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间文学考研名词解释
(一)1、《歌谣》周刊:
中国第一个民间文学刊物,1922年由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创办。
2、民间传说:
由民众所创造的与一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生活习俗有关的故事。
3、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
即指《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三套丛书,搜集整理了全国各地区、各民族创作与流传的众多民间文学作品与成果。
4、歌圩:
壮族歌节,于固定时间内举行的一种群体性对歌活动。
5、母题:
民间文学术语,指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叙事诗等叙事体裁民间文学作品内容表述的最小单位。
6、钟敬文:
我国著名民俗学家与民间文学大师,长期致力于中国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为中国现代民俗学奠基人之一。
7、人类学神话学派:
神话学流派之一,着眼于人类的进化程度、民族的开化程度,在此基础上对神话进行分析。代表人为英国的泰勒。
8、民间文学体裁范围:
主要由神话、民间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民间谜语、俗语、歇后语、民间说唱与小戏等。
(二)1、神话:
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是远古时代人民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
2、《格萨尔王传》:
一部有关藏族英雄格萨尔王的英雄史诗。
3、异文:
指在民间文学创作与传播过程中,以某一个作品为主体变化而成的大同小异的作品。
4、四大民间传说:
即《牛郎织女》、《孟姜女》、《梁祝故事》、《白蛇传》。
5、钟敬文:
我国著名民俗学家与民间文学大师,长期致力于中国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为中国现代民俗学奠基人之一。
6、《歌谣》周刊:
中国第一个民间文学刊物,1922年由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创办。
7、忠实记录:
民间文学搜集与整理过程中的原则之一,即在记录口头作品时,要忠于原作的思想内容,又要忠实于原作的艺术形式,最关键的是忠实于讲唱人的语言。、A.T分类法:
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分类编排方法,由芬兰学者阿尔耐创造,后由美国学者汤普森补充与修订。
(三)1、忠实记录:
民间文学搜集与整理过程中的原则之一,即在记录口头作品时,要忠于原作的思想内容,又要忠实于原作的艺术形式,最关键的是忠实于讲唱人的语言。
2、历史地理学派:
又称芬兰学派,民间文学研究派别之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形成于芬兰,以卡伦与阿尔耐为代表。
3、《民俗研究》杂志:
山东大学主办的有关民俗学、民间文学等内容的专业学术性研究杂志,创刊于1985年。
4、民间歌谣:
简称民歌,民间文学样式之一,即民间口头创作和流传的诗歌。
5、人类学神话学派:
神话学流派之一,着眼于人类的进化程度、民族的开化程度,在此基础上对神话进行分析。代表人为英国的泰勒。
6、《世说新语》:
南朝宋刘义庆编撰的一部笔记小说,记载了自东汉至东晋的逸闻趣事与人物传说。
7、牛郎织女传说: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描写牛郎与织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
8、刘守华: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民间文学研究专家,著有《中国民间通话概说》、《民间故事比较研究》等著作。
(四)1、民间故事:
由民众创造并传播的、具有假象或虚构的内容和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
2、牛郎织女传说: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描写牛郎与织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
3、花儿会:
演唱花儿的歌节,主要流传于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各民族中,代表性的为甘肃莲花山花儿会。
4、A.T分类法:
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分类编排方法,由芬兰学者阿尔耐创造,后由美国学者汤普森补充与修订。
5、刘守华: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民间文学研究专家,著有《中国民间通话概说》、《民间故事比较研究》等著作。
6、《民俗研究》杂志:
山东大学主办的有关民俗学、民间文学等内容的专业学术性研究杂志,创刊于1985年。
7、口头性:
民间文学特征之一,即民间文学作品由民众口头创作并借用口头作为流传和保存的主要手段。
8、《山海经》:
中国古代地理作品,保存了大量古代民间地理知识与远古神话传说。
(五)1、全面搜集:
民间文学搜集与整理的原则之一,即要对流传在一个地区的民间文学作品,不管何种形式、何种内容等,都要完整进行调查收集。
2、《孟姜女故事研究集》:
顾颉刚编著的一部有关孟姜女传说的故事研究集。
3、口头性:
民间文学特征之一,即民间文学作品由民众口头创作并借用口头作为流传和保存的主要手段。
4、歌谣研究会:
1920年由北京大学文科教师们组成的以征集、研究歌谣为主的民间文学团体。
5、方言周圈论:
日本民俗学家柳田国男提出的一个学术理论,认为距离文化发达地方距离越远,方言和民俗也就保存的越多。
6、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
即指《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三套丛书,搜集整理了全国各地区、各民族创作与流传的众多民间文学作品与成果。
7、异文:
指在民间文学创作与传播过程中,以某一个作品为主体变化而成的大同小异的作品。
8、顾颉刚:
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中国民俗学学科开拓者之一,在民歌、传说、神话等领域有诸多研究成果。
(六)1、生活故事:
即现实性比较强的民间故事,往往具有尖锐、鲜明的倾向性,也被称作“写实故事”或“世俗故事”。
2、《山海经》:
中国古代地理作品,保存了大量古代民间地理知识与远古神话传说。
3、慎重整理:
即保持民间口头文学原貌的基础上,对民间口头文学创作进行文字整理。
4、集体性:
民间文学特性之一,指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为集体所共有与享用的特殊文学形式。
5、民间文学体裁范围:
主要由神话、民间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民间谜语、俗语、歇后语、民间说唱与小戏等。
6、歌圩:
壮族歌节,于固定时间内举行的一种群体性对歌活动。
7、田野作业:
专业术语,指民间文学、民俗学等相关专业为搜集研究素材而进行的实地考察与搜集活动。
8、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1987年成立的,由各民族民间文艺工结成的群众性研究团体。
(七)1、民间戏曲:
产生于民间的声腔剧种和由民间艺人、下层文人创作并活跃于民间舞台的剧目,也包括从文人剧作中选取、改编而成的民间化的作品。
2、变异性:
民间文学特征之一,指民间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由同一母题演变出多种异文的过程。
3、传说圈:
即每个传说流传着的地域范围。
4、《阿诗玛》:
流传在彝族支系萨尼人中的一部长篇英雄史诗。
5、顾颉刚:
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中国民俗学学科开拓者之一,在民歌、传说、神话等领域有诸多研究成果。
6、结构主义神话学派:
神话学流派之一,主张神话是由某种基本“结构”构成,研究神话的任务就是在于寻找其中的“结构”。代表人物为法国学者列维—斯特劳斯。
7、扣子:
曲艺术语,即讲唱时使用的悬念,是吸引听众的一种技巧,也是刻画人物、展开 9 情节的重要艺术手段。
8、民间文学采录工作“十六字”方针:
即“全面搜集、忠实记录、慎重整理、适当加工”,于1958年中国民间文学工大会上提出。
(八)1、节令歌:
用在与节令有关的各种民间节日庆祝和祭祀仪式中的歌,常与舞蹈和游艺相结合。
2、史诗:
民间叙事体长诗中一种规模比较宏大的古老作品,用诗的语言,记叙各民族有关天地形成、人类起源的传说,以及民族迁徙和民族英雄的光辉业绩等重大事件。
3、《孟姜女传说》: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描写了孟姜女生平历程与相关故事。
4、民家文学基本特性:
即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与传承性。
