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流行音乐赏析结课论文(我整理)

第一篇:西方流行音乐赏析结课论文

       浅析西方流行音乐对人们的影响

       熊思洁

       (通信工程,20221186)

       【摘要】: 西方流行音乐在100 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多种音乐风格,本文

       着重叙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音乐风格对大众的影响,以及爵士

       这一独特音乐风格对我自身的影响。【关键词】:西方流行音乐/爵士乐/情感/影响

       西方流行音乐形成并发展至今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了,其简易通俗、贴近生活的特质深入人心,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每代人的身心。从早期的黑人音乐,到后来的爵士(Jazz)、乡村(Country)、摇滚(Rock)、轻音乐(Easy Listening)、新世纪(New Age)和说唱(Rap)等,无不反映出当代西方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以及青少年内心世界的追求与希望。

       对我个人而言,相较于现代的各种仅为宣泄自己情绪的主流及非主流音乐(如Psychedelic、Death Metal等),我更倾向于欣赏爵士乐——它是体现自由精神的20世纪新型音乐,它源于生命的冲动,其肆无忌惮的即兴风格很快风靡了全世界。

       一、西方流行音乐对大众的影响

       音乐并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载体,它诞生于一定时期的文化背景下,歌颂着人们的心声,映射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又反过来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因此,音乐更是一种文化与情感的载体。

       1、早期美国黑人音乐包括灵歌(Spiritual)、福音歌(Gospel)、灵魂乐(Soul)、布鲁斯(Blues)等,他们歌颂自己的劳动成果,诉说被奴役的苦难心声,但歌曲却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他们渴望自由,用音乐克服物质生活的艰辛,并把它转化成一种坚强的意志,从而在阶级斗争中顽强存活下来;

       2、爵士乐是奴隶们在新奥尔良这个宽容的城市里解放自己的产物,虽常于赌场、酒吧等比较混乱和喧闹的娱乐场所演奏,但却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般不含带任何世俗之气,充满生气、令人兴奋,然而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爵士乐更似动荡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着民族的痛苦、愤怒、懊丧和混乱;

       3、乡村音乐是南方贫困的白人用以描绘自己的生活,缅怀往事、憧憬未来,演唱者宽厚的喉音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空旷中带着自然的诗意和亲切宜人的情调,然而他们常给听众以孤独的印象,他们动情的面容、时常紧闭的双眼和闪烁的泪光无不映射着他们内心的真诚;

       4、摇滚乐似乎是年轻人的标志,歌手时常表现出对一些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反抗主流文化、反抗生活、甚至反抗音乐本身,其着装以及舞台效果都十分另类,而摇滚乐分支极多,包括Folk-Rock、Psychedelic Rock、Soft/Hard Rock、Punk、Heavy Metal、Death Metal等等;

       5、轻音乐则是感受宁静而少有歌词的音乐类型,重点在于营造出令人心平气和的氛围,听音乐的同时彷佛走进一个空灵缥缈的世界,这片净土上的镜子能使人们看到真实的自己„„

       各种流行音乐广为流传有着其主客观原因,而受西方流行音乐文化影响最深广的群体便非青少年莫属了,尤其是我们大学生。年轻群体对文化和事物的发展有敏感的天性,这使得他们极易接受外来的文化思潮和行为方式。伴着时代的进步,各国潮流文化都能在这一代人身上找到特有的标志。这一代人思维活跃,崇尚自由,渴望独立,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直率地宣泄情感,他们毫不遮掩自己内心对生活的诚挚和热爱。这群个人色彩浓烈的年轻人,尊重自己的情感,需要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而音乐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他们的精神舞台,欣赏音乐时可以完全不受约束,在乐音中自由徜徉。

       然而我们知道,西方流行音乐必有其糟粕和精华的部分,也即同时具有正、反两面性。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我们听到的不同风格的音乐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等等。健康而有艺术性的音乐有助于陶冶我们的情操,使我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人;趣味庸俗的音乐却会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消极的影响和腐蚀作用,甚至会导致社会精神文化的贫乏和混乱。在古希腊时,人们认为音乐可改变人的情绪——E调安定、D调热烈、C调和蔼、B调哀怨、A调高扬、G调浮躁,各种音调可激起不同的情绪。听一些缓和的音乐可以加强记忆、缓解压力、陶冶情操,而音调低沉的音乐反使大脑混乱,对事物的判断失准率上升,也会引发人的悲伤情绪,如传闻中匈牙利歌手Rezső Seress的《Gloomy Sunday》由于流露出摄人心魄的绝望情绪使100多人因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不禁深思,对这些流行音乐带来的截然不同的影响,人们又该抱以怎样的态度呢?

