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和重庆的民居

第一篇:四川和重庆的民居

       四川和重庆的民居

       (一方水土 多种特色、宅院风格及其他、成都等地的名宅) 一、一方水土 多种特色

       四川原称巴蜀,辖有重庆。今重庆已从四川析出为直辖市,领有川西“巴”地。但是从区域文化角度看,巴蜀仍为一个整体,故在此一并叙述。

       川渝以巴蜀文化为底蕴。

       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以四川盆地为范围。《华阳国志·蜀志》:“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国同囿。”

       蜀的本义是野蚕,蜀地有养蚕织丝之风气。最早有蜀山氏,后有蚕丛氏王朝,还存在过鱼凫王朝(在广汉三星堆发现遗址)。汉代这里是丝绸之路的南方通道,从四川出云南,到东南亚。唐代李白有诗《蜀道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于秦塞通人烟。”

       蜀文化与中原文化、关中文化、汉中文化有频繁交流。蜀与汉中关系最密切,史书有“蜀 汉”之称。

       蜀地平坦,物产丰富,人们闲雅松驰。蜀地出文人,风雅之士多,如司马相如、扬雄。

       巴文化在以重庆为中心的山区。以涪江为界,东为巴,西为蜀。近代有川东、川西之分。

       巴文化有神奇色彩,有人说上古奇书《山海经》就是巴文化的奇葩。上古有巴国,后来消失在大山中了。巴国得名于巴山巴水。

       巴地多山,人们以吃苦耐劳著称。山地有很好的地下水,人们擅酿佳酒。山地湿度大,人们喜欢吃酸菜,烹调讲究重味,以麻辣为特色。俗语有“辣不辣,家乡人”。川妹子辣爽,快言快语,做事麻利。川味浓,人情味也浓。巴地多矿藏,古代的青铜器十分精美。

       巴地山转水绕,云雾弥漫;巴人笃信鬼神,保存巫术;有悬棺、石穴。

       巴人喜唱山歌,一应一答,有“和”声;巴舞钢健有力。

       巴人生活节奏快,讲义气,性急躁。俗语有“巴有将,蜀有相”。朱德、刘伯承、聂荣臻都是川东人。

       巴地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人们从秦汉时代就开凿了栈道。《尚书·牧誓》记载牧野 之役有蜀、髟矛 微、濮、彭等劲旅帮助武王伐纣,建立了功勋。

       巴地范围一度很广,超出了今天的川东,包括今鄂西的巴东县、长阳县。

       川渝历史悠久。1951年在资阳发现人类头骨,说明川渝很早就有了人类,川渝的历史之谜 很多,如大溪文化、三星堆文化、巴国、蚕丛氏王朝、鱼凫王朝都有待进一步考证。

       川渝属于内陆省(市)份,以农耕为主。地少人多,精耕细作。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属 农耕文化范围。

       川渝气候暖和,人口繁衍快。明朝初年有大批湖广人进入川渝,川渝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

       川渝在西南具有重要地位。秦汉时期,民间开辟了南丝绸之路,成都是起始站,通过云南 进入南亚,文化交流频繁。

       川渝相对闭塞,特别是沿边的山区形成了浓厚的宗教文化,道教和佛教,还有各种民间宗 教、巫术,都在川渝有一定影响。

       从全国地理位置看,川渝稍偏,有闭塞之憾。然而,在战争频繁的古代,这个缺憾正是 它的优越性,可以免遭兵患。何况川渝幅员辽阔、物产丰饶自给,可以独立发展。在军事上凭 藉山川形胜,进可攻,退可守,不失为一方宝地。早在东汉末年,诸葛亮在襄阳隆中就看好了这里,认定蜀地可以作为复兴汉室的基地,《三国志》本传记载诸葛亮之语:“益州险 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西汉末公孙述、三国 蜀汉、五代十国的前蜀和后蜀都曾在四川建立割据政权。

       川渝天险重重,战略地位重要,古代学者认为川渝在军事地理上占有优势。清人顾祖禹 在 《读史方舆纪要》中指出:“以四川而争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悖其险而坐守之,则必至于亡。”川渝对长江中下游有居高临下之势,从重庆放舟,指日可达江汉平原,而从江汉平原欲进入川渝,则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近代学者梁启超很看重川渝的地理与文化,他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中说:

       蜀,扬子江之上游也,其险足以自守,其富足以自保,而其于进取不甚宜,故刘备得之以 鼎魏吴,唐玄幸之以逃安史,王建孟知祥据之以数世。然蜀与滇相辅车者也。故孔明欲 图北 征,而先入南,四川、云贵,实政治上一独立区域也。

       关于四川民居,一方水土必然形成一方特色。刘致平《中国居住建筑简史》第五章把四川 与云南进行比较,认为四川民居的风格是:(1)楼房小而多用平房人字坡顶,城内瓦房不用 筒瓦,只用板瓦,并常用雄大的挑山(即悬山),以防雨水淋湿墙壁;(2)天井较云南 及长江 中下游为大;(3)因四川多竹,所以常用土墙。(4)乡间用竹架草房及土墙也很多。(5)平面 布置仍是一颗印制度。四川的平房天井大,显得安定稳重,墙壁多白灰夹泥墙 或板屋,屋顶 挑出大悬山,显得雄伟而轻快。屋顶相交作出各种各样的衔接方法,使房屋 风趣而 不呆板。

       二、宅院风格及其他

       古代川渝的民居,我们很难看到一、二千年前的建筑了。但是,我们可以根据文献,加之图画、雕刻等清楚地了解其结构和风格。考古发现大批汉代画像砖瓦,在四川德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有雕刻的住宅庭院。其布局是:以栅栏为大门,分为左右两部分,左部分门内有 前 后两个大院,以回廊连接。前院养有家禽。后院有座面阔三间的单檐悬山式房屋。这是接 待来客 的地方。右部分也分为前后两院,前院是厨房、水井、晒衣的场所,后院有个3层高 的塔楼,底层有梯,中层有房,上层可了望。据推测,这个庭院就应是有一定地位的官人或 贵族的住宅。

       川渝民居受地形制约而形成独自的风格。由于盆地湿热,民居必须出檐以挡雨,又必须 敞 开门窗而使空气流通。由于山地较多,民居建在山坡,横向并列,不宜纵深发展,因地制宜,不拘方向。以务实为特色。

       川渝有丰富的建材资源,街道或天井以大青石铺盖。木材很多,以熟桐油刷在表面以防 腐。遍地是竹子,常以竹代木。

       川渝民居流行穿斗式木架构,以柱承檩椽,很少用梁。柱密,柱间穿插枋木。这样,可 以 使较小的木材发挥作用,不必到深山老林砍粗树。

       川渝西部古称“蜀”,蜀地是个大盆地,盆地中间的成都平原以农耕为主。人们的生活习惯与江汉平原、太湖平原的情况大致相同。大户人家的民居讲究中轴线,大门开在中轴 线上,俗称龙门。进了大门有二门,二门之后是正厅,正厅之后是祖堂,祖堂之后是后房,后房 之后有花园。大门口常有人围在一起滔滔不绝地谈天说地,俗称“摆龙门阵”。

       一般民居都有天井,采用四水归堂的形式。一院为一进,有的民居有五进七进。

       房屋墙垣必得有进出之处,这就需要门。古代的人在门两旁挂桃板作春贴,表示一种良好 的祈愿。《茅亭客话》说:“蜀主每岁除日,诸宫门各绘桃符一对,俾题„元亨利贞‟ 四字,此为桃符题字之始。”《宋史·西蜀世家》说:“蜀主昶末年,学士辛寅撰词以其非上,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些说明川渝很早就有了贴春联的习俗。

       川渝居民,有许多是湖北、陕西等地的人迁来修建的。《南溪县志》卷二记载明末战乱,对社会摧残严重,清初逐渐恢复。“当时,故家旧族百无一存,人迹几绝,有同草昧。民人 多习楼居,夜偶不慎便为兽噬。二十年后楚粤闽赣之民纷来占插标地掘垦。”卷四谈民居 建筑形式说:“住者多随田散居,背高临下,其始犹村堡制也。说者谓明末乱后,侨民占插 始更 今制,意或然与?古时庐舍有制,下不得僭上,僭者有罪。明制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 用斗拱,饰彩色,不许造九五间数房屋,嗣变通架多而间少不在禁限。清制士庶人惟 用油 漆,逾 制者罪之。故旧时庐舍至五进而止,数多三间,乡居或为五七间一列式,中产以 上为三合 式。三合式者中为堂,两翼卧室庖氵鬲而下旁向为廊庑者也,下周以厅屋则为四合式。有土 筑、有 木建、有砖砌。土筑者饰垩,木建者饰油漆,土筑者多用草覆。……民国以来营建无制,筑屋者喜楼居较为高敞,间有用 砖柱水泥模仿西式者,以今较昔,大概屋较高,窗较低,室较明,梁柱较小,雕文少而已。”这段文字把川渝农耕地区明代以来的民居变迁描述了一个大 概,为我们了解当地的民居提 供了资料。四川犍为县有个罗城镇,镇里的民居布局很有特色,即:俯视如同一条起航的船。镇子 坐 落在铁山北麓,镇周围无溪河,人们靠雨水生活,期望用船形布局引来充沛的雨水。也 有人 说,这里的地形是两头小,中间大,老百姓自然地建成了船形镇。只见街两头的房屋两端互相接拢,由两端向中间不断扩开,中间的古楼处宽达20米。两侧的房屋如船舷,古楼如 中仓,街头的“灵官庙”如舵叶,大山起伏、植被苍翠如同大海。街面以青石板铺地,房屋多是 前店后宅,覆以青瓦。街两侧有长200多米、宽约5米的“凉厅子”,穿逗木结构。四 方的乡 民来此赶集,节日在此耍狮子,玩龙灯,踩高跷。罗城镇的建筑风格引起了国内外学者注 意。西南建筑设计院按照罗城镇的样式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以西24公里处设计了一处“中 国城旅 游中心”。

