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会文化知识点概括 北工大选修课

第一篇:日本社会文化知识点概括 北工大选修课

       序言: 认识日本

       ——中日关系40年回顾

       一、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7月7日,田中角荣就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同年9月25日田中访华。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签署“中日共同声明”。中日邦交正常化。

       迅速恢复邦交正常化的原因,1、美国对华政策的改变,2、日本追求新市场与能源地。

       3、中国急于打破孤立状态

       二、建交后的中日关系

       1、中日关系蜜月期(1972~1982年)

       这一时期,日本决定在技术与资金上给予中国援助,并先后三次决定向中国提供政府开发援助资金(ODA)。

       2、摩擦与合作时期(1982年~1992年)

       因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提供的成套设备较为陈旧、日本的政治大国言行等在中日之间产生外交摩擦。

       3、对立与合作时期(1992~2022年)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日本经济低迷,但中国进入市场体制下的经济高速增长,从而造成两国关系出现了不和谐之声。

       4、对抗与合作时期(2022年~2022年)

       小泉纯一郎执政时期“政冷经热”、历史教科书、日本争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等使中日关系愈发紧张。

       三、中日两国的相互关系

       合作的伙伴、竞争的对手,学习的对象。

       第一讲

       日本文化的形成与特征

       (一)一、日本文化的形成与特征

       1、日本民族的来源

       日本的古代文明主要分为绳纹文化和弥生文化时代。

       2、徐福东渡的意义

       据说2000多年前,徐福的船队到了日本,带来了秦朝文化,使停滞了数千年的绳纹文化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徐福东渡为日本带去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和技术,这是日本第一次大规模接受中国文化,在日本由野蛮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进程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日本文化的特征

       1、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是指日本总是不失时机地接受人类最先进的文化,从而加速了日本文明化的进程。

       2、自主性

       所谓自主性是指日本在接受他国先进文化的过程中不是像朝鲜、越南这些与大陆接壤的国家一样,没有消化吸收的余地而是全盘接受,以至于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

       3、独特性

       首先,被神化了的天皇制,与中国的皇帝制度相比,日本的天皇制具有两大特征:一是与作为人间最高统治者的中国皇帝不同,天皇是被神化了的一种象征,只掌握精神权力;二是日本的天皇长期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并不掌握日本国家的实质性的政治权力。

       其次是以“道”字为中心的情感文化,如茶道、武士道、花道等。

       三、大陆文化的传播

       1、日本从中国学到了什么

       日本究竟从中国学到了什么?又放弃了什么?这种选择对日本社会的发展及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日本吸收中国文化,它主要从中国引进了四大项内容,① 汉字

       日本从中国引进了汉字,正是汉字的传入才使日本文明程度有了飞跃性的发展。

       ② 律令制度

       所谓律是指国家的法律体系与官僚体制,令则指管理国民的租税和土地制度,日本通过学习中国的律令制度,才得以建立起自己的国家管理机构,这种管理机构成为日本国家统治的基础。

       ③ 儒教

       日本从中国吸收了儒家思想,并使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成为日本人的精神文化,同时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政治理念和家族道德观,成为日本伦理思想的基础。

       ④ 中国佛教

       日本从中国学到了中国化的佛教中国佛教成为日本哲学和精神思想的又一大支柱。

       3、日本选择性地放弃了什么 ① 科举制度

       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科举制度对中国所产生的影响从积极与消极的意义上来讲都具有两方面的意义:

       第一,从中国官僚体制的角度来讲,科举考试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选官方式,在改 善用人制度等方面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到了明清时期刻板僵化的八股取士,却严重地桎梏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最终成为一大弊端。

       日本一直根据身份制和世袭制来选拔官吏,所以,日本直到现在都保持了森严的等级制度,这也是产生现代日本社会严格的上下尊卑关系的历史根源。

       第二,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读书意识。

       在日本人眼中知识的唯一好处就是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是日本人教育理念的核心。这种教育理念也让同处于中华文化圈的日本与中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② 宦官制度

       宦官制度是中国强大的皇权制的产物,是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一个怪胎。宦官制成为对中国社会百害而无一利的制度。所以,日本不是高度皇权的国家,没有选择宦官制度的土壤。

       第二讲

       日本文化的形成与特征

       (二)一、西洋文化的影响

       1、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在哪些方面实施了改革,并对日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1)近代天皇制的确立

       通过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同时,在日本近代法制体系的创建过程中,宪法占有重要的地位。1889年,日本仿照德国宪法,制定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并建立了日本式的君主立宪体制——近代天皇制。

       (2)移植西方的教育制度

       明治政府成立后,将教育列为改革的重点之一。主张教育平等,建立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体制。使得全民教育急速发展,到20世纪初完成了国民教育的普及任务,成为世界上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达到了日本“富国强兵”的目的。

       (3)移植近代产业和经济制度

       明治政府在移植近代产业的过程中,为了满足对外侵略的目的,重视发展军事工业,在造船、炮兵工厂等方面投入甚多,此外,也促进了铁路、轮船、电信等近代交通、通信设施的发展。同时还引进了股份有限公司、银行、近代货币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加快了日本近代化发展的步伐。

       (4)创立了近代科学

       为了尽快吸收近代文明,明治政府通过聘请外国专家、兴办学校、派遣留学生等方式,大规模吸收和利用西方的近代科学。在明治维新30年后,日本已摆脱外国专家的指导,走上了独立发展自 然科学的道路。

       (5)文明开化

       二、明治维新成功的要因

       1、日本不是高度集权的国家

       2、善于学习的传统

       三、美国文化的吸收

       1945年7月,美国、英国和中国联合发布了《波茨坦公告》公告声明1945年9月2日,在停泊在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的甲板上举行了日本战败投降的签字仪式,日本成为美国独家的战利品。美国通过加速民主化进程、教育改革、农地改革、解散财阀等四项对日本进行了改造,也为日本实现现代化并获得高度经济增长创造了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和美国占领时期,日本又进入了大量吸收美国文化的时期,也成为日本的第二次开国。通过铲除军国主义势力、实现政治民主化等改革,日本又一次抓住机遇实现了第三次腾飞。

       第三讲

       日本语言文化

       一、日语的文字

       1、文字的种类

       日语的文字是由平假名、片假名和汉字三种组成。

       2、万叶假名

       万叶假名是借助汉字的字形和读音,按照日语的语言习惯表现的一种文字形式。759年前后,日本人大伴家持等人编写了《万叶集》,才第一次把汉字作为一种文字来使用。日本人认为,万叶假名是由日本人创立的供日本人使用的最早的文字。

       二、假名的创立

       1、片假名

       到了八、九世纪,即日本的奈良时期到平安时期,日本进入了佛教的鼎盛时期,日本的僧侣们为了研读用汉文写成的佛经,在行间用简单的汉字标注而成,所以发明了一种“片假名”,将其注在佛经的旁边。“片”在日文中意为不完全,或“一部分”的意思,也就是,把汉字的一部分偏旁拿下来编造的表示音符的意思。

       2、平假名

       日本皇室贵族得妇女们为了便于创作和歌(日本诗歌)和彼此通信,便在汉字草书得基础上,将其进一步简化,创造出了“平假名”。“平”在日文中与中文一样,有“平常”之意,意即平常使用的与汉字形体相异的表音符号之意。

       三、日语的特点

       1、助词是关键,2、重点后置,3、尊卑分明,4、男女有别,5、态度暧昧、语气婉转

       第四讲 日本的社会形态

       一、独特的日本社会形态

       中根千枝是日本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她提出“纵式社会”是日本社会的主要特征,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资格”与“场合”

