章制度 ,法制不健全与法制环境紊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说要健全完善法制,利用民生财政为推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2 3 4 5 李淑琴;于树一;曾俊平;;公共财政功能异化治理策略探讨

       财会月刊 2022年29期 王椿元;;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制度构建 财经问题研究 2022年10期 杨良初;我国公共财政及其职能问题的研究;财政研究 2022年09期 韩馨仪 赵慧;在化危为机中强化财政职能 中国财经报 2022年 夏祖军;重点在基础 关键在基层 中国财经报 2022年 6 7 8 9 瞿应明;做好“加减乘除” 发挥财政职能 中国财经报 2022年 杨焕玲;我国公共财政职能定位的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 2022年 储敏伟

       杨君昌主编《财政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何盛明著

       《中国财政改革20年》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

第二篇:公共财政的职能

       公共财政的职能

       【内容摘要】

       本文首先简述了公共财政的主要职能,然后结合我国的经济运行状况分析了公共财政职能的发挥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相应的改革方向并提出了相关措施,希望对更好地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地发展有所帮助。【关键词】

       公共财政,职能

       一、公共财政的职能

       公共财政的职能,是指公共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它是公共财政这一经济范畴本质的反映,具有客观必然性,一般来讲,在任何情况下组织收入都是财政最基本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财政宏观调控的角度看,可以把公共财政职能概括为三个方面:资源配臵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职能[1]P.15。

       我们知道,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提供公共产品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公共财政的实质是市场经济财政[1]P.8,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主要支出内容的财政分配模式。其职能的发挥也是通过收(税收等)和支(购买公共服务、转移支付等)实现的。

       二、我国公共财政的职能的演变

       我国公共财政的职能是随着财政体制的变化而变化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财政体制经历了从高度集中到高度分权,再到中央集中与地方适度分权的演变过程。其变迁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统收统支”阶段(1950~1979年)、“财政包干”阶段(1980~1993年)、“分税制”阶段(1994年至今)

       [2]P.17。

       其中,改革开放前的“统收统支”阶段对应了我国当时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代,其财政的职能也是包干一切,远远超过了现代公共财政的作用范围,不但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更是直接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去,直接参与了商品的生产和分配的过程。由于财政的公共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财政的收入大多都投入了再生产,加上计划经济时代,财政体制在产权边界不清、激励与约束缺乏的统收统支的“大锅饭”形式下运作,财力的可能与需要之间存在的巨大缺口,造成制度性普遍短缺、资源配臵低效率,形成长期的财政压力,导致了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普遍欠缺。

       改革开放后的行政性分权型“财政包干”体制阶段下,各地方政府大力发展经济,增强了微观经济活力,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在初期显示出较好的激励效果,但由于没有真正触及旧的体制框架和既得利益,其激励效应呈递减趋势,对经济持续稳定运行产生的负面效应也日益明显,体制运行成本不断增加

       [2]P.18

       。这一时期的公共财政也没有发挥好配臵资源、稳定经济、保障民生的相 关职能,主要原因在于各地方政府条块分割,追求本地区GDP,重复建设导致了效率低下,对公共产品的投入不足等。

       1994年开始的“分税制”体制和1998年的公共财政体制属于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经济分权型财政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使原有体制弊端得以克服,减弱了地方与中央讨价还价的动机,确保制度环境的稳定和经济行为长期化;通过税种划分,使得中央和地方有了各自独立的税收体制,从而精力被转移到各自的财源培育上,使经济效率大大提高;税务机构的分设,减少了中央对地方征收机构的依赖程度,降低中央政府的监督成本开支,减少“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行为的发生;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减少因制度寻租而产生的经济效率损失

       [2]P.18,缓解了地区间财力差距的扩大。由此,公共财政也走入了新的时代,其职能的发挥也越来越符合现代公共财政的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受到世界经济和贸易低迷、国际市场动荡的影响,与国内深层次矛盾突显形成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困难,宏观调控面临的困难增多。我国的经济运行不再是以前的高速增长模式,转为中高速增长,进入了新常态。其中,2022年三季度的增长为6.9%。如何发挥好公共财政的职能,配合货币政策,稳定好经济,促进发展,是急需研究的课题。

       三、我国公共财政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于1998年提出建立公共财政框架,2022年十六届二中全会要求“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十七大提出了“完善公共财政体 系”,十八大提出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则进一步提出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可见,我国的公共财政制度是在不断的深化改革中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已具雏形,但还未完善。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收入再分配等方面存在着深层次的矛盾,影响了其职能的发挥。

