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有什么》教学反思
在教学的过程中,因为考虑时间的关系,燃烧新鲜土壤,采取教师演示,生观察,其他三个实验学生自己操作。
学生在实验中是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结论,但是需要借助教师的帮助来总结。
三年级科学土壤里有什么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让学生通过亲历活动,能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从多 种角度对土壤进行观察,从而认识土壤的一些特性,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土壤不是单纯的物质,它是由空气、水、沙、黏土、无机盐、腐殖质等成分构成。
在探究过程中他们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小学科学五年级土壤中有什么教学小结反思
《土壤中有什么》这节课的内容很多,主要分四个部分:观察新鲜的土壤、观察干燥的土壤、研究土壤的沉积实验、了解土壤与生命的关系,内容相当多,所以进行简单的引入后可以直奔主题了。
学生对土壤并不陌生但是没有系统地认识,所以在课堂上观察新鲜泥土还是必要的,里面有动植物的活体和残体,会给学生带来惊喜,但是在喜悦的同时记录也相当重要,可以采用多种记录方式,如文字和图画。
观察干土壤,要求学生用牙签把颗粒大小分清楚,学生感觉有难度,但是如果我们用手去触摸、去感觉,学生的印象很深刻,在这个时候引入地质学家区分颗粒大小的标准,看直尺上一毫米的刻度,再用手比划两毫米有多少大。
根据颗粒大小的标准,学生自己对土壤进行分类,他们会发现黏土太小,无法用肉眼区分,引出“土壤沉积”实验,这个实验采用教师小组实验,将干燥的土壤放到水里学生会发现有气泡出现,“这个说明了什么
学生很容易想到是空气,对于土壤的沉积实验时间比较长,教师事先准备好一份。
土壤在沉积的过程中,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沉积好的那份。
课的最后一部分,是关于“土壤与生命的关系”通过土壤的横截面图,让学生了解生命和土壤间的关系,渗透热爱土壤的思想。
这节课我感觉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让学生观察将干燥的土壤放到水里有什么发现,较多同学发现了气泡,知道了土壤中有空气,比我预想的要成功。
小学科学五年级土壤中有什么教学小结反思
教材分析
《土壤中有什么》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是属于地球与宇宙部分的内容。
覆盖于地球表面的土壤,对于学生来说司空见惯,大部分学生已经知道土壤的作用,但是他们可能没有考虑过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本课的教学活动承接《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阅读过的科普读物、接触过的实验器材不多,但在课堂上能积极参与学习,只是个别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
教学目标
1、了解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成土壤。
2、掌握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3、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4、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引入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三、土壤和生命
四、课外拓展活动
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又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吧
把土倒在纸上进行观察。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
我们观察到了什么
2、观察干燥的土壤。
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
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
图片出示:放大后的沙砾、沙、沙粉和黏土颗粒。
3、观察土壤的沉积实验。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
试着解释为什么会这样的顺序
4、延伸、小结。
土壤里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物质吗
现在我们能解释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了吗
1、讨论。
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我们
怎么解释这一观点
说说自己的理由,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2、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讲解。
3、说说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阅读《我们的土壤妈妈》。
2、学生猜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腐殖质、盐分
学生阅读学习。
小结。
板书设计
土壤中有什么
腐殖质、盐分教学反思
