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威力教学设计与反思
求<<思考的威力>>教案
教材分析《思考的威力》是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属讲读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擦拭理性的目光”,学习任务是引导学生进入理性的思考,使学生懂得用思想和智慧去解决人生面临的各种问题。
本文则正是从方 -的角度告诉人们只有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才能成为一个有理性的人。
学习方式是根据教师创设的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自觉地梳理知识、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探究能力。
学习者分析 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一年级学生,学习已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和人生体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以及即将到来的岗位实习,都要求他们必须学会以理性的态度面对一切。
表现在语文学习上,还停留在对文章表层的认识。
因此,借助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理解,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
能力目标:学习文章运用典型事例和名人言论作为论据进行论证的方法。
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思考的重要性,养成勤学善思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运用典型事例和名人言论作为论据进行论证。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是如何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和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论证中心论点。
教学设计思路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主要采用“五步教学法”即自学、质疑、解疑、练习、测试五个步骤。
让学生以自学提纲为契机,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归纳问题。
再以练习和测试巩固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媒体设计思路 准备自学提纲、练习题、课堂测试题、课件
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和
教学方式 备注
导入
一、自学
二、质疑
三、解疑
四、练习
五、测试 问:上课前,我们来个小小的思维热身。
哪位同学知道“我思故我在”是谁的名言
问:对了,是法国著名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儿的名言。
谁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明确:非常好
能够准确理解“故”字和“在”的含义。
让我们来看看笛卡儿先生原汁原味的解说吧。
(出示课件1)也就是说,善于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发问,才能标志我们的存在。
问:孔子也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它的意思是什么呢
导入:可见,思考对于我们是多么的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思想评论。
(板书课题)分析一下认真思考为什么是发明创造的极其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发放自学提纲,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纲中的思考题自学课文。
问:除了思考题中的问题外,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
答:这个同学提的这个问题很好,下面我们就从课文中找找有多少记叙和描写的文字,并思考它们对于论证文章观点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些记叙和描写简洁形象,并没有全面地介绍人物,而是紧紧围绕“思考”这一话题展开,生动地表现出这些科学家深入思考的形象和情景。
因此,这些记叙和描写并没有喧宾夺主,而是与课文的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了引人入胜、启人思考、突出中心的作用。
问:下面我们来解答第一个思考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总结:同学回答的非常好。
(板书:发明创造 决定性因素 认真思考)
问:这个中心论点是不是在开头就提出来的呢
问:那它是怎样提出来的
问:还有呢
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补充:突出论题的现实意义和普遍意义。
问:下面我们来解答第二个问题,本文的结构非常简单,同学们之间互相商量一下。
(目的在于提升学生探究问题能力和合作能力)
问:课文分三部分和分四部分,哪一种更好
问:为什么呢
总结:很好,我们就分成四部分。
(出示课件2)
问:下面我们来思考本文运用了哪些论据
这些论据有何作用
总结:文中列举的人物有14人,引用的具体事例有7个,引用的言论有8段。
这些人物、事例、言论大都为青年所熟悉,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更重要的是,这些论据对于所要阐明的观点非常恰当典型。
(出示课件3并板书)
问: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找找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板书)
问:我们在文中找找具体的例子,看看为什么要用这些论证方法
教师发放练习题
问:我们一块儿来看看练习的第四大题,你知道哪些与本文论点有关的名人名言
总结:同学们平常积累的名言真多啊,很好
以后要继续积累,你才能在写作文时有话可说。
(鼓励学生积累,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增加写作素材会大有裨益。
问:学习完本文,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
教师做评点、补充。
布置作业:写一篇小短文,字数为300字左右(目的在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多角度积极地思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发放测试题
答:是笛卡儿。
答:我思考,所以我存在。
答: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和受蒙蔽。
根据自学提纲中的思考题自学课文(时间为15分钟)
问:老师,我感觉这篇文章不像议论文
议论文应该都是议论,但本文却有很多记叙和描写
归纳:文中有五部分记叙和描写的文字。
答: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有没有发明创造,一个极其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就是能不能开动脑筋,认真思考。
答:不是。
答:开头先写了几个青年人关于发明创造的疑问。
答:又写了卢瑟福与对手的一段对话。
答:自然铺设,不唐突。
学生讨论后得出不同答案:有的分三部分,有的分四部分。
答:分四部分。
答:分四部分更清楚,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讨论回答(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答: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学生在文中找了许多例子。
分析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增加文章的生动性。
学生在下面做练习
另找三个学生到黑板分别做一至三题。
再找学生到黑板订正答案
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做课堂小结。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学生做测试题
课件1“我怀疑天,我怀疑地,我怀疑一切,但我不能怀疑一个事实,那就是我在思考,因此,只有思考才能证明我的存在。
自学提纲
一、学习目标
二、学习重点
三、学习难点
四、走进
牛守贤,河南内乡人。
发表有议论文《思考的威力》,杂文《学者与卡片》,报告文学《太行不老松》等。
五、思考题
1、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章是怎样提出这个中心论点的
2、思考分析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3、思考本文运用了哪些论据
这些论据有何作用
4、思考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试举例说明。
课件2:
(引论)一提出中心论 点
二阐明思考的重要性
(本论)三论述怎样发挥思考的威力
(结论)四提出希望,深化中心
课件3
按文中的顺序分别
列举所出现的事实论据
和理论论据,并分别说
明各自的作用。
巩固与拓展
一、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帷幕()骰子()按捺()臆想()沉吟()寻思()黏土()
二、根据下列词语的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1、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
2、掌握了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出同类中其他事物。