       所谓“资格”是指一个人所拥有的姓氏与身份,以及后来所获得的学历、地位和职业等。“资格”就是一个人的身分以及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而与“资格”相对,“场合”是指人们的生活空间,即一个人所待的场所即单位。

       2、“纵式”关系和“横式”关系

       人在社会中处于各种关系中,这种关系可分为“纵式”和“横式”两种关系。所谓“纵式”关系就是指上下关系,如亲子关系、师徒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等。所谓“横式”关系就是指平行的关系,如兄弟姐妹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等。如果将其放到现代企业中来说,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就是“纵式”关系,而各子公司之间就是“横式”关系

       3、“序列”关系

       以先辈和后辈划分的序列关系,在日本的社会集团中,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

       二、中日社会的异同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是个网络社会而言,而日本是一个链条式的排列关系。

       第二,中国既重视纵式关系,如忠孝观念,就是一种纵式关系的表现,但我们也强调横式关系,这是因为网络社会决定的。

       第三,中国和日本都是重视长幼有序的社会,但是,在中国长幼有序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规范,但是,在有才华、有能力的个人和功臣的面前,序列规范随时都准备让位。而日本却处处都怕打破长者的权威,在谈论自己的观点时也不忘严守序列关系,不敢率直地犯上。

       三、日本企业的特色

       基于日本独特的纵式社会的社会形态,在日本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企业文化和特色。

       1、终身雇佣制

       所谓的终身雇佣制,就是指在无特殊情况下,企业与被雇佣者之间的雇佣关系是属于终身的,这个终身是指到退休的年龄为止。终身雇佣制的优点是,雇用关系和薪金的安定性能够让被雇佣者与雇佣者之间形成连带关系,提高被雇佣者对企业的忠诚度,激发他们技术革新的热情,但是,雇佣的安定性致使被雇佣者安于现状,没有了开发个人能力的热情。

       2、年功序列制

       年功序列就是根据工龄、贡献决定职位和薪金高低的论资排辈的一种制度。也就是说,工龄越长、薪金待遇越高、地位也越高,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日本人一旦归属了某一个集团或公司,很少考虑中途跳槽的原因。

       3、公司内部的工会

       是指按照行业区分在企业内部组成工会,日本工会的目的,就是解决劳资对立,促使企业繁荣。没有劳资激烈的对立和冲突,这是日本的劳资特点。

       第五讲 日本人的人际关系与习俗

       一、“娇宠”心理

       1、何谓娇宠心理

       简单地说就是恋母情结,是婴幼儿对父母依赖、撒娇,希望得到父母宠爱的一种心理。主要有两层含义:

       第一,娇宠心理是一种爱,是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一种感情或情绪,比如,亲子之间血浓 于水的亲情、无需用言语表达的一种孩子对父母的依恋;

       第二,娇宠心理是以“地位的差异”和权威为前提,是下位者对上位者的强烈依赖,含有“服 从权威”的意思。从第二层含义中,却能看出日本人独特的心理与思维意识。

       2、娇宠心理形成的原因

       形成这种娇宠心理的原因就是日本男女性别分工所带来的,家务与育儿完全由母亲承担的育儿方式。由于家庭等级观念的影响,日本家庭更强调女性的角色,男子更关注外面的世界。日本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经历反差较大的两个环境、并在教育上存在非连贯性的特点是日本人娇宠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3、娇宠心理在人际关系中的反映

       日本人的“娇宠”心理表现在人际交往中主要具有两方面的特征:

       第一、“娇宠”关系以相互依赖为前提,因而日本人人际关系的模式是相互依赖的。他们根据人的亲疏关系,也就是是否存在“娇宠”(依赖)关系,来区分内外,建立一种内外有别的人际交往关系。他们一般把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主要分成三个同心圆:

       第一个圆称为内圆,是离自己最近的那个圆。在这个圈子里是与自己有“娇宠”关系的人,也 就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子关系以及关系密切的亲属。在这个圈子里,可以毫无顾忌,可以放松,可以撒娇,可以任性,甚至有一些出格的行为,也会得到长辈的谅解。

       第二个圆,即中圆。这个圆由亲属及小集团以外的人组成,是由朋友、熟人、邻居组成的圈子。在这个圈子里,没有娇宠关系,需要客气,要有礼节,还要讲究和谐,与人和睦相处,否则,会被视为异类,会遭到集团的抛弃。

       第三个圆是外圆,这个圈子是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人,所以,对这个圈子的人既没有娇宠关系,也没有必要客气。日本人对外圆这个圈子的人是漠不关心,甚至是冷酷的。

       第二,“娇宠”的词语,还有一种模糊不清,界限不分明的含义。因为在内圆中建立起来的娇宠关系是日本人性格养成的基础和起点,所以,因任性、撒娇,甚至出格的行为有人替你承担责任并得到大人的谅解的依赖心理,导致了日本人是非不清、逃避责任、做错了事希望对方尽快忘却的易于健忘的心理特征。

       第六讲

       宗教与日本人的生活

       一、多神教

       日本人的宗教信仰非常随便,他们没有一个固定的宗教,他们属于多神教的民族。在日本人的宗教观念中,多神和多佛的概念是并存的。

       日本主要的宗教是佛教和神道教,大部分日本人都是两种宗教的教徒。但是佛教和神道教也属于多神教的范畴之类,在日本,人们对一神教倒反而无法理解。日本人总是将神佛并称,许多日本人家里都有一个“佛龛”,但“佛龛”里既供奉神道教的东西,又有佛像,同时还供奉着祖先的照片。

       二、日本神道教

       在日本,最让日本人产生亲近感的宗教就是神道教。因为神道教的一些习俗与仪式直接影响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三、靖国神社问题

       靖国神社是位于日本东京都千代田区九段坂的一座神社。

       靖国神社建于1869年8月6日(明治2年6月29日),原称“东京招魂社”,以纪念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内战戊辰战争中为恢复明治天皇权力而牺牲的军人。在1879年(明治12年),东京招魂社改名为靖国神社。

       靖国神社在明治维新后是供奉为日本战死的军人,包括甲午战争(1894-5年)、日俄战争(1904-5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因此,日本全国神社都由内务省管理,唯独靖国神社由军方管理。在二战时期主要由陆军省和海军省直接管理。现在在靖国神社存放着接近250万名为日本战死者的灵位,其中有210万死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二战之后,遵循政教分离原则,改组为一般民间的宗 教法人。

       尽管这样,靖国神社并没有在亚洲各邻国引起特别大的关注。真正成为外交问题的是,1978年秘密将14个被盟国远东军事法庭处决的甲级战犯的牌位放入了靖国神社的供奉的名单里。这些甲级战犯包括首相东条英机、外相广田弘毅和陆军大将土肥原贤二。正由于这些主要战犯的灵位也同时被供奉于神社内,所以每当日本政要前往靖国神社参拜,都会引起二战期间遭受过日本侵略的亚洲国家及人民的反对和愤慨。

       第七讲

       武士道

       所谓“武士道”乃指武士的道德及行为准则。从八、九世纪武士的产生到明治初期武士的解体,武士这个群体在日本社会上活跃了1000余年,而其在职业和生活中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武士道也历经了若干个发展阶段,从最初平安时代的行动道德规范,经历中世、近世的制度、理论道德规范,最后发展成近代的信仰道德规范。

