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第一篇:《经济学原理》

       财经学院专业论坛读书笔记

       《经济学原理》是经济类学生必学的一本书,经济学也是一本重要的科学,了解经济是每个人应该掌握的。为什么要学经济学?对于从事资源配置的人,特别是政府官员,不仅包括财经、工业、交通、贸易、农业等部门的,而且包括从事法律、教育、人口等工作的,经济学都是必修课。对于一般百姓,懂得市场的运作能够维持生计也就够了,不一定要懂得经济学。但是,如果你想了解社会,发现表面现象背后的复杂规律,进而理解人生,就要懂得经济学。

       《经济学原理》指的是一类书籍,是比较基础的经济类教材,现阶段比较常用的有曼昆,索罗斯,范里安等人,且有相应的中英本。第一本《经济学原理》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编著。曼昆所著《经济学原理(第5版)》是世界上最流行的经济学教材,其英文原版现已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美国600余所大学用作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材。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了解到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十大原理是经过高度总结后得到的结论,本人通过自主学习并结合他人的观点得到了自己的看法,关于作出决策的第一课可以归纳为一句谚语:“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件东西,通常就不得下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作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有所取舍。

       我们考虑一个学生必须决定如何配置她的最宝贵的资源——时间。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经济学;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语学习心理学;她也可以把时间分配在这两个学科上。她把某一个小时用于学习一门课时,她就必须放弃本来可以学习另一门课的一小时。而且,对于她用于学习一门课的每一个小时,她都要放弃本来可以用于睡眠、骑车、看电视或打工赚点零花钱的时间。

       还可以以考虑父母决定如何使用自己的家庭收入。他们可以购买食物、衣服,或全家度假。或者他们也可以为退休或孩子的人学教育储蓄一部分收入。当他们选择把额外的一美元用于上述物品中的一种时,他们在某种他物品上就要少花一美元。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交替关系。典型的交替关系是“大炮与黄油”之间的交替。我们把更多的钱用于国防以保卫我们的海岸免受外国入侵(大炮)时,我们能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个人物品的消费(黄油)就少了。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交替关系。要求企业减少污染的法律增加了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成本。由于成本高,结果这些企业赚的利润少了,支付的工资低了,收取的价格高了,或者是这三种结果的某种结合,因此尽管污染管制给予我们的好处是更清洁的环境,以及由此引起的健康水平提高,但其代价是企业所有者、工人和消费者的收入减少。

       社会面临的另一种交替关系是效率与平等之间的交替。效率是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平等是指这些资源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在设计政府政策的时候,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

       例如,我们来考虑目的在于实现更平等地分配经济福利的政策;某些这类政策,例如,福利制度或失业保障,是要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另一些政策,例如,个人所得税,是要求经济上成功的人士对政府的支持比其他人更多。虽然这些政策对实现更大平等有好处,但它以降低效率为代价。当政府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给穷人时,就减少了对辛1

       财经学院专业论坛读书笔记

       勤工作的奖励;结果,人们工作少了,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也少了。换句话说,当政府想要把经济蛋糕切为更均等的小块时,这块蛋糕也就变小了。

       认识到人们面临交替关系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作出什么决策。一个学生不应该仅仅由于要增加用于学习经济学的时间而放弃心理学的学习。社会不应该仅仅由于环境控制降低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不再保护环境。也不应该仅仅由于帮助穷人扭曲了工作激励而忽视了他们。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交替关系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他们可以得到的选择,才能作出良好的决策。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运用,既然学习到了知识,就应该从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出发,深入浅出地将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说明,使读者无论是在学习经济学课程时,还是在实际生活工作中,都能结合身边的实际事物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加深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并自觉运用到具体生活实践中去,逐步养成用经济学眼光观察和分析事物的好习惯。拥有像经济学家一样的思维。

       本书是19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所著,该书被西方经济学界看成是划时代的著作,也是继《国富论》之后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它所阐述的经济学说被看作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全书由七篇构成。第一篇《导言》讨论研究对象方法和目的。马歇尔说“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异端生活事务的学问。它研究个人和社会生活中与获取和使用物质福利必需品最密切相关的那一部分。”第二篇《若干基本概念》研究了财富、财产、消费、劳动、必需品、资本和收入等概念。第一、第二篇具有总论的性质,为以下几篇的原理作了理论铺垫。第三篇至第六篇是《经济学原理》的主体部分,依次考察了消费、生产、交换、分配。第三篇 《论需求及其满足》研究人的需要和消费。第四篇《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组织》研究了包括人自身在内的,能够作为满足欲望手段的因素。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的第五篇《需求、供给与价值的一般关系》中,把第三篇中研究的需求理论和第四篇里研究的攻击理论结合起来,依据供求平衡的原理,提出了均衡价格理论。在第六篇《国民收入的分配》中,马歇尔提出了以均衡价格理论为基础的分配理论。在他看来,各种生产要素所创造的价值分别形成它们各自的收入。所以,分配论不过是用供求均衡观点去研究各个生产要素的价格。总体来看,供求均衡价格体系是贯穿《经济学原理》各篇的理论核心和主线。

