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瓦尔高学校老师的一封信

        赵老师

       您好

       您教我们数学课已经有整整一年了。

       在今年教师节即将到来之季,我想对您说:“老师,您辛苦了

       在过去的一年里,当我遇到数学难题时,您给了我鼓励和帮助;当我产生骄傲情绪和做了不对的事情时,又是您及时对我进行批评和教育,这学期我在数学中取得的一些进步都和您的帮助分不开,您的教诲将在我以后的数学学习将起到指导作用。

       在这儿我先向您说一声:“谢谢您,赵老师

       在上学期中,是您,把我们从小学的算术领到了出众代数的课堂,让我们认识了代数中的“a,b,c…”。

       您教会我们“什么是整式”,“整式的加减”和“怎样解一元一次方程”;在下学期中,您又在上学期代数的基础上,又教会我们“怎样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怎样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和“整式的乘除”,而且您不顾身体不好、家中将考大学的女儿,不辞辛苦反复给我们讲解数学中的重点、难点,直到每个同学听懂为止;您在初一就教了我们初二才学的“因式分解”,让我们学会更多的知识;此外您还把我们引到了几何的世界,又让我们认识了“α,β,γ”,您告诉我们:“平面几何研究的是:形状、大小和位置;表达的形式有:母语、几何语言和图形语言。

       在几何的学习中,您使我感觉到了逻辑和严谨在生活的重要性,而且我在您的谆谆教导下,几何成绩也是比较不错的

       在这儿我再向您说一声:“谢谢您,赵老师

       同时对这学期我们有时的不懂事向您说声“对不起

       赵老师,您的数学课上得的确很好,思路清晰。

       但是,我还是向您提出一点小小的建议,希望您接纳。

       赵老师,我知道您的身体不是特别好,请您不要为我们累坏了您的身体,请您多注意休息,我们还希望您一直教到我们初中毕业。

       另外还希望您课下给我们留一至两道数学难题,让我们的数学学得更加灵活、巩固。

       有人说,老师是梯,以伟岸的身躯托着我们稚嫩的双脚一步步攀高、攀高;有人说,老师是烛,以不灭的信念为我们照亮前进的道路,映着我们的脸庞不断的向前探索、探索

       好了,赵老师就说到这吧。

       我再一次衷心地祝您:

       “教师节快乐

       敬爱的老师

       您好

       谢谢您在这一学期里对我们的关怀和教育。

       转眼间,我们就要毕业了。

       我的脑海里时常回忆起过去的一段时光。

       老师,您教育我们:“时间就像金钱。

       是呀,人生仅仅几十年光景。

       有些人可以过的充满光彩,无悔于人生;有些人只知道时间如流水源远流长,“白发方悔读书迟,”有了时间才能学到一切,做好每件事的点点滴滴,有了时间才能去研究,去探索;没有了时间,只能一事无成。

       因而,我收获到了时间。

       您对我们说:“只有你尊敬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

       一个人要有尊严,尊严要比生命更重要。

       哈默年轻时,经历过一件事,他们忍着饥饿和疲劳,来到一个小镇,沃克给他一些食物,他觉的不能白吃别人的东西,愿为沃克做一件事情,要回自己的尊严。

       后来,他成为石油大王。

       今天的我们不是更要珍惜自己的尊严吗

       “人死,有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我们不求有黄继光那英勇的壮举,但我们要活得有意义。

       人生犹如一幅画卷;只有我们快乐,才能充满生机;只有学到知识,才能充满色彩,才能无愧于人生。

       这样人生的画卷才能完美。

       因此,我收获到了笑对人生。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只有多读书,读好书。

       才能使我们终生受益。

       当今世上,需要很多有知识的人。

       有了丰富的知识,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我收获到了知识。

       这学期我收获到了丰硕的果实;同时也感谢亲爱的老师老师您含辛茹苦的教育了我们,我深受感激。

       时常回忆起我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使干。

       这是您的真实写照。

       愿天下所有的老师健康快乐。

       此致

       敬礼

       您的学生:XXXX

       2XX年X月XX日

       尊敬的蔡老师

       您好

       近来身体好吗

       生活得愉快吗

       在我刚踏入学校时,我就遇见您—一位和蔼可亲的好老师

       我们从幼儿园来到小学,对这里的一切都非常陌生。

       上课时很不安分,有的同学在交头接耳,有的在哭…您面对这些问题只是走过来对我们和言安慰,而不是以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对付我们。

       在您的淳淳教导下,我知道了要遵守校规,要遵守课堂纪律。

       上课时,您是严师;下课时,您又是我们的朋友,和我们打闹成一片。

       正当我为自己有一位这样的老师而欢欣时,却没想到您却请假了。

       在您离开的日子里,我的情绪一落千丈,因为种种原因我的成绩也跟着下滑了。

       我没有一刻不在想念着您,天天盼望着您能快点再回来教我们。

       在这漫长的盼望中,我们步入了没想到,我的这个愿望在三年级就实现了。

       有一天早上还没上课前,我去交作业,就在迈进办公室的那瞬间,眼前突然一亮—发现您回来了

       我便连忙跑 -室,把这个喜讯告诉给同学们,同学们个个欢呼雀跃,有的同学在拍打桌子,有的吹着口哨,整个教室都沸腾起来了。

       那天早上第一节是您上的课,但是您没有马上上课,而是让我们谈一谈您不在的时候发生的一些事情,我们个个尽情的说,畅所欲言,您则是在一旁和颜悦色地听着。

       有一次,我去交作业,只见您正在埋头批改我们的作业。

       突然,我发现在您那一头乌黑的头发中,隐隐约约能地看见几根白发。

       啊,蔡老师,您为了我们操了多少心,可我们却浑然不知,仍然让您为我们而操心。

       但是,从今天起,请您放心,我会用您传授的知识去取得优异的成绩来回报您,我会当好您的小助手,帮助那些差生“补缺补漏”,然让他们尽快赶上来,减轻您的负担。

       如果把您比作是粉笔,把您比作是蜡烛,把您比作是人类的工程师都不为过。

       您就是一个兢兢业业,把自己所有的知识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我们的好老师

       蔡老师,我想对您说的心里话三天三夜也讲不完,等以后有时间再和您慢慢说吧。

       祝:

       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让我祖国的土地和田野都丰盈起来”是泰戈尔的哪首诗

        出自《飞鸟集》。

       一、《飞鸟集》简介:

       《飞鸟集》创作于1913年,是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诗集之一。

       《飞鸟集》乍眼看来,内容似乎包罗万象,涉及的面也比较广,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都在泰戈尔的笔下合二为一。

       然而,就是在这种对自然、对人生的点点思绪的抒发之中,诗人以抒情的彩笔,写下了他对自然、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索,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

       他的诗像珍珠一般闪耀着深邃的哲理光芒,不仅唤起对大自然、对人类、对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爱心,而且也启示着人们如何执著于现实人生的理想追求,让整个人生充满欢乐与光明。

       泰戈尔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以一颗赤子之心,讴歌的是对人民的真挚的爱,抒发出对整个大自然、整个人类,以及整个宇宙间的美好事物的赞颂。

       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十分注重对自然的描写,一只鸟儿、一朵花、一颗星、一个雨滴、也都具有人性与生命力。

       他热爱整个大自然。

       他认为人类情感和自然力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或自然融入人类的感情,或人类的感情融入自然。

       只有融入自然才能净化自己的生命。

       自然不仅提供了暗示的形象,而且还积极的协助我们抹去人类生活中一切分离的痕迹;情人可能会分离,而这种分离将淹没与在阳光里欢笑的绿草和繁花之下。

       读了他的作品,便令人觉得宇宙的活动和人生的变化是有意义的,是快乐的,便给人以无穷的勇气。

       在诗里他还赋予了“晨的意义”。

       “每日清晨的到来,并不是一件以无休止的单调重复着的琐碎小事,而是一种永恒的惊奇。

       因为它在光明战胜黑暗,自由战胜束缚的生命的戏剧中是一支重要的插曲。

       如第235首“不要说‘这是早晨’,并以昨天的名义将它打发掉,象初次看到的一个新生的,尚未取名的婴孩那样看待它吧。

       又如第32首“神自己的清晨,在他自己看来也是新奇的。

       诗人并不是为了自然而写自然,这里的自然是和人相契合的。

       抒写广阔博大的自然世界实际上是为了给人性极大的自由。

       鸟儿在天上地飞行,这就暗示这人类理想望却又不可企及的巨大的自由。

       然而暮色中归巢飞鸟的翅膀,又使诗人想起人类情爱的不可阻挡的力量。

       “星星也是自由,爱情和欢乐地象征;它们就像天庭盛开地花朵,它们又似乎在默诵着神自己地美妙乐章。

       《飞鸟集》基本题材多为极其常见植物,不外乎小草,流萤,落叶,飞鸟,山水,河流等等。

       读这些小诗时就像在暴雨后初夏的早晨,推开卧房的窗户,看到一个淡泊清亮的晨。

       平时孱弱的小溪无端的雄壮起来,加快了前行的脚步,哼唱着嘹亮的歌;阳光撒落在挂着水珠的树叶上,那水珠显得特别的明亮,这明亮把树叶衬托成一种透明的色彩;平坦的草地像是吸足了油彩,当心那跳跃着的小松鼠是否也会染上这亮绿的油彩;天边有几朵白云在倘翔,似乎在回味昨夜的狂欢;一切都是那样地清新,亮丽,可是其中韵味却很厚实,耐人寻味。