       一、武士道的产生

       在7世纪,经大化革新,日本建立了古代天皇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但到了9世纪的平安时代,随着律令制的逐渐破坏和庄园制的建立,享有政治特权的官僚贵族逐渐掌握了政治权力,天皇则渐渐远离了实际的政治决策的中心。此时,武士作为日本社会武力争夺土地资源和政治权力的产物,也在9世纪的平安时代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由于庄园领主之间争夺土地的斗争日趋激烈,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庄园领主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武装,一来用武力防止其它庄园的武力侵夺和维持庄园的安全,二来以武力侵占其他庄园的土地。到了9世纪中叶以后私人武装形式的武士们已经发展成为被社会各方公认的军事力量,并在10世纪形成了以乡领主为核心的地区性军事集团——武士团。

       二、武士团的道德观

       对武士道德观产生影响的,除了儒家思想之外,还有佛教禅宗。当时由中国传入日本、并在日本迅速普及的禅宗,以其对现世“无常”、“空无”及“死生如一”的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迎合了武士阶层的生活状态和心理需要,对武士道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武士道的变化

       进入江户时代,武士的职能从战斗者转变为行政官僚,生活来源也由土地转化成了禄米。他们提倡 “尽忠死难”的所谓“武士精神”,向武士们灌输“忠于主君”、“不顾身家”的思想,还要有“报恩、克己、面对死亡而不动摇的勇气”。日本明治维新的先驱者吉田松阴提出了“忠魂不灭”说。他认为一般人死则魂灭,而忠魂则不同,忠魂将永久不灭。这一理论及其实践,使人们认为效忠天皇、为天皇而死的人就可以成为忠魂,就可以永世不灭,从而令其充当对外侵略扩张的炮灰。第八讲 节日文化

       一、新年

       日本人认为祖先的灵魂是附着在松树上回来保佑家人的,因此,新年期间要在家门口摆上一棵松树称之为“门松”。“鏡餅”是新年最重要的供品,人们认为它可以把神的保佑带来,是神与人的媒介,当人们把供奉在神佛之前的年糕撤下来分开吃掉的时候,就获得了神的保佑。

       吃完年夜饭,看完红白歌会,在接近半夜12点的时候,日本人一般走出家门,前去参拜神社并聆听新年的钟声。因为是新年的第一次参拜,因此称为“初詣”,中文应该叫“初次参拜”。

       二、成人节

       每年新年开始后,即一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一是成人节。按照日本现行的法律规定,在年满20岁正式进入成人行列之后,才可以饮酒、吸烟,并具有了投票的权利。在成人节这一天每个市的政府机构都要出面来为这些步入成人社会的新成人们举行盛大的庆贺仪式。

       三、节分

       所谓节分,就是季节变换的意思。季节变换一年中应该有四次,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但是在日本是从江户时代开始节分主要指立春的前一天以及在这一天举行的各种传统活动。

       在每年立春的前一天(2月3日或4),日本人有撒豆驱鬼的习俗。预示着新春来临之前驱赶一切魔鬼和灾难,迎来风调雨顺的新生活。

       四、偶人节

       日文叫“雛祭り”,中文翻译成偶人节或女儿节,也叫桃花节。其实,日本的女儿节来源于中国的上巳节。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

       据说上巳节的习俗是在奈良时代传入日本的,但是,女儿节正式起始时间并不在室町时代,而是在江户初期。最初人们把用纸做的一对男女立姿偶人竖靠在小巧的屏风前,并摆上草饼和白酒等供品。后来又出现了身穿各种衣服的各种形态的偶人,以及仿照家具、嫁妆等日常用具。

       五、端午节(儿童节)

       5月5日端午节,但是在日本被称为“儿童节”主要是专门为男孩子举行庆祝活动的节日,所以,准确地讲应该叫“男儿节”,由此可见,这个节日与中国的端午节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在端午节期间,凡是家中有男孩的家庭都要在家中摆放武士偶人和甲胄,并在房子外边高高悬挂起鲤鱼旗幡。现在在端午节,成为祝愿男孩子健康成长、出人头地的节日,挂鲤鱼旗是祝愿家中的男孩子能像鲤鱼跳龙门一样有出息。一般是端午节的早晨挂出去,傍晚的时候收回来。

       六、盂兰盆节和中元节

       盂兰盆节是每年的7月15日,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也称为“盂兰盆会”。这是为了纪念释迦 牟尼的弟子目莲的日子,藉以表扬他的孝道。佛教徒每年都在7月15日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并在这一天拜祭死去的亲人,我国民间俗称鬼节,节日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

       佛教中的盂兰盆节在道教中被称为中元节。现在,在日本为了庆祝中元节,不仅是为了拜祭死去的亲人,还为了祝贺对方平安度过上半年而寄去礼物。赠送礼物的对象主要有媒人、老师、上司等一直关照自己的人,不在一起生活的父母,以及交往比较深厚的邻居等。七、七五三

       11月15日,日本人认为奇数是吉祥的数字,当男孩子为3岁、5岁,女孩子为3岁、7岁时,为了庆贺他们平安度过孩子成长的重要时期而举行的一种庆祝仪式。

       第九讲 日本的审美理念

       一、日本的审美意识

       1、真实与物哀

       真实即以自己的体验对自己的所见所闻真实而有序地描写,即如实地表现自我,如实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物哀中的哀原本是以悲哀和同情为主体的,而在日本文学中却带有了“赞赏、爱恋、共鸣、同情、可怜和悲伤等更为广泛的涵义,即触物生情,由此产生上述的多重情感。2、幽玄及空寂、闲寂

       日本的幽玄是一种审美意念,要求:内容上的含蓄性、意义上的不确定性、虚与实和有与无的对立统一。

       从幽玄一词中引申出两个审美理念就是空寂和闲寂。空寂和闲寂中的“寂”主要表达以悲哀、静寂为底蕴的枯淡和朴素、寂寥和孤绝的精神。空寂表示寂寞、冷清、贫困、寒酸。闲寂是经过岁月的磨砺而变得陈旧、破损的意义,同时又有一种人去楼空之后静寂,即寂寥、古雅的感觉。

       二、日本芸術の特性

       1、暗示与余白

       不加任何装饰、简约、素朴之物,才可给人提供无限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日本人在艺术,尤其是绘画作品中所追求的一种审美意识。2、不規則、不对称

       日本人这种追求不对称和不规则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日本造园基本是因势而造,即不对自然环境作太大的调整,因此在这样的状况下就很难

       3、大胆的省略

       4、空寂、闲寂

       第十讲

       日本茶道

       一、茶种传入日本

       日本人接触到茶的时间至少应该追溯到七世纪我国的唐代初期。但是,茶种子传入日本却是在八、九世纪唐代的中晚期,由两名遣唐学问僧最澄和空海带入日本,但是,饮茶之风真正传入日本民间则是在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的镰仓幕府时期(相当于我国的南宋时期)由一个叫明庵荣西的法师完成的。撰写了一部名为《吃茶养生记》二卷的书籍。荣西被尊称为“日本茶祖”。

       三、茶道的诞生

       真正将饮茶赋予一种修身养性的精神内涵,并给其加上了文化艺术色彩的是村田珠光。珠光对日本茶道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

       1、草庵茶室的设立

       珠光主张茶人要摆脱物欲的牵绊,通过不断的修行来参悟茶道的内在精要,把过去宽敞的茶室改为只可容纳6、7人的简陋居室。他指出,只有在斗室之间,人们才可彼此贴近,才能抛却一切杂念,全神贯注地品评各种茶艺,才容易使人与人的交流才能更加的深入。

       2、把茶室的入口归为一处

       书院式茶室有两个入口,一个是只有将军和诸侯才能使用的“贵人口”,一个是专供普通茶客使用的“躏口”,“躏口”则非常低矮,进出时必须弯曲着身体,跪下爬行。村田珠光取消了“贵人口”,将自己的草庵茶室一律只设“躏口”。从此,无论身份高低进入茶室一律都要爬进爬出。