       《经济学原理》中的各个理论因素,基本来源于传统的经济学原理。它以边际效用论来说明需求,而以生产费用论来说明供给。但是本书对传统的经济学原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它不再把边际效用论或生产费用论当作是决定价格的独立因素,而是通过供求理论,把这两种原来互不相容的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本书的理论核心——均衡价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他的分配论,应该说,《经济学原理》的基本结构为当代微观经济学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框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所运用的分析方法也是对各经济学派的综合。在此,我作一个简要总论。第一、以心理分析为基础。马歇尔和主观学派一样,认为经济学要研究人类行为的动机。他认为人的心理动机会有力地影响人的选择行为,从而支配人的经济活动。人类行为动机分为两类:一是追求满足,这可以激发人们经济活动的动力。二是避免牺牲,这可以成为制约经济活动的阻力。这两类动机的均衡是绝大多数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的基础。第二、强调“边际增量”分析。这是受到数理经济学派的启发而产生的。马歇尔认为“在精神和物质世界中,我们对自然的观察,与总数量的关系没有与增加量的关系那样大”。

       因此,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广泛运用了边际增量的分析方法。例如,作为需求理论的基础的边际效用就是效用“增量”与消费“增量”的比值,而需求弹性则是需求量变动比率和价格变动的比率之间的比率;同样,供给理论和供给弹性也是这样,只不过他们是以报酬递减率和“边际”生产费用原理为基础的。第三、强调“局部均衡”分析。2

       财经学院专业论坛读书笔记

       马歇尔把物理学中作用和反作用达到均衡的观念用来说明经济力量的均衡。马歇尔强调的均衡不是一般均衡而是局部均衡。在局部均衡之下,马歇尔研究的是单个生产者或消费者,而不考虑厂商,消费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这种方法已经成为当代微观分析方法的基础。第四、强调“静态”分析。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总是将自己研究的现象置于经济关系和相关因素不变的环境中,认为静态下,生产和消费、分配、交换的一般条件多是不变的。由于马歇尔一方面继承大卫 李嘉图和约翰 穆勒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另一方面引入边际分析、均衡分析等方法,使古典经济学理论获得发展,所以他的〈经济学原理〉一书可看做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作。总之,此书是当代主流经济学的入门之作,她关注于现实生活,深入浅出地为人们描述了理性人的选择和市场行为

       学习了这本书,对“经济学”这三个字有了更深的领悟,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认识。《经济学原理》值得广大学生学习。对社会中的经济活动起到指导作用,因此它是经济学者们必须拜读的经典。

第二篇:经济学原理

       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把握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的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全面认识资本运行和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问题,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以及认识在这一趋势下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从而科学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共分七章,这七章的内容结构是:

       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发展以及研究对象等内容。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包括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以及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等内容。中心是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

       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包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征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等内容。重点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生产、实现理论和垄断资本主义理论。

       第四章、资本的运行。包括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扩展等内容。

       第五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等问题。

       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运行基础,调控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内容。

       第七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包括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趋势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等内容。

第三篇: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原理

       篇一:曼昆-经济学原理-概念归纳

       曼昆《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归纳——上下册

       一、经济学十大原理

       1、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3、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

       4、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起目标的人。

       6、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微小的增量调整。

       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7、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

       置资源的经济。

       8、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9、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10、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

       力。

       11、生产率: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12、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13、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14、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就是生产这类经济活动的波动。)

       二、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15、循环流向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16、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

       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17、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

       18、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19、实证表述:企图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

       20、规范描述:企图描述世界应该如何运行的观点。

       三、绝对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21、绝对优势:根据生产率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2、比较优势:根据机会成本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3、进口: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

       24、出口: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

       四、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25、市场:由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26、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致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27、需求量: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量。

       28、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29、需求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30、需求曲线: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31、正常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32、低档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减少的物品。

       33、替代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增加的两种物品。

       34、互补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减少的两种物品。

       35、供给量:卖者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量。

       36、供给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增加的观点。

       37、供给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38、供给曲线:一种物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39、均衡:供给与需求达到了平衡的状态。

       40、均衡价格:使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价格。

       41、均衡数量:当价格调整到使供给与需求平衡时的供给量与需求量。

       42、过剩: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时的状态。

       43、短缺: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的状态。

       44、供求定理:认为任何一种物品的调整都会使该物品供求平衡的观点。

       五、弹性及其应用

       45、弹性: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其决定因素中某一种的反应程度的衡量。

       46、需求价格弹性: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衡量,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除以