       用轻松的语句却道出了深沉的哲理,这正是《飞鸟集》吸引人的原因。

       《飞鸟集》中表现了深层的精神追求—爱与和谐的宇宙终极原则或神,描绘自然万物的灵性相通,有机一体,展现人与自然、爱与神的亲密无间、交互融溶,歌赞生命的自由、平等、博爱—从而生成了丰富隽永的人生哲理。

       在这里神、自然、人与爱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了。

       诗人追求人与神的合一、爱与神的关系、以及神与自然的统一,渴望与神“完全合一的形象显现”,也就是要达到有限生命与无限生命的统一,就是要达到人的最高的理想境界。

       为此,诗中揭示,人必须完善自己的人格,要在“思想中摒除虚伪”,要驱走心中“一切的丑恶”,并且只能在“爱”中,在“爱的服务”中与神结合。

       诗人在诗篇中表达了生命的运动,生命的欢乐,人生的奉献与人生意义的追求,使诗篇充满着生机,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由于诗人的生命哲学并不完善,在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生命最终统一问题上,显得无能为力,只好用道德的自我完善和“泛爱论”来求得统一,求得人生的圆满,求得社会理想的实现。

       读《飞鸟集》时,就会产生你是一只飞鸟遨游蓝天的感觉,尽情享受海洋般天空的自由辽阔,又从大地中撷英咀华,品尝着造物主的精美,人生的真谛。

       诗人对人类最美情感、最高理想的不懈探索与执著的追求。

       《飞鸟集》的译者郑振铎在译完泰戈尔的这部散文诗集后,曾深情地称它“包含着深邃的大道理”,并形象地指出,泰戈尔的这部散文诗集“像山坡草地上的一丛丛的野花,在早晨的太阳光下,纷纷地伸出头来。

       随你喜爱什么吧,那颜色和香味是多种多样的”。

       二、诗人简介: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

       1861年5月7日,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

       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1861年5月7日,泰戈尔生于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

       他的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阶级,是婆罗门种姓,在英国东印度公司时代财运亨通,成为柴明达地主。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社会活动家,在当时积极赞成孟加拉的启蒙运动,支持社会改革。

       他的父亲对吠陀和奥义书颇有研究,是哲学家和宗教改革者,富有民族主义倾向,由于与社会上的传统习俗格格不入,被习惯势力祝为没有种姓的外化之人。

       他有子女十四人,泰戈尔是家中员小的一个。

       就是在这个家庭,兄弟姐妹和侄辈中颇出了一些学者和艺术家。

       由于生长在这样一个印度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和谐交融的书香门第,因而泰戈尔从小就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

       由于是父母最小的儿子,拉宾德拉纳特被家人亲呢地叫做“拉比”,成为家庭中每个成员钟爱的孩子,但大家对他并不溺爱。

       小拉比在加尔各答先后进过四所学校,虽然他对这四所学校都不喜欢,但他在长兄和姐姐的监督下受到良好的教育。

       泰戈尔在文学方面的修养首先来自家庭环境的熏陶。

       他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院和孟加拉学院。

       但是他生性自由,厌恶刻扳的学校生活,没有完成学校的正规学习课程。

       他的知识主要来源于父兄和家庭教师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广泛阅读。

       他从小就醉心于诗歌创作,从十三岁起就开始写诗,诗中洋溢着反对殖民主义和热爱祖国的情绪。

       1878年,他遵照父兄的竞愿赴英国留学,最初学习法律.但他不喜欢法律,于是转入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

       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1884年,他离开城市到乡村去管理祖传的佃户。

       他在这里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观察祖国故土和自然。

       1901年,为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他在孟加拉博尔普尔附近的圣地尼克坦创办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后来发展成为有名的国际大学。

       1905年以后,民族运动进入高潮时期,孟加拉人民和全印度的人民都起来反对孟加拉分裂的决定,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泰戈尔毅然投身于这个运动,充满激情的爱国营人义愤填庸,写出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篇。

       但是,没有多久,泰戈尔就同运动的其他领袖们发生了意见分歧。

       他不赞成群众焚烧英国货物,辱骂英国人的所谓“直接行动”。

       他主张多做“建设性的”工作,比如到农村去发展自己的工业,消灭贫困与愚昧等等.但部分群众不接受他的意见,由于失望,他便退出运动。

       从此以后,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他过着远离现实斗争的迟隐生活,埋头于文学创作。

       1915年,他结识了甘地。

       这是印度历史上两位巨人的会面。

       他同印度国大党早就有联系,还出席过国大党的代表大会。

       但是,他同国大党的关系始终是若即若离的。

       他同甘地,有很真挚的私人友谊。

       但是,他对甘地的一些做法并不赞同。

       这两个非凡的人物并不试图掩盖他们之间的意见分歧。

       同时从道义上和在社会活动中,他们总是互相尊重,互相支持。

       1916年,泰戈尔来到日本,他对日本这样充满生机的一个新兴国家,颇多感慨。

       后来他从日本又到了美国,以:“国家主义”为题,作了许多报告.他谴责东方和西方的“国家主义”。

       他对美国一向没有好感,那里的民族歧视使他深恶痛绝。

       美国的报纸和侦探机关从舆论上和行动上也常常给他添些麻烦。

       他以后几次访问英国,都是不畅快的。

       1929年,他访问了加拿大之后到了美国,又遭到美国 -官员扣留和盘问。

       1919年,发生了‘阿姆利则惨案”,英国军队开枪打死了1000多印度平民。

       泰戈尔非常气愤,挺身而出,写了一封义正辞严的信给印度总督,提出 -,并声明放弃英国国王给他的“爵士”称号。

       1924年,他访问了中国。

       他从年幼时起就向往这个古老而富饶的东方大国,并且十分同情中国人民的处境,写文怒斥英国殖民主义者的 -贸易。

       这次访问终于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

       1930年,泰戈尔访问了年轻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他在那里看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使他极为振奋,兴之所至,写成了歌颂苏联的《俄罗斯书简》一书。

       虽然他对社会主义不能充分了解,但是他向往这个崭新社会,想把这个神奇的世界搬到印度人民中间去。

       他对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向往始终如一,在80岁生日述怀的文章中,还特别强调和赞扬苏联的成就.别人的攻击并没有影响他心目中苏联的美好形象。

       1934年,意大利 -军队侵略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泰戈尔立即严厉谴责。

       1936年,西班牙爆发了反对共和国 -的叛乱,他站在共和国 -一边,明确反对 -头子佛朗哥的倒行逆施。

       1938年,德国 -侵略捷克斯洛伐克,他写信给在那儿的朋友,表示对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关怀和声援。

       1939年,德国 -悍然发动世界大战,他又应欧洲朋友之道,撰文怒斥德国“领袖”的不义行径。

       泰戈尔一贯痛恨 -。

       但是对被欺压的弱小民族,他则表示无限同情。

       特别是对中国,他更是始终抱有好感与希望。

       他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真正的忠实的朋友。

       1941年8月6日,泰戈尔在加尔各答祖居宅第里平静地离开人世,成千上万的市民为他送葬。

       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其创作多取材于印度现实生活,反映出印度人民在殖民主义、封建制度、愚昧落后思想的重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描绘出在新思想的冲击下印度社会的变化及新一代的觉醒,同时也记载着他个人的精神探索历程。

       在创作技巧上,他既吸收民族文学的营养,又借鉴西方文化的优点,艺术成就颇高。

       特别是他的诗歌格调清新、诗句秀丽、想像奇特、韵律优美、抒情气息浓郁,同时又饱含深邃的哲学与宗教思想、社会与人生理想,扣动着读者的心弦。

       某些诗作,因受到《吠陀》与《奥义书》中宗教思想的影响而显得神秘,但仍具独特的艺术神韵。

       泰戈尔在诗歌、体裁、语言及表现方法上能够大胆创新,别具一格。

       体裁上把现实题材处理成具有冥想因素,把冥想体裁处理为具有现实成分;体裁上,诗人创造出“故事诗”和政治抒情诗的形式;还致力于创造自由体诗。

       泰戈尔善于学习和运用人民生活中的口头语言,使诗歌的语言清新活泼;在创作方法上,他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是在抒情诗中,浪漫主义成分较重,在叙事性作品中,现实主义成分较多。

       泰戈尔作品中的女性来自各种不同的种姓和阶层,也有着不同的身份。

       如童养媳、守寡少女、陪葬寡妇、被骗失身的幼女、印度传统家庭妇女、受过高等教育的名媛、拥有新思想的知识女性等,这些女性形象身份或单一呈现,或揉合纷杂,往往被塑造成传统陋习的牺牲品、美满爱情的追逐者和理想中的印度新型女性。

       印度妇女的低下地位和悲惨处境是政、族、神、夫四权束缚的结果,是印度宗教社会造成的种种弊端的反映。

       泰戈尔以寡妇们独特经历的关注以及其中表露出的鲜明情感,化作犀利的笔刀,直接指向了充斥着童婚制、包办婚姻、少女守寡、寡妇殉夫、嫁妆制度等种种不合理、不人道、歧视妇女的印度教传统陋习,表现她们境遇的凄苦、经历的曲折和反抗的无助,控诉这些传统陋习的积弊和给广大印度妇女带来的深重苦难。

       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

       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

       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谱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

       几十年来出版的他的作品的中译本和评介著作为数很多。

       1961年为纪念他的百岁诞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10卷本《泰戈尔作品集》。

       其诗风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启迪了郭沫若、徐志摩、谢婉莹等一代文豪,其中许多作品多次...