5、《世说新语》:
南朝宋刘义庆编撰的一部笔记小说,记载了自东汉至东晋的逸闻趣事与人物传说。
6、北大方言调查会:
搜集、研究中国民俗和民间文学方言问题的学术研究团体,1924年在北京成立。
7、搜集整理:
把在民众中口头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转变为书面形式保存下来的一种活动方式。
8、故事讲述家:
又称民间故事讲述家、民间故事家,指见识多,说话巧,掌握大量民间故事的讲述人和传承人。
(九)1、礼俗歌:
被用于男婚女嫁、贺生送葬、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礼俗场合的歌谣。
2、地方风物传说:
有关一个地方山川古迹、花鸟虫鱼、风俗习惯或乡土特产的由来与命名的民间传说。
3、田野作业:
专业术语,指民间文学、民俗学等相关专业为搜集研究素材而进行的实地考察与 11 搜集活动。
4、结构主义神话学派:
神话学流派之一,主张神话是由某种基本“结构”构成,研究神话的任务就是在于寻找其中的“结构”。代表人物为法国学者列维—斯特劳斯。
5、《梁祝故事》: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描写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凄美爱情故事。
6、浪漫主义神话学派:
神话学流派之一,主张从哲学的、美学的角度看待神话,认为神话是处于低级阶段的、“神的时代”的产物。代表人物为意大利的维科。
7、采风:
古代搜集民间歌谣的活动,也指现在所进行的有关民间文学或民俗学的田野调查活动。
8、花儿:
流传在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的一种民间歌谣,有河湟花儿、洮泯花儿、陇中花儿等。
(十)1、歇后语:
一种具有独特艺术结构形式的民间谚语,有假托语与目的语两部分组成,后半部分省略,故名。
2、《乐府诗集》:
五代以前乐府歌词及民间歌谣总集,宋郭茂倩编。
3、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1987年成立的,由各民族民间文艺工结成的群众性研究团体。
4、洪水再生神话:
讲述人类在遭受洪水灾害打击后重新繁衍生息的神话故事。
5、扣子:
曲艺术语,即讲唱时使用的悬念,是吸引听众的一种技巧,也是刻画人物、展开情节的重要艺术手段。
6、曲牌:
元明清时所流行的南北曲、俗曲、时调的各种曲调的名称,如“山坡羊”、“驻云飞”等。
7、故事类型:
按故事情节归类的单元。指在民间故事创作或流传过程中,不同故事在人物、情节上趋向类型化,或同一故事虽经变异,但仍保留基本情节,从而形成的各种大 13 同小异的情节类型。
8、变异性:
民间文学特征之一,指民间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由同一母题演变出多种异文的过程。
(十一)1、农谚:
有关农业生产的民间谚语,具有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2、《诗经》: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大类。
3、北大方言调查会:
搜集、研究中国民俗和民间文学方言问题的学术研究团体,1924年在北京成立。
4、民间文学采录工作“十六字”方针:
即“全面搜集、忠实记录、慎重整理、适当加工”,于1958年中国民间文学工大会上提出。
5、传承性:
指民间文学在不断变化过程中,仍积淀保存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民众观念、审美意识等。
6、《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钟敬文主编,收选了我国各民族民间流传的口头散文作品,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寓言、笑话等。
7、民家文学基本特性:
即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与传承性。
8、方言周圈论:
日本民俗学家柳田国男提出的一个学术理论,认为距离文化发达地方距离越远,方言和民俗也就保存的越多。
(十二)1、《白蛇传》: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讲述了许仙与白娘子的爱情故事。
2、劳动歌:
由体力劳动直接激发出来的民间歌谣,与劳动行为相结合,具有协调动作、指挥劳动、鼓舞情绪等功能。
3、神话学:
以神话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通常包括神话的基本理论、神话史和神话批评三个部分。
4、搜集整理:
把在民众中口头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转变为书面形式保存下来的一种活动方式。
5、传说人物:
传说术语,指民间口头传说中有重大影响的主人公,主要是非历史上实有,但又人人皆知的人物。
6、原始资料:
指通过采风或普查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是进一步加工整理或研究的底本,包括记录稿、图片、录音、实物等。
7、集体性:
民间文学特性之一,指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为集体所共有与享用的特殊文学形式。
8、全面搜集:
民间文学搜集与整理的原则之一,即要对流传在一个地区的民间文学作品,不管何种形式、何种内容等,都要完整进行调查收集。
(十三)1、民间谚语:
由民众口头创作的一种民间文学体裁,形式短小,形象生动,包含有丰富的生产 16 知识和生活经验。
2、采风:
古代搜集民间歌谣的活动,也指现在所进行的有关民间文学或民俗学的田野调查活动。
3、心理分析神话学派:
神话学研究流派之一,主张神话的源泉在于初民的心理活动、无意识和梦幻,代表人物为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
4、依凭物:
传说术语,指民间传说故事所借以依托的人工物和自然物,也包括人物、事件、地方和风物、风俗等。
5、故事讲述家:
又称民间故事讲述家、民间故事家,指见识多,说话巧,掌握大量民间故事的讲述人和传承人。
6、《江格尔》:
流传于内蒙古的英雄史诗,以蒙古族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活为背景,反映了古代牧民的社会理想与英雄气概。
7、传承性:
指民间文学在不断变化过程中,仍积淀保存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民众观念、审美意识等。
8、歌谣研究会:
1920年由北京大学文科教师们组成的以征集、研究歌谣为主的民间文学团体。
(十四)1、祀典歌:
在重大祭祀和庆典时唱的祈祷性歌谣。
2、曲牌:
元明清时所流行的南北曲、俗曲、时调的各种曲调的名称,如“山坡羊”、“驻云飞”等。
3、花儿:
流传在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的一种民间歌谣,有河湟花儿、洮泯花儿、陇中花儿等。
4、《江格尔》:
流传于内蒙古的英雄史诗,以蒙古族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活为背景,反映了古代牧民的社会理想与英雄气概。
5、民间笑话:
也叫“民间趣事”或“滑稽故事”,是一种短小形式的民间故事,叙述的是滑稽境遇中展开的插曲式的事件。
6、母题:
民间文学术语,指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叙事诗等叙事体裁民间文学作品内容表述的最小单位。
7、四大民间传说:
即《牛郎织女》、《孟姜女》、《梁祝故事》、《白蛇传》。
8、依凭物:
传说术语,指民间传说故事所借以依托的人工物和自然物,也包括人物、事件、地方和风物、风俗等。
(十五)1、俗曲:
我国历代民间流传的通俗歌曲的简称。
2、故事类型:
按故事情节归类的单元。指在民间故事创作或流传过程中,不同故事在人物、情节上趋向类型化,或同一故事虽经变异,但仍保留基本情节,从而形成的各种大同小异的情节类型。
3、《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钟敬文主编,收选了我国各民族民间流传的口头散文作品,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寓言、笑话等。
4、原始资料:
指通过采风或普查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是进一步加工整理或研究的底本,包括记录稿、图片、录音、实物等。
5、浪漫主义神话学派:
神话学流派之一,主张从哲学的、美学的角度看待神话,认为神话是处于低级阶段的、“神的时代”的产物。代表人物为意大利的维科。
6、传说人物:
传说术语,指民间口头传说中有重大影响的主人公,主要是非历史上实有,但又人人皆知的人物。
7、《诗经》: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大类。
8、慎重整理:
即保持民间口头文学原貌的基础上,对民间口头文学创作进行文字整理。
第二篇:民间文学名词解释
46.第18题 民间寓言 答案:
民间寓言是由民众集体创作并流传的带有明显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悍的口头故事,是社会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
