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双元革命的一点认识
关于双元革命的一点认识
——读《革命的年代:1789-1848》
在《革命的年代:1789-1848》一书中,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把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和同时期发生的英国工业革命称为“双元革命”(dualrevolution),并着重对双元革命的影响进行阐述,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方面较为全面地作了分析。下面笔者将简单谈谈阅读此书后对双元革命的一点认识,学生文浅识薄,立意拙劣,望老师批评指正。
一、双元革命的概念:
霍氏认为完整的双元革命不应局限于英、法两国,英法两国可算作是这场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我们可以把它看作狭义的双元革命;广义的双元革命还应包括由这两国革命之后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及欧美国际争端。霍氏用世界的眼光去看待双元革命,即正是双元革命的世界影响的反映,较为客观和全面地对双元革命作了界定。
关于双元革命的起始时间问题,霍氏以兰开夏建立现代世界的第一个工厂制度和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为开端,以第一个铁路网的设立和《共产党宣言》(Communist Manifesto)的发表为结束。这一区分与英法革命的起始时间有重合的部分,但更突出的是两者的不一样的部分,至于为什么要以《共产党宣言》作为结尾,笔者尚不太明白,有待进一步思考。
二、双元革命的重要性:
这里的重要性并非指双元革命发生的重要影响,而是指霍氏之所以以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作为双元革命标志的原因,即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首先来讲英国工业革命。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尽管学界对英国工业革命始于何时仍然存在争议,尽管英国在当时科技水平并不占绝对优势,甚至一定程度上落后于法国),而工业革命也确实给英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一开始并不明显,且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散,最终建立起“世界工厂”的霸主地位;无论是通过主动还是被动方式对工业革命的吸收,都对欧美亚非等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接下来是法国大革命。霍氏认为“它(法国大革命)比其他同时代的革命重大得多,而且其后果也要深远得多。”其原因有三:法国是当时除俄国以外欧洲势力最强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在先后发生的革命中,惟有它是真正的群众性社会革命,且最为激进;并且,在所有同时代的革命中,只有法国大革命是世界性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霍氏其实默认将拿破仑统治时期包含进了法国大革命。在那个时代,法国是欧洲封建君主制最典型的国家,因而,封建旧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势力冲突最严重、矛盾最大,因而,革命性也最强。
三、双元革命的过程:
狭义的双元革命只包括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其过程已经很熟悉;而广义的双元革命则远不只如此。英法过后的国际争端与战争、西方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运动和起义,既是双元革命的产物又是双元革命的蔓延。例如,霍氏在第六章《革命》中讲到,在1815-1848年间,西方世界发生过三次主要的革命浪潮,从地中海地区到北欧、北美大陆,再回到欧洲,第三次也是最大的一次革命浪潮,即1848年革命浪潮。至此,“1789年由一个单一国家掀起的革命,现在看来似乎已演变成整个欧洲大陆的„民族之春‟”。
四、双元革命的意义:
谈到双元革命的意义,绝对是一个很大的范围和框架,且不论双元革命至少包括了世界近代史上的两起重大事件,单从它的时间跨度——1789-1848年近60年的历程,就可知其影响不是三言两语可以概括的。
读完《革命的年代》之后,我对双元革命的影响又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双元革命对工农结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等领域的重大影响也窥见一斑。值得一提的是在对农业的影响方面,霍氏提出:“双元革命对土地所有权、土地占有权和农业的冲击,是本书所述时期(1789-1848)最具灾难性的现象。”对于这个观点,学生才浅,思考了很多,还是心存疑问。
我承认每一次政治或经济革命,统治方为了争取拥护,都必然会对土地政策作出新的规定和调整,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也不例外。霍认为,土地集中化和国有化的政策是农民日益贫困,被迫投入城市工厂,成为窘迫、境况悲惨的雇工,听起来的确有些残忍。但事实上,英国工业革命以前,圈地运动这一类使土地集中的政策自13世纪以来就存在,何以到了这一时期而“最具灾难性”呢?同样,在法国大革命之前,土地已经是高度集中在贵族手中了,土地问题已经非常严重,法国大革命期间,执政者极力解决这一问题,不断实行解放小农的政策,即使革命会使人们遭受战争之苦,革命以前的农民也不见得就比这一时期的农民好过。因此,霍氏的观点未免太过武断,我们可以把双元革命时期对农业的冲击当做农民经受的一种灾难,但究竟能不能堪称“最具灾难性”,还有待商榷。
第二篇: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范文模版)
努力促进信息化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
清华大学信息中心主任 蒋东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2-2022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这是一个高屋建瓴的重要论断,对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给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22-2022)》(以下简称《十年规划》)是围绕如何发挥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革命性影响这一核心理念而编制的,明确提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
本文结合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与相关专家就信息化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的有关讨论,从一个侧面谈谈个人对于《十年规划》的学习体会。
一、如何理解信息化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
知识传授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教育是以知识为工具教会他人思考的过程,信息技术对知识产生、传播、管理、利用的途径和模式的革命性的影响,必将反映到教育,引起教育的革命性变化。
1、信息技术改变了知识产生、传播、管理、利用的途径和模式
和造纸术、印刷术一样,信息技术改变了知识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造纸术让知识有了方便携带的良好载体,人类突破了口语的束缚,用文字将信息加以广泛传播;印刷术极大提高了书面信息的复制效率并降低成本,扩大了信息交流传递的容量和范围,让人类知识的广泛传播成为可能。信息技术同时改变了知识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人类知识的传播不仅突破了时空和容量限制,还突破了语言文字种类的限制,知识的传播不再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信息技术改变了知识的获取与利用方式,知识已经不必也不能都记忆在人类的大脑中。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与知识急剧增长,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知识创新频率不断加快,传统的图书传播载体和阅读记忆获取模式已经不能够应对当前知识激增的状况,必须采用信息技术革新知识生成、传播、呈现和利用的方式。随着云计算与大数据管理、移动互联与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应用,“知识就在手头”成为现实,知识已经不必也不能都记忆在人类的大脑中,外部海量存储的知识随需可得,关键是要掌握获取与利用的方式。
信息技术还改变了个人知识的自组织模式,引发了团体知识的社会组织模式的变革。随着知识载体从以往的单一书本形式转化为多媒体知识包,知识的组织形式从以往的线性排列转向超文本结构,个人知识的存储也由单一的内存(大脑)扩展到外存(在线知识库),传统的知识构建模式和组织模式已不能适应如此巨大的变革。充分发挥人类的联想机制, 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和知识构建方式,建立面向知识分享的社交网络,通过学习者积极参与知识建构、交流与共享,推动社会化的知识组织与共享模式,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发展与集体智慧的增长。
2、有信息技术能力成为信息社会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基本技能
信息时代需要“数字公民”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必要的信息技能,拥有信息技术能力成为信息社会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一项基本技能,培养能够适应数字化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公民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界的共识目标。信息素养包括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建构、协作交流能力等。面对数字化浪潮,只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学习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切实掌握信息素养,才能够在复杂的生存环境中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会学习的能力是21世纪“数字公民”安身立命之本。