逆境有利于成才吗

        在逆境中,人就会更加热爱科学,使人创造出卓越的成就。

       逆境,确实是培养人才的最佳环境。

       举例:

       他,用百折不挠的毅力战胜了病魔,延长生命坚强的活着;他,克服疾病带来的重重困难,顽强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他是谁?他就是敢于向命运挑战的霍金。

       霍金,一个21岁就患上“卢伽雷氏症”(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的人。

       手不行了,脚不行了,嘴也不行了,说话都需别人帮忙。

       正是这种逆境,霍金成了伟大的天体物理学家,以他的成就征服了全世界,也以他顽强搏斗的精神震惊了所有人。

       不正是这样吗?逆境让霍金与咄咄逼人的病魔斗争,逆境让霍金决心让生命留下一点辉煌,也是逆境,让霍金与科学执着。

       又有多少这样的英雄,不是在逆境中奋勇拼搏的呢?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县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

       由于家境贫困,小时候一直跟父亲学习文化知识,直到17岁才迈入学校的大门。

       读中学时,由于他基础差,学习十分吃力,第一学期期末平均成绩才45分。

       学校令其退学或留级。

       在他的再三恳求下,校方同意他跟班试读一学期。

       此后,他就与“路灯”常相伴:天蒙蒙亮,他在路灯下读外语;夜熄灯后,他在路灯下自修复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他的平均成绩达到70多分,几何还得了100 分。

       这件事让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能办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

       之后,这也就成了他的座右铭。

       大学毕业后他去比利时留学。

       在国外学习期间,童第周刻苦钻研,勤奋好学,得到了老师的好评。

       获博士学位后,他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

       没有电灯,他就在阴暗的院子里利用天然光在显微镜下从事切割和分离卵子工作;没有培养胚胎的玻璃器皿,就用粗瓷陶酒杯代替,所用的显微解剖器只是一根自己拉的极细的玻璃丝;实验用的材料蛙卵都是自己从野外采来的。

       就在这简陋的“实验室”里,童第周和他的同事们完成了若干篇有关金鱼卵子发育能力和蛙胚纤毛运动机理分析的论文。

       解放以后,童第周担任山东大学副校长的同时,研究了在生物进化中占重要地位的文昌鱼鱼卵发育规律,取得了很大成绩。

       同样,在古代也有这样的英雄。

       晋朝的孙康,小时候很爱读书,家境贫穷买不起灯油,于是在冬天的晚上,冒着严寒,借积雪反光来读书;晋朝的车胤,夏天用白绢做的口袋装萤火虫,靠萤火虫的光读书。

       不幸的人总比幸福的人经得起磨炼,所以,贫苦的人比富有的人更珍惜时间。

       一个个鲜明的例子,让我认识到了在逆境中更能使人成材,更能使人认识到生命的意义,让人懂得生命的价值。

       在逆境中,人就会更加热爱科学,使人创造出卓越的成就。

       逆境,确实是培养人才的最佳环境。

勒内·笛卡尔的生平简介

        笛卡尔1596年3月31日生于今法国瓦尔省莱耳市的一个贵族家庭。

       因家境富裕从小多病,学校允许他在床上早读,养成终生沉思的习惯和孤僻的性格。

       1606年他在欧洲最有名的贵族学校─耶稣会的拉弗莱什学校上学,1616年在普依托大学学习法律与医学,对各种知识特别是数学深感兴趣。

       在军队服役和周游欧洲中他继续注意“收集各种知识”,“随处对遇见的种种事物注意思考”,1629~1649年在荷兰写成《方法谈》(1637)及其附录《几何学》、《屈光学》、《哲学原理》(1644)。

       1650年2月11日卒于斯德哥尔摩,死后还出版有《论光》(1664)等。

       他的哲学与数学思想对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

       人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这样一句话:“笛卡尔,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第一个为人类争取并保证理性权利的人。

       笛卡尔出身于一个地位较低的贵族家庭,父亲是布列塔尼议会的议员。

       1岁多时母亲患肺结核去世,而他也受到传染,造成体弱多病。

       但他学习成绩优异,老师便允许他不用早起运动。

       而笛卡儿因而养成了利用这段时间冥想的习惯。

       母亲去世后,父亲移居他乡并再婚,而把笛卡尔留给了他的外祖母带大,自此父子很少见面,但是父亲一直提供金钱方面的帮助,使他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

       在他8岁时笛卡尔就进入拉夫赖士(La Flèche)的耶稣英语会学校接受教育,受到良好的古典学以及数学训练。

       1613年到普瓦捷大学学习法律,1616年毕业。

       毕业后笛卡尔一直对职业选择不定,又决心游历欧洲各地,专心寻求“世界这本大书”中的智慧。

       因此他于1618年在荷兰入伍,随军远游。

       在笛卡儿的时代,拉丁文是学者的语言。

       他也如当时的习惯,在他的著作上签上他的拉丁化的名字—Renatus Cartesius(瑞那图斯·卡提修斯)。

       正因为如此,他首创的直角坐标系也称卡提修坐标系(常称笛卡儿坐标系)。

       然而,笛卡儿用法文写作而不用拉丁文,这也表示当时拉丁文的欧洲学术语言地位正不断趋于废弃。

       笛卡儿对数学与物理学的兴趣,是在荷兰当兵期间产生的。

       1618年11月10日,他偶然在路旁公告栏上,看到用佛莱芒语提出的数学问题征答。

       这引起了他的兴趣,并且让身旁的人,将他不懂的佛莱芒语翻译成拉丁语。

       这位身旁的人就是大他八岁的以撒·贝克曼(Isaac Beeckman)。

       贝克曼在数学和物理学方面有很高造诣,很快成为了他的心灵导师。

       4个月后,他写信给贝克曼:“你是将我从冷漠中唤醒的人.”,并且告诉他,自己在数学上有了4个重大发现。

       1621年笛卡儿退伍。

       1622年,当他26岁时,笛卡儿变卖掉父亲留下的资产,用4年时间游历欧洲,其中在意大利住了2年,随后迁住于巴黎。

       1628年移居荷兰,在那里住了20多年。

       在此期间,笛卡儿专心致力于哲学研究,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

       他在荷兰写作且发表了多部重要的文集,包括了《方 -》、《形而上学的沉思》(Méditations métaphysiques)和《哲学原理》(Les Principes de la philosophie)等。

       1649年笛卡儿受瑞典克里斯蒂娜女王之邀来到斯德哥尔摩,但不幸在这片“熊、冰雪与岩石的土地”上得了肺炎,并在1650年2月去世。

       1663年他的著作在罗马和巴黎被列入禁书之列。

       1740年,巴黎才解除了禁令,那是为了对当时在法国流行起来的牛顿世界体系提供一个替代的东西。

       《数学的故事》里面说到了数学家笛卡尔的爱情故事。

       笛卡尔于1596年出生在法国,欧洲大陆爆发黑死病时他流浪到瑞典,认识了瑞典一个小公国18岁的公主克里斯蒂娜,后成为她的数学老师,日日相处使他们彼此产生爱慕之心,公主的父亲国王知道了后勃然大怒,下令将笛卡尔处死,后因女儿求情将其流放回法国,克里斯汀公主也被父亲软禁起来。

       笛卡尔回法国后不久便染上重病,他日日给公主写信,因被国王拦截,克里斯蒂娜一直没收到笛卡尔的信。

       笛卡尔在给克里斯蒂娜寄出第十三封信后就气绝身亡了,这第十三封信内容只有短短的一个公式:r=a(1-sinθ)。

       国王看不懂,觉得他们俩之间并不是总是说情话的,大发慈悲就把这封信交给一直闷闷不乐的克里斯蒂娜,公主看到后,立即明了恋人的意图,她马上着手把方程的图形画出来,看到图形,她开心极了,她知道恋人仍然爱着她,原来方程的图形是一颗心的形状。

       这也就是著名的“心形线”。

       国王死后,克里斯蒂娜登基,立即派人在欧洲四处寻找心上人,无奈斯人已故,先她走一步了,徒留她孤零零在人间.

