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艺术真实的特征(精选)
艺术真实有那些主要的特征?说明艺术真实区别与生活真实及科学真实的原理? 艺术真实就是把生活中闪光的事情提炼胡来,加以强调;把一些不闪光的事情舍弃,这样写成的文章,就会让人感到更加的真实。其主要特征有四个: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的认识个感悟,从这个侧面上说,艺术真实是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内蕴的真实实际上也是情感的真实,是破除偶然性和戏剧性之后的真实,而文学创造正是在即有理智体察又有直觉把握的心理机制和思维活动中;从“历史理性”的眼光。透过生活真实的表层对社会生活的内蕴做出艺术的揭示和表现,而这正是一切优秀的文字作品的共同的创值品格。如果说编写社会生活中某些本质性东西的价值取向是艺术真实的内在要求,那么艺术情境的假定性则是艺术真实的外部特征。以假定性情反映或表现社会生活的内蕴是一切艺术,包括文学的共同特征,这是由于,文学既然不是对生活真实的照抄照搬,作家就必须从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出发,对生活真实进行选择、发掘、提炼、充实、集中和概括,通过想象和虚构予以重组、变形和再塑。如《西游记》里的唐僧(现实形象)与孙悟空、猪八戒及神仙、妖魔(非真实形象)的结合。由上述可以看出:“生活真实”是基础,“艺术真实”是升华。因此,我们不能用生活真实来要求艺术真实。在一个具体单位也可能是事实,但是文艺创作并不是一个单位写生活记录,它是要进行典型化,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更加一番改造创作的工夫。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艺术的真实固然要依赖生活真实,但是要达到的真实不是生活真实局部的真实,而是要经过综合概括,反映生活整体的真实。另外,对于生活素材,不能站在但是的高度,而应该站在现实的高度来加以处理。这样,艺术真实就能比生活的真实更加真实。如果只按照生活局部的真实来写作,那就不是革命现实注意。而是自然主义,这样写出来的作品到常常会违背历史的真实。而假定的真实也就是虚构的真实。因此,虚构的形式也必须要具有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谈到“真实”,《现代艺术哲学》一书曾如此的分析和描述:“在一般人的心中,只要多数是如此,事情便必然如此。”“一个故事,不管是真实的,虚构的还是彻头彻尾的谎言,其可信性同样都是取决于它是否象真实世界发生的事情。”“凡是使人感到可信的故事(不管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都不是根据某时某地真实发生的事情编写的,而是根据一般可能性的事实编写的。” 就揭示和表现客观世界内蕴(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价值最求而言,文学创造和科学活动是相通的,然而文学反映客体世界的审美特征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这就是使它与科学真实区别开来。从这个侧面上说,艺术真实是对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然作为人类的知识体系,科学活动是把自己的研究对象法当作独立于主题意识之外的纯客体来把握的;尽管这种把握不可避免的要打上主题个人的印记,但是它的方向和目标却是致力于认识的客观性,让客体对象的本质及规律在不受主观影响的条件下显露出来。文学创造不然,它是站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生活给予人文关怀的立场上,因而其对客体世界的认识感悟与表现带有浓厚的主题或主观性。即是说,它在把握事物的必然性与或然性的基础上,更加自由的把客体世界变成主体的认识与感悟、情感与意志的对象物;文学以这样的主观化的“真实”,在作品中建构起从属于人的摸底个意义的世界,从而帮助人们加深对自身的认识,体验并激起关注社会人生的积极感情,以旅行不同与科学活动而属于文学自己的审美价值追求职责。由上述可以看出,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和诗艺性的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个感悟。无疑,这是一种特殊的真实,是主土把自己的“内在的尺度”御用带对象上去而创造出来的审美化真实。它即不像生活真实那样与生活本声是同一的,也不像科学真实那样能够多验证和还原。
艺术家从生活真实中提炼、加工、概括和创造出来的,通过艺术形象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本质、规律的社会生活的真正面貌。艺术真实是艺术作品应具备的重要品格,是艺术职能得以有效发挥的重要条件。它是艺术作品善和美的前提条件,也是艺术作品艺术生命力的保障。艺术真实直接来源于社会生活。艺术家以生活真实为基础,按照生活发展的必然逻辑和自己的美学理想,对生活进行提炼加工和集中概括,以反映生活的本质真实。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净化、深化和美化,它比生活真实更集中,也更能深刻地显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它是艺术家主观思想和客观生活真实辩证统一的结晶。它源于生活真实,又高于生活真实。它可以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基础,也可以以生活中可能有的人和事为基础进行艺术创造,达到艺术的真实。艺术真实并不要求照搬生活现象,并不排斥艺术想象和艺术虚构。它的真谛在于艺术形象与社会生活内在规律和内在逻辑的艺术吻合。在艺术创作中,不管运用何种艺术方法和手段,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是其共同的原则和要求。能否从生活真实达到艺术真实,取决于艺术家是否具有进步的思想、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娴熟的艺术技巧。
(1)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从这个侧面来说,艺术真实是一种内蕴的真实,是假定的真实。
