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红色经典”阅读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红色经典”阅读状况的调查报告
提到“红色经典”,似乎那些作品一下子就带我们走进了上个世纪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对于大部分上了年纪的读者来说,“红色经典”是为他们所熟悉的,那大义凛然的江姐、机智勇敢的杨子荣等众多英雄人物形象依然鲜活在脑海中,这些作品曾激励他们的青春岁月。多少年来,从《红岩》到《红日》,从《定军山》到“八大样板戏”,不论是书籍,还是影视、戏剧,一部部充满激情与理想,彰显革命党人英雄气概的红色经典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几十年过去了,这些红色经典作品似乎随着时间的远走也在渐行渐远……
央视近年热播的《洪湖赤卫队》、《长征》、《建国大业》等红色经典作品是否唤醒了人们的红色记忆?为了了解人们对红色经典作品的认识程度,特地对本校内的同学进行了随机调研,主要以随机采访的形式,了解同学们对红色经典作品的关注程度。经整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概念模糊
阅读量小
在我们的走访过程中,当问及“红色经典”时,许多人是茫然的。究竟何为“红色经典”呢? 专家对“红色经典”的诠释是:“红色经典”是指上世纪50~70年代曾产生巨大影响的一批作品,是一种以宏大叙事为主要手法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它集中体现了特定的历史时期集体主义、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的美学特征。无疑,“红色经典”是带有时代的标签的,它集中反映的是一种时代精神。
在我们随机调查的78个人当中,9%的人对“红色经典”几乎不了解;54%的人对“红色经典”有一定了解,但不深;15%的人接触的“红色经典”作品较多。调查中发现,被调查者对于“红色经典”也只是从影视作品中了解一些,且多集中于《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红色娘子军》等作品。
由此可见,“红色经典”作品正在逐渐淡出了当代人的阅读视线,离现代人越来越远。采访中,多家书店的老板就目前“红色经典”的图书销售数量感慨道:这类的作品几乎没有什么销售出路了,买的人很少,所以渐渐的就不再进这类的书了。一位文管专业的女生说:“对于我们来说,小说更具有吸引力,像韩寒、郭敬明的作品风格没有„红色经典‟那么严肃,看起来轻松,能让我们释放压力。”还有人提到:现在的那些“红色经典”作品中的人物不够真实,说教味很浓,看着就让人感到沉重。
在被问及“看过多少部有关„红色经典‟方面的影片时”,近83.2%的人看过的„红色经典‟影片不到10部。作品内容沉重;作品情节过于简单、略显粗糙;人物刻画过于完美,总刻画一些完美无缺的人,反而让人觉得虚假了,这是大家没有兴趣去看那些作品的主要原因。另外,有些读者确实看过一些这类作品,但他们不知道哪些应该归入“红色经典”作品的范围内,所以回答问卷时也只能罗列那些最有代表性的几部作品。由此可见,数据中显示的读者对红色经典作品了解较少,一方面是因为接触少,看的少;另一方面,对“红色经典”作品范围的界定不清楚,不知道那些作品属于红色经典,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提高自身素质和阅读使命感是动因
提高自身素质和阅读的使命感在被调查人员的学习动因中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原因。
从事各个行业的人员都承认接触学习“红色经典”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其中就有42.3%的人选择了“提高自我素质”这一选项,38.5%的人是因为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使命感,48.7%的人是主动关注“红色经典”的,26%的人是纯粹的感兴趣,并不想深入研究,8.9%的人根本没有了解“红色经典”的动机。
无论是从“26%的人是纯粹的感兴趣,并不想深入研究”这个数据结论,还是8.9%的人根本没有了解“红色经典”的动机来看,都表明仍有一部分人的“红色”意识淡薄,“红色经典”作品没有引起他们的关注。
调查中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一部分人接受“红色经典”仅仅是为了完成课业要求,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找工作时更加容易。被动接受的比例达到31%。一位大四的同学很坦诚地说,“红色经典”的学习是专业的一部分,为了考试,为了拿到毕业证他不得不去学习,其实自己对这些革命题材的东西根本就没有兴趣。一位从事生产营销的被调查者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我们做的是营销,只要把产品卖出去就好了,我们了解再多的“红色经典”也不会有什么用处。再说,学习了又会怎么样呢,还让我们拿这份激情去革命去?“红色经典”在这部分人中无疑“失宠”了。
可喜的是,把“红色经典”作为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学习动因的人以绝对的优势压倒了意识淡薄的人,他们认为“红色经典”在全面发展自我,促进民族文化进步等方面具有巨大影响力。他们把自身的素质提高同国家民族的兴衰结合起来,从这可以看出大家对“红色经典”的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近半的人选择主动关注“红色经典”,动因是提高自身素质、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其中,42.3%的人倾向于“提高自己的素质”,38.5%的人选择“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使命感”。中国自古就有着强烈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现在的“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无不体现着华夏儿女的爱国精神,每一部红色经典作品中都凝聚着一股强劲、浩然的民族精神气节。
三、电视、网络成为传播“红色经典”的主要媒介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现代大众传媒为“红色经典”作品的传播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开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电脑的日渐普及以及大众传媒自身快捷性、方便性的特点,“红色经典”的传播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现代传媒,电视和网络在“红色经典”作品,尤其影视作品的传播担任了主力军的角色。
调查表明,54%的人倾向于通过电视、电影等通俗易懂又便捷快速的方式来了解“红色经典”作品中的故事情节,68%的人希望“红色经典”作品能以通俗易懂的大众形式发展下去。另外,大部分被调查者提出,枯燥乏味甚至晦涩难明的书面作品很难为他们所接受,而电视作品相对来说简单明了、画面生动有趣,他们通过直接的影视作品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更容易一些。
这不难得出,影视成为传播“红色经典”的主要途径,得益于网络的迅速发展。现在的新闻通过电视网络更能被大家迅速知道,影视作品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等原因,使得“红色经典”作品的宣传也更需要借助于这些新的传播手段来增进大家对“红色经典”的关注,学习和认识“红色经典”作品的深刻内涵。
在当下“红色经典”虽然仍得到大多数人的关注,但是它的传承,走到今天仍然不可避免的面临瓶颈。人们对“红色经典”的概念模糊,了解程度不够;对“红色经典”的重视意识不强,缺乏兴趣,甚至对“红色经典”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这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这也使得“红色经典”走下去变得越来越困难。
其实,“红色经典”中所蕴含的坚定信仰、献身精神、纯真爱情、等高贵品质恰恰是当下社会种种人文精神缺失的一种珍贵补偿。因此,“红色经典”不该成为我们心中尘封的记忆。那么如何使红色经典走出这个困境,留住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将红色精神传承下去呢?这一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深思,怎样才能使得“红色经典”作品再次为大家所“喜闻乐见”呢?根据调研结果,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我们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等大众传媒的作用,丰富“红色经典”的作品形式。充分利用影视作品已被人们接受的特点,鼓励文艺工多创作一些反映新时期时代精神的“红色经典”的影视作品。
2、重温红色经典,在重要节日及纪念日期间利用大众传播媒介推荐红色经典作品,提倡大家关注红色经典。