       1、各级政府财力和事权不匹配,分税制只是确定了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其他各级政府间的责任、权限难以明确细化,地方政府可配臵的主体税种缺乏,难以形成完整、稳定的地方税收体系,出现财权上移、事权下移,越到基层财政运行越艰难的普遍现象,导致基层政府的支出责任没有足够的财力予以保障[3]P.28。分税制还导致了同级政府间的竞争,地方政府为维持本地经济繁荣,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努力扩充自身控制的经济资源,热衷于上大项目,特别是高税产品和预期价高的产品,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并采取税收优惠、地方保护等手段,吸引税收资源流人和限制外地资源进入本地市场,甚至保护、纵容造假和伪劣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严重阻碍了要素自由流动和市场化进程[4]P.50。这些都导致了公共财政职能的难以有效发挥。

       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未完全纳入政府预算体系进行管理,没有建立统一的政府预算平台。一些国有垄断企业存在部门利益高于国家利益的倾向。因此,无法发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作为政府宏 观调控衍生手段的重要作用,不能支持并服务于公共财政的职能。

       3、财政缺乏对初次分配的调节手段,如何充分发挥财政调节收入分配职能作用,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人分配中的比重,加大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此外,财政支出结构中真正用于民生的比例远远不够。如何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使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满足民生的需要是实现调节收入再分配的重要途径。

       4、政府预算软约束,透明度不高。增强财政透明度可以使经济中交易成本最小化,是预防腐败和增强公共责任的前提条件。对政府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进行有效监督,实现全口径预算管理,使体现政府职能的所有收支在政府预算体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是发挥公共财政职能的基本要求。当前政府的预算约束还是形式大于内容。

       5、地方债务问题也是公共财政面临的困境,由于财政激励和政治激励是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激励基础,地方政府承担了大量经济社会发展职能,这些职能是无法用预算内收入承担的,就产生了为地方财政行为融资的问题,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反映出地方政府的金融行为已涉及到中国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各个层面。这种财政金融体制安排的紊乱和错位是理解地方债务问题的关键[5]P.19。目前地方债务规模偏大,风险偏高,影响了公共财政职能发挥的空间。

       四、如何充分发挥好公共财政的职能 2022年10月23日,李克强总理在中央党校就当前经济形势和重点工作做了报告。面对当前的困难,李克强总理提了八个方面的重点经济工作,其中涉及到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深化改革以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增加公共服务、保住基本民生、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些都与我国公共财政的职能发挥有密切关系。

       我们知道,公共财政主要有三大职能:资源配臵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职能。下面,我就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充分发挥好公共财政的职能提出一些个人观点:

       1、优化分税制为基础的财政分权体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产业部门之间、以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臵。

       高效地配臵资源,实质上是对社会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配臵起主导作用,但仅靠市场机制也有缺陷,许多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无法通过市场配臵来有效提供,需要国家运用公共财政来配臵,从而达到整个社会资源优化配臵的目标。

       政府债务也是财政政策的组成部分,是调节经济、配臵资源的手段之一,但是我国目前的债务结构不合理,地方政府债务总量偏大。虽然,普遍认为地方政府承担了更繁重的公共支出责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地方财权与事权存在绝对意义上的错配。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固然较多,但也同时支配了大量的财力。近年 来,全国财政支出的80%以上是由地方完成的。从这个角度说.地方的财权和事权是匹配的[5]P.2

       2。问题在于,地方政府除了承担公共支出责任,还特别对基础设施、经济增长、招商引资等本来不属于地方责任的事项感兴趣。正是承担了这些本不应该承担的支出责任,而预算内的财政支出不可能覆盖这些项目,所以地方政府才会入不敷出,需要举债。

       地方政府积极举债,实际上弱化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政策效果,需要予以纠正,而目前分税制改革的呼声中,有一种要求是增加地方税种、甚至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立法权。这对增加地方政府收入有一定帮助,但是对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则是饮鸩止渴,甚至会加剧地方政府的举债搞建设的冲动。因此,深化税制改革应当和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相协调,改变地方官员唯GDP的考核体制,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情况,真正发挥出财政的资源配臵功能。

       2、发挥好公共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其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主要体现在: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调节财税;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税收、社会保障支出等);调节地区之间的差距等方面。

