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小故事(大全5篇)

第一篇:文言文小故事

       文言文小故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1、译文:从前宋国有个农民(宋人有耕者)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田中有株)一天,一只跑地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兔走触株,折劲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2、“守株待兔”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人们用它来比喻不想努力,而希望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

       3、解释

       耕——耕田种地。耕者,耕田的人,农民。株——树木砍伐后,露出地面的树根。走——跑的意思。颈——脖颈,就是脖子。释——释放,把东西从手里放下来的意思。

       耒——音累,耒耜,古代耕田用的农具,就是犁耙。冀——音计,希冀,就是希望的意思。

       4、评点

       这个故事包含着两种意义,既讽刺了懒汉思想,也批判了经验主义。这告诉我们,切不可把偶然的侥幸作为做事的根据,如果抱着侥幸的心理,片面地凭着老经验去办事,一般是不会成功的。

       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解释] ①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长(zhǎng)——生长,成长,揠(yà)——拔。②芒芒然——疲倦的样子。③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④予——我,第一人称代词.⑤趋——快走。往——去,到..去。⑥槁(gǎo)——草木干枯。⑦非徒——非但。徒,只是。⑧其人——他家里的人。

       2、译文:

       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3、文章批评了哪两种人? 说说这则语言的现实意义 一个是比较懒的人,另一个是急于求成的人。

       现实意义就是 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4、成语-揠苗助长

       【发音】yà miáo zhù zhǎng【释义】揠:拔起。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近义词】欲速不达【反义词】放任自流、循序渐进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日:“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且置——且,将要。置,购买。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至之市——至,到。之,往,去。市,集市。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2、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他到集市上去,却忘了带上量好的尺寸。他已经选好了一双鞋,想比比大小,发现量好尺寸的绳子忘记带来了,于是又急忙赶回家去取。等他带着绳子跑回来时,集市已散,他最终没能买到鞋。别人知道后对他说:“为什么不用你自己的脚试一试呢?”他固执地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不从实际出发,信守教条办事呆板的人。

       3、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1] 先自度其足度 [2] 吾忘持度 度 [3] 宁信度 度

       (1)duó(第2声)(2)dù(第四声)(3)同(2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1、祠——音词,祠堂,封建社会中祭祀祖宗或先贤、烈士的地方。这里是祭祀的意思。舍人——部属,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卮——音之,古代饮酒用的器皿。固——固然,本来的意思。

       安——文言疑问词,怎么、怎样的意思。

       亡——不存在,这里是失去、得不到的意思。战国策——我国一部古书的名称。原来只是一些零散的材料,记载我国战国时代谋士和说客的政治活动及其言辞。西汉人刘向将这些材料进行了整理和校订,按照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排列起来,一共编成三十三卷,简称《国策》。

       2、点评:

       画蛇添足;讽刺了那些做事自作聪明,多此一举的人.3、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壳,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那个给蛇添脚的人终于失掉了到嘴的那壶酒。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解释】

       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2.自--从。

       3.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4.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5.是--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7.坠--落。8.契者--雕刻的人/地方。

       9.若--如果。10.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11.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12.求--找 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郑人买履【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刻舟求剑的意思: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②为王吹竽,宣王悦③之,廪食④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⑤一一听之,处士逃.“ [ 解释]

       ①宣王——齐国国君 ②竽(yú)——古代乐器名,象现在的笙(shēng)。③必——一定,必须

       ④处士——古代称有学问、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这里带有嘲讽意味。请——请求。⑤说——同“悦”。

       ⑥廪食(bǐngsì)以数百人等——待遇跟那几百人一样。廪食,官府供食。廪:粮仓。食,供养、给..吃。以,同“与”。等,相同。⑦立——继承了王位 [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先生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继位。闵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

       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解释】

       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

       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③负——背着

       ④椎(chuí)——槌子或棒子。

       ⑤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⑥遽(jǜ)——急速。

       ⑦恶——害怕

       ⑧悖——荒谬

       【译文】智伯消灭范氏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胡涂了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近义词】自欺欺人、弄巧成拙、盗铃掩耳 【反义词】开诚布公 【灯谜】聆

       【提示】:钟声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万物也都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闭上了眼睛就不复存在或者改变了形状。这则寓言故事虽然简短,但却形象而生动地阐明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

       南辕北辙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行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欲举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字词解释】

       1.驾:车 2.善:技术好,善于御:车夫

       3.中道:半路反:反通“返”返回。4.去:弹下身上的尘土

       5.数:几个,几样 6.用:盘缠

       7.为:为什么 8.举:举动信:信用

       9.广:扩大尊:提高 10.王:指建立王业

       11.恃:依仗 12.方:正在 13.之:到 14.奚:为何

       15.焦:打皱申:通“伸”,理平16.大行:大路,宽阔的道路

       17.“离王愈远耳”“王” wàng称霸 【译文】

       国君魏安厘王想出兵攻伐赵国。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安厘王,劝阻伐赵。季梁对安厘王说:“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见一个人坐车朝北而行,但他告诉我要到楚国去。楚国在南方,我问他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说:‘不要紧,我的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马好也不顶用,朝北不是到楚国该走的方向。那人指着车上的大口袋说:‘不要紧,我的路费多着呢。’我又给他指明,路费多也不济事,这样到不了楚国。那人还是说:‘不要紧,我的马夫最会赶车。’这人真是糊涂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对,即使马跑得特别快,路费带得特别多,马夫特别会赶车,这些条件再好,也只能使他离开目的地越远。”说到这儿,季梁把话头引上本题:“而今,大王要成就霸业,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树立权威,众望所归;如果仗着自己国家大、兵力强,动不动进攻人家,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个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样,只能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来越远!” 【寓意】

       “背道而驰”,意义和“南辕北辙”相同。

       “南辕北辙”这则成语的“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辕向南,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南辕北辙说明了做事不能背道而驰,要切合实际情况。

       鹬蚌相争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解释】

       ①选自《战国策》。②蚌(b4ng):生在淡水里的一种软体动物,有两扇椭圆形硬壳,可以开合。③曝(p)):晒,这里指蚌上河滩晒太阳。④鹬(y));鸟名,常在水边捕吃鱼、虫、贝类。⑤钳(qi2n):夹住。⑥喙(hu@):鸟类的嘴。⑦即:就。⑧不出:指鹬的嘴拔不出。⑨擒(q0n):抓住。