3、信息化改变了教育生态环境,必将促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产生
教育信息化改变了教育活动的时空结构与教育形态。教育信息化让人人能够随时、随地、随需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已经不必拘泥于教室、实验室等场所,也不必拘泥于师生面对面的形式,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界限逐步消融,教育活动的时空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信息资源在社会中的分布形态和人们对它的拥有关系,使得人人可以享有优质资源和学习机会,使教师和学生拥有了平等的信息地位,迫使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大大推进了教育公平、教育民主和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进程。
教育信息化创新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必将促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育信息化推动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改变传统的教与学行为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对培养信息时代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提高教育质量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教育信息化开始深刻地影响教育模式与教育关系。信息社会的知识与知识、知识和知识人、知识人与知识人的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必将引起教育模式的变革,传统的应试教育、灌输教育模式受到挑战,当前的考试制度也将因为不符合知识生产力的发展而被扬弃,注重团队合作、重视探索探究的教育模式将因其符合信息时代的需要而得到迅速发展。教育模式的变革将引起教育关系的变化,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同伴之间的教育关系都将因信息化的到来而创新发展。此外,信息化对于学校的管理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优化教育管理模式,改善学校治理结构,也将促使新型教育关系的产生。
二、对教育信息化的几点具体建议
信息技术将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革命性的影响,这是不容置疑的方向性结论。为了促进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十年规划》提出了8大任务和5个计划,内容涵盖非常广泛;教育部今年初已经发布通知组织各类试点,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结合学习《十年规划》,建议优先推动如下工作:
1、建立教育云服务平台
建设教育云是《十年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一,规划中17处提到“云”,我觉得当务之急是建立教育云服务平台。教育云服务平台首先要为基础教育和中职教育学校服务,同时可为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服务,部分高校也可使用。
教育云服务平台在省级建立核心节点(根据当前状况建议部署物理的数据中心);区县建立服务节点(建议不部署物理的数据中心);市级中间节点可建可不建(根据各地教育行政管理具体情况而定,不建议部署物理的数据中心);在教育部建立共享交换节点,负责跨域服务的组织与协调。
教育云优先提供如下方面的服务:
1)教学支持:如面向农村学校的英语、音乐、艺术类课程教学和文艺欣赏等素质教育,解决农村学校这类师资短缺的问题;提供优秀课程资源和学科教学工具,辅助教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教育管理信息化:包括学校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教育电子政务系统,并实现学校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与政府教育电子政务系统的无缝衔接,准确掌握教育管理基本信息,加强动态监测。
3)教师交流与协作:为教师提供交流和教研协作的平台,解决中小学教师的“业务孤岛”问题,通过网络平台共同备课,互助学习、培训,共同提高业务水平。
4)家校沟通。让家长能够随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方便地与学校、老师沟通,特别要考虑合并校和家长外地打工带来的空间距离和流动性问题,教育云服务平台应提供面向手机的应用和服务。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学科软件
职业教育是当前国情下最能发挥信息化革命性影响的地方,因为职业教育没有基础教育的高考指挥棒,没有大学的重科研轻教学,并且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市场,和人才市场直接接轨,其绩效相对比较容易测量,即教育信息化是否提高了就业力。职业教育的学科软件,主要是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就业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够上岗,而不必再需要额外的岗前培训。这实际上是IT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即通过计算机仿真现实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让学生沉浸其中学习、训练,这对于学生在学校取得职业和岗位经验是非常有利的。举例来说,如果有一个旅游虚拟现实软件和环境,导游专业的学生进入其中学习,可以感受各旅游点的美景和文化,学习掌握各个旅游景点的知识和特点,还可以和同学一起合作训练职业素养与礼仪,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将能顺利进入工作状态。
3、构建高等教育信息系统开源软件联盟
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现在总体上处于平台期,从技术上看缺乏具有普适性的信息系统是其最重要的原因。因为没有公认的良构信息系统,导致高校信息化机会成本太高,并且因为对于预期成果没有信心,以致很多高校的主管领导和信息化主任不敢涉足信息系统,业务部门无奈只有各自建立自己分散独立的信息系统,校级统一信息系统建设基本上只是一种理想概念。先进国家在高校信息系统开源软件联盟建设方面已经走在前面,如SAKAI(开源的在线协作和学习软件平台)、KUALI(开源的高校管理信息系统),都已运作多年并且小有成效。构建符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的高校信息系统开源软件联盟,是促进我国高校信息化整体快速发展、突破平台期的重要措施,是促进我国高校信息化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需要政府、学术组织、高校和企业共同努力。建设我国高校信息系统开源软件联盟的基础条件正在逐步具备:教育部已经发布了教育管理信息(系列)标准第一批7个行标,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正在积极推动功能规范与技术架构的研究,如果在《十年规划》的框架下再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此事在“十二五”期间即可取得成效。
4、构建教育公共数字资源体系
在为编制《十年规划》调研的时候,看到一个很纠结的现象——一方面看到中小学乃至很多高职和普通大学的老师获取资料非常困难,另一方面却看到国家大力建设的数字资源库下不了“乡”,只局限在小众范围,受益面很小。因此,构建教育公共数字资源体系是当务之急,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举措。具体来说:对于国家投资建立的公益性数字资源,如CALIS等,要推动建立公共数字资源的服务联盟,以服务的覆盖度、广度和深度来考核国家投入的绩效,滚动投入,促进其发展;对于其他公共数字资源,重点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机制,政府制定好规划、政策和规范,由企业去建立资源并提供服,学校在政府的指导和资助下购企业提供的资源与服务。通过建立这样的机制,促进市场上形成几家标准规范、各具特色的数字资源企业,促进数字资源产业的良性发展。
5、建立教育社交网络
建立以学校实名制为核心的教育社交网站,依托学校固有的社交关系特点,充分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带来的数据优势,整合学校教学、科研、文化生活和社会服务相关信息资源,挖掘师生之间潜在的各种合作、交流社交关系,让师生能够便捷地在教育社交网络中建立起社交圈子,进行内容、知识等的分享,提高有效沟通的手段与能力,并通过教育社交网络的互联互通与兄弟学校的同学、同行进行更广泛的交流与协作。教育社交网络可以综合微盘、人人网、微博的特性,构建师生、同事、同学之间的学术与文化交流关系网络,打通教学、科研、文化与生活之间的沟通交流,并结合机构知识库、团队知识库和个人知识库的构建与知识管理,形成人-人、人-知识、知识-知识的有机网络,成为师生个人的知识中心、活动中心和社交中心。建设教育社交网络还可以为师生提供一块相对纯净的网络空间,这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
6、建设公益性教育网络