科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科学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既包括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也包括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注意挖掘科学的人文内涵,渗透道德和价值观教育,让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知道珍爱并善待生命,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在《土壤中有什么》一课教学中,我对德育融入科学教育的做法进行了实践,效果良好。
大班科学泥土里有什么教学反思
今天上的科学课《土壤里有什么》,我先带领幼儿来到后面的操场上,那边有一块泥土地,我们今天就要在这块土地上活动,幼儿亲自参加挖土活动感到非常兴奋,现在社会的孩子,他们平时远离自然,现通过挖土活动获得的有关土壤的信息,真实可靠,幼儿深信不疑。
在挖土过程中,幼儿不怕脏,用眼看、手捻、鼻闻等多种方法来进行观察,真切地体会到泥土的芳香,对土壤里存在的物质也感到很好奇。
在 -室的时候,我让幼儿把挖到的东西装到早就准备好的容器里,把它们带到了教室里来给幼儿观看。
在回到教室后,我让每组派一名代表来说说自己在挖掘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什么,并要求他用完整的话来进行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对那些讲述不完整的话进行纠正。
我把幼儿挖掘到的东西选了几样有代表性的,给幼儿逐一进行介绍,如:蚯蚓、蚂蚁、西瓜虫等,让他们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并让他们知道泥土有很多的养分,是许多动植物生存的基础,。
还告诉它们蚯蚓在快下雨的时候它们会游到外面来。
幼儿对本次活动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但在室外观察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1.部分幼儿不知道如何观察,觉得土壤里没有什么,需要耐心指导幼儿观察。
2.对幼儿思想教育,把实验时翻动的土进行复原,不得伤害其他的生物。
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吾日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可以这么说,是不断的反思,成就了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教学反思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引起教育理论和实践工的高度关注。
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和自身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和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
一个教师,只有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教学反思的涵义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观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反思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专家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一个优秀的教师就是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积累经验,在经验中学习而不断成长起来的。
而进行教学后反思的总结提炼,是教师个体有效进行反思的综合表现和快捷的训练方式。
因此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更需要做的是反思教学,反思应是每位教师所必备的。
如何进行有效的反思
这就需要我们明确反思的意义,反思就是对教学经历的再认识,就是对“失”的反省,对“得”的归纳。
二、教学反思应遵循的原则
(一)及时性原则
一节课过后要趁热打铁,及时的回忆、反思并及时记录自己的思维闪光点,要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教育灵感和感受,并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
(二)持久性原则
要系统、全面地积累经验并使之升华、凝结,必须以大量的课后反思为基础,这就需要老师们写教后记像医生写病例报告一样成为一种基本的职业习惯。
锲而不舍,在持之以恒中提升水平,把教师闪光的智慧之珠串成精美的教育之链。
(三)简约性原则
课后反思要及时记录,但不是写长篇巨著,讲究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要突出重点,捕捉亮点,抓住要点,在言简意赅中有所收获,切忌面面俱到、主次不分。
(四)交互性原则
教学反思要重视与专家、同行、学生的对话与研讨。
采用专家诊断、同伴互助、学生反馈等方式,通过交流互动,学习他人长处,在思维碰撞 -同成长。
(五)探究性原则
记录的课后反思内容和问题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紧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才能与时俱进,格物致知。
(六)发展性原则
教师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当我们重复教授同一个内容时,要结合前几次课后反思中记述的情况和感想,科学施教,之后再认真写课后反思记录,要不断在教与学的方式上、教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上有新的突破,重在提炼与升华,在循序渐进中逐步提高。
三、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基本方式和具体内容
(一)教学反思的基本方式
1、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指教师自己通过收集来自不同方面的信息资料,对一个特定的问题进行反思。