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与飞升,作家只有在广泛观察与深刻体验社会生活的基础上,认识和感悟其内蕴——主要是本质性的东西,并予以提炼与集中,才能创造出艺术的真实。
如果说表现社会生活中某些本质性的东西,是艺术真实的内在要求,那么艺术情境的假定性则是艺术真实的外在特征。
(2)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与诗艺性。从这个侧面上说,艺术真实又是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
文学是站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人生关注的立场上看待客体世界的,因而其对客体世界的认识、感悟与表现带有浓厚的主观性。
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在其营造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与感悟。
文学是对生活的认识和反映,因而存在着“真实性”原则。正因为文学具有真实性的品格,才能吸引和打动读者,使人获得教益。真实性是成功的作品必备的品格。巴尔扎克认为:“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
艺术真实是“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和诗艺性创造,通过营造假定性情境去表现生活的内蕴与本质。“真实性”是文学的认识与审美两大价值功能产生、实现的基础和前提。
生活真实是指历史和现实中出现和存在过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自然与社会的、物质与精神的存在,即生活的原态和原始面貌。而科学真实是科学研究主体竭力从客观认知的态度出发,对独立于主体意识之外的客体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揭示与表现。
(二)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1、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
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是一种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1内蕴的真实:“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定时代的“人性心理”真实
○2假定性的真实:第一,假定性情境的多样性(浪漫型:夸张、变形、荒诞而特别明显,象征型:夸张、变形、荒诞而特别明显;现实型:“虚构而看不出虚构”)。第二,“假中见真”的条件(艺术情境自身必须具有完整性、统一性和内部演进的必然性。亚氏“把谎话说得圆”。假定性情境应符合客体的事理逻辑,或符合主体的情感逻辑)
2、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
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与诗艺性,是一种主观的真实与诗艺的真实。
主观的真实:主观倾向性(自然情境的主观性,生活情境的主观性)
诗艺的真实:形式审美性(叙事作品故事情节的艺术处理,抒情作品审美意象的艺术化创造)艺术真实—文学创造的追求
文学创造活动作为生活活动的一种,它“首先是理解和阐释对象世界的认识活动”,而认识活动的价值取向是以“历史理性”求“真”,即文学创作的价值取向是求“真”。而这种“真”就是我们所讲的艺术的真实。
究竟什么是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的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以及科学真实有很大的不同,即使都是求“真”,都反映了生活的本质。首先,艺术真实不是生活真实。
“凡是历史上出现过和显示中存在的一切事物与现象,都是生活真实”
。艺术真实既来源于生活真实,又高于、超越生活真实,“它以“历史理性”对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必然性的揭示,作为自己的审美价值取向”,并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从这个侧面来看,艺术真实是内蕴的真实,也是假定的真实。1.内蕴的真实
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精神活动,是对物质(生活真实)的反映,这种反映是有主观能动性,所以艺术真实不是简单地对生活进行模仿,而是。例如:在清明时节,一个人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了一个牧童,这个人向牧童问路。这就是一个生活的真实,但是在诗人杜牧的眼中,却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经过诗人的主观创造出来的意境,是诗化了的生活真实,是内蕴的生活真实。列宁说:“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么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会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问题。”这更说明了艺术真实是内蕴的真实。
2.假定的真实
“如果说表现社会生活中某些本质性的东西的价值取向是艺术真实的内在要求,那么艺术情境的假定性则是艺术真实的外部特征”。诗仙李白的《蜀道难》“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把现实形象与幻想的非现实形象融会成一个神奇的世界,这是浪漫型的艺术情境。“现实型的作品虽然保留着社会生活的原生态,形象是写实的,但是其艺术情境也是虚构的、假定的”。现代作家曲波的《林海雪原》虽然是对他过去生活的重现,但是在作品里面我军破获一批又一批的土匪,我军战士不仅身手敏捷,还能料事如神。这是事实上做不到的。但是这种以假见真的艺术效应,是符合逻辑的。
其次,艺术真实不是科学真实。
