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核安全与核发展
核安全与核发展
由于近期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并引发国内的抢盐**,大家一度“谈核色变”,我们目前所生存的环境已处在或即将处在核的重重包围之中,核离我们大家已不再遥远和陌生,我认为科学认识核,科学利用核,运用科学发展的态度冷静看待核才是我们应有的正确态度。
一、人类和平利用核能的历程
2022年3月11日,日本9.0大地震导致的福岛核电站重大核安全事故再次引发人们对核电安全的担忧。在世界核电发展史上,“谈核色变”并非第一次,1979年3月28日美国三厘岛核电站事故以及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也都曾令核电发展迅速降温,但痛定思痛后,全球核电建设还是从减缓发展进入复苏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伴随着世界电力消费的增长,全球核能发电也一直同步增长,始终保持占总发电量16%的份额。根据世界核能协会WNA的数据:世界核能发电量居前三位的国家依次是美国、法国和日本。
纵观人类和平利用核能的历程,全球核电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
实验示范阶段: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在此期间,世界共有38个机组投入运行,属于“第一代”核电站。高速发展阶段: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全世界共有242个核电机组投入运行,属于“第二代”核电站。受石油危机的影响,以及核电经济性,核电经历了一个大规模高速发展阶段,鼎盛时期平均每17天就会有一座新核电站投入运行。减缓发展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初至本世纪初。由于美国三厘岛核电站事故以及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全球核电发展迅速降温。1990年至2004年间,全球核电总装机容量年增长率由此前的17%降至2%。开始复苏阶段: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以及越来越严重的能源危机,世界核电的发展开始进入复苏期,美国、欧洲开发的先进的轻水堆核电站,即“第三代”核电站取得重大进展。日本福岛核电站采用的是二代核电技术(实际是重水反应堆,重水反应堆是用 1 重水氧化氘(dao)作为慢化剂的核反应堆,重水反应堆可以直接使用未经浓缩的铀,用过的燃料可获取制造核武器的核材料金属钚。为了防止核武器扩散,许多国家都限制或禁止重水的生产和出售。而用轻水作为慢化剂和冷却剂的核反应堆,被称为轻水反应堆。轻水也就是一般的水。与重水相比,轻水有廉价的长处,此外其减速效率也很高。轻水反应堆只能使用浓缩铀,所采用的技术相对不容易构成核扩散威胁。)二代核电最大问题就在于遇紧急情况停堆后,须启用备用电源带动冷却水循环散热。中国正在沿海建设并将向内陆推广的第三代A P1000核电技术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因其采用“非能动”安全系统,就是在反应堆上方顶着多个千吨级水箱,一旦遭遇紧急情况,不需要交流电源和应急发电机,仅利用地球引力、物质重力等自然现象就可驱动核电厂的安全系统,巧妙地冷却反应堆堆芯,带走堆芯余热,并对安全壳外部实施喷淋,从而恢复核电站的安全状态。当今地球能源已经高度匮乏,每一个国家都在致力于新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尤其是对核能、太阳能、风能以及光能的研究。受日本核泄漏影响,全球核电站建设进程放缓。若核电产业发展放缓,光伏发电、风电新能源产业发展将加速。从发展新能源的角度看,如果核电发展受阻,太阳能发电、光伏发电、风电等新能源发展将受到进一步的重视;虽然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成本相对核电高,但并不存在像核泄露那样的潜在危险。这对我市大力发展光伏、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将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二、支持核能发展的因素
首先是全世界能源增长的强劲需求。以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等金砖五国为代表的国家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全球的工业化发展、人口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导致2030年之前世界电力消费的翻番。其次核能发电的价格优势。由于化石燃料价格的不断高涨,加上世界核能界的不懈努力,核电将在今后的若干年内保持最低电能价格的优势。再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需要。减少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成为世界各国的努力方向。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不直接排放二氧化碳的新能源 2 可以替代化石能源。可是目前新能源的技术还没有完全过关,转化成电能后的成本偏高。当今既能大规模持续生产,又能做到少排放温室气体的替代能源,只有核能。最后确保能源供应安全的政治需要。建立可靠的能源供应体系,是所有国家关注的共同政治问题。相对于石油天然气而言,全世界一年才消耗6万多吨铀燃料,数量少,体积小,很容易运输和储藏。世界天然铀的充沛储量,使核能从确保能源供应安全的角度看起来更加长期可靠。
