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语文版教案
汉乐府《长歌行》
作品简介:
汉乐府“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
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乐府令”。
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
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
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
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
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
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
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著的《乐府诗集》中。
原文: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昆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解释:
此诗选自汉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古代的一种蔬菜。
晞:晒干。
阳春:就是春天,是阳光和露水充足的时候。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秋节:秋季。
节,时节,节令。
昆黄:枯黄。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
百川:无数条江河。
川,河流。
徒:徒然,白白地。
今译: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
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
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
“青青”喻其生长茂盛。
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何以如此
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
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评: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
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
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
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
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
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
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廉声 长篇小说《长歌行》后记—姑且当作写作背景吧
十几年前,
我有机会到北京求学。
那时候北京的文学氛围真是十分的浓烈。
我们这个作家研究生班聚集了全国最优秀的青年作家,莫言、余华、洪峰、刘震云、迟子建、毕淑敏等等,几十个人整天泡在鲁迅文学院小小的墙院里,吃大白菜,喝玉米粥,听教授讲课,听专家讲座。
最乐意有编辑来组稿,就有机会改善伙食,到外面小餐馆吃涮羊肉,喝红星二锅头。
也有体育运动,主持人是洪峰,下课后十几个笨手笨脚的大男人就在几十平方米的水泥篮球场上踢足球,时不时咣咣地踢碎一侧住房的玻璃窗,然后照价赔偿;再就是下围棋,还举行围棋比赛。
我和余华、陈虹等几个是新学的,有一阵下得如痴如醉,半夜能听到余华和陈虹两位男女同学为一盘棋的输赢发出嘹亮的吵声…此外还有什么
那就是同学间的闲聊,天南地北,无所顾忌地聊,聊文学,聊各地风情,聊饮食男女。
西北汉子雷建政聊到激动时便要唱甘南地区的“花儿”,那悠长的拖腔带着苍凉与悲情,久拂不去。
在这种独特的氛围中读书三年,让我感悟到文学的真谛。
在远离家乡的北京,在浓重而久远的思乡情绪中,我找到了自己文学中的立足之地,感觉便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莫言找到了“山东高密东北乡”这块沃土,余华的小说中少不了河沟交错的江南水网地带的特定环境,迟子建至今写的还是她的家乡漠河的风土人情,刘震云也走不出他的出生地河南“塔铺”,也就是后来的“故乡黄花”地,而我的立足之地,便是我的家乡浙西天目山。
年少时,时常听说一些旧时的人物故事。
抗战时天目山是浙西行署所在地,有大量驻军及各种机构,包括剧社、报社、少年营、妇女营等。
那时发生了许多战事,有的确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我的父辈、祖父辈,他们对那场战争留下了许多痛苦的记忆。
还有大量的历史资料。
没有哪次战争有抗日战争记录得这么多,留下这么复杂曲折故事的。
这是一段丰富浩瀚如同海洋的历史,有如一个极大的露天富矿。
这些年我走访了许多老人,查阅了许多资料,临安县志,于潜县志,昌化县志,几个不同年代版本的,还有杭州市志,浙江省志,还在北京图书馆查阅相关历史档案。
小说《长歌行》中写风啸岗狙击日军那场战役,是实事,那场战役打得极惨烈,死伤上千人,参战的广西军身上仅穿着短裤短衫,在冰天雪地里与日军作战,战后收殓死去将士尸首,其中好些是冻死的。
就在毕业前那个夏天,我写出了《月色狰狞》、《观云山旧事》等小说,很快便在《收获》和《天津文学》上发表了。
而后一发而不可收,连续写了几十个中短篇,在全国十几家刊物上发表,结集出版了中篇小说集《战争故事》和短篇小说集《观云山旧事》,还有一部人物故事组接的长篇小说《疲于奔命》。
但我总有未尽兴之感,想写一部全面反映那个时代的长篇巨作。
1998年初,刚上任主持省作协工作的黄亚洲带盛子潮、洪治纲等来我家走访,听我说起这个题材,便竭力鼓动我把这部小说写出来。
在朋友们的支持催促下,我花了两三年时间写成此书,又经出版社主编、责编的指点,多次修改,历时五六年之久,才最终出版,终于了却一个心愿,可以长长地舒出一口气了。
此时的我,如同一个泳者在江湖中游了很久,终于到达对岸,拖着倦乏的脚步,身上带着水汽,坐在河岸上,微喘着回望那片浩渺的水域,心情是恬静而快慰的。
我完成了一项有意义的事,我相信,至少对我来说,对我的家乡来说,它是有价值的。
回答者:关大掌柜-副总裁 十一级 2-26 18:07