它通过反思教学日记、录音录像资料、他人(包括学生)对自己教学的感受、他人的教学经验等方式进行,通常采用的研究方法有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案例研究等。
(1)行动研究式
行动研究式的反思要求教师立足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从问题出发,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做到教学和研究合二为一,变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为教育教学研究的过程。
行动研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一个不断循环渐进的过程,即教师发现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步骤,采取有效的行动;行动结束后对实际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进而又发现新的问题,制定新的行动研究计划…。
教师就在这样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2)叙事式
教师的反思离不开教育实践,正是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育世界的不断追问,对所怀抱理想的不断思考,对所从事教育意义的不断追寻,才有了教师的成长。
传统教育理论将许多教育问题从教育实践中抽拔出来而概念化抽象化,产生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隔离。
教师专业发展实际上就是把这些教育问题的学术研究放回到鲜活的现实中,使理论研究返回思想的故里,使教育研究融入实践的滋养。
这就离不开叙事研究。
(3)案例式
案例式教学反思就是运用一个教学案例来说明蕴涵其中的教育教学原理。
编写案例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培养自身的洞察力。
要从分析教学任务的目标出发,多方面地获取有关信息,做教学的有心人。
第二,交代教学背景。
因为任何一个教学案例都有它特定的时空背景。
第三,要分析案例的价值。
每个教学案例都充满了决策时的理念与困惑以及为此所作出的多种诠释或理论阐述。
第四,发挥案例的作用。
除了自己编写案例外,还要注意研究他人编写的案例。
开展教研活动时,各位教师拿出各自的案例,展开交互式讨论和开放式探究,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通过编写和研究案例可以促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同时还可以分享同伴的经验。
案例是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众多的案例为教育学、心理学和课程论提供了佐证。
案例是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一把钥匙;案例是教师业务进修的一架梯子;案例是教师学习理论和研究理论的一块肥沃的土壤。
2、合作性反思
合作性反思则是指教师通过与他人(管理者、教师、科研人员、学生等)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的对话和研讨,如教研活动、教学观摩、师生座谈等。
通常采用的方式有对比式、参与互动式、观摩式等。
(1)对比式
在进行有对比的反思活动中,就同一教学内容可以借鉴两位或更多位教师来进行对比,先通过听课或集体备课对每节课的深入观察、比较和分析,改进方法,再通过课后的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参与互动式
参与互动式的反思,是指参与式教学与互动式研讨相结合。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既可以与专题主讲人或公开教学的当事人直接对话,也可以与其他教师相互切磋,有意识地让自己在活动中进行反思,在交流中学习他人的长处,生成新的教学理念,达到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提高。
也可以通过向学校骨干教师(也可以是专业研究人员)咨询,了解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请专家加以诊断;也可以请其他教师同行听课,集体会诊,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3)观摩式
观摩式通常指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上示范课,其他教师观摩,课后与其他教师共同切磋和进行反思,最后由教研员(或专业研究人员)归纳点评。
由于新的教学理念变成了教学实例,转化成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加之授课教师与听课者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新理念下的教学行为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和理解,教师不仅知道怎样做,还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除现场观摩外,教师还可以观看有关示范课的录像,观看时可采用微格回放的方式,就上课的精彩片段或“败笔”进行回放,让观摩者认真研讨,剖析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不足。
在观看录像的过程中,专业研究人员和教师一起边看、边评、边议。
观摩课能促使教师多听、多想、多问和多做,通过反思、感悟和行动来增进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二)教学反思的具体内容
教师经历教学实践后,教师总会产生一些难忘的感知,或多或少,或“得”或“失”。
1、特色是什么
教学特色是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
独具特色的教学,给人的感受是别样的,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