()
3、全副精神高度集中。
()
4、形容远得无影无踪。
()
5、顾不上睡觉,忘记吃饭。
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
三、填空
1、文章中列举的人物有
共 人,引用的具体事例有 个,引用的言论有 段。
2、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①这个创造发明的幼芽伴随着‘思考’的雨露,在他心灵里扎下了根。
()
②那些不肯开动脑筋的思想懒汉,是谈不上有创造性的劳动,更谈不上做出什么发明创造的。
有志于献身‘四化’的青年朋友,在劳动、工作、学习中,一定要克服盲目性,努力养成思考的习惯,不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思考能力。
()
③多想出智慧,深思能创新。
毕升经过长久的细心钻研,终于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
④周恩来同志在上中学的时候曾经说过:“思之思之,神鬼通之。
()
四、找找看,你知道哪些与本文论点有关的名人名言。
板书设计思考的威力
牛守贤
中心论点:发明创造 决定性因素 认真思考
举例论证
事实论据(7个)引用论证
论据 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理论论据(8段)正反对比论证
作业(测验)设计
写作
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评论。
如果花瓶碎了,怎么办
大多数人的做法是,把碎片扔掉
只是一扔了事,全然不曾思考与之有关的规律。
那么,这里头有规律吗
有
将碎片按大小排列并称过重量之后你会发现: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的和0.1克以下的最多
尤其有趣的是,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有着严整的倍数关系:最大碎片与次大碎片的重量比为16:1,中等碎片与较小碎片的重量比是16:1,较小碎片与最小碎片的重量比也是16:1。
于是发现了这一倍比关系的人便将此规律用于考古或天体研究,即:只要有这个规律在,便可由已知文物、陨石的残肢碎片推测它的原状,从而迅速恢复它们的本来面貌
课堂测试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那么,应当怎样思考、怎样发挥思考的威力呢
其四,要有入迷的精神。
所谓入迷,就是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在大脑皮层中引起的极大兴奋性,使自己全神贯注于某一事物,而把其他一切都置之度外。
这就像普希金所说的“我忘记了世界”,柴可夫斯基所说“忘记了一切”。
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在研究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全部身心都投入了忘我的入迷的劳动之中。
有一次他请了一位朋友到家吃饭,菜在桌子上已经摆了好久,可是他忙于在室内计算月球的轨道,把吃饭的事早已抛到九霄云外。
于是客人自己吃掉了桌上的鸡,把骨头留在盘子里就走了。
当牛顿计算完毕出来看见盘中的骨头时,“恍然大悟”地说:“我以为我还没有吃饭呢,原来已经吃过了。
他入迷到了这种废寝忘食的地步。
1、上述文段的论点是什么
在证明论点时用到了哪些论据和论证方法
2、文中加点的“这”字指的是什么
3、用“”标出文段中记叙和描写的文字,说说他们对证明论点的作用。
4、试另举一例,证明本段论点。
二、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仿写句子。
“思考”是人类向科学进军的先导,是探索大自然秘密的侦察兵,是孕育发明之花的阳光雨露,是攀登科学高峰的阶梯。
勤奋是。
教学评价
(反思)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改进、反复强化的过程,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主导者和对话的首席,应十分注意信息反馈,适时调整学习策略。
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解读去替代学生丰富多彩的解读,教师作为对话的首席,应努力提出恰当的问题让学生去鉴赏、评价,允许答案的多元,允许观点的争鸣。
本课通过对论据的阅读分析,带动对中心、结构、论证方法等的归纳总结,完成教学目标。
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会在作文时如何选择材料和使用材料。
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去理解课文,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
最后再通过练习和测试进一步检测和巩固所学重点,完成对教学目标的完善。
如何提高教师安排教学程序的能力(资料)和资料的心得反思
第 1 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王冕人物形象。
体会文本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
2、学习人物刻画和景物的描写方法。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儒林外史》作品简介,指名检查预习情况。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清代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
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逝,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
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洪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
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逝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
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
《儒林外史》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
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2、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顺。
3、正音:耽误 晶莹 贴补 孝敬 明媚 隔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说说王冕小时侯是个怎样的孩子
2、学习第1-2自然段
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冕家境的贫寒
②“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
这样可以贴补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王冕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心里不好受,但仍十分体谅母亲的难处,很懂事)
3、分角色指名朗读1—2 人\/次。
4、学习3-4自然段
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王冕很孝敬母亲
指名说。
明确:母亲疼爱、关怀儿子;王冕孝敬母亲。
三、指导生字的书写
四、小结及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二、复习导入
1、根据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说说王冕是个怎样的人
2、指名说
3、王冕在秦家放牛一放就是三四年,不知不觉中读了不少的书,也懂得了许多道理。
有一天他—老师范读第五自然段。
二、正课
1、师范读第五自然段。
2、再默读这一部分,边读边做批注。
说说王冕在湖边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3、指名说。
感受
4、读中品味赏析:
在阳光的照耀下,地上的“红”、“青”、“紫”、“绿”与天上的“黑”、“白”遥相呼应,色彩对比异常的强烈。
湖边山上、树上景色鲜明有别,景物错落有致。
尤其是湖里花苞“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宛如艺术的特写。
一连串动词的准确描写运用,把整个景物描摹得动态十足,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少年王冕面对如此美景产生了美妙的想象,不禁心里想道—
4、齐读“古人说‘人在画图中,真是…我何不自己画几笔
5、读六、七自然段。
体会王冕坚持学画的毅力,感受他画荷花的绝妙之处。
三、朗读指导
四、小结及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24、少年王冕
孝敬 画荷花
母亲—王冕—画家
课堂的每一节课与怎样管理班级及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相结合
上好每一节课,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义务,也是我们每天必须思考的问题。
怎样上好一节课
其实,这里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怎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二是怎样做才能上好一节课。
怎样的课才能算一堂好课呢
实际上,这是教学评价的问题。
所谓好课,其实质是对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圆满完成。
无论教学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在课堂的教学效果上。
如果课堂教学没有成效,或少成效,那么一切教学改革的目标都会落空,素质教育只能成为幻影。