天灰蒙蒙的,几丝光线从苍穹的边际照射过来,穿透了窗纱,轻柔地抚在我有些疲惫的脸上。
空气清新得很,泥土松软湿润。
我漫步于园中小径,忽然闻到一线熟悉的气息。
渐行渐浓,眼前突然出现一片碧透的葵菜园。
一颗颗稚嫩鲜绿的葵菜,挺着浅绿色的身子,看上去是那么柔软而娇弱。
远远望去好似绿茵茵的丝绸,令人舒适又温馨
一阵凉风轻轻拂过,几颗圆润的露珠随着叶片的弧度滚滑着,颤颤微微的。
突然,从叶间跃起,在空中划出闪亮的一线,瞬间跌落,渗入泥土中。
还有的在翠嫩的叶片映衬下,翩翩起舞。
晶莹剔透的露珠闪着清澈的光亮,宛如夜幕中明净的星星,又好似镶嵌于深海的珍珠。
平凡间亮出了眩目的光泽,朴素却又耀眼。
太阳升起,光线柔和,淡淡的,像是一层薄纱笼罩着大地。
明媚的阳光给郁郁葱葱的蔬菜抹上了一层金色。
茂盛的树叶缝隙间露出了星星点点的光芒,随风荡漾着,渲染了明朗的晴空。
无意间,视线落在蔬菜上。
“露珠呢
我吃了一惊。
伤心地抚着叶子,手心有一点露水残留的湿润。
忽然,心间燃起了一丝喜悦。
有一颗正在蔬菜上倔强挣扎的露珠。
她抵抗似的沿着叶子悠然滑落至茎部,依依不舍,羞涩的躲避着。
但她逃不脱命运的枷锁,阳光终将她迅忽的倩影溶进了我们的记忆里。
露珠儿终于不见了
泪眼朦胧的我,恍然进入一段秋的梦境。
那是一条寂静无人的街巷。
两旁的梧桐,枯黄枯黄的。
脚下不时发出树叶清脆惨烈的哭泣声。
一片褐黄色、已是千穿白孔的枯叶很慢很慢地掉落,飘至肩上。
霎时,刺骨的狂风掀起,落叶漫天飞舞,仿佛来到一片暗黄的世界。
发丝零乱地飘动,叶落满了身。
这一刻,沉寂了许久的悲伤涌起、爆破。
一股酸涩、忧伤淌遍了身体的每一个角落。
不知不觉中泪流满面。
难忘曾经灿烂的时光;遗憾已经消逝的事物;感叹这悲伤的宿命;痛恨残忍的轮回—吞噬了叶片绿色的期盼,给予的却是岁月辗出的凋零。
然而溪流打眷卷儿,托着枯竭的叶子快乐地顺山势淌下。
激烈而澎湃,却又一恍而过。
他们孜孜不倦,默默无闻,最后又一起汇注成大海。
而那模糊的轨迹也随着生命的飞逝而搜寻不会。
青春与衰老,健壮与老弱,希望与绝望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生。
生命不在于长短,在于它的过程与意义。
若是能在暮年时,追忆过去的精彩,这是一种幸福。
此刻起,让我们为了自己的蓝图添上绚丽一笔
参考资料:东格致学生网络互动平台
回答者:sweetsindy-试用期 一级 2-26 18:09
汉乐府《长歌行》
作品简介:
汉乐府“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
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乐府令”。
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
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
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
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
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
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
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著的《乐府诗集》中。
原文: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昆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解释:
此诗选自汉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古代的一种蔬菜。
晞:晒干。
阳春:就是春天,是阳光和露水充足的时候。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秋节:秋季。
节,时节,节令。
昆黄:枯黄。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
百川:无数条江河。
川,河流。
徒:徒然,白白地。
今译: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
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
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
“青青”喻其生长茂盛。
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何以如此
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
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评: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
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
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
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
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
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
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廉声 长篇小说《长歌行》后记—姑且当作写作背景吧
十几年前,
我有机会到北京求学。
那时候北京的文学氛围真是十分的浓烈。
我们这个作家研究生班聚集了全国最优秀的青年作家,莫言、余华、洪峰、刘震云、迟子建、毕淑敏等等,几十个人整天泡在鲁迅文学院小小的墙院里,吃大白菜,喝玉米粥,听教授讲课,听专
一年级下册语文百花园八的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七年级和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http:\/\/.zhaojiaoan.com\/soft\/sort01\/sort02\/sort0148\/down-1581.html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 成长足迹
阅读教学设计
第1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设计说明】
在理解课文结构后针对过渡段提出思考题:这一段传递了鲁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怎样的情感