       川渝的建筑材料很多,竹林丰富,也有花岗岩、青石。川渝以汉族为主,盆地边缘住有 苗、羌、回、藏、彝等族。四川民居有多种形式,汉族人有院落式房屋,少数民族有碉房、干 阑、帐篷等。《蜀中广记·风俗记》记载川西北的乡民“叠石为巢以居,如浮图数重,门内 以梯上下,货藏于上,人居其中,畜囿于下,高二三丈者谓之鸡笼,十余丈者谓之碉,亦 有 板 屋土屋者,自汶川以东皆有屋宇不立碉巢。”可见,即使在以碉房为主的西北也有板屋、土屋。

       古代川渝的山区曾流行石碉房。《后汉书》记载汉代“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以 为汶山 郡……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汶山郡在四川茂汶羌族 自治县 北。

       四川的茂汶、汶川、松县等居住着羌族。他们把平顶碉房称为“邛笼”,当地的工匠有 丰 富的建筑经验,建房不需要绘图和吊线,用乱石为料,以泥土为粘合剂,把房子砌得坚 固而平整。有的村寨砌了高达数十米的碉楼,用为了望台。许多房顶都有一块乳白色石英石,居民把它作为天神。

       据孙旭军等编的《四川民俗大观》介绍:四川藏区藏房常见的有四种:一是“孙根卡”,意即狮子口,房屋楼顶有缺口,凹形。缺口实是一个平台。二是“洛本卡”,意为直尺,房 如直尺。直尺的内角向阳。三是“降桶卡”,意即打茶桶,天井式建筑,窗户在内壁上开 设,沿边有长廊。四是“贡贡”,意为方木箱,方形平顶如箱,向阳开窗。有的藏房以原 木 对 剖,一根根垒起,内平外凸,12根半为一层。

       在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汉、藏杂居,房屋的样式多。清代时,头人居住的寨子称为官 寨,礼佛场所称为转经楼。民间盖房,先砌石作墙,然后架木为梁,再以杂木横搭,盖土 于其 上,筑之极坚,不怕倾盆大雨。还有一些碉楼,用乱石砌成,远望如水裂纹,整齐如刀削。上楼用的阶梯,是以独木截成锯形,凹处仅容半足,村民负重上下如飞。《金川锁记》记 载 : “碉楼如小城,下大巅细,有高至三、四十丈者,中有数十层,每层四方各有方孔,可施 枪炮。家各有之,特高低不一耳,顶上四围遍竖杂色布旗,旗各印佛经,以多为贵。”

       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寨民靠山建房,不用瓦,内无楹础,仅横施椽木,上栈以板,覆盖 土,略倾斜,使雨水不停蓄。房屋的下层置牛马,中层为灶房,贮粮食,设经楼。房顶为 场圃。从房顶可望四方,亦可防范外来的劫掠者。

       四川忠县境内,在长江北岸有石宝寨,这是明代万历年间修建的古寨,它的基址是在一 座 四壁如削的孤山上,寨门朝南,砖石结构,有“五龙捧圣”等浮雕。寨身是12层塔形 亭阁,依山顺势,扶壁直达山顶。寨顶有古刹,平坦。寨子四周有林木。这里一直是宗族居住,环 境既险要又优美。

       古代四川流行干阑。《魏书》卷一百一记载:“僚者,盖南蛮之别种。自汉中达于邛笮 川 洞之间,所在皆有,各类甚多,散居山谷。略无氏族之别……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 曰干 阑。干阑大小,随其家中之数。”

       四川大小凉山的彝族村寨的房屋有个明显的特点,即:房顶无瓦,盖的是木板。房屋大 多 是双斜面屋顶,盖以6尺长的木板,木板层层相压,盖住缝隙,不用钉子。之所以这样 盖房,是因为木材多,木板盖顶冬暖夏凉。

       彝族人盖房,放弃平地,选择山坡。一户一屋,一列三间,中间有厅,厅左侧有火塘,火 塘用石块架锅,烘烤食物。塘火终年不熄,严禁脚踏火塘。客人来到家中,不得随便坐 座,主人和客人的座位有严格讲究。厅左是主人的内室,外人不得随便进入,右边放杂物。室内 的窗子小,或无窗。有的房屋有围墙。

       在成都十二桥发现一处商代遗址,其建筑墙体及屋顶用竹篾绑扎成方格网状及榫卯结合,有木桩为基础,据有关专家推测这是干阑式建筑。

       20世纪,民居的样式有些变化,但仍很简陋。四川绵阳地区的《安阳志》(民国二十 七年 石印本)记载民国时的居住情况:“安县居四山之中,在昔木料价廉,且随地可以烧 瓦,故 以片瓦盖房。但向时屋舍矮小,近则形式一变,有因屋起楼者。城内皆瓦房,而城外草房 亦 有之,平均比较,不过百分之四、五。此外,场镇如东乡之黄土场、花街场、界牌场内 尽瓦 房;场头、场尾、场后房,唯一贫民小贸自搭草房以居。自民国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年间,土匪焚掠后,场中亦搭草房,至今尚未恢复原状,亦可见民力之薄矣。”

       三、成都等地的名宅(一)名人故居

       成都是我国西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传说公元前4世纪前,蜀王开明氏 的 后代迁到此地,始建成都。其后,名人辈出。汉代司马相如、扬雄、严君平;蜀汉诸葛亮;

       晋代左思;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玄奘;宋代苏轼、陆游、范成大;现代郭沫 若、巴金等都在成都游历或居住过。因此,成都有多处名人旧居。成都市内的君平街道以 西 汉 隐士严遵(字君平)在此居住而得名。严遵一生不愿当官,闭门读《老子》,著《道德真经 指归》。成都的状元街,因明代宰相杨廷和曾在此居住,他的儿子杨升庵24岁时中了举人。成都市双流县的黄龙溪古镇保存了许多清代建筑,街面用整齐的石板铺成,民俗特色很浓。

       李白故居

       在四川江油县青莲场。唐代诗人李白自幼随父迁居于此,博览群书,吟诗作赋,唐开元十 三年(公元725年)外出远游。故居是清代建筑,殿宇四重,有陇西院、粉竹楼、太 白祠、李 白衣冠墓。

       三苏故居

       在四川眉山城内。宋代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居住于此。史载三苏是唐代武则天时宰 相 苏味道的后人,苏味道贬官为眉山刺史,遂落藉于眉山。明代建有三苏祠,其后屡有扩 建,建有抱月亭、云屿楼、披风楼。祠内供奉着三苏塑像,陈列着三苏全集,殿后有启贤堂,堂 后有木假山堂,庭院西边有苏洵的洗砚处——瑞莲池,池上有百坡亭。

       郭沫若故居

       在四川乐山市东35公里的沙湾场正街。故居是一座三进中式木结构小四合院,背靠绥 山,前望沫水。郭沫若出生在第一院的左侧房间,后院有一间厅房称为“绥山馆”,郭沫 若四岁 半时在此受启蒙教育,中院有郭沫若当年结婚的新房。郭沫若早年在此写了《村居即景》 等 作品。

       朱德故居

       在重庆仪陇县城东36公里的马鞍场效。1886年,朱德迁到琳琅山下的大湾居住,后来在药 铺垭私塾读书。1982年,在此建成故居纪念馆。

       (二)豪门大宅

       四川民宅,刘致平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作过调查,试举几例:

       陈举人府

       在成都西效犀浦,宅主是举人,门前有两根旗杆。房屋朝南。前面是下厅房7间5架,中间 开龙门一大间。门是双挑坐墩出檐,门两侧用封火砖墙。门内左右各有5间耳房。宅 内正面 正厅房5间7架,行人由正厅左右山墙巷道出入通达内宅。内宅前有宽大的天井。正房总 宽9 间,中央5间9架特别高大,下用石裙墙。正房后有后房9间。宅右侧有花园,园内 有八角 亭、小桥、四面走楼、花厅。整个宅院雕镂精良,在结构与规格上没有按照封建礼制规定 的大 小设计,表现出鲜明的个性。

       李家寨子

       在四川广汉东北十几里的乡间,大约修于清乾隆年间,有丈余高的城墙,周长约4里,墙 厚三四尺,墙顶上加盖瓦桷像走廊。寨门高大,下有圆洞门,上有望楼,楼上有射孔。寨中 有房,房顶平缓,木材粗壮。这个寨子有古代坞堡的功能,遇有社会动荡,可以闭门不出,易守难攻。

       雷宅

       在四川夹江县,湖北麻城人雷某在明正德年间搬迁于此,盖此宅。清乾隆年间又补修。大 门之内有正厅5间,进深9架,中堂作敞口厅式,大木用“五柱四”,即5柱落地,余 4柱不 落 地而改用童墩。正房有天井。正厅后有左右耳房。正厅左侧有一小院落。

       李宅

       在四川乐山市安谷乡,清末建造此宅。宅中部是正房5大间,左右耳房各3间,带前出廊。据说,盖房之初,有风水家说不能建得太规范,于是,故意把大门做得歪曲斜扭,门 墙也都错落,结果很不协调,家道很快就衰败了。

       郭宅

       在四川威远县东南20多公里山峦起伏的坡地。清同治年间建,宅内有大小天井50,门百余 道,左右对称。砖牌坊式大门。以正厅为界,划分内外天井,外天井有左右耳房,设仓厨。正厅后是家人寝处,有内天井。宅雕精细繁富,使人眼花缭乱。传闻当初建房时,天旱,宅 主人为赈救饥民,让饥民打工,不计工资。既救活了饥民,也廉价造成了这栋民宅。

       张宅

       张宅在南溪县李庄镇西3公里山上的板栗坳。这是了解中国封建社会聚族群居的一个好 标 本。清乾隆年间张氏迁于此,构屋数楹,经10代人而成为庞大的宗族,挨着修了大片 房屋。