       公共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通过收支两方面来实现的。收入这方面看,目前主要通过税收来调节收入分配,税制改革的重点是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环境保护税、房地产税、个人所得税这六大税种 [6]P.7

       。其中,“营改增”、资源税等改革已经开始试点或实施,而民众普遍关注的房地产税和个人所得税改革,则还在研究中。这两个税种和居民收入密切相关,也是最能发挥收入调节职能的。因此建议政府加快其改革,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

       在支出方面,主要是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完善转移支付制度,降低三公经费,提供足够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满足民生的需求。2022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预算法》及一系列相关配套文件标志着我国加快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迈出了重要一步。对于加大预算统筹力度、保障民生支出有重大意义。

       3、发挥好公共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

       公共财政履行其经济稳定职能所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主要有: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这四个目标是无法同时兼顾的。通常货币政策把物价稳定作为目标,因此财政政策的目标就以促进经济增长为要务了。要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关键是做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国家可以通过财政预算进行调节,交替使用赤字预算和结余预算,实现社会供求总量平衡。这样通过制度性安排,发挥了财政“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五、结语

       公共财政的职能主要有三方面:资源配臵,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其发挥依赖于整个经济体制。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作为调整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重要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各级政府财政职能的实现、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高低、国家大政方针的贯彻、甚至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问题。公共财政建设要以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服务于总体经济社会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收入,完善分配格局,完善民生保障,提高国家发展质量和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书目】

       [1]梁朋,《公共财政学》第三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22.08 [2]吴胜泽,《我国财政体制的变迁及效率研究文献综述》,经济研究参考,2022年第70期

       [3]吴晓玲,李灯强,《我国财政改革进程、现存问题及未来政策取向点》,地方财政研究,2022.12 [4]陈冬红,《国家治理体系下的财政分权治理结构》,南京社会科学,2022.01

       [5]傅勇,《财政一金融关联与地方债务缩胀:基于金融调控的视角》,金融评论,2022.04 [6]编辑部,《财税改革正当时——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回顾》,财政监督,2022.8

第三篇:浅谈我国公共财政职能的发挥与构建和谐社会

       浅谈我国公共财政职能的发挥与构建和谐社会

       在我国,财政职能问题一直是个基本理论问题,它是财政本质问题直接引出,直接服务于和影响着财政本质问题的论证,又有着自己特殊的分析领域,对财政实践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

       公共财政职能是国家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上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范围应主要限于“市场失灵”领域,在市场不能做到,或者做得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就可利用其拥有的财政等经济杠杆发挥积极作用,对市场进行干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资源配置领域的市场失灵;经济稳定领域的市场失灵;收入分配领域的市场失灵。

       一、对我国公共财政职能的认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具有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稳定经济职能及国有资本金管理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简单地说,财政的配置职能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需要而提供特定的物品和服务,并为这些支出融资而征税。在经济体系中,市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数量有时是过度的,有时又是不足的,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表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层次上的财政职能是指改变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状态;微观层次上的财政配置职能是指对市场提供过度的商品和服务数量进行调整,而对市场提供不足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补充,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2、收入分配功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或说财政的再分配职能是指政府对市场活动产生的收入分配进行调整,通过收入转移或减税增加某些人的收入,所以,一般来说,财政收入 分配职能的目的是实现规模收入分。分配的公平,实现国内各收入阶层之间个人收入的适当分配状态。

       3、稳定经济职能。财政的稳定职能是指政府在失业和经济萧条时期实行赤字财政,在充分就业和通货膨胀压力很大时期实行盈余财政,熨平经济波动。具体来说,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包括两方面:一是使社会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现象;二是使社会不发生物价的持续上涨现象,当然,价格稳定是指平衡价格水平的基本稳定。并不意味个别日用品的价格不随各自的供求变动而自由波动;充分就业也不表示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就业,而是指只要在愿意接受现行工资率的情况下可以很快找到工作,就可以说是充分就业。

       4、财政的国有资本金管理职能。财政的国有资本金管理职能,是由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如果说前述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稳定经济是公共财政有的三大职能,那么国有资本金管理则是我国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特有的职能。其目的是实现现有资本金保值增值。

       二、我国公共财政职能的实现

       1、把保证公共支出需要作为财政的首要任务。这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在财力有限和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应参照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合理确定公共支出范围,并实施坚决而有效的管理,国家财政要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逐步减少对企业经营性发展项目、应用性研究项目以及可以利用社会资金发展的事业投资,加大对科技、教育、卫生、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基础建设等公共需要的保障力度。