本设计就是用这个问题带动对全文的阅读分析以期达到删繁就简的艺术效果。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
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 -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生回忆曾学过鲁迅的哪些文章,并简介鲁迅,教师结合鲁迅童年生活讲述与课文有关的部分,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浏览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技巧提示: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是窥察文章的“窗口”,它们或暗示文章内容,或点明行文线索,或强化文章主旨,或亮出观点.
http:\/\/.zhaojiaoan.com\/soft\/sort01\/sort02\/sort0156\/down-3679.html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1 藤野先生 2 我的母亲 3 我的第一本书 4 列夫·托尔斯泰 5 再塑生命
第二单元
6 雪 7 雷电颂8 短文两篇 9 海燕 10 组歌(节选)
第三单元
11 敬畏自然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13 旅鼠之谜 14 大雁归来 15 喂—出来
第四单元
16 云南的歌会 17 端午的鸭蛋 18 吆喝 19 春酒 20 俗世奇人
第五单元
21 与朱元思书 22 五柳先生传 23 马说 24 送东阳马生序 25 诗词曲五首
第六单元
26 小石潭记 27 岳阳楼记 28 醉翁亭记 29 满井游记 30 诗五首
1.藤野先生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围绕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教学要求: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当堂练习作文片段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明确本文出处、教学重点、写作背景以及与《回忆我的母亲》写法上的不同。
二、简介留学目的
理清全文结构层次.
跪求八年级下语文教案(语文版)
http:\/\/.zhaojiaoan.com\/soft\/sort01\/sort02\/sort0156\/index_1.html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资料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上册)
人教(新)八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教案(全册)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教案(全册)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教学计划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套导学案、教案
试读结束,如需阅读或下载,请点击购买>原发布者:理梓
1社戏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社戏》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内容丰富,亮点繁多。
要想讲好,实在不易。
本教学方案,从实际出发,安排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并注意保护学生最纯正的自主感受,在课堂上一开始就安排学生畅谈阅读课文后的第一印象。
不管好坏,教师一律给予鼓励,这就一下子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信心。
接下来,就进入教师“导航”阶段。
先设置几道小题,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结构、内容与中心。
然后,安排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赏析景物描写,品析语言的深层含义。
这些看似是相对独立的,其实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从局部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中心,理解内容与中心的关系,理解语言表达与中心的关系。
坦率地说,本教学方案最大的特色就是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教学环节安排自然合理。
这就能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用极少的时间学到极多的东西。
另外,本教学方案也十分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认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2回延安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本课教学有以下优点:1.创造了轻松的平等交流的氛围,活跃了课堂气氛。
注重引导学生朗读品味语句,深层次思考问题,注重对语文知识的积累。
2.情境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成为本节课完成教学目
八年级人教版下册的语文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新课标)教学过程:导问:中国(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
参考备案: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二、简介背景欣赏京剧、豫剧、动画片、邮.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人教版七年级教案.教学过程:导问:中国(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
参考备案: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二、简介背景欣赏京剧、豫剧、动画片、邮.