       二、爵士乐对我的影响

       起源于19世纪末期的爵士乐,以英美传统音乐为基础,混合了布鲁斯(Blues)、拉格泰姆(Ragtime)及其它多种早期音乐类型。这种全新的音乐表达形式,节奏动感,音色多变,有极强的艺术欣赏性。20世纪初的新奥尔良爵士乐、30年代大乐队演奏的摇摆乐、40年代的比博普爵士(Bepop)、40年代末的冷爵士(Cool)、50年代的硬波普(Hard Bop)、60年代的自由爵士、70年代以后的摇滚爵士,而后拉丁爵士、融合爵士、爵士Funky„„一张张不同风格的爵士唱片汇成一部爵士乐发展史。相较于其他音乐,爵士乐有很多自身独特的魅力:

       1、即性演奏或是演唱让听者自在地徜徉,不断地产生灵感;

       2、爵士乐的节奏和唱法非常复杂但却并不感到吵闹,相反会随之翩翩摇摆;

       3、独特的音色以及多种乐器的运用,让人享受一场音乐的盛宴。而且唱片中所带的沙沙声在如今听来却是一种十分独特的韵味,让我情不自禁地沉迷其中。

       一位描述说“乔丹从罚球线腾空而起的刹那,DJ在唱盘上不小心打翻了瓶啤酒等等都是一个个定格的画面。无数个定格的画面连在一起却变成了动作,诉说着一则则故事,或隽永、或私密”。她提出了四个问题——“为什么听爵士乐?”“如何听爵士乐?”“怎么从爵士乐中找到乐趣”“爵士乐如何让你保持继续听下去的动力?”,并同时用定格画面与动作画面的逻辑进行了阐述“如果说某年某月某天初次听到切•贝克深情演唱My Funny Valentine,然后因为这首情歌让你对这个英俊小号手产生了兴趣,渴望尝试他其他的作品,并且了解到‘原来他跟人打架掉了门牙,难怪唱起歌来漏风’‘这么有才华的人竟是个毒虫?’‘这个毒虫竟然还有写日记的习惯!’等等,这些都是定格的画面。可是当你把这些定格画面收集起来,变成动作画面,让切•贝克的一生际遇在想象间流转,就能面带微笑地逐一回答刚才的四个问题”。

       我自开始接触爵士乐,到逐渐了解爵士乐的产生背景及其风格和特征,再去探索爵士乐手的人生旅途,并随着爵士乐摇摆„„所有的定格画面累积成为动作画面,从而编织成了一个小而温馨的故事,如同电影般在我眼前放送,其间我的心绪变化正是听爵士乐时能带来的最大乐趣。生活亦如此,与同学探讨问题、与朋友谈笑风生、与家人共度年末„„这些定格的画面勾勒出了生活的图景,而体验其中的酸甜苦辣正是生命与灵魂的精髓所在!

       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三样东西就是空气、水和音乐。西方流行音乐追寻最现代的脚步,体现最鲜活的情感,永远饱满、青春洋溢。它时而优雅、时而热情,像清泉、像山川,或悲或欢、或怨或怜„„西方流行音乐触摸着人们最丰富的精神世界,并有着随风潜入、润物无声的影响。我们从音乐中学会用自己的认知方式去看社会、看人生、看他人、看自己。但是,我们并不能盲目地追随西方流行音乐文化,在一些歌曲中逃避现实,仅仅让其作为消磨时光、解除寂寞的娱乐药剂,而应当以客观的心态从中嗅到更多阳光、花草和汗水等生命的气息,体验音乐中所蕴藏着的深沉智慧。

       【参考文献】:

       1、《流行音乐文化教程》,解学初 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2年。

       2、《爵士春秋》,孙秀蕙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

第二篇:西方古典音乐赏析选修课程 结课论文

       西方古典音乐赏析结课论文

       西方古典音乐赏析

       结课论文

       山东科技大学经管学院 财政2022级2班

       张文倩 学号1101061439

       西方古典音乐赏析结课论文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中,不仅要学好自己的专业课程,还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各方面优秀的能力。大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

       音乐,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伴随我们,音乐已经不知不觉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很难想象没有音乐的日子是什么样的。绝大多数人偏爱于流行音乐,它时尚,动感,充满现代的活力与气息。但是提到古典音乐,会想起一个现在很少提的概念—严肃音乐,容易让人产生误会,会认为是比较刻板,沉重的音乐,大多数人认为像这类的古典音乐年代悠久,离我的时代好遥远,比起古典音乐,青年人更喜欢听流行音乐。一直以来,我也是抱着这种思想,以前我只关注流行音乐,偶尔在电视上看到交响音乐会,听到古典音乐,只是匆匆扫过,只是觉得气势很磅礴,场面很壮观而已,对古典音乐只是些感性认识,比较肤浅。可是这学期,我上了古典音乐赏析的选修课,我开始真正接触到古典音乐,深入了解,欣赏并剖析。抱着欣赏与学习的态度,通过每节课欣赏古典音乐,我渐渐对古典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情感。我发现古典音乐与我之前感觉的完全不一样,它是完美,优秀,经典的。要真正听懂古典,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西方历史背景知识,这样才能更理性,更深刻的认识,所获得的审美感受也会更高一个层次。通过古典音乐赏析的课程,我有了巨大的收获。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音乐是人类灵魂的艺术表现,从古典音乐中寻找精神寄托。在古典音乐赏析的课上,我对著名作曲家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如“交响乐之父”海顿,“乐圣”贝多芬,“音乐神童”莫扎特,“歌曲之王”舒伯特,“钢琴诗人”肖邦,“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等等。对于著名的古典音乐更是欣赏至极,如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维瓦尔蒂《四季》、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比才:《卡门》、莫扎特《g小调 四十号交响曲》、巴赫《小步舞曲》、门德尔松《婚礼进行曲》、肖邦《E大调 练习曲“离别曲”OP.10》等等。