有时教师讲得很多,但恰巧是阻碍了学生的思考,阻碍了独立解题的心理水平,阻碍了学生成功体验的形成,这种课不可能成为一堂好课。
真正的好课,应该是传授的知识符合学生的接受程度,课堂信息大,能够激活学生的求知欲,能够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授课教师的语调、语速能够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并富有较强的感染力…这是一个教师专业化形象和能力的具体体现。
新课程下的一堂好课,更多地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主,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过的:“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看老师讲课”。
我国教育界权威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女士(谈上海培训:新基础教育实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某周刊采访时谈到如何评价一堂好课。
她认为,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
(1)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2)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3)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4)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5)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
(1)有意义
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好课实惠)有效的课堂教学引发的学生变化可能是多方面的:知识的变化,表现在知识的量的累积;能力的变化,表现在能力水平的提升(思维的敏捷、深刻、缜密);情感的变化,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受到赏识的愉悦,战胜困难的快慰,收获成功的欣喜等),从而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心向的变化,表现在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兴趣更浓厚,克服困难的意志更坚定,投身学习的态度更积极、更主动,正所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如果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
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
(2)有效率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不仅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得益的多少,也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受益面的大小。
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益面的大小,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学生,确保课堂上没有学生是“局外人”,没有学生被“边缘化”;二是效率的高低。
即学生得益的多少,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力争所有学生受益达到最大化。
(好课高效)课堂教学评价中必须树立全面的效率观、公平的效率观。
一堂课对授课班级的学生来说是否有意义,对多少学生有意义,对这些学生有多少意义,是评价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基本依据。
这节课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好课”一定是因“校”制宜,因“班”制宜,因“人”制宜。
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原有的学科基础、学生的智力水平有差异,学生的强势、弱势智慧有侧重,一个班级内又有优秀生(尖子生)、中间生(边缘生)、后进生(学困生、待优生),即使是在同一类的学生中情况也是千差万别的。
如何使一堂课对所有学生来说都是有意义的,如何使一堂课对于所有学生的意义最大化,这是每个老师必须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去思考、探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预设,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流程的设计等等都应立足于“实惠”,都要着眼于“高效”。
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能够围绕学生各自已有的经验和未来发展的不同需求展开。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
(3)生成性
这节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好课鲜活)一堂课,相对于一个教学活动的单位来说,肯定有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规定性。
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使得课前预设的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一一达成。
然而,课堂的价值和魅力远不止于此。
因为,一堂课不应也无法完全是预设内容的再现。
课堂上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能力的投入,有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有思维的碰撞,有心灵的沟通,有智慧的启迪。
这样的课上,教学内容在保持相对确定的同时,却有着更多的变数,有时是教师的有意延伸拓展,有时则是学生无意的“节外生枝”。
就在这相互碰撞、相互冲突、相互砥砺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新的问题显露,新的认知矛盾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
在这样的课上,学生自然会既有计划内的收获,又有计划外的得益;课堂教学既有“有心栽花”的繁花似锦,又有“无心插柳”的岸柳成行。
哪怕部长听课,也要“目中无人”
(4)常态性
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
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好课本色)在叶澜教授看来,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
因此,她告诫老师们:“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市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目无他人”。
她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并强调: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解决好“为什么教”的问题远比“教什么”、“怎么教”这两个问题更为重要。
那么“为什么教”
为孩子的发展而教,为孩子的一生幸福而教,为若干家庭的希望不致破灭而教,当然,也是在为教师自己的生命之树常绿、生命之花灿烂而教。
基于以上的认识,“好课”应该是教师心态平和、教风平实的课。
似清水芙蓉,质朴无华;拒绝花拳秀腿,无须标新立异。
不要刻意求新,不要一味求活,首先要在求真、求实上见功夫,一切从学生的实际(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发展需求)出发,精心组织和开展切实有效的教学活动(讲授、提问、讨论、质疑、小组合作、个别点拨等等),寻求学生在知识的累积、能力的提升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和得益。
有人听课或无人听课,提前通知听课或推门听课,你的课该怎样上,就应怎样上。
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
(5)有待完善
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
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
公开课、观摩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很多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
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
(好课唯真)一堂课留有些许“缺憾”,几多“瑕疵”,不是上课老师追求的结果,而是事物的必然。
课堂教学也和其他事物一样,不可能十全十美,留有缺憾的课才是真实的课,有缺憾是真实性的重要指标,而惟有真实的课才配称得上“好课”。
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博大起来,同时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教师怎样才能上好每一节课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教师的基本功,基本文化素养,对教材、学生的了解程度,驾驭课堂的能力等都将影响着教师的上课质量。
要想上好每一节课,必须要了解导致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的一些主要原因。