       3、开辟通往茶室的“露地”

       所谓“露地”就是小路。意思是告诉来饮茶的人,茶道乃引导人们摆脱喧嚣世俗的高雅之途,要想真正体味茶道的内涵,必须具有淡泊明志、清心寡欲的心境,他让人们在通过一段“露地”之后才进入茶室,意在为人们创造一个超然物外、远离尘世的心理转变过程。

       4、制定了一系列的茶道规则

       在茶庵茶室中一律不使用以往豪华闪亮的一流茶具,而是使用枯黄色的粗瓷茶碗,室内装饰也摈弃书院茶室华丽色彩,而是简朴、暗淡的中国水墨画之类的作品等。总之,茶室中要追求朴素无华、恬静优雅、返璞归真的氛围。

       5、淡化汉和界限

       在珠光之前的茶道界有一种风潮就是全面仿照中国的做法,认为凡是来自中国的就一定是好东西,不管是茶道用碗、还是茶道礼仪,而珠光主张不需要区别何为日本本土的东西,何为来自中国的东西,而应该兼容并蓄,这为日本茶道独特性的形成开辟了道路。

       四、茶道的最终完善

       将茶道臻于完善的人物主要有武野绍鸥和千利休,他们对茶道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1、“和敬清寂”四字要诀

       “和”代表平和,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与和气。

       “敬”则指互相有礼有节、尊敬谦恭真诚地交往。在茶道的活动中,讲究人人平等,互敬互爱,没有上下尊卑和身份贵贱之分,以致达到“和敬”的境地。

       “清”即清洁、整齐。茶道对“清”的解释是,每一个来参加茶道活动的人都要发自内心地喜欢清洁,也要求饮茶者要拥有心智高远、清心寡欲的心境。

       “寂”是指茶事中恬静而超凡脱俗的气氛和饮茶者们专注、闲适的表情。

       2、一期一会

       什么叫做“一期一会”的心情呢?江户时代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直弼在所着的《茶汤一会集》中,对“一期一会”这样解释道:“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我一生一度之会。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计尽深情实意,不能有半点疏忽。客人也须以此世再不能相逢之情赴会,热心领受主人的每一个细小的匠心,以诚相交。此便是:一期一会。”日本茶人们在茶事中所抱的这种心态可以说是来自佛教的无常观。其目的是敦促茶人们珍惜每一次茶事,真诚地对待每一位茶人,相互之间谨言慎行,不但要求主客之间相互尊重、以诚相待,而且要求客与客之间也要相互尊重、以诚相待。让每一位茶人从每一次看似程序繁琐复杂的茶事中去获取生命的充实感。

       第十一讲

       歌舞伎

       歌舞伎是日本独有的一种戏剧,也是日本传统艺能之一。在日本国内被列为重要无形文化财,也在202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歌舞伎的起源

       歌舞伎诞生于400多年前的1603年。这一年一个叫阿国的女子首先在京都街头演出了名为“かぶき”的舞蹈,这种前所未有的舞蹈形式震惊了日本全国,这一年被称为歌舞伎的诞生年,阿国则被公认为日本“国戏”歌舞伎的创始人。

       二、歌舞伎的发展

       歌舞伎从民俗发展成日本的国粹文化,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她经历了由“游女歌舞伎”到“若众歌舞伎”,最终发展到现在的歌舞伎的原型“野郎歌舞伎”,逐渐成为现在这样专门由男演员演出的纯粹的歌舞演剧的艺术,而且将过去以舞蹈为主的歌舞形式,改成了具有故事情节的演剧内容。

       三、歌舞伎的流派

       歌舞伎分为两大艺术流派。一个是由市川家流派的创立者市川团十郎创造的“荒事剧”。它用抒情写艺式的演剧风格、文雅的道白,“隈取”化妆、夸张的表演动作,表现宫廷贵族武士家庭的生活情趣。

       另一个则是由阪田藤十郎创造的 “和事剧”,它用知情写实性的演剧艺术风格、大众化的语言、普通的生活场景、男女的恋爱情节,再现庶民阶层的生活意境。

       四、歌舞伎演出的剧目 歌舞伎的剧目要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竹本戏,又称为义太夫狂言。这类戏的曲调为木偶戏大师竹本义太夫所作,因此得名。这类剧目大多是从木偶净琉璃剧目中移植过来的。其主要代表作为《假名手本忠臣藏》。

       第二类是历史剧,又称时代狂言。这类戏主要是从能乐移植过来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代表作为《劝进帐》。《劝进帐》在剧本、演出、表演、音乐和舞蹈各个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水平,成为歌舞伎十八番中最优秀的剧目之一。

       第三类是世话剧,即社会剧。这类戏多以当代市民阶层的人情义理、恋爱故事为题材。其中最著名的是《东海道四谷怪谈》。

       第四类是所作事。所作事是指舞蹈戏。这类戏基本上也是从能乐的舞蹈戏转化而来,因此以舞蹈为主。其中最著名的是《镜狮子》。

       第十二讲 浮世绘

       浮世绘是产生于日本江户时代江户地区的反映普通庶民情感、生活、审美意识的一种特殊的实用的彩色版画,是一种极具日本民族特色的美术形式。因此,在西方人撰写的日本美术史中,日本的浮世绘被称为日本美术的主要画种,甚至成为日本画的代名词。

       一、浮世绘的形成与发展

       1、浮世绘的诞生

       江户时代,日本出现了“町人文化”(即市民文化)的高潮。日本浮世绘正是顺应市民经济文化高涨的年代而产生的,它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市民文化的先锋人物是井原西鹤,它是一位浮世小说家,其代表作是《好色一世男》、《好色一代女》、《好色五人女》等。由于由井原西鹤为代表的浮世小说风靡了整个江户城,应出版商的要求,一些画家开始为浮世小说做起插图,开始时是插图少,文字多,后来慢慢插图竟然占据了主要位置。后来,浮世绘终于从浮世小说的插图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种供人们欣赏的独立的美术作品。

       2、浮世绘的技艺

       从制作手段上看,浮世绘分为两种:一种是木版画,另一种是肉笔画。前者是刻制印刷而成,后者是手绘而成。

       1670年菱川师宣将单一墨色印刷的单幅木版画,当时叫“一枚绘”卖出,故被称为“浮世绘”的开山祖师。他的代表作《回首美人图》被作为日本重要的文化遗产存放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内。

       18世纪中叶,由于歌舞伎的繁盛、浮世绘版画技法的进步以及浮世画深受人们欢迎,出现了彩色印刷的浮世绘----锦绘。锦绘是一种多次印刷着色的版画,由十几个雕版多次叠印制成,工艺非常复杂。但锦绘使浮世绘的印制水准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此为日本的浮世绘揭开了一个五彩斑斓的崭新的世界。

       浮世绘主要经历了“以人物画为主”和“以风景画为主”的两个阶段,尤其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物画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使浮世绘达到了它的鼎盛期。

       二、浮世绘的三大功能

       1、宣传花柳街的美人画

       浮世绘的始祖菱川师宣,以及铃木春信、鸟居清长等都是美人画的高手。在众多浮世绘美人画家中,喜多川歌磨是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喜多川歌磨的出现标志着浮世绘全盛期的到来。