47.第20题 民间文学 答案: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它既是该民族人民的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又是他们关于历史、科学、宗教及其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民间文学的体裁主要有神话、民间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长诗、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
48.第27题 生活故事 答案:
生活故事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角的故事,现实性较强,幻想性较少,或看似没有幻想,而实则仍带有一定的想象与虚构的故事。
49.第36题 时政歌 答案:
劳动人民有感于切身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它鲜明地反映出各个时代社会政治的面貌,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在旧时代,人们常借歌谣来表示对黑暗政治的不满。
50.第37题 民间叙事长诗 答案:
民间叙事长诗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并注重人物刻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的诗歌作品,也称“故事歌”或“故事诗”。
51.第40题 “母题” 答案:
作品中大量重复出现的叙事要素,称其为母题(motif)。母题可以是一个物件(如魔棍),一个奇异动物(如会说话的马),一种观念(如禁忌),一种行为(如考验、欺骗),一个角色(如造物主、巨人),一个人物类型(如傻瓜、预言者),或一种结构特点(如常用数字或多次重复)等。
52.第49题 机智人物故事 答案: 生活故事中以某个机智人物为中心而编织的系列故事。在我国,这类故事大约涉及300多个具体的、有名有姓的民间机智人物,其中较著名的有谎张
三、韩老大、徐文长、阿凡提、把拉根仓、阿克顿巴等。
51.第14题 答案:
“语境”有两种含义,其一,指话语、语句或于此的上下文,或前后关系、前言后语;其二,指话语或语句的意义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特征,说明言语和文字符号所表现的说话人与周围世界相互联系的方式,可扩展为事物的前后关系、境况,或者扩展到一个特定“文本”、一种理论范式以及一定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诸多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
47.第3题 口头性 答案:
人民大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通过口头语言的方式将这种创作传承下来,由此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民间文学的这些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
48.第22题 传说 答案:
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49.第23题 民间笑话 答案:
民间笑话是一种将嘲讽与训诫蕴涵于谈笑娱乐之中的短小故事。它通过辛辣的讽刺和机趣的调侃,一针见血地揭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现象,画龙点睛地突现出民众的智慧和才干,具有强烈的喜剧、幽默意味。
50.第32题 史诗 答案:
史诗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一种专门描写民族起源、民族迁徙、民族战争、民族英雄的不朽业绩等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规模宏大的长篇民间叙事诗。
52.第34题
“源于人类口头的文本” 答案:
“源于口头的文本”,又称“与口传有关的文本”,是指某一社区中那些跟口头传统有密切关联的书面文本,它们通过文字被固定下来,而文本以外的语境要素则无从考察。它们具有口头传统的来源,因而成为具备口头诗歌特征的既定文本。
46.第12题 忠实记录 答案:
忠实记录就是采录者对讲述人或演唱者所讲述或表演的一切,包括情节、人物、语言,特别是习惯用语、方言土语,以至贯穿讲唱中表达感情的语气词、感叹词,歌中的衬字、拖腔等均准确无误地记录下来,尽量保持原讲唱的原貌。
48.第14题 史事传说 答案:
这类传说以叙述重大的历史事件为主。它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记录历史事件的某一个片段,而不关心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它的侧重点在记事。这类传说与人物传说有所交叉,但是两者各有侧重,史事传说重在记事,人物传说重在记人。
50.第33题 文化发明神话 答案:
文化发明神话是原始人关于自己生活中使用的重要物品、技术,以及各种文化制度的发明过程的神话。其主人公可以是神灵,也可以是半人半神的文化英雄、远古圣贤。
51.第42题 采茶戏 答案:
主要流传地是江西和两广(广东、广西)。它是歌舞性很浓的民间小戏,起源于采茶灯,也叫茶篮灯,主要是描写采茶人的劳动,是民间茶农采茶叶时所唱的采茶歌与民间舞蹈结合而形成的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表演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伴随着有趣的舞蹈动作,小丑要走“矮子步”,小旦要表演“扇子花”,增加了视觉艺术成分。代表性的剧目有《瞧妹子》、《采茶歌》、《挖笋》、《拣田螺》等。
52.第43题 民间故事 答案:
“民间故事”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民间故事指民众口头创作并流传的所有散文体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笑话、民间寓言等。狭义的民间故事指神话、传说之外的散文体口头叙事,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笑话、民间寓言等。
46.第5题 英雄史诗 答案:
叙述与部族、民族和国家(或地方政权)的形成与发展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传说的诗作。这类史诗的主要特征是以一个或几个英雄人物的历史活动为中心,展示广阔的社会生活。
48.第11题 “口头文本” 答案:
“口头文本”或“口传文本”(oral text)在航柯看来,主要来源于民间艺人和歌手,他们脑子里有个“模式”可称为“大脑文本”(mental texts)。当他们表演、讲述或演唱时,这些“大脑文本”便成为他们建构故事的基础。
50.第13题 AT分类法 答案:
AT分类法是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后美国学者汤普森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它将民间故事划分为动物故事、普通民间故事、笑话、程式故事和未分类的故事五大类,共有2500个类型。
19.第18题
腊神话中执掌宇宙大秩序的众神之王是
。答案: 宙斯
45.第52题
“全部世界(在崇高的声调中)的叙述叫做史诗,私人世界在私人声调中的叙述叫
。”(沃尔夫冈.凯塞尔)答案: 长篇小说
52.第51题 “传说核” 答案:
在民间传说的创作中,客观实在物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人们又将它称为“传说核”。充任“传说核”的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古迹或风俗习惯等。
40.第42题 新生态民间文学 答案:
5、新生态民间文学指从当代社会生活中自然产生,反映人民某些意愿与时代风尚的新的故事、笑话、歌谣、谚语等。
49.第31题 神话 答案:
任何神话都是运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48.第32题 幻想故事 答案:
幻想故事又称“童话”、“神奇故事”、“魔法故事”等。这类故事的幻想色彩十分浓厚,是以丰富的想象及虚构为手段,来表现人类的生活和理想愿望的故事。
第三篇:必备教育学考研名词解释
教育学必备