三、中国核能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尽管日本核危机仍在持续,但并未动摇中国发展核电的决心,日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徐宪平表示:中国不会因日本核事故因噎废食,将高效发展核电,前提是“确保安全”;吸取日本教训,充分论证核电发展规划和核安全规划,将核电发展规划和核安全规划同步实施。目前我国已投入运行使用的核电站4个,有7个核电站正在建设中。现在中国的核电装机容量约1082万千瓦,在建3097万千瓦,2022年核电发电量仅768亿度,核电装机只占国家装机容量的1.1%,相比日本、法国、俄罗斯和美国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中国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核电4000万千瓦,目前该目标尚无变化。核电的投产,缓解了我国沿海地区电力紧张的局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我国核电站投入运行十多年来,放射性流出物的排放量和固体废物的产生量远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控制水平,周围环境的辐射水平一直保持在天然本底(安全范围内),核电站运行没有给环境带来不良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核技术在工业、农业、医学等各领域的应用都有较大的发展。目前,中国从事核应用技术开发和生产的企事业单位有300多家,产业规模达到年总产值150多亿元,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核技术在我国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卓越成就,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我国拥有7个放射性药物生产基地,1000多家医院应用核医学技术,核医学得到普及和推广,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核能安全
今年8月我国政府预计将出台国家核安全规划,为随后重启核电项目审批做好准备。即将出台的核安全规划将与中国“十二五”能源规划中的核电发展目标相配套,以确保中国能够安全利用核电。
日本核泄漏后,我国已派专家小组对现有核电站和在建核电设施安全进行审查和评估,该专家小组现已完成对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的审查,而对其他核电站的评估也将随后展开,最后将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安全方面的改进。
如果还要继续利用核能,就必须让公众重树对核电安全的信心,而只有使用最先进牢固的技术,才能使公众恢复对核电的信任。林诚格说,国家新批项目将不再使用老技术,而要使用最新的核电技术。
(一)核泄漏的危害
核泄漏一般的情况对人员的影响表现在核辐射,也叫做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辐射,外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内外照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状主要有: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造成核电站周围30公里范围被划为隔离区,附近的居民被疏散,庄稼被全部掩埋,周围7000米内的树木都逐渐死亡。在日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10公里范围以内将不能耕作、放牧;10年内100公里范围内被禁止生产牛奶。核辐射通过风力、雨水等传播途径,污染了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等一些堪称世界上最富饶的土壤。今日在切尔诺贝利的河里有牛一样大的鱼儿漫游,也有鸡一样大的马匹在河边散步,它们体内积满铯、钚等核子物质,松树则长出褐色的怪枝,显示生物的生态因核辐射而出现巨变。
到现在,参加当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救援工作的83万人中,已有6万人丧生,7万人成为残疾人。在乌克兰,被认定为由于切尔诺贝利核泄漏而导致的永久性残疾的人数(以及他们的孩子)从1991年的2000人增加到1997年的64000 4 人和2022年的90000人,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仍然将年度预算的5%用于补偿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受害者。核辐射的潜伏期长达几十年,此次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泄漏带来的巨大危害将在10年、15年甚至20年或许更长的时间内通过生态、环境、基因、遗传等途径陆续显现出来,那将是无法想象的人类灾难。
(二)辐射与人类的关系
与辐射相关的国际标准单位是Sv(西弗),1sv(西弗)=1000msv(毫西弗)=1百万μSv(微西弗)。
1、天然本底与电器辐射