       主要建筑有:老房子,约建于乾隆十二年,有祖堂叫百忍堂,它是5开间的四合头房,下厅 房正中是八字朝门。其后有上老房。上老房是清嘉庆年间修的张氏支祠,堂广3朋间,中部 供神龛。它地势高,也很宽敞,是聚会族人的地方。在上老房左边第一宅是下老房宅,方方正正,正厅宏大,正房5间加左右抹角共7间,石板铺地。上老房左边是田上宅,清道光 年间 建。上老房左边第三宅是桂花坳宅,道光年建,楠木为梁柱,房架高大,天井明亮。上老房右边第一宅是财门口,嘉庆年建,天井为梯形,门窗精细,有二层楼房。上老房右边第二宅 是 牌坊头宅,道光十八年建,当时宅主在官府任职,财力雄厚,房子建得很高大。由外面进 大门要上20几步台阶,大门的砖砌的牌坊式,门内有抱厅、正厅,门窗都很精美,花厅后有 戏楼院,还有花园。

       除此之外,张氏还建有家塾,有5间。又有文昌帝君阁,这是一座六方三层爪角顶的亭 式 建筑。上层作望,中层祀文昌帝君,下层做碾房。在山顶上还有字库,形同石塔,八 方三 级,用于焚烧垃圾,之所以建在山上,风水先生说板栗坳山象犀牛,住宅建在牛腹,字库 象牛角,可以在万山丛里表胜,作为装点。陈宅

       四川彭山江日镇旁的山丛里有个陈宅。陈宅在入山处,宅内有厅堂、卧房、厨房、仓库 牲畜棚等。宅后是山中盆地,栽了许多树,花架台榭绵延三里,山腰上有小房,背山向 峦。小房有3间,其中一间是书房,推窗可看见整个山庄。广汉张宅

       张宅是清中叶咸丰年间修建,位于今广汉城内西北。

       张宅中部6进。面对今营口路有头道龙门,门前有照壁。进大门后,有二道龙门,门山 墙 左右各有小四合头房一座,旧时住仆人。门后是正厅。正厅后有祖堂,名“宗庐”。后面又 有一院,院中有花厅和回廊。张宅后还有花园,园中有亭池山石。(来源:《中华长江文化大系》)

第二篇:重庆的民居特色

       重庆的民居特色:

       巴渝文化遗产--重庆的吊脚楼

       重庆依山而建、两江环抱。由于地势的缘故,所有的建筑都需沿着山坡依次建造。说到重庆人的“房”,就不能不说到闻名遐迩的特色建筑--吊脚楼。

       由于长江、嘉陵江横跨城区,造就了两江四岸。因此,重庆的江边沿山坡处,到处都有几根杉杆撑着的一间间四四方方的木楼,这就是吊脚楼。吊脚楼作为重庆地区独有的传统民居形式,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以前。目前,重庆市内保留的吊脚楼民居群,多数修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老重庆人都不会忘记,临江门、石板坡、化龙桥、厚慈街、川道拐等那些颇具西南地区民居特色的吊脚楼。

       重庆的吊脚楼具与众不同的特色,正如川中名士李调元的佳句:“两头失路穿心店、三面临江吊脚楼。”背靠高山,面向江水,正是重庆吊脚楼的独到之处,是最美丽的地方。记得儿时记忆中的吊脚楼,傍晚,夕阳西下,金色柔和的阳光照在高低错落、起伏跌宕的楼房上,加之点点灯火,远望看去:山坡上,有时明亮,有时眩目,有时隐约,恰似一幅流动山水写意画,浓淡暗明;江水中,波光粼粼,宛若珍珠,一组组闪烁的光芒连接两岸,浇活整座城市。

       重庆的吊脚楼是巴渝的文化遗产。如今,大片的吊脚楼已不复存在,吊脚楼作为山城特色的巴渝民居已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吊脚楼文化,是繁华城市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石板坡旧房改造,洪崖洞城市阳台等等,无不体现出重庆吊脚楼的魅力和文化。木条变成了条石,竹墙变成了砖壁,飞檐斗壁雕龙画凤,犹如镶嵌在现代化都市脖子上的一串项链,放射出一道道闪亮光芒。这些建筑,或依附悬崖,或临坎吊脚,有“凌空飞绝壁”之感,犹如一座人文艺术博物馆,构成了婀娜多姿的山城重庆独特的民居风貌,充分展现了重庆人的智慧,使巴渝特有的古老建筑得到合理保护,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有效延续与传承。

       重庆石板坡吊脚楼是重庆吊脚楼群保存较好的,现在又修葺一新.虽然现在的年轻人不能体会他的意义,但一些老年人却会对他倍感亲切。

       青砖墙、石板路、川东民居„„重庆主城区建筑的“重庆味”越来越浓。到底什么元素最能代表“重庆建筑风格”?今日下午,记者走访了重庆天地、中山四路,探寻重庆建筑的未来走向。

       在渝中区化龙桥建起的“重庆天地”,青砖墙小楼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点缀在竹林、芭蕉林、黄桷树林间,沿着弯弯曲曲的羊肠小径爬坡上坎,路的尽头、树林里不经意间藏着一扇门,推开一看,竟是颇具小资情调的茶餐厅、酒吧。土生土长的重庆人来到这儿,会忍不住感慨:“好像回到了小时候,但却多了份现代气息。”让外国人感觉很“重庆”,让重庆人感觉很“洋气”,这就是重庆天地追求的建筑风格。

       重庆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依托高低不平的地势也是“重庆建筑风格”的重要一环。有些建筑设计仅仅关注小青瓦、坡屋顶、白灰墙、雕花窗,却忽视了重庆作为山城的最大特点——爬坡上坎。“虽然现在用技术‘造’一块平地并不是什么难事,但这样建起来的重庆建筑也会少了一些‘重庆味’。”

       在渝中区中山四路,沿街建筑外立面已初现“老重庆”风貌。桂园、周公馆、戴公馆、周恩来铜像等抗战名人遗址都完好的保存了下来。青砖、勾缝、骑廊,还原出抗战时期的重庆风貌。

       该名负责人认为,“重庆建筑风格”就是指在川东民居、抗战建筑及其它优秀近现代建筑的基础之上,总结提炼出来的具有重庆地方传统(自然地理牲和历史文化传承)的建筑风格。符合这样风格的建筑“外衣”,在低调中不失华丽、简约中又富含韵味。

       川东,即四川省的东部。从宽泛的地域范围讲,它主要包括以华蓥山为核心的重庆市的东北部,湖南、湖北省的西部,和四川省的东北部广大地区,但重点是指四川盆地的东北部地区。

       四川盆地海拔较低,平均海拔在650米左右。盆周山峰绵延,海拔相对较高。四川盆地东部以华蓥山为核心的广大地区,海拔约高于盆地平均海拔;华蓥山主峰高登山海拔1704米,为峭然挺拔的盆中山。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四川盆地东部地貌多以浅丘槽谷兼及平坝为其主要地貌特征。居住其间的广大民众世代以来多以农业种作和牧养及部分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生产生活主要来源和生存方式。在相沿了袭的历史进程中,长期以来积淀下丰富生动的农耕文明习尚。长期的农耕文明生活中,又形成为川东人民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居住形态上,就形成了和表现为以院落建筑为其主要的居住方式。所谓院落居住形式,就是以家族和宗嗣为其生产生活的群组单位,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为生活形态,建成为相对闭封独立的三合、四合院落的居住形式。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的不断强化和推进,院落民居在川东广大民众间成为一种普遍和适应的居住形式,并形成为较为普遍的规模。以至于人们在民间口语中指示某个地名都会指称为“张家院子”、“李家院子”或“周家院子”。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表示院落民居的“院子”几乎成为川东地区广泛普通的居住形式。

       从经济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院子,不仅是川东地区广大民众在居住形式上的选择,更是其经济发达富裕、地位尊卑方面的体现。在典型农业社会形态发展中,人们总以能够修建十分漂亮典雅的院落来展示能力和财富,也对外表现着实力和创造。从某个侧面说:不够富裕和没有能力的庄户人家,一般都以单个居住为主,叫住单家独户。从居住形式上就显现出孤单、落后和经济不发达;而不象建造院落的大家那样,显出气派、殷实、高贵和团结。因此,这种由于长期生产生活影响形成的院落建筑,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经济实用成分,而且包含着十分深厚的社会经济文化内涵;可以说,川东院落民居是一个内容丰富生动的农耕社会文明发展的承载体。

       首先,从川东院民居的建筑格局上考察,它具有其他民居不同的特征。

       川东院落民居在建筑格局上表现为一定的定式和格局,表现为独特的川东院落民居建筑特征。按照建筑的规模来分,川东院落民居建筑,中等院子和小院子之分。大院子指的是以宗嗣和家族繁衍为核心从而形成为数个或数个十家庭居住在一起,甚至有的上百人,聚居的院落建筑。如人们指称为有名的 “108道门”的院子,就是院子的典型。这种通过开门多少来指称院子的大小,可看出其规模是不比一般的。中等院子:俗语中也简称为连尔院子。它往往由一个院子再连上一个院子构成,院子与院子相接相通,从规模上以区别于小院子。中等院子没有大院子的多院落、多或功能组合的格局,往往就是两个院子相连相通。并且在建筑格局上也相对于小院子的独门独院,会显得稍为大一些。小院子的规模和格局往往比较简单,常常是中间为堂屋,作为会客、议事和集聚的地;两旁为侧房,往往是主人和次主人的居所。转角处大多是厨房或生畜饲养屋,也有的是子女等后辈居住房。相对于正堂屋两侧的叫偏房或横房,一般是供后人居住或供收捡储藏和临时用房、生产用房使用。在功能上都是围绕着生产生活来考虑的。

       川东院子都是一般都是青瓦粉墙、排列穿逗构造为主。在建筑形式上都为单檐斜山式居多。一般院落民居较少有双檐的。有双檐的往往是排列结构的两层或多层式楼房,往往叫书楼或读书楼,或者供女儿住的就叫闺房。

       尽管川东院落的楼房多层、双檐或花窗,显得气派,但由于楼房相对于建于地面的平房来层高显得狭小低矮一些,加之上楼的楼梯一般都比较狭窄,因此,主人大多以居地面平房为主或居多。因此,院落的层楼往往又叫阁楼。它常常使院落房屋高耸气派,但并不增加居住的多少使用价值。

       川东院落建筑,把房屋的纵深叫进深。进,作为量的单位是把纵深的房屋的间叫为进,一间就是一进,两间就是两进。一般的院落房屋纵深均在两进上下,超过三进的就很特殊。因为两进正好前后开门开窗透风采光;三进房中间的一进间透风采光就比较困难或差一些。