       据说这封享誉世界的另类情书还保存在欧洲笛卡尔的纪念馆里。

       但事实在历史上,笛卡尔和克里斯蒂娜的确有过交情。

       但笛卡尔是 1649年10月4日应克里斯蒂娜邀请才来到瑞典,而当时克里斯蒂娜已成为了瑞典女王。

       笛卡尔与克里斯蒂娜谈论的主要是哲学问题而不是数学。

       有资料记载,由于克里斯蒂娜女王时间安排很紧,笛卡尔只能在早晨五点与她探讨哲学。

       笛卡尔真正的死因是因天气寒冷加上过度操劳患上的肺炎,而不是黑死病。

       据说笛卡尔曾经和一位叫Francine的女性机器人一起旅行。

       这个虚构的故事很可能起源于他关于心智的评论,但也有可能是最早的机器人。

       笛卡尔在麦克尔-哈特的历史上影响最大的100人的列表中排名第49位。

       笛卡儿死后坟墓遭盗墓贼挖掘,其头骨几经易手现存于法国巴黎夏乐宫(Palais de Chaillot)人类博物馆(Musée de l'Homme)。

       笛卡儿坚决否认他与德国蔷薇十字会之间的关系,他所留下的相关文件中却有许多巧合,他不承认可能是因为当时的教会。

       笛卡儿将早期在整合几何与代数的研究与贝克曼一同分享,且曾说:“如果有机会,你不嫌弃用到我的研究或想法时,你大可表示那是你的想法。

       这只是他过于客气与谦虚的态度罢了,但贝克曼却真的当作是自己的功劳。

       这使笛卡儿备受侮辱,所以他谴责贝克曼的“愚蠢和不学无术”。

       天才智力

       笛卡尔的智商高达210,这种高智商在历史长河中少有。

我要找几篇名著的简介,谁可以帮帮我啊

        1《茶花女》小仲马(1824~1895),19 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

       他的父亲是以多产闻名于世的杰出作家大仲马。

       在大仲马奢侈豪华而又飘浮不定的生活影响下,小仲马最初“觉得用功和游戏都索然寡味”。

       20岁时,他就结识了一些有夫之妇,过着纸醉金边的生活。

       另一方面,小仲马就热切地期望着自己也能像父亲一样,扬名于文坛。

       于是,他也开始从现实中取材,从妇女、婚姻等问题中寻找创作的灵感。

       《茶花女》就是根据他亲身经历所写的一部力作。

       玛格丽特原来是个贫苦的乡下姑娘,来到巴黎后,开始了卖笑生涯。

       由于生得花容月貌,巴黎的贵族公子争相追逐,成了红极一时的“社交明星”。

       她随身的装扮总是少不了一束茶花,人称“茶花女”。

       茶花女得了肺病,在接受矿泉治疗时,疗养院里有位贵族小姐,身材、长相和玛格丽特差不多,只是肺病已到了第三期,不久便死了。

       小姐的父亲摩里阿龙公爵在偶然发现玛格丽特很像他女儿,便收她做了干女儿。

       玛格丽特说出了自己的身世,公爵答应只要她能改变自己过去的生活,便负担她的全部日常费用。

       但玛格丽特不能完全做到,公爵便将钱减少了一半,玛格丽特入不敷出,到现在已欠下几万法郎的债务。

       一天晚上10多钟,玛格丽特回来后,一群客人来访。

       邻居勃吕当司带来两个青年,其中一个是税务局长杜瓦先生的儿子阿芒·杜瓦,他风狂地爱着茶花女。

       一年前,玛格丽特生病期间,阿芒每天跑来打听病情,却不肯留下自己的姓名。

       勃吕当司向玛格丽特讲了阿芒的一片痴情,她很感动。

       玛格丽特和朋友们跳舞时,病情突然发作,阿芒非常关切地劝她不要这样残害自己,并向玛格丽特表白自己的爱情。

       他告诉茶花女,他现在还珍藏着她六个月前丢掉的纽扣。

       玛格丽特原已淡薄的心灵再次动了真情,她送给阿芒一朵茶花,以心相许。

       阿芒真挚的爱情激发了玛格丽特对生活的热望,她决心摆脱百无聊赖的巴黎生活,和阿芒到乡下住一段时间。

       她准备独自一人筹划一笔钱,就请阿芒离开她一晚上。

       阿芒出去时,恰巧碰上玛格丽特过去的情人,顿生嫉妒。

       他给玛格丽特写了一封措辞激烈的信,说他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他将离开巴黎。

       但他并没有走,玛格丽特是他整个希望和生命,他跪着请玛格丽特原谅他,玛格丽特对阿芒倾述“你是我在烦乱的孤寂生活中所呼唤的一个人”。

       经过努力,玛格丽特和阿芒在巴黎效外租把一间房子。

       公爵知道后,断绝了玛格丽特的经济来源。

       她背着阿芒,典当了自己的金银首饰和车马来支付生活费用。

       阿芒了解后,决定把母亲留给他的一笔遗产转让,以还清玛格丽特所欠下的债务。

       经纪人要他去签字,他离开玛格丽特去巴黎。

       那封信原来是阿芒的父亲杜瓦先生写的,他想骗阿芒离开,然后去找玛格丽特。

       告诉玛格丽特他的女儿,爱上一个体面的少年,那家打听到阿芒和玛格丽特的关系后表示:如果阿芒不和玛格丽特断绝关系,是要退婚。

       玛格丽特痛苦地哀求杜瓦先生,如果要让她与阿芒断绝关系,就等于要她的命,可杜瓦先生毫不退让。

       为阿芒和他的家庭,她只好作出牺牲,发誓与阿芒绝交。

       玛格丽特非常悲伤地给阿芒写了封绝交信,然后回到巴黎,又开始了昔日的荒唐的生活。

       她接受了瓦尔维勒男爵的追求,他帮助她还清了一切债务,又赎回了首饰和马车。

       阿芒也怀着痛苦的心情和父亲回到家乡。

       阿芒禁仍深深地怀念着玛格丽特,他又失魂落魄地来到巴黎。

       他决心报复玛格丽特的“背叛”。

       他找到了玛格丽特,处处给她难堪。

       骂她是没有良心、无情无义的娼妇,把爱情作为商品出卖。

       玛格丽面对阿芒的误会,伤心地劝他忘了自己,永远不要再见面。

       阿芒却要她与自己一同逃离巴黎,逃到没人认识他们的地方,紧紧守着他们的爱情。

       玛格丽特说她不能那样,因为她已经起过誓,阿芒误以为她和男爵有过海誓山盟,便气愤地把玛格丽特推倒,把一叠钞票扔在她身上,转身离去。

       玛格丽特大叫一声,昏倒在地。

       玛格丽特受了这场刺激,一病不起。

       男爵与阿芒决斗受了伤,阿芒出国了。

       新年快到了,玛格丽特的病情更严重了,脸色苍白,没有一个人来探望她,她感到格外孤寂。

       杜瓦先生来信告诉她,他感谢玛格丽特信守诺言,已写信把事情的真象告诉了阿芒,现在玛格丽特唯一的希望就是再次见到阿芒。

       临死前,债主们都来了,带着借据,逼她还债。

       执行官奉命来执行判决,查封了她的全部财产,只等她死后就进行拍卖。

       弥留之际,她不断地呼喊着阿芒的名字,“从她的睛里流出了无声的眼泪”。

       她始终没有再见到她心爱的人。

       死后只有一个好心的邻居米利为她入殓。

       当阿芒重回到巴黎时,她把玛格丽特的一本日记交给了她。

       从日记中,阿芒才知道了她的高尚心灵。

       “除了你的侮辱是你始终爱我的证据外,我似乎觉得你越是折磨我,等到你知道真相的那一天,我在你眼中也就会显得越加崇高。

       阿芒怀着无限的悔恨与惆怅,专门为玛格丽特迁坟安葬,并在她的坟前摆满了白色的茶花

李四光和丁文江的友谊

        马胜云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1918 年 11 月 11 日,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休战条约,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结束。

       协约国在巴黎召开战后事宜和会,会议偏袒日本。

       1919 年 5 月 4 日,全国人民为了反对巴黎和会的偏袒日本、牺牲我国 -的行径,爆发了标志着新、旧民主主义革命转折点的“五四”运动。

       巴黎和会期间,随欧洲考察战后状况兼中国巴黎和会代表团顾问的考察团团员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丁文江[(丁文江字在君,1902 年留学日本、英国,1911 年回国,归国后与章鸿钊一起创办了地质研究所,任首任所长。

       1919 年被邀请为欧洲战后状况考察团团员兼中国巴黎和会代表团顾问)。

       考察团团长是梁任公(即梁启超),团员丁文江、徐新六、蒋百里、刘子楷、张君劢和杨维新。

       中国巴黎和会考察团,是 1919 年(民国八年)由梁启超率领赴欧洲考察的],1919 年 5 月丁文江在巴黎时期得知李四光在英国留学地质的情况后,特地找到李四光,说明中国迫切需要自己培养地质人才的问题,他说:“培养地质人才,是当务之急,希望李四光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

       丁去美国访问时,还了解了古生物学家葛利普先生。

       葛利普(Amadeus William Grabau),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870~1946 年,美籍犹太人,欲请他来中国任教工作。

       丁这次回国后,和胡适(北大教授)一道找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谈及学生成绩之事。

       据胡适回忆:“北大恢复地质学系之后,初期毕业生到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去找工作,在君(丁文江)亲自考试他们,考试的结果使他大不满意。

       他就带了考试的成绩单来看我。

       他说:‘适之,你们的地质系是我们地质调查所的青年人才的来源,我亲自给他们一个简单的考试,每人分到十种岩石,要他们辨认,结果是没有一个人及格的!我看那表上果然每人有许多零分。