       河蚌刚刚爬上河滩张开壳儿晒太阳,一只鹬鸟扑过来啄它的肉。蚌灵敏地合扰自己坚硬的壳,把鹬鸟尖尖的长嘴紧紧夹住。鹬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饿死!”鹬和蚌谁也不肯让谁。结果都被渔夫毫不费力地抓住了。【寓意】

       《鹬蚌相争》讲的是鹬与蚌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从中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

       【近义词】两虎相斗【反义词】和衷共济、同舟共济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狐假虎威)假:假借,凭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它野兽。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去欺压别人。

       (虎求百兽而食之)求:寻求,寻找。

       (子无敢食我也)子:你。无:不。

       (天帝使我长百兽)使,长(zhang):使:派遣。同“掌”,掌管。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然:对的,正确的。遂:前进,前往。

       (故遂与之行)遂:于是。

       (兽见之皆走)走:逃跑。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畏:害怕。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掌管百兽的,现在你吃掉我,就是违背天帝的命令。(如果)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道理】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借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借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同时也说明凡事应开动脑筋,不能盲信盲从,否则,就会闹出笑话。(1)今子食我,是逆天命也。“是”(代词:这)(2)兽见之皆走。“走”(逃跑)

       (3)天帝使我长百兽。

       “长”读zhǎng。“长”,就是“首领”的意思。是名词动用,“当首领”。翻译:“天帝已经命令我做百兽之王了。” 【近义词】仗势欺人、狗仗人势、狐虎之威 【反义词】独步天下、独擅胜场

       买椟还珠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解释】

       ①为(Wéi)——做、制造。木兰—一1种木纹很细的香木。柜——这里指匣子。

       ②桂、椒——有芳香味的植物。③缀(zhuì)——连结、装饰。

       ④玫瑰(méigui)——一种美丽的玉石,美玉。

       ⑤辑——通假字,通“缉”,连缀。羽翠(yǔcuì)——翠鸟的羽毛。

       ⑥椟(dú)——小匣。还——退回。

       ⑦鬻(yù)——卖。⑧饰——装饰。⑨已——用 【翻译】

       楚国有一个(商)人把他的珍珠卖给郑国的人,(珠宝)是用木兰树的木制的盒子装,用桂椒来熏盒子,用(精美的)珠玉点缀其上,用美玉点饰,用翠鸟的羽毛装饰(盒子)。郑国的人买了这个盒子却把珠宝还给了商人。这可以说是善于卖盒子了,却不能说善于卖珍珠。形容目光短浅,取舍不当的人。【寓 意】

       1、人的眼睛只盯着那只精美的盒子,结果却丢掉了真正有价值的宝珠。可见,做什么事情都要分清主次,否则就会象这位“买椟还珠”的郑人那样做出舍本逐末、取舍不当的傻事来。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①,誉之曰②:“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③。”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④:“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韩非子难一》 [【解释】

       ①鬻(yù)——卖。②誉——赞美。

       ③陷——攻破。这里是刺透的意思。④或曰——有的人说。

       5莫不——没有不 6 应——回答 或——有人 8 “誉之曰”的之:代词,指代盾 “吾矛之利”的之:文言助词,无义 10 “吾盾之坚”的之:同上

       坚——坚固 12 以——用

       13俄而——然后 14莫能——没有能

       寓意:

       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不然吃亏的是自己。【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东西穿不透的。”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刺不破的盾和什么也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近义词】

       相互抵触 前后抵触 【反义词】

       天衣无缝 自圆其说 无懈可击

第二篇:文言文小故事

       1.掩耳盗铃

       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

       【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⑥。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译文】智伯消灭范氏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胡涂了。

       2.请君入瓮

       出处:唐•张鷟《朝野佥载•周兴》

       【原 文】

       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鞠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与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来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译 文】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 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 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 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 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 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 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 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 劝我喝,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 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 说:“哦,请快快指教。”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 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 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 进瓮里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3.高山流水

       出处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翻译: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4.望梅止渴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

       原文: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译文:有一次,曹操率领部队行军时一时没有找到水源,士兵们都干渴难忍。于是曹操传下命令说:“前面有一篇大梅林,梅子结满枝头,既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们听了这话,都流出口水,靠这种办法,使部队坚持走到前边有水源的地方。

       5.盲人摸象

       出 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洪进禅师》

       原文:

       《大般涅盘经》三二:“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 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译文:

       从前,有四个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齿。他就说:“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个又大、又粗、有光滑的大萝卜。”高个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不对,不对,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他大叫起来。“你们净瞎说,大象只是根大柱子。”原来矮个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而那位年老的盲人呢,却嘟嚷:“唉,大象哪有那么大,它只不过是一根草绳。”

       6.拔苗助长《孟子•公孙丑上》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的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急于求成,一心只想让庄稼按自己的意愿快长高,结果落得一个相反的下场。

       7.入木三分 《书断•王羲之》

       原文: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 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卫夫 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 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译文: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你看《笔说》。”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再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稳重的风格。”泪流满面地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

       8.闻鸡起舞 《晋书•祖逖传》

       【原文】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译文: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9.望梅止渴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

       原文: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译文:有一次,曹操率领部队行军时一时没有找到水源,士兵们都干渴难忍。于是曹操传下命令说:“前面有一篇大梅林,梅子结满枝头,既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们听了这话,都流出口水,靠这种办法,使部队坚持走到前边有水源的地方。

       10.盲人摸象

       出 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洪进禅师》 原文:

       《大般涅盘经》三二:“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 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译文:

       从前,有四个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齿。他就说:“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个又大、又粗、有光滑的大萝卜。”高个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不对,不对,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他大叫起来。“你们净瞎说,大象只是根大柱子。”原来矮个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而那位年老的盲人呢,却嘟嚷:“唉,大象哪有那么大,它只不过是一根草绳。”

       11.刻舟求剑《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哲理评析]

       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第三篇:文言文小故事

       文 言 故 事

       1、买椟⑥还珠⑦

       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为①木兰之柜,熏以桂椒②,缀③以珠玉,饰以玫瑰④,缉⑤以翡翠。【解释】

       ①为(Wéi):制做。木兰:一种高级木料。柜:这里指小盒。

       ②桂椒:香料。

       ③缀(zhuì):点缀。

       ④玫瑰(méigui):一种美丽的玉石。

       ⑤缉:装饰边沿。翡翠(fěicuì):一种绿色的美玉。

       ⑥椟(dú):小盒。⑦还:退回。【译文】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专卖珠宝的商人。有一次,他带上一批珠宝到郑国去卖,为了吸引顾客购买,他想了一个招揽顾客的办法。