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要接受来自自然的各种辐射,也就是说,即使你远离城市,不看电视不用电脑,同样会接受到各种各样的天然辐射,这些辐射来自于宇宙射线、天然放射性元素(例如氡222:它主要从土壤、建筑材料析出和户外空气进入,花岗岩、砖砂、水泥、石膏、釉面砖等建筑装饰材料中都可析出氡222,氡222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空气中含量最高,夏季则较低;它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放射性元素,由镭衰变而来,地下空间是氡的污染高发区域,它是一种易导致肺癌的气体。但氡也具有两面性,如果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则可能引起肺癌,但它如果通过水附着人体皮肤,并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则对人体功效又很大,一能抗衰老,二可以美容,三能减肥。温馨提示:冬季居室应经常通风换气;尽量减少在地下超市及地下娱乐会所的停留时间;家居装修中避免大量使用天然石材及各种石膏线条),全球每年人均所受天然本底辐射在2mSv(毫西弗)左右,除了天然本底辐射之外,我们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电视、电脑等用具,也会产生辐射。不过,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各种关于辐射的规范越来越严格,现在的电器产生的辐射实际上非常有限,每天看2个小时的电视,那么一年由此受到的辐射伤害为10μSv(微西弗)。辐射更小的是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温馨提示:购买电视、电脑等电器最好为液晶显示器)
2、医疗辐射
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员能接受到的较大的辐射,应该来自于医疗辐射,而 5 医疗辐射则以X光胸透,CT,以及放疗化疗为主。X光胸透和CT都是用阴极射线管产生足够强度的X射线,穿透人体成像。胸透和CT的辐射强度比日常生活中的其他辐射更大,早期的X光患者接受的辐射最大可到3mSv,也就是世界人均年本底辐射的1.5倍。现在的胸透人所受到的辐射伤害已降低到0.07mSv-0.1mSv。早期的单次全身CT扫描的估计最大剂量大概为40mSv。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新型的CT对患者的辐射伤害也随之大大降低。接受一次全身CT扫描=20年的本底辐射=照400次X光胸透。(温馨提示:进行相关医学检查,能核磁共振不CT,能CT不X光,由于核磁共振是磁场成像,而不是X射线,没有放射性,所以对人体无害,是非常安全的)
3、建筑材料辐射
利用工业废渣做建筑材料,可能造成建材中含有一些放射性物质,经放射性衰变产生了放射性气体悬浮于室内空气中,人若吸进这样的气体,即会照射人体肺组织。天然大理石会缓慢释放一些对人体有害的放射性元素,装修房屋用的石(板)材要有选择地使用。(温馨提示:家居装修无法避免使用天然石材,最好到相关部门检测,看是否符合居室装修)
4、饮用水辐射
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的环境保护,谨防饮用水受到核污染。受放射性物质污染的水不能直接饮用。中国矿泉水水源丰富,其中也有不少水源在流经途中受到人工或天然的放射性污染。若长期饮用这种矿泉水就会危害身体(温馨提示:减少对市场瓶装矿泉水的依赖使用,如使用也应购买著名品牌)
5、燃煤辐射
燃煤中常含有少量的放射性物质。尽管含量稀少,但如长期聚集,其放射性物质亦会随空气及烘烤的食物进入人体,造成机体的慢性损害。生活使用燃煤,要注意通风排气,警惕煤烟通过呼吸进入人体内。禁止食用煤碳直接烘烤食物,尤其是茶叶、烟叶、肉类和饼干等。如果必须使用燃煤(碳)烘烤食物时也要注意 6 屏蔽,不要让食物与煤烟直接接触。(温馨提示:不食用与燃煤直接接触的烘烤食物,比如烤羊肉串,提倡使用电烤)
6、首饰辐射
佩戴金银首饰是女士们美容化妆的重要生活内容。殊不知经常佩戴首饰也会患“首饰病”,即皮肤病。一般除纯金(24K)首饰以外,其他的首饰在制作过程中都要掺入少量钢、铬、镍等材质,特别是那些异常光彩夺目的或廉价合成首饰制品,这些首饰制品的材质成分更加复杂,对人的皮肤造成伤害的可能性更大。如果长期佩戴含有放射性物质的首饰,就有可能诱发皮肤病或皮癌。(温馨提示:金银首饰,不宜常戴。常戴的首饰制品,最好是纯金(24K)首饰并进行含放射性物质测定)
如何预防核辐射呢? ——避免外出,尽量留在室内密闭空间。如果一定要出门,就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或带口罩,并尽量减少裸露的皮肤和空气接触。——关上门窗同时避免换气扇进行与外界的空气交换。
——如果核电站发生泄漏,附近居民首先应该撤离,距离防护是第一位的。——服用一定量的碘制剂,可预防核辐射的作用。碘:甲状腺容易吸收碘,而放射性尘埃中有碘141,提前服用碘片(一般是碘化钾),用没有放射性的碘先让甲状腺饱和,这样就不会吸收放射性的碘同位素了。但是放射性同位素不光有碘,还有铯,如此看来前段时间的“抢盐**”意义并不大。
抗核辐射食品有:胡萝卜、豆芽、西红柿、瘦肉、动物肝等富含维生素A、C和蛋白质的食物,经常喝些绿茶等等。脂类含量不宜高.但需增加植物油所占的比重,其中油酸可促进造血系统再生功能,防治辐射损伤效果最好。摄入的蛋白质品质优秀,数量充足,以减轻放射损伤,促进机体恢复健康。无机盐供应宜加量,在膳食中适量增加无机盐(主要是食盐),可促使人饮水量增加,加速放射性核素随尿液、粪便排出,从而减轻内照射损伤。维生素数量要确保.增加维生素供给对防治辐射损伤及伤后恢复均有效,如VK可减少出血,VP减轻呕吐、恶 7 心,VC使血细胞再生加速等,宜多摄入一些海带、卷心菜、胡萝卜、蜂蜜、枸杞等。
(三)核料的处置
1、乏燃料处理
在市政府大楼背后的花苑酒店门口挂着“中核甘肃乏燃料后处理工程筹建处”的牌子。2022年11月,中国核工业集团与法国阿海珐公司签署协议,在中国西北某地(酒泉金塔以西46公里,嘉峪关以北20公里)建设一座年处理规模达到800吨的乏燃料后处理基地。乏燃料是指在核反应堆内烧过的核燃料,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其提取出来循环使用。多位参与了项目选址论证的专家证实,目前该项目基本选定在甘肃省嘉峪关以北的金塔县内。按照核电项目“工作区与生活区分离”的原则,如果该厂建成,那么专家和工人的生活区将基本划定在距金塔县相对较近,但又保持了一定距离的城市——嘉峪关、酒泉或玉门。法国方面表示将此项目作为亚洲核废料回收中心,而这一想法也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证实。这意味着,今后运往甘肃的核废料,不仅来自国内的核电站,还很有可能来自周边国家。