如:上课不准备或者准备不充分,踩着西瓜皮,滑到那里算那里,这样的课很难有效果;学科功力不够,自己都不懂或懂得不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教学能力差,肚子里东西倒不出,课堂管不住,教学自然无效果;一节课的内容太难,学生接受不了;内容太易,学生本来就懂或者不讲就懂;内容太少,学生受益不多;内容太多,食多不化。
总之,内容不当,教学效果一定打折扣。
其他如教学目标不切实际;老师无魅力,学生学习无兴趣;作业布置没有针对性;事后补救不及时,辅导没跟上等等。
都可能使课堂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那么,教师怎样做才能上好每一节课呢
也就是说上好每一节课应该注意什么呢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
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都称为备课。
如:熟悉材料,研究新课标,收集材料,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学情,准备教具,课前实验,选择教法、学法、设计习题等。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听课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
“那位教师回答:”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
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我花了约15分钟…”一辈子与15分钟,一语道出了教师备课的真谛。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教师职业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重要的教学基本功,备课是加强教学的科学性、计划性、预习性、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环节。
你备好了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是你要想上好课,却必须要备好课。
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都需要认真备课。
教师备课时不能仅仅关心本节课上什么内容,怎样上课。
还应关注这节课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教学重点是什么
教学难点是什么
也就是说这节课你要教什么
怎样教
最后要达到什么目的
教师必须心中有数。
备课时就要想办法在课堂上如何用显见、易懂的事例或简明的语言,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最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备课还要备学生。
关注不同程度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能力,关注在上课时可能产生的问题,关注可能的教学效果。
事先的预设和课堂的生成是互相制约的,如果老师有良好的学科功底,就可以对课堂的发生的情况随时进行修正。
从这一点上说良好的学科功底是教学有效性的基本保证,没有对所教学科的全面理解和对各个细节的了然于胸,很难始终保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虽然课堂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转变到现在的以学生为主体,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素质随之变得不重要,反而现在对于老师素质的要求比以前更为重要了。
也就是说,一堂好课的关键,在于教师本身的素质。
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教学基本功。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果没有较强的基本教学能力,即使教学目标确定得再合理,教学内容再科学,教学手段再先进,也无法产生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教师较强的教学能力也是好的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
教师的教学能力表现在:
1、课堂驾御能力
在一堂好课中,教师应能较好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管理和监控,根据课堂上不同的情况调节课堂教学节奏,教学容量适当,教学结构清楚,时间安排合理,课堂应变能力强。
课堂驾御能力不仅仅是管好学生的课堂纪律。
而是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课堂节奏的调节,抑扬顿挫的声调等手段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投入到学科学习的氛围中去。
2、组织教学能力
组织教学可贯穿于一堂课始末,要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适当改换教学方式刺激学生,使学生有较持久的注意力和新鲜感,以便生动活泼地进行有效教学。
3、语言表达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劳动效率”。
因此,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科学、深刻、精练、简明、生动、形
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发言稿
各位领导、专家,各位同仁:大家好
今天非常荣幸的聆听了张老师的讲座。
张老师在讲座中说,教学的有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业上有进步、有收获、有提高、有发展。
有效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他站在生命伦理的视角,批判了现行教育体制和课堂教学生态。
他认为:“一名教师因为课堂的高效而延长生命的长度,拓宽学生生命的宽度,那他教学的意义就不止教学了,他的教学生涯也就有了超越一般生命意义的长度和宽度。
他带领大家深度追问思考:何谓课堂
何谓理想课堂
何谓有效教学
„„一系列追问思索,带给我们的除了思想上的震撼,还有认识上的清醒和行动上的感奋。
下面我就我校如何以“双自课堂”来促进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思考与大家交流,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近几年来,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校在充分调研校情学情的基础上,借鉴了课改成功学校的经验,提炼出了“自主参与,自觉发展”双自高效课堂模式。
该模式设计了学生从自主开始,进入自律,完成自治,最终自觉发展的内涵发展路径。
认为“自学”是体验最深刻的学习方式,“自主”是态度最积极的学习状态,自主性是学生发展的根本属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初中课堂教学培养的核心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由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积极参与”。
“师说生听”变成“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
但是,想想看我们在努力实现课堂教学“脱胎换骨”的同时,其实不经意地偏离了真实的课堂教学轨道,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学生的发展,丢掉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优秀传统,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
从教与学概括起来,有以下两个现象:1、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盲目崇尚新异。
比如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热烈,有些老师没有系统地整理知识,想方设法变着花样进行教学,看似课堂热闹、学生积极性高,但实际上存在“有教无学”“教2多学少”等弊端,学生缺乏探究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在脱离了学校提供的材料和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之后,学生便会无所适从,长期以往,必然会产生厌倦心理。
2、学生主体意识缺乏,学习效率低下。
课改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
但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是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探究价值的问题都要让学生去探索。
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内容是《都市精灵》,老师在讲到鸟对人类的作用时,对“乌鸦”进行了一番长久的讨论。
她启发学生大谈特谈,从乌鸦的象征义说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从民间谚语说到乌鸦的益处,从讨论到底是“报喜不报祸”好还是“报祸不报喜”好,说到哥白尼、爱因思坦、还有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等等。
本节课的教学中心是“体会生动的语言中包含的感情”,可老师却用一半多的时间围绕乌鸦,且的内容与课堂教学目标无多大的关系,这种偏离文本的拓展我认为是要不得的。
还有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提示和指导。
在时间的调控上也是随心所欲。
一旦发现时间很多,就让学生“充分”探索来拖延时间;一旦发现时间不够,就匆匆走过场,往往是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探索就已终止„„。