       他选了一些上等的兰木,做成许多精美的小盒子,并在盒子外面雕刻上精致的玫瑰花纹,四周还镶嵌了许多彩色的羽毛。他想,把珠宝放在这样的精美而散发出奇香的小盒子中,郑国人就一定会被吸引而购买珠宝。

       于是,这个珠宝商就满怀希望地带上这些货到了郑国。到达郑国之后,他来到最繁华、热闹的街市上展示他的珠宝。果然不出所料,马上有许多人围拢来驻足观看并欣赏。而有一个郑国人看见如此精美装饰的盒子,毫不犹豫买下一个,打开盒子后把里面的珠宝退还给珠宝商后,十分高兴地的走了。阅读与思考:

       ①按照正确的节奏读文章。②和同学交流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①,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②!天帝使我长百兽③,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④。子以我为不信⑤,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⑥?”虎以为然⑦,故遂与之行⑧。兽见之皆⑩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⑨,以为畏狐也。

       ——《战国策》

       【解释】

       ①求:搜求,寻找。

       ②无敢:不敢。

       ③长(zhǎng):首领。这里用作动词,当首领。

       ④逆:违反。命:命令,意志。

       ⑤不信:不老实,说假话。

       ⑥走:跑,逃走。

       ⑦然:对的。

       ⑧遂:于是,就。

       ⑨畏:害怕。

       ⑩皆:都.⑾走(古):逃跑(今)行(古):走(今)]

       【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该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阅读与思考:

       ①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②解释:“逆、然、畏”的意思。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④背诵这篇文章。

       3、*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因释③其耒④而守株,冀复得兔⑤。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⑥。

       ——《韩非子》

       解释

       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②走:跑,逃跑。

       ③释:释放,把东西从手里放下来的意思。④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⑤冀:希望。

       ⑥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阅读与思考:

       1、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内容。

       2、这个成语现在比喻什么?结合生活谈谈感受。

       4、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⑥。恶⑦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⑧矣。——《吕氏春秋》

       解释

       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

       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③负:背着

       ④椎(chuí):槌子或棒子。

       ⑤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⑥遽(jǜ):急速。

       ⑦恶:害怕

       ⑧悖:荒谬 译文

       智伯消灭范氏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胡涂了。阅读与思考:

       1、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2、说说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5、*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①,常一人居外。及②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③,闻之于宋君④。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⑤。丁氏对⑥曰:“得一人之使⑦,非得一人于⑧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⑨无闻也。——《吕氏春秋〃慎行览〃察传》

       【解释】

       ①溉汲:打水洗涤。溉:音gài,浇灌。汲:音jí,从井里打水。

       ②及:到了……的时候。

       ③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④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⑤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

       ⑥对:回答 ⑦使:劳动力。⑧于:向;在⑨不若:不如。【译文】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所以经常要派一个人到外面打水洗涤。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挖了一口井,井里出来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宋国国君派人去问丁家的人。丁家的人回答说:“节约一个人的劳动力,并非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①

       注音:溉汲 吾 ②

       解释词语:及 对 不若 ③

       你有什么感受? 启示

       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察的话,切忌道听途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第二单元:求学精神

       6、蜀鄙之僧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解释

       [1]节选自清代彭端淑的《白鹤堂诗文集》蜀鄙,蜀地边远处。蜀,旧指今四川一带。鄙,是边远之地。[2]语yù:告诉。

       [3]欲之南海:想去南海。之,去。

       [4] 子何持shì而往:你依靠什么去呢?恃指依靠,凭借。[5]犹:尚且

       [6]能:能做到,实现。[7]越明年:到了第二年。“越”在这里是至、到的意思。[8]顾:表示较强的转折副词,可译为反而,却。

       译文

       四川的偏远山区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你看怎么样?”

       富和尚说:“您凭着什么去?”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够了。”富和尚不以为然:“我几年前就想雇条船下南海,到现在还没去成;您凭着什么去?” 可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朝佛回来了。他把自己的云游经过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听了,有惭愧的脸色。

       从四川到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无法到达然而穷和尚却到达了。一个人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这个和尚么?

       阅读与思考:

       1、两僧都想去南海,为什么富僧没有实现,而贫僧却实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们常说“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事竟成”,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这两句话是否有了更丰富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朗读课文,并试着背诵。

       7、两小儿辩日[1]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2],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6]日中则如盘盂(yú)[7],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8],及其日中如探汤[9],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0]也。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11]多知[12]乎?”

       解释: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2、辩斗:辩论,争论。

       3、以:认为。

       4、去:离。

       5、日中:正午。

       6、及:到。

       7、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8、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9、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汤:热水。

       10、决:判断。

       11、汝:你。

       12、知:通“智”。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路遇两个小孩儿在争论,便问他们争论的缘故。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太阳运行到中午时就离人远了。”

       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太阳远行到中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伞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说你知识丰富呢?”

       故事蕴含的道理

       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阅读与思考: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和同学一起演演这个小故事。

       2、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一个孩子认为

       他的理由是,另一个孩子认为

       他的理由是

       。两个孩子都善于观察,喜欢探索,说话有理有据,他们在认识上产生的分歧的主要原因是

       ;这个故事说明人们看待事物的()不同,结果就(),应该多角度综合看待问题;同时也告诉我们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 知识无穷,学习是(),换一个角度看大名鼎鼎的孔子,他还有着()的品质。

       3、实践探究:查阅有关资料,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8、学弈(yì)[1]

       弈秋[2],通国[3]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4]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为听[5];一人虽听之[6],一心以为有鸿鹄(hú)[7]将至,思援[8]弓缴(zhuó)[9]而射之。虽与之[10]俱[11]学,弗(fú)[12]若之矣(yǐ)[13]。为[14]是其[15]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解释:

       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弈:下棋。

       2、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3、通国:全国。

       4、诲:教导。

       5、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6、之:指弈秋的教导。

       7、鸿鹄:天鹅。

       8、援:引,拉。

       9、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10、之:他,指前一个人。

       11、俱:一起。

       12、弗:不。

       13、矣:了。

       14、为:因为。

       15、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阅读与思考: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内容。

       2、分别用“--”和“~~ “画出两个学下棋的人的不同表现。

       3、文中两个人学棋的态度可以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为。()--()

       4、读完这个故事,你受到怎样的启示?