       2、宣传歌舞伎的剧照画

       在以歌舞伎为题材的浮世绘中,主要以舞台上的剧情和剧照居多,但也有歌舞伎演员的肖像,而歌舞伎演员的肖像画是最为出名的。歌舞伎演员肖像画最著名的画家就是东洲斋写乐。他的代表作为《三世大谷鬼次之奴江户兵卫》、《三世佐野川市松之祗园町的白美人》。东洲斋写乐被日本美术界誉为“像彗星出现一样,照亮了当时的浮世绘画坛。”

       3、宣传旅游景点的风景画

       到了江户时代的后期,葛饰北斋和安藤(歌川)广重为浮世绘带来了新的风格——风景画。

       葛饰北斋的著名代表作《富岳三十六景》、《诸国名桥奇览》等,而《富岳三十六景》就是以富士山为主体,把富士山分成36个角度和背景分别表现了出来,生动地描绘出庶民阶层对富士神峰的亲近感情,他采用大胆的构图和色彩,作品构图新颖、画法独特,深受大家的喜爱。其中《神奈川冲浪里》、《凯风快晴》、《山下白雪》成为《富岳三十六景》的代表作,并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葛饰北斋无疑成为风景浮世绘的代表性画家。

       与葛饰北斋同一时代的另一位以画风景闻名的浮世绘画家是安藤广重(歌川广重)。与狂放不羁、热衷于自由创新的葛饰北斋不同,歌川广重的创作风格则追求亲切,保持原汁原味的本土特色,因此,在日本人的眼中葛饰北斋的艺术征服了世界,而在日本民间歌川广重的影响力甚至远远超过葛饰北斋。他创作的《东海道五十三次》的系列作品引起了轰动。

       三、浮世绘对西方美术史的影响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之后,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涌入日本,日本独特的商品也开始远销到欧洲。其中主要是三大商品:生丝、瓷器、茶叶。在运销瓷器和茶叶时,需要包装,其包装纸中包括废下来的印刷品,这些用废下来的印刷品中参杂着一些浮世绘,因日本茶叶的包装纸印有浮世绘版画图案,其风格也开始影响了当时的印象派画家。

       当时西方的前卫画家,如马奈、莫奈、凡高、毕加索等人都从浮世绘中获得各种有意义的启迪,并在当时欧洲社会刮起了和风热潮。

       十三讲

       日本的漫画与动漫

       一、“漫画”及“漫画”一词的出现

       漫画原本具有“娱乐”和“讽刺”两种功能,而且“讽刺”的意味有时会占很大的比例。在日本漫画形成的初期,也是以讽刺性漫画为主。如“北斋漫画”中间就有一组讽刺贵族和武士的漫画作品。

       二、“鸟羽绘本”

       日本最早的漫画书是在十八世纪初、即江户时代,首先在大阪出版的由木版印刷而成的“鸟羽绘本”。

       三、连环画的出现

       在日本创造出日本连环漫画、并在日本产生巨大影响的是北泽乐天。他的连环画中最有影响的有《田吾作和匠凸兵卫东京游历》、《活宝与顽童》、《欢蹦乱跳的少女》。

       但是,北泽的漫画基本属于短篇漫画,大正时期漫画大师冈本一平首创了带有故事情节的长篇漫画并一举成名,一时间叙事性漫画开始风靡,也标志着长篇漫画的诞生。

       所以说,在日本漫画家真正作为一种职业得到世人的认可是从明治末年的北泽乐天和大正时期的冈本一平开始的。

       四、儿童漫画的时代

       日本儿童漫画开始于大正时期,但真正走向繁荣却是在进入昭和时期之后的时期。而这一时期促进日本儿童漫画发展的是两家出版社,一个是讲谈社,一个是中村书店。

       日本讲谈社发行的漫画注重娱乐。

       中村书店所推出的儿童漫画与讲谈社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在注重娱乐性的同时,把培养孩子道德情操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内容引入了儿童漫画之中。

       五、漫画的动漫化

       日本最早的动画片也是1930年由政冈宪三所创作的《难船物语》。当时的动画不是画在胶片上,而是剪成剪纸的漫画进行放映的动画片。而1943年由政冈宪三创作的黑白动画片《蜘蛛和郁金香》不仅是政冈动画片中的代表作,也可称为日本动画片史上的一部杰作。

       1946年,手冢治虫的《新宝岛》的问世是日本漫画迈出成为现代主流映象漫画的第一步。他将电影 运镜的手法运用于漫画,为漫画映像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在众多的日本漫画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被日本读者称为“日本漫画之神”的手冢治虫和宫崎骏,可以说他们两人在将日本动漫制作和经营上创立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均在日本动漫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为日本动漫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手冢治虫和宫崎骏各自在日本的动漫电视和电影领域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作模式,因此,成为日本动漫产业中两个最具标志性的人物。

第二篇:大学语文期末知识点概括

       大学语文期末考试知识点概括

       重点复习文言文 背诵短诗词

       考卷题目:

       一、单选15题(15分)

       二、多选8题(2分)

       三、判断说明题3题(每题5分(判断1分,说明4分)共15分)

       四、简答题4题(24分)

       五、论述题1题(14分)

       六、材料分析题2题(16分)

       名句鉴赏作答步骤:

       1、写出名句出处

       2、释义

       3、思想内涵(主题思想)艺术特质。

       《大同》

       节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是战国秦汉之间儒家思想文献的汇编,以对古代礼制的讨论与阐发为主要内容。

       大同:这里指儒家思想中上古饶舜时代的和平状态。

       《七月》

       是“豳(bin一声)风”的第一首。

       (看课后评析中关于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乡土本色》

       :费孝通。全文采用了当时社会学前沿“社区分析”,在社会学比较研究领域 堪称典范,对中国社会进行定位。

       《东西文化之分与城乡文化之别》

       :冯友兰

       本文将中西文化比作城乡文化,认为农村人需通过产业革命成为 城里人。

       《惊梦》

       :汤显祖(中国的莎士比亚,明代著名戏曲家、文学家。所作《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是中国戏曲史上积极浪漫主义的杰作。与他创作的另外三个传奇《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

       作为“临川四梦”之一的《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杰作。

       《伤逝》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选自《彷徨》 “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借人物之口加以表达自己的感情。全文最能体现鲁迅思考的话:“那里虽然没有书给我看,却还有安闲容得我想。待到孤身枯坐,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P115)”

       《伤逝》是鲁迅惟一的以知识青年的爱情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作品深刻揭示了造成涓生、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伤逝》采用了“手记体”形式。

       《老子》五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译:“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译:凡是符合“道”体的人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帮助万物,但水从不与万物争短长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人效法大地,地效法上天,天效法道,道效法着整个大自然。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译: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就犹如射箭一样。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译:人之道,总是减损不足的,用来供给有余的。

       《我的信仰》

       :【美】爱因斯坦(物理学家)认为真善美的理想相对的是猪栏的理想,坚持认为科学的真理具有一种超乎人类的客观性。

       这篇演讲稿阐释了的人生观、政治理想和宗教感情。

       的信仰:对人类的认识和在此基础上的个人持久的努力。本文文风朴实,透过表面现象来发现生活的真谛,看似平淡却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思想

       《敬畏生命》

       :【法】史怀泽

       敬畏所有的生命,不是只是人类的生命。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美】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家,与里克特共享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文章选自黎先耀、袁鹰编《百年人文随笔》。

       《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

       :【德】冯克斯·韦伯(德国著名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本文选自《学术与政治》

       《丹青引》

       :杜甫(字子美,享有“诗圣”美誉)这首诗是杜甫为赞曹霸将军的丹青作品而作,是杜甫七言古体的代表作。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译:你毕生专攻绘画不知老之将至,荣华富贵对于你却如空中浮云。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

       译:良相们的头顶都戴上了进贤冠,猛将们的腰间皆佩带着大羽箭。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

       译:而今你漂泊沦落在战乱的社会,平常所画的却是普通的行路人。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缠其身。

       译:只要看看历来那些负盛名的人,有谁不终日坎坷穷愁纠缠其身?