虽然在“揭示和表现客体世界内蕴(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价值追求而言,文学创造与科学活动是相通的”,但是文学在反映这种本质性规律性时是有主观性和诗艺性。这就把艺术真实和科学真实区别开了。
1.主观的真实
月亮,我们在熟悉不过,在一个科学家的眼里,可能是想到究竟月亮有没有生命,有没有我们地球上的某些元素„„但是古人却吟诵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关于月亮的诗歌,杜甫的“月是故乡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词有的和科学真实相去甚远,文学的创造在自然是这样,在其他的方面也是一样。文学创造,因有情感注入和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人生思考而变得精彩纷呈。
2.诗艺性
这是艺术真实不同与科学真实的另外一点。诗艺,就是在创作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而采取的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假如现实生活是一碗米的话,那么文学作品就是一滴香醇的酒。这需要的独具匠心和运筹帷幄。科学需要的是准确性和实证性,而文学需要的是通过各种表现技巧,达到理想的效果或者意境。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不“现实”的,但是这样的夸张手法更能突出词人心中的忧愁,更有感染力和震撼力。没有诗艺性的运用,艺术真实的实现便是一句空话,文学求“真”的审美价值追求也就无从谈起了。
文学需要追求“真”,带着艺术真实去创作,创造出艺术的“真”。因为只有做到真情实感,才能实现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例如作品《窦娥冤》:窦娥在临刑前对监斩官设誓三桩:(1)如系冤枉,则“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如系冤枉,则“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3)如系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早三年”。
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均是无法实现的。所引用的典故,也基本上是传说,但这三桩誓愿却在的笔下一一应验,真个是“连皇天也肯从人愿”,证明了窦娥“委实得冤情不浅”。这正是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出超现实的情节,并且发生得那样合情合理,使人看不出一点牵强的痕迹,确信它就是生活的真实。这也正是本剧最成功的一处,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什么是艺术真实性呢?有各种各样的界说。艺术真实就是要以形象反映生活的“真相”和“真义”(见蔡仪的《文学概论》);“所谓艺术的真实,是以生活真实为基础,通过概括、集中、提炼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的本质和规律性。”(见十四院校编《文学理论基础》);“艺术的真实性,就是艺术作品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正确程度。”(《艺术概论》)这些定义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其基本意思是一致的,那就是认为艺术真实性是作品正确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和规律。这个认识对不对呢?当然对,可又丝毫也不解决问题。因为不但文学艺术要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而且,一切科学都要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文艺和科学作为人类所钟爱的两姐妹,都包含了对真理的追求。真理性这一点是它们的共同之处。所以把艺术真实性界说为“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就会把艺术真实和科学真理混为一谈,就不能说明艺术真实区别于科学真理的独特个性。
举例来说,月亮,就它本质而言,它是地球的卫星,它环绕地球一周要用27天又三分之一天的时间,它本身无风、无云、无水,它本身不发光„„我们能不能要求诗人正确地写出这种“真相”和“真义”来呢?如果诗人在咏月时不揭示这种“本质和规律”,是否就违反了艺术真实性呢?实际上,诗人在吟咏月亮时给自己提出的任务从来就不是揭示月亮的物理本质。中国古代的咏月诗多得不可胜数,可有哪一首咏月诗是表现月亮的物理本质的呢?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如按月亮固有的本质去衡量,就完全不真实,甚至可以说歪曲了月亮的本质,可人们从未对这句诗的艺术真实性提出过异议。可见,艺术真实在诗里不是一般的科学真理,而是文学所必需有的本质——诗意的真切的感受。单纯用“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来界说艺术真实性,显然是不够的。
在我看来,艺术真实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作家在创造艺术真实时,有认识但又不止是认识。作家在创造艺术真实过程中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的心理动作——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等。因此,艺术真实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既有理,又有情;既是一种假定,又是一种真实„„如果这种理解不错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用“合情合理”这四个最普通的字眼来说明艺术真实性。