       川东院落建筑,把房屋的排列间数称为间;对间的量化称为开间;开间多少就是房屋横宽有多少尺。开间大小一般不超过4米,俗称一丈二。这样既宽敞明亮,又适中实用。一般说来,好象这一丈二的开间或一丈五的进深成为了川东院落的黄金规则。

       把川东院落与祖国各地的典型民居进行比较,更能看出川东院落民居建筑的特点。

       和祖国北方民居比较来看,北方民居比如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它高墙、大门、深院建筑虽然宏伟气派,但从北方严寒风大的生活需要出发,在建筑布局和风格上,它显得封闭一些、内敛一些。乾隆游江南回北京后要在颐和园仿修苏堤,表现的不仅是对美景的向往,更表达了生活于北京社会里的人,对南方宽泛自由和开放生活形态的向往。北京院落高大、坚挺、气势恢宏,但它在精神意志上表现着内敛和闭守。它具有高庭大院的全部特征。而川东院落民居相对于北方庭院来,它显得低矮、宽敞,整个地显得纵放一些。虽然它也在院落建筑格局上有三合、四合形式,显得封闭、保守,但川东院落民居绝没有北方庭院的高墙阔门、坚闭内敛。北方庭院和川东院落虽然都在建筑格局上以三合院、四合院为主或居多,但川东院落民居在三合院、四合院的规模要求、形式讲究上并不如北方庭院那么严密。在院落建筑的结构上,川东院落也不象北方庭院那么严丝密缝。而是往往在院落的正门、大门之外,还有分为不同用途的侧门、小门。在正房之外还有厢房、横房,主屋外有辅屋、侧屋。就是这样一座座四合、三合院落,满足了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一个院落往往具备了农耕生产生活的全部功能,从而自成一体,相对独立和完备,完全适应了农耕生产生活自给自足的需要,成为了一个个独立完备、功能齐全的农耕社会生活细胞,成为了农耕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和单位。

       川东院落民居与我国中原地区如河南河北地区的庄集式建筑相比,特征也是各不相同的。中原地区由于地势平坦,气候干燥,不潮湿,居住择地的难度相对于川东浅丘槽谷来说,要容易得多。并且中原地区它无须也无法利用地势等条件来掩蔽北风,抵挡风寒。由于中原地区地势平坦、阳光充足,不潮湿,从而在建筑上首先不需要挡风避雨,民居朝向选择的价值不大,为满足中原人们大面积、远距离的耕种作业和生产生活的需要,因而,它往往聚众而居。相对于川东院落民居的聚族而居或以宗嗣为轴心的居住形式要相对弱一些。即是说,相居于一个庄院或庄集的不一定就是严密的家庭血缘或宗嗣关系。中原庄集式民居在建筑结构上,它也不讲究绝对统一整齐,往往是聚而不散的庄集式居住格局。如河北省新东式东五镇儿里庄,一个村庄居住人口一千三百多人,村庄十分巨大,村内功能齐全,全部具有了集市的功能特点,这是典型的庄集式民居。因此,中原民居在建筑规模和布局上与川东院落民居比较起来,表现得更为自由一些,开放一些,纵散一些。

       川东院落民居与江南一带如江苏、安徽、江西的民宅民居相比较也有很大的不同点。江南的庭院民居建筑一般都比较考究。从现存的民居遗存看,它显得典型气派、舒适,一般以院为单位相对集中,单门独户的民居较少。而一个院又相聚居住较众。在居住格局上也不象川东院落民居那样比较一律地形成为标准的院的格局,往往在大的院中套着小院,以一个嗣堂或庭堂为中心发展为多个院落。这些以一个中心庭堂为中心发展开去的院落表现出特有的人文情怀,是江南庭院民居的集中体现。在建筑上也不象川东院落那么的穿逗结构、石木排列、青瓦矮墙,而总是高门敞户。石木结构穿逗大多挑梁制作精良、恢宏气派,显出江南居民的特有的富庶和安定。如江苏、安徽和江西南部一带的民居就是如此,它往往聚集很多人居住。但它完全不同于川东院落在居住人员组成上的完全家庭式、宗嗣化。一方面是家庭、宗嗣化发展加剧,使庭院建筑不断扩大聚居人员打破了家庭式和宗嗣化的格局;另一方面,在社会交往中,外族和异姓也加入了庭院建筑和并居,这就使江南庭院民居超越了川东民居比较稳定的家庭式、宗嗣化居住格局。江南庭院民居虽然建筑精美、错落有致,而院的概念相对于川东院落来更弱得多,相反它更有了庄、堂、庭的特定意蕴。它因此显得更为自由和开放一些。

       其次,从川东院落民居形成的原因来考察,它的形成具有独特的自然和历史原因。

       川东院落民居建筑格局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川东人民在世代相因的历史演化中,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不断改进、选择和发展的结果。其形成的原因,有地理条件、社会历史和生存选择等原因。

       第一,川东院落民居建筑格局的形成取决于人们生存健康需要对自然地理条件的选择。

       如前所述,川东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浅丘低洼,河谷槽沟地貌突出。全年日照相对较短,冬春季多雨多雾。终年潮湿。多偏北风扶寒潮。要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生产和生活,就必须从择居上克服自然条件带来的不利因素,以积极的居住选择去应对自然环境。因此,人们在择居的朝向,位置上十分讲究。以至于相对祖各地来,川东人十分看重阳宅、阴宅的风水朝向。抛开风水学的消极落后部分不讲,川东人民利用风水学在择居上的积极意义是不可低估的。它在院落择居,避风挡雨,趋阳除湿上的讲究,并由此延及山势龙脉,地质岩岸的走势上的倾重,都无不表示川东人民讲求科学,尊重自然的人文道理。因而从生存健康和世代发达的角度来看,川东院落民居建筑在择地上总是选择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排水排湿,并且为避风挡雨的地方,总是把那些浅丘平坝,河谷槽沟中稍微空旷平坦,视野开阔,更好的是坐北朝南,三面环山,能够满足建筑三合院、四合院的地势要求,地方作为建宅首选,从现存仅有的一些川东院落民居来看,三合院较多,四合院要相对少一些。因为四合院往往显出家庭或家庭之大,门户之富足。四合院不仅在建筑上要讲究,而且在功能上相对也要完备得多。就所见的四合院来看,均为数十户族人相拥而居。院落建筑上往往都有朝门。朝门有的为二层楼,更有极个别的为三层楼,以显示其气派、雄伟。在院落内往往有书楼、戏楼、马舍等功能配套功能建筑。三合院也好、四合院也罢,在建筑格局上往往突出合而不闭的特征。合是围绕院落形成较为封闭内敛的院子,不闭是指在围绕院落中心建筑的同时,在院落的四周必开有各具功能的一些供进出的门道或通道,供生产和生活所需。这种合而不闭的建筑结构形态,从结构功能上满足了人们对自然地理环境选择的要求。

       第二,川东院落民居建筑从经济发展生产生活需要出发,满足了农耕文明自给自足的需要。我国长期的农耕社会中,生产的互助,生活的互帮均是以家族和宗嗣结为互助的生产生活单位的。这就相对巩固和稳定了农耕社会的家庭式宗嗣团聚形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进程中,既要巩固聚族而居的互助生产生活单位形式,又要充分体现家庭庄院民居的生活结构,即要有正堂屋用于会客、聚会、议事的处所;要有隐蔽而健康的起居卧室,还要有生产、生活、储存、晾晒的处所。在许多队家庭为单位居住的院落中,人们往往能够独立地生产和生活,因而,川东院落民居成为了农耕社会自然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典型载体。就现存的川东院落民居建筑来看,可以说川东院落是一个自给自足体系完备的一个半封闭的生产生活体系,是一个丰富的时代文明内容的包容体系。

       第三,川东院落民居建筑是宗嗣氏族的衍生物。

       由于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农耕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封闭和半封闭方式,社会结构形式、人们的社会关系结构,生产互助形式,生活承继遗传大多以宗嗣家族结合为典型形态。一个院落中往往三世同堂,四世同堂。在没有特殊情况下,一般不分家析户另建院落。分家析户的也多会聚院而居。若另建院落,一是经济实力要较为独立,二是社会生产关系也要相对独立。因此,择居建院落往往是十分重大的事情。新的院落也好,旧的院落也罢,以院落方式聚居都是为了达到在经济发展上能够实现家族世代的团结互助,抗灾避难,保持农耕社会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水平。从而维系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形态。可以说川东院落民居在人口聚集结构上,为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不断巩固和深化着以家庭宗嗣为单元的社会制度,也稳定和巩固了农耕社会的持续和发展。

       第四,川东院落民居还具有深厚的政治历史内涵。

       据历史记载,公元前36年秦始皇灭蜀后进而灭巴,建立统一的大中国。建议统一的大中国。历汉、魏、唐、宋、元、明、清。直至近代,可说是战争连绵,烽火不断。并且从大规模的战争来看,秦始皇统一中国也好,元军挥师南下也好。战争几乎都是北方向南方推进。并且,川东地区和四川其他地区一样,在历史上因为战争和灾荒,导致人口在量减少,曾有大的六次移民运动,大量的外地移民迁入定居,当地的土著居民不断退减甚至很少。随着战争的推进,人员的流徙,人们对战争的厌倦,对安定生活充满了热切的渴望。为了躲避战争敌患和渴求安定平静的生活,人们往往在择居上,建筑格局上流露出明显的意志倾向。人们往往选择能避易守的地方筑院建屋,聚族而居。并且在布局上修建成为相对封闭内敛的三合院,四合院,以防避难料的敌侵和匪扰。这应该说是川东院落民居在建筑上选择合而不闭结构形式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一点看来,川东院落与北方的庄集式民居在功用上有相近之处。

       川东院落民居,在我国历史上易农耕社会生活中民居建筑的独特遗存,它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内函。它承载并且巩固了川东人民特有的生产生活形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引导了川东人民的思想文化情感,甚至影响和引导了川东人民在心理意志和品性修养方面的精神意志特征的形成。