在这种随意的、毫无组织的学习方式中,展现的只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失却的是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这种缺乏个性意识、参与意识和问题意识的课堂,往往就是局限于被动听讲和记录,仅仅是把学习看成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未能看到学习其实还是一个不断提出新问题的过程。
从以上的现象可以看出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是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与技能,还要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价值观和学习方法。
那么怎样达到有效
我觉得有以下几点:第一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教室充盈民主的气息;把创造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把发展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成长的家园。
整个过程老师要学会放手,让学生的各种学习思想闪现、碰撞,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
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3第二是在“导”上下功夫。
机械重复的课堂缺少灵气,墨守成规的课堂缺乏思想,人云亦云的课堂缺乏个性,浮光掠影的课堂没有实效,而理想的课堂应该是有导游参与的自助游,目标明确,过程精彩,随时都有意外的发现和惊喜。
教师引导时在问题上需要把握两个原则:问题要少而精;问题难度要适中第三是在“练”字上下功夫。
练得及时,练得有效,练得有质量。
提高练习的可信度和有效度。
第四是在“评”字上下功夫。
开展小组合作评价,采用同伴互助,共同发展被实践证明是最高效的课堂,也是成功的课堂。
第五是在“改”字上下功夫。
首先是做到“四个必”,即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纠。
强调教师的改与学生的改同步进行,协调发展。
第六,是做有效的教学反思在教完一节课或结束一个阶段教学内容后,应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践进行回顾,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案,作为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搜索规律的依据。
这是现今大多数学校教学管理明确的,也是教师最熟悉的。
但我们要理论联系实践,总结精彩之处,反思遗憾片断,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是否有伤害,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要反思以后的教育教学该如何改进等等。
反思要注重教法反思,注重学法反思,注重教学过程反思,还要注重对“三维目标”落实情况的反思。
反思的内容可以是:记成功之举;记败笔之处;记教学机智;记学生见解;记再教设计;记思想火花。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中小学教学的永恒主题,这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因此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去实践、思辨、提升,使它成为现实。
高二语文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把握文章的结构,体会罗素随笔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读写结合的方法对人生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的人生观,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品味本文语言所具有的感召力、感染力以及它所带有的理性色彩。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人生之于宇宙,是何其短暂的一瞬;人生之于岁月,是一个何其匆匆的过客。
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在这短暂的一生里,我们又将做些什么呢
“我为什么而活着
这是一个拷问过无数智者心灵的命题。
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呢
在上这篇课文之前,请大家闭上你的眼睛,想想苍茫浩瀚的宇宙,想想这十七八年流逝的青春,用心思考一下,你为什么而活着
(学生闭目沉思2分钟)
二、推进新课师:哪位同学介绍一下,你是为什么而活着的
生:我为了我的父母而活着,从小到大,我的父母含辛茹苦照顾我的学习和生活。
与我的幸福相比,他们是那样的辛劳,是那样的伟大。
所以我为了我的父母而活着,以后我会更加努力,回报我的父母。
师:你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思考了这个问题,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你的生命承担了一分责任,同时你又是幸福的。
生:我为了自己而活着。
师:为自己而活着的人,其人生并不一定都有崇高的价值和意义。
你能再进一步说说“为了自己”的含义吗
生:为了自己的幸福快乐、生活的目标—就是我的理想…
师:为了别人的幸福而生活的人才是真正的幸福。
我想你的理想一定也是高远的。
生:我的父母都是农民。
每年水稻都会面临许多病虫害,让他们在田间劳作辛苦备尝。
如果有一种技术让水稻不再有病虫害,那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啊
我的理想并不一定能实现,但是无论它能否实现,我都会尽力地去做。
师:孟子曾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是一种博爱和对人类的同情。
你爱你的父母,也怜悯所有的农民。
虽然实现你的理想一件很艰巨的事,但我相信通过你的不懈努力,终有一天你会成功的。
刚才同学们都谈了自己为什么而活着,下面我们来看看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罗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板书:我为什么而活着)
课前我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同学们去查找一下罗素的相关资料,下面哪位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罗素
生:罗素(1827~970),英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他是一位知识渊博的文化巨人,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等科学领域都有很大的建树。
他一生写过70多本专著,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被视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
师:很好。
这位同学详细介绍了罗素的一些资料,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他是从哪个方面向我们展开介绍的呢
生:成就方面。
师:他一生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他的一生是不息求索、追求知识的结果。
除了知识成就方面,还有没有同学找到其他方面的资料呢
(学生默然)
我这里也整理了一份罗素的资料,读给大家听听,希望大家在听的时候,思考一下我是从几个方面介绍罗素的。
(师读罗素的资料)
师:请问我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罗素的
生:三个方面,先介绍了罗素的爱情,再介绍了罗素的知识和成就、最后介绍了罗素追求和 -对战争。
师:很正确。
罗素的一生,是激情澎湃、热情浪漫的一生,是不息求索、追求知识的一生,是捍卫和平、对人类的苦难充满同情、关爱的一生,这样的一生,也当然是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的一生。
《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文章正是一生追求的体现。
我介绍罗素的时候用了总分总的形式,同学们看看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结构
生:文章也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2分钟的时间浏览全文,思考一下罗素究竟是为什么而活着,并且用简洁的语言将之概括出来。
生: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
师: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呢
生:它带给人狂喜,它可以解除孤寂,爱情的结合使人看到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师:那么罗素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呢
生:渴望了解人的心灵,希望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想知道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
师:在这里用诗意的语言表明了自己的追求,哪位同学能用概括性的语言表述出来呢
生:应该指的是人类自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师:很正确。
除了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外,还同情人类的一切苦难。
