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写过散文一封信吗

        您好:

       读《朱自清散文精选》有感

       初次接触散文,相见恨晚,以往对散文不屑一顾。

       害得我读“千遍”,乃至它的每句言语都让我花上一整天的功夫去理解,才将自己的感悟写出来。

       甚至花了一个暑假才把《朱自清散文精选》读明白。

       现论来,书内有朴素动人的《背影》中父爱振颤;有轻盈凝练的《匆匆》中幡然醒悟;有在那明净淡雅的《荷塘月色》中完全沉醉…他写得每篇散文都富有真挚、深沉而又细腻的感情,读着读着可引人进入胜境。

       让我回忆起浪费和美好的时光的那篇散文《匆匆》,使我留念。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祝好

       不懂建议重新提问,也可以追问。

朱自清的散文一封信中心思想,快,很急

       朱自清散文的核心是一个“真”字。

       用真挚的感情,写真实的见闻和感受,记写真实的景物,发表真实的议论,语言清丽凝练,没有华丽的词藻,却在平淡中传递着真挚的感情。

       以抒情和叙事为主,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朱自清散文集之\"一封信\"的读后感

        他,半个文人,却在当时近似疯狂地去学心理学,别说当时,就在现在,心理学都是让人略感神秘的名词。

       他看遍了大学图书馆里所有的有关心理学的书,让他看看一篇关于心理学的译文,他竟一个不留地改正了文中几十条错处。

       当时,人们认为他是疯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

       放到现在,他可以算是各张扬个性的年轻人。

       但回到原题,说他是根儿飘零的孤草,不错

       首先是当理想遇上现实。

朱自清 飘零 一封信的感悟

       生平简介朱自清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朱自华,后改为朱自清,号秋实,字佩弦。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诗人。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朱鸿钧由海州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

       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朱自清妻子名叫陈竹隐。

       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1912年入高等小学。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

       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

       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

       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风物宜人,曾使多少诗人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等流连于此,寻幽探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章。

       扬州也是一个英雄的历史城,在抵御异族侵略的历史上,曾谱写下无数辉煌的篇章,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

       而扬州美丽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润他的心灵,哺育他的感情,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怀永远充溢着诗情和画意。

       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的。

       1916年中学毕业后,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

       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

       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

       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

       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

       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

       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

       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名。

        -当局任意逮捕群众。

       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

       当时, -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

       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 -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

       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

       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 -配给的美国面粉。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朱自清病逝后,安葬在香山附近的万安公墓,墓碑上镌刻着“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

       1990年,其夫人陈竹隐去世,与先生合葬在一起。

       朱自清走上文学道路,最初以诗出名,发表过长诗《毁灭》和一些短诗,收入《雪朝》和《踪迹》。

       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致力于散文创作,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和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

       他的散文,有写景文、旅行记、抒情文和杂文随笔诸类。

       先以缜密流丽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写景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继以《背影》、《儿女》、《给亡妇》等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散文的一种典范;最后以谈言微中、理趣盎然的杂感文,实现了诗人、学者、斗士的统一。

       他对建设平易、抒情、本色的现代语体散文作出了贡献。

       作为学者,朱自清在诗歌理论、古典文学、新文学史和语文教育诸方面研究上都有实绩。

       论著有《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经典常谈》、《国文教学》(与叶圣陶合著)和讲义《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等。

       著述收入《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

       遗著编入《朱自清选集》、《朱自清诗文选集》等。

       展开

朱自清《一封信》读后感

        为你奉上,请参考

       当个性遇上世俗――读《朱自清散文—飘零》有感

       《飘零》中的W我想就是矛盾中的一根飘零的孤草。

       他,半个文人,却在当时近似疯狂地去学心理学,别说当时,就在现在,心理学都是让人略感神秘的名词。

       他看遍了大学图书馆里所有的有关心理学的书,让他看看一篇关于心理学的译文,他竟一个不留地改正了文中几十条错处。

       当时,人们认为他是疯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

       放到现在,他可以算是各张扬个性的年轻人。

       但回到原题,说他是根儿飘零的孤草,不错

       首先是当理想遇上现实。

       当时没有人赏识他前卫了80年的心理学。

       在中国,用原文说就是“不但没有钱,他们说他是疯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

       但日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总是得过下去,于是他心不甘,情不愿地到了地球的另一边。