       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来计算。

       47、总收益:一种物品买者支付的量和卖者得到的量,用该物品的价格乘以销售量来计算。

       48、需求收入弹性:一种物品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反应程度的衡量,用需求量变动百分

       比除以收入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49、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另一种物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用第一

       种物品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第二种物品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50、供给价格弹性:一种物品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衡量,用供给量变动百分比除

       以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六、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51、价格上限:可以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高价格。

       52、价格下限:可以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低价格。

       53、税收归宿:关于由谁来承担税收负担的研究。

       七、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

       54、福利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如何影响经济福利。

       55、支付意愿:买者愿意为某种物品支付的最高量。

       56、消费者剩余:买者的支付意愿减买者的实际支付量。

       57、成本:卖者为了生产一种物品必须放弃的每种东西的价值。

       58、生产者剩余:卖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卖者的成本。

       59、效率:资源配置使社会所有成员得到的总剩余最大化的性质。

       60、平等:福利在社会成员中分配的公平性。

       八、应用:赋税的代价

       61、无谓损失:税收引起的总剩余减少。

       九、应用:国际贸易

       62、世界价格:一种物品在世界市场上所流行的价格。

       63、关税:对在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征收的税。

       64、进口配额:对在国外生产而可以在国内销售的物品的数量限制。

       十、外部性

       65、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66、外部性的内在化:改变激励,以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

       67、科斯定理:一种观点,认为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他

       们就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

       68、交易成本:各方在协议与遵守协议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

       69、庇古税(矫正税):用于纠正负外部性影响的税收。

       十一、公共物品与公有资源

       70、排他性:可以阻止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时该物品的特性。

       71、竞争性: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减少其他人使用时该物品的特性。

       72、私人物品: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物品。

       73、公共物品: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

       74、公有资源:有竞争性但无排他性的物品。

       75、搭便车者:得到一种物品的利益但避开为此支付的人。

       76、成本—收益分析:比较提供一种公共物品的社会成本与利益的研究。

       77、公地悲剧:一个寓言,说明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为什么公有资源的使用大于合意的水平。

       十二、税制的设计

       78、预算盈余:政府收入大于政府支出。

       79、预算赤字:政府支出大于政府收入。

       80、平均税率:总收入除以支付的总税收。

       81、边际税率:增加1美元收入支出的额外税收。

       82、定额税:每个人等量的税收。

       83、受益原则:认为应该根据人们从政府服务中得到的利益来纳税的思想。

       84、支付能力原则原则:认为应该根据一个人可以承受的负担来对这个人征税的思想。

       85、纵向平等:主张支付能力高的纳税人应该交纳更多税的思想。

       86、横向平等:主张有相似支付能力的纳税人应该交纳等量税收的思想。

       87、比例税:高收入纳税人和低收入纳税人交纳收入中相同比例的税收。

       88、累退税:高收入纳税人交纳的税收在收入中的比例低于低收入纳税人的税收。

       89、累进税:高收入纳税人交纳的税收在收入中的比例高于低收入纳税人的税收。

       十三、生产成本

       90、总收益:企业出售其产量所得到得量。

       91、总成本:企业购买生产投入所支付的量。(劳动、土地、资源)

       92、利润:总收益减总成本。

       93、显性成本:要求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

       94、隐性成本:不要求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95、经济利润:总收益减总成本,包括与隐性成本。

       96、会计利润:总收入减显性成本。

       97、生产函数:用于生产一种物品的投入量与该物品产量之间的关系。

       98、边际产量:增加的一单位投入所引起的产量增加。

       99、边际产量递减: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特征。

       100、固定成本(FC):不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101、可变成本(VC):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102、平均总成本(ATC):总成本除以产量。(=总成本/产量)(=TC/Q)

       103、平均固定成本(AFC):固定成本除以产量。(FC/Q)104、平均可变成本(AVC):可变成本除以产量。(VC/Q)105、边际成本(MC):额外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总成本变动量/产量变动量)(=⊿TC/⊿Q)

       106、有效规模:使平均总成本最小的产量。

       107、规模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增加的特性。

       108、规模不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增加的特性。

       109、规模收益不变: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保持不变的特性。

       十四、竞争市场上的企业

       110、竞争市场:有许多交易相同产品的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是价格接

       受者的市场。

       111、平均收益:总收益除以销售量。

       112、边际收益:增加一单位销售量引起的总收益变动。

       113、沉没成本:已经发生而且无法收回的成本。

       十五、垄断

       114、垄断企业:一种没有相近替代品的产品的惟一卖者的企业。

       115、自然垄断:由于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向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