       西方古典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同中国的经典之作一样,在时代的磨练中,永远焕发着夺目的光芒。对于这些经典的作品,当代社会的大学生,要尽可能地继承和发扬它永恒的魅力。

       音乐,作为大学生最愿意接受的娱乐形式,西方音乐尤其是流行音乐,在大学的校园中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可以很欣喜的看到,大学生活中,各种音乐活动,如音乐会、小型文艺演出、大型晚会等等各种形式,已经悄然地被接受。在大学的各类社团活动中,西方音乐已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音乐已经融入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音乐审美能力是一种美的认识和发现的能力,它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体验、接受与创造、意识与无意识的综合统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音乐审美能力是人们在音乐感知、想象的基础上运用理性的思维对作品进行审美认识和评价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有意识的音乐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

       西方音乐,带着与东方完全不同的气质,来到我们中间。有人说,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也是听觉的艺术,人们只有经常聆听音乐。提高音乐基本理论,加强音乐修养,才能正确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和内容,才能更好地领悟和把握音乐作品的内容和含义,在情感体验之中深刻理解作品,才能进一步达到具有审美的能力。

       通过我对西方音乐名家名作赏析的学习,我对音乐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音乐不仅仅是用来听的,它不是一种形式上的东西,是需要用心感受的一种艺术,一种发展内心对美好事物追

       西方古典音乐赏析结课论文

       求的潜意识。音乐,它能够表达出人的喜怒哀乐,能够表得出排山倒海的宏大气势,也能表现出曲径通幽的安静祥和。它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承载人的思想,描绘人的生活体验,表达人的思想情怀;它也能通过有组织的旋律和节奏来展现纯粹的声音之美。

       西方的古典主义音乐是历经岁月考验,久盛不衰,为众人喜爱的音乐。理智和情感的高度统一,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有各种交响曲、协奏曲、各类室内乐的体裁和形式,对西洋音乐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早在学堂乐歌的时期,西方音乐对我国的音乐发展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运动中,很多的外国民歌,被我们加以汉语的歌词,在国内广为传唱,如《送别》《两只老虎》等等,朗朗上口,深受大众的喜爱。黄自、聂耳、冼星海等在我国一批又一批的音乐家留学深造回来以后,将西方音乐的技法与理论带到国内,各个艺术院校的建立专业社团的成立,推动了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在战争时期,这个特殊的武器,起到了积极的斗争作用。

       建国时期,前辈们在《东方红》的感召下,在艰苦的条件中,开始建设我们美丽的家园;在现今社会,大学生们的性格逐渐的独立起来,对于偶像的崇拜有着自己极具个性的想法。各类演艺、综艺节目中,形形色色的明星、偶像,对于大学生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大学校园举办音乐会、演唱会,不管是古典还是流行,也不管是名家还是新星,一定是场场爆满,座无虚席,而平时走在路上,也总能看到戴耳麦、背吉他的大学生。随着网络的普及,音乐已经慢慢渗透到了每个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作为审美的主体,每个人对于音乐的感受能力,都是先天存在的。

       在课堂上我们欣赏了巴洛克音乐,欣赏了巴赫、贝多芬等著名音乐大师的音乐,这些音乐或轻愉欢快,或深沉浩瀚,从中可以感受到西方古典音乐的那种独特的魅力。在古典音乐派别中,以“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史上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维也纳古典乐派”有以下风格特征:强调理性、思想性和作品的社会意义;世俗因素增强(民间音调与舞蹈节奏运用);乐思发展清晰,逻辑性强,旋律追求优美动人的气质;情绪明朗乐观(但由于理性精神的影响,往往比较克制、沉着,而不是狂热的倾诉);曲式多采用奏鸣曲和奏鸣套曲曲式(与后来的浪漫乐派形成鲜明的对比);简单的说,崇尚理性、逻辑严密、内容充实、形式严谨、含义深刻、语言通俗是这一音乐时期的典型风格特点。

       浪漫主义音乐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浪漫主义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觉的表现,作品常常带有自传的色彩;就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等等,表现了他与命运进行顽强的斗争,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强烈感情。漫主义音乐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浪漫主义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觉的表现,作品常常带有自传的色彩;作品富于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作品很多,因为大自然很平静,没有矛盾,是理想的境界。

       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思想内容是反对外族侵略和民族压迫,反对封建统治和民族分裂。为