1,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怎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是指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才的总要求。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2, 学校教育制度(学制):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学制是教育制度的核心内容。目前,学制主要有双规学制、单轨学制和分支型学制三种类型。3,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4,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或掌握知识与能力发展的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5,苏格拉底法:也称产婆术,它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辩论的方法。首先由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用反诘的方式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回答荒谬,然后教师用种种事例启发学生,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具体步骤分为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
6,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它是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的方式方法和调控技能的综合。7,课程标准:又称学科课程标准,就是依据课程计划的要求,以纲要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8,中体西用:中体西用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教育思潮和社会思潮。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把它系统化、理论化,使之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纲领。中体西用思想最大的作用在于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在学习传统的经史之学之外,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这一主张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9,生活教育: 10,贝尔兰卡特制: 11,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中重要的一种就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主要指专门有组织的教育,智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13,道尔顿制::是一种个别教学制,以自由和合作为原则,注重个体差异,废除了课堂教学、课程表和年级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是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察.14,活教育:幼儿教育学家陈鹤琴提出教师如何“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学生如何“读书活、活读书、读活书”的问题,并在总结自己以往教育实践和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活教育”主张。活教育思想的教育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课程论上明确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教学论上要求“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15,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等.16,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17,苏湖教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做法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它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
18,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控。它使学生警觉自己在注意和理解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找出来加以修改。主要有自我计划策略、自我监控策略、自我调节策略、自我评价策略、自我指导策略等。
19,骑士教育:是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一种特殊教育形式,以培养当时封建制度中骑士阶层的人员为目的,也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主要目标是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注重宗教道德品质和军事征战能力,文化知识极其贫乏,这种状况是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水平的底下和修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的特点所决定的。20,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一种最具影响的一种教育思潮。终生教育的含义是人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综合,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终身教育主要强调自主学习和自学能力。终身教育是世界各个国家重视并努力实践的重要理念。
2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它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通过对教育学的学习,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23,义务教育:也称强制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适合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它最具有强制性、基础性和普遍性的特点。24,稷下学官: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它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和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教育的重要创造。稷下学宫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历史影响。
25,昆西教学法:昆西教学法指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先驱者帕克在昆西学校和芝加哥库克师范学校进行的教育改革实验所采取新的教育方法和措施。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强调儿童应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认为儿童具有内在的能力,能自发地从事学习和工作。教师必须了解儿童和他的本性,提供相应的条件,满足其要求和需要。(2)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强调学校应成为理想的家庭、完善的社区和民主政治雏形,在促进民主制度的发展方面发挥巨大作用。(3)主张学校课程应尽可能与实践活动相联系。任务这样做不仅可以唤起儿童学习的意愿,使他们专心致志,而且能摒弃以往的抽象的、无意义的形式训练,并把各门学科统一起来,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整体。因此,他将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并围绕一个核心安排相互联系的科目。(4)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帕克去世后,他的主要弟子之一库克将他的思想与杜威的思想融为一体并付诸实践,从而进一步发展了“昆西教学法”。26,学习动机: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使活动趋向一定的目标,以满足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是动机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学习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以满足某种学习需要的内部心理状态,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价值观、学习兴趣、学习效能感和成败归因。27,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从教师教的角度看,它是一种传授的方法,从学生学的角度看,它是一种接受性的学习方法。28,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29,双轨制:在18到19世纪的西欧,在政治、经济发展及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下,由古代学校演变而的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都同时等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