       我问他怎么办。

       他说:‘我本是想同你商量,我们同去看蔡先生,请他老人家看看这张成绩单,我要他知道北大的地质系办得怎样糟。

       你想他不会怪我干预北大的事吗?我说:‘蔡先生一定很欢迎你的批评,决不会怪你。

       “后来我们同去看蔡先生,蔡先生听了在君批评地质系的话,也看了那张有零分的成绩单,他不但不生气,还很虚心地请在君指教他怎样整顿改良的方法。

       那一席谈话的结果,有两件事是我记得的。

       第一是聘请李四光(仲揆)先生来北大地质系任教授;第二是北京大学与地质调查所合聘美国古生物学家葛利普先生到中国来:一面在北大教古生物学,一面主持地质调查所的古生物学研究工作。

       之后,蔡元培校长接受了丁文江的建议,第一,请李四光先生来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授,主讲岩石学等课;第二,北大与地质调查所合聘美国古生物学家葛利普先生到中国来:一面在北大教古生物学,一面主持地质调查所的古生物学研究工作(顾问技师,后任古生物研究室主任)。

       当年秋,丁文渊(丁文江的四弟)受其哥丁文江的委托,到英国伦敦和丁燮林一道,找李四光。

       此时,李四光正在英国东部著名的锡矿山康瓦尔(Cornwall)工作。

       他俩赶到英国东部的锡矿山康瓦尔才找到李四光,见李四光后,谈了请李四光回国任教之事。

       蔡元培到北京大学任职后,非常重视北京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因此,他想方设法多方探寻,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员,总要聘请来北京大学任教,并委托胡适了解海外人员。

       所以,胡适自上年起,就常托赴海外的友人替北京大学物色新教员。

       陶孟和、任鸿隽于上年出国,胡曾托他俩关心此事,因此,他俩也曾多次写信报告访询人才的情况,如陶孟和自欧洲致胡适信说:“此间学生,有专门地质者李君四光,曾在伯明翰充助教,若能延至吾校,当能胜任。

       又有丁君燮林,年仅二十四岁,在伦敦充物理之助教,亦不觏之材。

       望与校长一商,如能得两君来吾校,则大佳矣。

       陶氏即荐在英国留学的李四光、丁燮林等。

       此时胡适对在英留学的李四光、丁燮林有所了解,并推荐给蔡元培校长。

       蔡元培校长随即聘请李四光与丁燮林来北大任教。

       秋末,李四光在德国主要是在某些地区察看一般认为典型的地质现象和学习德文。

       接到由伦敦转来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聘请电报。

       李四光从德国给刚从北京大学毕业到英国伦敦留学的傅斯年去信,询问北大的情形。

       傅给蔡校长的信中述及此事,信中说:“我不消说是竭力劝他(指李四光)去的(指应聘去北大),”并说:“李君及丁君(丁燮林,1920 年也应聘为北大物理系教授)乃英学界之‘两科学家’不仅学问大家佩服,即学问以外的事情,也是留英的精粹。

       他们所学的科学,真能脱离了机械的心境,而入于艺术的心境。

       “李君生平,不仅学者,更是义侠之人。

       此间的留学界很多称道。

       “李君不甚愿应北大之聘(欲就西南),我看先生还是竭力聘去好,定于北大有多少益处”。

       李四光从傅斯年的回信中已了解到一些蔡元培校长整顿北京大学的情况。

       李四光德国考察结束,回到英国伯明翰大学。

       他的毕业论文经伯明翰大学答辩通过,授予自然科学硕士学位。

       此时,他的老师鲍尔敦教授因李四光勤奋、聪慧,想留他在身边继续深造,对他说:“你可以留在我身边,继续从事研究,争取博士学位,经费由我提供。

       鲍尔敦见李四光不应声,又和另外几位教授对李四光说:“假如你想出去干一番实际工作,我们可以介绍你去印度(当时印度还是英国的殖民地),到我们英国人开办的矿山去当地质工程师。

       你作为我们英国 -的雇员,你的社会地位和工资都会很优厚。

       摆在他面前的出路有三条:第一,攻读博士学位,经费由鲍尔敦教授提供;第二,去印度任地质工程师职,享受优厚待遇;第三,回国。

       李四光婉言谢绝了鲍尔敦等教授的厚意,执意回国。

       他为了在回国之前获得一些广阔的实际地质知识,于是又到英国东部著名的锡矿山康瓦尔(Cornwall)工作了一段时间。

       李四光从伯明翰携行装到伦敦,会见了丁燮林(受聘北大物理系)、王世杰(受聘北 -律系)一道筹划回国。

       此时,留法勤工俭学同学会邀请李四光去作演讲,李四光应允,并及时赴法国巴黎,开始准备演讲稿。

       准备演讲稿的一个深夜,回国事浮现在眼前,想到国内情况,思虑万千…。

       在国外苦读近七年,现在就要返回苦难深重的祖国,深知国内前进的道路崎岖、险峻,举步维艰…激情感动喜爱的小提琴曲涌上心来,于是他毅然提笔,就在随身携带八开 12 行五线谱纸上谱成一首名为《行路难》的小提琴曲—中国第一首小提琴独奏曲由此诞生了!这首乐曲的曲调与其曲名是一致的,它低沉的主调中带着亢奋的强音,起伏交错之间伴随着奔放向上的旋律,鲜明地抒发了他要在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环境中履行丁文江先生叮嘱:“培养地质人才,是当务之急”的坚强信心和艰难历程。

       1920 年 2 月 28 日,到中国留法勤工俭学同学会作题为《现代繁华与炭》的演讲。

       他从下面三个方面讲述了繁华(发展工业)与炭(能源)的关系和我国丰富的煤矿资源以及新能源及其开发问题:第一,欧美(文化)的麴子,他说:“我们看世界上有许多人把世界上的事往往平常看过。

       甚至讲道学术,大家也就不知不觉遵守一种人云亦云的态度。

       人类进步甚慢的大原因,恐怕就在这里。

       我们倘若想要脱离这种积习,这种束缚,不可不先存一种气概。

       诸位苦心志,劳筋骨,到欧洲来求学,自然是抱着一种气概,令人佩服的。

       但是我所说的气概,与这个意义有点不同。

       我的用意,是要我们互相勉励,互相警戒,凡遇到新景象,新学说,切不可为它所支配,为它所奴隶。

       我们还要分析它,看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即到学术场中,心只管细,胆只管大,拿着主脑(思想的法则—logique)。

       就是那冲烦错乱的世界,天经地义的学说,都不能吓倒我们。

       从前在中国有人问孔,就斥为异端。

       现在讲学,没有这回事情。

       诸位尽管放心。

       虽然,我们万不可故意与人家捣乱,或者逞一己的偏见,固执自豪,或者好作奇谈,沽名钓誉。

       那种狂缪的行为,非独不是勇猛精进的正道,而实在是一种精神病;已远出自由讲学的正轨。

       真正讲学的精神大概用一句话可以包括,那就是为真理奋斗。

       接着谈了能源与繁华的关系。

       他明确指出造成西方繁华的凭据是能源,煤炭和石油是主要的能源,而煤炭比石油的蕴藏量要大得多,是最主要的能源。

       第二,中国煤厂分布的情形(附地质学的原则需要),分析了煤的成因和分布,然后一一列述了国内各省已知煤矿的储量和开发简况。

       末了他说,中国的煤炭储量很丰富。

       他说,欧战之前全世界一年所烧掉的煤炭大约有 10 万万吨,如若这个数字可为将来世界每年消耗煤炭的平均量,那么中国一国的煤可供全世界一千年之用。

       他当时估计中国煤的储量为 1 万亿吨,这与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的我国煤田地质科研部门预测的经济可采储量 1 万亿吨恰相吻合,这绝不是偶然的!这是李四光坚实的地质学知识,特别是他对我国作为主要能源的煤炭资源多年的关注、了解和研究的结果。

       他接着说,“但是愈趋于繁华,煤炭的消费量愈是年年增加。

       将来增到几十倍也很难说的。

       看看中国的煤不久就要烧尽。

       世界各处的煤也要同归于尽。

       即或不尽,所剩的必在地下极深的处所。

       或不能开采,或不适于开采。

       然则就我们现在的眼光看来,有什么东西什么方法替代煤炭以维持人类的繁华?这就是他一直惦记着的持续发展及如何持续发展的问题,随着这个问题又提出了“节煤和煤的综合利用”问题。

       第三,将来利用天然势力的机会,他说:“这个题目太大,决不是一口气可以谈完的。

       现代的科学还在幼稚时代;对于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落实的解决。

       所以我们在此所讨论的难免不是举一漏百。

       就所举的方法,究竟有多少价值,还是疑问。

       这也不必管它;因为我们今天的目的并不是求几个完全的解决。

       我们的目的,第一是要使大家知道这个问题有研究的必要。

       第二有些什么路径可以研究下去。

       接着文章从其由来分为:(一)源于天体的运转者(天体转动的,如潮汐力)。

       (二)源于原子的爆裂者(原子裂变)。

       (他把“原子裂变”作为天然能源之一提出,与当时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 1919 年开始原子核反应研究,几乎同时。