教育网络是为全国教育开展信息化应用提供基础支撑的公益性网络,必须由政府来主导,以保证其公益性、公平性。建设覆盖全国的公益性教育网络必须澄清几个误区:1)教育网络是业务网络,是支持教育业务的信息网络,不必是统一的物理网络,也不必是统一的IP网络;2)教育网络是运营网络,支持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及内部管理等各项业务,不是实验性网络,也不是科研网络;3)教育网络是国家公益性网络,不仅是教育系统的网络,因此要国家各部门协调一致来保证其公益性,不只是教育部的事情;4)教育网络是健康、绿色的网络,健康、绿色是信息内容层面的,要靠立法、监管与服务来实现,不是靠网络层及以下的隔离来实现。
对建设公益性国家教育网络的几点建议:1)统筹规划: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明确定位,建立多部委协同配合的统一政策和机制;2)分级实施:在统一的规划和规范下,中央做中央该做的,地方做地方该做的,不要越俎代庖,但要做好衔接;3)政策导向:如对中西部地区进行倾斜投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参与等;4)鼓励竞争:建立服务规范要求和准入机制,通过政策鼓励企业参与竞争提供服务,包括网络运营商、软件提供商、服务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等,都可以在遵循规范和准入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公平竞争为教育网络提供服务;5)加强监管:建立全国协调、联动的监管体系,强调执法、监管和服务,确保教育网络的公益性、公平性、可用性、健康、绿色、可持续。
7、推动教学科研的信息化应用
建网络、建系统、建资源,都是为了应用,没有应用起来的信息化建设都是浮云。《十年规划》明确提出了推动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目标:“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与改革试点,探索教育理念与模式创新,推动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探索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
通过大力开发整合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推动对课程和专业的数字化改造,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动学科工具和平台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意识与能力。
通过建设开放知识共享环境,促进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共享科技教育资源,推动知识创新。构建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平台,推进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加强共享型科研数据库建设,支持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区的协同创新。不断提高科研人员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科研的能力,推动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形成开放合作的科研机制,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8、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治理机制
当前阶段最为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教育部强有力的信息化管理体制:1)成立由部长任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主管副部长任执行组长(CIO),成员包括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如办公厅、信息办、规划司、财务司等部门正职领导;2)设立实体化的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信息办),作为独立的司局级机构,下设至少三个处:信息化规划处、信息化推进处、信息管理处,信息办主任由办公厅主任兼任,信息办设常务副主任(专职,正司级)主持日常工作;3)整合教育部与信息化相关的事业单位:成立全额预算制的信息中心作为教育部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维护的技术支撑机构,由信息办常务副主任兼任信息中心主任;成立另一个机构负责教育战线信息化的相关指导与支持职能。
教育部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如果理顺了,各级地方政府都可以参照着做——有一点需要区别的是,地方政府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维护的技术支撑机构必须整合成为一个,包括当前的教育信息中心、电教馆,乃至未来的教育云运行中心、教育网管理中心等,要整合为一个实体部门。
给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的建议是:1)成立校长为组长、常务副校长为执行组长(CIO)、主要职能处室一把手参加的信息化领导小组;2)成立实体的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信息办),信息办主任由校办主任兼任,信息办设置常务副主任主持工作并兼任网络信息中心主任;3)整合学校的IT支持机构,包括网络中心、计算中心、信息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等(甚至图书馆的IT支持部门),建立统一的网络信息中心,为全校师生、院系、部门提供优质服务。基础教育学校建议采用教育云服务,不必有专门的部门,只要设置分管领导抓;中职学校根据规模参考高校或基础教育学校。
教育信息化治理机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部门间的配合机制,即一个机构的IT治理模式,建议如下: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提出IT原则和IT投资的方案,由最高权力机构(如部长办公会、校长书记联席会)决策;业务应用需求由业务部门提出,由信息化领导小组决策;IT架构和IT基础设施由IT支持机构(如网络信息中心)提出方案,由CIO决策。此外,信息部门(包括信息办和网络信息中心)和业务部门(如教育部各司局、高校各部处院系)的具体配合机制、信息办和网络信息中心的协同配合机制也非常重要,这些决定了实施是否能够顺利进行。
9、建立合理的教育信息化经费管理模式
教育信息化经费管理建议采用运行经费与专项建设经费相结合的模式,具体包括:
1)运行维护费用:包括软硬件系统正常运行的电费、网络带宽租用费等资源消耗型费用,硬件设备维护费、商业软件服务费、版本升级费等服务型费用,支持软硬件系统日常运行和用户服务的人员费用,以及自主开发的应用软件系统的维护性、适用性修改与BUG完善的开发人员费用。该项经费应纳入机构的常规经费预算,按照拨付给网络信息中心。
2)基础软硬件设施建设费用:包括各种网络设备、信息系统运行需要的硬件设施(如服务器、存储、UPS等)和公共中间件(如门户、身份认证、内容管理、报表、搜索引擎等)、以及网络信息安全设施等购置与集成费用。由网络信息中心根据需要提出专项建设方案,报信息办论证审批后立项,由网络信息中心统一建设,专款专用。
3)信息系统开发与升级维护费用:由业务部门提出建设需求及申请,由信息办根据规划、经费等情况统筹考虑是否支持,然后组织相关业务部门、网络信息中心及咨询专家进行论证,确定建设模式(开发、购置)和建设经费并立项,专款专用。
10、设立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岗位序列
在人事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中,规定了“其他专业技术岗位主要包括工程实验、图书资料、编辑出版、会计统计、医疗卫生等专业技术岗位”,建议在此基础上,增设“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岗位序列,并在此基础上,由教育管理部门牵头,会同人事管理部门,研究确定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职务序列、人员编制,并制定该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与职务评聘办法,然后拿出计划持续推进,逐步实施到位。
根据人事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对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的规定: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岗位包括一至四级;副高级岗位分3个等级,包括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岗位序列可以根据工作性质分为设计开发和运行维护两类:设计开发岗位序列——程序员(13)、程序设计师(11-12)、高级程序设计师(8-10)、系统分析师(5-7)、高级系统分析师(1-4);运行维护岗位序列——操作员(13)、系统管理员(11-12)、高级系统管理员(8-10)、系统管理师(5-7)、高级系统管理师(1-4)。
第三篇:对革命先辈的敬仰
对革命先辈的敬仰
加区一小 六年五班 郭梦琦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能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也许你觉得很平常;在和家人们坐在一起吃饭、说说笑笑,也许你觉得很平常。可是,你知道吗?这些平常的生活是先辈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
1840年以后,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人民就没过上平静的日子,为了改变命运,中国人民浴血奋斗了一百多年,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崭新的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新中国的成立,凝聚了先辈们的艰辛的探索,无数英烈为之付出了生命。
革命先辈们不屈不挠、坚韧不屈的英雄气概,就如《囚歌》中的一句话,“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让我看到了革命先辈们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下毫不屈服的高大形象。