3、多举办一些有关于“红色经典”的文化活动。可以定期举办以“红色经典”为主题的大型活动,让“红色经典”走进各个地区,走进人们心中。
在举办的其他类型活动里穿插加入“红色经典”元素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例如,红色经典诵读活动,红歌传唱等。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就把“红色经典”精神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重视小学生的红色教育。毛主席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多制作一些有趣味,易于被孩子接受的反映红色精神的动画片、儿歌,多讲一些适合他们听的红色英雄小故事。让小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了解红色经典作品。
4、在大学校园内开展讲授红色经典作品,推荐红色经典数目,鼓励大家读书,写心得体会,学习红色作品,弘扬红色精神。例如,读书心得交流会以及征文活动等。
另外,调查中了解到,许多人之所以不愿接触红色作品,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作品反应的内容难免片面,都是“共产主义的教科书”,对于那个年代的历史反应的不够全面。90年的峥嵘岁月,红色经典传承至今,记录着共产党人一路的脚印。只是,在这些作品中,国民党在那个时代对中国发展的贡献鲜有提及,文革的创伤更是无人愿碰触。
第二篇:宁夏固原市红色遗迹保护状况调查报告
宁夏固原市红色遗迹保护状况调查报告
摘要:为深入了解固原市各主要红色遗迹的分布、在此发生的历史事件始末,掌握固原市红色遗迹的保护状况,本人对固原市红色遗迹进行了深入的考察、调研。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调研,本人认为固原市红色遗迹保护的整体状况较好,但由于部分民众的保护意识较差,政府[1]对红色遗迹保护的支持力度不够,固原市红色遗迹保护仍面临严峻挑战。
关键词:固原市 红色遗迹 保护 问题 举措
前言:
(一)实践主题:宁夏固原市红色遗迹保护状况调查
(二)时间、地点:
7月16日:固原市西吉县兴隆镇单家集村(单家集红军长征纪念地)
7月24日:固原市隆德县与泾源县交界处六盘山主峰顶(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地)7月30日:固原市彭阳县古城镇小岔沟村(小岔沟毛泽东宿营地)
8月1日:固原市西吉县将台乡将台堡村(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地)
正文: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固原人,对于家乡的红色遗迹也格外熟悉。我们宁夏固原市的红色遗迹全部是在红军长征时期留下的,既有像单家集、小岔沟这样的红军宿营地,亦有如将台堡、六盘山这样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红色纪念地。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我沿着红军的足迹,先后走访调查了单家集红军长征纪念地、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地、小岔沟毛泽东宿营地、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地等多处家乡的红色遗迹。
7月16日,沿着崎岖蜿蜒的山路,我乘车前往位于西吉县兴隆镇单家集村的单家集红军长征纪念地。单家集在我们固原是个耳熟能详的地名,它是红军长征中三次经过的地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提起单家集,就必须说起那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撤离江西瑞金革命根据地,开始震撼世界的长征。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生死攸关的遵义会议,并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会后,中央红军经过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等艰难险阻后,于1935年6月,在四川懋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同年10月5日,毛泽东率改编后的陕甘支队,从今甘肃界石铺的高家铺出发,趟过葫芦河、跨越战国秦长城,来到了宁夏西吉单家集。单家集是回族聚居地区,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长征来到这里,受到当地回族群众的热烈欢迎。毛泽东、张闻天、博古等中央领导参观了“陕义堂”清真寺,毛主席还与阿訇马德海促膝交谈,阐明党和红军尊重回族习俗、促进民族平等的政策。当晚,中央红军在西吉兴隆镇、单家集一带宿营,毛泽东则住在回民张春德家中。更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率领的中央红军进入回族聚居区时,及时制定发布了《回民地区准则》,各级领导对部队进行了有关民族政策的教育。这样的举动受到了当地百姓的欢迎,当地群众亲切地称红军为“仁义之师”,并主动卖粮给红军。红军制定的《回民地区准则》,开创了中国共产党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先河,为建国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建与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颠簸,我来到了单家集红军长征纪念地。该纪念地由“陕义堂”清真寺、一片连排的回族民居(毛主席当时住的是其中一间小屋)及后来兴建的一座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小广场组成。下车后,我参观了“陕义堂”清真寺,多年来一直义务担任该清真寺解说员的回族老人拜富贵热情的接待了我。在老人热情洋溢的解说中,我深切地感受到红军对回族风俗习惯的尊重及回族群众对红军的爱戴,在他带领我参观毛主席曾住宿一晚的小屋时,我发现这里一直保持着原样,就连毛主席离开这里当天敌军向这个农家小院射击
后在房门上留下的数十个弹孔也清晰可见。对于该红色遗迹的保护情况,老人告诉我们,他认为这一遗迹的保护情况较好,且每年都会有市政府派来的工作人员对这里的红色遗迹进行修缮、维护,但日常的维护、管理则依赖于院内的农户。同时,据我观察,这里并没有一个正规的解说员,配套设施不够齐全,而且在我参观这里的30多分钟里,竟再没有一位游客来此参观。显然这里的经营状况令人堪忧。
8天后的7月24日,伴着雨后凉爽的清风,我登临海拔2928米的六盘山顶,探访红色遗迹。六盘山可以说是全国闻名的一座大山,它是红军长征中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一篇气势磅礴的诗词《清平乐·六盘山》更是令它美名远扬。
1935年10月6日,毛泽东与中央红军从西吉单家集出发经新店子、什字路等地,向东北方向前进,再次跨越古长城,当晚驻扎于张易镇。10月7日,毛主席从这里出发,沿东南绕隆德以北向六盘山挺进,红军后卫部队就在这里阻击追敌。当日拂晓,情况十分危急,红军后有蒋介石三十七军毛炳文部追至隆德县城,前有六盘山阻挡,和尚铺一带驻有东北军的一个骑兵师,固原驻有东北军一个骑兵师,平凉还有毛炳文支部重兵把守,西(安)兰(州)公路、平(凉)银(川)公路与和尚铺交汇,敌人调兵非常方便,因此红军只有从上下青石一带突围,才能跳出包围圈。于是毛主席当机立断,命令突袭青石嘴,消灭敌人,打开通道,红军战士英勇善战,仅用四个小时即取得战斗的胜利。这次战斗的胜利为中央红军东进陕北、翻越六盘山,打开了通道。当晚毛泽东怀着战斗胜利的喜悦,在饱览六盘雄姿后,于宿营地构思了著名词篇《清平乐·六盘山》。
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地由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亭、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广场和毛主席吟诗台四部分构成的,纪念馆以弘扬长征精神为主题,陈列有红军长征在宁夏留下的遗物。位于纪念馆对面山头的吟诗台,就是当年毛主席吟诵《清平乐·六盘山》的地点。我认为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地是固原市各红色遗迹中保护和开发做得最好的一个。纪念馆内有数位专业解说员,纪念广场上配套设施齐全,并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一流的服务和管理加上六盘山极高的知名度,使这里游客众多,同时又秩序井然。
7月30日,我来到彭阳县古城镇小岔沟村。1935年10月7日,毛主席宿营在该村张有仁家的窑洞里,并在窑洞里小炕桌上闪烁的油灯下写下了那篇著名的《清平乐·六盘山》。翌日,毛主席从该村出发,继续东行,到达城阳以北的长城塬乔渠村,住在乔生魁家窑洞里,10月9日晨,毛泽东率中央红军离开乔渠村,自此,中央红军离开宁夏,至甘肃镇原,并很快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该红色遗址现有窑洞3孔,毛主席当年所住的窑洞是中间的一孔,该窑洞中存有毛主席当年用过的六条腿柜、带“福”字雕花木椅等生活用具,遗迹整体保护较好,但仍存在指路不明、配套设施不够齐全、缺乏有效管理等问题。我是几经周折才来到这里的。先是听知情者说路边有个写着“毛泽东宿营地”的路标牌,然而仅仅是找这个“藏”在路边的路牌就花去我们近20分钟的时间,找到后,又是在询问了一个当地的村民后才找到那间窑洞所属的那户人家的,这说明政府对这一红色遗迹缺乏关注。与在单家集了解到的情况类似,这户负责暂时看管这一红色遗迹的人家也反映,尽管政府每年都会对这一遗迹进行修缮维护,但日常的管理和维护都是由他们这户普通的农民完成的,我着实为这一红色遗迹内的文物安全捏了一把汗。