所谓“合理”,是指艺术形象应符合生活的逻辑,是指它可以被人理解的性质。由于文学艺术都是虚拟的,所以人们要求它“符合生活逻辑”,是以假定为前提的。既然是一种艺术的假定,就不必经过考证与检验。这也就是说艺术的真实性不要求作家笔下所写的真有其人、真有其事。作家完全可以虚构,关键是要“合理”。一件在生活中发生过的事,由于写得不合理,即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固有逻辑,不可能达到艺术的真实性。相反,一件生活中从未有过的事,由于作家充分地揭示了它在假定情境下的内部发展逻辑、内在的联系、内在的规律性,也完全可以是真实的。对于艺术真实性来说,重要的不是所写人、事、景、物是否真实存在过,而在于所写人、事、景、物的整体的联系。细节的逼真诚然是重要的,但整体的联系更重要。如果一部作品只注意细节的逼真,不注重整体的合理性,仍不免给人以虚假的感觉。
这里我想介绍一下《红楼梦》的主人公贾宝玉对真实性的看法。大家知道,“稻香村”是大观园中一景,孤立起来看,那黄泥墙,那茅屋,那青篱,那土井,那菜园,都与真农舍十分相象,可以说是逼真极了。贾政见此称赞不已,说:“倒是此处有些道理。”但贾宝玉则不以为然。他说:“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巧而终不相宜。”贾宝玉的这段话是很有见地的。在他看来“天然”不“天然”(即真实不真实),不在事物局部的逼真逼肖,而在符合不符合事物的内在联系。“稻香村”作为一个农舍,放在大观园中,与那些雕梁画栋、楼台亭榭连在一起,是不自然的,因而是不合理的。倒是“怡红院”、“潇湘馆”等与大观园内的景观有一种整体的联系,所以“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贾宝玉的话给我们这样的启发:对于文学艺术来说,是可以虚构的,但在假定的情境中,则不可人为地编造,不可“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要充分注意到事物之间的整体的、天然的联系,即要“合理”这样才有可能创造出艺术真实来。
“合理”是艺术真实性的客观方面,是有客观标准的。那种认为在假定情境中的“合理”,无法用现实生活的逻辑加以衡量的说法,是不可取。因为“理”即生活的规律,是从生活中来的。作家的作品写得“合理”,是因为他在生活中领悟到了这个“理”,因此读者尽管面对着虚拟的生活画面,仍然可以用自己在生活中领悟到的“理”来加以衡量。
艺术真实性还有它的主观方面,因此它除了要求“合理”之外,还要“合情”。在某种意义上,“合情”是更加重要的。因为艺术中的理不是直接说出的,主要以情感作为中介。“合理”必须与“合情”结合在一起,才真正达到艺术真实性的要求。
所谓“合情”是指作品的艺术形象反映了人们的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感情、真诚的意向。人的感受、感情和意向都是主观的东西,因人而异,对作家来说重要的是真切、真挚和真诚。感受的真切、感情的真挚、意向的真诚可以把看起来不真实的描写升华为真实。
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后一句完全是真实的,可第一句的描写客观地看起来就不怎么真实。黄河之水是从巴颜喀拉山一路流出来的,并不是从天上倾泻下来的,而且天上只下“雨”,从来不下“河”。然而对这样一种明明是不真实的描写却从未有人指出过,相反古今读者都觉得这样描写是可信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李白在这里是写自己的真切的感受:你看,黄河之水从高原奔腾而来,水流湍急,巨涛滔天,一泻千里,使人觉得这条河水似乎是从天而降。黄河的雄伟气魄被这诗句淋漓尽致地写出来了。真切的感受把看起来不符合事实的描写变成真实了。如果诗人不按自己的这种真切的感受去写,而是如实地写“黄河之水从巴颜喀拉山谷流出来”,那么事实倒是事实,可那诗的意味也就全部丧失了。诗的意味一旦丧失,艺术真实也就丧失。在李白这两句诗的后面还有这样两句:“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从表面看起来,这种描写也是不真实的。因为头发变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哪有一夜之间就由“青丝”变成“白雪”的呢?但如果我们仔细思索一下就不难发现,原来李白是写人生短促的真切感受。特别当一个人被愁苦所压倒的时候,往往觉得在一夜之间就变老了。这种感受是很真切的,因此由这真切感受所引发出来的描写也是很真实的。
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真挚的感情的作用就更大。真挚的感情往往可以把虚幻的东西升华为真实。汤显祖的《牡丹亭》描写杜丽娘痴情,竟然死而复生。在实际生活中,死而复生的事是完全不可能的。可在《牡丹亭》中写来又是那样真实,在这里起作用的就是一个“情”字。拿汤显祖自己的话说:“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这就是说,只要情真意切,虚幻和不合理的东西,也可以变得真实。关汉卿的名剧《窦娥冤》的结尾,窦娥被判死刑。临刑前她对天发了三个愿:如果她是冤屈的,那么就会出现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和楚州大旱三年的奇迹。她死后,这三个愿都灵验了,证明她的确含冤受屈,最后一幕还出现了窦娥的鬼魂,她托梦给她的多年不见的、已做了大官的父亲,请他为她昭雪。三愿的灵验、鬼魂的出现,都是不可能的,都是虚幻的,而古今的读者、观众之所以乐于接受这个结尾,认为它是符合艺术真实的,仍是由于其中贯穿了下层群众对昏庸官吏的强烈的愤怒之情、复仇之情,贯穿了对含冤受屈人们的真挚的同情,正是这两种情感的结合,使虚幻变为真实。
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真诚的意向,也可以让不可理解的描写变成可以理解的。我们在文学作品中常常看到这样的描写:离奇怪诞,不可理解。但一旦读者明白的用心,尤其明白真诚地想表达某种愿望、意向的时候,读者就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它、相信它。离奇怪诞变得可以理解。鲁迅在《药》中,在夏瑜的坟上平空添了一个花环,时隐时现。表面看起来这是怪诞的,不可理解的。实际上,鲁迅在这里故意用此奇笔,就是因为他有一个真诚的愿望和意向,就是希望病态的社会得到疗救,正如他自己所说:“为达到这希望计,是必须与前驱者取同一的步调的,我于是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正是这种真诚的愿望和意向,使读者感动,而不能不接受作品的看似不可解实则极可解的东西。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城堡》,写一位土地测量员应邀进城堡去工作,可这位土地测量员花尽毕生的力气,也没有走进城堡中去。城堡就在眼前,可走呀走呀,怎么走都走不到。这是一种多么怪诞的事情呀!可我们细细品味,这情景是很真实的,在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这种情况:目的虽有,可无路可循,我们花尽力气也没有达到目的。由于要表达的是这种从生活中深刻体验到的真诚的意向,所以我们能透过荒诞捕捉到真实。