它蕴含于诸多要素之中:在教学理念上,看主体地位的突出,看教学层次的呈现,实践活动的安排;在教学方式上,看学生参与的程度,知识获取的过程;在教学效果上,看教学目标的落实,创新意识的培养。
2、“精彩”在哪里
精彩的教学片段依附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别有风味的氛围营造,得心应手的教具应用,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别具一格的智能开发,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留有悬念的课尾总结等。
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3、“偶得”有哪些
教学的偶得是指教学过程的意外的收获。
意外收获往往来自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对面学生异想天开的“发问”,教师如何应付;面对学生的歪答,教师如何引导等。
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学生“创新的”火花捕捉:学生发生问题的独特渠道;提出问题的独特途径;分析问题的独特思路;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等等。
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4、“缺失”在何处
上完一节课后,教师总会感慨课堂上有这样或那样的缺失。
哪些内容处理不当;哪个环节安排不合理;哪一重点突出不明显;哪一问题设计不科学;哪一合作落实不到位;哪一交流时间不充分;哪一语言评价不得体等。
5、“效果”如何
每一节课后,应认真反思教学预案的实施情况。
通过本节课教学,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的效果是否良好,教学的组织是否科学,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
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为今后再教学这一内容提供借鉴。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四、采用有效的策略,培养教师教学反思的能力
(一)让教师塑造反思的意识,营造全员反思的氛围
学校管理者要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机会,积极向教师传播反思的理念,在全校建立起全员反思的氛围。
教师们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容易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自己往往还意识不到;形成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也不能及时总结提炼,究其原因,是个人还没有树立起反思的意识,集体中还缺少反思的氛围。
因此必须承认教师是有潜能的、可持续发展的。
这里的潜能不仅是指教师先天具有的而尚未显现的能力,更主要的是教师的尚未激发的与自我发展相联系的能量和兴趣。
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只有激发这种潜能,才能由外因转化为内因,焕发出强劲的动力,推动教师主动积极投入工作,不断完善自己,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
而推动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对策就是学校管理者应创造一个适宜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着眼于激发和培育教师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师在这环境条件下,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能,充分发展个人的特长和创造力。
因此,上述从各方面加强教师之间、组室之间、学校之间的交流,还是为了这一点而服务,让教师在反思的氛围下受到内心感染而融入集体中去。
(二)让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教学反思,提升教师教学反思的深度和广度
1、关于对教学事件的反思
教育事件是教育教学事实真相的表达,它能超越时间和概念体系,说明教育实际中的真实情况。
教育事件虽然没有直接的真理或理论价值,但具有人的生命意义与精神的占据,具有实践的生机活力,是教育教学的血肉之躯。
事件是突发的、不规则的、个性化的、未经设计的;同时,事件也是具体的、流动的、历史的、清晰的。
教育就是这样一系列教育事件的组合。
每个学生都生存或生活于各种各样的教育事件之中,每个事件都是个性化的独特境遇,都是师生间或生生间点对点的教育关系。
教育事件是最为生动、最为稳定、最为常见、最为重要的境遇。
所以教师的教育反思往往关注学生在教育事件的境遇中生长,侧重于境遇的独特性。
事件的中心词是“事”;事的主体是人。
对教育中的事件的研究旨在通过让学生发现问题、形成能力、学会做事,生成态度情感价值观,并确认自己的存在,促进人不断的生长与生成。
2、关于对教育对象的反思
从学生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结果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保证。
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和需要,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
反思型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和自己的行为,不时地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在课堂上他们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自己的观察,并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理解程度和行为来度量教学目标的达到程度。