两天后的建军节那天,我来到西吉县将台乡将台堡村,这里是重要的红军长征纪念地,它以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地的名誉而闻名全国。
在中央红军长征离开宁夏并在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师后,红一方面军于1936年夏回师陕北,中共中央作出了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战略决策。7月初,红二四方面军并肩北上挺进甘肃,9月中下旬至11月初,三个方面军相继向静宁、会宁与今西吉将台堡一带集结,10月9日红一、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城内会师,21日,红二方面军长征进入宁夏西吉县境,红二
方面军总指挥部及二军团与一军团在将台堡胜利会师,次日,二方面军六军团经公易镇抵达兴隆镇与红一军团一师会师,至此,红军三大主力终于全部胜利会师,从而结束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如今的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地建有一座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一座三军会师纪念馆,详细描述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时的情景,纪念馆内还陈列有红军在将台堡留下的遗物等,文物保护情况较好。然而,这一红色遗迹的经营、管理状况却令人堪忧。在入口处有一售票厅,可售票厅内却空无一人,我等了一会儿,却仍不见人影,于是便干脆大胆的走入景区,竟也没有人阻拦我,我想在这样的情况下,遗迹里的文物是极易被盗走的。纪念馆内仅有一位口音很重的当地人当解说员,同时她也是纪念馆的管理及安保人员,由于游客太少,她是游客临之则开馆,游客离之则闭馆,她还告诉我,由于月收入太低,她也想赶快离开这个整天与寂寞打交道的岗位······
通过对固原市红色遗迹的实地走访、调查,并结合调查问卷的完成情况,我初步掌握了固原市现存红色遗迹的保护现状及其中凸显的问题。
一、固原市现存红色以及整体保护状况较好,但仍需进一步提高。
在问卷调查中,认为固原市现存红色遗迹保护程度很好及较好的人数战中调查人数的89%,其中认为保护状况较好的占57%,这与我在实地调查中的感受基本一致。
二、从固原市民众保护红色遗迹的意识来看,大多数民众都具有较好的保护红色遗迹的意识,但依然有不少民众保护红色遗迹的意识较差,民众的红色遗迹保护意识仍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
① 固原市民众对于固原市内红色遗迹的知晓度极高。在我设计的调查问卷中,有
4道考察被调查者对于固原市内红色遗迹的知晓程度的问题,可喜的是,正答
率达到92%,这说明固原市民众对于固原市红色遗迹的关注度极高,而只有关
注红色遗迹,才能了解红色遗迹的重大历史意义,才能认识到保护遗迹的重要
意义。这就为固原市红色遗迹的保护打下坚实根基。
② 当发现破坏红色遗迹的行为时,绝大多数被调查者都认为这样做不对,但只有
少数人敢于及时制止破坏红色遗迹的行为。这说明固原市多数民众对于红色遗
迹保护的意识并未转化为实际行动,因此实际上多数民众的红色遗迹保护意识
尚未达到较高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
③ 尽管多数民众未发现破坏固原市红色遗迹的行为,但仍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民众
发现过在遗迹上乱涂乱画、损坏文物、为追求利益进行掠夺式开发、破坏遗迹
周边环境致使遗迹间接受损等破坏遗迹的行为,这说明仍有不少人文明素质太
差,缺乏起码的红色遗迹保护意识。
三、从政府主动支持红色遗迹保护的情况来看,政府部门对固原市现存红色遗迹保护的支持还不够,仍需进一步增加对该市红色遗迹保护的支持力度。主要表现在: ① 政府部门确实派人员对固原市现存红色遗迹进行了勘查和保护,但除六盘山红
军长征纪念地外,其他遗迹的日常维护主要依赖于附近农户。在单家集、小岔
沟乃至将台堡,主要日常维护均由当地农户完成。由于当地农民受教育程度较
低,遗迹内的文物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② 受经营不善、管理缺乏科学性等因素影响,固原市红色遗迹保护面临严峻形势。
主要不利因素有:
A.政府投入的资金不足。红色遗迹是宝贵的精神遗产,需要政府对此投入大
量资金,而资金投入不足则必然不利于红色遗迹的保护,不利于红色遗迹的经营和管理。
B.经营不善,管理缺乏科学性。在我实地调查的过程中发现:除六盘山红军
长征纪念地外,其他固原市的红色遗迹均面临着经营不善的问题。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遗迹保护主要依靠民间力量,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游客稀
少,开发利用程度低。除了政府偶尔派专人来对红色遗迹进行修缮、维护
外,遗迹保护依赖于当地农户,缺乏有效、科学的管理,但谁又能保证仅
凭农户的力量这些红色遗迹不会遭受破坏呢?在我参观单家集、将台堡、小岔沟村这三个红色遗迹期间的游客人数加起来还不到15人;大多数红
色遗迹的开发利用程度很低,配套设施及不健全,对游客不具有较强的吸
引力。而这样的不利局面,无疑与政府在红色遗迹保护方面的支持力度不
足密切相关。
C.政府对固原市群众在红色遗迹保护方面的教育存在欠缺。部分群众保护红
色遗迹的意识较差的状况与政府缺乏对固原市群众关于保护红色遗迹重
要性的教育是紧密相关的。
总之,固原市红色遗迹保护的整体状况较好,但由于部分民众保护红色遗迹的意识较差,政府对红色遗迹保护的支持力度不够,红色遗迹所在景点经营管理不善,固原市红色遗迹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为有效解决以上问题,本人提出以下建议及举措:
① 固原市政府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固原市经
济的跨越式发展。固原市是全国经济最不发达的地级市之一,因此一切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的问题、发展的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
不断拓宽思路使固原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财政收入才能快速增加,才能有
力支持固原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才能使固原市的红色遗迹保护得到更多资金
支持和管理保障,才能有效的开发、利用红色遗迹,提高红色景点的经营水
平。
② 固原市政府应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注意加强对受教育者关于红
色遗迹保护的教育。教育可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素养,提升
人的精神境界。政府应进一步增加对教育事业的投资,努力实现九年制义务
教育在固原市的全面普及,并可在固原市全市中小学开设具有固原特色的《固
原市红色遗迹及保护》课程,从受教育者抓起,逐步提升全市民众的红色遗
迹保护意识,从而间接帮助固原市红色遗迹保护。
③ 在保护红色遗迹的过程中,应注意保护优先,开发适度;保护与开发相结合;
注重将形式保护与功能利用相结合。在调查过程中我发现,我市红色遗迹保
护中存在的一个观念性问题是:只注重保护(即保持遗迹的原有历史风貌),而不注重开发和利用。这也是导致大部分红色遗迹经营管理不善的重要原因。
我们的政府应该认识到:由于固原市的红色遗址规模不大,保护工作并不复
杂,因此可以进行适度的开发与利用。固原市政府应在本市红色遗迹能得以
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挖掘红色遗迹背后的商机,如筹资在红色遗迹附近开办
以长征历史为主题的农家乐,并利用红色遗迹地处山区,附近植物种类众多的优势,举办采摘节等活动以延长红色旅游产业链,从而促进固原市农民增
收,促进生态建设,促进固原市文化、旅游业发展,从而形成一个高效、健
康的红色遗迹保护与开发产业链。
④ 结合固原市回族聚居的实际情况,将遗迹保护、开发与民族特色相结合。固
原市是全国回族的主要聚居区,在遗迹保护、开发过程中,应突出回族特色,以独特性吸引更多游客参观。
对红色遗迹所在景区进行科学管理。形成市、区县、遗迹所在村三级的管理
格局,形成由专业文物保护人员组成的红色遗迹保护管理机构。改变红色遗
迹保护主要依赖于民间力量的状况,在每个红色遗迹都配置一个由专业文物
保护人员组成的管理机构,对遗迹保护工作实施监督,及时修缮、维护文物,根除隐患。同时要提高管理人员、红色景区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使这支队
伍保持相对稳定并始终保持充足的干劲。
⑥ 应对固原市红色遗迹保护工作编制长期规划,使之规模化、品牌化。固原市