通过以上说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作品的艺术真实性就是指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它既包含客观的真理,又包含主观的真情,是这两者的和谐的统一。
在文学创作中,要求客观的真理与主观的感情的统一,但有时这两者也会产生了矛盾,情和理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是牵情就理还是牵理就情呢?在科学研究那里,当然是要尽可能排除感情的影响,让客观的真理充分地显示出来。譬如,死者不可复生,就是一条铁的科学规律。如果有那篇论文想证明死者可以复生,那他就偏离了科学的轨道,走向迷信。可是文学艺术这里,则应牵理就情。只要情真,“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如《牡丹亭》里所写的那样。《红楼梦》写了封建贵族之家无可挽回的没落和崩溃,按“理”说,应该完全抱批判的态度,不应有丝毫的同情与惋惜。可曹雪芹偏偏不按“理”来写,而是自己的特有的那种眷恋的情绪来写,为封建贵族之家的崩溃唱起了挽歌。正是这种挽歌情调,使《红楼梦》所写的人、事、景、物,获得了一种特殊的韵味,达到了高度的艺术真实。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这句话总结了一条很重要的艺术规律。我们在谈论艺术真实性时,要充分考虑这条规律。对科学来说,在情和理之间,它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理而抛弃了情;对文学艺术来说,在情和理之间,它两者都要,它追求至情至理,但如果情与理发生了矛盾,它就要以情来制约、规范理,这就是科学真理与艺术真实的根本不同之处。
不难看出,我们过去把艺术真实性单纯地解释为“反映生活的正确程度”、“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性”,是单纯从哲学认识论看问题的结果。艺术真实性问题属于美学的领域,应该从美学角度提出,并作出美学的回答,才有可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在文学艺术中,艺术真实性是极其重要的。虚假是无力的,唯有真实才有力。虚假永远不能征服人心,唯有真实才能动人。虚假走向陈旧,唯有真实转成新鲜。虚假是速朽的,唯有真实才能永久。艺术真实问题如此重要,因而是值得一议再议的。
(一)并拢两脚,笔直地站立,把一条腿向后移开半步,然后把上体向前弯曲,不要弯膝盖,使手指能触到地面为止,如此,连续做15~20次。这个动作,可以使大腿及膝盖的线条优美柔和,令左右两腿匀称。
(二)两脚打开30~60厘米,挺直地站立,把一条腿向后退半步,然后把上身扭曲,使指尖能够触及另一侧的脚趾。并连续做10~15次。这个动作,可以使两腕的线条优美柔和,腰围缩小,并矫正脊椎柱的弯曲。
(三)两脚打开60~70厘米,把一条腿向后退半步,再抬起双臂,与肩膀同高,然后把双臂水准地向后甩去。向长腿的方向扭转7次,向短腿的方向扭转4次。这动作,可以使腰围紧缩,体态娇美。
(四)面向墙壁,保持30厘米的距离站住,一条腿向后退半步,脚后跟张开,让足尖朝向内侧,再把两手按在墙壁上,挺起胸部,以臀部向后突起的姿势,并拢着两个膝盖,曲伸双腿。连续做20~50次。这个动作,可以让股关节有了转位,能治好两腿不匀称的毛病,而且能使腿部线条美丽。
(五)做一个长度乃厘米,阔度约有手腕两倍的腰枕系在腰部,把一条腿向后退半步,深深地坐人椅子里面,再把肩膀向后面靠去,挺起胸部,连续做20次。这个动作,能治好疲劳及肩膀酸痛的毛病,并可以收缩腹部。
(六)拿起一条绳子站立,把一条腿向后退半步,然后,以这种姿势,有韵律地跳跃60~70次。跳绳是一种很好的全身运动,不仅对健康及美容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能收缩全身的肌肉,增加身高。
(七)正坐在小腿上,把一条腿的膝盖向后退3~5厘米,两肩向后扳开,手臂笔直地向上举起,以此姿势,把上体向前倾倒,尽量贴近地板。连续做20~40次。这个动作,是矫正猫背最有效的运动,不仅能使背部挺直,同时能美化腕部的线条。
(八)坐下来,用布条将两膝盖上部绑好,两手抱住小腿,让一条腿的膝盖与另外一条腿的膝盖保持平整一般高,再利用两手拉身体弯曲,使下巴触到膝盖,连续做20~30次,这个动作,可以拉紧臀部肌肉。
(九)做过上述8项运动之后,暂时不要解除膝盖上的布,用一个枕头垫在背部,伸直两腿,躺上15分钟。如果你具有冷症,夜晚可以绑着布条入睡,如此,经过一段时间即可把冷症治愈。对于猫背及O型脚的人来说,这些是最有效的运动。一.水平躺在床上,双腿并在一起,双手放在身体两侧。
二.吸气双手和上半身不动,双腿一直并着,向上慢慢举成45度,这样帮助拉伸小腿肌肉,保持1分钟,完成一次吸气吐气过程。
三.再努力往上抬大腿,拉伸大腿,腿与上半身90度直角,这个过程上半身始终不动,小腹肌肉紧绷,吸气时注意收腹,吐气时气从鼻孔出来,保持1分钟腿再慢慢放下。
这个操看着很简单,其实抬到90度时确实很难,要用小腹的力量,所以能做到瘦小腹拉长腿的效果。每天睡前来回做10次,肌肉会被拉长,肚子赘肉也会不见。坚持一个月吧,(最好配合一下合理饮食,效果更佳哦)肯定会大变样的^^ 瘦整个大腿
以立正的姿势站着、两手放在身体两侧。弯曲膝盖,两手碰触脚趾(此时,不要太用力)。诀窍在于,不弯曲背部肌肉,只弯曲膝盖。再轻轻回到原来的姿势。这个动作大约为3秒,刚开始做的时候,以1O秒钟做3次为目标,习惯后再加速吧。
瘦大腿内侧
从立正的姿势开始,将右脚向前跨一步,轻弯膝盖。两手插在腰上。跳起的同时左右脚互换(此时注意背部要挺直)。边数一二边跳起来两脚互换。刚开始做的时候以10秒钟做10次为目标习惯后再加快速度。
瘦大腿外侧
以立正的姿势站着。右脚伸直向右抬起,同时左手伸直向左抬起。此时,注意身体的平衡。诀窍在于腿部要使劲。轻轻回到原来的姿势。另外一侧同样做一遍、这个动作大约为2秒。刚开始做的时候,以10秒钟做5次为目标,习惯后多加快速度。
第二篇:艺术的真实
艺术的真实
----------也谈文学创作的艺术真实