       人们世代相袭,生活于院落之中,聚族而居的生活形态,血缘和睦的家族关系;加重和强化着人们的亲情观念。讲孝顺、好谊交、重承诺、守信义、讲互助、明道德等意志品格得到一代代传承强化。院落内部以家族宗嗣为特征的系统文化思想、道德法纪自律,形成为根深蒂固的文化思想传承脉络。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明,川东院落民居彰显着独特的院落文明。它是中国农耕社会一个时代甚至几个时代的缩影。它带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生活风尘,矗立在生活的田野,它是历史地平线上最深处较为动人的文化风景。

       而今,由于社会生活现代化的加剧和社会发展城镇的持续推进,社会生活结构发生着重大改变,人们的居住理念和居住形态发生着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川东院落民居在城市化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现代浪潮中、不断被遗弃、被改建、被撤除;高楼大厦,独门小屋,小区别墅正形成为新的居住和生活形式。但我们相信川东院落民居建筑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内涵的历史文化价值将日益突出。它所包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显示着中国农耕社会久远的发展痕迹。它虽然已渐渐隐退为真正的历史,但作为一种特定文化的承载体其作用和价值是不可低估的,它是认识和了解中国农耕文明历史绕不过去的山脊。在今天一些有识之士不断深化着保护和发掘宅的意义的认识。当全社会都形成了保护川东院落民居共识的背景下,有必要在加强保护的同时,深入研究川东院落文化的社会功能,历史价值等深刻涵义。突现这道历史的风景,保持和展示它应有的辉煌和瑰丽。

       重庆民居文化

       1)院落空间型制特点

       重庆一般民居院落十分窄小,形成极小的天井,仅供采光通风所用,易保持阴凉,且因势就形,占地面积较小,布局相对自由。只在较为平坦的地方,有一些名门望族较大的院落。在较大的民居院落中,敞廊、敞厅较多,并成为居民生活中交往的场所。重庆民居建筑结合地形,其底层下部为架空的干阑式吊脚楼结构,或者根据地形形成多层出入的多层民居。民居中“筑台”、“悬挑”、“吊脚”、“拖厢”、“梭厢”和“爬山”等手法使用很多。

       (2)传统建筑的材料使用

       重庆传统民居多采用抬梁、穿斗等木结构形式。木构部分多为木料本色,柱涂黑色,门窗涂浅褐色或枣红色。建筑墙体材料多采用木板、竹笆夹泥等夹壁墙体,或版筑土墙,白色外墙,少使用砖石墙体。屋顶多使用小青瓦,出檐以及山墙出挑深远,不仅使得屋前有回廊,也使得墙体避免雨淋。

       (3)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

       重庆传统民居建筑,经历了干阑式、寺庙式、园林式、西洋式的多个过程。

       重庆普通民居装饰较少,建筑颜色较为暗淡,形式朴素,空间幽深。民国期间,由于抗战所造成的大量内迁,使得重庆民居中出现了许多西洋式的建筑与园林式的别墅公馆,特别是在市郊地区。

第三篇:重庆新农村民居工程——施工合同书

       重庆新农村民居工程

       施工合同书

       发包人(全称):XXXX村村民委员会 承包人(全称):XXXXX施工有限责任公司

       为了加快农民新村建设,彰显特色风貌,提升人居质量。发包方决定实施XXX工程。根据招标文件(项目编号XXXX)和《XXX县XX镇XXX村XXX建设工程施工中标通知书》的相关内容,发包人、承包人双方本着公平、公正、平等、诚信的原则,签订如下合同: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XX县XX镇XX村XX建设工程

       2、工程地点:XXX村XX社

       3、工程概况及内容:该工程采用重庆市巴渝新农村民居通用图集施工图102号,一楼一底,砖混结构,屋面坡屋面,共计XX栋,总建筑面积XXX平方米(每栋建筑面积XXX平方米)。工程内容包括重庆市巴渝新农村民居通用图集施工图012号所示的土建工程和超深基础平面布置图所示,含地(桩)基与基础、主体、屋面、装饰、防雷、排水、附属散水及生化池建设等。

       4、承包方式:工程采用总承包的方式。工程总造价包括完成本工程项目工程内容的直接费、间接费、利润、税金、风险费、运输费、赶工费、安全文明施工专项费用、各种保险、基础超深等所有费用,以及合同文件中规定的应由承包人承担的所有责任、义务和风险。

       二、工程要求

       (一)工程质量要求

       1、《重庆市建设工程十项施工质量通病防治要点》(渝建发2022)172号)

       2、《重庆市住宅工程质量分户检验管理办法(试行)》(渝建发(2022)199号)

       3、《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关于规范住宅工程初装饰竣工验收的通知》(渝建发[2022]226号)

       4、《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推行预拌商品砂浆的实施意见》(渝建发[2022]30号)

       5、GB50300—2022《建筑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6、《建筑物防雷验收规范》及附属生化池验收标准。按照以上1—6项的标准和要求,经竣工验收达到:合格。

       (二)材料要求

       本工程所需材料按照施工图设计要求和发包方约定要求采购,所选材料的产品质量均不得低于本工程的设计要求,材料必须符合国家现行规范标准。

       (三)分项工程要求

       1、地基与基础工程:土质地基承载力大于150kpa,岩石地基承载力大于300kpa。若基础深度小于4m,采用条石基础M5.0水泥砂浆砌筑,地圈梁采用C20混凝土;若基础深度大于4m,采用挖孔桩,桩基柱形,直径80cm,强度C25,配筋及具体要求详见超深基础平面布置图(附图)。

       2、主体工程:采用MU10号矸砖,墙体厚度24cm,M5.0水泥砂浆砌筑,墙体转角、十字交叉处设置构造柱,具体要求详见施工图。

       3、室内地面:采用素土夯实,10cm厚C10混凝土垫层,2cm厚1:2水泥砂浆压光。

       4、楼面、屋面工程:楼面和屋面(坡屋面)均采用现浇板。楼面板厚度10cm(施工图上已标注厚度的按标注厚度施工),屋面厚度11cm(施工图上已标注厚度的按标注厚度施工),均采用C20混凝土,屋面防水、隔热等详见施工图。

       5、室内外装饰:室内墙面、天棚采用水泥砂浆搓砂,室外墙面水泥砂浆打底2遍,部分墙面贴合格外墙砖,部分墙面2遍腻子灰后,刷外墙漆2遍,具体部位及作法详见施工图和效果图(外墙砖和油漆颜色由发包人确定)。

       6、门、窗:每户只安装进户防盗大门一道,窗采用单层塑钢窗。

       7、生化池:每2户建一个生化池,容积为20立方米,进出生化池管道为混凝土有筋管,直径不小于30cm,坡度大于1.5%,并将生化池出口管道安装至主排污管(离幸福公路边2米)。生化池建设完工后,承包方必须提供生化池预验收批准书。

       8、排水:室外采用PVC—U双壁波纹管,室内采有PVC—U塑料管。

       9、防雷:采用Φ10的镀锌圆钢沿女儿墙及屋脊设置,利用构造柱内Φ12钢筋做引下线,每栋房屋引线不小于4处,总接地电阻不得大于4欧姆,接地深度不小于50cm。

       10、散水:采用10cm厚C15混凝土,宽度80cm。

       11、其他事项:参照施工图及附图。

       三、工程造价

       总造价XXXXX元整(¥:XXXX元)。

       四、工期

       工期140日历天(以签订合同的第三天开始计算工期)。

       五、发包方责任、义务:

       1、协助承包人在开工前完成施工所需的水、电等工作。

       2、以书面形式和现场校验的方式提供水准点与坐标控制点。

       3、配合承包方进行图纸会审、质量安全交底工作。

       4、在施工中派驻现场代表对工程进度、工程质量、隐蔽工程进行监督检查。对设计变更工程量增减实施现场填写签证单,双方签字确认后,承包人才能进行一道工序施工。

       5、负责协调处理承包方在施工中遇到的各种矛盾纠纷。

       6、负责通知监督单位对工程质量的抽查,组织分项工程验收、初步验收和竣工综合验收等。并配合承包方办好竣工决算。若承包方不按规定和要求施工,发包方拒绝验收。

       7、若承包方提前竣工,按100元/天进行奖励。

       六、承包方式责任、义务

       1、在与发包方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时,须向发包方提供一份完整、可操作性强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和工程计划进度表。并向发包方提交合同价(中标价)的5%的履约保证金。待工程完工承包人即向业主提供合格的、完整的竣工验收资料,发包方办完竣工验收合格手续后10个工作日内退还履约保证金(不计息)。

       2、按设计图纸要求组织采购所需材料、组织施工。

       3、负责临时道路和交通设施的修建、维护、养护和管理,相关费用自行承担。

       4、承包人若工期延误,按500.00元/天支付给发包方逾期竣工违约金;若逾期超过15天,要求承包方退场,解除合同,再按完成工程量的70%的价款进行结算。

       5、原中标合同范围因物价波动和政策变化引起的价格调整,由承包方自行承担。

       6、必须做到文明施工、安全施工;要严格按安全规范施工,设置安全标志、注意行人安全和施工人员安全。若施工中造成安全事故,一切责任和费和由承包方自行承担。

       7、按照监督单位编制的《重庆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方案》的要求,须请发包方代表、监督单位人员签字的,必须经签字认可后,方可进行下一步工序。

       8、做好施工记录(含隐蔽工程)。

       9、若工程验收不合格,将承担返工造成的所有损失。

       10、施工结束后,要清理施工现场,保持现场清洁。按相关要求提交完整的工程竣工资料。

       11、在施工中因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无法施工,工期顺延。

       12、配合发包人和幸福公路施工方的施工协调工作。

       七、付款方式及计价原则

       (一)按工程进度付款

       工程入场后3日内预付工程款20万元,工程量完成基础部分支付40万元,工程量完成一半时支付60万元,主体全面封顶支付80万元,工程竣工验收结算并交仁义镇政府审核后扣除5%的质保金(质保金在一年期满后无质量问题的前提下无息付清),余款在三个月内付清。本工程款必须全额入乙方指定一般帐户。