政府应通过制定固原市红色遗迹保护与开发长期规划明确保护与开发的主要
思路、主要步骤及完成过程,从而保证保护与开发过程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可以建设固原市红色遗迹群,对固原市红色遗迹及其保护、开发进行统一管
理。应着力打造“六盘山”品牌,研发更多衍生产品,使之成为闻名全国的品牌;用“六盘山精神”[2]来鼓舞全市人民团结奋斗。
⑦ 固原市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固原市红色遗迹的宣传力度,除了要注重通过书
刊、报纸等纸质媒体宣传外,更要注重通过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对固原市
红色遗迹的宣传。可以创作以固原市红色遗迹为主线索,以“六盘山精神”
为主题的城市宣传片,提高固原市及其红色遗迹在全国的知名度,吸引更多
游客参观固原市红色遗迹,从而为红色遗迹的有效开发提供有力保障。
通过对家乡红色遗迹的调查、走访、考察,不仅使我深入了解了红军长征在宁夏的主要活动,感受到红军长征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闯过千难万险的不易,增强了自身的爱党爱国情怀,坚定了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安宁生活,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不懈奋斗的决心,也深切领悟到在如今这个时代保护先辈们留下的这一宝贵的红色遗产重要意义。尽管固原市红色遗迹的保护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我相信,随着固原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文化修养及文明素质的不断提高,这些问题最终必定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作为一位文化遗产专业的学生,我将努力学习专业技能,争取能为家乡的红色遗迹保护作出一定贡献,使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使之成为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解释: [1]政府:指固原市政府,后文中所言“政府”均指代固原市政府。
[2]六盘山精神:是固原市政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过多方考证、酝酿、提炼、深化后,提出的精神。它的主要内容是: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话来自于毛主席带领中央红军长征在宁夏所作的著名诗词《清平乐·六盘山》,句中的“长城”指宁夏固原市境内的战国秦长城。这句话体现了红军长征面临千难万险时的勇气与魄力,六盘山精神是长征精神的组成部分。新时期固原市政府提出这一精神,是要利用这一精神激励和启发宁夏固原市干部群众,纷纷投入到建设美好固原的过程中去。
参考文献:
[M]《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人民出版社出版。
[M]《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人民出版社出版。
[J]《两万五千里长征》汪衡译,上海文摘社出版。该书内容译自斯诺发表在英文《亚细亚》杂志上的系列报道。
[J]《第八路军行军记—长征时代》黄峰编辑,上海光明书局出版。
[M]《中共甘肃党史大事记》甘肃省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M] 《中共宁夏党史大事记》宁夏区党委党史研究室等三单位合编,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⑤
第三篇:红色经典调查报告
红色经典调查报告
许浩伟 指导老师:施新佳
摘要 红色经典似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但是,调查中发现有时候,对于红色经典大家众说纷纭,对于其理解的程度,认识的角度,认可的态度,都是参差不同。
关键词 红色经典
阅读兴趣
影视剧
塑造人生 调查
提到“红色经典”,似乎那些作品一下子就带我们走进了上个世纪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对于大部分上了年纪的读者来说,“红色经典”是为他们所熟悉的,那大义凛然的江姐、机智勇敢的杨子荣等众多英雄人物形象依然鲜活在脑海中,这些作品曾激励他们的青春岁月。多少年来,从《红岩》到《红日》,从《定军山》到“八大样板戏”,不论是书籍,还是影视、戏剧,一部部充满激情与理想,彰显革命党人英雄气概的红色经典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几十年过去了,这些红色经典作品似乎随着时间的远走也在渐行渐远„„
但是我们在最近确实看到社会正在弘扬红色经典,就连春晚也融合进了红色经典,以增强我们对它的了解。
网易娱乐2月15日报道 内地乐坛“一哥”孙楠(微博)在马年春晚以一首《万泉河水》亮相,感动全场,大获好评。在昨晚央视的元宵晚会上,孙楠再次登上舞台演唱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独具匠心,让观众充满期待。
歌舞:《英雄组歌》
①《练兵舞》:选自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表演者:中央芭蕾舞团)②歌曲:《万泉河水》(表演者:孙楠)③歌曲:《英雄赞歌》(表演者:王芳、总政歌舞团)
--------------------------引自央视马年春晚节目单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红色经典在很多人来说,了解程度并不是很好。我们走访各大小书店,图书超市,学校等场所,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现在一般小规模的书店或图书超市在,红色经典方面的图书数量并不多,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这一现状是由于这类书籍的销量并不好所致。在小书店我们发现销售图书,大多是中小学教辅资料和各种期刊杂志。在大的书店和图书商城,我们才发现了红色经典的踪迹。可是发现其销售情况并不乐观。
总结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红色经典类图书销售数量较少,读者群众并不多。
2.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崛起,在网上购买书籍的人越来越多。以至于即使各地较大的图书商城虽有红色经典作品在售,但却由于其价格较贵而至无人问津。
3.网络传媒的兴起,大多数红色经典作品,可通过网上阅读
4.大多数读者认为,接触红色经典作品,最青睐的方式是观看相关的电视剧,电影,或者普通大众所喜欢的评书小说。在当代社会能真正静下心来细致品味一本红色经典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似乎真的是那样传统的红色经典真的是渐行渐远了。
在调查中我们走访学校,社区,了解到时下的小学生,中学生,对于红色经典的阅读状况并不乐观。很多小学生没有读过多少红色经典名著,当我调查走进廊坊市第一中学,学校是全市最好的中学,了解到学生对红色经典的概念定义模糊不清,在我的提示下很多同学都说是读过有关作品的,但是每个人所阅读的数量并不是很大,并没有想象中乐观。只有少部分学生,尤其是文科学生,对文学有很深的爱好,再加之受家庭环境的影响,阅读过大量经典作品,也观看过相关影视剧等,也可以对此发表一些观点,还是让我颇感欣慰。
对于当代中学生对于红色经典阅读量普遍较少,我们总结原因如下: 1.红色经典名著大多篇目较长,阅读任务较重,而且没有兴趣很难读进去。2.现在高考的压力很大,很多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或者他们很“惜时”舍不得拿大块的时间去阅读相关作品,可以说从他们的心态上就存在动机的问题。
3.个人或者家庭没有相关的红色经典文学名著,加之中小学的图书馆开放情况普遍不容乐观,导致有时候想读书,却没有图书可读。
4.“应试教育下,读一部红色经典名著作品,不如去做几道联系题”,这是采访时候有的同学所说的
针对这个调查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系统的总结,详细的分析一下我们的现实情况,以便我们有一个清醒地认识。
一、概念模糊 阅读量小
在我们的走访过程中,当问及“红色经典”时,许多人是茫然的。究竟何为“红色经典”呢? 专家对“红色经典”的诠释是:“红色经典”是指上世纪50~70年代曾产生巨大影响的一批作品,是一种以宏大叙事为主要手法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它集中体现了特定的历史时期集体主义、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的美学特征。无疑,“红色经典”是带有时代的标签的,它集中反映的是一种时代精神。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对被调查者说,我们主张的是广义的红色经典范畴,就是说,红色经典是指从古自今所有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作品的综合,这都是红色经典的范畴,听完这个说法后,有更多的受访者说我阅读过这些 作品。