       2、主要通过国家预算、税收、国债等手段调节宏观经济、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加强和改善中央财政的作用,为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建立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改善国家的分配结构和地区经济发展结构。

       3、矫正市场配置资源的偏差,体现产业政策,推动资源优化配置,适度而有效地运用财政力量,弥补市场缺陷,尽可能合理配置资源。

       4、依法促进公共分配。以通过财政立法,贯彻公平分配,依法理财原则以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合理,社会保障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平等有序。

       5、财政职能的管理方式要从非规范向规范转变。从预算的编制、审议、批准到执行中必要的调整,都应建立严格的程序,对各个环节都要规定明确的责任,并且必须运用特定的合理方法,财政部门应将主要精力转到依程序办事和研究把握政策规则的大事上来,并加强对财政形势和财政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充分发挥国家财政宏观调控职能。

       6、政府对公共产品的供给要由直接生产力为主转为组织协调为主,公共产品政府供给并不必然要求政府安排生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产品向生产可以并应尽量地采取民营形式财政通过政府采购的科学化、合理化,可以更有效地协调非生产部门的产出与公共部门的投入之间的衔接。以实现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结构的优化。

       7、明确财政与银行职能分工,保证财政职能到位。财政和银行在社会再生产中具有

       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必须明确分工,合理调整二者在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整中的关系。

       三、发挥公共财政职能构建和谐社会

       所谓和谐社会,是指不同社会阶层集团和群体之间 不同社会组织或团体之间 个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尊重 彼此 信任 互助合作 和睦协调的社会状态 所谓公共财政,就是国家以社会和经济管理者的身份取得收入并用于政府公共活动支出,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秩

       序,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 也就是,按社会公众的集体意愿提供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

       目前,我国达到社会和谐还面临一些挑战:一是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速的增长与就业不足并存,几乎成了中国经济的特有现象;二是收入分配呈逐步扩大的态势,城乡差距近十几年明显拉大,全社会收入分配拉开的幅度和速度过快,相当部分人未能真正共同分享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如,收入差距与贫富悬殊导致阶层分化对立,群体事件增加,积累着社会不稳定因素,破坏社会的和谐与公正;三是地区差距仍旧较大;四是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 经济成果与资源投入不相称,环境资源问题不仅制约着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且也影响着社会财富增长的质量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必须建立公共财政机制,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 发挥公共财政职能,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构建支持 三农 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而完善公共财政职能,必须把支持经济快速发展作为公共财政的第一要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为此应坚持 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反哺农村 和 多予 少取 放活 的方针,切实加大对 三农 的投入力度,让农村居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沐浴公共财政阳光,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新增用于教育 卫生等方面的投入,应主要用于农村,逐步提高财政对农村的公共服务能力大力支持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推广、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继续实施粮食直补 水稻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确保农民增收和粮食生产安全。重点推进农村税费、粮食流通体制、农村金融体制和土地征收制度等改革,大力支持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 乡镇财政体制等配套改革步伐,进一步提高农村的改革效益;五是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提高财政支农整体效益。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安全网 社会保障是一国政府为全体国民因各种原因而失去收入来源 生活贫困时,向他们提供的生活保障。对城乡居民进行强制性的社会保障也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之一,社会保障体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是经济运行的稳定器,更是弱势群体的安全网,它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目前,我国一部分人享受过度保障,一部分人则几乎没有任何保障 这种做法严重地违背了社会主义公平原则。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可能给国民提供高水准的社会保障,我们的目标应该是逐步建立一种水平不高但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广大农村完善最低社会保障、新型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避免贫困人口的生存危机运用公共财政手段,积极帮助下岗职工、离退休职工以及病残职工解决基本生活困难,从政策上落实政府、企业和个人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经济责任,努力构筑全方位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3.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社会成员充分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社会和谐,首先要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我国 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充足,应把就业优先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财政部门要把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作为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从体制和机制上促进社会成员的充分就业采取补贴 税收 担保投融资等财政政策,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 就业弹性大的服务业以及就业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提高就业增长弹性支持设立 再就业基金,对吸纳再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实行工资补贴,对安置

       下岗失业人员的企业实行培训补贴支持人力资本投资与劳动力市场建设,向所有城乡失业者提供免费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加快构建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和服务网络,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就业。