       西方古典音乐赏析结课论文

       了表现这些内容,为了塑造民族英雄形象,反映爱国主义和民族统一思想,浪漫主义音乐特别注意吸收民族民间音乐的精华。浪漫主义音乐以它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通过学习西方音乐鉴赏这门课,让我开阔了视野,了解了众多的西方音乐大师和他们的音乐。以前我主要听的是流行音乐,很少注意西方的古典音乐,古典音乐太过深沉,难以品味,但是通过选修西方音乐这门课,通过在课堂上静静聆听那些以前在我看来难以理解的音乐,让我对西方古典音乐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新的感悟。这种音乐并不像流行音乐那样曲调明确单一,而是由各种各样的乐器通过有机完美的结合才发出的美妙的声音,音乐的各种起伏转调就是在述说一种情感、一种思想。

       西方音乐对大学生的影响被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很多院校增设有音乐理论、音乐欣赏、电影音乐欣赏、公共选修课等课程,大量的西方音乐涌入我们的象牙塔内。西方的流行音乐来源于生活,它的特征就是真正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多数人喜欢西方音乐,包括欧美古典、流行、乡村、摇滚、HIP-HOP、R B等形式的音乐制品,当然,这其中,也存在庸俗、色情等消极内容,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将决定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欣赏音乐的审美能力是我们在音乐感知、想象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审美认识和评价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有意识的音乐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审美的过程就是生活再现的过程。不论是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都离不开形象,形象需要想象,任何审美活动中人们对美的事物的感知自始至终无不贯穿着建立在自身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的丰富的联想与想象。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审美意识的重要手段。

       西方音乐在经过多的积累和沉淀以后,它的光芒是辉煌而且灿烂的。在审美的培养中,我们应该摒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也将有助于对音乐理解能力的提高。因此想达到更高的审美层次必须将理性认识真正融入到音乐的感性体验中,即达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境界。

       总之,通过学习西方音乐鉴赏这门课,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一点: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能让我们全面掌握知识、开启智慧、陶冶心灵、培养高尚人格。所以,在今后,我们当代大学生一定要多听一些经典的古典音乐。

第三篇:流行音乐赏析论文

       流行音乐赏析论文

       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经典的流行歌曲已经被掩埋,而对于我自己来说,对流行音乐则有着另一种不同的感觉。虽然自己是90后的人,而且大部分和我同年龄的人也许都喜欢那些比较花俏充满动感的音乐,而我自己却仍旧很喜欢邓丽君的歌,还隐约记得小时候和爸爸妈妈一起经常听着邓丽君的歌,《甜蜜蜜》《月亮代表我的心》《小城故事》《漫步人生路》······总是感觉她的声音是如此美妙。而现在的自己仍经常保持着童年的那份欢愉与童真来欣赏邓丽君的歌,因此自己想通过论文来介绍一下自己童年的那种甜蜜的声音——邓丽君

       许多年前,一代人被她的甜美歌声深深陶醉。许多年后,这一代人在她的歌声中迈向中年、老年。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邓丽君的歌不经意地从某家店铺飘进耳朵,你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恍若隔世地想起自己青涩的初恋。

       1953年1月29日,台湾省云林县褒忠乡龙岩村的三合院中,邓丽君出世。至于“邓丽君”这个名字的由来,则是由于父 亲邓枢听从袍泽建议,以“美丽的竹子”之意,为这个小女儿取名为“邓丽筠”,但因为后来大多数人都将“筠”字误念成“君”,所以顺口就以“邓丽君”为艺名,她的英文名字则是“Teresa Teng(特丽莎·邓)”。邓丽君是在全球华人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歌手之一。而且作为一名横跨亚洲与华人文化圈的超级巨星,邓丽君的歌唱技巧与天赋早就是公认的事实。除此之外,邓丽君的语言天分亦备受肯定,包括普通话、广东话、上海话、闽南语、山东话,英语、日语、法语和基础的马来语,她都能朗朗上口。

       回头看邓丽君的童年与少女时代,可以发现邓丽君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在努力克服各种环境的劣势与折磨后,充分掌握机遇与命运,并且一点一滴积累出的成果。也因为如此,相较于太多人在爆得大名后的忘形与放肆,邓丽君却格外珍惜这个全家人共同奋斗的成果,一步步地将努力转化成迈向未来坦途的养分,更凸显一个巨星的诞生绝非偶然。

       1969年,邓丽君还只有十六岁。就在这个一般少女还在做梦的年龄,邓丽君接受了新加坡总统夫人游莎芙的邀请,前往东南亚地区巡回义演,展开了她在国际乐坛的耕耘。邓丽君与其他同时代明星的不同之处,或许就在她恰逢历史变迁的转折时刻,而她的年龄、歌艺等优势,能让她有更大的空间挥洒自己的才能。因此,在少女年代,邓丽君就毅然决然地前往香港与东南亚等地发展,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奠定下深厚的基础,往整个华人音乐圈天后位置迈进。少女时代就开始走出台湾,成为她开创生涯另一个高峰的开始。

       1981至1987年可称邓丽君的全盛时期,日本、东南亚、中国内地及港台地区,邓丽君的作品“攻陷”东亚大半区域,“十亿个掌声”不啻是对她的成就最贴切的形容词。

       1995年5月8日,这个天才的艺术家因气喘病发去逝于泰国清迈,享年四十二岁,在生命的美好时光遽然离去,永远离开了喜爱她的歌迷,一个艺术家,逝去在艺术和生命的顶峰,如一首柔美动人的旋律在高潮处嘎然而止,留给人们无尽的怀念之情。就如她的歌《恰似你的温柔》唱的:怀念你,怀念从前,但愿那海风再起,只为那浪花的手,恰似你的温柔。