文章在第一段就讲到: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我们说,有追求应该是幸福的,为什么说苦海和绝望呢
生:尽管罗素对人类苦难抱一颗同情之心,但同时他面对这些苦难时深感自己的无能为力。
这种同情心给他带来不安和痛苦,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
老师刚才在介绍罗素的时候就提到了这一点。
师:很好。
文中第四段说到: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这句话写出了追求爱情、知识和同情苦难的联系。
同学们讨论一下,并思考它们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
(学生讨论,交流)
师:(总结)渴望爱情、追求知识是理想,而同情苦难则是现实。
渴望爱情、追求知识是为了自己,同情苦难则是为了他人。
对人类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是追求爱情和知识的真正动力。
从这里也体现出一个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只有对人类心存怜悯,爱情才能纯洁和崇高,知识才能更好地奉献给人类。
当这个社会不再需要同情和怜悯的时候,这个世界将是多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1333361326335么和谐、繁荣和美好。
尽管这样的人生带给不安和痛苦,乃至自己也深受其害,但罗素对这样的人生却深感幸福—“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它值得活。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或一次。
从这里,我们看见了人作为人的伟大之处,看到了罗素这种缘于人类良知的悲悯情怀和博大真诚的人类之爱。
人生境界有大有小,像罗素这样的人生境界就是大境界。
我们是不是该对“人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感悟呢?下面我给出三个人物:司马迁、屈原、真的猛士,同学们先花2分钟时间讨论一下他们的人生价值和意义,以“人为什么而活着”为话题,以“人生短暂,犹如一个匆匆过客”为开头,写一篇不少于80字的短文,短文必须包括所给出的人物,并且体现出你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思考。
(学生讨论、写作,写完以后学生自读、交流)
师:大家都谈了自己的感悟,也体现出各自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和思考。
老师也写了一篇文字,仅供大家参考。
(师读)
三、课堂小结
师:作家毕淑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你要为之确立一个意义。
卢梭也说过: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
有意义的人生、有价值的人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只有确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我们的人生才不会无为和虚度。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收获。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闭上你的眼睛,回顾一下这节课,在这45分钟里,你获得了什么
(学生闭目思考)
生:我明白了一个人要有崇高的人生追求,无论成功与否,这样的人生都是有意义的。
生:人生短暂,人在这个世界上要活出自己的价值,要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生:我觉得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和理想很容易,关键是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能不能持之以恒,为这个目标奋斗不息。
四、布置作业:
师: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的收获,我感到很欣慰。
目标的实现在于平时的努力。
一生既是漫长又是短暂的,它像一段旅程,在这段旅程里,我们祝福也坚信同学们都会欣赏到人生最美丽的风景。
课后请同学们以“我的人生风景”为题,写一篇随笔,作为这一周的小作文。
(提示:这里的人生可以是整个人生,也可以是人生的某段旅程。
五、下课
附:
一、罗素资料:
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
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
他一生追求知识、追求真理。
罗素追求爱情,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他爱过不止一个女性,经历过几次婚姻的变故,但他始终是真诚的。
罗素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在哲学、数学、政治、历史、宗教、社会学等方面,皆有极大的建树,享有“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之称。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
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罗素的文学作品并不多,他的文学成就并没有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但人们爱屋及乌,于1950年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他,理由是“表彰他捍卫了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样而意义重大。
罗素一生追求和平,反对战争,曾2次因反战而入狱。
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因参与核裁军的 -被拘禁7天。
1967年他和萨特还成立了民间法庭—“罗素法庭”,揭露美国的战争罪行。
罗素的一生,是激情澎湃、热情浪漫的一生,是不息求索、追求知识的一生,是捍卫和平、对人类的苦难充满同情、关爱的一生,这样的一生,也当然是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的一生。
二、板书设计:
我 为 什 么 而 活 着
罗素
渴望爱情
追求知识
同情苦难
解除孤寂
看见天堂缩影
人类自身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饥饿的儿童
无助的老人
孤寂贫穷痛苦的世界
(分)
这就是
我的一生
(总)
被折磨的受害者
情澎湃、热情浪漫
不息求索、追求知识
捍卫和平、同情关爱
带来狂喜
三、写作范例
人生短暂,犹如一个匆匆过客。
有多少人被埋在了历史的荒漠,有多少人却选择了永生。
司马迁隐忍苟活,穷尽毕生心血,终于写出了煌煌巨著《史记》。
他的“苟活”,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完美实现。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面对国难,毅然赴身湘流,他虽然死了,却告诉什么另一种活的方式。
鲁迅笔下的真的猛士,为了民族存亡,视死如归,他们无论生与死,都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我们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不能平平庸庸、浑浑噩噩地活着。
我们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应该树立远大的目标,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生命价值而活着。
人教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
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
《人民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 -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教学设计
导入(导入 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 -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 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 -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 -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 -为人民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
序报道,为什么?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
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
看导语。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
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
再
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
就给予鼓励。
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
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
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布置作业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1