在我们随机调查的当中,少部分的的人对“红色经典”几乎不了解;超过一半的人对“红色经典”有一定了解,但不深;少部分的人接触的“红色经典”作品较多。调查中发现,被调查者对于“红色经典”也只是从影视作品中了解一些,且多集中于《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新儿女英雄传》、《苦菜花》、《红岩》、《星星之火》等作品。
由此可见,“红色经典”作品正在逐渐淡出了当代人的阅读视线,离现代人越来越远。采访中,多家书店的老板就目前“红色经典”的图书销售数量感慨道:这类的作品几乎没有什么销售出路了,买的人很少,所以渐渐的就不再进这类的书了。一位中学生说,现在网络小说对我的诱惑力要远大于红色经典了。”还有人提到:现在的那些“红色经典”作品中的人物不够真实,说教味很浓,看着就让人感到沉重。没有足够的阅读兴趣。当地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说:“你这个阅读篇目中的作品,很多都是我大学时候读的,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大多数作品还是接触较少的,他们大多数,接触红色经典还是通过影视剧了解的,真正去阅读大量红色经典名著的学生,一个班级里面也就几个人。
在被问及“看过多少部有关‘红色经典’方面的影片时”,一半的人看过较多的‘红色经典’影片。尤其是抗日题材的电视剧。但是对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电影,那种红色经典,则少有人问津。大多数人认为其作品内容沉重;作品情节过于简单、略显粗糙;人物刻画过于完美,总刻画一些完美无缺的人,反而让人觉得虚假了,这是大家没有兴趣去看那些作品的主要原因。另外,有些读者确实看过一些这类作品,但他们不知道哪些应该归入“红色经典”作品的范围内,所以回答问卷时也只能罗列那些最有代表性的几部作品。由此可见,数据中显示的读者对红色经典作品了解较少,一方面是因为接触少,看的少;另一方面,对“红色经典”作品范围的界定不清楚,不知道那些作品属于红色经典,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提高自身素质和阅读使命感是动因
提高自身素质和阅读的使命感在被调查人员的学习动因中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原因。
从事各个行业的人员都承认接触学习“红色经典”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其中就有大多数的人选择了“提高自我素质”才去阅读红色经典名著作品。有一部分人是因为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使命感,有的人的人是主动关注“红色经典”的,也有一部分的人是纯粹的感兴趣,并不想深入研究,少量的人根本没有了解“红色经典”的动机。
无论是从“是纯粹的感兴趣,并不想深入研究”这个数据结论,还是少部分的人根本没有了解“红色经典”的动机来看,都表明仍有一部分人的“红色”意识淡薄,“红色经典”作品没有引起他们的关注。
调查中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一部分人接受“红色经典”仅仅是为了完成课业要求,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找工作时更加容易。被动接受的比例达到31%。一位专科毕业生很坦诚地说,“红色经典”的学习是专业的一部分,为了考试,为了拿到毕业证他不得不去学习,其实自己对这些革命题材的东西根本就没有兴趣。一位从事生产营销的被调查者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我们做的是营销,只要把产品卖出去就好了,我们了解再多的“红色经典”也不会有什么用处。再说,学习了又会怎么样呢,还让我们拿这份激情去革命去?“红色经典”在这部分人中无疑“失宠”了。
可喜的是,把“红色经典”作为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学习动因的人以绝对的优势压倒了意识淡薄的人,他们认为“红色经典”在全面发展自我,促进民族文化进步等方面具有巨大影响力。他们把自身的素质提高同国家民族的兴衰结合起来,从这可以看出大家对“红色经典”的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近半的人选择主动关注“红色经典”,动因是提高自身素质、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其中大多数的人倾向于“提高自己的素质”,较多的人选择“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使命感”。中国自古就有着强烈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现在的“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无不体现着华夏儿女的爱国精神,每一部红色经典作品中都凝聚着一股强劲、浩然的民族精神气节。
三、电视、网络成为传播“红色经典”的主要媒介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现代大众传媒为“红色经典”作品的传播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开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电脑的日渐普及以及大众传媒自身快捷性、方便性的特点,“红色经典”的传播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现代传媒,电视和网络在“红色经典”作品,尤其影视作品的传播担任了主力军的角色。
调查表明,超过一半的人倾向于通过电视、电影等通俗易懂又便捷快速的方式来了解“红色经典”作品中的故事情节,68%的人希望“红色经典”作品能以通俗易懂的大众形式发展下去。另外,大部分被调查者提出,枯燥乏味甚至晦涩难明的书面作品很难为他们所接受,而电视作品相对来说简单明了、画面生动有趣,他们通过直接的影视作品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更容易一些。
这不难得出,影视成为传播“红色经典”的主要途径,得益于网络的迅速发展。现在的新闻通过电视网络更能被大家迅速知道,影视作品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等原因,使得“红色经典”作品的宣传也更需要借助于这些新的传播手段来增进大家对“红色经典”的关注,学习和认识“红色经典”作品的深刻内涵。
在当下“红色经典”虽然仍得到大多数人的关注,但是它的传承,走到今天仍然不可避免的面临瓶颈。人们对“红色经典”的概念模糊,了解程度不够;对“红色经典”的重视意识不强,缺乏兴趣,甚至对“红色经典”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这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这也使得“红色经典”走下去变得越来越困难。
其实,“红色经典”中所蕴含的坚定信仰、献身精神、纯真爱情、等高贵品质恰恰是当下社会种种人文精神缺失的一种珍贵补偿。因此,“红色经典”不该成为我们心中尘封的记忆。那么如何使红色经典走出这个困境,留住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将红色精神传承下去呢?这一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深思,怎样才能使得“红色经典”作品再次为大家所“喜闻乐见”呢?根据调研结果,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我们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等大众传媒的作用,丰富“红色经典”的作品形式。充分利用影视作品已被人们接受的特点,鼓励文艺工多创作一些反映新时期时代精神的“红色经典”的影视作品。
2、重温红色经典,在重要节日及纪念日期间利用大众传播媒介推荐红色经典作品,提倡大家关注红色经典。
3、多举办一些有关于“红色经典”的文化活动。可以定期举办以“红色经典”为主题的大型活动,让“红色经典”走进各个地区,走进人们心中。
在举办的其他类型活动里穿插加入“红色经典”元素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例如,红色经典诵读活动,红歌传唱等。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就把“红色经典”精神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4、重视小学生的红色教育。毛主席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多制作一些有趣味,易于被孩子接受的反映红色精神的动画片、儿歌,多讲一些适合他们听的红色英雄小故事。让小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了解红色经典作品。
5、在大学校园内开展讲授红色经典作品,推荐红色经典数目,鼓励大家读书,写心得体会,学习红色作品,弘扬红色精神。例如,读书心得交流会以及征文活动等。