       拓展阅读

       薛谭学讴[1]于[2]秦青,未穷[3]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4]。秦青弗止[5],饯行于郊衢[6],抚节[7]悲歌,声振林木,响遏[8]行云。薛谭乃谢[9]求反[10],终身不敢言归。解释

       (1)讴: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这里指唱歌。(2)于:向;

       (3)穷:尽,完;

       (4)遂辞归:于是就告辞回家;辞:告辞(5)弗止:没有劝阻;

       (6)饯行于郊衢:在城外大道旁给他用酒食送行;(7)抚节:打着节拍:(8)遏:阻止;

       (9)谢:认错,道歉;(10)反:通假字,通“返”,返回。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于是薛谭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思考:这个故事又给你以怎样的启示?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9、*程门立雪[1] 杨时见程颐于洛[2]。时盖[3]年四十矣。一日见[4]颐,颐偶瞑坐[5],时与游酢[6]侍立[7]不去。颐既觉[8],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宋史·杨时传》。

       解释

       1.洛,洛阳。2.盖,大约,大概。3.见:拜见。4.瞑坐:打瞌睡。

       5、游酢(音zuò):人名,是杨时的同学。6.侍立:恭敬地站在一旁。7.颐既觉:已经睡醒。

       故事人物了解:

       1、程颐(1033-1107),字正叔,河南洛阳人。学者称伊川先生,与其兄被合称为“二程”,他被称为“小程”。

       北宋儒家学者,著名哲学家,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洛学”的创始人之一。

       2、杨时,北宋著名理学家,号龟山,曾受业于程灏、程颐兄弟,最早把二程理学传入福建,开创理学的“道南系”。被尊为“闽学鼻祖”。

第四篇:120个文言文实词小故事 - 副本

       120个文言文实词小故事

       1、爱

       楚人爱()其子,虽爱()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菊,众人爱()其高洁,称之。

       约其茶亭见之,爱()而不见。

       2、安

       战国间,诸侯欲觅安()闲之地,得旦夕安()寝,常与邻国相安(),以为无患。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军,败矣。逝者如斯,而今安()在哉?

       3、被

       屈原忠而被()谤,既黜,其思忧且幽。被()发被()氅行吟泽畔。虽大雪被()衣,身被()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4、倍

       苏武陷匈奴,不倍()节义。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思亲。

       5、本

       柳宗元本()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反其本()也;多有所得。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即今日所见本(),以本()其当日心境。

       6、鄙

       晋之鄙()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其求谅。”居久,则鄙()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人。”

       7、兵

       陈涉初起之时,用兵()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兵(),以疲惫之兵(),遂灭秦。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其友,勿劝。

       8、病

       桓公身有疾.左右病()之,求扁鹊治,而不治,病()入内脏,遂死。后人以为此事非大臣之过也,乃桓公之病()。今人常以此相诟病()。

       9、察

       郡守察()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为不能察(),然帝以为李密品之察察(),乃众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孝廉,足见帝之察()。

       10、朝

       邹忌旦日朝()服衣冠,于朝()谏齐王。齐王纳其谏。其后,齐国日盛,弱国来朝(),经数年之久。邹忌闻名天下,为历朝()谋臣所景仰。

       11、曾

       愚公自曾()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因太行、王屋二山阻隔,出入不便,愚公全家曾()齐议移山.于是率妻子移山,几度春秋,山不加少。愚公之邻人智叟望山上曾()云,笑之。愚公笑曰:“何曾()不若孩儿?世代移山,终有竟日。”

       12、乘

       陶渊明手握《左传》,乘()彼垝垣,阅至“公与之乘()” ,感慨古代帝王虽善因利乘()便而终亡,顿生归家之心,一路冒风乘()雪,至家,心乃定,居家乘()化以归尽。

       13、诚

       蔺相如携和氏璧至秦,足见赵国之诚(),而秦王佯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诚()无意,乃遣从者怀璧于赵,后秦诚()如此。

       14、除

       荆轲以义闻天下,燕太子使人召之。荆轲始不愿,太子以诚待,三顾其舍,亲除()其东屋之除()尘,引荆轲之车,荆轲感之应允,与太子归。太子除()其官职,令其刺秦王。荆轲曰:“除()吾死,不者事定成!”

       15、辞

       屈原德高,作《 楚辞()》,其辞()美,子兰欲以叛国之辞()除之。屈原曰:“死且不辞(),何惧之有?”后为楚王所逐,辞()亲戚,见放楚之汨罗。

       16、从

       樊哙从()军,从()刘邦征伐。后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张良见势急,至军门见樊哙,樊哙从()良计,斥项王。项王不识此人,问所从()来,欲杀之,樊哙不顾。项王感其勇猛,命其从()良坐。

       17、殆

       归有光家遭火,势急殆(),物件殆()尽,唯余项脊轩。归有光以为殆()有神助,后重修之。

       十八、当

       李斯为秦相,当()政。当()是时,敌虎视秦,李斯令将当()关隘,敌临,守将退之,按律当()死。李斯念其功,以功当()罪,于其当()死之际活之,后令其当()出使之职,守将涕落曰:“此事,名我固当()。吾定效力,不负君望!”

       李斯为秦相,当(掌握)政。当(在)是时,敌虎视秦,李斯令将当(把守)关隘,敌临,守将退之,按律当(判决)死。李斯念其功,以功当(相抵)泽,于其当(将)死之际活之,后令其当(任)出使之职,守将涕落曰:“此事,名我固当(恰当)。吾定效力,不负君望!”

       十九、道

       苏洵欲往京城,道()泰山间行,遇隐士行于道(),憩于茶亭,论秦国与六国之事,隐士举兵家之道(),以为六国用兵之道()不及秦国,苏洵不以为然。二者言辞激烈,未能休也。人道()此事:孰闻道()多也?

       苏洵欲往京城,道(取道)泰山间行.遇隐士行于道(道路),憩于茶亭,论秦国与六国之事,隐士举兵家之道(主张),以为六国用兵之道(策略)不及秦国,苏洵不以为然。二者言辞激烈,未能休也。人道(谈论)此事:孰闻道(道理)多也?

       二十、得

       临川人张奇游学得()一书,乃安石所著。曰: “吾得()珍宝事之”,后读之,快然自足,多有所得(),以为安石所言得()之。

       临川人张奇游学得(获得)一书,乃安石所著。曰:“吾得(应该)珍宝事 5 之”,后读之,快然自足,多有所得(心得), 以为安石所言得(得当)之。

       二十一、度

       宋妻往市买鞋,途遇小涧,一跃度()之,至市方知忘度(),徘徊几度()欲反,度()之再三,则度()其夫脚之大小,未成。反家,其夫见妻空反,以为玩乐无度(),责其不知以脚度()鞋之大小。后人度()曲词讽之,以为其家如国,无法度(),岂不谬哉?