草木秋[原创] 无事时,常上网读一些网络写手的文章,其中也不乏一些讨论艺术创作的作品,一时技痒,忍不住也来谈谈,于大家共勉。
谁都知道,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也就是说艺术美是由生活所决定的,除了现实生活,不存在能够产生美的源泉。现今的在网络上的文章很多,想来我是比较喜欢看那些来自于生活真实的文章,而不太喜欢空洞的花架子。对于那些想当然的生造,倒不好我写我心的那种来得入目。自古天下文章一般抄,改头换面的文章也不在少数,可能有的还抄成了所谓的作家,大小作品经常出现在报刊杂志。只是到头来还是过眼云烟,时光会洗去一切浮华。能经得起时间过滤的文章终是少的,留下的也必是能真实再现生活的艺术。写手都一样,一开始可能大家都想多写几篇,我也不例外。写着写着大概就会发现要想写出好的文章,没有对生活真实的深刻理解是不容易出精品的。
写作本来面目,自是要写生活的。写好生活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得有一个正确的写作态度。现今很流行的一些描写性的作品,迎合一部分人的口味,还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记得《扬子》上我看过一篇连载,是写大学生活的腐化,一个不学无术的大学生为了顺利达到目的,竟然雇用一妓女充其表妹,‘送’给系主任。然后是什么捉奸在床,最后就是系主任用自己的权力保他一通绿灯。最后,干脆又上年青的系主任老婆跟这小子好上了。大量性的描述充斥其中,想来喜看这类文章的也必不在少数。这里倒不是反对描写性,只是为了性而写性就变得无趣了。这方面我想可能还包括贾老的《废都》[说这话是要被许多人拍砖的,不知我的头够不够结实],我想这应该不是贾老的的最高艺术品,只是贾老想搞几个钱的需要,要知道贾老他也是社会的人。至于《废都》热,想来必跟媒体抄作及贾老的名头有关,所以我们看作品,不能因为这篇作品是谁写的就说好,一个人创作的作品不可能都好。水平上肯定也是有差距的,我们也不能一篇文章的成就来否定一个人。我们需要借鉴的是代表一个人艺术成就的精品,而不是某个人的作品。扯远了,还是切回正题。
创作也不能为了写生活而写生活。这样的文章可能很真实,但缺少提炼,不够典型。这类文类多见于一些新从事创作的写手,创新目的单纯,将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割裂。这类写手如果能坚持下去,倒是可能一些会写出的东东。只是由于文学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绝大部分会半途退出。毕竟写作是一件很清苦的事,即使你有爱好,能长久坚持的也必是少数。创作也不欢迎纯艺术的写手。这类人卖弄风雅,咬文嚼字,言必谈什么诗的境界,语必讲什么创作需要灵感,要严格的格律什么?这类纯艺术论者,大力推宠其所谓的艺术,觉得创作是有天分的,自己就是那种。却忘记了写作的根本是写什么。离开了生活,那些所谓华丽的文字,又有什么意义,不外乎就是一个漂亮的外壳。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不是用抽象的概念,而是用活生生的事实去表现思想。创作本身就讲求一个创字,要写出好的文章,光写生活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写手的思想创造。只有经历了创造思想洗礼的现实才成为最真实的艺术美。去过岳阳楼的人很多,写岳阳楼的人也很多,但写出流传千年《岳阳楼记》却只有范仲淹。文字华美自不必说,但若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的思想,则定要失色不少。
写作的本身说到底就是为表达自我和自我认识的世界,完全可以无拘无束,天马行空。大可不必拘于生活或艺术,不能单纯地用现实的标准衡量艺术,或用艺术的标准来衡量现实,要辩证地看待生活和艺术。我们在写生活、写自我,写真实的同时,其实也在创造美。事实上:艺术的美应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这种高于生活的美就在于每个写手写生活时独到生活经历,独特的视角和见解,在反映生活本来面目的同时,又创造了新的美。也只有这种在现实基础上的升华的美,才具有艺术的真实性。
2022-1-16草成此篇,供大家拍砖。
第三篇:儿童诗的艺术特征
儿童诗的艺术特征
文章来源: 文章: 诗歌着重于抒情,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主要特点,它通过凝炼、形象的语言去抒发浓烈的情感,营造优美的意境去扣动读者的心弦,唤起他们丰富的联想和情感的共鸣。幼儿诗的艺术特征是:
(1)鲜明、充满动感的形象。幼儿诗的形象可观可感、具体鲜明,借助于幼儿听得见声音、看得见色彩的形象真切地展露能打动他们的思想情感。幼儿天性好动,他们对那些活动、行动着的事物最感兴趣,他们自己的情感也是起伏多变的,有经验的诗人总是使诗歌里的形象具有强烈的动感。
(2)活泼、生动的想象。想象是诗歌的艺术特征,具有丰富想象力的诗歌,不仅为小朋友所喜爱,而且能引导他们更好地张开想象的翅膀。幼儿诗中的想象,不仅体现了幼小孩子的特点,而且常常采用夸张、比喻、拟人等表现手法。
(3)富于情趣的构思。有的幼儿诗对平凡生活中的物象加以新鲜的想象、精心设计,给人以新颖独特的感受;有的幼儿诗采用巧妙、别致的形式;有的幼儿诗着力于创造包含幼儿情趣的意境;有的幼儿诗设置一些悬念和情节,增添了诗作的具体性和可感性,使爱听故事的幼儿乐于接受。
(4)自然、明快的韵律。幼儿诗在节奏韵律上,它比儿歌自由宽松,也比成人诗单纯明快,注重节奏的明朗、音韵的自然和谐,力求诗中内在的感情起伏和外在的音响节奏“声情相应”,表现出“语言的音乐”。
儿童诗的艺术特征。幼儿园语言教育经验。2022年8月5日,取自:
http:///jingyanlunwen/yuyanjiaoyujingyan/2022/0814/15358.html
儿童诗的特点:
(一)饱满的儿童情感
抒情,是诗歌反映生活的根本方式。儿童诗也不例外。但由于它的读者对象的特殊性,所以要求诗歌的情感必须从儿童心灵深处抒发出来,逼真地传达出孩子们那种美好的感情、善良的愿望、有趣的情致,以激起小读者感情上的共鸣。例如,圣野的《夏弟弟》就是一首饱含着童真的激情去描摹夏天绿意的诗,诗人把夏天比喻成爱爬竿子的绿孩子,由衷地赞美他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可爱的绿颜色!”表面上诗人在赞美大自然那绿的生命力,实际上是在赞美“为了/祖国四个现代化,在洒满绿阴的窗口,勤奋看书的学生,„„”这些学生才是夏天真正的充满绿意的风景。这样不仅可以让儿童受到美的熏陶,更能增加儿童对知识的渴望,对生命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