详见:http:\/\/hi.baidu.com\/120edu1\/blog\/item\/4727ccdad19c7bb3cd1166ab.html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有什么教案
太大了,先发给你前几课的
1.《藤野先生》学案
教师寄语:“灵台无计逃神失,风雷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
2.学习文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4.深刻体会鲁迅和藤野先生深厚的师生感情以及深厚的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
1、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理解“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何尝”、“似乎”等副词对表达句子意思的作用。
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绯红()不逊()诘责()匿名()油光可鉴()畸形()瞥见()杳无消息()深恶痛疾()
发髻()抑扬顿挫()驿站()
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绯红:深恶痛绝:
标致:匿名:
诘责:物以稀为贵:
凄然:畸形:
瞥见:
二、自主探究
3.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4.将课文分成三大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3):
第二部分(4-35):
第三部分(36-38):
提示:文中“我”的活动变换了3个地点,请根据地点的变化来划分。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一)细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的题目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畔和看电影事件。
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2.为什么对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用“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来解释呢
(二)细读课文4—35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3.文章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
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用自己的话概括)
4.为什么要告别藤野先生离开仙台(或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
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
(三)细读36—38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5.文章流露了对藤野先生的深深怀念之情,请找出文中写鲁迅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表现。
(四)概括文章主题。
方法链接:
6、概括主题的格式:通过(内容、情节),表达了(情感、思想)。
(五)品味下面的句子。
7.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注意加点词语的感情色彩)8.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知道。
(“伟大”与“姓名并不为许多人知道”矛不矛盾
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
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
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当时的心迹。
2.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三味书屋的寿镜吾,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一下,看看鲁迅笔下的这三位老师各有什么特点。
五、课堂小结
盘点新知识:1.反语修辞 2.语文学习小方法 3.目标回扣
六、达标检测
阅读选文,完成1-5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
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1.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选段的主要内容。
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无非”理解为,表达出 的感情。
“这样”指代,这一句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3.“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这儿的“确”和“但”在语气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4.“实在标致极了。
“标致”你怎么理解
5.你认为写这一部分内容与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2、《我的母亲》学案
教师寄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 孟郊《游子吟》)
学习目标:
1.理解文意。
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3.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丰富文化素养。
4.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对母亲的感情。
2.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3.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丰富文化素养。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绰号()庶祖母()吹笙()摹画()眼翳()舔去()侮辱()
2、解释下列词语。
管束:气量:
文绉绉:面红耳赤:
3、简介:
二、自主探究
1、理清文章结构。
2、请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3、本文着重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情呢
请说说这些事情分别反映了母亲怎样的品性。
请尽量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4、童年是美好的,的童年如何呢
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
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
2、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
3、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她与家人相处有哪些特殊的困难
四、拓展延伸
请你就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并联系自己实际,简要评价一下你的父母对你的教育。
五、课堂小结
六、达标测试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质问(zhì)广漠(mò)
B、野蛮(mán)绰号(chuò)
C、掷钱(zhì)摹画(mó)
D、抽屉(dì)嬉戏(xí)
2、下列句子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A、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
B、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分。
C、她有时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污辱。
D、如果我能宽怒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粗词的含义:
⑴ 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⑵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
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
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
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
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
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
老子都不老子呀。
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
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
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
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
好用来说嘴
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
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
医来医去,总医不好。
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4、找出文中母亲是严师的例子,是慈母的例子,并各用一句话概括。
5、文中画线句体现了母亲的什么心理
行罚时“不许我哭出声来”,为什么
6、“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在文中结构上有何作用
7、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
(用原句回答)8、评论母亲教子的方式。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跟陌生人说话
刘心武
有一次,我和父母回四川老家探亲。
在火车上,同一个卧铺间里的一位陌生妇女问了母亲一句什么,母亲就热情地答复起来,结果引出更多的询问,她也就更热情地絮絮作答。
急得我用脚尖轻轻踢母亲的鞋帮,母亲却浑然不觉。
母亲晚年有段时间住在我家,有时她在附近街上活动,那跟陌生人说话的旧习依然未改。
街角有个从工厂退休摆摊修鞋的师傅,她也不修鞋,走去跟人家说话,那师傅就请她坐到小凳上聊。
他们从那师傅的一个古旧的顶针聊起,俩人越聊越近;原来,那清末的大铜顶针是那师傅的姥姥传给他母亲的,而我姥姥也传给了我母亲一个类似的顶针。
聊的结果是那修鞋的师傅认了我母亲为干妈,而我母亲也把他带到我家,_(A、仍然 B、俨然)亲子相待。
我和爱人孩子开始觉得母亲多事,但跟那位干老哥相处久了,体味到了一派人间淳朴真情,也就都感谢母亲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丰盈的乐趣。
现在父母去世多年了。
母亲和陌生人说话的种种情景,时时浮现在心中,_(A、浸润 B、滋润)出丝丝缕缕的温馨;但我在社会上为人处事,仍恪守着父亲那不跟陌生人说话的遗训,即使迫不得已与陌生人有所交谈,也一定尽量惜语如金,礼数必周而戒心必张。
前两天在地铁通道里,听到男女声二重唱的悠扬歌声。
走近歌唱者,发现是一对中年盲人,我想等他们唱完最后一句再给钱。
他们唱完,我向前移了一步,这时那男士仿佛把我看得一清二楚,对我说:“先生,跟我们说句话吧。
我们需要有人说话,比钱更重要啊
我举钱的手僵在那里,心里涌起层层温热的波浪,每个浪尖上仿佛都是母亲慈爱的面容…母亲的血脉跳动在我喉咙里,我意识到,生命中一个超越功利防守的甜蜜瞬间已经来临…(有删改)
9、根据文意,从文中括号内为它前面的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
10、“我”跟陌生人交谈时,原来是如何设防的
用原文中的3个四字词语作答。
11、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
明线是母亲跟陌生人说话,暗线是_。
12、本文表达了对_、_、_的人际关系的呼唤和渴望。
3.《我的第一本书》学案
教师寄语: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岸。
海伦•凯勒
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2.抓住重点语句把握人物心情。
3.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感悟的内心情感。
学习重点
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围绕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在特定条件下人物的精神世界。
学习难点
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以及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字词注音释义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迢迢()()晾晒()掺和()()马鬃()泪水盈眶()()哄堂大笑()挎着()
2.解释词语
迢迢:
挥之不去:
掺和:
磨磨蹭蹭:
哄堂大笑:
二、自主探究
1、五分钟内默读课文,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要求:
a、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
b、读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洪亮。
c、语言简练生动,表达流畅自然。
d、同学之间互相补充、评议。
2、再次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围绕第一本书记叙了哪些事情
分别有怎样的感受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一)品味语言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能忘本。
(二)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合作解决下面问题
1、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2、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
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3、“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表达怎样...
八年级下册语文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剑侠情缘mm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1.文中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2.理解由外貌透视心灵的手法,感悟托尔斯泰的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教学课时:二课时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布置学生查阅托尔斯泰生平传记和作品,以及有关资料,通过媒体,查阅茨威格描写托尔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许多进步作家被陷害、监禁或流放。
而列夫·托尔斯泰以他犀利的笔锋解剖和批判了那个病态的社会。
他的作品引起沙皇 -的惶恐,曾有人这样评价说:“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真沙皇对托尔斯泰无可奈何,而托尔斯泰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
一个作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个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让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作品,交流、补充、归纳: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复活》使托尔斯泰达到了艺术高峰,是他实践了“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标志”。
2.放映幻灯片,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正音、巩固,重点词语列举如下:
(1)给加线字注音
胡髭 长髯 鬈发 禁锢 颔首低眉 锃亮 广袤无垠