另外,调查中了解到,许多人之所以不愿接触红色作品,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作品反应的内容难免片面,都是“共产主义的教科书”,对于那个年代的历史反应的不够全面。90年的峥嵘岁月,红色经典传承至今,记录着共产党人一路的脚印。只是,在这些作品中,国民党在那个时代对中国发展的贡献鲜有提及,文革的创伤更是无人愿碰触。
第四篇:红色走读调查报告
在本次“红色走读”的竞赛活动中,我们云游览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队员们细心参观,认真总结,对本次云上游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之旅有着很深的感触。
一、对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的整体认识
在本次游览中,通过参观纪念碑、长征渡口和纪念馆内部,我们了解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位于于都县城东门,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是中央红军渡过于都河出发长征的八大渡口之一,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等中央领导人及其由中央机关组成的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就是从这里迈出长征第一步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处展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历史的主题性纪念馆。馆中陈列分为两层,一楼为长征出版物博览中心,集长征出版书籍、音像制品展示、vr、ar体验以及红色课堂为一体,二楼陈列采用各种现代化手段,直观展示中央红军出发长征的历史。
我们着重参观了纪念的第二层,了解到了“中央红军长征的背景”、“中共中央秘密准备战略转移”、“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集结于都”、“中共中央和红军主力夜渡于都河出发长征”和“永远的长征”。我们认为,该纪念馆有利于帮助人们更好的回顾历史、了解长征、学习长征的精神。纪念通过采用文字、图表、照片、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法展现出了中央红军长征的背景、准备以及在于都集结出发的历史和于都人民无私奉献支援红军的鱼水之情,再现中国革命伟大转折及苏区人民支援红军的历史场景。
二、“走读计划”
若抵达实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首先,我们的团队将会认真了解并参观整个纪念馆,并通过馆内的长征出版书籍、音像制品展示、vr、ar体验以及红色课堂等多个方式全方面学习和感受长征文化和长征精神。细细体会长征过程中发生在军民间温暖又感人的红色故事。其次,通过听馆内专业解说员的讲解和向解说员提问的方式,更加深刻地学习我们在云端游览纪念馆时,感受不到的历史细节,并更加系统全面的感受长征的不易。最后,我们会尝试在纪念馆做一名志愿解说员给旅客进行解说,以实际感受、不同角度更深层次感受长征文化。若有机会,我们还会走访当地参加过长征的老兵,从他们的口中了解更加富有人情味的,更加直观带有情感色彩的长征是如何一番景象。
三、印象最深的红色故事
在参观整个纪念馆之后,我们发现一件藏品、一张照片都代表一个令人惊叹,感动的红色故事......这些故事中令我们最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送郎当红军”。纪念馆的柜里陈列着一盏马灯,它的主人名叫钟招子,于都县窑前村的农户钟招子有10个儿子,8个当了红军。从儿子走的那天起,每当夜幕降临,钟招子就在家门口挂上了一盏马灯,等着儿子们回来,这一等就是十几个年头。后来,钟招子把眼睛哭瞎了,可是她每天晚上还要点亮门前的马灯。1949年,人民解放军进驻于都。钟招子就守候在队伍的必经之路上,一次次询问,一次次失望,整整三天三夜。她和两个儿子一起,在村后竹篙岭的大树下,挖了一个坟。每逢清明,她会带全家来插香祭奠。当故事进入了尾声,我们仿佛能看到这位伟大的母亲在面对自己孩子尸体时的歇斯底里,心底不禁变得沉重同时又敬佩万分!据统计,当时于都有34万人口,约1.6万人参加了长征,1万余人牺牲在长征路上,其中1000多人没有姓名记载。不知道有多少母亲为远行的儿女在家门口点亮了一盏灯,也不知道有多少儿女再也没有机会见到灯光里的母亲。然而死去的和活着的人都明白,离别和等待不是没有意义。那些不能归来的儿女用他们的鲜血铺就了通往胜利的道路,而灯光里的母亲虽然没有等到儿女归来,却等来了新中国的繁荣富强和光明。那些艰难困苦的岁月早已过去,但长征精神引领着一代代中华儿女艰苦奋斗,百折不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更应牢记光荣传统,弘扬长征精神,勇做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为实现繁荣昌盛的中国梦贡献我们的青春和力量!
四、我们的收获
通过云游览“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了红军长征的历史,了解到其中的困难和发起长征的原因,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领导的不易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对现在如此美好的生活感到更加珍惜,也明白为何要一切为了人民,通过成列馆内一件件展品背后令人惊叹的红色故事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明白了何为军民鱼水情。
参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可以使大家更了解那些中国共产党伟大的革命事业,增强我们的爱国意识,增加同学对党和国家的归属感,学习好红军精神,进一步了解党和国家的革命历史,提高政治觉悟,学会把自己的利益与党和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
第五篇:调查报告(红色)
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所面临的问题的调查
—以宁都县小布镇为例
曾秋英1
内容摘要: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革命斗争的艰苦岁月中形成的,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体现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价值观。是党的性质,宗旨和党性原则在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思想行动中的集中展现。在中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红色文华。中华民族的崛起,依靠的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历史文化传统,依靠的是红色文化。在当代,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强大的政治优势,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是党和国家加强廉政建设和腐败的锐利武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许多外来文化的侵蚀,红色文化慢慢地被模糊了,甚至有些人忘却了。红色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关键字:红色文化
精神文明建设
地位作用
问题
小布镇
一、调查的背景和意义
(一)调查的背景
价值观念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必然有一种意识形态居于主导地位,支配着其他意识形态的地位和影响,成为一种‘普遍的光’”。①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强大的政治优势和生命力,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然而,“几年来,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一切向钱看’,追求高消费,追求眼前利益,鄙薄自己的祖国和人民而崇洋媚外等思想倾向滋长了,甚至腐化堕落的不良风气发生了,建国初期就已绝迹的种种丑恶现象再度出现了。”②相关部门对红色文化的发扬不够重视,红色文化慢慢被奚落!在这么一个关键时期,假如国人不重视红色文化的话,最终的结果可能很惨。针对当前的这种情况,我做了这次调查。
(二)调查的意义 1.政治意义
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革命斗争的艰苦岁月中形成的,其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党和人民事业而英勇奋斗,大力发扬并赋予红色文化新的内涵,使之成为激励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赋予共产 1 曾秋英,女,1989年生,江西宁都人,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09人资一班,电话:***,邮箱:793450152@.com 党人老一代的经验和精神,少走弯路。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万众一心,共同努力,战胜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风险和考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各名族文化之林。