       4.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城乡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支持劳动用工制度改革,鼓励自谋职业 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四 加快义务教育发展步伐,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不公是最大的不公 应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促进教育公平继续加大 两免一补 助学贷款贫困大学生救助等工作力度,保证每一个困难家庭的城乡学生都能够上学读书改革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将目前以县为主的承担体制改变为由省以上政府承担,解决基层财政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投入长期严重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清理整顿教育收费秩序,有效减轻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经济负担。

       5.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着力建设健康社会 公共医疗卫生关系国计民生和劳动者的素质,公共财政应发挥其提供公共

       产品职能和重要作用,加快发展以农村为重点的城乡卫生事业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加大对公共卫生 基本医疗 农村卫生等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疾病预防和控制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加快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支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卫生医疗体系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完善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突出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积极实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改革,加强以传染病防控为重点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努力改善基层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6.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社会的家园。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现代财政最终将向生态财政转变,从而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对环境的损害越来越小 财政工作既要实施对环保产业的支持,也要对破坏环境的经济行为进行调节。

第四篇: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

       答:公共财政是指国家为满足其社会公共需要,以社会剩余产品的分配为主的收支活动,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公共财政是以克服市场失灵为范围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存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因此需要政府进行适应性调节,对市场进行干预,但政府介入的最终目的仍是为了维护或确保市场的正常运作,克服市场失灵,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政府要矫正市场缺陷,应涉足市场不愿参与或无力参与的领域。政府既要引导竞争,又要限制垄断;既要讲究效率,又要注

       重社会公平;既要经济稳步发展,又要抑制通货膨胀。因而,关于现代政府所具有的职能,一般认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资源配置职能。

       经济学的核心是研究如何有效地配置稀缺的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条件下,市场会通过价格与产量的均衡自发的形成一种资源配置状态。但由于存在市场失灵,市场自发形成的配置状态,不可能实现最优的效率结构。公共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由政府干预所产生的,它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供给公共产品提供财力,引导资源的流向,克服市场失灵,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首先体现在提供公共产品上。

       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因此难以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只能由财政来进行供给。其次,财政履行资源配置职能还可以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并解决垄断问题。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就是将一部分社会资源(即国内生产总值)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弥补市场的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在市场经济中,财政不仅是一部分社会资源的直接分配者,而且也是全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者。这一特殊地位,决定了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既包括对用于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资源直接分配,又包括对全社会资源的间接调节两个方面。

       二、调节收入分配职能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所决定的初次分配状况是由竞争和效率决定的,往往导致收入结果的不公平,客观上要求社会有一种有助于实现公平的再分配机制。市场本能提供这种再分配机制,只有依靠政府以非市场的财政手段来完成这一任务。在政府对收入分配不加干预的情况下,一般会以个人财产的多少和对生产所做的贡献大小等因素,将社会财富在社会各成员之间进行初次分配,这种分配可能是不公平的,而市场对此无能为力,只有依靠政府的力量,才会对这种不公平现象加以调和 改变。

       收入分配职能,就是政府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对各个社会成员收入在社会财富中所占份额施加影响,以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目标。

       三、稳定经济职能

       财政的稳定经济职能,是指政府作为市场上的一种经济力量,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手段,通过实施特定的财政政策,促进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适度经济增长等目标的实现。

第五篇:请分析案例中体现的我国公共财政的职能

       请大家根据所给案例材料,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论证,说明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理论运用要恰当,逻辑阐述要清楚、观点陈述要明确、字数不少于400字。

       义务教育真正免费了

       自2022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将全部免收学杂费,同时对贫困家庭的学生将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即免收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22年秋全国城市也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这样一来,多年来我国义务教育由消费者承担部分成本的现象终于解决了,义务教育终于实现了国家买单。

       请分析案例中体现的我国公共财政的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职能主要有: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义务教育实现了国家买单体现了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导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远行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机会公平的最低要求是每个公平都有接受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机会,这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人人平等的起点,更是现代化社会公平基本人权的体现。教育公平还是解决社会贫富差距的最终手段。

       没有教育公平,公民就不可能接受良好的教育,社会就无法创造出强大的中等收入人群,和谐社会也将推动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社会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有赖于政府的作为,教育公平理当是公共财政体制教育投入的最终目标。

       过去由于我们公共财政对教育投入总量不足,导致了教育产业化和教育腐败,加剧了教育资源的配置的不均衡性。由于我们教育的供给与需求长时间存在严重的缺口。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加强,公共财政为更有效更均衡的配置资源,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