       其勇气和抱负是即使放到现在也不嫌发霉的。

       若换成是我,可能会被周遭所影响,而周遭可能会说:不是每个人在“日心说”发表公认前还活着被称誉的,又不是每只苹果都砸得出“万有引力”的。

       只有现实才能实现

       不

       再者,当热情遇上冷漠,他必须学着对一切冷漠,淡视。

       必须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豪气,和对他所从事科学的冷静,冷对解剖上百只老鼠。

       但是内心的热情视万年冰都降不熄的,或许用笔尖倾泻下自己满腹满心热是他最好的解脱法。

       关于这一点,倒是和现在所谓的舒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现在的方法倒是好多了。

       唱KTV宣泄,运动减压,香熏宁神和网聊等等。

       但追根究底还是对“生活理想自由”无限热情的表现。

       也就是说黑暗是对光明的迎接,冷漠是对热情的呼唤。

       这也是生命奋斗路程中对心的考验。

       一冷一热,看你是否受的了热胀冷缩。

       当希望面对闭门羹。

       文中他对自己的祖国是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之深的,他不想离开祖国,但在遭到了一串串讥笑不屑后,终于被挡在了祖国发展的门外。

       是对,到现在形同科举的考试还是阴魂不散地笼罩着。

       着使得怀着求知欲望的许多人吃了希望中学校的并不鲜美的闭门羹。

       前段时间“独傲一时”的韩寒,就是已跳出五行外,不在三界中的成功;他站在希望和闭门羹的断点笑傲江湖吧

       他以自己的个性处理了二者。

       那成千上万的其它个性个体呢

       有将如何处理二者呢

       而后,当胆怯面对追求。

       他怯懦了。

       他和一个日本的有夫之妇彼此相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

       在世俗看来,着又是一段“不伦之恋”。

       但有谁能说他争取后,着不会是“水晶之恋”呢

       他撒手了。

       而在胆怯面前有多少人可以挺直了腰呢

       曾经在公园里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囡孩儿,在追着一只足球玩,一脚,球飞远了,他有赶忙跑上去,但是太急了,左脚踩在了右脚上就是一跤。

       他妈妈跑过来,又是安慰又是抚摸,小男孩起来,眨着眼说:“妈妈,我不怕!又冲上去追球。

       似乎越是单纯就越是不会胆怯,所以,单纯也是个性,个性就能克服胆怯,克服胆怯就能追求到你的追求。

       最后,当个性再遇上世俗,只要有理想有热情有希望有追求,就能战胜世俗。

       让《飘零》中的迷惘小时,即使是现在飘零也要做个性的蒲公英。

       不过或许以后,长辈在教育完百时还会语重心长地说一句:“你的个性要有个性一点儿嘛

求朱自清的《一封信》全文批注,谢谢

        悠悠天宇旷,浓浓故乡情。

       当相聚的梵音在浅吟低唱,

       母亲的额上是否又添白发新愁

朱自清 《一封信》感悟

       《荷塘月色》是一篇有名的散文,但曾为诗人的在文中,同时也蕴含了诗性美的三个元素:音乐美、词藻美及意境美。

       诗体小说的代表人物有孙犁先生,而能写诗般的散文的代表人物有很多,称得上 -级人物的也不少,却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