       此后,李四光对铀矿地质的研究和铀矿的探寻,做了大量工作,为发展我国核能事业作出了贡献)。

       (三)由太阳送来的势力(包括直接的太阳辐射能和间接的水力、风力等)进行了广泛系统的论述。

       总之,他用能源(当时主要是煤)对繁华的重要性和国内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来激发留法勤工俭学的同学们,早日为祖国的繁荣兴盛作出贡献。

       由此可见,李四光在 19 世纪 20 年代初就重视了我国能源的开发,所以他一回国就结合煤的寻找开展了工作,这反映李四光当时拒外国福利、返回苦难深重的祖国,教书育人开发能源以富国、强国的热切愿望(《现代繁华与炭》,《太平洋》,第 2 卷,第 7 号,1920 年 2 月,第 1~27 页)。

       春末,同伯明翰大学同学丁燮林、王世杰一道,从英国伦敦经法国巴黎、德国柏林、波兰华沙、苏联莫斯科、西伯利亚回国到达北京。

       履行丁文江先生叮嘱,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

       他与丁燮林、王世杰、燕树棠在地安门内东吉祥胡同,共同租用宿舍,住在一起。

       李四光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

       丁文江见学校薪俸低微,生活寒苦,李四光仍兢兢业业于教学。

       因此,数次劝李四光兼任京师图书馆副馆长职,李四光不接受,最后(1922 年年末),是被说服接受了(李四光初到图书馆的时候,国立京师图书馆委员会方面,曾通过一个议案,议决副馆长薪水每月五百元。

       当时李四光曾再三向委员会委员长说明:“我个人的生活简单,不需用那个数目。

       但是此事已经决议,并且副馆长是机关中的一部分,我未必永久是副馆长,在未经正式的手续以前,不便立刻变更决议案,以致牵动全盘计划。

       所以我当时想出一个方法,只受一半,其余一半,捐予图书馆买某种书籍,并曾正式作函通知委员会”)。

       傅斯年在《我所认识的丁文江先生》(《独立评论》188 号)一文中说:…他(指丁文江)为一个朋友打算,要从头至尾步步安排着,连人如何娶妻如何生子都在里头。

       据李仲揆先生说,在君这样为他安排过,只是仲揆没有全照他的方法…

       1927 年初,丁文江离开孙传芳淞沪商埠总办之后不久,北伐军追捕孙传芳等,涉及丁文江,丁文江当时来到北京就住在李四光处,后去大连住了一段时间,生活拮据。

       可见当时他给胡适的信:适之:

       收祈《贡献》三册,谢谢。

       文极好,不过你对于颜习斋未免太恭维了一点。

       这是你的 democracy bias[民主主义偏见]—因为他是农村的子弟,所以看得起他。

       其实他是一个变相的村学究,而且是一个北方的老憨。

       太太在此寂寞极了,要想买点可以看的新小说,但是我近来与出版界很隔膜。

       你能suggest[提示]几部否?顾林信来,提议请翁咏霓补静生董事的缺,说寄梅很表示赞成。

       我已经写信给任之告诉他顾林的提议,请向郭秉文解释。

       你究竟几时能来,请你早早的决定。

       此问

       近好

       江叩 三月六日

       叔永如已到了上海,请你告诉他,转问李仲揆几时能

放牛班的春天 男主角的中文名

        放牛班的春天 男主角叫热拉尔·朱诺。

       热拉尔·朱诺,1951年5月4日出生于出生于法国巴黎。

       法国著名演员,编剧,导演,制片人。

       1969年,上高中的热拉尔和一位老师组建了电影爱好者俱乐部,并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8mm短片。

       后来同几位好友成立了Splendid剧团并一起购买了家被废弃的剧院。

       1978年,杰拉尔和同伴一起出演了由他们的戏剧改编的电影《Les Bronzés》,影片取得巨大成功。

       1987年,他凭《Tandem》中的精彩表演获得第一次恺撒奖最佳男演员提名,随后以《Une époque formidable…》、《Marthe》和《放牛班的春天》再获3次恺撒奖提名,其中最成功的《放牛班的春天》成为法国电影近年少有的老少皆宜的作品。

要一些\"法布尔,昆虫记\"的相关信息

        亨利·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

       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生活极其穷困,作过中学教师,*业余自学,花十二年的时间,先后取得业士、双学士和博士学位,中学教书二十余年兢兢业业,同时业余观察研究昆虫及植物,发表过非常出色的论文,得到达尔文的肯定,帝国教育部奖励他,但他想“登上大学讲台”的梦始终没有实现,开辟独立的昆虫学实验室的愿望始终得不到支持。

       他的前半生一贫如洗,后半生勉强温饱,但法布尔没有向“偏见”和“贫穷”屈服。

       他依然勤于自修,扩充知识储备,精心把定研究方向,坚持不懈地观察实验,不断获得新成果,一次又一次回击“偏见”。

       他向学生传授自然科学新知识,也得罪了不少以生理功能解释本能的生物学同行,他不怕人们指责自己没有与“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中的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保持一致,他几乎是在忘却一切。

       法布尔一生最大兴趣,尽在于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发现自然界蕴含着的科学真理。

       正因为他热爱真理所以他撰写《昆虫记》时,一贯“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

       法布尔为之献身的,正是这种揭示把握“真相—真理”的伟大事业。

       这成了他一生的至高理想和崇高劳动,他为此幸福与安慰。

       他将一切品质和才华汇集在这种精神之下,为人类作出自己独特的奉献。

       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

       法布尔的心中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他以人性观照虫性,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

       在其朴素的笔下,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如优美的散文,人们不仅能从中获得知识和思想,阅读本身就是一次独特的审美过程。

       《昆虫记》不仅仅浸淫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着某种精神。

       那种精神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

       这就是法布尔精神。

       如果没有那样的精神,就没有《昆虫记》,人类的精神之树上将少掉一颗智慧之果。

       法布尔以生花妙笔写成《昆虫记》,誉满全球,这部巨著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它的地位,这部巨著所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所表现的妙不可言的、惊人的灵性。

       法布尔把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成果和经历用大部分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以人文精神统领自然科学的庞杂实据,虫性、人性交融,使昆虫世界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学形态,将区区小虫的话题书写成多层次意味、全方位价值的巨制鸿篇,这样的作品在世界上诚属空前绝后。

       没有哪位昆虫学家具备如此高明的文学表达才能,没有哪位作家具备如此博大精深的昆虫学造诣。

       《昆虫记》被当时法国与国际学术界誉为“动物心理学的创导人”。

       在晚年法布尔出版了《昆虫记》最后几卷,使他不但在法国赢得众多读者,即使在欧洲各国,在全世界《昆虫记》的大名也已为广大读者所熟悉。

       文学接尊称他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法国学术界和文学界推荐法布尔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可惜没有等到诺贝尔委员会下决心授予他这仪大奖,这位歌颂昆虫的大诗人已经瞑目长逝了。

       《昆虫记》被译成许多种文字出版。

       他被誉为“昆虫诗人”,我国也翻译出版了他的大量作品。

       《昆虫记》是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与精力,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然后以其观察所得记入详细确切的笔记,最后编写成书。

       《昆虫记》十大册,每册包含若干章,每章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

       作家代表作:

       《昆虫记》是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与精力,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然后以其观察所得记入详细确切的笔记,最后编写成书。

       《昆虫记》十大册,每册包含若干章,每章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

逆境更有利于成长

        总结陈词

       反方总结陈词

       黄执中:大家好,对方辩友刚刚最后一句话是“衣食足而知荣辱”,可是我们要想想看,如果我们从小到大,衣食总是足的,我们怎么知道,荣辱这种事情会在衣食不足的时候消失呢

       我们是不是就因为我们历经过战乱,饱尝过饥饿,看到道德往往要借由物质的一些基础上才会出现,所以我们清醒到了,哦,原来不足的时候,可能就没有道德,所以我们要小心,我们智慧就增长了。

       对方辩友,我们今天聊过几个问题,我们今天谈到,唐三藏去取经,对方辩友一直在谈孙猴子,可是我们要了解,孙悟空为什么能有72变

       他不也是被太上老君关在那个炼丹里头,练了半天,才成火眼金睛吗,他不也是去求仙求佛才学到的72变。

       孙猴子当初蹦出来的时候,他就自满自足,他到现在为止,还是水帘洞的一个小猴王而已,怎么会成佛成仙呢

       所以我们要知道,不管是对谁,逆境对我们而言,都是有成长的。

       对方辩友认为,这场比赛是一种什么样的对决呢,他认为逆境是面对问题,面对困难,可是只有顺境才能克服问题,解决困难,因此他们,比我们价值上是更高的。

       可是仔细想想可能又不对了,什么叫做在顺境当中能够解决问题,那是人家帮你解决问题呀

       我在顺境当中,父母帮我解决衣食问题,老师帮我解决课业问题,同学帮我抄笔记,解决了可能会被老师点到名的问题。

       在这样的顺境当中,我问题是解决了,可是我的解决吗,我这个人有成长吗

       我也许学历越来越高,可能我的地位越来越高,可是我还是我,一拉开你的衣服跟学历,你还是一只猴子呀

       所以我们今天要做的是要了解,真正能够在逆境当中成长的动机是因为逆境当中勇于面对问题,在面对问题当中,你由于没有顺境了,没有贵人了,没有机运了,你能够有的什么呢,两双拳头,两只脚,你要自己打出一片天,在这种过程当中,你如果成功了是你的成功,失败了,好歹你奋斗过一次嘛,这样的人生,不是比遇到贵人更值得我们欣赏吗