谁可以给我一份完整的教案 含有以下的信息 课题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难点和重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 新闻两则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掌握新闻常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二)、能力培养点
1、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2、体会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三)、情感体验点
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二、教学设想
重点:掌握新闻知识。
难点:体会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思路: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三、媒体平台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投影仪、DVD机;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本课目标
1、学习《人民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以介绍人民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
2、课前热身:
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溃退()要塞()阻遏()锐不可当()
b、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锐不可当
3、合作探究:
a、整体感知:介绍本课内容梗概。
b、四边互动:
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
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
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
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互动8: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
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
为什么
互动9: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4达标反馈:讨论课后练习三。
5、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三)、延伸拓展
到图书馆或利用其它的方式查阅当年报道解放战争的新闻史料,摘录其中的导语部分,并注明出处。
第 二 课 时教学设计:
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
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找同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相同:两则新闻的都是 -。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 -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2、找“不同”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 -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 -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四、新闻朗读,语言品味。
1、新闻朗读:看谁读得好
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可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
既很激动又很庄重地来朗读全文,
2、语言品味: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①语言的准确、概括。
(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②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第 三 课 时
五、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
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课外延伸:
①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
(200字左右)
②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板书设计:
人民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结构的三要素 中路军: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新闻的三个特点 西路军:与中路军一样
记叙的六要素 东路军:较为顽强 但一举击溃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一层:导语
第二层:背景 我军主动
第三层:回顾 敌军必败
第四层:预言
教学后记:学生读书开不了腔,须加强指导;学生对战争的残酷性认识不足。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雷秀兰 尹新文 尹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一个老话题了,而真正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至今还是从理论上探讨的学术问题。
这里我根据个人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粗浅谈谈几点的认识。
第一点,激发主体意识。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语文课堂要做到合理、有效,教学设计必须激励、唤醒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如酒馆桌上有一瓶只剩下一半的酒,你会说什么?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现实状态,从而提出为什么悲观和乐观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在一种推进赏析的过程中反思和评价自我,让学生的胸怀与乐观平和的外表所达成的那种身心和谐状态敲击学生的心灵,学生的情感体验、人生价值观随着赏析获得升华。
二、内容要讲到点子上
语文教学要主则详,次则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难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效率必然低下。
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
即紧抓住课义的重点,牵动人隅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听潮》一文,这是一篇优美的以景抒情的散文,内容很丰富,阅读它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艺术的欣赏而且也可以从中受到深邃的人生的启迪。
要教好这一课,关键在于指导学生朗读。
但是,首先要对课文中那哲理性的主题有所理解。
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才能懂得这“伟大的乐章”的深刻含义。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呢
那就要抓重点。
《听潮》的重点就是:海的“沉吟”与海的“愤怒”。
紧扣这一重点进行教学设计,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矛和盾的 -第二三四自然段写发明家发明坦克经过丁三个思考过程都有哪些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9月15日,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矛和盾的 -第二自然段应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矛和盾的 -》课后反思
《矛和盾的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
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本堂课我在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入手,引出了矛和盾这两种兵器(图片展示),同时进行了读写。
在初读后把课文归纳成一句话,以“矛盾,坦克之间的关系”为题进入课文,引导学生学习第五段,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大显神威”读出坦克的威力。
接着紧紧围绕“发明家怎么把矛和盾 -在一起的
学习1—4自然段。
通过找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发明家的思考过程,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
反思一:阅读为本,文本中感悟语言,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
记得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一堂好的语文课是读出来的”可见阅读的重要性。
语文课要多读,“以读为主,合理想象,适当扩展”。
在指导第5段朗读时,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坦克的威力。