革命先辈们视死如归,永不屈服的精神,难道不足以让人敬仰吗?为了后人的生活能平静、幸福,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难道不足以让人敬仰的吗?我们一定要继承革命先烈的精神志向,不辜负老一辈对后人的期望,时刻准备着,为实现祖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贡献自己的青春,为壮丽的共产主义的事业而奋斗,让未来的祖国更加强大、美好。
缅怀先烈 继承遗志
加区一小 五年四班 李佳妍
当我戴上鲜艳的红领巾的那一刻,老师就严肃地对我说:“红领巾是五星红旗的一角,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染红的。”今天是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借扫墓之机,回顾过去,重温历史,我去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那森森白骨触目惊心,侵略者的暴行惨绝人寰,反动派对革命者的酷行令人发指。但我也看到了那些英雄在敌人面前的顽强不屈的精神!我们家喻户晓的赵尚志,杨靖宇,刘胡兰……还有更多的不为人知的无名英雄.他们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为了信念而献身了。赵一曼,一个看上去清雅、秀气却刚毅的女子。凶残的日本人不断地用鞭子抽打她受伤的伤口。在她的十指里钉竹签,拔出后还用烧红的铁签去扎,用热辣椒水和凉汽油交替往她的喉管和鼻孔里灌,用烙铁直接烙烫她的身体,甚至用类似凌迟的活剐——剥她的肋骨。这让我不寒而栗,令我发抖。在她被执行死刑时已是骨头外露,身体已多处炭化。一个女子,如何承受?而她做到了,为了持守的信念,为了持守的尊严。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他们的死挽回了我们民族的新生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屈辱和抗争的历史,更不能忘记那些逝去的先烈
我们是幸运的,生活在一个和平安定的年代。我们的国家正日益强大,越发受世人瞩目。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珍惜这美好的生活,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建设祖国。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们要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记住历史,好好学习用我们的知识去创造未来。缅怀革命先烈 做一个有道德人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第一小学五年二班 侯星宇
读着叶挺的《囚歌》、陈毅的《梅岭三章》、刘伯坚的《带镣行》......心情非常沉重, 又是一个让人怀念的日子,外面下着雨,有道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这让我想起你们——共和国英雄: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秋瑾;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堵枪眼的黄继光,守纪律的邱少云等等,“青山绿水长留生前浩气,苍松翠柏堪慰逝后英灵”。历史的长河记载了多少英雄的事迹,有多少人为了保卫祖国和家乡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你们走了,但的事迹会幻化成永不磨灭的丰碑高高矗立在我们后人的心中,你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献上这一束鲜花,表达我对你们无比的崇敬!”
今天早晨,我们学校组织大家进入中华文明网“网上祭先烈”的活动,就是希望同学们在瞻仰烈士的同时,汲取革命先烈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感人事迹,从而使自己成长为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接班人。此时此刻,我们悼念无数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英勇捐躯的英雄;品读革命先烈的信仰、坚贞、崇高和不朽;铭记源远流长的不屈的民族精神。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踏踏实实地为自己积极而幸福的人生作准备,勇敢地为将来服务和奉献社会蓄积力量,就是我们无悔的选择。让我们把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怀融入到爱校爱集体的具体行动中来,让小事洗礼我们的灵魂,让英烈见证我们的成长。
追往惜今,诉不尽我们对先烈的无限怀念,念不完我们对明天无限的憧憬,我们信心百倍,壮志豪情。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 我们一定要长怀感恩之心,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抱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自觉遵纪守法,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模范践行公民道德规范,完善人格品行,努力把自己锻造成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脊梁,我发誓: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保护环境,乐于助人,勤奋好学,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对革命先辈的敬仰
加区一小 六年五班 马云婷
清明节又到了,空气里充满了悲伤和悼念。人们早上起来手里拿着鲜花去碑前祭拜革命先辈。
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呀!它是由革命先辈的性名换回来的。“革命先辈永垂不朽”我想,这句话应该是形容先辈们最好的话了吧!“不朽”如果世界上真的有不朽,我想那是一种精神,对革命事业不惜一切代价包括生命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值得的我们学习的。我们应该完成革命先烈的遗愿,做一个积极向上、好好学习、懂礼貌的好学生。50年前,在中国这方热土上,无数的革命先辈为了新中国、为了人民的幸福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英勇战斗,直到就剩最后一滴血,也永不退缩,难道我们不应该为做一个中国人而骄傲和自豪吗?
对革命先辈的敬仰就算说一天也不会说完,因为他们的事迹太多了,我们只能送一束鲜花,让鲜花陪伴你们左右。还记得司马迁说过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你们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你们的死比泰山还重。你们永远是人民心中的好榜样,你们那不朽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我爱革命先烈》
加区一小五年四班 范伟昱
我爱革命先烈!我爱革命先烈!发自内心的呼喊。革命先烈多么伟大而令人尊敬的称呼。他们为中华民族做了多大的贡献。当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如果不是他们不怕牺牲,勇敢的斗争,我们能有今天的成就吗?┄ ┄
比如方志敏他被敌人抓去以后受尽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生活,他们给方志敏吃发了霉的米做的饭;一天洗漱和喝的水只给两碗┄ ┄ 但是这样艰苦的生活,环境依旧不能摧毁方志敏的坚强意志,敌人对他无计可施,就将他残忍地将他杀害了。那一年方志敏烈士年仅36岁。
我们听到这一个个真实的故事难道不会潸然泪下吗?可是,我们又曾想过,如果没有他们这些勇敢的革命先烈,我们现在的家园还会象现在这样吗?我们还会每天早晨高高兴兴的背着书包去上学吗?教室里还会传出朗朗的读书声吗?还会在家长和老师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牺牲了他们宝贵的生命才得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既然我们的革命先烈给我们创造了这一片土地,那就让我们接过革命先烈的旗帜,使他越来越美好吧!
清明节缅怀先烈
加区一小五年三班 关少铭
又一个清明节,又一个缅怀先烈的日子。我们来到了墓前,祭奠长眠在这里的先烈的英灵。
站在烈士墓前,我们心潮起伏,思绪万千。革命先烈们有的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为了彻底埋葬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前赴后继,英勇作战,抛头颅、洒热血;也有的在和平建设时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献出青春和热血。
先烈们,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是你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长城,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着拼搏。你们倒下了,但成千上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站起来了,他们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去继承你们未完成的事业;先烈们,是你们把对国家、对劳苦大众的爱化作战斗中同敌人拼杀的精神力量,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先烈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最需要的时刻,又是你们抛去了家庭和个人的一切,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把宝贵的生命无私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把满腔的热血洒遍祖国大地。
面对你们,我们怎能不敬佩呢?你们的丰功伟绩深深地刻在了史记上!你们的英名将与日月同辉,与江河共存!正因为有了你们这无数的革命先烈,我们先在怎能过上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呢,怎能有祖国的繁荣昌盛呢?