       宋妻往市买鞋,途遇小涧,一跃度(越过)之,至市方忆忘度(尺码),徘徊几度(次)欲反.度(考虑)之再三,则度(估计)其夫脚之大小,未成,反家,其夫见妻空反,以为玩乐无度(限度),责其不知以脚度(衡量)鞋之大小。后人度(创作)曲词讽之,以为其家如国,无法度(法度),岂不谬哉?

       二十二、非

       唐有二人,一老一少,席间论陈涉灭秦,老者曰:陈涉非()有兵家之能而灭秦。少者非()之,曰:此言非()也,陈涉胜于民心也。

       唐有二人,一老一少,席间论陈涉灭秦,老者曰:陈涉非(没)有兵家之能而灭秦。少者非(反对)之,曰:此言非(错误)也,陈涉胜于民心也。

       二十三、复

       天启年间,皇上好蟋蟀。江南成名找之,至一大观园,其中亭台楼阁。池水逶迤,水复()荡漾,成名掷一石子,波浪顿生,顷之,又复()如初。前行,一老人见之,问其话,成名不敢出言以复(),后老人自言因找蟋蟀至此,成名乃与之言,偕往求蟋蟀。得一,成名以其小,劣之。试令之与鸡斗,无不胜者。两人喜,相约明日复()往。

       天启年间,皇上好蟋蟀。江南成名找之,至一大观园,其中亭台楼阁。池水逶迤,水复(重叠,繁复)荡漾,成名掷一石子,波浪顿生,顷之,又复(恢复)如初。前行,一老人见之,问其话,成名不敢出言以复(答复),后老人自言因找蟋蟀至此,成名乃与之言,偕往求蟋蟀。得一,成名以其小,劣之。试令之与鸡斗,无不胜者。两人喜,相约明日复(再)往。二

       十四、负

       赵国得和氏璧,秦王闻之,负()强以城十五求之。赵国之臣纷议,蔺相如以为必许之.以负()秦曲。赵王召相如负()和氏璧往之。相如临行曰:“必不负()赵。”至秦,秦王不睬,相如知秦王负()约,令从怀璧归赵。后人评曰:秦王有妇人之仁,若执意求之,则胜负()不易量。

       赵国得和氏璧,秦王闻之,负(倚仗)强以城十五求之。赵国之臣纷议,蔺相如以为必许之.以负(使承担)秦曲。赵王召相如负〔 背着)和氏璧往之。相如临行曰:“必不负(辜负)赵。”至秦,秦王不睬,相如知秦王负(背弃)约,令从怀璧归赵。后人评曰:秦王有妇人之仁,若执意求之,则胜负(失败)不易量。

       二十五、盖

       姚鼐游泰山,路有树,枝枝相覆盖(),其叶如盖()。登之愈难,忆项羽气盖()世,又登之。见一古物,其文如新无损,盖()古人遗之。

       姚鼐游泰山,路有树,枝枝相覆盖(遮盖),其叶如盖(伞)。登之愈难,忆项羽气盖(超过)世,又登之。见一古物,其文如新无损,盖(大概)古人遗之。

       二十六、故

       项伯与张良有故(),遇项王欲杀刘邦,故()前往告良。良初见,问之:“公何故()至此?”伯具言所闻。良听之,急以告。邦故()嫌良告之迟,良细述原委,刘邦颜色少解。

       项伯与张良有故(交情),遇项王欲杀刘邦,故(所以)前往告良。良初见,问之:“公何故(原因)至此?”伯具言所闻。良听之,急以告。邦故(仍旧)嫌良告之迟,良细述原委,刘邦颜色少解。

       二十七、顾

       刘备欲振汉室,招贤才,三顾()孔明之庐。初始,其见远地有一草庐,以为孔明之庐,叩门问之,僮仆曰非也。刘备疑孔明之计,临行顾()7 之,后顾()反,再求之。如此再三,乃见。孔明因顾()其家人,则曰:“顾()吾念之,家人无以为托。”刘备令从安之,孔明方许。

       刘备欲振汉室,招贤才,三顾(拜访)孔明之庐。初始,其见远地有一草庐,以为孔明之庐,叩门问之,僮仆曰非也。刘备疑孔明之计,临行顾(回头看)之,后顾(还)反,再求之。如此再三,乃见。孔明因顾(关心)其家人,则曰:“顾(不过)吾念之,家人无以为托。” 刘备令从安之,孔明方许。

       二十八、固

       齐据险地之固(),敌攻,将欲战。齐将田忌固()止之。以敌将屡有建树,有自满之心,日益骄固()。田忌故固()壁不战,方胜之。史论:齐固()有胜之势,且田忌有谋略,岂不胜哉?

       齐据险地之固(坚固),敌攻,将欲战。齐将田忌固(坚决)止之。以敌将屡有建树,有自满之心,日益骄固(固执)。田忌故固(坚守)壁不战,方胜之。史论:齐固(本来)有胜之势,且田忌有谋略,岂不胜哉?

       二十九、归

       曹操进犯孙吴,而此时大小乔来归(),周瑜雄姿英发,且吕蒙既归(),使江东之属归()之,孙权兵强马壮,曰:“吾纳贤进士,必胜之。”

       曹操进犯孙吴,而此时大小乔来归(女子出嫁),周瑜雄姿英,且吕蒙既归(回来),使江东之属归(归附)之,孙权兵强马壮,曰:“吾纳贤进士,必胜之。”

       三

       十、国

       苏轼左迁于杭州,去国()怀乡,然其生性豁达,未几,自谓此为乐国()。筑堤浚池,于国()于民有大利,其之于国(),亦足尽心耳也矣。

       苏轼左迁于杭州,去国(国都)怀乡,然其生性豁达,未几,自谓此为乐国(地方)。筑堤浚池,于国(国家)于民有大利,其之于国(国事),亦足尽心耳也矣。

       三

       十一、过

       信陵君过()侯生门,闻侯生有才,欲过()之。令仆从访之,未果,信陵君督过(),仆从以为过()矣。又令访之,仆从再访,乃闻侯生外出,不过()几日便归。信陵君见侯生曰:“吾未能先闻之,是吾之过()也。”

       信陵君过(经过)侯生门,闻侯生有才,欲过(拜访)之。令仆从访之,未果,信陵君督过(责备),仆从以为过(过分)矣。又令访之,仆从再访,乃闻侯生外出,不过(超过)几日便归。信陵君见侯生曰:“吾未能先闻之,是吾之过(过错)也。”

       三

       十二、何

       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左右以为美,邹忌自以为不及徐公之美,则曰:“吾何()能及徐公也。”邹忌上朝,齐王问曰:“卿上朝何()事?”忌具答,且谓齐王蔽深。齐王闻之,叹道:“何()者?寡人之蔽,何()其甚也!“ 何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左右以为美,邹忌自以为不及徐公之美,则曰:“吾何(怎么)能及徐公也。”邹忌上朝,齐王问曰:“卿上朝何(什么)事?' ’忌具答,且谓齐王蔽深。齐王闻之,叹道:“何(为什么)者?寡人之蔽,何(多么)其甚也!”