       劳务而产生的垄断。

       116、价格歧视:以不同价格向不同顾客出售同一种物品的经营做法。

       十六、寡头

       117、寡头:只有少数几个卖者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的市场结构。

       十七、垄断竞争

       118、垄断竞争:许多出售相似而不相同的产品的企业的市场结构。

       119、勾结:一个市场上的企业之间就生产的产量或收取的价格达成的协议。

       120、卡特尔:一致行动的企业集团。

       121、纳什均衡:相互作用的经济主体在假定所有其他主体所选战略为既定的情况下选择自

       己最优战略的状态。

       122、博弈论:研究人们在各种策略情况下如何行事。

       123、囚徒困境:两个被捕获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

       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124、占优(优势)策略:无论其他参与者选择什么策略,对一个参与者都为最优的策略。

       十八、生产要素

       125生产要素:用于生产物品和劳务的投入。

       126生产函数:用于生产一种物品的投入量与该物品产量之间的关系。

       127劳动的边际产量:增加的一单位劳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量。128边际产量递减:一单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性质。

       129边际产量值: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乘以该产品的价格。

       130资本: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和建筑物。

       十九、收入与歧视

       131补偿性工资差别:为抵消不同工作的非货币特性而产生的工资差别。

       132人力资本:对人的投资的积累,如教育和在职培训。

       133工会:与雇主谈判工资和工作条件的工人协会。

       134罢工:工会有组织地从企业撤出劳动。

       135效率工资:企业为了提高工人的生产率而支付的高于均衡工资的工资。

       136歧视:对仅仅由于种族、宗教、性别、年龄或其他个人特征不同的相似个人提供不同的

       机会。

       二十、收入不平等与歧视

       137贫困率:家庭收入低于一个称为贫困线的绝对水平的人口百分比。

       138贫困线:由联邦政府根据每个家庭规模确定的一种收入绝对水平,低于这一水平的家庭

       被认为处于贫困状态。

       139实物转移支付:以物品和劳务而不是以现金形式给予穷人的转移支付。

       140生命周期:在人的一生中有规律的收入变动形式。

       141持久收入:一个人的正常收入。

       142功力主义:一种政治哲学,根据这种政治哲学,政府应该选择使社会上所有人总效用最

       大化的政策。

       143效用:衡量幸福或满足程度的指标。

       144自由主义:一种政治哲学,根据这种政治哲学,政府应该选择必要的公正的政策。这种

       公正要由yield在“无知面纱”的背后的无偏见观察者来评价。

       145最大最小准则:一种主张,认为政府的目标应该是使社会上状况最差的人的福利最大化。146社会保险:旨在保护人们规避负面事件风险的政府政策。

       147自由至上主义:一种政治哲学,根据这种政治哲学,政府应该惩罚犯罪并进行自愿的协

       议,但不应该进行收入再分配。

       148福利:补贴需要者收入的政府计划。

       149负所得税:向高收入家庭征税并给低收入家庭补贴的税制。

       二十一、消费者选择理论

       150预算约束线:对消费者可以支付得起的消费组合的限制

       151无差异曲线:一条表示给消费者相同满足程度的消费组合的曲线

       152边际替代率:消费者愿意以一种物品交换另一种物品的比率

       153完全替代品:无差异曲线为直线的两种物品

       154完全互补品:无差异曲线为直角形的两种物品 篇二:曼昆经济学十大原理分析

       曼昆经济学十大原理分析

       摘要: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与该国家的经济实力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个国家只有在经济上占据优势地位,才能够促进科技、军事等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对于经济学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对曼昆写的十大经济学原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了解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加强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

       关键词:经济学;十大原理;分析

       经济学理论知识对国家、企业以及个人的经济活动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经济学研究一直是各国大力倡导的研究工作。其中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所写的《经济学原理》,是当今世界上权威性很高的经济学著作,这本著作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流行,在经济学领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经济学原理》中较为著名的是曼昆提出的十大经济学原理,该原理从本质上对经济学进行了论述,对于现实的经济活动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十大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原理》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N.格里高利—曼昆所著,通过通俗易懂的话语和生动形象的案例诠释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其中所提出的十大经济学原理构成了《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框架,为经济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下是曼昆所写的十大经济原理:

       1)人面临权衡取舍。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5)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好。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二、十大经济学原理分析

       2.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由于资源具有稀缺性的特点,因此人们在选择资源时必须通过自己的分析进行最优选择,这个选择的过程就是权衡取舍的过程。比如在日常的消费的过程中,当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和预算曲线相切时,由于消费者经济实力有限,所以就需要对多种商品进行权衡取舍。在选择过程中,消费者结合自己的喜好以及商品的价格进行选择,这是两种或者多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的主要表现。同时机会成本也是权衡取舍的一种表现形式。

       2.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人们在权衡取舍的过程中,需要对可以选择的方案的成本以及收益进行比较,最后做出选择,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机会成本。在长期的人类经济活动中,机会成本是经常出现的,比如当我们在学习和睡觉中选择时,当选择学习而放弃睡觉时,这时候的机会成本就是选择睡觉给我们带来的效益。