(2)解释下列词语
器宇 禁锢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轩昂 颔首低眉 诚惶诚恐 广袤无垠
三、整体感知
生自行朗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可分几部分
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在描写过程中,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
要求:朗读课文时,要在书上作出必要的标记,并思考问题,然后小组讨论,之后互相交流。
放映托尔斯泰的肖像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用心体会。
(没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前面的彩色插图加以体会)
阅读、观赏和讨论后明确:
1.可分两部分:
一、(1~5)段主要刻画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二、(6~9)段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那双非同寻常的眼睛。
2.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眼睛充分的表现出来。
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地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四、精研第一部分
指读:找五名学生每人读一段,思考:
1.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讨论明确:可用课文原句,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择要如下:
(1)须发:多毛、胡须浓密
(2)面部轮廓结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面部特征:忧郁、愚钝、压抑
(4)长相:长相平平、普通
(5)拜访者失望之情
2.刻画这些特征时,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找出来并说说作用。
(此处要明确夸张的含义以及作用,并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句子,并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作用是: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使人物形象生动可感。
3.读了这一部分,再次观看肖像图片(或彩色插图)思考:你如何评价托尔斯泰的相貌
交流讨论,总结如下:
长相粗鄙:多毛、浓胡须、矮身材,普通、平凡
五、教师总结
本部分前几段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生动描述了拜访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的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
同时通过阅读,我们又全方位的了解了托尔斯泰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以及待客方式,因而对托尔斯泰的形象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
这样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
六、布置作业
1.你觉得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最精彩、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
为什么
2.熟读课文,找出表明代表思想倾向的语句,并进一步体会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
1.前一部分主要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前一部分主要描写的是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突出的特点是:
(1)托尔斯泰的外貌平庸丑陋;(2)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群里分辨不出来。
2.找出表明代表倾向的语句,并进一步体会的思想感情。
举例如下:
(1)“有长者风度,天父般地如卷起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2)“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等。
择要概括:慈祥、善良,并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二、感悟研读文本
学生推荐朗读能力强的同学朗读第二部分,其他同学听读思考:
1.本部分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2.课文通过描写眼睛,还写出了什么
(标画原文回答)
3.在写法上,与第一部分异同点是什么
学生结组讨论、交流,并确立中心发言人在全班讨论、明确:
1.都写了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择要概括:
(1)写犀利目光;(2)写目光蕴情丰富;(3)眼睛有威力;(4)赞美目光犀利,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2.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目光犀利,有准确的洞察力。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写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度和深度,展现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引用高尔基的话,夸张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相关的语句还有很多,要求学生细加体会,讨论交流。
3.这个问题要做重点研读:
(1)相同点是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
(2)对不同点的研读,结合课下学生查阅茨威格的描写托尔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讨论进行:
让学生讨论:最美的坟墓到底是怎样的
为什么说是最美的
明确:
因为托尔斯泰到晚年一直致力于“平民化”:持斋吃素、从事体力劳动、耕地、挑水浇菜、制鞋;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因而和他的夫人意见冲突,家庭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后来他终于秘密离家出走,途中感冒,于1910年11月20日(俄历11月7日)病逝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
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
加上在《复活》中反对上帝,不信来世,被官方教会革除了教籍,坟上没有竖立墓碑和十字架,但托尔斯泰以他深邃而丰富的思想,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因而最简陋的坟墓被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由此和课文进行比较,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择要概括为:
不同点是前者写粗鄙、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后者写眼睛是珠宝、精美绝伦,正是写他灵魂的高贵,前后构成对比,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因此取得了鲜明的艺术效果。
三、教师总结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造了很多世界第一流的作品。
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
只有当我们阅读了他的有关作品,才会理解茨威格为什么会对托尔斯泰的眼睛做出如此的评价。
四、质疑问难
可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进行,以讨论的方式解决,言之成理即可。
五、探究讨论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
你怎样理解所说的幸福的含义