我们的好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想革命烈士一样长大以后给祖国伟大的奉献!同学们,让我们继承先烈的遗志共创美好的明天!
缅怀革命烈士
加区一小 五年四班 母洪佳
又一个清明节,这让我们想起为了革命的斗争事业,宁愿牺牲自己宝贵生命的烈士。现在想一想,我们的幸福生活是谁给我们的?没错是革命先烈们。因为有了他们这些无数的革命先烈,有了他们的崇高,有了他们的无私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环境,才有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他们拼命的战斗难道不是为了祖国的明天,祖国的未来吗?所以我热爱他们,我赞扬他们,我崇敬他们。他们为了革命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残暴折磨中,他们没有透露半点消息,宁愿死也要守住党的秘密,他们宁愿做光荣牺牲英雄,也不愿做苟且偷生的叛徒。
所以我爱烈士,热爱祖国,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自豪。同学们,在当前这个繁荣昌盛的时候,我们少先队员不能忘记自己的责任,我们应该来好好的热爱祖国,发扬祖国的光辉传统,创造出另一个灿烂的明天。烈士!国家!
五年三班 陈欣怡
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我们有光辉的一页,也有耻辱的一页。八年抗战我国人民受到了多少非人的待遇。日本的军官,士兵以残杀中国人为乐,并且还比谁杀的人多。经过八年多的努力,日本这头贪婪的,永远不知满足的巨狼,终于被我们这支钢铁般意志的队伍打走了。但在这场战争中我国死伤了多少生命呀!但是也让我们认清了一些人的真实面貌。无数的中国人,为了自己的生命,为了数不尽的金银财宝,他们不惜以无数条生民来换取自己的生命。我真的很想对他们说:“我们是龙的传人,龙是高傲的动物,是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弃别人于不顾。我们身为龙的传人,应该是一条好汉,而不是一条为别人看家的看门狗。”
当然我们也从这次战争中看到了铁骨铮铮的好汉,像董存瑞舍身炸石碉堡,邱少华在烈火的洗礼下一动不动,他们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只为换来中国的解放。生命多么宝贵呀!可是他们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为的就是早一些赶走日本人,让我们的同胞少受一点伤害。多么伟大的人啊!他们对烈士这个称呼当之无愧。
虽然他们光荣牺牲了,但是他们的精神将永垂不朽,而且还会被人发扬光大。建设祖国的担子降落在我们的肩上。请相信我们,我相信我们的历史越久,这种精神将会越浓烈,我们会把这种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加区一小 五年三班 韩伊婷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天,学校开展一年一度的扫墓活动。在去烈士陵园的路上,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没有一个人嘻嘻哈哈,也没有一个人打打闹闹,都是非常严肃而庄重的.顿时,我觉得天空阴暗了许多.到了烈士陵园悲壮的哀曲响彻云霄,整理好队伍,祭奠活动开始.首先是向革命烈士默哀,接着是学生代表感人的发言,这时我深深地被这些英雄的英勇事迹感动了,他们是祖国的自豪和骄傲啊!他们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英雄邱少云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1年赴朝作战,在一次高地潜伏战中,一颗燃烧弹落在了他身旁,火苗烧遍了他全身,为了身边战友的安全,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他忍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咬紧牙关,纹丝不动,在烈火中献出了年仅26岁的生命;日本鬼子向河北易县狼牙山地区进行扫荡时,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这五位英雄,为掩护群众和主力撤退,毅然决然地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最后,这五位英雄在班长马宝玉的带领下纵身跳下了万丈悬崖,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苍郁的松柏在低头默哀,静静的,你们躺在这里,犹如梦的山野,奏一曲无声的歌曲,长眠在这片黄土地下的英烈们,在无数次的战斗中,你们发扬了崇高的爱国主义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了捍卫主权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你们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究竟是什么力量鼓舞着你们呢?哦,是最光荣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促使你们将生死置之度外。而我呢,却连一点小小的磨难都经受不起。遇到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就大呼小叫,那一次,我在改正考试发下来的试卷,这是一份提高卷,我做错了好几题,马马虎虎地应付修改,然后拿给爸爸看,爸爸耐心地讲解,我听得不耐烦,生气地说:“你有没完没了,真烦。”爸爸严厉批评我,说:“遇到难题就绕道走,你这是逃避困难。和革命先烈相比,你还差得远呢!”是啊,生活在幸福时代的我,虽然谈不上战争时代浴血奋战,但连起码的学习困难都不敢去战胜,我是多么的渺小啊!
看着这些墓碑,我仿佛也看到了他们英勇作战舍自救人的壮观场面,那时的感受是用语言所不能表达的.如果,人真的有在天之灵,能听见我说的话那我想对他们说一声:谢谢,是你们顽强勇敢,不怕牺牲,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换来了新中国,是你们用鲜血换来了这美好的一切。
同学们,我们是时代的幸运儿,我们应该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懂得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我们要爱自己,更要爱祖国,我们要发奋学习,为她增光,为她添彩!同学们,让我们继承先烈的遗志,为家乡的建设、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共创美好明天!
先烈们永垂不朽!
缅怀先烈,争当四好少年
加区一小五年三班 周睿彤
清明节时,我来到烈士墓前,想起那些为解放祖国建设祖国而牺牲的烈士们,思绪万千。其中有一位最让我难以忘怀,那就是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的雷锋叔叔。
说起雷锋,大家并不陌生。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发表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轰轰烈烈的学雷锋运动。几十年来,每逢3月,人们就以学雷锋的具体行动纪念他。之所以几十年来雷锋被几代人学习、敬仰,是因为他有着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和情操;他的价值,在于他在短暂的一生中把火热的青春全部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树立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
胡爷爷在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60周年时对我们少年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作为新世纪的少年,人人都要争做四好少年”。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作为新世纪的小学生,肩负着祖国的未来,承载民族的希望。让我们每个人都志存高远,心怀天下,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让我们每个人都刻苦读书,苦练本领,争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让我们每个人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集腋成裘,涓流汇海,争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让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阳光下,争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只要我们坚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养成,文明的春风就会吹绿校园,吹满人间。
为了祖国明天更加美好的,努力吧!