       《“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朱光潜

       选自《谈美》中最后一篇

       熟悉课文,尤其P303第二段(人生的状态:严肃、洒脱、豁达),总结出自己的认识。

       本文观点:要实现“人生的艺术化”首先必须弄清艺术和人生之间的关系。艺术和“实际人生”隔了一层,但却关乎整个人生,“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看课后评析

       《秋兴八首》

       :杜甫

       描写风景的名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表达对故园牵挂、思念: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描写唐开元时长安的太平富裕景象: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看研习与思考第一题(P341)

       《无题》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李商隐诗中爱用的意象:蓬山

       《无题》诗是李商隐的艺术独创,这类诗多数书写爱情的失意、幽怨、感伤、幻灭 等带有悲剧性的情感内容,带有浓厚的感伤和朦胧的意境。诗中表现的是一种空灵飘渺、难以把握的境界。后人将李商隐的诗歌看成意识流。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译:身上没有彩凤那双可以飞翔的翅膀,心灵却像犀牛角一样,有一点白线可以相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译:我们隔座而坐,一起玩藏钩的游戏,罚喝暖融融的春酒;分属两队,在红红的烛火下,猜谜射覆。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译:梦里你流着泪呼唤我,我的身影却渐行渐远。那墨汁还没有研好啊,你已匆匆的写成了思念的信。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译:翡翠屏上半笼着烛光,芙蓉帐下微微的熏香,闺房里的你的思念和无眠,牵着我的心肠。

       《八声甘州》(背)

       :柳永

       柳永大量创作慢词,即变“雅”为“俗”,朝着自我化的方向拓展。全词不事藻绘,不尚典故,采用白描手法。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译: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佳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

       表达的感情:表达了常年宦游在外,于清秋薄暑时分,感叹漂泊的生涯和思念情人的心情。

       《摸鱼儿》

       :辛弃疾

       肝肠似火 色貌如花——夏承焘

       说的是辛弃疾的《摸鱼儿》 “以文为词”是辛词的突出特点,其中用典是最突出的表现之一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写的杨玉环、《论语》十二章

       找出为己之学对应的诗句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蔡元培

       中心思想: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三个方面: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学术独立与新清华》 :罗家伦

       明确提出“学术独立”的总目标

       本文最大特点:务实

       要有“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出自左思)”的心胸,要有“珠藏川自媚,玉蕴山含辉(出处:某风景点对联)”的仪容,处人接物,才能受人尊敬。

       《文学与人生》

       通读全文,思考:结合本文观点,你对文学的作用的理解或文学对自己的影响

       考试时间:2022年1月15号(08:10-09:50)考试地点: J1—218

第三篇:消费者行为学知识点概括

       消费者行为:指人们为满足需要和欲望而寻找、选择、购买、使用、评价及处置产品和服务时介入的活动和过程。

       消费者行为学:是研究消费者为满足其需要和欲望而选择、获取、使用和处置产品、服务的活动过程,也包括影响这一活动和过程的各种因素。

       研究消费者行为的意义主要包括:1.研究消费者行为有助于企业赢得消费者

       2.研究消费者行为可以帮助和引导消费者,保护消费者权益

       3.研究消费者行为可以有效的帮助企业制定市场营销战略

       4.研究消费者行为有利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的生态环境的保护 消费者市场的特点:1.顾客多,范围广

       2.需求差异性大

       3.需求弹性大

       4.购买量少,频率高

       5.非理性购买较强

       市场细分:按照消费者欲望与需求把一个总体市场划分成若干个具有共同特征的子市场的过程。(市场细分是营销战略的第一步)

       细分市场的变量主要有四类:地理变量,人口变量,心理变量,行为变量。以这些变量为依据来细分市场就产出地理细分,人口细分,心里细分,行为细分四中市场细分的基本形式。市场细分原则:一致性;可衡量性;可进入性;效益性;稳定性

       产品:是消费者获得和用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东西。

       促销:是企业通过与消费者的信息交流来引起人们的兴趣并说服他们试用其产品的活动。产品定位:就是在消费者头脑中为产品确立某种地位或树立某种形象,使其与其他同类的竞争产品相区别。

       关系营销的产生是建立在两个经济学论据基础上的:第一个论据,保持一个顾客的费用远远低于争取一个顾客的费用;第二个论据,企业与顾客的关系越持久,这种关系越有利可图。人口密度属于地理变量细分市场。

       在有些情况下,同一个产品既会被定义为工业品又会被定义为消费品。

       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个体选择、组织和解释刺激,形成一种有意义的与外部世界相一致的心理画面的过程。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比感觉更为全面的理解世界的过程。

       知觉的主要特性: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感觉基本规律: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觉适应和感觉对比。

       感受性是对袭击强度及其变化的感觉能力,它说明引起感觉需要一定的刺激强度。衡量感受性的强弱用感觉阈限表示。

       感觉阈限包括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差别感觉阈限是能觉察出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感觉的适应:刺激物对感受器持续作用,使感觉器官的敏感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同一感觉器官在接受不同的刺激时会产生感觉的对比现象。

       消费者的知觉过程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展露、注意和对刺激物的理解。

       刺激物的展露:将刺激物展现在消费者的感觉神经范围内,使其感官有机会被激活。刺激物的展露与营销策略:1.要尽可能地主动展露刺激物

       2.扩大消费者被动接触刺激物的机会

       3.防止过度展露

       消费者的社会知觉主要包括:对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自我知觉。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

       韦伯分数越小,则感觉越灵敏。

       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关系是经常可以相互装换的。

       注意是在刺激物展露基础上产生的。

       态度是指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态度的三个成分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意向成分

       态度背后的三个层面: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当态度成分出现冲突的时候,情感成分起主要作用。

       态度的特点:①对象性,②习得性③内隐性④稳定性⑤可变性

       态度的功能:1.知识功能

       2.价值表达功能

       3.自我防御功能

       4.效用功能

       消费者态度的层次:高度参与层次,低度参与层次,经验学习层次,行为学习层次

       影响消费者态度改变的因素:①消费者本身的因素②态度的特点③外界条件对态度改变的影响

       消费偏好:指人们趋向于购买某类商品或到某类商场购物的心理倾向。

       态度是偏好形成的基础。

       态度的一致性主要和两个因素有关:态度的强度与价值性。

       当消费者的MAO水平较低时,其主要作用的是边缘路径。

       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认为,消费者处理认知信息时,中枢路径被激活,处理情绪信息时,边缘路径被激活。

       态度形成的因素越复杂,越不容易改变。

       对于改变那些已有的强烈态度,双面信息往往比单面信息更加有效。

       参照群体就是指对个人的行为、态度、价值观等有直接影响的群体。

       参照群体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方式主要有群体规范的影响、信息性影响、功利性影响和价值表达影响四种。