       2.3理性人考虑边际变量

       边际效用是经济学中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对于边际最简单解释就是衡量自变量的变动所引起因变量变动的关系。比如在沙漠中一个人很口渴,当看到绿洲并 且有大量的水喝时,他喝的第一口水可能是挽救了他的生命,因此第一口水给其带来的效用最大,当继续喝水时,水给他带来的效用逐渐降低,甚至出现身体不适,带来了负面效用,这就是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因此一个理性的人需要考虑边际变量,当效用为零时停止活动,放弃选择。

       2.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一个人的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成本或者收益发生改变时就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比如企业中对于员工采用奖金激励的手段,就会促使员工努力工作,提高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给企业带来较高的收益;在当前销售工作就是采用低底薪和高提成的激励手段,激励销售人员做出更多的业绩。

       2.5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

       尽管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提出了专业化和分工具有提高生产效率的好处,但是专业化和分工不能使每个人都享受到不同的产品与服务。比如面包师不能使用打铁匠的生产出的铁器,打铁匠也不能享受到美味的面包,贸易的产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决,通过对各种产品制定一个价格,进而拿到市场上与其他的商品进行买卖,这样就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当今世界的贸易也是如此,可见贸易可以使每个人享受到不同服务和产品,改善了每个人的状况。

       2.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是利润、价格以及企业家。市场经济既具有好处也存在的弊端,市场经济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对市场的经济活动进行调控,使市场经济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但是市场经济就有不足之处,因此需要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总之,市场经济利大于弊。

       2.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成果

       市场经济指导的经济模式具有一定的缺陷,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借助政府的力量对于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当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不均衡时,政府出面就可以调控资源,把市场经济带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上,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

       2.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

       《国富论》中论述了一个国家人们的生活水平取决于该国家生产物品和劳动的能力。一个国家只有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提高生产效率,不断满足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创造大量的物品和劳务,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2.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

       当政府发行的货币超过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时,就会出现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货币是一种物质交换的媒介,货币量的发行应当与国家实际的经济实力相符合,这样才不会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2.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有效解决失业的主要手段是政府加大投资或者促进私人企业扩大生产,这样企业就会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降低失业率。但是在这一期间要做好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的权衡取舍,在保证不发生通货膨胀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失业率。

       结语:通过对曼昆经济学十大原理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人们的日常活动也具有指导意义。但是十大经济学原理的提出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在现实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着缺陷,就是这样也不可否认其对于经济学做出的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喻晓东.关于微观经济学外版教材的若干教学问题——以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为例[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22(03)[2] 林君秀.经济学不再让人恐惧——曼昆《经济学原理》介绍[J].经济科学.2022(03)[3] 王跃生.有些书可以影响一代人——读曼昆的《经济学原理》[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2(07)篇三:《经济学原理》教案

       《经济学原理》自学指导书

       使用专业:专、本科相关专业

       课 程:经济学原理 教材版本:《经济学原理》

       卢远瞻汪雄剑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经济学原理》是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属必修课程。该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经济学说史、经济史等多门学科,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广泛吸收和正确借鉴西方经济理论和有关学科的优秀成果,密切联系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倡导科学的求实精神和大胆的理论创新,重视对国内外经济学的最新动态的把握。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微观经济部分的消费者、生产厂商的行为理论和处于核心的价格理论及贯穿所有的均衡理论,并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对宏观经济的调控的方法、理论等进行学习和探讨。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增加对经济社会的了解,树立正确的“三观”。

       学习经济学的三个原因:

       1、有助于你了解你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

       2、它将使你更精明地参与经济。

       3、它将使你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

       三、课程的目的、内容、学习要求和自学时数

       第一章 导论

       (自学时数:4学时,第1周完成)

       自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内容及研究方法;理解经济学的涵义;掌握经济学得原理及研究的方法。

       主要内容:经济学和十大经济学原理;经济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重点与难点:

       1、经济学的含义。

       2、深刻理解经济学的内容。

       3、准确把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4、掌握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经济学和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管理一个家庭的人”。

       稀缺性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与劳务。)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一、人们如何做出决定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大利益的特性。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的特性。

       社会面临效率与平等之间的权衡取舍。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

       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边际指边缘,因此边际变动是围绕你所做的事的边缘的调整。

       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利益与边际成本来做出决定。即,当且仅当一种行为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种行为。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激励:引起一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例如惩罚或奖励的预期)

       【即问即答】

       1、描述你最近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权衡取舍问题;

       2、举出一个既有货币性的机会成本,又有非货币性的机会成本的某种行动的例子;

       3、描述一个你的父母为了努力影响你的行为而想你提供激励的例子。

       二、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它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价格就是“看不见的手”用来指引经济活动的工具。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产权: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

       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市场势力:单个经济活动(或一小群经济活动者)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即问即答】

       1、为什么一个国家如果不把自己和其他国家隔离开来,其状况就会变

       得更好?