2.经济意义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其发展水平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又为经济,政治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精神文明属于上层建筑,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制约着经济制度的选择,经济政策的制定,并给予物质生活,流通,消费以思想,理论,舆论的指导,规定着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规模。”③红色文化包含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对于人民发展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在一些红色文化浓郁的革命圣地往往在一些相对落后的地方,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并结合当地特色发展红色旅游事业,从而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拉动作用。
3.红色文化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军事、外交的延伸和内在体现”。④中国自古就不缺文化,在历史推进中,许多文化被淘汰,许多优秀的文化被保存下来。这种淘汰机制为我们后代留下了大量的精神财富,历史证明红色文化是一种优秀文化,它是一笔实实在在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留住它,不要让它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三、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了实地考察的方法,具体方法是前往宁都县小布镇参观,考察当地的红色遗迹,并询问当地不同年龄段的百姓对红色文化的看法和理解,并结合网上查询,调查当地政府对于弘扬红色文化的政策,向当地居民证实其贯彻情况。
四、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作用
红色文化是指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它包含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坚定信念、矢志不移的精神;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精神;无比忠诚、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团队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⑤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方面的基础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都蕴含着红色文化的“遗传基因”。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红色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应有之义,对于构建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发挥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不仅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还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红色文化产业新品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马克思指导思想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⑤中国共产党就是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在中国革命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形成了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文化——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继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积淀而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五四”以来形成的红色文化,它们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毛泽东思想之后,又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无疑,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鲜明的继承性。
五、探究红色文化面临的问题——以宁都县小布镇为例
(一)、小布红色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小布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小布红色文化植根于小布长期艰苦卓绝的伟大革命斗争实践,又与时代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特征。在继承小布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小布人民在长期革命战争实践中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风采的小布红色文化。小布红色文化的实践基础是革命战争和土地革命斗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凝聚力和感召力,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演绎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时代强音,形成了立足小布、放眼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特点。
1.小布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小布是一块享誉全国红色故土。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政治、军事指挥中心。小布镇赤坎村在方圆0.1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中共苏区中央局、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一部无线电侦察台等7处革命红色遗址,如此密集的众多的革命历史文物在全国亦属罕见。毛泽东曾在此主持了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并在此归纳总结了游击战争的“十六”字方针,撰写了脍炙人口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围剿”》,还在此整理著写了《兴国调查》和《寻乌调查》等著作。红军总部在小布赤坎村召开了庆祝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大会。毛泽东、朱德、曾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赤坎留下了许多光辉足迹。
2.小布红色文化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
小布红色文化成就小布旅游品牌,近几年,打出“红色、古色、绿色”牌,挖掘“红色、古色”资源,传承革命优良传统,发掘历史文化古迹,把小布红色文化、民间民俗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小布镇赤坎村的的革命红色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弘扬,赤坎村在全国的知名度也日益扩大,每年接待前来参观学习的人员达3000余人次。今年四月份以来,已接待江西国泰旅行社、翠岗旅行社、山东省社联、上海市委党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方局等单位组织的旅客近200人次到此参观学习,门票收入近3000元人民币。他们在此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在此慷慨解囊,给小布镇社会事业带来了新的生机。