许多优秀教师正是通过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效果来调控自己的教学进程和教学行为,并把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自己教学成效的日常反思尺度。
因此,来自学生方面的反思无疑会增进教师更理性化的教育行为。
3、关于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师的反思不仅可以针对某一个具体的教育事件、教育行为,还可以在一个教学阶段结束后,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的分析、评判。
这也是一种反思,是对一个持续实践过程的反思。
教学是教师每天所从事的日常工作,在日复一日的活动中,我们往往容易疏于思考,使鲜活的教育过程变得机械化、程式化。
对日常的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考察,就是要打破原来近乎沉寂的平静,将所有理所当然的理念悬置起来,以怀疑、批判的态度重新审视它,以积极的心态分析过程与结果的教育意义与价值,反观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
4、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植物有哪些相同点教后反思
植物有哪些相同点: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教后反思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观察过程中成功在什么地方。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哪些收获(知识方面的、情感方面的、能力方面的)。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哪些改进的地方。
如何有效实施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回顾与反思
幼儿园新课程中的学习活动是以“主题”形式进行的。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体会到:主题式课程的确为孩子和老师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学习内容和教育内容,但也同时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
在一个主题实施结束后,我们有必要对主题的实施情况作一回顾总结,以更好地通过各种适宜幼儿操作的途径,对相应的主题进行深入探究,更好地发挥主题活动中的主动性和互动性,真正促进孩子的发展。
那么如何来帮助教师实施主题的回顾呢
我们可以通过平时主题活动中教师难以把握的观察点、主题教学中提问的设置等结合具体案例来帮助老师回顾主题,解决实际问题。
以下结合我们小班级部开展的“让爱住我家”主题回顾,和大家分享我们是如何进行主题的回顾。
序曲:围绕“让爱住我家”的主题,小班的老师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了主题回顾活动。
在轻松的游戏“爱的表达”中活动拉开序幕。
在主持人的讲解下,教师们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诠释了自己对“爱”的理解。
轻松的氛围、幽默智慧的肢体语言,充分显示了年轻教师的朝气和思维的活跃度。
一、结合主题网络图,从主题开展各侧重点小结主题实施情况。
在主题实施前,我们会根据幼儿发展情况、季节及节日等预设主题活动,初步形成基础课程主题方案。
以“让爱住我家”为例,我们预先设计主题网络图及主题实施时间,并结合网络图将主题的侧重点分散到各周,形成有重点、有内容的实施计划。
在主题回顾中,我们先围绕每周开展的小主题进行小结。
比如“让爱住我家”这个主题共实施了四周,每周都有各自的侧重点,通过语言、科学艺术小、沙艺等多种活动形式的开展,引导孩子们从爱自己引申开来,逐步尝试了解自己的家庭成员,爱家人、爱周围关心自己的人,最后延伸到能关心自己的家人,愿意为自己的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结合主题中的环境回顾主题实施情况主题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环境是为主题而创设的,而主题必须依靠环境才能更深入,更具体地开展。
在环境中实施主题的进展,进行环境与幼儿对话,将更有效地推动主题的开展,促进幼儿的发展。
开展主题教学中,各平行班都会创设和主题相符合的环境,但是各班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有自己的特色。
在回顾中,教师围绕自己在开展主题教学活动中如何巧妙地创设环境畅所欲言。
实录:袁老师:我们班的环境主题是以“LOE”为主体渗透贯穿整个墙面,其中主要结合了主题网络中的“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在墙面上展示了宝宝的全家福以及宝宝自己画的“帅爸爸”“靓妈妈”,同时让孩子和爸爸妈妈一直了“我家在”的块面,目的是理解自己家的住址,增强宝宝的自我保护意识。
殷老师:我班以无锡的新风貌为主线。
整体设计以快速内环线贯穿强面,并根据主题的递进不断丰富环境内容。
自然角的亲子“水果娃娃”也体现了“家”的主题,体现出家人合作的快乐。
黄老师:我班在环境的设计上,从传统的“三代同堂“入手,不仅体现“我爱爸爸妈*内容,还通过孩子的送给爷爷奶奶的眼睛盒激发了对爷爷奶奶的爱。
在墙面内容布局上体现出一家人成员的丰富。
周老师:我们班的环境是围绕“爱的一家”做文章。
我们在设计时把家庭成员围成一个“大家”,其中“爱的甜甜画”德望能够块面不仅表现了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也充分表达了孩子对父母的关爱。