核废料回收确实存在回收安全的问题,因为采用化学方式,工艺流程比较复杂。乏燃料后处理成本非常高,对工艺流程、设备以及材料要求非常高。
2、核废料处置
目前,核废料的处理,国际上通常采用海洋和陆地两种方法处理核废料。一般是先经过冷却、干式储存,然后再将装有核废料的金属罐投入选定海域4000米以下的海底,或深埋于建在地下厚岩石层里的核废料处理库中。
通常所说的核废料包括中低放射性核废料和高放射性核废料两类,前者主要指核电站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放射性的废液、废物,占到了所有核废料的99%,后者则是指从核电站反应堆芯中换出来的燃烧后的核燃料,因为其具有高度放射性,俗称为高放废料。中低放射性核废料危害较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在地面开挖深约10—20米的 壕沟,然后建好各种防辐射工程屏障,将密封好 8 的核废料罐放入其中并掩埋,一段时间后,这些废料中的放射性物质就会衰变成对人体无害的物质。这种方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安全性也有保障。目前,中国已建有两座中低放射核废料处置库,但还没有一座高放射处置库。已建成两座中低放射核废料处置库,分别位于甘肃玉门和广东大亚湾附近的北龙。甘肃玉门西北处置场位于核工业404厂厂区内,该厂为我国最早的核工业基地之一。
这两个中低放射性核废料处置场,附近还要设置几十平方公里的安全屏障。西北处置厂位于地表之下,距离地表有10-20米;北龙处置场建于地表之上,形成一个方盒子样子的封闭处。这个封闭处土埋之后形成山包,上面将种上植被,进行绿化。一个中低放射性核废料处置场,一般需要与外界300-500年的隔离期。
目前我国核电站每年产生150吨具有高度放射性的核废料,到2022年这些核废料的积存量将达到1000吨。由于高度放射性核废料对环境与人体都有极大的危害性,对高放射性核废料处理采取深地质处置法成为最佳选择。由于核废料的高度危险性,因此核废料处置库选址非常慎重,需要综合考虑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布局、人口分布、交通设施、候选地的地质、水文和气候条件等因素。一般来说,世界各国的核废料处置库都建在经济落后、人烟稀少的地区。根据中国核电发展规划,我国大约会在2022年至2022年左右,确定永久性高放射核废料处置库的库址。目前全国库址勘查共有六大片,即华东、华南、西南、内蒙、新疆、甘肃。
西北地区甘肃敦煌北山的条件非常优越,这里位于敦煌莫高窟东南约25公里,是一片与海南省面积相当的戈壁滩,人烟非常稀少,整个地区人口不到1.2万人,甘肃北山是我国高放射性核废料处置库的重点候选地之一,北山经济发展很落后,周围也没有什么矿产资源,建设核废料库对经济发展影响较小。这里气候条件也很理想,全年降雨量只有70毫米,而蒸发量却达3000毫米,因此地下水位很低,也就减少了放射性元素随地下水扩散的危险。北山还拥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库址距离铁路也就七八十公里。此外北 9 山的地质条件非常优越,这里地处地壳运动稳定区,库址所在地有着完整的花岗岩体,而花岗岩是对付辐射的最好的 ‘防护服’。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专家们在北山进行考察之后称,北山是世界上最理想的核废料库址之一”。这些核废料首先要被制成玻璃化的固体,然后被装入可屏蔽辐射的金属罐中,最后人们将这些金属罐放入位于地下500—1000米的处置库内。由于核废料的半衰期从数万年到10万年不等,在选择处置库时必须确保其地质条件能够保障处置库至少能在10万年内安全。
五、安全与创新利用核能
4月20日至22日期间,“安全与创新利用核能”国际峰会在乌克兰首都基辅举行,讨论世界核能的未来发展。在为期一天的峰会上,与会代表呼吁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和平安全利用核能领域加深合作,共同满足全球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并在医学、农业和其他领域运用高新科技。加强彼此协作,共同预防核危险成为各国在任何形式的核能开发活动中首先考虑的问题。
当前国际社会应当高度关注核安全问题,各国应共谋核能发展,共商促进核安全。25年前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最近在日本福岛发生的核泄漏事故带来的灾难令人痛心,也再一次警示人们:开发利用核电必须以确保安全为前提。国际社会通力合作、促进核能安全发展:一是健全制度,提高能力;二是依靠科技,提供保障;三是加强合作,共促安全;四是认真履约,防范风险。
和平利用核能,提高清洁能源比重,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核能开发利用过程中,政府应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今后,应继续采取更加有效的安全措施,严格履行自身承担的国际义务,与各国和国际组织密切配合,共同促进核能的安全发展。
第二篇:核安全
保障核安全,理性协调并进
中国强调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中国为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贡献力量 3月24日,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在荷兰海牙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受邀首先作主旨讲话。发展和安全并重、权利和义务并重、自主和协作并重、治标和治本并重,中国强调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将核安全进程纳入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彰显了中国的贡献和担当。热爱和平,呵护和平,中国声音举世瞩目。