发扬先烈光荣传统,争做文明道德学生
加区一小五年二班 张潇文
清明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今天,又逢一个清明节,又是一个缅怀先烈的日子。我们来到了墓前,祭奠长眠在这里的先烈的英灵。
到了陵园下,一眼望去,高高的烈士纪念碑旁,几个花环沙沙作响,那仿佛是先烈们发出了欣慰的微笑。在这青松绿柏之中,有几十个烈士长眠于地下。
走近烈士墓,站在烈士墓前,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革命先烈们有的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为了建立新中国而前赴后继,英勇作战,抛头颅、洒热血;也有的在和平时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献出青春和热血。
先烈们,在正义与邪恶的战争中,在祖国最需要你们的时候,你们抛去了家庭和个人的一切,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把宝贵的生命无私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把满腔的热血洒遍祖国大地!
那么,前辈流血牺牲,仅仅是为了让我们拥有一片晴空,呼吸自由的空气,欣赏这美丽的鲜花吗?不,他们希望的是受过深重灾难的祖国在我们的手中变得更加强盛、美丽。历史将革命的接力棒传给了找们这一代人,不过,我们还没有长大,肩膀还有些稚嫩,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扛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也不能做英勇搏斗等轰轰烈烈的大事来。但是,我们能做的事也有很多,比如:校园里,同学不讲粗话、脏话,不破坏公共设施,这是在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社会风气;尊重老人、关心和爱护比我们小的孩子,这是尊老爱幼;街道上,看到垃圾主动捡起,这是在保护环境等等。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就构成了两个金子般的字——道德。
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文明习惯,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吧!让先烈们发出会心的微笑。如果他们在天有灵,就请他们看一看,如今的社会是多么和平、多么美好。这样的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学知识、长才能、为祖国奉献的机会。先烈们,放心吧!我们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我们已经感受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要发奋学习,为祖国增光,添彩!
第四篇:浅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本 科 课 程 论 文
《当代教育思潮》课程论文
浅析德国“双元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学 院 专 业 年 级 学 号
姓 名
二○一四年六月
/ 7
浅析德国“双元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摘 要】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企业和全日制职业学校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职业教育模式。作为一种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职业教育不仅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职业素质,而且在世界各国享有声誉,它的成功经验尤其值得广泛推广。本文从对德国职业教育的认识出发,结合我国国情浅谈我国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借鉴与借鉴的困境。【关键词】德国 双元制 职业教育 借鉴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企业和全日制职业学校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职业教育模式。与学校制职业教育相比,双元制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所以深受企业和学徒的欢迎。作为一种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职业教育不仅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职业素质,而且在世界各国享有声誉,它的成功经验尤其值得广泛推广。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阶段,急需大量直接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术人员。职业教育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力量,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千百万劳动者的职业素质,还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的成败。由于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管理机制不健全、教育观念落后、办学机制不灵活等原因,导致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缓慢,并严重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因此,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在实践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之路。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认识
所谓的双元制,“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就是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符合社会行为规范和企业生产需要的技术工人的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的概念是由德国教育委员会1964年提出,该模式以培养现代技术工人为主要目标,同时注重学生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德国“双元制”被誉为德国二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成为了世界公认的最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之一。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性
1.两个学习地点――企业与职业学校
企业和职业学校,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两个基本培训场所。其中,企业内的实习场地又分为专为培训设置的实习车间和实际的生产车间。受训者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约占整个培训时间的70%左右。企业培训主要是使受训者更好地掌握“怎么做”的问题。他们在装配有必要教学设备的实习车间和代表现代技术水平的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培训,与企业一起成长,克服了学校实习场地常因经济原因使设备陈旧过时的弊病。这样能使受训者掌握较全面的职业技能,学会处理实际问题的本领,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管理机制,了解职业的行为规范,养成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规程的习惯,树立起自学的质量意识。
职业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主要解决受训者在实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教学时间约占整个培训时间的30%左右。理论学习中,职业专业课与普通文化课的比例大约是7:3。理论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相关的实践课(实
/ 7
验课、基本技能操作等),传授有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扩充和深化普通文化知识,以使学生达到12年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
2.受训者的双重身份――学生与学徒 由于受训者在两个学习地点学习,因而具有双重身份。在企业,他们是学徒。受训者初中毕业后与所选择的企业签订的培训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其在培训期间所应履行学徒的权利和义务。而在职业学校,他们是学生,继续接受义务教育中最后三年教育。
3.两类教师――实训教师与理论教师
企业的实训教师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是“双元制”的两类师资。实训教师,是“双元制”中非常关键的、起着重大作用的师资。这种专职的或兼职的实训教师,由企业提供。他们一般是完成“双元制”职业培训后具有五年以上职业实践的“师傅学校”的毕业生,或者是经“双元制”培训后具有两年职业实践的各类“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在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的考试后,方能成为实训教师。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则是经过四年专业学习及两年师范学习、再经过教学实习并通过再次国家考试的大学毕业生。
4.两种指导文件――《职业培训条例》与《理论教学大纲》 企业培训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职业培训条例》(实训大纲)进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则遵循州文教部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进行。
《职业培训条例》是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制定的。它是法令性文件,在全国范围内执行,以保证各类职业培训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统一标准。企业培训必须严格按照条例所规定的内容进行培训。尤其要使受训者在三年到三年半的时间内具有一种熟练的从业能力,即所谓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地制定、实施和这一段计划的能力。
《理论教学大纲》是由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制定的,按教学范围、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时间安排等内容编写。这是一个指导性文件,各州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改动。职业学校将依照各州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组织教学。
这两个文件,充分体现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以能力培养为主、以技能培训为主、理论教学为技能培训服务、学习内容的安排采取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方法以及采用模块式教学的特点。
5.两种教材――实训教材与理论教材 为保证技能培训的统一标准和质量,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出版了整套实训教材。实训教材根据职业大类编写出若干教学单元模块,每一单元模块又由教师参考书、学生练习册、习题指导书组成,并辅之以专用练习本、工作记录册、测验习题册、投影胶片、工作评估册、教学录像带、教学电影、实训组合教具(硬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技能训练能完全按照大纲的要求,科学地、系统地进行。而理论教学的教材则无全国统一的出版物。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增添新的资料,使教材不断更新以跟上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理论教学采取了以“专业理论”为主导的课程设计方式,另外开设的“专业计算”、“专业制图”及“专业实践”等课程,均围绕“专业理论”课进行教学,不讲纯数学、纯化学、纯物理,不搞以学科为体系的“三段式”教学。