       在20世纪最后一年,香港电台综合专业推介与民意选出的“20世纪十大中文歌曲”,邓丽君名曲《月亮代表我的心》昂首入选。而在当年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及日本纷纷举行的20世纪不朽名曲选举活动中,邓丽君是唯一一位在三地都有歌曲获选的歌者。20世纪的歌坛灿烂星光,几乎被她一人独占。

       2022年1月29日是邓丽君小姐诞辰57周年纪念日,回顾她的一生,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无庸置疑的是承前启后、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师,她演唱的歌曲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她以妙不可言的邓式唱腔和完美的演唱技巧,带领人们走进真、善、美的艺术境界

       里,这么多年过去了,十亿个掌声依然倾城如故,人们由衷地喜爱她,难忘她,怀念她。

       正如网友所说,中国通俗歌坛可能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象她那样能在如此长的时间里如影随形地陪伴如此多人的歌星。虽然,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通俗歌星、歌后层出不穷,但是,大浪淘沙,能让我们耳熟能详的已经不多了,可邓丽君依然光芒四射。用国语、粤语、闽南语、日语、英语演唱均熟练自如、风格各异的几百首经典歌曲足以让那些一辈子只唱了一两首成名曲之后就销声匿迹的歌星汗颜。而且我们欣赏邓丽君最大的困难就是打着灯笼也很难找到一首难听的歌。正如台湾电视公司著名主持人田文仲先生所言:邓丽君的歌老少咸宜,从懵懂的两岁娃娃到两百岁的老人都爱听!

       邓丽君的歌具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美,如高山飞瀑、潺潺溪流。人们欣赏她只要靠审美本能而无需绞尽脑汁。其实艺术的共同点就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功到自然成,就像夜来香开放一样顺理成章,毫无斧凿痕迹,但又比任何设计和精心包装来得更出其不意、妥帖、周密。在这座高峰前,很多明星例如梅艳芳、王菲亦只能位居其次(至少王菲曾坦言她最愿学的歌手就是邓丽君)。至于被誉为玉女、备受推崇的范晓萱,唱《甜蜜蜜》的水平简直不能相提并论。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用所谓“酒廊情歌”、“靡靡之音”来贬损她,可是贬来贬去除了更加反衬出邓丽君的无法超越,现在有许多80后,90后在父母的影响下聆听着邓丽君的歌曲,邓丽君歌曲会源远流长,会被世人一代代的流传下去,为那些喜爱她的人在心中留出一片净地。

       我们在这浮躁嘈杂的社会里,更需要那份清真之美。而我自己则一直借着童年时的美好回忆,保持那份愉悦与童真和家人一起沉浸在邓丽君优美的歌声中,始终快乐的在生活中经历,奋斗。

       相关参考资料:http://blog.eastmoney.com

第四篇:经典广告赏析结课论文

       经典广告赏析结课论文

       享德芙丝滑,品生活唯美

       姓名:高凤丽 专业:应用化学 班级:10-01

       学号:311013030102

       享德芙丝滑,品生活唯美

       随着各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面对当今日益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面对日益 成熟的消费者,全球各大企业公司不再仅仅只限于全力以赴给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广告也渐渐成熟到成为商家争相竞争的一个亮点。广告对每个企业都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电视广告还是杂志广告或其它,总之每个组织多多少少都会有自己的广告。因为它是为扩大组织的知名度、提高美誉度、树立良好的形象、以求公众对组织产品的认可的支持。而在巧克力方面,德芙无疑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品牌。

       2022年至今,在中央电视台及部分省级卫视台等重要电视媒体、以及部分 高端杂志媒体上,先后出现两则“德芙”巧克力系列广告。尤其是电视广告片中唯美的意境营造与动听的背景音乐打动了无数年轻女性消费者。从广告主角度分析,“德芙”巧克力是世界最大的休闲食品制造商美国玛氏公司于1989年在中国推出的品牌。作为在中国生产与销售的巧克力,德芙巧克力比其他同类巧克力品牌的价格要高出数倍,比起国产老字号品牌如金丝猴、百缘的同规格产品,其价格更是高出十倍之多。但是从1995年开始,“德芙”就一直是中国巧克力市场的领导品牌,可以说德芙产品的独特广告表现思路在品牌树立与拉动销售上起到了极大作用。

       2022年下半年开始播出的德芙巧克力30秒广告片是以上海外滩作为背景的。在黄浦江边,面临外滩的露天咖啡茶座上,女主人公以精致、知性气质的形象出现。花边阳伞下,纯白餐桌前,俊逸、彬彬有礼的男侍者微笑立侍一边。主人公放下手中的小说,从手提袋中拿出一块德芙巧克力,伴随着婉转轻柔的吟唱音乐,她咬下一口巧克力,在平常的同时,从巧克力中滑出的一条巧克力色丝绸质地缎带轻轻将她环绕、流动,伴随着巧克力的口感产生的是丝绸环绕、滑动的感觉——“愉悦一刻,更享德芙丝滑”的广告语出现。