和平利用核能,如同束炬希望之火。把火得当,可以沐浴光明和温暖;把火不慎,就只能积薪候燎。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只有抱有十足的理性态度,和平利用核才能真正拓展人类的美好前景。中国的核安全倡议,引发了共鸣。东盟秘书处公共事务部主任李键雄认为,习近平主席“发展和安全并重”的阐述,是东南亚国家构思核能发展计划时需要谨记心中的。
当前,全球430多个核电反应堆、250多个核研究反应堆、200多个核燃料循环设施在运转。这其中无论哪一处设施、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需要面对安全威胁的都是整个世界。要让更多国家加入国际核安全进程,争取实现核安全进程全球化,让各国加强交流、包容互鉴,让有关多边机制和倡议统筹协调、协调努力,确保在核安全问题上,没有一个伙伴掉队。中国的呼吁,着眼全局。
立规矩,铸方圆。确保核安全,制度保障和普遍遵循的指导原则必不可少。然而,各国国情不同,核能事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核安全挑战也不尽相同,简单搞一刀切的办法难以解决现实难题。只有充分尊重各国根据本国国情采取最适合自己的核安全政策和举措的权利,尊重各国保护核安全敏感信息的权利,坚持公平原则,本着务实精神,才能稳妥推进国际核安全进程。中国的着眼,观照公正。
务本强末,多举并重。完善核安全政策举措,发展现代化和低风险的核能技术,坚持核材料供需平衡,加强防扩散出口控制,深化打击核恐怖主义的国际合作,是消除核安全隐患和核扩散风险的直接和有效途径。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发展和谐友善的国家关系,开展和睦开放的文明交流,才能实现核能的持久安全和发展。中国的主张,筹策深远。
促光明前进,让黑暗却步。正义的力量多一分挚诚努力,恐怖主义就少一次可乘之机。实现持久核安全,各国共担责任。作为一个发展核能事业50多年的国家,中国不仅全面采取核安全保障举措,保持了良好的核安全记录,同时积极推动核安全国际合作。如今,世界倾听中国的核安全观,再次见证中国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第三篇:核安全
世纪之核
两刃利剑——核
一提到核能,人们肯定会不自觉地联想到最近日本由于大地震而引发的严重核泄漏,或是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迄今为止后果最严重的核电站事故。这些事故都导致了极其严重的自然、社会灾难。
然而作为二十世纪才发展起来的新能源,我们即使面对着核能暗藏的诸多危险,也一定要坚持发展核能这一条路。
首先,作为一种新型能源,核能在二十世纪上半叶许多才华出众的量子物理学家的努力下成为现实。但它说到底也还是一种没有成熟的技术,在生产使用的时候伴随着巨大的风险是无可奈何的事。而且其实核能的危险在近阶段被夸大了,尤其是在日本核泄漏之后。
就以日本为例,它作为一个以严谨著称的国家,在核安全领域却显得相当疏漏,令许多人无法理解。但是在综合考虑的时候,我们不能忘了日本频发的自然地质灾害,对核电厂设施的安全工作带去了额外的许多负担。而且,作为现今地球上唯一一个被核武器直接攻击的国家,日本对核能的民族感情是复杂的,甚至可以说是有些抗拒的。所以在为数不多的几次核危机后,整个社会都会掀起质疑核能之路的声浪。
但是日本的核能事业还是顽强的发展至今,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核能相对于传统的火力发电和其他的新兴能源相比,实在是有太多的优势了。早在1939年,科学家就指出一个原子裂变可以放出大约两亿电子伏的能量,再叠加上链式反应的效果,所产生的能量是巨大的。其他的能源根本难以望其项背。而且随着技术的成熟与发展,各类核设施的风险肯定会大大降低。除此以外,现在的核能是利用的核裂变反应,当可控核聚变成为现实的时候,人们就能用上相对安全环保高效的能源了。而这些都需要一个过程,一个发展的过程。
回到现实,核危险的阴影还是存在的。近些年的相关研究表明,核与核辐射恐怖仍然是一种现实的恐怖。由于核与辐射恐怖事件的危害因素——辐射是无色无嗅的,加上人们常常把辐射与原子弹联系起来,核与辐射恐怖事件更容易引起社会心理问题,引起人们的焦虑和恐惧。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在坚持发展核能的道路上,我们也要对核能的一些基本常识有所了解,这样既是保护自己,也是反过来促进发展。在核与辐射事件突发时,第一件事就是获取尽可能多的、而且是可信的关于突发事件的信息,并了解政府部门的决定通知。保持心态平衡,不要惶恐不安,不用再重现像这次一样疯狂的抢购食盐的丑态了。展望未来——核能的开发与应用
核能是具有广阔前景的新能源,但在它未来的发展上还存在着许多争议,我认为,未来核能发展的大方向应该是现有反应堆的优化和核聚变技术的开发。
现在的核裂变的控制应用技术已经到了相对比较成熟的阶段,但是还远未达到让人完全放心的地步,全球各地不是爆发的核危机使人们的神经一次次的绷紧,这信息本身就说明了核裂变技术的不安定性。所以,在未来的核能开发应用之路上,大方向是建立安全,高效,可持续的核反应堆。
除了这个大方向外,我们还应看到,核裂变有其自身固有的局限性,首先,在生产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带有放射性的核废料,而可控核聚变发电技术,如果控制好条件可以不产生放射性废料,这就大大降低了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其次,核聚变的原料不像核裂变的原料那样难以获得,它的原料是广泛存在于海洋中的氘和氚,每升海水含30mg氘,这30mg氘聚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00L汽油燃烧产生的能量。据估计,全世界海水中所含的氘达450000亿吨,这些氘通过核聚变释放的聚变能,可供人类在很高的消费水平下使用50亿年。最后,最难能可贵的是聚变能不像裂变能那样产生放射性,它是一种清洁的能源。但是核聚变技术还远未成熟,在社会中来说,更现实的是发展更先进的核反应堆(裂变)。应该建造怎样的裂变反应堆呢?应该怎样提高核的安全性呢?