6.两种考试――实训技能考试与专业知识考试 受训者经过三年或三年半培训,最后参加由工商协会或手工业协会统一命题的结业考试。考试由包括企业主、企业实训教师、职业学校教师及工会代表在内的考试委员会实施。考试中技能测试所占的比重很大。如工业机械工结业考试中,3 / 7
实践技能考试时间长达14小时;专业知识考试一般只考3-4门,总时间为5-6个小时。受训者通过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考试后,除可获得进入劳动市场所必需的技术工人证书外,还可获得企业的培训合格证书及职业学校的毕业证书。
7.经费的两条渠道――企业与国家 两种经费支持。学生在企业的一切培训费用完全自企业承担,并支付学徒工在整个培训期间的工资,培训学生是企业的应尽职责,根据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各州《职业学院法》、《职业培训条例》,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高等职业教育,并且受到相关行业协会的监督。因此,在德国,企业均把职业教育作为自己的事在操作,并将其培训投入作为是对企业未来的投资。职业学校的经费则由国家和州政府共同承担。
(二)“双元制”成功实施的优势
1、坚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德国法律规定:未满14周岁 不能打工,没有技术就不能上岗。于是,进职业学校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就成为一种实在的选择。
2、合理有效的用人机制
德国的企业根据自身岗位的 需要向社会招录学生,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的企业和岗位。当企业和个人达成一定的协议时,企业与学校的合作随即拉开。学生既成了企业的一名员工,又是学校的一名学生;既可以享受企业员工的待遇,又要接受企业的监督;既要接受学校的教育,又要接受学校的考核。
3、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
在德国,企业培训中有实训教师,职业学校有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无论哪种教师,都是经过严格的选拔而成就的精兵强将,他们跻身于职业教育,立足于国家大计,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严谨科学的课程设置
“双元制”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性能力,这也是能培养高素质学生的关键。科学的课程设计把实践环节安排到最重要的地位。
二、我国对“双元制”的借鉴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和德国在职业教育上开展合作。教育部准备力量开始研究德国的职业教育,成功地引入了德国“双元制”的成果,进行适合中国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双元制”探索。
(一)中等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变
新中国职业教育经历了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渐次出现,并列繁荣的艰难历程。随着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职业教育理念也在发生变化。中国传统的 “千军万马挤独木桥”造成了普通高中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差,加之普通教育的“择优”影响,普通高中的差生和落榜生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借鉴德国“双元制”理念,国家进行了教育理念的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4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部对中等职业教育定位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二)办学模式的借鉴
/ 7
1、升学模式向就业模式转变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初期,除了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外,多数还是靠去挤职教师资和对口高职的升学为主。很多职业高中在招生宣传的亮点上还是多少人考入了高校,这是在另一条战线上走升学教育的老路,因此,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在普高扩招后面临了巨大的冲击。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服务人才,才是具有职业特色的、紧跟技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教的关键。
2、理论模式向行动模式转变
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初期,不仅仅是升学教育,更是以理论学习为主。由于理论基础、理念思维和物质条件的限制,很多学校的中等职业教育还在理论上停留了很久。经历了中职教育纯理论阶段,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引进了德国“双元制”理论,从上个世纪开始,国内中职开始探索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增加职业教育的实践活动、加强专业实训、开展项目式教学。
3、着眼现在向注重发展模式转变
教育上借鉴核物理产生了知识半衰期理论:一方面在爆炸性地积累和增长,另一方面又在急剧地更新和老化。过去的中等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就业率的现阶段技能教育,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理念,在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注重学生的就业后的发展能力,是中国中等职业教育模式转变的必然。
4、单一专业向综合发展模式转变
社会分工和生产流水线造就了人类经济腾飞的辉煌阶段,应付基础制造业为主的经济形式,学生可以“一专”甚至是“专一”,学生取得相关的专业资格就可以谋生。但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化导致知识爆炸,经济全球化导致竞争、生存的艰难,学生就业的后续发展不是“一专”或者“专一”能够适应的。培养综合职业技能,为学生就业后的生存就成为当今职业教育界的共识。德国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经历了从资格到技能再到综合能力的转变,形成了现在以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为主流的“双元制”综合职业技能的教育模式。我国在这方面不但进行了借鉴,根据学习型社会建设,还提出了奠定从业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教学方式的借鉴
1、教学内容:“技术至上向职业至上”转变的借鉴。
根据职业高中招生的实际情况和职业高中学生毕业社会的需求,我们曾经重在于职业高中的学生进校学一技之长,这种观念在有一定阶段上是正确的。但“技术至上”的中职专业教学论面对现在的时代越来越枯竭,没有生命力,学习德国“双元制”,推行职业学校教学、学习“职业至上”,为学生的未来着想,实现中职毕业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2、教学原则:“知识导向向行动过程导向”转变的借鉴。韩愈说:师者,传到授业解惑也。教学是知识的传授曾经是我们教育的传统:重视老师的讲,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体;轻视学生的活动,学生被动地接受。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理念,推行“行动过程教学”原则,国内进行“项目式”教学,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做中学”,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3、教学组织:“单一学校组织向学校企业的双元”转变的借鉴。
德国职业教育组织形式的学校和企业“双元”责任,是的高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我国自20世纪后期,逐渐改变职业学校单一的培养模式,建立了职业高
/ 7
中学生多种渠道的实习实训制度。首先,实行工学结合,使学生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其次是探索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学校与就近适应的相关企事业定期实习。第三是校办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实训的校内实训基地。第四是国家明确建立了“2 1”的职业高中办学模式,职业高中在校学习两年,第三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把定岗实习的成绩纳入学生毕业成绩的范围。
(四)师资队伍的培训
由于多年的积淀,我国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足,教师培训投入不足,培训内容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不相适应。德国职业教育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实行专兼职教师制度、加强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双师型教师比例大。借鉴德国的教师培训经验,我国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专业化发展,兼职教师的使用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取得了加大的变化。学校可以通过引进行业企业专家、鼓励教师参加企业锻炼、推进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等措施来加以改善目前的师资结构问题,建设了一支力量雄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双师型的教学队伍。
三、我国借鉴德国“双元制”困境
虽然我国一直在借鉴德国双元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真正要使职业教育达到德国那样的地位,还有很多困境。
(一)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还不高
读普高升学是中国教育的大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侧重于普通教育,加之20世纪90年代高校的迅速扩招,传统的升学观念表现得还很突出,即使是成绩很一般的孩子,家长宁可让孩子去挤高考的独木桥,也不让孩子去读职业高中。近年来,职业高中回归就业教育,而很多职业教育在学生就业出口上没有解决好,加之各类私立职校短期营利性效应的影响,社会对职业高中的看法褒贬不一,家长、学生、社会对职业高中的认同度不高。
(二)教育投入的影响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实行了生活补助,免除涉农专业的学费,对六类困难学生予以补助,四川省对藏区和彝区还实行到内地就读中职全免费的政策。但对职业学校本身,各级虽然在投入,但与学校的设施设备需求相比还不足,加之物价上涨的因素,学校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学校自身造血功能参差不齐,职业教育还主要靠政府投入。
(三)中等职业学校内部推行双元制的阻力尚在
双元制以学生的时间活动为出发点组织教学工作,教师不但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求教师要成为“双师型”教师,加强教师的教学活动突入,现阶段我们的中职学校还有大部分教师不能成为双师型教师,他们面临教学方法改革的艰巨任务,会产生校级态度。其次是学校的实训设施设备的不足或者是落后现时代,导致部分教师对学生技能教学产生懈怠心理。第三是学生对实训课的重视程度也影响双元制的效果。