同时让学生想象,“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会是怎样的景象
这样学生自然而然会把有关词语读重音,这不是又回归到文本中去了吗
并且在朗读时感受到了发明家发明出的坦克的威力,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
反思二:落实单元目标,层层深入的思考中探究发明的过程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
用他们的体验和感悟来代替教师乏味的说教。
这样学生才能在这舞台上跳出优美的舞蹈。
了解发明过程,领悟思维方法是本课的重点。
在阅读中,读懂发明家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想,在层层深入思考中发明坦克的过程。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结合语言学习,提高品悟积累的能力。
在教学中运用换词、动作表演,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词语,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反思三:联系生活实际,在比较中感悟文本。
在引入课题时,学生对于“ -”理解仅仅是简单的数量上的统一。
通过对文本的朗读感悟,了解了发明过程之后。
学生对于“ -”有了全新的认识,那是优点的 -、长处的合二为一。
课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 -的例子,通过课堂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探究让学生将文本和生活结合提炼出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3、《矛和盾的 -》课后反思
使教学走向“精细化”—雷毅颖
“细节决定成败”,大家都知道,这是海尔总裁说的一句话。
“海尔”品牌能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走的和大多数企业走的一样的道路,只是他们的产品更加精细,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他们走的是“精细化”之路。
我已从教几年,平时上课并不注重课堂上的每个细节,把握重难点,让学生明白即可,有时上课挺随意的。
自从暑假看过海尔总裁写的《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后,我细细品味,觉得应该给自己制定一个阶段性目标:平时教学走上“精细化”。
于是,平时上课我力求克制自己随意的习惯,精益求精注重每个细节:考虑着说每句话,关注每个学生的言行举动,学生的每次回答问题都给于及时评价,每个教学环节都看表,力求把握好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高效的学校知识。
而这次学校的公开课,我受益了,因为在细节上我把握的很好,处理的到位,使学生自己悟出了很多道理,明白了文章的精髓,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了他们创造的思维,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
一、力求用少量精辟的语言简单名了的让学生明白
首先,用两个大问题贯穿始终: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发明坦克的
坦克在战场上是如何大显神威的
上课时提出,这样学习目标明确,突出学习重点。
还有,老师预设时,想好出现的问题,老师说的每句话。
提的每个问题都要简单,明了,让学生一听就明白。
二、引导突破重难点有层次
突破重难点时,一步一步,层层深入。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发明的过程,老师在用示意图的方法出示坦克发明过程,加深理解,理解重点;难点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重点理解了,难点也就迎刃而解: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再让学生举例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最后再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的例子,老师进一步拓展优势 -的思想:削笔器,电动摩托车,磁悬浮列车, -等图片。
三、评价语要有及性、多样性、针对性
学生回答时,老师不但要及时评价,还要注意评价时的多样性,最好不要有重复的评价语,针对性也要强,如:朗读时要提高学生积极性可针对的评价:读的好,读出了坦克的威力无比
你杜阿德让我也走入了当时的情景。
你读的好,读出了德国兵的害怕,他们被吓坏了。
回答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时我是这样评价的:你真爱动脑筋。
你看出了问题的实质。
你能从表面看到深层的实质,真了不起
等等。
四、及时提醒学生学习习惯
用简单的一两句话及时提醒学生学习习惯,如:在读书时,提醒“请看书”,在看课件时,提醒“请看大屏幕”;在写字时,及时提醒坐姿、握笔姿势;在说话时,提醒“把话说完整,说普通话,注意前后鼻音”。
在上《矛和盾的聚合》的第一课时,我已经交给学生前后鼻音的发音方法,可在第二课时,个别学生读错了,我又提醒他发音方法,但并没有再教他发音,因为这是个顽固的发音习惯,很难改,经常提醒,时间长了,就慢慢改过来了。
如果第二课时再一味的抓住“盾”的发音教,我认为这节课的主次就不分了。
五最大的遗憾设计之前就有这个顾虑:在解决“坦克是怎样一步一步发明的
这个问题时,设计了两种,一种是学生自读自悟,同桌或小组商量画个坦克发明过程的示意图,一种是学生读,说坦克发明的示意图,引出”矛”“盾”和“坦克”之间的关系,老师在出示示意图,加深理解。
当然第一种好,既培养的自读自悟的学习能力,又开阔了思维,动手理解自己画图的能力,充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但考虑了又考虑,想农村孩子画画不好,估计要教他们画示意图,会占用很长时间的,这节课的任务就完成不了了,但又不甘心想尝试。
因为是学校的公开课,所以就选择了第二中设计。
但直到今天心中都存有遗憾。
五、注重结尾语言
结尾语言要升华文本,拓展文本,情感深化。
平时结尾我比较随便,今天注意了:同学们, -不仅是一种具体行动,也是一种思考方法,一种人生智慧。
对于优势互补的思想方法,不仅体现在发明创造上,也反映在做事做人的时候,如取长补短,强强联手。
总之,我会一如既往的将教学“精细化”走到底,向课堂四十分要效率
4、《矛和盾的 -》课后反思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讲究课堂提问艺术。
精心设计卓有成效的课堂提问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保证。
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存在提问目的不明,提问逻辑不强,提问方法不当,提问时机不准,提问质量不高的问题。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
当学生在学习课文中,似乎没有问题时,教师就要采用揭疑式提问,促进学生思考,有疑问才会探究,寻根究底,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如:教学《矛与盾的 -》一文时,可以提出:发明家怎样 -矛与盾的优点的
这种提问促使学生去思考,去发掘课文中较深的内容,同时,也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要对那些看似明白的字、词、句一晃而过,而应该动脑去思考,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真正答案。
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提问有穷而思考无限。
拓展提问是好的课堂提问中必不可少的成分。
它可以就教材的内容、主题、结构或写法进行拓展提问,也可以就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体会进行延伸提问,目的是达到拓展语文课堂的时空,并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的有效途径。
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5、《矛和盾的 -》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中,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
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道理。
指导学习第一部分时,可以先让同学了解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是怎么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再用自己的话把说一说这个发明过程。
最后一自然段是课文的难点,使学生了解本文所要阐明的道理,就是要善于发现事物的优点,根据需要,把优点很好的集中起来,为我所用。
科学小实验的3.漂浮的针
思考:针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材料:一碗水、针、叉子、液体清洁剂。
操作:1、在碗里倒一杯清水。
2、用一个叉子小心地把一根针放到水的表面。
3、慢慢地移出勺子,针将会浮在水面上。
4、向水里滴一滴清洁剂,针就沉下去了。
讲解:1、是水的表面张力支撑住了针,使之不会沉下。
表面张力是水分子形成的内聚性的连接。
这种内聚性的连接是由于某一部分的分子被吸引到一起,分子间相互挤压,形成一层薄膜。
这层薄膜被称做表面张力,它可以托住原本应该沉下的物体。
2、清洁剂降低了表面张力,针就浮不住了。
说明:针有一定危险,请家长帮助操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涉嫌版权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yunyingtm@163.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