       他是我国新文学的开拓者,现代著名的散文大家,语言艺术 -,他的作品更是有“美文”之称。

       他的一篇《荷塘月色》,把一个如诗如梦的月夜描绘得犹如世外桃源,让多少读者沉溺其中,宛如也纯然像般“超脱”了,脱离红尘俗世的凡嚣。

       说到《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很多人并不陌生,被它的“美”所迷住了。

       但对这篇美文,大多数人都是从散文方面说得比较多,其实朱自清先生原是一个诗人,这就说到了文中脱不开的“诗”性美感了。

       近代作家们认为音乐美、词藻美及意境美是现代诗歌中必备条件,我也就借用这“三美”的理论来细细品味这篇美文“如诗如画”中的诗性美感。

       诗歌般的音乐美:重点也就是节奏感、韵律感。

       朱自清先生是一位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他用语言塑造了美的人生,笔触细腻、语言清丽(具有鲜明的口语性)、婉转曲折的在文中保持一种温柔敦厚的气氛。

       说行天下

       朋友推荐的小说网站大全

       好东西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哦

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有哪些?

       《背影》、《荷塘月色》、《匆匆》。

       朱自清散文集:《匆匆》《歌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背影》《航船的文明》《荷塘月色》《我爱的女人》《<梅花>后记》《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怀魏握青君》《阿河》《儿女》《哀韦杰三君》《旅行杂记》《飘零》《说梦》《白采》《一封信》《序》《春》《绿》

       扩展资料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参考资料朱自清_百度百科

朱自清写的所有散文的名字

       ·踪迹·

       《踪迹》是朱自清的诗与散文集,1924年12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

       第一辑是新诗。

       第二辑是散文

       本书收录其散文部分,仍以“踪迹”为辑名,同时将散文诗《匆匆》也一并收入。

       匆匆 歌声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温州的踪迹 航船中的文明

       背影·

       《背影》是朱自清的第一本散文集,1928年10月由开明书店出版。

       分甲乙两辑,并有序文一篇:《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文》。

       序 女人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背影 阿河 哀韦杰三君

       飘零 白采 荷塘月色一封信《梅花》后记 怀魏握青君

       儿女 旅行杂记 说梦 海行杂记

       你 我·

       《你我》散文集,1936年3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共收1925年至1934年秋所作的29篇文章,分

       甲乙两辑,甲辑共13篇,除《自序》外本书全收;乙辑为书评序跋集,共16篇。

       本书只收《〈忆〉跋》,

       《〈山野掇拾〉》,《〈子恺漫画〉代序》,《〈燕知草〉序》,《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5篇。

       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扬州的夏日 看花 我所见的叶圣陶 论无话可说 给亡妇

       你我 谈抽烟 冬天 择偶记 说扬州 南京

       潭柘寺 戒坛寺《忆》跋《山野掇拾》《子恺漫画》代序《燕知草》序 叶圣陶的短篇小说

       欧游杂记·

       《欧游杂记》1934年9月由开明书店出版。

       收录游记11篇,其中《西行通讯》为附录。

       威尼斯 佛罗伦司 罗马 滂卑故城 瑞士 荷兰

       柏林 德瑞司登 莱茵河 巴黎 西行通讯

       伦敦杂记·

       《伦敦杂记》1943年4月由开明书店出版。

       三家书店 文人宅 博物院 公园 加尔东尼市场 吃的

       乞丐 圣诞节 房东太太

       标准与尺度·

       《标准与尺度》,1948年4月由文光书店印行。

       收文23篇,多为文学杂谈。

       本辑收录《动乱时代》,

       《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悼闻一多先生》,《回来杂记》,《论严肃》,《论气节》,《论吃饭》等6篇。

       动乱时代 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 回来杂记 论严肃 论气节 论吃饭

       论雅俗共赏·

       《论雅俗共赏》1948年5月由观察社出版,为“观察丛书”之七,收文15篇。

       本辑收录《论雅俗共赏》,《论百读不厌》,《论书生的酸气》,《论老实话》等4篇。

       论雅俗共赏 论百读不厌 论书生的酸气 论老实话

       语文影及其他·

       《语文影及其他》是朱自清生前亲手编定的最后一个集子,未及印行,几个月后,

       他就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人世。

       建国初期,“朱自清全集编委会”曾将书名改为

       《语文影》,准备收入全集,但终于未能印行。

       1985年10月,交由中国文

       联出版公司出版,书名仍用原来拟定的《语文影及其他》。

       分为“语文影”