(四)企业对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投入不足
/ 7
企业对职业学校学生教育的响应并不都是积极的,即使在德国也只有85%的企业愿意和职业院校合作,发展职业教育。我国的企业行业企业对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积极性不高,行业企业的专家到职业院校兼职任教的积极性不高,不少企业认为“教育和培养人才是职业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没有将眼光同时投入到市场和职业学校两个人才来源地;只想“伸手要人才”,很少或根本不想“参与培养自己所需的人才”;没有认识到企业是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企业有对职业教育投入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王雅君,《从德国“双元制”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2.王宇东,《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
3.王轩,《试论德国“双元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4.《实践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再思考》 5.百度百科:双元制教育 / 7
第五篇:德国双元制学习心得
德国双元制学习心得
机械技术系 尹云龙
2022年3月,我参加了黑龙江省第三期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赴德国培训班学习。这次赴德国职业教育培训及考察活动,是我院有史以来第一次如此庞大和广泛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国外学习活动,团队共计11人,由教务处长带队,五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2月22日临行前由省教育厅领导开会强调学习的意义和要求,学院主管教学的张迎副院长亲自到机场送行。
这次学习活动,主要在德国itw学院(柏林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我们的到来,受到了校方的热烈欢迎。在培训期间分别考察了柏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柏林能源与环境质量检测职业技术公司、柏林工商行业协会等与双元制有关的学校、企业、行业职能部门。并参观考察了西门子柏林,宝马,格拉苏蒂朗格表业纪念馆等世界顶级企业,具体行程如下表所示:
在学习过程中,团员们结合国内的实际和工作中的体会,认真思考,踊跃提问,德国老师们都给予了很好的回答。参观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由于各参观场所相互距较远,交通涌挤,1
参观时间十分有限,相当部分只能是走马观花。授课的内容上十分丰富,较为广泛,许多内容只能囫囵吞枣,对学习的理解也是很肤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谈此行的收获。
一、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概况
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根据权威组织的统计,德国大学毕业生占同龄人的比例仅为20%,将近80%的年轻人接受的则是职业教育,并以此走上工作岗位。正是通过成功的职业教育,为“德国制造”提供了大量优秀的产业工人,也成为德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在德国,职业教育的规模很庞大,很正规和也很全面。确切地说德国人从小学毕业就可以开始选择自己的职业道路。小学毕业以后他们可以选择一个向职业化方向发展的中学或者一个普通的。而在中学的学习结束后,就可以选择上职业高中或者普通高中了。在2
普通高中生毕业以后,学生们选择上标准的大学或者高等职业学校。
“双元制”有两个不同于许多国家职业培训常见的纯粹学校培训的特点:
一是学生大部分的学习不在学校里,而是在生产场所或服务性企业中进行,或在一个企业里,或在一种自由职业的实践中,或在公共事业中。受培训者有时候离开实践去上职业学校,所以同时也是职业学校学生。这些人每周大约3一4天在企业里,大约1一2天在职业学校里接受培训。
二是培训由企业和职业学校两个培训承担者负责。二者在德国分属不同的部门管辖,其中,联邦法律管辖企业中的培训,而学校领域里的培训是各州的事情。企业中的培训在合乎技术要求的机器和设备前进行,较大的企业都有自己的徒工培训车间,较小企业中的受培训者直接在工作岗位上接受培训。德国各州学校法规定受培训者必须上职业学校,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在专业理论方面促进和充实企业中的培训(专业课程)和扩大受培训者的普通教育。学校培训的内容三分之二是专业课,三分之一是普通教育课。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有两个学习地点即企业和职业学校;有两种身份即学生与学徒,在企业,他们是学徒,而在职业学校,他们是学生;有两种考核即实践技能考试与专业知识考试。双元制的考核分为中间考核和结业考核两种,从考3
核内容上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种。通过考核的学徒工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成为该工位上的合格技工。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及证书发放由各行业会负责。可以说,德国“双元制”把职业教育的纵向过程鲜明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企业培训,一部分是学校教育。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表面上由不同的主持者负责,各自独立,其实二者之间存在很密切的关系。
二、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给我们的思考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学生技能学习、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大部分职业学校实行的校企合作正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把学校教育同企业生产紧密结合,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真实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加之以相关必要的学校理论教育,就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他们的“资格”,决不是单纯的一种学历文凭或证书,更重要的要懂得操作应用,有动手能力。
1.建立机制,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法规政策上的支持 德国职业教育发展遥遥领先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教育分流机制比较合理,在小学毕业时就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合理的分流,初中毕业时再次分流,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能4
力差异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类型,并没有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奇异现象,大部分学生都选择接受职业教育。
2.深化校企合作,切实贯彻产学结合的发展思路 德国的“双元制”,其核心理念是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并非常重视行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并不是停留在接收毕业生的低层次上,而是全面参与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真正实现了校企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职业学校师资力量 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其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他们对职业学校的教师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还要具有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建立了一套有利于师资队伍发展的教师资格认证系统,对专业任职标准、资格认定制度、师资培养模式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从而规范了职业教师队伍,确保职业教育的高质量。
4.构建多元教育体系,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
德国等发达国家都采取了相关措施,增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通融性和互补性。如德国许多州规定,具有中等职业教育和继续职业培训资格的学生可报考大学。德国的职业教育都实现模块化课程与教学,学生所学课程、所取得的学分、获得的证书、文凭无论是在职业教育体系内外,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相互承认。这些举措为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教育要求提供许多便利,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5.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轨,建立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德国建立和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学生必须获得相应的文凭或资格证书才能够就业,我国可以借鉴这一经验。德国的职业教育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统一并轨,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技能的特点。而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目前我国的职业院校的毕业文凭只具有学历证明作用,如果要取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还必须另外到其他培训机构接受职业培训,这实质上是弱化了职业院校的就业培训功能。
6.改革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断探索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本质上就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培养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和服务人才。德国的职业教育能真正以能力为本位,构建符合企业需要和生产实践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体系。德国的“行为导向”教学改革策略强调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位,遵循“知识够用,技能实用”的原则。这与我国现行的以理论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大相径庭,对我国职业教育探索合理的教学模式有重要的经验借鉴意义。总结
德国的职业教育是十分成功的,经验是十分丰富的,他的显著特点就是职业教育与生产紧密的结合,学校与企业的深度6
合作。但由于国情不同,体制机制的不同,工业发展的水平不同,决定了我国职业教育不能照搬德国的“双元制”,而是要围绕“与生产紧密的结合”和“校企的深度合作”来举办职业教育。我院结合中职示范校建设工作,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应该围绕这二个核心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