       这样的人生不是不管成,不管败,好歹轰轰烈烈吗

       如果今天我们在帝王家,从小养于深宫富人之手,就算有多大基业,这边有诸葛亮帮忙,那边有刘伯温妙算,底下这些一列开来,都是岳飞,要不然就是韩信的,这样当皇帝,你有成长吗

       我不知道啊。

       所以我们要了解,逆境让人的本质成长了,让我们的历练成长了,让我们心智坚韧了,让我们看的东西,跟顺境家的小孩子看的不一样。

       他们看得到光鲜的门面,我们看得到厕所,他们看得到锦衣玉食,我们看得到馊水桶。

       这样眼界的不同,难道不是一种成长,难道不是我们所希望我们的小孩子能够偶尔试一下的成长吗

       父母亲是父母亲,成长却是希望小孩子自己去历练,这两者是不一样的,谢谢

       正方总结陈词

       薛乐:对方刚才最后一句话说,父母亲是父母亲,但成长还是自己的成长。

       但是有没有一个父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好地成长呢

       对方今天其实要告诉大家,天下的父母说,如果你让你的孩子幸福的话,那么你错了,因为你如果不忍心看到你的孩子受苦,那是不让他成长。

       如果一个老师不对一个学生,苛刻地要求的话,那么你错了,因为如果你不对他苛刻地要求的话,这个孩子就没有办法成长。

       所以今天如果在座的各位,是身处名校,受过良好的教育的话,那么对不起,您没有成长。

       对方又告诉我们《西游记》的故事,我们非常的感动,但是《西游记》到底是有利于孙悟空的成长呢,还是有利于我们在座普普通通的人成长呢

       孙悟空压500年可以练就不坏金身,可是如果您被压了500年,恐怕也很难泰山压顶不弯腰吧

       孙悟空在炼丹炉里头,可以练得火眼金睛,可是如果我在炼丹炉里头,恐怕就要变成北京烤鸭了。

       所以其实今天对方辩友告诉我们的有两点,第一点,他告诉我们说,其实您在逆境当中,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顺境中,也许只付出了三分,逆境中,你也许付出了八分,所以三分努力叫顺境,八分努力叫逆境。

       可是有没有人在逆境当中,意志消沉,借酒消愁呢

       不是有一句话叫“举杯消愁愁更愁”嘛,我没有付出努力,是不是因为因此我们就没有身处逆境了呢

       如果我们有人在顺境中珍惜我们现有的资源,加倍地努力,付出十二分的努力,是不是在对方眼中,因为我们有了这些良好的资源,父母的关爱,因而即便我们如何的努力,我们依然身处逆境呢

       第二点,对方辩友其实要告诉我们的是说,如果您在逆境过程中,能够激励您的潜能,所以我们当看到一个盲人要过马路的时候,不应该去帮助他,因为您应该告诉他,黑暗的世界更有利于您激发您的潜能,可是我们如何能忍心呢

       如果我们看到处于战乱和饥荒中的儿童的时候,对方辩友也应该告诉大家,我们不应该对他们施以援手,因为我们何尝忍心,对他们的帮助让他们转逆为顺,从而失去了成长的动力呢

       所以今天对方辩友可以高呼说,有许许多多伟大的人物,他们在逆境中成长了,没错,他们成长得非常好,但是我们为什么对他们心怀敬佩呢,不正是因为他们身处逆境,这样如此不利于我们生存的环境,却能够创造出生命的奇迹吗

       但是我们今天应该谈的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嘛,你可以高呼逆境如何获取历练,但您有什么权利,让我们不去追求幸福的生活呢,如果逆境让我们有了动力,那是因为我们顺境还拥有阳光,谢谢

“记忆之宫”的12扇门,分别是哪12扇

        1596年,利玛窦向中国人传授建立‘记忆之宫’的方法。

       史景迁在传记《利玛窦的记忆之宫》开篇写道。

       “记忆之宫”是人们头脑中的空间结构,用以安置鲜明的、能唤起记忆的形象,走进“记忆之宫”,便能从有序排列的“房间”中找到需要的内容,按照事物的顺序进行记忆。

       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完善,“记忆之宫”得以发展成为一种体系,在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时代,形象记忆技术可能已盛行于当时。

       利玛窦从罗马学院学到了这些记忆的技巧。

       他告诉中国人,对于每一件我们希望铭记的东西,都应该赋予其一个形象,并给它分派一个场所,使它能安静地存放在那里,直至我们准备借助记忆的方法来使它们重新显现。

       利玛窦(1552-1610),号西泰,是第一个变西文姓名为中文姓名的人。

       1578年的春天,他搭乘“圣路易”号离开里斯本,4 年半后由澳门踏上中国的土地,随后越五岭、驻江右、下江南、过山东、进京城、入皇宫。

       直到1610 年5月中的一天,他感到大限将至,当有人问他将留给世人什么时,他回答:“一扇功德之门,但不无艰苦磨难。

       次日,利玛窦溘然长逝,万历皇帝赐地安葬。

       那扇“功德之门”开在明王朝的封闭之上,西方的科学与文艺之风由此吹入,欧洲人也得以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化。

       利玛窦以其非凡的智慧和毅力建造了这扇门,用的是信仰、友爱,以及欧洲的数学、天文、地理、哲学、精密仪器、绘画艺术、记忆术?在利马窦逝世400 年后的今天,意大利马尔凯大区 -和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合作,于2022 年2 月-7月先后在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三地巡回举办“利玛窦—明末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使者”展览,以纪念这位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做出巨大贡献的开拓者。

       4 月2 日-5 月23 日,展览在上海博物馆举行,展品共计113 件(组),由中意两国文博与图书收藏机构共同提供,其中62 件(组)意大利文物来自于罗马、马切拉塔、热那亚等地的数十家博物馆和图书馆,51 件(组)中国文物分别来自于上海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等4 家单位的珍藏。

       神奇的“记忆迷宫”

       明代的中国是个舟多于车的国度,利玛窦远渡重洋而来,而他在中国的旅程也同样犹如长年的航行,沧桑浮沉,有时风和日丽、景色宜人,那是他与中国学者们交往、分享学识与友谊的愉悦时光;有时则会遇上风暴,或搁浅困滞,或陷于大雾、无法展望前路。

       糟糕的情况通常是由于恶劣的天气、盗贼、怀有偏见的乡民、贪婪的官员、爱猜忌和骄傲的皇帝以及不合适的时机造成的。

       他无法携带许多书,于是写信回欧洲要求那边给他多寄些书来,但那时候的邮政极为缓慢而且变化无常(利玛窦一般以6-7 年作为从发信到收到回信的周期,有一次他的上司从澳门发出的一封信花了整整17 年才抵达罗马)。

       有时,他还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失去他所拥有的书。

       利玛窦拥有超人的记忆力,这大概是一个古人获得杰出成就的必要条件。

       在中国生活期间,他对算数、几何、音乐、天文学、光学、测量、制图、地质学以及各种机械装置等等都进行了研究,而关于这些领域的绝大部分知识都是他凭着对上学期间所学知识的回忆而得来的,再加上随身所带的为数不多的书籍提供的信息。

       他带到中国并逐步加以翻译和重新解释的,基本上都是他在佛罗伦萨耶稣会和罗马学院文学院所学的知识,《畸人十篇》、《交友论》、《二十五言》等著作的完成都是依靠他对大量经典文献,尤其是斯多葛学派或人文主义作品的熟记。

       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我发现,书籍是如此匮乏,以至于我现在印行的绝大多数书籍都是我记忆库的储藏品。

       也正是他善于记忆的技能,使他成功地学习了汉语。

       利玛窦惊人的记忆力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595 年,他在南昌当众表演了他的记忆术:“我告诉他们,他们可以在一张纸上按照他们选择的任何方式写下大量汉字,它们之间不需要有任何秩序和关联?我将这些汉字读一遍后,就能凭自己的记忆按照他们所写的方式和顺序将这些汉字背出来…为了使他们更加惊奇,我又凭记忆,把这些字从后朝前倒背了一遍。

       对此,他们全都目瞪口呆,简直不敢相信。

       他们马上就求我同意将形成这种记忆力的神圣法则教授给他们。

       于是,我的名声便迅速在这些文人学士当中流传开来?说实在的,这种记忆定位体系看起来就像专门为汉字而发明的,因为它确实行之有效,每一个字母都是一个表达意义的形象。

       (利玛窦《书信集》)

       “1596 年,利玛窦向中国人传授建立‘记忆之宫’的方法。

       史景迁在传记《利玛窦的记忆之宫》开篇写道。

       “记忆之宫”是人们头脑中的空间结构,用以安置鲜明的、能唤起记忆的形象,走进“记忆之宫”,便能从有序排列的“房间”中找到需要的内容,按照事物的顺序进行记忆。

       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完善,“记忆之宫”得以发展成为一种体系,在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时代,形象记忆技术可能已盛行于当时。