       2、为什么我们有市场?根据经济学家的观点,政府应当在市场中扮演

       怎样的角色?

       三、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生产率: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数量。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货币注入的短期效应:

       1、经济中货币量增加刺激社会的整体支出水平,从而增加了对物品与

       劳务的需求。

       2、需求的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引起企业提高物价,但同时,它也

       鼓励企业雇佣更多的工人,并生成更多的物品与劳务。

       3、雇佣更多的工人意味着更少的失业。

       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

       【即问即答】

       列出并简要解释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的三个原理。

       第二节 经济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P13

       二、经济学研究的方法P13 思考题和作业: P18 5、6、10 第二章 需求与供给理论

       (自学时数:4学时,第2周完成)

       自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搞清楚什么因素会影响需求与供给,需求与供给的变化会如何影响商品的价格;掌握市场供求的基本规律(包括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以及运用供求理论分析经济事例

       核心概念:需求曲线

       供给曲线

       弹性

       均衡

       内容提要:

       1、需求、供给曲线

       2、需求和供给的均衡:价格决定

       3、弹性理论

       本章重点:供求均衡、需求的价格弹性及其运用

       本章难点:需求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数量的影响

       微观经济学:对个体经济单位(单个消费者、单个厂商、单个市场等)的经济行为的研究,价格分析是其分析的核心,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价格理论。它的两个基本假设条件是经济人和完全信息。

       需求与供给

       在市场中,价格是经济参与者相互之间联系和传递经济信息的方式,并且,价格也以一定的方式促使经济资源得到有效的使用。

       一种商品的需求D: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该商品的数量,必须是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需求函数是,它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需求的决定因素:

       1商品的自身价格

       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3相关商品的价格

       4消费者的偏好

       5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

       一种商品的供给S: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供给函数是/,它表示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成成同方向变动的规律。

       供给的决定因素:

       1商品的自身价格

       2生产成本

       3生产的技术水平

       4相关商品的价格

       5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均衡: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在微观经济分析中,市场均衡可以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是就单个市场后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一般均衡是就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一般均衡假定各种商品的供求和价格都是相互影响的,一个市场的均衡只有在其他所有市场都达到均衡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均衡价格的决定: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供需曲线的交点),也就是市场出清状态,此时的价格也叫均衡价格。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需求数量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也是如此。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种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改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需求曲线平行移动)。供给的变动也是如此。

第四篇:《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学经济学原来也是一种享受

       ——读曼昆《经济学原理》有感

       对于神秘而陌生的经济学,我希望去探索和了解它。我在网站上搜索关于经济学的书籍,网友们如此评论了一些优秀的经济学教科书: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充满了哲学的味道,读来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讲述人生的道理。斯蒂格利茨教授才华横溢,读他的《经济学》就好像听一个机智善辩的老师滔滔不绝地布道,既让人有种醍醐灌顶的新鲜感,但是又总好像在担心老师咄咄逼人的提问。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则像是一个年轻而时尚的老师,谈吐风趣、风度翩翩,总是坐在学生的桌子上而不是站在高高的讲台上。甚至有一位读者还说,他是在上下班的地铁上读完这本书的。我选择了读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这可以说是一次十分愉快的体验,学习经济学原来也是一种享受!

       好的经济学教科书能引导学生们去感受经济学家们见微知著的洞察力、把握实质的判断力,以及他们恪守的自由信念和特有的乐观精神。坏的教科书却只能让学生们觉得:经济学无非就是那些画在黑板上的、不知所云的曲线。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无疑属于前者。作为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为什么你还应该学习经济学呢?曼昆在《经济学原理》的前言里列举了以下三个原因:

       学习经济学的第一个原因是,它有助于你了解你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有许多经济问题会激起你的好奇心。为什么在纽约市找公寓如此困难?为什么如果旅客周六停留一个晚上,航空公司对往返机票的收费就要低一些?为什么罗宾·威廉姆斯作为电影明星得到的报酬如此之高?为什么许多非洲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如此低下?为什么一些国家通货膨胀率高,而另一些国家物价稳定?为什么在一些年份找工作容易,而在另一些年份困难?这些只是经济学课程可以帮助你回答的许多问题中的几个。

       学习经济学的第二个原因是,它将使你更精明地参与经济。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要做出许多经济决策。当你是学生时,你要决定在学校学习多少年。一旦你参加了工作,你要决定把多少收入用于支出,多少用于储蓄,以及如何将你的储蓄用于投资。有一天你会发现你要管理一家小企业或一个大公司,而且你要决定为你的产品制定多高的价格。经济学将使你从一个新角度去思考如何最好地做出这些决策。学习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它将提供一些有助于你致富的工具。