30,颜氏家训:是教育家颜之推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写的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的家庭教科书。这部著作是我们了解颜之推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它不仅有利于我们研究颜之推在儿童教育、学习方法等方面某些真知灼见,而且也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封建士族教育腐败的漫画。这本书中主要的内容是儿童教育,比如提出了及早施教、严慈相济、均爱原则、重视语言教育、重视品德教育等教育思想。
31,三舍法:是王安石改革太学时的一条重要措施,主要内容是:将太学生员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生员依学业程度,通过考核,依次升舍。这样,学校不仅担负养士的任务,而且具有取士的职能了。
32,京师同文馆:1862 洋务派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专门培养洋务人才,课程侧重于“西文”“西艺”,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在近代教育史上,它被视为中国政府自行创建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
33,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的活动经验为中心设计的课程。其主导价值是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34,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是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这是教学原则之一,也是德育原则之一。因材施教的基本要求是(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
35,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36,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第四篇:考研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诗六义
诗经学名词,也叫“六诗”,即风、雅、颂、赋、比、兴。一般来讲,风、雅、颂是根据音乐的不同而对《诗经》进行的分类,赋、比、兴则是《诗经》所用的表现手法。风分15国风,是十五个地区的土风歌谣;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即铺叙陈述;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即引譬设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托物起兴。春秋三传
指《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有人认为这三部书是解释《春秋》的,故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楚辞
产生于战国后期的楚国,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吸收中原文化的精髓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句式以六、七言为主,多用“兮”字,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因《离骚》是楚辞的代表,故后人又把楚辞称为“骚”或“骚体”。西汉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以及汉代东方朔、淮南小山等人的作品编为一集,名为《楚辞》。乐府、汉乐府、汉乐府民歌
乐府原指音乐机构(乐指音乐,府指官署),始于秦,汉武帝时规模甚大。魏晋六朝时,又把乐府所唱的诗歌也叫“乐府”,于是乐府机构的名称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汉乐府就是汉代的乐府诗。汉乐府包括贵族文人制作的歌辞和采集来的民间歌辞两类作品,后者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崭新的形式,是汉乐府的精华所在,因此,我们常说的汉乐府,多是指汉乐府民歌而言。(注意:宋元以后的词、曲,有时也称“乐府”,如《东坡乐府》是苏轼的词集,《东篱乐府》是马致远的散曲集。)
汉赋
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汉赋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汉初流行骚体赋,承楚辞余绪,多带“兮”字,抒情性较浓,代表作家是贾谊;汉武帝起盛行散体大赋,篇幅加长,多采用主客问答形式,铺陈夸张,词藻华丽,气势恢宏,“劝百而讽一”,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扬雄等;东汉中叶以后兴起抒情小赋,篇幅短小,针砭时弊,语言整饬,感情浓郁,代表作家是张衡、赵壹等。古诗十九首
东汉末年无名氏文人所作的一组五言诗。南朝梁代萧统把它们辑集在一起,冠以“古诗十九首”的总名,编入他编的《文选》之中。这些诗反映了汉末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它的艺术成就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了成熟阶段。建安风骨
指汉末建安时期作家的作品在内容和风格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色。以“三曹”(指曹操、曹丕和曹植)、“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和刘桢)为中心的邺下文人在诗歌创作中,多反映社会的**和人民的疾苦,抒写个人理想抱负,风格悲凉慷慨、刚健遒劲。建安文学的这种特色,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唐代陈子昂所说的“汉魏风骨”,也是指此而言。竹林七贤
指魏正始时期的七个文人名士,即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阮咸和刘伶。七人大都狂放不羁,藐视礼法,常集于竹林中酣饮,故世谓“竹林七贤”。他们的作品,多用隐晦曲折的方式揭露司马氏的恐怖统治,表达愤世嫉俗之情。阮籍、嵇康最为著名,诗风各具特色,有“阮旨遥深”、“嵇志清峻”之说。左思风力
西晋太康年间,左思志高才雄,胸怀旷达。他的代表作《咏史》八首,借咏史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情调高亢,笔力矫健,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展。左思诗歌创作的这种基本精神,后被称为“左思风力”。骈文
文体的一种,起源于汉魏,南北朝时达到全盛。全篇以偶句为主,对声律、用典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后来多以四字六字相间为句,世称“四六文”。骈文注重形式美,内容大多空洞贫乏,但也不乏佳作,如孔稚珪的《北山移文》等。宫体
南朝梁代在宫廷中形成的一种诗风,由梁简文帝萧纲所倡导,多描绘声色,表现闺情,内容轻艳,形式绮靡,因代表作家是徐陵、庾信,故又称“徐庾体”。《文选》
又称《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在东宫时延集文人共同编选的。该书已初步注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别,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不选经书和子书,史书也只略选论赞。全书分为38类,是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唐代李善为之作注,又有吕延济等五人的“五臣注”,后有人将李善注和“五臣注”合刻,成为“六臣注”。初唐四杰