更先进的反应堆,也就是更加安全,更加经济的反应堆。三哩岛核电站事故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后反应堆的安全性进一步凸现出来,而公众的可接受性尤显突出。而经济性一直是核能发展的制约因素,只有提高经济性本身,核能才具有生命力。结合第4代核能系统概念,对下一代反应堆的基本要求是:安全性好,经济性好,性能优良,容易建造。
堆型的发展方向是至关重要的。轻水堆是目前核电站普遍采用的成熟堆型,因此下一代先进反应堆的研究与开发相当一部分力量仍集中在先进轻水堆方面。同时,对逐渐显示出优势,并有相当运行经验的其他先进堆型,如重水堆,高温气冷堆和快中子堆投以更大的关注。但是这些反应堆都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点:具有良好的固有安全特性。即不管在人为地疏忽还是在自然灾害面前,在事故下不会对公众造成损害。举个例子,相当于最近的日本大地震后,福岛第一发电站也应该有足够的抗灾能力避免核泄漏的发生。
对高放射性废弃物的处置也是一大问题。目前的深埋隔离法显然不是什么万全之策,现有的比较有前途的是分离嬗变法。首先通过化学方法分离裂变产物,再另其中的毒性大半衰期长的元素衰变,最后变成稳定无毒的产物。
除上述两点以外,还要解决好核扩散的问题。比如说,钚有多种同位素,其中钚-239和钚-241是易裂变核素,而钚-240,钚-242不发生裂变。有些核反应堆如天然铀重水反应堆容易产生制造原子弹的良好材料——钚-239.另外一些反应堆如压水型动力反应堆燃耗高,会使相当一部分的钚-239生成钚-240,无法制造原子弹,这两者又很难分开,这对于防止易制成原子弹的核裂变材料落入恐怖分子手中是很有意义的。采用钍燃料的反应堆能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总而言之,科学技术的突破是核能开发应用的前提,基础学科的探索是核能发展的后盾。想要在核能上走的更远,除了综合考虑现实的各种因素外,还应着力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第四篇:核电的发展与核安全
核电的发展与核事故的发生
【摘要】实际上,任何行业都存在着安全问题,但是相对而言,核能应该是一个很安全的行业。然而一旦核电站发生事故的话后果将会不堪设想,像近三十年发生美国三哩岛核电站事故,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以及刚刚发生不久的日本福岛核电站。每一次核电事故的发生多会给人惨痛的教顺,但是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到每一次核事故的发生都会核电技术上能够有一些新的突破,从而使核电在一次次惨痛的教训中发展。像以上的历史上发生的严重的核事故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啦核电事业的进步。下面我来分析一下历史上所发生的重大核事故在核电领域引起的重大突破。
【关键字】美国三厘岛核电站,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日本福岛核电站,核电安全,教训。
美国三哩岛核电事故: 事故发生的过程:
这起事故大约凌晨4:00开始,1979年3月28日,当植物在次要的,非核心部分工厂经历失败。主给水泵停止运行,造成机械或电气故障,清热解毒,阻止蒸汽发生器。首先,涡轮机,然后反应堆自动关闭。随即,在主系统(核电厂部分)的压力开始增加。为了防止这成为过度的压力,先导式溢流阀(位于增压器的顶部的一个阀门)拉开帷幕。一定数额的压力下降时,阀门应关闭,但事实并非如此。未能向运营商提供的信号表明,阀门仍处于打开状态。因此,冷却水泼出去的卡住开阀,导致反应堆堆芯过热。但是这并没有引起这次事故。3月28日晚,出现核心得到充分冷却,反应堆似乎是稳定的。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3月30日(星期五)上午。从植物= S辅助建设的重大释放的辐射,进行主系统,以减轻压力和避免削减冷却液的核心流动,造成了很大的困惑和惊愕。在日益关注的工厂条件的不确定性的氛围,宾夕法尼亚州州长,理查德L索恩伯格,咨询与NRC疏散工厂附近居民。最终,他和核管理委员会主席约瑟夫亨德里的同意,这将是最易受辐射撤离该地区的社会成员的审慎。索恩伯格宣布,他是孕妇和5英里半径内的工厂提供意见前学龄儿童离开该地区。很短的时间内,在压力容器的圆顶大氢气泡的存在,持有反应堆堆芯容器,激起了新的忧虑。令人担忧的是,氢气泡可能燃烧甚至爆炸和压力容器破裂。在这种情况下,核心将陷入遏制的建设,并可能导致违反遏制。氢气泡的严格审查和极大的不安的根源,无论是在政府部门和人口,整个一天,3月31日(星期六)。危机结束时,专家们确定,4月1日(星期日),泡沫不能燃烧或因为没有压力容器中的氧气发生爆炸。此外,到那个时候,已经成功的效用大大减少了气泡的大小。
事故带来的技术上的改进:
升级和加强工厂设计和设备的要求。这包括防火,管道系统,辅助给水 系统,安全壳隔离,各个组件的可靠性(泄压阀和电气断路器),并自动