       学习经济学的第三个原因是,它将使你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作为一个 1

       选民,你要帮助选择指导社会资源配置的政策。当决定支持哪一种政策时,你会发现自己提出了各种经济学问题:各种不同形式税收带来的负担是多大?与其他国家自由贸易的后果是什么?保护环境的最好方法是什么?政府的预算赤字如何影响经济?这些问题以及类似的问题总是萦绕在市政机关、州长办公室和白宫的决策者的脑海里。

       因此,经济学原理可以运用到当今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以后你阅读报纸、管理企业还是坐在白宫椭圆形的办公室中,你都将会为学习过经济学而感到欣慰。然而,经济学著作大都充满了抽象的概念、生硬的图表、艰深的数学公式和模型,读起来让人往往感到枯燥乏味。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巧妙地将枯燥的经济学变得有趣,“让更多的想了解经济知识的人看了本书后不再恐惧经济学”,而是感到“学经济学原来也是一种享受”。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对经济学感兴趣,曼昆在举例子的时候常常会说到当红的影星、体育明星、甚至富有争议的电视剧(比如《欲望城市》)。其他经济学家如大胡子克鲁格曼、畅销书瑟罗等在《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的专栏文章也会被他信手拈来。读曼昆的书,可以改变人们对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看法。曼昆有一个崇高的使命,那就是让所有的少男少女都迷恋经济学。这种趣味性无疑十分重要!

       曼昆在写这本书时依据的原则是:“写作最重要的是简单明了,而不是事无巨细包罗万象,读者的时间是稀缺资源。”简明性在书中也体现得十分明显。在编写这本教材的过程中,曼昆一直尽力地把自己放在经济学初学者的位置上。他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在本书的第一章就提出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全书内容以此为中心逐步展开,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为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帮助读者轻松地理解和运用经济学知识,书中还穿插有大量的“新闻摘录”、“案例研究”和“参考资料”。因此,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用最为简洁的方式,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读者,引发读者的兴趣,然后逐步引导读者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思考世界。他的目的就是强调读者应该而且也会发现学习经济学的兴趣所在。而贯穿始终的经济学十大原理也是让人印象深刻,体现了全书思路清晰,逻辑严谨。这个世界,无论是经济发达的美国,还是正在发展的中国,她们关注最多的是经济,任何新闻媒体也都在聚焦经济。可以说,这个世界的运行是以经济为中心而辐射开来,曼昆正是从这一视角通过冷静的思考和检验提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的,每一条原理都是对现实生活的精练。比如: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第一条原理就告诉我们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稀缺性资源。正是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我们才会在生活中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曼昆在第十八章(生产要素市场)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我完全赞同这句话。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要是把时间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弃了学会改变境遇的奋斗和追求。愿每个人都好好利用个人有限的时间资源。当个人组成社会时,这时将会面对更多的权衡取舍。《孟子·告子上》中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就充分说明了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抉择,因为资源是有限的,而欲望却是无穷的。如何抉择,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维模式了。政府也必须在“公平”与“效率”间作出合理的选择,所以就有了我们经常见到的我国政府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际上就是选择了“效率”,当然政府会在必要的时候会采取一些措施来缩小差距,但不管怎样,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势力是绝对超过中西部地区的。这种选择是非常科学的。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研,对于一个没接触过经济学的人来说,他认为的成本是:“学费 住宿费 生活费 考试费用”,时间是一个不会计入成本的因素。曼昆却认为:住宿费和生活费是收益,而非成本。想想就会明白,因为这些开支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地方会更贵。这样说来,那不如接着读博好了,反正是在收益嘛。正是我们所忽略了“机会成本”。如果六年的时间用来工作,我们能赚多少?你想过吗?最重要的是六年宝贵的工作经验,提前建立起来的幸福家庭生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读书的成本。当然,对于更多继续读书深造的人以后所创造的收益会大于所有付出的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之和。最重要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自我实现”。引用这样一个例子是为了更好说明“机会成本”。经常用这种想法你会合理安排每一天的生活。第十八章中,曼昆谈到,工作是闲暇的机会成本,正是因为如此,经济条件不充裕的人很愿意选择加班,甚至有人会选择干副业。同样曼昆也认为闲暇是工作的机会成本,这也就是为什么旅游业得以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比如小李和小张是一对感情很好的恋人(开始考虑结婚),都是大学刚毕业不久的上班族,如果两人分开住,就得花两份房租。但倘若两人合租就会减少一份房租(假设小张搬过来),此时,对于小李来说,小张住进来的边际成本就为零。两人的同居行为是符合理性人思维的。还有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经过紧张的长时间学习,最后几天的边际收益会下降,这时学校往往会作出放假的决定。这也是有道理的。以上只是单方面考虑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