       (二)竣工结算

       1、本工程结算办法

       结算总价=中标价±设计变更增减±合同约定的其他因素。

       2、具体结算办法如下:

       经发包人认定的工程设计变更,变更涉及调整价格的调整方法如下:

       (1)按照施工期间最新建设部颁发《建设工程预算定额》执行。(2)规费按照招标要求资质级别计取,人工费根据重庆现行人工费43.15元/工日计列。

       (3)材料价格按施工期间《重庆工程造价信息》公布的XX地区指价的平均执行,未有的材料价格必须经发包人认质认价办理结算。

       (4)增减工程量总造价下浮10%。

       八、安全责任 承包人应按照《重庆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渝建发[2022]177号)等相关规定履行好承包人的施工安全责任。若出现伤、残、亡等安全事故均由承包方自行负责,发包方概不负责。

       九、环境保护

       承包人应按照《房屋建筑和市场基础设施工程扬尘控制工作方案》(渝建发[2022]13号)、《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现场文明施工标准》(渝建发[2022]169号)等相关规定履行好施工扬尘控制、文明施工等责任。

       十、违约责任

       违约方除赔偿对方损失外,将按工程总造价5%支付违约金。

       十一、其它事项

       1、施工道路、料场及拌合场:由承包方自行解决。

       2、弃土场:弃土场弃渣等的装卸转运均由承包方负责,工程完工后做到人走场清。

       3、施工所需的水、电由承包人自行解决,费用已计入所报总价中。

       4、招标文件的承包人中标资料属本合同内容。

       十二、争议解决

       若双方发生争议,可协商解决,也可申请人民法院诉讼解决。

       十三、合同生效

       本合同双方签字盖章生效,工程竣工交付到保修期满,结清工程价款后自然失效。本协议一式肆份,发包方贰份、承包方壹份,XX镇城镇建设管理办公室壹份,均具有同等效力。

       附件:

       1、中标通知书。

       2、工程质量保修书。

       发包方:XX县XX镇XX村村民委员会(公章)

       法定代表人(签字):

       现场监督(签字):

       承包方:XXX施工有限责任公司(公章)开户行:XXXX银行营业部 法定代表人(签字): 帐号:

       现场负责人(签字):

       签约时间:

       年

       日

       月

       工程质量保修书

       发包人(全称):XXX镇XX村村民委员会 承包人(全称):江XXXX施工有限责任公司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保修办法》,经双方协商一致,对XX县XX镇XX子村XX建设工程签订工程质量保修书。

       一、工程质量保修范围和内容

       承包人在质量保修期内,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管理规定和双方约定,承担本工程质量保修责任。

       质量保修范围包括地基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屋面防水工程、有防水要求的卫生间、给排水管道和室外装修工程,以及双方约定的其他项目。具体保修的内容,双方约定如下:

       按招标文件规定的范围:重庆市巴渝新农村民居通用图集施工图012号所示的土建工程和超深基础平面布置图所示范围。

       二、质量保修期

       双方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约定本工程的质量保修期如下:

       1、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工程为设计文件规定的该工程合理使用年限;

       2、屋面防水工程、有防水要求的卫生间、房间和外墙面的防渗漏为五年;

       3、室外装饰工程两年;

       4、给排水管道工程为两年;

       质量保修期自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计算。

       三、质量保修责任

       1、属于保修范围、内容的项目,承包人应当在接到保修通知之日起7天内派人保修。若承包人在约定期限内未派人保修的,发包人可以委托他人修理,费用由承包方承担。

       2、发生紧急抢修事故的,承包人在接到事故通知后,应当立即到达事故现场抢修。

       3、对于涉及结构安全的质量问题,应当按照《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保修办法》的规定,立即向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由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设计单位提出保修方案,承包人实施保养。

       4、质量保修完成后,由发包人组织验收。

       四、保修费用

       保修费用由造成质量缺陷的责任方承担。

       五、其他

       双方约定的其他工程质量保修事项:因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造成的质量问题:承包方不承担法律责任和经济损失。

       本工程质量保修书,由施工合同发包人、承包人双方在竣工验收前共同签署,作为施工合同附件,其有效期限至保修期满。

       发包人(公章):

       承包人(公章):

       代表人(签字):

       代表人(签字):

       ****年**月**日

       ****年**月**日

第四篇:四川、重庆水果蔬菜基地

       由于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近期国内复合肥价格呈现上涨走势。目前25%含量氯基复合肥出厂报价大多为1350-1450元,30%氯基1650-1800元,40%氯基2300-2400元,45%氯基2600-2700元,48%氯基2800-2900元。40%硫基2550-2700元,45%硫基2800-3000元,48%硫基3100-3300元。

       种殖都比较分散,渝北有,九龙坡区九龙园内有一些.九龙园有一个荣康农业是专门做这个的,在华福路口上.重庆还是潼南县的蔬菜基地建得好,也已经有比较大的规模和知名度了!

       成都有四个蔬菜基地,分别在以下四个地方。

       府河乡是彭山县传统农业乡,是成都市二线蔬菜基地;主要盛产水稻、小麦、油菜、蔬菜等。

       新津普兴镇蔬菜基地有30多年的种植历史,面积达5000余亩,是成都及周边县、市蔬菜供应的重要基地。万亩优质无公害蔬菜基地。常年种植2—3季蔬菜,主要品种有蓉杂茄、香江肉丝瓜、美国豇豆、春秋青黄瓜等。

       成都市郫县蔬菜基地(四川陴县新胜工业园(成灌公路旁),提供苦瓜;东瓜;个类蔬菜;等产品。

       彭州是最大的蔬菜基地!

       南川投资2.5亿 在5年内打造重庆蔬菜基地

       璧山县璧城街道新堰村蔬菜基地、潼南县桂林镇双坝村蔬菜基地

       巴南接龙镇发展了10000亩加工型辣椒生产基地;在石龙镇建立了10000亩密本南瓜生产基地;鱼洞3000亩莲藕;一品3000亩生姜;木洞3000亩大棚早椒;界石1500亩丝瓜;石滩3000亩干豇豆;南彭2000亩苦瓜和麻柳嘴5000亩秋番茄;500亩大葱;2000亩花菜生产基地

       北碚要建重庆高端水果出口生产基地

       巴南区二圣早熟梨基地现种植近8000亩、鱼洞街道乌皮樱桃基地目前共种植1000亩、东温泉五步柚基地。现种植100余万株,约3万亩、南彭街道草莓基地,现已种植1200亩,产量90余万公斤、惠民街道葡萄种植基地,现种植472亩,年产葡萄35万公斤以上、惠民街道优质梨产学研基地,建立优质梨产学研生产示范基地300余亩。

       蓬溪提速打造四川第二大桃类水果基地

       四川眉山水果基地

       双流县枇杷、梨子、椪柑生产基地

       新津县万亩优质水果基地

       青白江区无公害优质早熟梨基地 邛崃市文君米业果蔬基地

       金堂10万亩无公害优质脐橙生产基地

第五篇: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重庆市(231个)

       丁 洪 马青明 马然希 孔祥建 尹万平毛 丽 王 力 王 卫 王 刚 王 兵 王 荣 王 培 王 彬 王万祥 王永刚 王在文 王红梅 王君成 王晓频 王桂芳 王雪影 卢 萍 白小全 刘 兰 刘亚玲 刘著江 吉 力 江 涛 何 勇 余业品 吴进富 张三友 张治民 李 亚 杜文成 杨文臣 杨远才 沐华平邹云生 陈 贵 王增义 卢盛国 皮开菊 刘 路刘光全 刘渝平向 祝江成波 何永坤余登华 吴怡建 张四清 张炳华 李 敏杜志安 杨正明 杨昌学 肖仁权 邹祖国 陈中举王德清 左辉富 龙明虎 刘 旗刘红英 刘嗣方 向建国江振宇 何胜富 吴 杰

       丹 张生国 张敬义 李川渝杜祥君 杨光敏 杨姣玲 肖会学 陆子有 陈方兰 乐 鹏田 斐龙渝洪刘方东刘秉兴华 强向祖奎汤 宇何静秋吴大林张 勇张吉学张慧荪 李安平杜燮君杨再友沈显宁肖庆华 陈平陈远彬付志勇 田应祥 伍定国 刘玉梅 刘诗权 华建新 孙世佳 汤平余文禹 吴玉勇 张 莲 张应兴 李 川 李燕明 杨卫平杨庆育 沈祖志 邹 毅 陈 明 陈国民

       张

       陈明菊 陈益循 陈谊柱 周 弘 周 伟 周 军 周 健 周小平周文斌 周长兴 周存开 周达国 周志高 周忠俊 周贤高 周晓波 孟代华 季巧林 巫文毅 易小汉 易玲清 林忠芳 林德华 欧应平罗 杰 罗 辑 罗正强苟晓敏 范先彬 姜晓琴 娄 艺胡直钧 胡培育 饶世伟 饶雪莲 唐绍强 徐 鹏涂善俊 秦 瑶 莫负民 袁世文 梁 挺 梁志伟黄一波 黄素芳 傅宏跃 彭 莎彭晓丁 曾 佳 童小平蒋 永 蓝庆华 裘 苹 漆明玉 蔡永生 谭正萱 谭传权 樊仕洪 潘功珏 戴雪平

       四川省(641个)

       丁安权 丁宏伟 罗远照 郑 俊 柯真碧 胡曙光 唐 昕 徐玉君 秦国强 高明洪 梅永康 黄景博 彭文学 曾克福 韩 文 雷祥奎 蔡绍怀 谭孟祥 颜显锐丁淑娟 罗昌西郑 梅祝怡文赵东兵 唐 嘉徐安绪秦宗成 高祥彪 章华荣龚小雪 彭长春程 勇韩振宇廖 毅蔡景信 谭厚国 黎德伟刁鸿雁 罗前德 姜孝安 胡红卫 赵昌宏 唐大庆 涂江灵 莫 亚 崔奉平隆丽萍 傅红波 彭光远 程黎红 蒙淑文 廖代惠 谭 青 谭雪文 薛晓琼 马 兰