       参照群体可分为直接的参照群体和间接的参照群体。

       直接参照群体包括主要成员群体(家庭、朋友和同事)和次要成员群体(俱乐部、宗教团体)。间接的非成员群体包括渴望参照群体和非渴望参照群体。

       影响参照群体影响力的因素:①产品的明显程度②个人与参照群体的关系③个人特征

       ④参照群体的特征

       几个与消费者相关的参照群体:①朋友群体②逛商店群体③工作群体④虚拟群体⑤品牌群体

       ⑥名人⑦专家

       意见领袖:指那些在非正式的产品沟通中,就某一特定的产品或服务能够提供建议与信息的一群人。

       在使用意见领袖时应该注意的方面:1.广告模特的使用

       2.样品的赠送

       3.正确处理顾客的抱怨或投诉

       社会阶层指的是某一社会中根据社会地位或受尊重程度的不同而划分的社会等级。社会阶层的特点:1.社会阶层使社会出现了等级

       2.社会阶层的稳定性与动态性

       3.社会阶层内部的同质性

       4.社会阶层与收入水平的偏离

       社会阶层的构成:上上层、上下层、中上层、中下层、下上层、下下层

       社会阶层的决定因素:教育、职业、收入、权利、个人业绩、拥有的财物、价值取向、阶层意识

       不同社会阶层消费者的行为差异:1.支出模式上的差异

       2.休闲活动上的差异

       3.对信息的利用与依赖程度的差异

       4.对商店选择的差异

       影响家庭购买角色变化的因素:①商品因素②社会阶层③家庭生命周期④角色分配

       ⑤个人特征⑥文化与亚文化

       购买决策类型:妻子主导型、丈夫主导型、混合型或民主型、各自做主型。

       家庭生命周期的几个阶段:单身期、初婚期、满巢期、空巢期和家庭逐步解体期。一件产品的必须程度越低,参照群体的影响程度越大。

       收入水平与社会阶层两者之间没有一对一的关系。

       个人在购买中得自信程度越低,参照群体对他的影响就越大。

       文化:是体现出一个社会或一个社会群体特点的那些精神的、物质的、理智的和感情的特征的完整复合体。

       文化特点:①文化是后天习得的、②文化的影响是无形的、③社会文化既有稳定性,又有可

       变性、④社会文化的共享性、⑤社会文化的规范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①讲究中庸之道②注重人伦③看重面子④重义轻利

       中国传统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1.消费者行为上的大众化

       2.“人情”消费比重大

       3.消费支出中的重积累和计划性

       4.以家庭为主的购买准则

       5.品牌意识比较强

       6.注重直觉判断的购买决策方式

       亚文化定义为在一个较大的、更复杂的社会中存在的可识别出来的一个不同的文化群体。本书主要介绍的性别亚文化、年龄亚文化、职业亚文化

       男性消费者购买行为特点①购买行为的目的性与理智性

       ②购买动机形成的迅速性与被动性

       ③购买过程的独立性与缺乏耐性

       女性消费者购买行为特点①购买行为的主动性与购买目标的模糊性

       ②购买行为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

       ③注重商品的具体利益与实用价值

       ④具有浓厚的情绪

       ⑤消费倾向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农村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特点1.消费动机的求实性与求利性

       2.消费观念保守

       3.强烈的后顾意识

       4.求同的从众意识

       5.不良的消费习俗

       情境既不是客观的社会环境,也不是可见的物质环境,而是二者有关的独立与消费者和商品本身属性以外的一系列因素的组合。

       情境的构成要素包括物理环境、人际环境、时间、人员密度、购买任务、心境。消费情境的构成因素:信息获取情境、购买情境、消费情境、处置情境。

       商圈是指店铺吸引顾客的地理区域,是店铺的辐射范围,由核心商业圈,次级商业圈和边缘商业圈构成。

       商店选址的原则:最短时间原则、易达性原则、接近购买力原则、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原则、接近中央商业中心的原则。

       商店选址的意义:1.商店选址是一项长期性投资,相对于其他因素来说,它具有长期性、固

       定性的特点。

       2.商店选址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

       3.商店选址是制定经营目标和经营战略的重要依据。

       商店选址考虑的因素:①地区经济、②区域规划、③文化环境、④消费时尚、⑤商店的可见度和形象特征。

       商店的地理位置、店面的设计、招牌名称以及橱窗布置等都对消费者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商品陈列的方法:分类陈列法、组合陈列法、逆时针陈列法、专题陈列法、特写陈列法。商品陈列的作用具体表现方面:

       一是商店在店内通过不同形式的排列,可以充分地展示其形态美与时尚美等,从而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

       二是商店陈列本身就是向顾客推荐商品,特别是对新的商品品种和流行商品,对消费者的购买产生引导作用。

       三是对于那些积压滞销的商品,通过利用商品陈列进行巧妙的搭配组合,使其再度亲戚消费者的注意和兴趣。

       四是通过便于顾客比较和选购的商品陈列,既可促进企业间的竞争,又能反映出商品的受消费者喜欢的程度,从而帮助企业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

       消费者购买行为类型

       1.根据消费者的性格进行划分①习惯型购买行为②理智型购买行为③经济型购买行为

       ④冲动型购买行为⑤想象型购买行为⑥不定型购买行为

       2.按照消费者在购买时的介入程度和产品品牌差异的程度进行划分

       ① 复杂的购买行为②减少失调的购买行为③习惯性的购买行为④寻求变化的购买

       行为

       消费者购买决策

       购买决策就是消费者的购买目的的确立,手段的选择和动机的取舍的过程。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包括需求确认,信息搜寻,方案评价,购买决策,购买后的行为五个阶段。

       问题确认是由消费者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之间的差距引起的。

       信息搜寻可以从内部、外部或内外部同时产生。

       消费者外部信息来源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个人来源、商业来源、公共来源、经验来源。消费者对信息选择的过程的三个步骤:①选择性注意②选择性曲解③选择性记忆。

       影响消费者信息搜寻范围的因素:1.消费者对风险的预期能影响其对外部信息搜寻的范围

       2.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认识也会影响对外部信息的搜寻范围

       3.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感兴趣的程度影响对外部信息的搜寻范围

       4.情境因素也会影响产品的信息收集

       消费者在实际购买过程中采用的决策原则:1.理想品牌原则

       2.多因素关联的决策原则

       3.单因素分离原则

       4.排除法的决策原则

       5.词典编辑原则

       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三种类型:①例行型决策②有限型决策③广泛型决策

       对购买决策有影响的五类角色:首倡者、影响者、决策者、购买者、使用者。

       消费者风险知觉的种类:功能风险、资金风险、社会风险、心里风险、安全风险。影响消费者商店选择的因素:①商店形象

       ②商店品牌

       ③商店位置与规模

       ④促销手段

       ⑤消费者特征

       改变消费者品牌选择的影响因素有:①店内商品陈列、②降价与促销、③商店布局和气氛④产品脱销

第四篇:体育法学知识点概括

       1.中国奥委会最高权力机构是全体委员会会议。

       2.《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10条规定:“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应当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生动活泼。”

       3.体育法律关系的构成包括体育法律关系主体,体育法律关系客体和体育法律关系内容。

       4.体育法律关系是指体育法律规范所调整的人们在进行体育运动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5.体育法的执行是指狭义法的执行,是指国家体育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以及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依照体育法律形式管理职权、履行职责、实施体育法律的活动。6.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和一切诉讼参与人在审判案件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诉讼活动及由此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和。7.体育法学是调整体育运动中发生的一定范围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8.体育法律监督,指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对体育法律活动所进行的监督。

       9.为什么体育法是一个重要的部门法?a 体育法有利于规范体育行为,确保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b 体育法是国家和社会管理体育事物的有效法律依据。C 体育法是体育事业顺利发展的有效保障。D 体育发生促进国际体育交往,发展对外体育合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10.简述我国体育法律责任的种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国家赔偿责任。

       11.会员制体育体育社团可以分为哪几类?第一类为互益性体育社团;第二类为公益性体育社团(中间型);第三类为调节性体育社团,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奥林匹克