儿童诗所抒发的儿童情感,往往洋溢着盎然的儿童情趣,不仅能使儿童们从中获得关照和愉悦,也能把成人读者带回那童心萌动的情景中,重温儿时的梦。如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的作品《十四岁,蓝色的港湾》(膝毓旭)写出岁这一特殊年龄段儿童对爱的理解、心事与天真、性格差别、心中的渴望,以及他们的理想与冒险精神等等,情感抒发得自然、贴切、生动、有趣。其中有这样的诗句:“要说男孩子勇敢真是勇敢,就是枪子飞来也不眨眼;要说女孩胆小真够胆小,看见豆虫一蹦老远。希望多有几个叹号,叫大人们都刮目相看,可脑子里问号总也拉不直,古怪的问题常让老师为难。„„”诗人于幽默风趣的描写中,把儿童独有的内心世界和情绪活动渲泄出来,使人感到这就是活泼快乐的儿童所具有的,盎然的儿童情趣溢于言表。
应当注意的是,儿童诗中盎然的儿童情趣是儿童生活中本来固有的因素,只不过是由儿童诗人采撷发现并进行了形象化的描摹而已,而不是生硬的外加的成分。
(二)儿童式的丰富想象
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联想的,他们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诠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通过想象而诗化的世界里,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因此,儿童诗必须以符合儿童心理的丰富想象创造优美的意境,抒发儿童的童真童趣,让儿童在奇妙多姿的世界里,展开想象的翅膀,感悟诗的题旨。这就要求儿童诗要在想象的世界中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如邵燕祥的儿童诗《小童话》:“在云彩的南面,/那遥远的地方,/有一群树叶说:我们想/像花一样开放。/有一群花朵说:我们想/像鸟一样飞翔。/有一群孔雀说:我们想/像树一样成长。„„”诗歌起语就把小读者从现实引发到想象中的“遥远的地方”,并在想象中完成“叶子花”、“小蝴蝶”、“孔雀杉”这些美丽形象的再创造,展开丰富的遐思。然而诗人的用意也不仅在于此,而是继续和孩子一同展开想象的翅膀,由物及人感悟出诗意之所在。“遥远的地方”是“傣家的村寨”,“那花朵,蝴蝶和孔雀杉/都变成小姑娘”,从想象的世界再回到现实,而这现实中傣家小姑娘的美丽形象仍然需要小读者进一步地联想,并从中获得审美享受
(三)新颖巧妙的构思
儿童诗所抒发的情感不论在丰富性上,还是在深刻性上,都远不如成人诗歌,这是儿童的情感特点所决定的。如何才能在不甚宽阔的情感层面上表达情趣并创造独特的表达效果呢?这主要依赖于构思的新颖巧妙。这种依赖于生活积累和儿童式的想象的构思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诗的艺术水平。如任溶溶的《爸爸的老师》,在同类题材的情感挖掘上并无太大的创意,但却依然是同类题材作品的典范之作。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创造了一种新颖巧妙的构思模式,达成了别具一格的表达效果。又如舒兰的《虫和鸟》:“我把妈妈洗好的袜子,/一只一只夹在绳子上,/绳子就变成了一只多足虫,/在阳光中爬来爬去。/我把姐姐洗好的小手帕,/一条一条夹在绳子上,/绳子就变成一群白鹭鸶,/在微风中飞舞,飞舞。”在生活基础上的大胆想象,依赖这种想象的巧妙构思,使平凡的生活现象变成一种儿童式的神奇和余味无穷的美丽。
(四)天真而精粹的语言
诗是语言的艺术。深刻的思想、鲜明的形象只有用凝练、形象、具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现,才能成为诗。儿童诗应为儿童学习驾驭语言提供优良的条件,让儿童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丰富语汇,提高他们驾驭语言、鉴赏语言的能力,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如刘饶民的《大海的歌》中《大海睡着了》:“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它睡熟的鼾声。”寥寥数语就把静谧安详的大海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且用拟人的手法,以极其准确的措词“抱着”、“背着”、“鼾声”形象地描绘出大海这位“母亲”熟睡时的优美的体态。经常吟诵此类诗,儿童不仅可以提高审美能力,还能从中学习并提高驾驭语言、鉴赏语言的能力。
儿童诗优美的语言,除了词语的锤炼要准确恰当外,诗的声音节奏更应具有音乐性,即诗的音韵要有美感效应。美学专家朱光潜先生说:“情感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而文学意义反在其次。文学意义所不能表现的情调常可以用声音节奏表现出来。”(《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
儿童诗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押韵和节奏上。通过韵脚的变化、句式的错落有致,既兼顾了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同时又可使诗歌具有较强的音乐感和节奏感,形成全诗的回环整齐的美感。年龄愈小的儿童,阅读的儿童诗的韵脚应愈整齐。例如,以幼儿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小熊过桥》(蒋应武),用“ao”韵一韵到底;望安的《嘀哩,嘀哩》和鲁兵的《下巴上的洞洞》等诗歌中那鲜明的节奏感,都给人以读诗如唱的明快感觉,使儿童激动之余获得美感。
(五)童稚而优美的意境
感情与形象的结合构成了诗的意境。意境同样是儿童诗应该刻意创造的,而且应以营造童稚而优美的意境为目标。人们常说“情景交融”,即诗的感情应当附丽于形象。只有把真实的儿童感受通过形象含蓄地表现出来,而不是抽象地呼喊,这种儿童诗才具有童稚而优美的意境,也才能感动儿童。如刘饶民的《月亮》:“天上月亮圆又圆,/照在海里像玉盘。/一群鱼儿游过来,/玉盘碎成两三片。/鱼儿吓得快逃开,/一直逃到岩石边。/回过头来看一看,/月亮还是圆又圆。”在月照大海的静态美景中,通过鱼儿的“逃”和“看”的动态加入,在精巧的构思中,创造出一群小鱼儿戏水观月的优美意境,既有童话般的境界,又有盎然的童趣。