通过以上教师对自己班级环境创设的一个小结,可以看出主题环境的创设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它始终贯穿着整个主题,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随着主题的不断深入而逐渐丰富。
而教师们都以幼儿发展为本,抓住了本班孩子的兴趣点,结合主题“爱”创设了适合幼儿发展的、支持性的环境,并力求将环境与课程相匹配。
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重视环境在组织实施中的作用,每一步都是孩子经验提升的体现,每件作品都是孩子学习参与的写照,每一次成功都凝聚着教师和孩子的智慧、劳动和创造。
三、关于教师在主题进展中的反思和困惑。
每个主题活动的进展,我们都想让孩子有所收获,不管是在认知、情感体验还是做人等方面,最大程度地促进孩子各方面的发展。
在实施完“让爱住我家”这个主题活动后,老师们都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反思:比如材料的准备,每周活动设计活动实施是否得当,安排合理,是否收到了最大的效益等等,力求在今后的活动中不断调整、不断完善。
让我们来听听教师们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反思的:韦老师:在“让爱住我家”主题实施过程中,得到了我们班家长很大的支持和配合。
比如“亲密一家人”的照片家长们都能很及时的带来,也能配合老师共同收集资料,向孩子介绍自己的工作单位、姓名等等。
家长的参与不仅使主题活动的形式多样化了,更有利于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而且还给孩子创造自主学习和自我表达的机会,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的教育理念。
对于家长的配合支持,我们教师也要及时进行反馈,比如对于家长、幼儿带来的资料,教师可展览在醒目的地方,便于幼儿观察与欣赏,也便于家长之间的互相学习。
当主题活动结束时老师要及时归还实物、图片等,并向家长致谢,如:出一个感谢公告等。
周老师: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我发现我们组织主题活动的形式多以一个年级为单位,大家都同时开展同一个主题,比如“让爱住我家”,其主题内容都是相同的,且主题内容都不够深入,幼儿接触交往面比较浅,而且每个班创设环境,增减的材料大都差不多,造成了资源和人力的浪费。
因此,我觉得平行班同开一个主题,再由各班承担一个子主题,并通过活动区的形式共享和交流。
这样可能效益会更高。
下一个主题“彩色世界”我们可以尝试这样进行
于老师:近阶段的我们开展的是“我爱我家”的主题,自然就想到了爱妈妈,有爱妈妈延伸到爱小动物等等,这时我们设计了一个活动《母鸭带小鸭》,这首就把母鸭对小鸭的母爱大胆地表现出来了。
小班的孩子在活动中,如果能适时的运用肢体语言,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
在这首的教学中我们根据孩子对这首旋律的了解以及平时熟悉的各种动物的叫声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在演唱过程中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动作、改编曲的名字,如《母鸡带小鸡》、《母牛带小牛》和《母羊带小羊》等等,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看、想、运动、唱、表演和游戏等结合起来,使孩子从座位上解放出来,让她们动口、动手、动脚、动脑,在音乐世界里蹦蹦跳跳、轻轻松松的获得知识、技能,受到美的熏陶。
最后,孩子通过动脑,产生联想与想象,将小动物的叫声和形态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平时上课不怎么积极的幼儿,这时候对音乐,对肢体语言,对小动物叫声的模仿,都表现出了很大的积极性。
借着幼儿改编的这几首,我问幼儿:“我们唱了这么多的,除了小动物,你们还想到了谁
幼儿马上想到了妈妈,想到了妈妈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爱,想到了小动物之间的友爱,同学之间的友爱…很多关于爱的话题层出不穷。
一个音乐活动不再是单一的活动,而是将音乐和语言有机地整合起来了。
殷老师:在生活中幼儿一般感受到的是长辈对自己的爱,而自己对成人的爱却不善于表达。
拿过生日来说,有的孩子竟认为妈妈是没有生日的,只有自己又生日。
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和家长平时太“忘我”的言谈举止是分不开的。
在这个主题中,通过多种活动,孩子关心他人的情感得到了很大的培养,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开始尝试关心他人,会为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
根据家长的表现,我们老师也要惊醒指导、提醒,请家长给孩子做榜样,不要踏入“孩子至上”的误区。
谢老师:在主题活动设计中,爱妈*内容太多,而爱爸爸和家里的其他人内容较少,可以调整。
设计时还可考虑地更为周全些
主题回顾中,老师们围绕自己的在实施过程中的所思、所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大家达成的共同点是主题实施过程中,预先设置的活动并不一定都适合孩子,他们可能并不感兴趣。
而对他们自己发现的问题,幼儿常常怀有极大的兴趣。
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我们根据孩子的实施情况、兴趣所在,灵活的调整教学内容,适时删除孩子生活经验相差甚远的活动内容,增加孩子探究出来的生成活动内容,并调整课程目标,使适宜的课程目标为孩子新经验的形成和身心发展提供土壤。
主题活动是一个探索不尽、摸索不止的活动,主题后的回顾将帮助教师更好地发挥好主题活动中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吸取他人的丰富经验。
多听、多想、多学、多做,多说,多反思,能提高教师们多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帮助教师在主题活动中更好地根据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以主题为中心加以扩散,编制主题网络,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学习、探索,获取知识,懂得道理。