确定为人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核电厂的安全性能,改造操作人员的培训和关闭的工厂的能力;人员配备的要求,改进的仪表和控制为经营污水处理厂,并建立工厂工人的健身值班计划,以防止酗酒或药物滥用;改进的指令,以避免事故发生在困扰运营的混乱信号;包括NRC植物事件和NRC的操作中心的工作人员每天24小时通知要求立即加强应急准备。现在测试持牌一年几次,而国家和地方机构参与演习与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和NRC操练和应急预案;建立一个程序来整合成一个定期,公众报告有关持牌人的表现和管理的有效性NRC的意见,调查结果和结论;NRC的高级经理人找出那些需要额外的监管关注的植物工厂绩效的定期分析;扩大NRC的居民督察计划住在附近,至少有两个督察,并专门在美国工作的每个工厂提供NRC的规定持牌人遵守的日常监控;扩大面向性能以及安全性的检查,并使用风险评估,以确定任何严重事故的工厂中的漏洞;作为一个单独的办公室内NRC执法的加强和重组;建立核电运营协会(INPO),行业自身的“治安”集团,并形成什么是现在核能研究所,以一个统一的行业方法通用的核监管问题,以及与核管理委员会和其他政府的互动机构;持牌人安装额外的设备,以减轻事故的条件,监测辐射水平和植物状态;的经验教训可以就业的重大举措,在重要的安全相关问题的早期识别持牌人,并在收集和评估有关数据,以便共享和迅速采取行动后;NRC的国际活动的扩展,在若干重要技术领域与其他国家加强核安全知识。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 事故发生的过程:
灾难开始于1986年4月28日(星期六),一个系统测试期间Pyrite切尔诺贝利核电厂附近的城市,这是4号反应堆在靠近与行政边界,白俄罗斯和Dipper河。有突然的输出功率激增,并试图紧急关机时,出现一个更极端的尖峰输出功率,这导致了一个反应堆压力容器破裂和和一系列爆炸。这些事件暴露在空气中的石墨主持人反应堆,导致它点燃。造成火灾发出的高放射性的烟柱 辐射到大气中,通过一个广泛的地理区域,包括普里皮亚。羽漂流超过苏联和欧洲西部的大部分地区。
事故带来的技术上的改进:
该反应堆有危险大的积极无效系数。虚空系数是如何反应器的响应,以增加冷却水蒸汽形成的测量。大多数其他反应堆设计产生较少的能量,因为他们更热,因为如果冷却液中含有蒸汽泡,较少的中子放缓。更快的中子是不太可能分裂铀原子,使反应堆产生的功率少。然而,切尔诺贝利的RBMK反应堆,使用固体石墨作为一个主持人减慢中子的中子,而中子吸收光水来冷却核心。因此,中子放缓,即使蒸汽泡在水中形成。此外,因为蒸汽吸收中子比水更不容易,增加RBMK反应堆的温度意味着更多的中子,分裂铀原子,增加反应堆的输出功率。这使得RBMK设计在低功率水平很不稳定,容易突然增加能源生产,如果温度上升到危险的水平。之后国际上再也没有使用这样类似的核电站设计模式,现在都改用来一些比较成熟的的电站设计模式。
日本福岛核电事故: 核电事故发生的过程:
地震后反应堆自动启动停堆程序(但是这个蛋疼的沸水堆控制棒是由下往上插的,意味着无法靠重力自动插入,在停电的情况下,有可能无法插入,或者无法完全插入到位。也就是存在未完全停堆的可能性,实际上从后面的事件进展来看看,反应堆有很大可能未完全停堆)之后,即使完全停堆了,由于U235和短寿命衰变产物,在前3天,大概还有10%的剩余功率,就1号堆来说大概是4万千瓦的功率,这些热量需要通过海水冷却系统散发 出去。但是悲剧的是,好几个地方出问题了导致冷却系统无法工作。出问题的包括有,电网瘫痪,外部电源无法输入,柴油发电机被海啸给吞掉了,但是冷却系统到现在还没有搞定可能是海啸把水循环系统也破坏了。从而就导致了这次核电事故的发生。
这次核电事故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一,二,三,四,五,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测力度; 加强对核电安全的管理;
努力发展和改进核电技术以提高其安全性; 对正在运行的核电站要定期检查其安全性;
在核电站周围要建核电安全监测站,以检测确定核电对公众的影响在国家标准的允许范围内,同时检测核电站工作是否正常;
六,对于历史上的高发展核电事故,应该分析其原因总结其经验,并把它们化为操作的章程,组织全站人员进行学习和讨论,以强化认识形成安全生产理念。
七,堆核电站的情况地理位置事故历史进行分析,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故,在员工培训的过程中加强对这些事故的演练,以确保万一事故发生后能尽快的采取有效措施,是事故的损失降到最低;
八,在应对突发事故的过程中要尊重事实,保证事故的透明度,以集所有力量,群策群力,共度难关。
我觉得核电安全事故发生并不可怕,我们可以在每一次事故中学到一些知识和教训。只要我们肯反思,积累每一次事故给我们带来的经验,我相信我们的核电站会越来越安全,暂时的阴霾并不会给我们这个事业长远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只要我们能积攒每一次的教训未来的核电领域肯定会在能源方面一枝独秀。事物总会有两面性的,每一次重大事故的发生都会带来核电技术方面的改革和突破,只有在一次次的突破后核电才会有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万方数据库; 中国期刊网; 百度
姓名:黄兴忠
学号:u202211738 班级:核电1001班
第五篇:核与辐射安全(本站推荐)
核工业放射性废物的处理方法
摘要: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不断消耗,所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公众的关注。核工业的不断发展,使核能作为一种新兴的清洁能源被更为广泛的应用。但由此引发的核废料,乏燃料与放射性物质污染问题倍受公众关注。本文介绍了核工业放射性废物的处理方法,以及各种方法的应用前景,应用特点,使核能在安全利用的同时,又避免对人员造成放射性伤害。
关键词:放射性废物:乏燃料处理:放射性固体:微生物清除。
一.放射性固体的处置
1、地面处置
处理铀尾矿最流行方法。在居民稀少地段,选择干涸湖塘或洼地,将铀尾矿堆放其中,最后在尾矿堆顶覆盖厚层粘土、砂砾,植树种草,降低雨水的侵蚀和尾矿砂中氡射气的向外逸散。
2、浅地层处置
广泛采用处置低放废物。
深度一般在50m以内。任务是在废物可能堆人类造成不可接受的时间范围内(300-500年),将废物中放射性核素限制在处置场范围,防止核素扩散。处置工程有近地表处置和混凝土沟壕浅埋。
3、地下深处置
竖井—坑道处置:在地质条件适宜地区,有地表打竖井到深部,然后由竖井底部打水平坑道,并将废物罐放在坑道中或由坑道底板打下去的盲井中或钻孔中。主要用来处理高放废物。废矿井主要用来处置低、中放废物,优点是不占用大片土地;处置成本低;可供处置废物的空间较大;处置深度大,安全性好,对生态环境无明显有害影响。