也称“王杨卢骆”,指初唐高宗武后时期的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王、杨工五律,卢、骆长七言歌行,他们的创作力主刚健、骨气,开始摆脱齐梁风气的影响,扩大了诗歌题材,从而使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开始形成,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初步定型。山水田园诗派
盛唐时期形成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又称“王孟诗派”。该派融陶渊明、“二谢”(谢灵运、谢朓)诗之长,以山水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为主要题材,风格冲淡自然。该派重要诗人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边塞诗派
盛唐时期与“山水田园诗派”并存的诗派,代表诗人是高适、岑参。题材多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风格雄浑悲壮、奇丽豪放。该派重要诗人还有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王翰、崔颢等。韩孟诗派
以中唐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该派主要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端,尚古拙,好奇险,风格奇崛险怪。该派重要诗人还有贾岛、卢仝、姚合等人。新乐府运动
中唐诗人白居易、元稹所倡导的一个诗歌革新运动。元、白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其“即事名篇”的方法,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刺美见事”,创作通俗而切于实用的“新乐府”,即用自命的新题咏写时事。一些作家如张籍、王建等团结在他们周围,形成“新乐府派”,又称“元白诗派”。古文运动
中唐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所谓“古文”,是与六朝以来盛行的骈文相对而言,指奇句单行、不拘格式、自然质朴的散文。古文运动的内容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目的是学习古文,以宣扬儒道。古文运动打击了形式主义的文风,使古文代替骈文占据文坛主导地位,开创了散文创作的新传统,直接影响了宋代的诗文革新运动,对我国散文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唐传奇 指唐代小说,是用文言文写作的短篇小说。唐传奇题材多样,情节曲折,描写生动,人物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代表作有《莺莺传》、《柳毅传》等。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小说的发展已渐趋成熟,从此,小说正式形成自己的规模和特点,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注意:在我国文学史上,“传奇”有过多种含义。唐宋传奇指的是文言短篇小说,明清传奇指的是戏曲。)花间词派
五代时西蜀的一个词派,因《花间集》而得名。《花间集》是我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由五代后蜀赵崇祚所编,收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其中大多是集中在西蜀的文人,他们推晚唐温庭筠为鼻祖,偏重于写闺情离愁,语言秾艳,词风大体一致,世称花间词派。苏门四学士
指受知于苏轼的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和张耒。加上陈师道、李廌,称为“苏门六君子”。黄庭坚诗成就突出,与苏轼并称“苏黄”。秦观词为婉约大家,与黄庭坚并称“秦七黄九”。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北宋中叶欧阳修领导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宋初,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的“西昆派”(因杨亿编《西昆酬唱集》得名)浮艳文风统治文坛,柳开等人提出改革文风的主张,推崇唐代韩、柳古文,成为诗文革新运动的先声。欧阳修继承并发展了韩愈“文以载道”的主张,提倡平实的文风,将古文运动推向更大的发展,革新主张还包括诗歌方面,从而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诗文革新运动。梅尧臣和苏舜钦是欧阳修推行革新的左右手,参加者还有王安石、“三苏”、曾巩等。苏轼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最后完成者。江西诗派
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派,得名于北宋末年吕本中所作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以黄庭坚为首,下列陈师道、陈与义等25人,因黄庭坚是江西人,故名。该派作诗取法杜甫,强调“无一字无来处”,主张“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到了宋末,方回在他的《瀛奎律髓》中提出“一祖三宗”之说,尊杜甫为祖,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南宋四大家
指南宋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和尤袤。他们的诗作摆脱了江西诗派的影响,多有创新,使南宋诗得以“中兴”,故又称“中兴四大诗人”。其爱国诗、田园诗等作品都有较高的成就。杨万里创“诚斋体”,语言通俗,风格清新。永嘉四灵诗派
南宋后期诗派。该派反对江西诗派,宗法晚唐贾岛、姚合,刻意锤炼字句,风格清秀淡雅,内容较为贫弱。代表人物是浙江永嘉的四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字灵秀),四人字中都有“灵”字,故名。唐宋八大家
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八位散文家。他们都是唐宋古文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参加者,为我国散文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唐宋八大家”这个名称最早见于明代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话本
宋元时期“说话”艺人讲故事所用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伎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话本一般分为“小说”、“讲史”、“讲经”、“合生”四家,其中最重要的是“小说”和“讲史”,代表作有《碾玉观音》、《错斩崔宁》、《大宋宣和遗事》等。话本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市民文学的兴起、白话小说的成型。南戏
“南曲戏文”的简称,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方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北宋末年产生于浙江永嘉(温州)一带,故又称“永嘉杂剧”、“温州杂剧”。此外,还叫“鹘伶声嗽”、“传奇”、“南词”等。南宋中叶流行开来。宋亡后,元杂剧压倒南戏。到了元末,随着杂剧的衰落,南戏重新繁荣,出现了高明的《琵琶记》(被誉为“南戏之祖”)和“荆、刘、拜、杀”四大传奇(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四大南戏)。明清传奇就是在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独霸剧坛的专指以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元曲
通常所谓“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是戏剧,散曲是诗歌。杂剧
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曲、科、白相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其特点是全用北方曲调,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到底,体制多为四折一楔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戏剧的成熟。代表作家有“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和王实甫等。散曲