(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答案如下:
不矛盾。
幸福的标准是能认识事物,认识世界,那么托尔斯泰这个智者能看 -相,他是幸福的。
从另一方面说,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最大的努力去改变它却徒劳无功,这是痛苦的。
托尔斯泰是不幸的,从托尔斯泰晚年厌弃贵族生活,毅然放弃财产,以致于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离家出走,客死在火车站这一经历可以看出这一点。
六、拓展延伸
1.查阅有关资料,写一篇小论文,论题为:托尔斯泰是幸福还是不幸。
2.课外阅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托尔斯泰》并进而有计划地阅读三大代表作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附:板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学反思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一篇事理说明文,用一句歌词作为题目,引起读者的兴趣,既提示文章的中心,又统帅全篇,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
文章主体部分按照事物本来的条理,分析花形成红色的原因,揭示它的本质属性、发展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按照设疑――解疑――总结的步骤将花红的原因一步步说清楚。
文章脉络分明、节奏明显,在解疑部分都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设问开头使得文章构成了一系列排比段落。
该文的重点在于学习它的严密而精巧的结构安排,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深入浅出地解释说明科学道理。
文章虽然不长但涉及到多门学科的科学知识: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进化论等。
课前我充分查找资料,巧妙设计问题,精心备课。
主要抓住说明文的几个要素来进行教学,即说明的内容、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
从设计流程与实施情况看,我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既从整体来解读文本结构内容,又对说明文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全面的系统学习。
学设计各环节的起、承、转、合,做到了自然巧妙,水到渠成。
老师与学生的配合张驰有度,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都做到了点面结合,既有整体把握,又有直观图形,形神兼备,使深奥的花色成因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给师生展示了画面精美,设计别致,思路清晰,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形象直观,拓展自然的一节优质课。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导入新课、展示目标后,出示自学指导,梳理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找出文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品析文章的语言特点。
拓展部分是说说文章标题用一句歌词的好处是什么,学生能指出揭示文章的中心和富有吸引力两点。
在这一环节我给予学生一定的点拨和引导,并给出了比较完整的答案,让学生的认识更完整。
布置作业让学生以课文为例,说说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为什么”。
然用当堂检测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整个教学环节涉及到了说明文的各知识点,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激发了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我上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感触颇多。
虽然听课老师觉得这堂课还可以,但我仍有很多值得反思。
一、说明文教学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才能谈得到掌握其他的知识。
从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更深地体会到了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对于阅读训练的重要性。
尤其是阅读说明文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设置激发兴趣的教学环节只有这样说明文的学习才会充满乐趣。
为了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我做了一下的设置。
首先从感官上进行刺激。
阅读之前我给学生找了课文中提到的一些花色花朵的图片例如石榴花图片和红玫瑰的图片红色是课文要说明的主要花色也是最美丽的颜色学生看到图片中艳丽的花朵视觉上受到一定刺激这对于提高阅读兴趣很有帮助。
除了红色我还找到白色、蓝色、橙色、紫黑色等花朵的图片选择的图片既有颜色的代表性也注重了美感。
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够强,预习的效果也不太好,教师的课堂预设高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我的预期效果是学生能自主思考,顺畅地与他人交流,从他人的发言中引出新的思考,让空气充满思想。
不过,学生困难学生仍然少有心得,难有疑问,难以参与到我的教学对话中来,平时虽有意关注这些学生,但在课堂上,出彩的机会还是被突出者占领。
我认为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
如果在平时将方法传授给学生,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而老师的职责是让学生们将他们的发现与过去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然后由点及面,全面掌握。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的备课要注意更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深挖教材,备课要更充分,考虑得更全面一些。
三、多媒体教学仍然要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不是简单地代替教师的授课。
使用多媒体播放课件时如果固定在在电脑前操作,学生在下面观看,有些学生觉得老师不注意他就开始分神。
我在讲课时不断地走到学生中间,观察他们,倾听他们,指导他们,随时更好的感受学生的反应,适时调整上课的步骤。
否则很难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反倒从另一面促成了学生思维的惰性。
多媒体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发展,不是放电影和看电影,展示电影,我认为只有处理好教师、学生、多媒体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体现多媒体教学在中学课堂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教然后而知困。
我要努力加深自己的业务修养,提高课堂调控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主动学习思考的能力。
每天能主动把讲课和反思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做到轻松高效地教书
苏教八年级下语文教案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第8课时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八年级下册语文苏教教案集第三单元2)_百度文库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x_qSqzQJWZjQw18bFiH_f2MhsV3mP9PsxruvdwoIneGCQZKadkwP_3p015RfdeXtm-qcZ5CT0ZAvRc-nHEl9hVKqaR0o0DLrTvNb5BZsf3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