       三

       十三、恨

       刘兰芝与焦仲卿相爱,为焦母所拆,别时真乃“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此恨()绵绵亦无所释.世人惜之也。

       恨刘兰芝与焦仲卿相爱,为焦母所拆,别时真乃“生人作死别,恨(愤恨)恨那可论”,此恨(遗憾)绵绵亦无所释.世人惜之也。

       三

       十四、胡

       汉时,李陵受诏抗胡()人,后困降于胡。皇上诛其族。司马迁为之辩,谓上胡()不法先王之道,皇上斥曰:“一派胡言。”大臣皆不敢言。如此,国胡()以富强?

       汉时,李陵受诏抗胡(泛指北方边地与西域的民族)人,后困降于胡。皇上诛其族。司马迁为之辩,谓上胡(为什么)不法先王之道,皇上斥曰:“一派胡言。”大臣皆不敢言。如此,国胡(什么)以富强?

       三

       十五、患

       古时有师徒二人,师授其徒捕虎之法。其徒学之,不几日便以为得法,自诩于人前。其师患()其未得要领。一日,其徒上山捕虎,令其以法试之,未得。归之,训曰:“人之患()在自诩,此或终为患()也。”

       古时有师徒二人,师授其徒捕虎之法。其徒学之,不几日便以为得法,自诩于人前。其师患(担心)其未得要领。一日,以其徒上山捕虎,令其以法试之,未得。归之,训曰:“人之患(毛病)在自诩,此或终为患(灾难)也。”

       三

       十六、或

       李蟠求学于韩愈,始或()于嬉,嗜玩,或()逃。愈惩其曰:“ 为学,贵在恒也。为学或()匪恒,则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李蟠闻后,方心定,乃有所成。众人以为愈之功。后或()责愈,以为童为学,当顺自然,后功或()未易量。

       李蟠求学于韩愈,始或(迷惑)于嬉,嗜玩,或(有时)逃。愈惩其曰:“ 为学,贵在恒也。为学或(倘若)匪恒,则或(有的)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李蟠闻后,方心定,乃有所成。众人以为愈之功。后或(有人)责愈,以为童为学,当顺自然,后功或(或者)未易量。

       三

       十七、疾

       蔡人有足疾(),不能疾()走。家人寻医。镇上有医,术高,常解民之疾()苦。后蔡人愈,家人谢医曰:“乡间有庸医,尝疾()尔术,所幸未听之也。”医曰:“吾疾()天下如此者也。”

       蔡人有足疾(疾病),不能疾(快)走。家人寻医。镇上有医,术高,常解民之疾(痛苦)苦。后蔡人愈,家人谢医曰:“乡间有庸医,尝疾(嫉妒)尔术,所幸未听之也。”医曰:“吾疾(痛恨)天下如此者也。” 三

       十八、及

       陈留为人善,才能非及()友人。一日,与友山中狩猎,见一兔,猛追之。殆及()之,忽见一蛇,兔脱,留为蛇所伤而不知所措,及()友至,而毒已入心矣。陈留且死,曰:“此事及()友,及()家宜善释。愿及()吾未去之时托孩于尔。清明及()中元,于吾墓焚纸而已。”言毕遂死。

       陈留为人善,才能非及(比得上)友人。一日,与友山中狩猎,见一兔,猛追之。殆及(赶上)之,忽见一蛇,兔脱,而为蛇所伤而不知所措,及(等到)友至,而毒已入心矣。陈留将死之时,曰:“此事及(牵连到)友,及(到)家不宜扬。愿及(趁)吾未去之时托孩于尔。清明及(与)中元,于吾墓焚纸而已。”言毕遂死。

       三

       十九、即

       庄公初即()位,即()令人击邻国,众人以为不妥。公曰:“不然,即()患邻之兵至。” 固出兵。兵既出,大败,卒三万葬于南山,庄公悔。国人指其址,曰:“此即()万人墓也。

       庄公初即(登上)位,即(就)令人击邻国,众人以为不妥。公曰:“不然,即(就)患邻之兵至。” 固出兵。兵既出,庄公悔,使人阻。大败,卒三万葬于南山。国人指其址,曰:“此即(就是)万人墓也。

       四

       十、既

       苏轼于七月既望,与友乘舟游赤壁。既()而,浪生船摇,友欲归之,轼曰:“既()来之,则安之。”待波既()平,友方安。

       苏轼于七月既望,与友乘舟游赤壁。既(不久)而,浪生船摇,友欲归之,轼曰:“既(既然)来之,则安之。”待波既(已经)平,友方安。

       四

       十一、假

       苏武送匈奴使留汉者归国,与副将张胜及假()吏惠等募士百余人俱行,途遇险滩,假()舟渡,至匈奴,方知匈奴使假()也。州官闻知,急令属下捕之,属下求假(),州官不许,乃往。

       苏武送匈奴使留汉者归国,与副将张胜及假(临时充任)吏惠等募士百余人俱行,途遇险滩,假(借助)舟渡,至匈奴,方知匈奴使假(假的)也。州官闻知,急令属下捕之,属下求假(假期),州官不许,乃往。

       四

       十二、间

       周瑜欲出行,令出行间()鲁肃代职。途中见草屋八九间(),令卒查之。少间(),屋内掷一纸出,令其道后山间()行。小人间()进言,欲令周瑜、鲁肃不和,鲁肃知小人间()之,曰: “吾二人之事,汝何间()焉?瑜闻之,于行间()致书一封于肃,令其与外人间()隔。肃曰:“君子纳言须察其真。人进言理当如此,勿罚。” 小人闻言甚愧,终不再言。