       2022年底,德芙开始播出另一则广告。在欧洲建筑风格,整洁别致的白色主调街景中,响起的是法语香颂的背景音乐。打扮时尚可人,发型活泼的女主人公站在一间装潢高档的时装橱窗前,凝视着橱窗内一顶纯白精美的帽子。根据帽子在橱窗玻璃上反射的倒影,主人公微微倾斜自己的头,摆弄姿势使自己的影子与玻璃上帽子的倒影重合起来,产生自己戴着那顶帽子的重影。随后她转到另一个珠宝店的橱窗前,用憧憬的眼神看着陈列的闪烁的钻石项链。她调整比划着姿势,在玻璃上又产生了自己戴着这串稀有珍贵的钻石项链的重影。满意的女主人公露出微笑,从提包中拿出一块德芙巧克力,轻轻咬下一块,在白色街景、欧式路灯的背景前,品尝巧克力的同时,精致细腻的巧克力色缎带环绕住了沉迷于口中美味的主人公,“此刻尽丝滑”的广告语出现。

       先来分析分析德芙巧克力的广告通用的广告词“牛奶香浓,丝般感受”。这是在德芙巧克力所有制作广告中都可以明显体会到的,也是这则最新的2022年德芙巧克力丝滑女人篇最想让消费者体会到它的精华之所在。这个广告词被专家和许多从事广告事业的人员大加称赞的一句经典广告文案。该文案之所以够得上经典,在于能给消费者带来“丝般感受”的心理体验。此广告文案还采用了类比联想的手法。所谓类比联想,是将形似、义近的事物加以类比形成的联想,是人们对一件事物的感知立即引起对和它在性质上、形态上相似的事物的回忆。“德芙”广告词“牛奶香浓,丝般感受”,把巧克力细腻滑润的感觉用丝绸来形容,用丝绸的质地与巧克力的纯正口味进行类比,想象丰富,增强了广告表达效果。

       这两支广告本身都有独特的创意及制作拍摄技巧,首先我们主要来看一下前一支。它很好的延续了德芙广告的经典定位:“牛奶香浓,丝般感受”。德芙广告首创“丝感”概论,突出了巧克力细腻滑润的感觉。用丰富的联想,把这种感觉与丝绸滑腻轻柔的质感结合,营造出舒适,优雅,浪漫的意境。而此片中的广告词“愉悦一刻更享丝滑”简洁明快,紧扣广告表现出的愉悦感。其次,整个广告片画面简洁,色彩淡雅,灰白的浅色映衬着巧克力的浓郁,情节简单,却让人印象深刻。此广告背景音乐为也广告加分不少,音乐营造的浪漫气氛使主角享受着巧克力带来的愉悦感受时,观众也伴着醉人的音乐感受生活的浪漫。最后,广告很有情趣的展现,给人唯美的感受,片中性感的女人,被吸引的男侍者,没有对话,但自始至终两人间的牵引很显然,就好似巧克力浓郁的口感。让你觉得只要吃一块德芙,生活就会更加美妙,可以是在阅读的时候,也可以是在听音乐的时候„„将产品与一种高质量的生活联系起来,不仅突出产品的特性也展现了生活趣味。说到这则广告的背景音乐,我查了很久的网上资料,深受大家喜爱,网上关于此曲的贴子不断,都表示了对其关注。可见其动听是公认的,加上它和画面的完美结合,给观众加深了印象。

       再来看,虽然广告采用的不是众人皆知的大牌明星,可是它采用了美女相反更能体现广告的唯美。让人心生美的感受。在全世界,巧克力似乎早已成为人们传递情感、享受美好瞬间的首选佳品。爱情是一件美好的东西,巧克力和鲜花现以成为爱的表达的象征的典型。看到巧克力人们都会联想到爱情,特别是情人节那天德芙巧克力已成了中国男士送女友的首选之物,想像一下所有在那天吃到男朋友送的德芙的女孩,心里的那种甜蜜和温馨。试想一下不用美女而用我们所知的其他名人就算再有名气,我想是收不到这么好的效果的。

       我初次看德芙的影视广告是被它的音乐吸引的,感觉很特别,有种让人想融入其中的感觉,美妙的无法言语。如果你想给自己的心灵放一个假,就送自己一盒德芙吧,让自己在浓醇的香味中体会生活的真谛,发现生活的美好。

       最后,我想丝般的感受,一半指的是人的口感,另一半是人吃巧克力时的综合感官体验,包括愉悦的心情、忘我的精神层面感受。“德芙如丝般的感受”是一种心灵的召唤,唤醒大众积极品位德芙的美味和精神的双重享受的兴趣。

       当低沉、感性的旁白,配合优美的吟唱音乐,渐渐引出缓缓旋转的巧克力,它有丝般润泽的质感,如清泉般流畅的律动,将视觉与味觉的美好带上最高点,这就是德芙想呈现给观众的巧克力体验与全新的感觉。相信凭借这则优秀的广告,德芙巧克力会吸引到更多消费者的目光,德芙的知明度和美誉度将大幅度提升,它的市场前景将更加广阔。