       马 昆 马 梅 马云飞 马巩妍 马和军 马桂娥 仁 民 孔 星 尹光昭 尹国良 文小平文兴俊 文国卫 文国良 文富洲 毛 明 毛平霞 毛延富 毛国良 王平王 庆 王 林 王 春 王 玲 王 猛 王 潮王仕全王光荣王宏斌王国强王春丽王福才邓志华代盛德冯大全古小叶左素君边 祥伍福坤 刘 敏刘先明刘劲松刘宗奇刘树安匡 波王 黎王冬林 王安才 王志辉 王学军 王春芳 王德建 邓建华 兰 彦冯治安 古建军 帅 胤 龙 勤刘 岗 刘 琨刘光汉 刘志东 刘俊刚 刘晓艳 向 华王 飙王巧丽 王廷芳 王迎高 王绍蔓 王洪波 邓平付 劲冉长春冯晟臻 叶永刚 申 英任世明刘 武 刘云建刘兴汉 刘国华 刘战友 刘海琼 向 勇王友军王玉莲王体刚王佳丽王峥宇王高照邓 吉付加荣冉崇儒包 蓉 叶勇君白文秀任良松刘 玲刘玉清刘印勇刘国春刘春容刘继桂孙 毅王文明 王亚光 王利民 王国强 王星度 王满盈 邓 春 付志平冉登祥 卢 也 司马进 石 林 伍定忠 刘 莉 刘先伟 刘安武 刘国祥 刘春涛 刘紫强 孙正东

       庄荣生 朱 江 朱廷春 朱建中 朱建生 朱桂勇 朱禄彬 江建君 汤艳勤 汤勤昌 牟茂全 许开敏 许建伟 许桂萍 许乾银 闫 丽 严扎甲 何 礼 何令仕 何兴江 何在国 何秀萍 何明俊 何福明 余启彬 余治平余新华 吴一欧吴建军吴益生宋和远张 戈张 强张云华张平良张利纯张宗昭张俊成张培英李 川李 丽李 康李一珊李文辉李仕芬余贤英 克 基 吴小平吴明军 宋 俊 宋宗铭 张 忠 张 鹏 张云清 张兴平张志勇 张建强 张家献 张崇耕 李 宁 李 轩 李 敏 李子富 李木比者李永海 余维金 吴 丕 吴光鉴 吴金萍 宋 勇宋杰红 张 彦张卫国张长龙 张守信 张秀林 张承伟 张晓英 张登台 李 弘李 杰李 渊李丰崇 李世伦 李永辉 余铭书吴 闯吴学秋吴炳贵宋 霁宋跃辉张 敏张大鸿张世忠张纪生张学民张明德张晓磊张蕴书 李 军李 奎李 辉李文全李世成李华均余喜章 吴 斌 吴宗祥 吴桂芬 宋长桂 宋德政 张 萍 张小梅 张发知 张丽霞 张宗发 张罗弘 张艳军 李 力 李 刚 李 玲 李 毅 李文富 李世萍 李华金

       李廷根 李成良 李旭瑾 李江平李红梅 李孝康 李良洪 李远林 李学文 李学如 李宗云 李明舟 李绍华 李贤波 李金铭 李政频 李星成 李春寿 李显才 李柏云 李炳炎 李振西 李绵生 李禄平李福安 李福涛杜炳髯 杨 杰杨 溢杨先国杨念林杨银泽汪 楠沈 健肖春灵苏晓红邹明富 陈 勇陈川杰陈吉明陈绍智陈晓荣陈德学周 俊周中德李德勇杨 东 杨 健杨 翰杨光彦杨显俊杨朝伦汪小红肖 琳肖贵立 邱志云 陈 永 陈 科陈友会陈其军陈冠松陈致发陈德斌 周 毅周仁勇李德祥 杨 军 杨 晗杨 霞杨志明 杨爱国 杨琼芳 汪开道肖 雷苏 刚邱学兵 陈 全 陈 夏陈正泽 陈咏梅 陈洪建 陈莲洁 侍玉蓉 周小平周业荐 杜刚双杨 坤杨 梅杨玉平杨学品杨啦威杨琼顺汪华州肖兴平苏世泉邹 玲陈 红陈 莹陈正富陈建明陈祖斌陈崇禄卓友成 周小军周延发杜显斌 杨 忠 杨 琼 杨玉芬 杨宗礼 杨跃发 杨确文 汪荣富 肖明根 苏怀才 邹丛梅 陈 希 陈山俊 陈礼雪 陈忠义 陈晓东 陈盛兴 周 忠 周小红 周纪秀

       周丽华 周国良 周国徽 周勇义 周映秋 周树林 周晓勤 周素华 周德全 周豫川 孟永贵 岳兴艾 巫绍玲 庞 琴 明长林 林 松 林 莉 林大伟 林玉平林建平泽 里 罗 刚 罗 兵 罗 林 罗 茜 罗 艳罗兴前罗晓东范 玉郑维应段春峰胡 磊胡超英赵 理钟 兰倪文贵唐启胜夏代荣徐光凯敖光海秦 琴耿卫红 袁义辉贾廷春郭先金罗 喜罗百益 罗晓华 范春扬 降红玉 洪廷凯 胡江春贺功锦 赵一贵钟志辉 凌仕文 唐明轩 徐 进 徐良友 殷建中 翁 毅袁 庆 袁斗泉 贾志华 郭昌平罗 楠 罗典江 罗慧英 郑 书 侯小林 胡 兵 胡秀建 赵 勇 赵诗强 钟秉丹 唐 建 唐振尧 徐 林 徐建超 海来木呷翁发军 袁 泽 袁建军 郭 英 郭泽鲁 罗小兰罗国勇苟向东郑大明姜跃君胡 雪胡晓清赵 勇赵晓莉闻光源 唐 桥唐莉华 徐 亮徐忠友涂洪梅 翁晓洪袁 莉袁晓燕 郭仕红郭春英 罗开平罗昌贵 苟明奇 郑方秀 柳吉安 胡 琦 胡登科 赵 凌 赵海韵 饶 刚 唐克明 夏平徐丰根 徐瑞勇 秦 敏 翁蔚祥 袁 琦 贾 恒 郭正伟 陶 琳

       陶世新 陶宇翔 陶树明 高 凯 高守军 崔 涛 崔广义 戚 辉 曹代学 曹 阳 曹 英 曹正烈 曹署敏 梁 萍 梁雅琴 黄 宇 黄 亮 黄 荣 黄 健 黄 莺 黄 强 黄 琨 黄 新 黄一梅 黄文勇 黄玉梅黄诗正黄锦平龚建伟彭小菊敬世波曾红芬温丽茹舒 莉蒋 琨蒋维平谢尚军鲁 兰赖兴隆雷继隆廖宣福熊 萍翟兴林谭 伟谭金华黄守成 黄显斌 黄静兰 喻志强 彭中琴 曾 淘曾应平温伯易 舒治国 蒋小英蒋朝阳 谢树常 鲁群霞 鄢乐章 雷黎明 廖晓波 熊帷茗 蔡 军 谭 勇谭茹丹 黄廷兵 黄健英 黄毅梅 彭 俊 彭可为 曾从钦 曾昭君 程志春 董小林 蒋成文 谢久洪 韩 冰 蒲青春 雷传峰 廖 进 廖海良 熊惠兰 蔡 竞谭长华谭继昌 黄自军黄晓洪龚平彭 恺彭艳华曾正祥曾胜甜程朝敏董华林 蒋建平谢玉琼韩云芬解 伟雷俊芬廖 跃熊 英 缪 义蔡卫东谭伟洪谯学伟黄建苹 黄雪智 龚卫平彭乙峰 敬小娟 曾成钰 曾祥光 程新立 蒋 宁 蒋宣平谢尚伟 韩开富 解 芳 雷钦蓉 廖小容 熊 俊 缪吉云 蔡文超 谭江琦 潘文剑

       颜丙约 颜雪峰 黎平黎 兵 黎 宏 黎正彬 穆 林 戴 强 戴福相 魏 无 魏 陈

       贵州省(311个)

       万兴禄 马 宏 马凯平孔 泋 尹 虎 方道明 王 虹 王永尚 王秀丽 王忠恩 邓大会 付春涛 冯 净 古朝阳 叶真文 田 峰 石青明 任国文 刘 毅 刘时元 刘乾富 吕 霞 成华强 朱允珍 江伦生 王 军 王 敏王玉淑王运铎王法忠韦 勇代光红冯 静古 鹏母文华 申 静龙世勇任桥明 刘长富刘绍娟刘盛学孙 立曲 鹏 朱伟东许景华 王 欢 王 蔚 王立宏 王远华 王桂林 韦 洪 兰中泽 卢 麟 史开慧 甘国安 申玉兰 龙庆松 伍凤英 刘正强 刘金光 刘隆招 孙国强 朱 虹 朱守国 齐力颖 王 建 王万勇 王守先 王国静 王道泽 韦万豪 冉常贵 卢仁彪 叶 韬 甘端秀 白晓华 龙昭卯 刘 飞 刘永洪 刘带春 刘朝勇 孙树文 朱 梅 朱滇黔 严碧超 王 俊 王大海 王安邦 王建光 王瑞明 韦成处 冉隆祥 卢文富 叶文邦 田平石如伟 龙家湘 刘 旭 刘庆荣 刘继芳 刘德庆 孙健勇 朱 鸿 江开伦 何 兴

       何述江 余化芬 余国慧 余越前 吴 红 吴 明 吴 铭 吴太勇 吴开银 吴启章 吴应新 吴建萍 吴泽军 吴家毅 吴展玺 吴道全 吴德明 宋锡林 宋嘉宾 岑建惠 张 华 张 涛 张 智 张 智 张力群 张太云张寿品李 立李光祖李家先杨正成杨建森杨桂芝肖体祥陈 果陈广臣陈应芳陈海宇周忠良孟凡明罗 俊罗焕堂侯小平姜桂庭胡定松张世超 张运祥 李 华李应明 杜建新 杨兆顺 杨昌彪 杨莉萍 肖振金 陈 娜 陈天祥 陈定祥 周天权 周枝敏 孟江波 罗 敏郑本端 姚 勇段正学 胡春贵 张正成 张胜旗 李 青李京武 杜泽忠 杨竹君 杨思泽 杨慧芝 邹晓芳 陈 菊陈文斌 陈泽刚 周玉仁 周晓云 易 勇 罗永红郑邦荣 姚茂臣胡如龙 赵兴芳 张兴文 张淑芹 李 静李明勇 杨 彬 杨秀明 杨政荣 沈 毅陈 伟 陈 嘉 陈庆菊 陈绍兰 周权茂 周敏华 欧永华 罗孝友郑明蛟 姚俊红胡体华 赵成武 张兴平张道超 李加明 李祉惠 杨 鹤 杨建林 杨胜柏 肖礼华 陈 建 陈 静 陈邦尧 陈恒书 周远英 周袭尧 罗 巧 罗资湘 金康明 姚祖祥 胡坤友 赵昌伦