       周瑜欲出行,令出行间(处于一定的空间或时间里)鲁肃代职。途中见草屋八九间(量词),令卒查之。少间(一会儿),屋内掷一纸出,令其道后山间(从小路)行。小人间(间或)进言,欲令周瑜、鲁肃不和,鲁肃知小人间(挑拨)之,曰:“吾二人之事,汝何间(参与)焉?瑜闻之,于行间(间隙)致书一封于肃,令其与外人间(隔离)隔。肃曰:“君子纳言须察其真。人进言理当如此,勿罚。”小人闻言甚愧,终不再言。

       四

       十三、见

       王昭君天生丽质.入宫后籍籍无名。后匈奴朝见()汉元帝,求和亲。元帝见()昭君,方知其绝色,有悔,乃悟见()欺,而事成定局,遂放行。昭君行胡地,风吹草低见()牛羊,忆与父母无见()之日,悲从中来,不由叹道:“昔日入宫时,父母见()叮咛,嘱我早还家。今日一去,永生不得见父母矣!”泪落,大雁见()之,亦为之落,以此见()其美貌也。

       王昭君天生丽质.入宫后籍籍无名。后匈奴朝见(拜见)汉元帝,求和亲。元帝见(召见)昭君,方知其绝色,有悔,乃悟见(表被动)欺,而事成定局,遂放行。昭君行胡地,风吹草低见(通 “现”)牛羊,忆与父母无见(见面)之日,悲从中来,不由叹道:“昔日入宫时,父母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叮咛,嘱我早还家。今日一去,永生不得见父母矣!”泪落,大雁见之,亦为之落,以此见(知道)其美貌也。四

       十四、解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牛怒且吼,王惧,庖丁以刀刺之,牛毙。王见其技甚高,疑之,庖丁解()其惑也。文惠君方解()其理,色少解()。文惠君后以之治国,终解()内忧外患。

       庖丁为文惠君解(解剖)牛。牛怒且吼,王惧,庖丁以刀刺之,牛毙。王见其技甚高,疑之,庖丁解(解释)其惑也。文惠君方解(理解)其理,色少解(缓解)。文惠君后以之治国,终解(免除)内忧外患。

       四

       十五、就

       晋武帝征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以赡养祖母具表不就()职。州官令人持刀就()之,迫曰:“不者,请就()汤镬。”李密不为所动,遂不就()车。

       晋武帝征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以赡养祖母具表不就(就职)职。州官令人持刀就(靠近)之,迫曰: “不者,请就(受,接受)汤镬。”李密不为所动。遂不就(登)车。

       四

       十六、举

       陈涉亡,众豪杰举()项羽为帅。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不意刘邦先举()咸阳,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然意不决,范增举()玉玦促之。樊哙闯入,声讨秦王杀人如不能举(),且举()沛公待项王之事,告项王莫令事不举()。

       陈涉亡,众豪杰举(推举)项羽为帅。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不意刘邦先举(攻取)咸阳,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然意不决,范增举(举起)玉玦促之。樊哙闯入,声讨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尽,全都),且举(举出)沛公待项王之事,告项王莫令事不举(像样子)。

       四

       十七、绝

       晋人有美玉,邻人凯觎,屡盗而不得,为绝()邻人之念,晋人遂率妻子至桃源绝()境,途遇江河,假舟揖而绝(),后至无人处,而闻妙声,13 目力所绝(),亦无所见,其子仰望,见一大鹏,绝()云气,图南飞。妻子皆以为妙,遂居于此。

       晋人有美玉,邻人凯靓,屡盗而不得,为绝(断绝)邻人之念,晋人遂率妻子至桃源绝(与世隔绝)境,途遇江河,假舟揖而绝(横渡),后至无人处,而闻妙声,目力所绝(尽),亦无所见,其子仰望,见一大鹏,绝(直上穿过)云气,图南飞。妻子皆以为妙,遂居于此。

       四

       十八、堪

       刘兰芝昼夜勤作息,阿姥仍不满,曰:“不堪()吾儿妇。”令其子休之。其子与兰芝情真,以为堪()与贤人比,而畏其母,亦无术,遣之。每至节气,心痛难堪()。

       刘兰芝昼夜勤作息,阿姥仍不满,曰:“不堪(胜任)吾儿妇。”令其子休之。其子与兰芝情真,以为堪(能够)与贤人比,而畏其母,亦无术,遣之。每至节气,心痛难堪(忍受)。

       四

       十九、克

       齐将率众与魏战于桂陵,既克(),威震天下。齐兵战后日益骄纵,未能克()己,以致民怨四起,皆以为身处富强之国而不克()蒙其泽。!

       齐将率众与魏战于桂陵,既克(战胜),威震天下。齐兵战后日益骄纵,未能克(约束)己,以致民怨四起,皆以为身处富强之国而不克(能够)蒙其泽。!

       五

       十、类

       宋人刘某,形类()橐驼者,树之茶类(),其法异。众人怪之,问其以。刘举类()讲解之,众皆以为其义之深。

       宋人刘某,形类(类似)橐驼者,树之茶类(种类),其法异。众人怪之,问其以。刘举类(事物)讲解之,众皆以为其义之深。

       五

       十一、怜

       陌上有丽人,可怜()体无比,而家无亲人怜()之。逢战火,随众流浪,14 一路艰辛,众皆怜()之。祸后归家,可怜()焦土一片。

       陌上有丽人,可怜(可爱)体无比,而家无亲人怜(爱惜)之。逢战火,随众流浪,一路艰辛,众皆怜(怜悯)之。祸后归家,可怜(可惜)焦土一片。

       五

       十二、弥

       古时有一人,治学旷日弥()久,烦之。一日外出,遇雨,久不止,仰弥()天之云,心之弥()烦,归家,方心安。

       古时有一人,治学旷日弥(长久)久,烦之。一日外出,遇雨,久不止,仰弥(满,遍)天之云,心之弥(更加)烦,归家,方心安。

       五

       十三、莫

       日莫()时分,有好友二人离于沧州,二人皆语友人曰莫()相忘,其一人曰:“人当重义,不义之财莫()取。如此,莫()能加害于尔也。”

       日莫(同“暮”,晚)时分,有好友二人离于沧州,二人皆语友人曰莫(不要)相忘,其一人曰:“人当重义,不义之财莫(不)取。如此,莫(没有谁)能加害于尔也。”

       五

       十四、明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明()道德之广崇,拓人间之美景,郡之人皆以为明()也。一日出游,见江船灯火独明(),闻湖上有筝声,听之有如仙乐。滕子京欲至观其由,遂亮起火把,行之甚远未至,然火不足以明()也,遂罢。