第五篇:西方电影赏析论文

       西方电影赏析论文

       吉林财经大学

       西方电影赏析论文

       黑色电影人物形象研究

       学院:税务学院 专业班级:财政学 1579 姓名:杜勐 学号:0103157927 指导教师:胡泊

       2022年6月22日

       西方电影赏析论文

       摘要:论文简单的介绍了黑色电影的特点,定义。主要分析了几个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主要说明了电影调子阴郁、情绪悲观、表现愤世嫉俗和人性危机。

       关键词:调子阴郁、情绪悲观、愤世嫉俗、人性危机

       黑色电影简介:黑色电影是电影界用语,多指好莱坞侦探片,特别是强调善恶划分不明确的道德观与来自于性的动机的题材。黑色主要用来描述该类风格晦暗、悲观且愤世嫉俗的此类型电影,这类电影通常将背景放在犯罪舞弊丛生的底层社会,充斥着被过去羁绊,对未来欠缺安全感正邪角色的无法自拔。

       黑色电影特点:

       1.黑夜的场面特别多,无论是内景或外景,总给人以阴森可怖、前途莫测。有危机感;

       2.采用德国表现主义的摄影风格,以古怪的深影和阴沉的影调来造成一个梦魇世界的幻觉;

       3.主人公往往是道德上具有双重人格、对周围世界充满敌意、失望孤独、最后在死亡中找到归宿的叛逆人物;

       4.惯常采用倒叙法或第一人称叙述法作为描写心理的手段。因此,黑色影片可以说是美国的暴力题材、德国表现主义的摄影风格和法国存在主义思想的结合体。

       黑色电影定义:最早经典黑色电影的五点定义包括梦幻般的,奇怪的,性欲的,爱恨或善恶交织发生予盾的,以及残酷的,但是这种定义又被认为太简化了,不能定义黑色电影。

       城市背景、黑夜、低光源照明、阴影、尤其是经由百叶窗或是缓慢的电扇投射所造成的阴影、下雨、西方电影赏析论文

       私家侦探、俱有致命吸引力的(美丽又危险)女主角、烟雾弥漫、摄影机的位置较低,男主角的独白等等皆是古典黑色电影的特征,这些手法产生一种虚无、悲观、与颓废的气氛。

       黑色电影中有许多电影类型,如黑帮电影,警察电影,社会问题电影等,并且运用许多传统与非传统的视觉效果。有许多影评人认为黑色电影本身是一种电影类型,也有许多人认为根本没这回事。黑色电影常常是发生在都市里的,但是有时黑色电影以小城、市郊、荒野、甚至公路为背景,就好像西部片不一定发生在西部一样。同样的,传统上黑色电影以私家侦探为男主角,配上俱有致命吸引力(美丽又危险)的女主角,但大部分的黑色电影并没有这两个角色,所以黑色电影又不像黑道电影那样可以用角色来定义。

       黑色电影也不像有怪物或是灵异事件的恐怖片、时光飞进或倒流的科幻片、或是唱歌跳舞的歌舞片容易定义。黑色电影比较像是已经被广泛接受成为电影类型 的脱线喜剧,其定义只是一种概括的特质,但有一些组成的要素。这类型的电影中一定可以发现一些要素,但往往不是全部的要素都会出现在同一部电影中。

       但是比起脱线喜剧,黑色电影有更广泛的题材与内容,因而更难定义。有一些电影学者,比如汤马仕‧夏兹(Thomas Schatz),将黑色电影看作是一种风格,而不当作是一种类型。另一位黑色电影主题著作最多的亚连‧施尔佛(Alain Silver)虽然认为黑色电影像一般电影类型一样,有一定的视觉效果与主题密码,但他仍将黑色电影当作一种循环与现象。其他的影评家把黑色电影当作“情绪”,“运动”或“序列”,或将某一些电影归入一个“时期”,至今尚无共同的定论。

       黑色电影人物分析:就拿马丁·斯科塞斯拍摄于1976年的《出租汽车司机》为例,片中的主人公特维斯就是这种孤独者的典型。1976年,对美国来说绝对算是个混乱的时代.青年士兵从越南返乡,加入到那个时代的洪流当中,激烈,叛逆,敏感,这帮崇尚自由,公路文化,暴力,性开放的青年人笃信着坚定一种理想就是放弃一切理想的嬉皮信条。特维斯就是这样一个从越南归国的退伍士兵,他带着满身的肌肉和脆弱的神经,整夜整夜在纽约的黑暗中失眠,于是他干起了开晚班出租车的工作。影片的最开始特维斯绝对算是一个善良而正直的人,期望简单而质朴的生活,渴望真挚的爱情,然而他的这种善良却与当时社会