       曼昆在这本书中的第十四章《竞争市场上的企业》提到了理性人考虑边际量,主要是将这一思想运用到竞争企业中,并从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两方面分析,得出长期中利润最大化的一个一般性规律:在利润最大化水平时,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正好相等。所以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规模不经济,为什么有些民营企业不愿做大。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刚读书时好好学习是为了争当“三好学生”,读到中学挑灯夜战是为了“中考”“高考”,在大学博览众书是为了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到了工作岗位上还得为了职称拼死拼活„„也许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奋斗,从一个顶点向另一个顶点攀登,不知疲惫。而这一切完全是符合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原理: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的上下册都提到了这个原理,上册第六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中关于租金控制的一个案例,就是政府实行最高限价,长期中会导致住房的很多缺口,因为此时政府限制了潜在房东的激励,谁也不愿做不赚钱的生意,此时房子的质量环境都会大打折扣。下册的第二十六章《失业与自然失业率》中的失业保障谈到有些人因为能获得失业的保障而不愿就业,造成政府沉重的负担。曼昆都是从宏观角度阐述该原理的,也说明政府的任何一个政策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政策制定是一件很艰难的事。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太多太多由于引进激励机制而提高效率的例子,为什么国有企业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我想应该有一个因素是因为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不高吧。

       无论经济学理论的证明过程如何高深,但它总可以用简明的浅显的语言描述出来。对于初涉经济学的人而言,这样的经济学教育意味着他们可以很轻松地进入经济学殿堂,而不被刻意布置的那些没有必要的钟鼎器皿和幔帐弄得不知所措,也不会被那种神秘主义的表述方法所蒙蔽。这是一本绝对值得去细细品读的书!

第五篇:读书笔记——经济学原理

       读书笔记——《经济学原理,曼昆》

       2022110019 简力

       不得不说实话,我是个相当笨拙的人,年纪轻轻,就落下糊涂的毛病,真是羞愧;又一说,是母亲的遗传,头脑简单,反应迟钝,说了你未必相信。总之(我很讨厌这个词),我缺乏机灵,但心肠不坏;笨嘴拙舌,又孤僻自卑。

       我虽然承认自己轻微弱智,但因此热爱追求真理。我在蒙昧中清醒,去寻解除这黑暗的药。求助于人,周围虽不乏高明敏慧之士,但都热爱事业和金钱,没时间和我探讨分外之事;无法,只有读书,沿着哲人之路,拾人牙慧,也算开阔了见识,增长了智慧。我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很让一部分人不解,或嘲笑,或讥讽,不得人心。实在不明白,愚蠢的我真的不可救药?

       说真话,以我的水平,读完这本书相当吃力,原因有三:一,记忆力差且粗心;二,抽象思维混乱;三,想象力浅薄。即便是这样,我囫囵吞枣,鸭子食蜗牛般读完了此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还有些失望,书上所讲的东西和理论大多是常识,没有我认为的像一个新世界。但这些常识都是我之前忽略掉的,拿来分析,得出结论,显现道理,高明之处就在于此。这本书,我的文档显示900页,我以每天50页的速度阅读。最后一天,急于求成,看完了最后一百页。我怀着侥幸心理,浮光掠影,得过且过,以为自己终于可以读其他的专著和解释社会经济现象了。

       《原理》最大的特色莫过于对人的解读。在分析经济时,首先要研究人,人的位置被放在主导地位,这也是本书的亮点。人的习俗、习惯和民族心理都是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地域的不同,经济不同;施行经济政策时,需要因地制宜。书中谈到教育,谈到工业对工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指导的意义。比如,劳动时间过长,工人工资过低,他就无法给下一代更好的教育,他自身对政治权利和文化艺术的无知,又影响后代的茁壮成长。陷入穷困的循环,而少有才俊之士的出现。这就要求政府,施行良好的福利政策,给工人更多的自由时间,让他们对自身技能和社会生活更多的追求。

       研究经济学或好的经济学家一定要具备以下几点:知觉、想象、推理、同情和谨慎的能力。如若具备这几点,可以说不仅仅是经济学家,一切自然科学的研究要求也大致如此。起先我对其中一个词颇感意外,经济学是理性抽象的科学,为何要具备“同情”一词的人文色彩,但是如果没有“同情”心,经济学就成了冷冰冰的律令,失去了它的灵魂。经济学的目的是让这个世界繁荣,但其根本是让大多数人,尤其是穷人能过上好日子。这才是经济学的最终目的。此书的轮调也正是印证了这点。这就要谈到国民收入的分配,这也是是对整个财富的再分配,对资本家课以重税和遗产税,让让穷人得到补助,不使贫富差距过大,就是对公平的最好的保障。国民收入分配这一章节,我却没能读懂,实在遗憾。

       作为入门级的经济学读物,此书所讲理论皆基础知识,理论和概念很少,似乎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写一本通俗的作品。大约是翻译之故,读来及其拗口,很多篇幅枯燥乏味,叫人欲睡。纵观全书,表现大于解释,通俗讲叙取代抽象理论,对人和经济的研究更偏向于前者。这也是此书最大的优点,经济学服务于经济,终归服务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