       和“人生的一角”两辑。

       本书收录了除《论轰炸》之外的所有文章。

       说话 沉默 撩天儿 如面谈 人话 论废话

       很好 是喽嘛 不知道 话中有鬼 正义 论自己

       论别人 论诚意 论做作 论青年 论东西

       集 外·

       《集外》是朱自清生前未曾编成集子的散文

       有些散文散失在解放前的各个报刊上,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朱自清全集》后,经过搜集和整理,编入在《全集》第4卷内。

       本书选收了30篇。

       另外,《南行通信》、《南行杂记》两篇,是最近在1930年

       《骆驼草》杂志上发现的,这次也收入本书。

       憎 父母的责任 春晖的一月 执 -大屠杀记 悼何一公君① 哪里走

       悼王善瑾君 白马湖 赠言 春 哀互生 论说话的多少

       买书 松堂游记 初到清华记 绥行纪略 蒙自杂记 北平沦陷那一天

       这一天 重庆一瞥 新中国在望中 外东消夏录 重庆行记 始终如一的茅盾先生

       我是扬州人 教育家的夏丏尊先生 我所见的清华精神 论不满现状 论且顾眼前 刘云波女医师

       文物·旧书·毛笔 南行通信 南行杂记

       朱自清的《一封信》、《阿河》的赏析,300字左右

        阿河》微观地描摹女人的艺术美。

       《阿河》的妙处就在于借细枝末节表现出少女特有的情致和鲜花一样少女的美丽。

       写“我第一次”见到的阿河是“她的头发乱蓬蓬的,像冬天的枯草一样,身上穿着镶边的黑布棉袄和夹裤,黑里已泛出黄色;棉袄长与膝齐,夹裤也直拖到脚背上。

       脚倒是双天足,穿着尖头的黑布鞋,后面还带着两片同色的“叶拔儿”。

       寥寥数笔,就把“阿河”的“土”展示出来。

       贫穷的生活到底不能掩饰少女的纯情的美和青春的魅力。

       这个一身土气的阿河,一经打扮,楚楚动人。

       “她的头发早刷得光光的,覆额的留海也梳得十分伏帖。

       一张小小的圆脸,如正开的桃李花,脸上并没有笑,却隐隐地含着春日的光辉,像花里充满了蜜一般。

       而“我”“也偶然…看看”到竟“常常站在窗前看她了”。

       以极为细腻的笔触,并通过对自己灵魂的解剖,委婉地描摹出阿河的美。

       她那敏捷、匀称、苗条的绰绰风姿,使“我”的眼老跟着她的影子转。

       对她白中透红,润泽如玉的面颊;嫩得可以掐出水的皮肤;如燕子在春水上打圈儿的双眼,充满蜜意的微笑;纯丝般的黑发,“我”白天看不够,还要在日记里细细品味,纵情地抒发自己的切肤之爱。

       “我很想去掐她一下呀!这又是一个敢于大胆想往的灵魂。

       这个灵魂,热爱那大自然中能引发人们审美感受的野趣,也爱那大自然般纯朴的少女,更爱那仿佛由园丁培育出的鲜花一样,纯清而聪明的少女。

       对于女人艺术的一面,要作为艺术去鉴赏它,这如同鉴赏其他优美的自然一样,尽管人们的眼力有强弱,修养有高低,只要你投去惊异的目光去发现去挖掘,就有奇迹,就有艺术。

       朱自清这种超凡脱俗的立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散文不仅要抒发真情实感,还应该尽可能地写得优美,从单纯和明朗的优美,直至绮丽和纤浓的美,都会引起各种不同的审美情趣,升华广大读者的审美的才智,朱自清正是在这与众不同的立意中,表达了自己,表达了美,并散发着一种特殊的魅力,而把读者带进了一个令人遐想美妙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