深钻孔处置:主要对高放废物的处置,其工程原理是通过钻孔找到地下若干米处一个合适处置核废物的不渗透岩层的地质凹陷处。
竖井—坑道—大口径钻孔联合处置:处置技术简单,成本低廉。
深岩硐处置:主要处置高放废物,即寻求地表以下500m以下深部不透水的厚岩层,并将固化高放废物容器处置在特为之开凿的地下深岩硐内。
4、海洋处置法
海洋投弃法:低、中放废物的海洋投弃,是将固化放射性废物容器投弃至远离陆地的公海深海区,沉入海底与陆地隔离的处置方法。
滨海基岩中暗竖井-坑道处置法:低、中放废物的滨海处置,构建海底处置库,用竖井-水平坑道处置系统处置中、低放废物。优点:安全性好;不占用陆地土地;无需长途运输,且远离居民居住区。缺点:处置成本高;海底施工技术复杂。
海床处置法:工程原理是将废物罐装放在海洋沉积物中。主要是将放射性废料固化处理后,再用容器装备贮藏于海洋埋藏区。
5、冰盖处置法
它可以分为三种方式:废料容器被置放在地表贮存室中,其下的冰体逐渐融化而下沉到基岩;用锚索把废物罐悬挂在一定深度的冰盖中;把废物罐放在浅孔中,由废物自身的热把冰融化,直至废物罐沉至冰盖底部,其留下的空洞自然在封冻而使废料被隔离在冰层之下达数千年之久。国际公约不允许,早期设想方案已废弃。
6、岩石融化处置法。
把高放和超铀废物(废液或泥浆)直接倒入地下洞穴里,液体随后蒸发,残留的核废物所产生的热引起周围岩石的熔化和核废物的分解,最后与熔浆均一混合,岩浆固结成岩,废物被岩石包容。
二.放射性废液的处置
1、浅层渗入法
直接将中、低放废液排入地表沟槽内,借助岩土体的渗滤、吸附作用,来净化放射性废液的一种处置方法。
缺点:具有局限性和不安全性。
2、深地层注入法
将液体废物注入孤立的深含水层内,使之长期被禁锢于地下。(要求地下处置主岩厚度较大,地质构造稳定,地下水运动速率不大)在弱透水的岩层的一定
深度范围(500—1000m)内的钻孔中用高压水使围岩产生裂隙,将废液与粘土、水泥和其他添加剂混合成灰浆,用高压泵注入到钻孔中,借助压力使其沿裂隙面扩散,扩展延伸至一定范围后快速固结在自身造成的岩石裂隙中,永久地固化在深部岩层中。长期与生物隔绝,使其衰变到无害水平的安全处置目的。
深地层固化法是一种安全、经济处置中、低放废液的理想方法。
三.放射性物质处置的最新方法
1、物理法
1.1 吸尘法
用真空吸尘器吸除降落在物件表面上的污染物。此法简单易行,但对固定性的核污染去除的效果较差
l.2 机械擦拭法
利用特殊设计的设备对不复杂污染面进行远距离擦拭或打磨,并配备排气净化系统除去擦拭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
l.3 高压喷射法
利用高压喷头射出水或者蒸汽,用机械力破坏污染层,压力可高达l 000 kg / cm2。也可在水或压缩空气中加入氧化铝、碳化硅、钢、玻璃等磨料,用磨料冲刷受污染表面,达到去污的目的。但这些磨料不但会损伤设备表面,而且会造成二次污染。
l.4 超声法
该法利用l8 ~l00 kHz 机械振动在固液交界面产生空化作用达到去污的目的,但受容器尺寸的限制。
2、化学法
化学去污就是利用化学清洗剂溶解带有放射性核素的污腻物、油漆涂层或剥离氧化膜层,从而达到去污的目的。所用化学药品包括无机酸类、有机酸类、氧化还原类、螯合剂类、碱类、表面活性剂以及溶剂、缓蚀剂、促进剂等。去污效果与去污剂种类、浓度、作用时间、湿度、搅拌情况等很多因素有关。一般多种清洗剂交替去污比单一清洗剂连续重复使用效果好。更换去污剂时,漂洗不可少,以防止试剂相互干扰。电化学法
该法将去污部件作阳极,电解槽作阴极,在电流作用下污染表面层均匀溶解,污染核素进入电解液中。此方法去污效率高,电解液可重复使用,二次废物量少,可用于结构复杂部件去污,可远距离操作,在l 000~2 000 A/"电流下可使部件表面光滑均匀,但费用大,需严格控制操作,不能对非金属部件去污。物理-化学联用法
该法利用化学药剂的溶解作用加之机械力去除放射性污染物,相对单一的方法效果要好得多。微生物清除方法
微生物清除技术,是一种把自然存在的生物损害性行为转变为有用活动的方法。“Tbiobacilli”是所知能使混凝土受到“微生物作用裂解”的3 种细菌中的l 种,在其生存过程中会制造一种腐蚀性副产品——— 硫酸,在侵蚀混凝土表面的同时能松弛污染层。研究人员利用Tbiobacilli 的这种特性,将
Tbiobacilli、纤维素与一定比例的单质硫混合,然后把其产生的黄色粘凝物“H2 SO4”涂在混凝土上,之后再把软化裂解的小块混凝土吸离墙壁、天花板或地板即可。在实验中已采用此技术每年除去l0 ~ l2 mm 的污染层。缺点是速度较慢,但对某些目前还不能处理的核污染,微生物清除法还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焚烧处理
焚烧是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处理可燃放射性废物的有效方法之一。针对被核元素污染的纤维类物质、塑料、橡胶类物质、有机离子交换树脂、废有机溶剂等可燃性的废物,可采用焚烧进行处理[7],以达到大大减容的目的,最后再对焚烧后所得的焚灰进行水泥固化,以便进行最终处置。中国辐射防护研究所在“多用途放射性废物焚烧工程试验装置”研制成功的基础上,给某核工厂设计、加工、安装的国内第一套“可燃核废物焚烧装置”在600 h 的试车中,各项技术指标均达标,处理效果好[8]。焚烧虽然有很好的减容效果,但只能用于可燃的核废物处理,并且费用较昂贵。超级压缩处理
以前认为不可压缩的废物如退役过程中产生的混凝土渣、各种管道、阀门等,现在可用压力达2 000t 的超级压缩机进行压缩处理,从而达到减容处理。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将受核元素沾染的设施一并处理,减少向环境的转移,但压缩后体积较庞大,后续处理较麻烦,处理成本相对较大。
8、土壤核污染去除方法
铲土去污:将被核物质污染的土壤(一般是表层土)铲走运至专门的核处置场地进行处理和处置,可从根本上杜绝放射性元素进一步扩散和进入食物链。
9.地下盐穴处理核废料的方法
所谓地质掩埋,即利用海底厚重的颗粒沉积层来覆盖装有核废料的集装箱,达到长期保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