是元代新兴的一种配合流行曲调进行清唱的抒情诗体。与传统诗词相比,它大大拓展了表现范围,形式更自由,语言更活泼。散曲与杂剧不同,它没有宾白、科介,只是曲,可以歌唱,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又称“叶儿”,是独立的只曲。套数又称“套曲”、“散套”,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代表作家有马致远(被誉为“曲状元”)、张养浩、睢景臣等。拟话本
明代出现的文人模仿宋元话本的形式而加工创作的专供阅读的白话短篇小说。“三言”、“二拍”、“一型”是最著名的拟话本集,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创作的高峰。“三言”,即冯梦龙的《喻世明言》(原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即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一型”,即陆人龙的《型世言》。章回小说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讲史”不能一次讲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在每次讲说之前,要列出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白话长篇历史小说,也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公安派
明代万历年间,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名。他们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给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以沉重的打击。“三袁”中,袁宏道的成就最大。竟陵派
明代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因他们是湖北竟陵人,故名。他们也提倡抒写“性灵”,既批判复古派的千篇一律,又批评“公安派”之末流俚僻的毛病,追求一种“幽深孤峭”的文风。临川四梦
指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四部传奇《牡丹亭》(又名《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因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四剧中都写到梦境,故称“临川四梦”。又因汤显祖室名“玉茗堂”,故又称“玉茗堂四梦”。明代“四大奇书”
指明代四部著名的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前后七子
明代中叶出现的文学复古流派。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反对当时统治文坛的“台阁体”(以台阁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空廓浮泛的文风,先后提倡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其末流陷于一味模拟,了无生气。唐宋派
明代中叶,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文学流派。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提倡学习唐宋古文,故名。但是他们提出的向唐宋古文学习其实也是一种复古,所以不能给前后七子以有力的打击。该派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归有光。晚明小品
明代末期的抒情散文,其特点是体制短小,轻灵隽永。它是“公安派”、“竟陵派”文学革新的直接产物。大多写山水园林、世情风习,任情适性,自由活泼,一般都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代表作家有张岱等人。桐城派
清代最著名、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由康熙年间方苞所开创,其后由刘大櫆、姚鼐等人进一步加以发展。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三祖”。方苞首创“义法”说,认为“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也就是说文章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刘大櫆发展了“义法”说,强调艺术体会,讲求“神气”。姚鼐是桐城派理论的集大成者,提出“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兼备的理论。其后又有“姚门四弟子”(梅曾亮、管同、姚莹、方东树)的提倡,使该派一直影响到近代。阳湖派
清代中期产生的散文流派。该派的主张与桐城派大同小异,是桐城派的一个支流。刘大櫆再传弟子恽敬、张惠言不满于桐城派古文的清规戒律,主张在学唐宋文的同时兼学诸子百家,强调融合骈散两种文体之长,以健茂的气格来救桐城派的单薄。因二人是常州阳湖人,后继者亦多是同乡,故名。
第五篇:民俗学考研名词解释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2.物质民俗: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3.社会民俗: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4.语言民俗: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5.行业语:各行工匠为了本行业的技术保密、内部交换想法或其他特殊需要而创造、传承的一种同行用语,外行人难以明白其中含义。
6.行业神:各行各业信奉的行业祖神和保护神。
7.祖师崇拜:我国各类工匠传统民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每逢祖师生日、重要节日或重要工程开工之日,都要举行隆重的祀典。
8.中人:在买卖交易中凭借经验和口才,协助买卖双方成交,起一种“说合”的作用,并从中获取酬金。
9.行商:一种流动性的交易方式,没有固定店铺。
10.市声:分为“叫卖声”和“敲击声”两种,旨在传递商品信息,招徕顾客。
11.坐商:有固定的摊位和店铺,并有规定的营业时间和专营商品。
12.招幌:从事手工、服务等业者为招揽顾客、推销货物所采取的多种多样的形式,有音响、实物、文字及标志性等形式式。
13.四合院:华北地区民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
14.十姊妹:一种社会组织,由十位成员结盟组成,任何情况,如婚嫁、死亡、迁移造成的减员都不会影响该组织在名义上的存在,只有十位成员都死亡的情况下,该组织才消亡。
15.宗族: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
16.五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本来是丧服制度,用五种丧服来作为差等标志一家人分别与死者的关系,民间用五服的范围表示血缘组织的范围。
17.族谱:宗族共同体存在的文字形式,包括本族源流世系、族籍登记、先贤礼赞、界址墓图以及族规家训之类。
18.祠堂:按照昭穆供奉历代先人牌位的房屋,按规定的时间举行祭祀,有专人看守。
19.族田:宗族重要的经济基础,是专门用于资助祭祀祖先或某位祖先的。
20.合谱:两个宗族的族谱上所载的祖先相同,证明他们是同源分流,他们协议合并成一个宗族组织。
21.入族:确认因婚姻和生育而新增人口的宗族成员身份,使之成为宗族中的一员,并在族谱中占一席之地。
22.立族:即按血缘序列用树状结构把各个家庭归属于一层层的“房“或“支”,由房或支构成宗族,内容包括设立族产,编修族谱,成立宗族管理班子。
23.家族救助:是载入族规的习俗惯制,包括救济和资助两种,基金来源于族田、义田、学田、书灯田等。
24.秘密宗教:采用宗教形式收徒传教、以宗教信仰为精神纽带、以师徒关系为组织保证的一种民间秘密组织。
25.秘密结社:一种民间秘密组织,以歃血结盟的形式聚义结拜、依据忠义信条和生死弟兄关系,或者以拜师认父的方式团结人员。
26.村落组织:是多姓杂居村落在宗族之外建立的小型社区组织,用以协调居民关系。
27.联村组织:是中型的社区组织,是若干相邻村落为了协同行动而结成的联盟。
28.自然崇拜:早期人类不能把自己和大自然分离开来,并因无法驾驭它而把所有的自然力都当做一种超凡的神力加以崇拜。
29.灵魂崇拜:古人相信人有灵魂,人死之后,肉体不复存在,灵魂却不消失,灵魂具有超人的能力,可以变化形态,暗中对人起作用。
30.春节:俗称“年节”,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节期定在正月初一,但年节活动却不止于这一天。年节是除旧布新、祭祝祈年、合家团圆、顿亲祭祖、民众娱乐狂欢的日子,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淡化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31.元宵节: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节期是新的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主要风俗活动是施放花炮烟火、张灯、观灯、赏灯,故又称为“灯节”。