3.小布红色文化建设措施
为全方位宣传小布红色文化,小布镇积极通过有线电视站宣传媒体及板报、墙报、宣传栏、横幅标语等文化宣传阵地,广泛进行宣传大会精神,做到电视有图像、广播有声音、村址有横幅、墙壁有标语、黑板有专栏。截至目前,全镇共悬挂宣传横幅10条,出板报墙报1期、宣传栏8个,营造了浓厚的宣讲氛围。同时通过每周一次的“干部讲堂”,从领导至干部轮流给大家共同学习红色文化精神和学习心得,一起探讨学活用好红色精神落实小布镇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以形成创建氛围为首要,不断健全文明创建机制
一方面,从加强宣传,形成共识上入手,充分利用镇闭路电视等宣传载体,开展教育活动,并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普及文明知识,切实提高全镇人民的红色文化意识。一年来共发放宣传资料5000多份。另一方面,从落实责任,完善机制方面入手,做到创建工作三纳入。一是将文明创建工作纳入镇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成立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在每年的镇党代会、人代会期间,对全镇的红色文化创建工作进行部署,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要求明确。二是把创建工作细化成一些具体的工作目标纳入各村、各单位的考核。出台专项督查考核意见,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三是把创建工作纳入日常工作,召开专题创建工作会议,提出阶段性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并展开工作。
(2)以突出创建重点为根本,着力构筑红色文化发展环境
A.抓发展,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始终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文明创建活动的根本来抓,通过实施“一石二茶”产业战略,使全镇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
B.抓建设,城镇品位越来越高。兴建了沿江公园,修筑了防洪堤,完善了圩镇地下排水系统,安装了路灯,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有序推进亮化、硬化、绿化工程。
C.以培育特色文化为抓手,全力提升综合文明程度
小布镇通过深入开展各种创建活动和培育特色文化的有机结合,使全镇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以特色村等创建为抓手,开展覆盖全镇的文化建设。一是创设载体。镇党委提出了特色村创建规划,明确要求,分类实施。二是加强教育。通过各种教育活动的开展,提升群众的综合素质。以开展十七大主题教育为载体,通过报告会、宣讲会等形式,提升群众的政治素养;以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抓手,抓好村民文明言行的规范活动;通过农民素质培训程,开展科学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三是加强活动。通过建立了多支稳定的文体队伍,如舞龙舞狮队、妇女舞蹈健身对等,壮大活动声势,提高了活动效果。四是多头并进。积极开展文体特色村(社区)、文明村(社区)等多类创建活动。
(二)、小布红色文化建设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近年来,小布镇在发挥红色文化品牌优势上做出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
一是红色文化资源还没有充分得到有效利用,突出表现为红色文化精品不多。
毛泽东在此归纳总结了游击战争的“十六”字方针,撰写了脍炙人口的《渔家傲——反第一 次“围剿”》,还在此整理著写了《兴国调查》和《寻乌调查》等著作。
而现阶段,一些继承与发扬小布红色文化传统的好作品极为罕见。这个因素除开没有优秀的文艺创作队伍和艺术人才外,还有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文化事业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等诸多因素。
二是红色文化阵地功能尚不完备。
这里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一部无线电侦察台旧址,但每年的维修费用仅仅是从国家文物管理部门申请到一点杯水车薪,地方政府因财政困难基本没有资金投入,直接影响到革命旧址的整合和维护。
三是红色文化研究人才断层,给小布红色文化的研究、建设、继承与发扬广大带来了困难。
四是红色文化的教育形式还过于单一。
基本都是通过陈列展览、影视文学作品来传播红色文化,没有更高标准、更丰富的文化艺术形式来生动体现红色文化的精神与内涵。
从以上问题和困难来看,影响小布红色文化建设的因素很多,集中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从思想观念上看,红色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互为推动作用还不能够被人们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缺少红色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大多数人对小布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还不是很清楚,直接导致红色文化建设步伐缓慢。二是从建设资金投入上看,中央、省政府与市县政府的投入比例悬殊。如红色旅游建设项目,中央投入近一个亿,要求地方对等投入,但地方政府没有实力投入文物的保护与开发。
(三)、加强小布红色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小布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小布人民共同创造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化。作为一种历史,它又是革命精神和智慧的长期积累和凝聚,集中表现为同舟共济、百折不挠、求是创新、团结拼搏的精神。
1、加强红色文化建设的全民教育。以反“围剿“纪念馆陈列改版为重点,切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以众多革命旧址为依托,大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看《党史展览》、观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听革命故事、写“我与先烈比童年”、“重走当年红军路”系列活动,构建起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网络。
2、继承与发扬小布红色文化。以进一步弘扬优秀革命传统为着眼点,深入探讨红色精神的现实意义和时代内涵。继续深入探讨红色文化的现实意义和时代内涵,使之成为激励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投身建设“小布水乡、人间天堂”的不竭动力。以庆祝建党90周年为契机,大力加强红色文化系列宣传教育。同时借助中央级新闻媒体阶段性掀起小布红色文化的宣传热潮,打造全国著名革命老区的精神文明创建品牌。
3、积极实施“红色旅游”工程,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以启动“红色旅游”工程为载体,编制小布红色文化建设发展规划,把红色文化建设与自然景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开展红色文化建设与生态旅游建设。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 第109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②《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551页
③刘孚威《论井冈山精神》 第327页
江西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
④中央文明办组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概论》 第92页 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 ⑤《毛泽东选集》 第3卷第1093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黄宏《长征精神》 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
王伟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和实践》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