       利玛窦从罗马学院学到了这些记忆的技巧。

       他告诉中国人,对于每一件我们希望铭记的东西,都应该赋予其一个形象,并给它分派一个场所,使它能安静地存放在那里,直至我们准备借助记忆的方法来使它们重新显现。

       本次展览就犹如一座有形的“记忆之宫”,展览的12 个部分是“记忆之宫”中按照利玛窦的生平为序设置的12 个房间,在这些房间里,安静地放置着一件件能够唤醒昔日记忆的文物。

       借助那些种类繁多、依序陈列、意义深远、带给人各不相同的强烈印象和丰富想象的物件,利玛窦的历程和那个伟大的时代在我们眼前展开,伴随着浪涛声、港口和集市热闹的人声、古钟表的滴答声?第一、第二、第三个房间:故乡、新生、辉煌的“无用之物”

       一幅宽2.5 米的布面油画《马切拉塔全景》让我们看到了利玛窦的故乡,它坐落在土地肥沃的乡村中一个锥形的山顶上,被白色的城墙包围,红顶白墙的房子错落在山坡上,天气晴朗可爱,近处郊外有零零散散的人,看起来悠闲而愉快。

       从东面吹来的风带来海的气息。

       中心广场及坐落其上的钟楼和大教堂、教皇使节的寝宫、商会会所、窄小的蜿蜒而下通向附属广场的石街以及坐落在附属广场上的耶稣会学校构成了城镇的主要景致,各式各样的街道有的顺着一道道城墙缠绕在山坡各处,有的时而一条直路急冲山下,时而又变成一级一级台阶。

       当地的葡萄酒芳香甘醇,在各条道路上,葡萄酒的叫卖声中,身穿礼拜袍服、手拿十字架和旗帜徒步而行的朝圣者往来频繁。

       然而,就是在这美丽景致中,在利玛窦步行至学校的狭窄的石头小街上,数十年来,阿拉莱诺和佩利卡尼两个家族的年轻人互相跟踪、偷袭,持续着从16 世纪20 年代便开始的世仇。

       利玛窦16 岁离开马切拉塔前往罗马那年,国内和国外的战争都已蔓延到了马切拉塔。

       来到罗马和佛罗伦萨耶稣会学院学习的利玛窦,心中无疑会对近在眼前的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的恢弘壮丽图景发出兴奋喜悦的惊叹。

       当我们进入第二个房间时也会立即感受到几分近似的心情—几幅顶天立地的巨大壁毯覆盖了墙壁,那是17 世纪中叶戈贝兰作坊根据拉斐尔的草图织造完成的,取材自《福音书》和《使徒行传》,分别是表现圣彼得生平的《捕鱼的奇迹》、《亚拿尼亚之死》和表现圣保罗生平的《以吕马的失明》。

       拉斐尔与利玛窦一样来自马尔凯。

       1515 年,受教皇利奥十世(Leo X)的委托,拉斐尔为西斯廷礼拜堂两侧的墙壁设计壁毯。

       在当时,壁毯要比湿壁画和油画更加昂贵,整套壁毯所花费用至少是米开朗基罗天顶画的5 倍。

       能在博物馆亲眼见到这些壁毯令人感动。

       第一幅《捕鱼的奇迹》宽4 米多,高近5 米,描绘着使徒彼得和他的兄弟在加利利海,经耶稣的指点捕到了大群的鱼,鱼多得连渔网都装不下,他们必须招呼邻近的船只过来帮忙。

       它让人想起利玛窦交给程大约出版在《程氏墨苑》一书里的第一幅插图:门徒们乘坐的船只在加利利海的波浪中颠簸,而耶稣踏着海水而来,教彼得凭坚定的信念行在水上。

       站在壁毯前,你会感叹利玛窦身后丰盛华美的文艺复兴大背景,那个西方历史上最具创造性的天才集中涌现、全才式人物辈出的时代。

       利玛窦生活的时代,正进入文艺复兴后期、人文主义的最后阶段,教会力图将年轻的耶稣会士训练成他们所处时代的文化生活的前沿人物。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利玛窦东方关系学院主任菲利普?米尼尼(Filippo Mignini)教授说:“利玛窦通晓各种学问,堪称百科全书式的巨人。

       他拥有那么多出色的才能,与他当时的背景密不可分,正是文艺复兴孕育出了如此杰出的人。

       那个杰出的时代诞生了许多杰出人物,利玛窦是其中之一。

       第三个房间的入口左右分立着费德里科?祖卡里的皮革油画《摩西形象的米开朗基罗》和《先知形象的拉斐尔》,昭示着16 世纪的艺术家开始跻身于时代伟人的行列,获得了空前崇高的赞誉,意大利巨匠的成就几乎笼罩了整个欧洲的艺术。

       这里摆满了“辉煌的‘无用之物’”,在幽暗的展厅中熠熠生辉:拉斐尔的《永恒的天使》、《给兀鹰喂水的小爱神》,提香的《菲利普二世像》,洛伦佐?洛托的《力量与不幸之战》,乌尔比诺制造的施釉彩陶器—怪物和帕立斯审判洗、天使骑狮首墨水瓶盒和纸张盒等等。

       第四、第五、第六个房间:建筑、书籍与科学技术

       “我们的书大受称羡,因为书的装订非同寻常,而且镀金美观,在有关宇宙和建筑的书中,人们能够看到全世界的众多王国和地区,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名城,宏伟的宫殿、高塔、剧院、桥梁和庙宇。

       (《利玛窦中国札记》)

       利玛窦到中国后,一直不断要求教会给他寄来欧洲,特别是描绘古罗马建筑的版画,如万神殿、凯旋门、竞技场等,他想向中国人展示他来自一块有着显赫历史的国土。

       在中国期间,除了一本铜版印刷的《古罗马事记》,他还渴望从欧洲得到一套精美的《普朗坦圣经》,不仅仅由于它是一部多语言的严谨的学术著作,也不只是因为它的宗教内容,最主要的是因为它装帧高级、卷帙浩繁、纸张柔韧、封皮精美,附有由低地国家一流 -制作的一流铜版雕刻插画,总共达8 卷之多。

       在他的有生之年,利玛窦最终得到了这套书:“我们的配有插图和镀金的书籍让我们得到信任,我们是在一个学士的国度。

       我们可以在展览中看到利玛窦当年想尽办法要让我们看到的那些16 世纪铜版画,从《万神殿》、《角斗场内景》到《罗马广场景观》,它们仍旧行使着它们的使命:向我们叙述那个古老帝国首都所经历的辉煌,描绘它曾经的显赫。

       我们也能见到那些原版装帧的16 世纪图书典籍,如圣伯纳的《沉思录》、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但丁的《神曲》。

       如利玛窦当初预期的,我们也会像明朝人那样,“对其精美绝伦的印刷和庄严肃穆之气氲充满了羡慕敬仰之情”,即使“看不懂书中的文字”,也能感受“其字里行间蕴藏着绝妙的教义”。

       展览的古书还包括阿皮亚努斯的《天象》,克拉维乌斯的《实用算术概论》、《欧几里德原本》,萨克罗博斯克的《天球论》,托勒密的《地理学》等。

       正如史景迁告诉我们的,利玛窦在罗马学院读书期间的数学老师克拉维乌斯深信科学知识的价值,他强调,对自然现象的细心探索有助于人对精神世界的反思。

       对他的学生应该在学院中学些什么,克拉维乌斯有着明确的想法。

       “一年级学生可以在4 个月内学完欧几里德著作的前4 卷,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学习实用算术,用两个半月的时间学习行星的运动原理,用两个月的时间学习地理,假如时间还有余的话,他们还可以学习欧几里德的第5 和第6 卷。

       二年级学生可以用两个月的时间学习星盘(用于测定行星和恒星的运动),用4 个月的时间学习行星理论,用3 个月的时间学习透视画法,其余时间用于学习钟表制造和教会立法计算方面的理论。

       一些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在第3 年进行自学,研读更先进的天体理论,学习制造万年历、行星表以及使用象限仪,等等。

       这可以解释我们接下来看到的一系列复杂精妙的仪器,它们大多是16 世纪制造的:天文工具盒、托勒密浑仪、简易经纬仪、测角仪、天体仪、地球仪、日晷?利玛窦用这些在中国学者中间赢得了声望,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乃至推动了中国重制历法。

       利玛窦去世后,徐光启、李之藻在传教士龙华民、邓玉函、汤若望的帮助下修订的崇祯历法,从清初一直用到近代。

       最后,我们在这个房间里还发现了一些看上去很新奇,有些还颇具现代感的东西,譬如一座大桥模型、一个接近球形的木制多面体、一副链轮和球轴承、一个风力飞行器、一个男孩青铜胸像形状的蒸汽鼓风机?它们都属于达?芬奇理念博物馆,证明着那个时代最勇于想象和创新的精神。

       沿着在奥尔特留斯《寰宇全图》上标注的欧亚远航路线,对利玛窦的回忆终于驶向了东方。

       第七、第八、第九个房间:从剃须发到穿儒服

       参观者走到这里,有关利玛窦是个普通凡人的印象忽然苏醒并且变得鲜活了—他小心翼翼地在16 世纪80 年代的中国南方农村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