       赵富林 赵福海 赵翰飞 钟 苏 钟映雪 唐玉萍 唐泽玲 夏文烈 夏向阳 夏荣国 徐 恒 徐启文 柴其涛 涂 彪 涂 浩 涂开洲 秦 康 聂祥霞 莫泽炯 贾小刚 贾琳琳 郭 虹 郭 贵 郭沫龄 钱通书 陶昌训 高 勇庹 恕 梁友贤黄 健 黄 雁黄思豪 黄晓兰 龚永华 曾庆兴 程 虹 董小星蒋志宏 蒋泽选蒙启钊 路 刚廖昌昕 廖海泉 蔡兴林 蔡常洪 潘小慧 潘启孝 瞿敬文

       云南省(402个)

       丁靖勇 寸杰臣 马泽典 马斌廷尹建业 尹贵友 方 娅 牛志英 王 涛 王 森王 雁 王子亮王发利 王正俊高守军梁承祥黄永辉黄雪梅 曾居奎 董旭阳 谢晓东 雷 灯熊放鸣 谭 筑潘青松 马 明芶华良 文 江王 伟 王 琳王云琼王永华 高学瑾梁登文黄先国黄道云 游 学蒋平韩永红廖华君管彦鹏 谭学文薛 敏马中华太自尧文永平王 丽王 琳王文珠王永梅高帮林 梅琴芳 黄良干 龚 明 游克林 蒋纪鸣 简卫铭 廖定华 蔡 翔 谭黄河 魏益珍 马吉林 尹兴川 文会昆 王 科 王 辉 王艺蓉 王华慧

       王守华 王定梁 王美琼 王贵明 王家祥 王艳明 王静梅 邓云华 付永强 冉启芸 冯学兰 古光明 叶爱国 左顺春 汉赤明 白慧芳 皮海静 石 锦 石克燕 艾国军 艾俊华 龙建光 乔建光 乔海奇 刘 勇 刘 涛刘亚萍刘春艳吉绍琴孙云鹏朱占波毕福祥许涤青严亚丽余有林吴天明吴懿明张云鹏张安刚张奇彪张恒泰张郭宏 李 岩李 敏李开岚刘卫东刘光明刘桂铭吕云和孙济萍朱奕治江 琳邢志荣 何世南 余国团 吴自云呙晓明 张友凤张江景张建明张春明李平李 杰李 翔李开林刘正国刘建红刘海建吕兆杰孙荣祥朱家平牟泉升邬成礼 何庆敏冷明德吴佳洁宋雪梅 张丕贵张百群张明明张美琼李 伟李 林李大生李文荣刘永云刘明棣刘铁峰吕自恒安国荣朱家林羊剑峰闫 宁余 忠吴 俊吴学志张 进张正坤张红文张明新张顺民李 军李 治李云山李永林刘玉琴 刘金峰 吉本毅 吕慧兰 师红斌 朱晓乔 许云川 阮 晋 余先华 吴云华 吴渔琛 张 宣 张兆刚 张丽萍 张剑伟 张家元 李 坤 李 珊 李云龙 李光荣

       李再富 李华松 李红文 李自文 李住涛 李克武 李灿光 李建中 李忠昌 李明芝 李明辉 李春平李春寿 李春艳 李洪亮 李健英 李晓芳 李继华 李艳红 李艳萍 李莲瑛 李常云 李梅春 李焕珍 李智勇 李德炎杨 宇杨卫红杨文东杨立光杨佳红杨明和杨树荣杨梦昆肖 明苏桂仙陆明会陈明清周为晶周晓云和祖姚孟端平林 燕罗宗寿郑立忠李毅芬 杨 杰杨卫红杨文江杨兴惠杨学海杨明俊杨 胜杨梦婷肖仕翠苏维凡 陈礼福陈泽新 周永贵和六中和瑞昌宗继凤 林安玫罗家林 郑彦春 杜进一 杨 斌杨云荣杨文祥杨自强杨学新杨林彦杨根庆杨焜荣肖国清邱 兵陈初明陈春红 周玉宏和月秀和韵梅昌 丽武 勇苗文彦郑家祥杨 飞 杨 锋杨云翠杨加仁杨克忠杨忠武杨绍永杨益群杨耀程苏历兴邱贞兴 陈坤荣周 宏 周传彪和佳玲孟光寿易永建 罗 松范文者 金亚平杨 军 杨一雄 杨元茂 杨宁宏 杨宏芬 杨所良 杨经红 杨谊群 沈春梅 苏保萍 邹 玉 陈建忠 周 芸 周明武 和春秀 孟崇毅 林 永 罗生才 郎 跃 金 萍

       侯 翔 俞宗明 姚国华 施卫林 施金刘 查天云 段 松 段加喜 段立志 段红春 段甸生 段国堂 段敏智 段普会 禹崇明 胡 锦 胡云燕 胡志远 胡明武 胡炜彤 胡瑜琳 贺正林 赵 兰 赵 军 赵 琳 赵卫东 赵庆福钟全武 唐少华 徐顺勇 徐晓青殷东青 殷绍阳秦光荣 秦利生袁建华 贾云峰陶 鑫 陶有贵高 翔 高中建眭文云 黄 贵黄定和 黄忠良黄德仙 傅 京普树华 曾云元 程教渊 童加明 董开芳 谢 玲韩建中 鲁维生 雷云河 廖天才熊捍高 熊清华 谭 敏 潘继勇魏 富 魏文永 西藏自治区(222个)赵昆兰唐琳玲晋方云殷绍焜秦莲花贾宇清陶其华高文继黄一德黄绍荣彭汉怀温树岗童早敦谢志勇鲁维慧廖凌云蔡 杰霍荣畅赵金平夏 瑜晋方鼎秦云山耿天梅郭琼英陶明震高立宏黄必山黄树军普 荣温碧丽舒双景谢洪波赖高芳熊正照蔡秋林戴云茂赵钟岳 徐永平栾会元 秦文开 袁庆华 钱文进 高 珂 高海鹰 黄启斌 黄海风 普绍忠 程 宁 董 昕 韩 梅 雷 鸣 熊玉林 裴文林 戴绍林

       丁增卓嘎 久 桑 土登次仁 大达娃 小尼玛 小达娃 才旦央宗 马亚利 云 旦 仁青卓嘎 仁增拉姆 仓 曲 仓 姆 仓木决 仓决卓玛 巴桑卓嘎 巴桑旺堆 巴桑旺堆 巴桑罗布 扎西平措 扎西次仁 扎西拉姆 扎西顿珠 文永忠 毛学艳 王 莉 王 彬 王贞贵 王寿平王芙蓉 王重尧 王桂兰 王普珍 王新宇 邓成明 邓明霞 邓智方 丛培章 付 强 代永涛 代慰斌 加 措 卢 香 史 先 央 吉 央 玛 尼 扎 尼 加 尼 琼 尼玛旺堆 尼玛珠扎 尼玛德吉 尼旺才仁平措 旦增次仁 旦增次仁 旦增旺姆 申延东 白 珍 石丽萍 边 巴 边 吉 边巴次仁 边成华 任 艳 伦 珠 农 军 列 桑 刘 刚 刘 胜 刘军民 刘迎春 刘建军 刘新华 刘愿明 吕慧芳 多布杰 多布青 孙万斌 孙惠莉 成崇喜 曲 杰 次 仁 次 仁 次平次仁旺拉 次仁桑珠 次仁措吉 次仁措姆 次旺卓玛 江 红 江 村 汤金华 米玛旦增 米玛卓嘎 米玛琼达 羊绍兵 许 辉 许文奎 达 瓦 达 娃 达 珍 达 鲁 达瓦扎西 达瓦旺姆 达瓦顿珠 达瓦普赤 达瓦潘多 达娃次仁 达娃卓玛 达贵 闫昌忠 严育树 何 伟 何 琳 何成顺 劳明伟 张 云 张 杰 张 愈 张 燕 张文科 张红梅 张秀梅 张建华 张昱文 张清花 李兴华 李宝翠 李建英 李俊莲 李峰云 李晓芳 李晓琴 杨 珍 杨成洪 杨琳霞 穷 达 苏占斌 贡 才 邹贤东 阿旺索朗 陈 丽 陈 均 陈 勇 陈小兵 陈军华 陈红梅 周 鹏 和向阳 拉 布 欧 珠 罗淑华 洛桑次仁陟昌平格 珍 桑 布 索朗卓嘎郭银池 黄 俊 普 琼 蒋洪明 陈青霞 其 美 卓 玛 周小平周金城 周俊贤 尚克家 巫超豪 拉 仓 拉 琼 拉巴普赤 旺 堆 欧 珠 泽旺卓玛 罗 布 范永莉 郑 林 春 花 洛桑卓玛 胡 继 胡新生卿三喜 唐 萍 唐春艳 格 桑 格 桑 格桑曲珍 桑旦曲杰 热 杰 益 西 索朗罗布 贾伟萍 郭 磊陶小清 高 昆 曹 军 黄树春 强巴卓嘎 斯郎此仁普穷次仁 景 辉 曾凡水 覃永芳 路少臣 德吉美朵 卓玛央吉 周恩贵 拉 巴 林 红 罗 布 洛桑旦增 赵 林 晋美多吉 格桑德吉 益西泽仁 郭义青 梁 戎 普 穷 曾素英 颜洪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