       滕子京请守巴陵郡,越明(第二年)年,政通人和,明(阐明)道德之广崇,拓人间之美景,郡之人皆以为明(贤明)也。一日出游,见江船灯火独明(明亮),闻湖上有筝声,听之有如仙乐。滕子京欲至观其由,遂亮起火把,行之甚远未至,然火不足以明(照明)也,遂罢。

       五

       十五、内

       李密自小家穷,家无应门之僮,内()怀忧国之计,而朋友亲之。李密常 15 内()朋友于家,晤言一室之内(),抒满腔豪情,歌窈窕之章。

       李密自小家穷,家无应门之僮,内(内心)怀忧国之计,而朋友亲之。李密常内(通“纳”,接纳)朋友于家,晤言一室之内(里面),抒满腔豪情,歌窈窕之章。

       五

       十六、期

       陈人母逝,遵乡人之规,期()功之亲皆来吊唁。后陈人外出,其妻与之约以一年为期()。期()年之后,妻未见其归,又数年,仍未见其归,悲而曰:“为何不见归?一年之期早逝,吾期()归。莫非与佳期()而忘归耶?”

       陈人母逝,遵乡人之规,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之亲皆来吊唁。后陈人外出,其妻与之约以一年为期(规定的时日)。期(一周年)年之后,妻未见其归,又数年,仍未见其归,悲而曰:“为何不见归?一年之期早逝,吾期(期望)归。莫非与佳期(约会)而忘归耶?' '

       五

       十七、奇

       魏人见一舟,约七分有奇(),甚奇()之,叹曰:“天下奇()才多矣!“ 魏人见一舟,约七分有奇(余),甚奇(引以为奇)之,叹曰:“天下奇(奇异的)才多矣!”

       五

       十八、迁

       白居易初入仕时,帝见之,以为奇才,授秘书省校书郎,后迁()为翰林学士。白居易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常论及前朝迁()灭之事。后因触怒皇帝,帝左迁()其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初入仕时,帝见之,以为奇才,授秘书省校书郎,后迁(晋升)为翰林学士。白居易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常论及前朝迁(改变)灭之事。后因触怒皇帝,帝左迁(贬谪)其为江州司马。

       五

       十九、请

       外敌来犯,曹刿请()见,曰:“吾虽山野之人,尚能效力,请()从将战。”帝许之。胜归,帝设宴,为其庆功。席间,有大臣知曹刿不善音,欲俾其出丑,请()其奏瑟以助兴。

       外敌来犯,曹刿请(请求)见,曰:“吾虽山野之人,尚能效力,请(请让我)从将战。”帝许之。胜归,帝设宴,为其庆功。席间,有大臣知曹刿不善音,欲俾其出丑,请(希望某人做某事)其奏瑟以助兴。

       六

       十、穷

       苏轼为杭州太守,见一人有才而穷()厄,于路泣之,轼助之,并告其曰:“岂效阮籍穷()途之哭?当穷()且益坚,不可无气节。”此人铭记于心。后至长江叹曰:“吾生须臾,长江无穷(),有生之年当如苏太守。”

       苏轼为杭州太守,见一人有才而穷(失意)厄,于路泣之,轼助之,并告其曰:“岂效阮籍穷(走投无路)途之哭?当穷(处境艰难)且益坚,不可无气节。”此人铭记于心。后至长江叹曰:“吾生须臾,长江无穷(尽),有生之年当如苏太守。”

第五篇:寓言小故事文言文及翻译

       小故事文言文及翻译

       1、刻舟求剑

       原文: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2、自相矛盾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东西穿不透的。”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本来,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并存的。

       3、郑人买履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其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在家里量了自己的脚,把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自己忘了带尺寸了)就说:“我忘记带尺码了。”返回家去取尺寸。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买椟还珠

       原文: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羽。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鬻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卖他的珠子给郑国人,用木兰做了一个匣子,用桂椒熏染它,用珠玉装饰它,再用火齐珠镶嵌它,最后用翠鸟的羽毛点缀它。但那个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却退还了他的珍珠。这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了,不能说是善于卖珍珠。

       5、狐假虎威

       原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6、掩耳盗铃

       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译文: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7、揠苗助长

       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8守株待兔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 译文:

       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一天,一只跑地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画蛇添足

       原文: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译文:

       楚国有个祭祀的人,祭过祖宗以后,便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会有剩余。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于是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那酒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能给它添上脚呢?”于是,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酒。智子疑邻

       原文: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译文:

       宋国有一个富人,因天下大雨,他的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邻居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认为儿子是聪明的,却怀疑偷盗的是邻居的老人。

       11滥竽充数

       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译文:

       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截竿入城

       原文: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想要进城门,但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不久,有个年长的男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再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鹬蚌相争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战国策》)

       译文: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塞翁失马

       原文: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翻译:

       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老人,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邻居们都为此来慰问他。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成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邻居们都前来祝贺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成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人们都前来安慰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成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边境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死了。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所以福变成祸,祸变成福,变化得没法子研究到底,深得没法子测量啊。农夫耕田

       原文:

       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行者见而哂之,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田之难也。”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谬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译文:

       有个农民在田里耕种,他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有个过路人看见了说:“你真是太懒了!你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这样一个月也干不完。”农夫说:“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耕地,你可以向我示范耕地的方法吗?”过路人脱下衣服走到田里,喘一口气连挥几下锄头,每锄一下都用尽全身的力气。还没过多少时间,他的力气用完了,汗如雨下,气喘吁吁的样子,连声音都发不出了,将要倒在田里,他对农夫说:“我到今天才知道耕地的困难。”农夫说:“困难的不是耕田,是你的方法错了!人处理事情也是这样,刻意追求速度反而达不到目的。” 过路人心服口服地走了。

       16.童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7.《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8.山市

       蒲松龄

       奂(huàn)山山市,邑(yì)八景之一也,然数(shù)年恒(héng)不一见。孙公子禹(yǔ)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míng),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chán)院。无何,见宫殿(diàn)数十所,碧瓦飞甍(méng),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yuán)睥(pì)睨(nì),连亘(gèn)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mǎng)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xiāo)汉。楼五架,窗扉(fēi)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shǔ),楼愈(yù)高,则明愈小。数(shǔ)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àn)然缥缈(piāo)(miǎo),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xiè)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yú)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shū)忽如拳如豆,遂(suì)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sì),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9《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①雪骤②,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③。”兄女曰:“未若柳絮因④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