32.清明节:我国立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节期在公历每年的四月五日前后。主要风俗活动有禁火寒食、祭扫坟墓、踏青郊游、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插柳等。
33.中秋节:我国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八月十五。在中国人心目中,中秋是一个象征团圆的传统佳节,主要习俗有中秋观月、赏月、吃月饼。
34.端午节:我国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民间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主要节俗活动是吃粽子、赛龙舟。
35.人生仪礼: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
36.通过仪礼:民俗学家范·热纳提出的概念,认为这些仪礼具有共同的意义,就是都可以使人实现从一种社会状况向另一种社会状况的转变。
37.诞生礼:人一生的开端礼,大体包括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庆贺生子三个阶段的内容,而以庆贺生子为中心部分。
38.催生:一般在产期将至时,由娘家送一些婴儿出生后所需用的衣、食物品。
39.洗三:家庭庆贺添人进口的仪式,也是标志着新生儿脱离母体降临人世的象征性仪式,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
40.百日:在婴儿出生后一百天时举行的庆贺仪式,祝福小孩能够健康长寿。
41.周岁:婴儿满一周岁时举办的庆贺仪式,特别举行检验小孩天赋和卜测未来前途的“抓周儿”仪式。
42.成年礼: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仪礼。
43.媒妁:说合婚姻的中介人。
44.童养婚:中国封建社会中极端的包办婚姻形态,抱养别家幼女为童养媳,待到一定年龄,即让童养媳与自家儿子“圆房”。
45.冥婚:由双方家长做主,将两家已死的男女结合为“鬼夫妻”。
46.六礼:婚礼六阶段的不同仪式,即一纳彩、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亲迎。
47.做七:我国传统丧葬习俗中的一个事象,即自死者临终之日算起,每过七天设奠
一次,直至“七七”结束。
48.民俗信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49.预兆:根据自然出现的异常现象,从中预知所要发生的结果。
50.预言:巫觋和相面师常用的一种方式,根据当事人的体态特征,预知其人或其事的发展趋势或成败。
51.占卜:人们借助某种手段,对未知事物进行预测的一种活动。
52.祭祀:民众向民间神祇祈求福佑或驱避灾祸的一种行为惯制。
53.巫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54.风水术:一种以地理知识为基础,吸收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以及龙脉、望气、三才、生气等思想而创造的一种相地术,主要为建宅、造墓服务。
55.禁山会:汉、畲等族建立的一种保护山林庄稼的社会组织,流行于浙江、四川等地。
56.神话:一种古老的故事体裁,主要产生于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初期。
57.洪水神话:著名的世界神话,在神话中洪水是人类诞生后的一次重大灾难,经过这次灾难以后,人类社会才真正延续下来。
58.传说:主要是关于特定的人、地、事、物的口头故事。
59.人物传说:这类传说的主人公大多是历代实有其人的各种著名人物,也不排除有部分虚拟人物。
60.地方传说:关于各地特定山、河、泉、石、名胜古迹的特点,以及某些地名由来的带有解释性的故事。
61.史事传说:关于重大历史事件的传说群。
62.幻想故事:民间故事中的重要体裁,它将神奇的幻想成分同现实生活交织在一起,反映主人公生活境遇由匮乏到满足的变化,或表现他的冒险经历与奇遇等。
63.笑话:和生活故事接近而篇幅特别短小的一种故事体裁,大多截取人物生活的一个片段,是口头叙事文学中专门进行讽刺和嘲笑否定性言行和现象的故事。
64.故事讲述家:我国近年在民间故事普查中发现许多故事家,他们都十分热爱民间故事,都有较强的记忆力,掌握大量的故事,一般口头表达的能力很强,对故事的讲述大都有较高的水平。
65.民间诗歌:民间口头韵文创作中,除谚语、谜语以外的作品,包括短篇抒情性的民间歌谣和民间长诗。
66.仪礼歌:伴随民间祈年庆节、贺喜禳灾、祭祖吊丧等仪式,以及日常迎亲送友等习俗活动而吟诵演唱的民歌。
67.68.69.70.仪式歌:与节令、祝庆或各种祭祀等仪式相结合而诵唱的民歌。
礼俗歌:用于生子、嫁娶、祝寿、送葬、造房等红白喜事及日常迎宾待客场合的民歌。
生活歌:主要指反映人民日常劳动生活和一般家庭生活的民歌。
时政歌:主要反映人民群众对某些政治事件、措施、人物及有关形势的认识和态度的民歌。
71.民间抒情长诗:是民间口头创作流传的篇幅较长的韵文作品,主要在于抒唱民众的情感和愿望,结构也较叙事诗自由灵活。
72.刘三姐:历史悠久的壮族歌圩培育出的民间歌手的典型。
73.民间语言:广大民众用来表达思想并承载着民间文化的口头习用语,其主要部分是民众集体传承的俗话套语。
74.歇后语:由喻体、解体连缀而成的较为定型的趣味性语句。
75.称谓语:说话人在称呼或指代某人时根据双方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方的身份、职业等因素而对他使用的指称用语。
76.绰号:在人的本名之外,他人据其特征为之另起的名号。
77.78.79.80.流行语:在民间流行的反映新近世风的时尚性词语。
黑话:危害公众利益的盗贼土匪、反动帮会、流氓团伙等黑社会集团所使用的秘密语。
暗语:某些社会群体、行业集团或秘密组织出于隐蔽行为的特需而约定的秘密交际语。
口彩:民间在逢年过节、结婚祝寿、乔迁开张等喜庆日子或隆中场合使用的,认为能给人带来好运的词语。
81.忌讳语:由于风习、俗信或个人缘由,某些言语被认为不吉祥或不体面,而代之以别的话语,经久成习,便成为忌讳语。
82.咒语:指僧、道、方士、巫师等所用法术口诀或套语。
83.绕口令:用声、韵、调极易混同的字交叉重叠编成句子,要求一口气急速念出的游戏语。
84.民间艺术:在社会中、下层民众中广泛流行的音乐、舞蹈、美术、戏曲等艺术创造活动。
85.民间音乐:由广大民众自己创造、并广泛传播于民间。
86.号子:产生并使用于各种集体劳动场合,如搬运、建筑、打渔、行船、农事、伐木、放排、拉纤等。
87.田歌:流传于长江、汉水流域广大稻作区的一种特殊的民歌体裁。
88.小调:一种完全脱离了劳动,而主要在城镇市民社会生活中流传的民歌。
89.民间说唱:一种综合性民间艺术,融文学、音乐、戏剧于一体,“讲述故事、描写人物、状物写景、抒发感情”,成为一种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
90.百戏:秦汉以后,中国民间诸般技艺有了一种汇合的趋向,歌舞、杂技等经常在一起表演,统称为“百戏”。
91.变文:唐五代时期的一种说唱文学,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内容包括佛经故事和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92.院本:宋代以来,城市勾栏瓦舍的日常营业和城乡宗教节日活动中的演剧,共同特点都是以歌舞演故事。
93.道情:至迟在南宋时,道士在民间布道时就有以渔鼓、简板为伴奏的说唱,从而形成剧种,称作“道情”。
94.纸马:民间祭祀活动焚烧的神像画。
95.闹社火:在祭祀土地神的“社日”举行的歌舞娱乐活动。
96.民间杂艺:流传于民间以杂耍性表演为主的娱乐活动,它包括民间艺人的杂手艺、动物表演及诸种斗戏。
97.竹枝词:一种专咏地方风土人情的诗词体裁。
98.那达慕:蒙古族传统的游艺大会,每年农历六月初四举行。
99.《清稗类钞》:清代徐珂所著的一部收集和编纂全国范围内的风俗的志书。
100.《古谣谚》: 清代杜文澜辑录的有关古代民谣和谚语的专书。
101.《挂枝儿》:明代冯梦龙编纂整理的一部民间时调歌曲专集。
102.《山歌》:明代冯梦龙编纂整理的一部民间时调歌曲专集。
103.《格萨尔》: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104.《江格尔》:蒙古族的一部著名的英雄史诗。
105.《阿细的先基》: 彝族支系阿细人的史诗。
106.《阿诗玛》:彝族支系撒尼人的民间叙事诗。
107.《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所撰,记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民风民俗。
108.《武林旧事》:宋周密所著,记述南宋都城临安民风民俗。
109.《帝京岁时纪胜》:清潘荣陛所撰,记述老北京岁时节日民俗。
110.《荆楚岁时记》: 南朝宗懔著,记述古代荆楚地区的时俗风物。
111.《岁时广记》: 宋代学者陈元靓著,记述南宋之前岁时节日的资料。
112.《金枝》:英国民俗学家弗雷泽著,研究原始信仰和巫术活动的科学著作。
113.柳田国男:日本民俗学的创建者,创办《乡土研究》,提出
114.格林兄弟:德国民俗学的奠基者,出版过《儿童与家庭故事集》、《德国的传说》、《德国的神话》等。
115.泰勒:人类学之父,英国民俗学者,提出“万物有灵论”、“遗留物说”,著有《原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