可谓是“受益非浅”。
幼儿园大班科学奇妙的植物教学反思
(参考范文)
活动反思
喜欢花草树木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愿意亲近大自然,探索植物的奥秘。
生态各异的植物在我们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在保护生态环境和美化社会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设立这一主题,有利于萌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进幼儿环境保护的意识;有利于幼儿观察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有利于激发幼儿对研究探索植物及其生长的兴趣,从而获得有关植物的知识经验。
由于幼儿园的花草树木是幼儿最熟悉的,也是最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的,孩子们非常的感兴趣,再带幼儿一起观察、讨论,幼儿的学习兴趣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于是在开展讨论时,幼儿就会有好多的东西想说,在说的过程中,幼儿思维的火花得到了碰撞,幼儿从中积累了许多的知识经验,所以,主题的开展,离不开幼儿实际的生活经验;主题的内容,必须是幼儿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脱离幼儿实际生活经验,或者太过深奥的东西,都是幼儿不喜欢的,主题也是比较难开展的。
学习反思
学习反思
语文
学好课本知识。
学习的最重要阶段是预习。
也就是说在老师上课之前,你先得自己学习一下课文,在预习中要尽量主动地解决问题,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上课时跟老师、同学一起学习讨论。
课本要反复阅读,直到把问题看的透彻了、明白了。
二、注意课外积累。
适当的课外阅读是很有必要的。
进入了紧张的学习阶段,我们不可能再有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因此,阅读时要有选择。
我们应广泛浏览各种书籍和报纸杂志,从电视、广播、网络上获取信息,并有条理的做下笔记。
要关心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动态,使自己的思想要不断进步。
这样不仅能使我们积累更多知识,更能丰富我们的生活。
三、加强写作训练。
我们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写作。
提高写作能力要从点点滴滴做起。
课外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要学会对文章的细读,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诵。
如果腹内空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除此之外,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坚持不懈的记日记,有感而发的写随笔,都是帮助我们写好作文的有效途径。
写好的作文要反复修改,也可以请教老师、同学的意见,精益求精。
英语
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静听。
上课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无论听、说、读、写都要使自己始终活跃。
2。
积极参与。
英语是实践性强的学科,要大胆地练习,敢说、敢读,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课堂上积极发言对我们是大有裨益的,每一次的积极发言都是一次听说训练,可以使我们集中精力,对较难或者模糊不清的问题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经常举手发言也可以让老师加深对自己的印象。
课堂上的听讲至关重要,老师在讲到重点时总有自己的语言或者体态特点,我们要善于观察和把握。
3。
勤动笔。
把教师的重点及时迅速记在课堂记录本上,不过要处理好听课和记笔记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
4。
多开口。
对于自己课堂不清楚的地方,下课后一定要及时询问老师,把问题解决在当天,不要顾及所谓的面子而不懂装懂,否则漏洞越来越多,最后造成英语成绩的不断滑坡。
学好外语还要记住以下几个原则
1.学习不中断,哪怕每天挤出10分钟也可以,早晨则是大好时机。
2.学厌了可变换一下学习方式或形式。
3.不要脱离下下文孤立地死记硬背。
4.随时记下并背熟那些常用的句型。
5.要敢于说外语,不要怕出错误,要请别人纠正,不要难为情,更不要泄气。
6.要坚信自己一定能够达到目的,坚信自己有坚强的毅力和学好外语的才能
历史
首先,学历史的人,必须明白为什么要学,学来有什么用。
第二,学习历史要实事求是,可以去猜想和联想,但不要任意妄想,甚至毫无根据的乱加猜测。
要做到这点,就要求同学们知识要扎实,条理要清楚,逻辑要连贯。
要有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对课文中不能理解的地方,先自己思考,实在搞不清楚就准备一个历史问题本写下来,明天问老师。
什么是辩证法呢
其实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看待事物的方法,它对看清事物的本质特别有效,它认为事物存在对立面,有着两面性,甚至还可以相互转换。
七年级半期试卷中不是就考到了“焚书坑儒“的全面理解吗
这一措施一方面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巩固政权,但另一方面却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给后世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因此,只要你会用辩证法的方法去认识历史问题,解决问题就不难了。