       西方电影赏析论文

       喧嚣而浮躁的大背景相违背,同时爱情生活的失意也使他的理想彻底破灭,无奈最终走向了刺杀政客,以暴制暴的犯罪道路。特维斯绝对是一个彻底的悲剧形象,一方面他心存正义之心,但是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周遭的环境却使他的这种正义理念难以真正地实现,他是孤独的小人物,无论是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还是同行圈子中的小环境都很难找到容身之所。片中的政客和特维斯的女友象征了这个社会的管理阶层,他们起初代表了特维斯理想归宿,但随着情节的发展,现实证明像特维斯这样的蓝领阶层是不可能融入他们的阵营的,他们虚伪而做作,并不能从本质上改变社会迂腐而黑暗的现实。于是特维斯成为被社会遗弃的对象,成为彻底的孤独者。电影的结尾颇具黑色幽默,特维斯刺杀政客失败,转而杀死了几个从事色情非法交易的犯罪分子,拯救了一名年轻妇女而成为社会的英雄。然而这只是一个看似光明的结尾,因为此时的特维斯由于已经拿起了暴力的武器,捍卫了自己的信仰,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他也会更加坚持这种以暴制暴的单纯理念,游走于社会的边缘,成为一枚影响社会和谐的定时炸弹。罗曼·波兰斯基的经典影片《唐人街》中的私家侦探杰克·吉蒂斯(杰克·尼克尔森饰)也是这一孤独者形象的典型代表,影片的初始,观众对他的第一印象普遍停留在一个衣冠楚楚又有些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层面。随着影片情节的推进,我们发现他的内心却是一个嫉恶如仇,注重细节,执着而又冷静的执法者。但他的职业——私家侦探,又限制了他作为执法者而存在的合法化。多数时间,他只是一个在暗地里收集线索,为雇主卖命,甚至不惜采用非法手段获取证据的边缘人。在接受拉莫雷太太的委托前,杰克可以说是一直在压抑着内心正义感而做一些有悖自身道德的金钱交易。随着调查的深入,杰克发现他所面对的不单单只是一件简单的外遇兼谋杀案件,而是涉及政治和金钱的一桩罪恶交易,杰克深知拉莫雷太太会被卷入这一阴谋而惨遭牺牲,于是采取了大量的合法及非法手段予以揭发和惩治。然而在强大的政治势力面前,他最终还是失败了,面对着拉莫雷太太在他面前被杀害的残酷现实,杰克只能选择妥协和沉默。杰克的侦探生涯是悲剧的,他唯一一次维护正义与道德的抗争以失败而告终,这一结果必定会导致他愈加的边缘和孤独。

       在很多新黑色电影中,出现了崇尚绝对自由化一类人物,他们将自由主义无限放大,蔑视一切制度和准则,一定程度上讲,他们只活在自己世界之中,仅仅追求欲望的宣泄与满足,而宣泄的方式大多采用暴

       西方电影赏析论文

       力的渠道,虽然这种行为被认为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但过度的施暴,无视人类的社会属性,使这种信奉绝对自由主义的人物出现了动物性压过社会性的趋势。一个典型人物就是《低俗小说》中的拳击手布奇(布鲁斯·威利斯饰)作为一个已故越战老兵的后裔,布奇具备了父亲的勇猛与坚强,选择拳击作为职业印证了他对暴力的渴望与向往。地下拳击手本身就是一个非法的职业,他们受雇于形形色色的黑帮人士,后者才是实际上操作拳赛结果幕后集团。同理,布奇也同样受雇于黑帮,但天性的自由使他很快冲破了这一职业限制。在一次拳赛中,杰克打破了幕后集团计划好的比赛进程,使雇主的利益遭到严重损失,而在躲避黑帮的过程中杰克同样采取了大量的暴力方式逃过了追杀,最终走上了自由的康庄大道。杰克这一人物依靠暴力手段而生存(拳击),同时也依靠暴力手段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对自由的向往,这种自由一定程度上超出了社会与法制的限制,成为新黑色电影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思想。同类型的人物还有奥利弗·斯通拍摄于的1994年《天上杀人狂》中的米基(伍迪·哈里森饰),他通过杀戮释放心中的压抑,通过暴力颠覆监狱这样的国家机器。而更为讽刺的是在片中米基竟然成为举国上下青年群体的偶像,在电影结尾竟然为所有的暴力行为留下一个光明的尾声。导演不仅表现内容上作出了悖逆传统的大胆行为,在整部影片的风格和表现手法上也体现出导演不同寻常的思想和功力。这种挑战传统的影片风格张扬着后现代主义的激情,成为新黑色电影中的奇葩,而米基也成为一个暴力代言人的典型。

       西方电影赏析论文

       参考文献:浅析美国新黑色电影的人物形象

       明暗对比法(chiaroscuro)奠定了表现主义电影的基本视觉风格

       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 第160页 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 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 第171页

       雷蒙德.钱德勒:转引自《黑色电影札记》 保罗.施拉德 《世界电影》1988年1期 第72页

       保罗.施拉德:黑色电影札记 《世界电影》1988年1期 第69页 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江苏教育出版社 2022年 第270页

       爱.巴斯科姆:有关身份的一些概念 《世界电影》1987年第6期 第49页

       奥森.威尔斯:转引自《奥森.威尔斯论评》安德烈.巴赞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 第57页

       罗伯特.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第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