       12.简述体育彩票业管理制度。A 管理制度——国家垄断专营b 体育彩票发行主体的资格法定制度B销售管理制度C资金管理制度

       13.体育民商事纠纷适用调解的范围。a体育赞助纠纷B体育合同纠纷c体育知识产权纠纷或商业权利纠纷D轻微伤害赔偿纠纷e 其他

       14.简述体育诉讼的特征。

       A诉讼的主持机关是人民法院B诉讼具有被动性的特点C诉讼

       严格按照法定的诉讼程序进行D诉讼具有终局的性质 10.体育法的本质。

       A体育法是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B体育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C体育法决定于物质生活条件 16.简述体育法的基本原则。A符合宪法原则b坚持体育对外交往,遵守国际条约和国际公约的原则C经济建设中心,各项体育运动协调发展D保护个体育主体合法权益原则E维护公共利益原则

       17.试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体育法治的关系。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着体育的法治化:体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受一定的社会经济制约;以法治化为显著特征的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我国体育必须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市场经济促进体育社会化规模日益扩大,体育市场逐渐统一,体育关系日趋复杂.。第二,以市场为取向的体育改革必须以法治化为条件: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就是公平竞争,竞争必须按照一定的竞争规则有秩序的进行,市场规则是以法律制度的形式确定的;在以市场为取向的体育改革中必须不断强化公平竞争/权利义务对等/契约性等方面的法律意识。第三,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育法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国家的法治建设必须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相协调,同时也对国家各个领域的法治建设提出要求,体育法制建设必须围绕服务于市场经济这个中心,与其相适应/密切配合。

       18.试述仲裁的特点。(1)自愿性:仲裁以双方当事人的自愿为前提,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是否提交仲裁,交与谁仲裁,仲裁庭如何组成,由谁组成,以及仲裁的审理方式、开庭形式等都是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由当事人协商确定的。仲裁是最能充分体现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争议解决方式。(2)专业性:由于仲裁的对象大都是民商事纠纷,常涉及复杂的法律、经贸以及专业技术问题,所以仲裁机构备有按专业设置的仲裁员名册,并且仲裁一般是各行各业的技术专家和法学专家,从而保证仲裁的专业权威性;(3)灵活性:仲裁在程

       序上不如诉讼规范,当事人享有

       较大的自主权,除此之外,仲裁在时限与法律适用方面也有很大的弹性;(4)快捷性:由于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不像诉讼程序那样实行两审终审制,这样就有利于纠纷的迅速解决;(5)保密性:仲裁一般以不公开审理为原则,并且各国相关的仲裁法律和仲裁制度都规定了仲裁员的保密义务,因此当事人的商业秘密和贸易活动不会因进行仲裁而被泄露;(6)经济性:首先表现在时间上的快捷性导致费用相应的减少,其次由于仲裁具有自愿和保密的特点当事人之间通常没有激烈对抗的态度,且商业秘密不必公之于世,对当事人之间今后的商业机会影响较小;(7)独立性:仲裁机构独立于行政机关,仲裁机构之间亦无隶属关系,仲裁独立进行,不收任何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即使在机构仲裁下,亦是如此;(8)国际性:随着现代经济的全球化,当事人进行跨国仲裁已经屡见不鲜,特别是现今已有100多个国家参加了1958年《纽约公约》,在一个缔约国作出裁决,可以很方便的到另一缔约国去申请执行,这一优势是法院判决难以拥有的。

第五篇:小奥知识点概括

       小学奥数概要

       三年级暑期

       应用题:等量代换与设数法。计算问题:计算与找规律。

       几何问题:简单几何图形与几何体。新内容:旅行中的数学。

       组合问题:火柴棍与一笔画问题。三年级秋季

       应用题:和倍问题与差倍问题、和差问题与多个对象的的和差倍、周期问题初步、周期问题进阶、假设、分组解鸡兔同笼、间隔问题、基本盈亏问题 数字迷:简单加减法竖式。

       计算问题:加减法巧算、等差数列初步、等差数列进阶。几何问题:几何图形认识。计数问题:枚举法与树形图。三年级寒假

       应用题:归一问题。数字迷:巧填算符。计算问题:乘除法巧算。

       计数问题:有序思维与分类计数。

       组合问题:智巧趣题(火柴帮构造算式的问题、多笔画问题)。三年级春季

       应用题:和差倍问题中的隐藏条件、线段图解复杂和差倍问题、假设法综合提高、分组法综合提高、阵列问题、盈亏条件的转换、复杂盈亏问题。数字迷:简单乘法竖式、简单除法竖式、算符与数字。计算问题:四则混合运算。

       几何问题:长度计算、角度计算。四年级暑期

       应用题:还原问题。数字迷:字母竖式问题。

       计算问题:巧算多位数、分拆、分解与数列的计算、数列数表规律。组合问题:简单抽屉原理、统筹规划、游戏对策。四年级秋季

       应用题:路程、速度、时间、行程中的线段图、变倍问题、和差倍中的分组比较、年龄问题、火车行程。

       数字迷:数阵图初步。

       计算问题:复杂数表估算。

       几何问题:几何图形剪拼、基本直线形面积公式、底、高的进取与组合。计数问题: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乘法原理进阶。四年级寒假

       应用题:多人多次的相遇与追及。数字迷:复杂竖式。计算问题:计算综合。

       几何问题:格点面积计算、割补法求图形面积。

       四年级春季

       应用题:平均数问题、分段计算的行程问题、多次往返相遇与追及。数字迷:横式问题、从洛书到幻方、复杂数阵图。计算问题:小数的运算技巧。

       计数问题:排列组合应用、排列组合公式、有特殊要求的挑选、捆绑、插入与分类讨论。组合问题:最大值问题

       (一)、逻辑推理

       (一)。五年级暑期

       应用题:流水行船问题、环形路线、牛吃草问题。

       数论问题:整除问题初步、整除问题进阶、质数与合数。计数问题:容斥原理、集合计数。五年级秋季

       应用题:分数应用题之量率对应、分数应用题之单位“1”转化、巧解不确定性应用题。数字迷:简单乘法竖式、简单除法竖式、算符与数字。

       计算问题:分数计算与比较大小、分数与循环小数、比较与估算。几何问题:倍数关系求解直线形、巧连辅助线解直线形。数论问题:约数、倍数初步、约数、倍数进阶 组合问题:构造论证

       (一)五年级寒假

       数字迷:位值原理与简单不定方程、数论巧解数字问题。计算问题:计算综合(一)、分数裂项。

       几何问题:圆与扇形初步、圆与扇形中的重叠与旋转。组合问题:复杂抽屉原理。五年级春季

       应用题:工程问题初步、工程问题进阶、钟表问题、行程问题中的变速问题、行程问题中分段与比较、方程解应用题。

       数论问题:余数的性质和计算、物不知数与同余。

       几何问题:比例关系求解直线形、平行线相关比例与勾股定理。计数问题:数论相关的计数、数字迷中的计数。组合问题:最值问题

       (二)六年级暑期

       应用题:方程解应用题、浓度问题、经济问题、比例计算与列表分析、正反比例的概念及应用、行程问题中的比例关系、复杂行程问题选讲。计算问题:分数裂项、计算综合(二)。

       几何问题:立体几何、复杂直线形计算问题。组合问题:逻辑推理二。

       六年级秋季

       应用题:不定方程、应用题综合(一)、应用题综合(二)。数论问题:数论综合与简单代数式。

       计数问题:递推计算、对应法计数、计数综合提高。几何问题:奇妙的几何变换。组合问题:最值问题

       (二)、构造论证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