第三,在历史课堂上,同学们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勇敢的提出问题,大胆的进行辩论。
改变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第四,多看课外书籍和历史影视剧,同时可以对某些影视剧出现的与历史不相符合的错误大胆提出,发表文章。
生物
一、树立正确的生物学观点
树立正确的生物学观点是学习生物的重要目标之一,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又是学习、研究生物学的有力武器,有了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就可以更迅速更准确地学到生物学知识。
所以在生物学学习中,要注意树立生命物质性、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的整体性、生命活动对立统一、可持续高效发展、生物进化和生态学等观点。
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的优劣是学习成败的关键,要想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必须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
与学习生物学关系比较密切的学习方法有观察方法、做笔记的方法、思维方法和记忆方法等。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自然、生产、生活都有较密切的关系,在生物学学习中,要注意联系自然实际生产实际生活实际。
联系实际的学习,既有利于扎实掌握生物学知识,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治
首先,必须得把课本上的目录非常的熟悉,再者理解课本上的标题以及黑字部分。
然后做些课外书,其实并不需要做太多的课外资料,把课本抓好
(1)先看目录,不看正文,根据目录回忆相应的内容,将不会的写下来,等复习完了在将不会的巩固.不断的温故而知新就能使你的政治成绩不断提高!(2)政治不能死记硬背,因为这样只会增加你对政治的厌恶.学好一门科的前提是喜欢他,最起码不能厌恶他!(4)记住一定要有一个知识体系,这样就会使你的思路清晰。
学好政治要重视基础,强化主干知识。
关注时政,突出重大问题 注重学科思想,提高人文素养。
加强训练,提升学科能力
必须把课本上的每一条原理都记清楚,原理后面的阐述和举例也很重要。
各个不同的例子是对应哪个原理的要分清楚,这在选择题中很可能会用得上。
经济学比较简单,只要把原理背熟,把分析题的基本思路记清楚就行。
可以看一些参考书,看看书上是怎样分析的,要从哪个角度下手,怎样表述。
学哲学尤其要注意和时事结合起来。
政治学要特别注意不同术语间的区别,记的时候尤其要强调准确,因为有可能差一个字这个说法就完全不同了。
地理
首先要认识学地理的重要性,才能自觉地对待学习。
我们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不具备中国地理知识是不行的。
试想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一点不懂,何以动手去搞建设
要知天下大事,不知世界地理,同样不行。
要学好地理,最重要的是读图和学习绘图,用图来帮助自己理解和记忆,做到“心中有图”。
其次,要用联系的观点学习,例如,气候和农业有密切的关系,矿产和工业有密切的关系,人口的分布和自然环境有关系。
各种自然条件彼此又有关系,如:气候和水文,水文和植被等等,不能孤立地学习,不能死记硬背。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目,它涉及政治、语文、历史、数学、理化、生物等等学科。
例如时区的运算、土壤的改造、气候和天气都和其他学科知识有联系,在初中阶段,一定要把各科知识基础打牢,才能更快的进步。
学地理最重要的是细心。
就拿一张地图来说,上面的每一点信息都有可能成为考试内容,稍不留神错过一点的话很可能那张图就白读了。
山川、河流、城市,把它们的地理位置记清楚。
要争取第一遍时就记熟。
因为记地图有一个特征,一旦记住了就不会轻易忘记。
数学
一、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别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
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
特别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复习时首先要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应尽量回忆而不采用不清楚立即翻书之举。
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要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目是难免的,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
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
让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脑兴奋,思维敏捷,能够进入最佳状态。
三、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考试。
首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绝大部分是基础题目,认真思考,尽量让自己理出头绪,做完题后要总结归纳。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镇静,思路有条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绪。
对于一些容易的基础题要有十二分把握拿下;对于一些所谓的难题,也要尽量拿分,考试中要学会尝试得分,使自己的水平正常甚至超常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