第四篇:浅谈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
浅谈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
徐州工程学院
郜斌
广一
实用艺术是指实用性与审美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艺术,是一门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的艺术。通俗地说就是艺术的“生活化”:生产工具艺术化、生产过程艺术化、生产对象艺术化、生产成果艺术化。实用艺术大体上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实用艺术来自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源自人民集体智慧,是一种普世的艺术,可以把这种艺术称为“下里巴人”与殿堂艺术家的“阳春白雪”进行区别。但这并非是实用艺术的“低级标签”,由于实用艺术更贴近生活,其在生活中的艺术价值不可低估,且实用艺术不乏传世经典。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用艺术的审美过程和审美体验中,人们应该如何把握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从而能够借实用艺术审美体验艺术。
一、实用性与审美性
实用艺术的实用性与审美性二者是一个统一体。实用性是基础,审美性是上层建筑。审美性要服务于实用性,受到实用性的影响、规范、制约。实用性是艺术的载体,没有载体或者载体缺陷,审美是难以成立的。这是实用艺术最核心的审美特征。我国古代园林艺术是实用性与审美性完美结合的典型。园林是将大自然的风景素材,通过概括与提炼,创造各种理想意境,再现自然景观的艺术建筑。公元 1637 年,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造圆学专著《园冶》问世,其是当时苏州吴江的画家计成。该书指出园林的兴建要始终观察“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总体指导思想,核心就是把“实用性和审美性和谐统一”。苏州园林是大家熟知的园林艺术集大成之作,关键就在“山水”和“人居”中体现了“和谐”。古人在生活的时 时处处都在讲究实用的同时兼顾审美的考虑,和谐让心灵归于平静,体现了朴素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古代民居建筑内部的大门、窗户、门楣、屏风、梁架、木柱、天棚、藻井、神龛、家具选材根据财力选择紫檀、红木有之,樟木、杂木有之,刨光上油,精细雕刻,浮雕、阴雕、透雕、圆雕,打磨抛光,上色,工序繁多。当人们从进入大门之时就可以感受到门楣、屏风辟邪扶正之气,梁、柱上楹联、对联、匾额的文曲气,藻井、天棚、家具上传说、故事的教化气息。这些都是最朴素的实用性与审美性统一的最好例证。现代社会,实用性与审美性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审美性反作用于实用性的能力越来越强大。由Alexander Samuelson 设计的著名的细腰可口可乐汽水瓶从 1915 年脱颖而出至今成为了近百年的经典,符合可口可乐公司“看起来装很多,实际上装不多”的“实用要求”,但是,消费者欣赏的却是其优美的曲线手感和可乐的咖啡色共融的审美感受。在航空设计界流传着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如果飞机看起来很不错,那就对了,如果看起来不怎么样,那一定是失败的。2022 年世界杯足球赛的吉祥物狮子穿着德国队 10 号球衣,但是在德国却难以热销,原因是德国大部分消费者认为:只穿衣服不穿裤子是很难看的。失去了人们观念中的美感,艺术就是失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的审美需求在量与质上都比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实用艺术作用空间也在不断拓展。大到汽车、住房,小到茶杯、筷子,不论材质、颜色、尺寸、款式、风格、节奏、比例、创意,让“美”附着在一切物品上是人们的客观需求。实用艺术在现代社会必须利用现代的理论、科技、工艺、方法满足人们的实用与审美的共同需求。
二、表现性与形式美
表现性与形式美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作品之中,成为艺术作品可以被感受、理解、悦纳的重要因素。“表现性”用美学语言来说,就是包括旨趣在内的专业媒介特征,是主体观念和表现材料外在统一规律的结合。是实用艺术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它是凝固的,不可再生的,注重某种朦胧抽象的意蕴的表达。与注重模仿客观事物的再现性的戏剧、小说、电影等再现艺术有根本区别。这就是许多艺术作品“唯一性”与价值的最重要来源。世界上只有一幅《蒙娜丽莎的微笑》,从人物肖像、色彩、光影等方面,只可以被模仿,但是无法再现,包括达芬奇本人。在生活中,需要大量复制《蒙娜丽莎的微笑》供应市场,许多人在临摹名画,同一个主题,同一个画面,但是却因客观条件和主观意识的影响,呈现出差异。实用艺术的这种表现性,使得它比其他艺术更加偏重于形式美。“形式美”顾名思义是艺术形式所表现的艺术魅力和效果,主要指各种形式因素有规律,富含美感的组合,从而形成某些共同的特征和法则,包括色彩、线条、形体等因素,也包括对均衡、多样统一等形式法则。形式美具有强烈的动态发展规律,是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类艺术素养与艺术创造、欣赏水平不断提高而不断进步的。人类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总结了许多形式规律,并且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形式规律,从而大大提高了美的创造力和艺术的表现力。2022 年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系列”:就是把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思维与现代奥运文化完美结合的重要范例。主体符号:火炬、燕子、熊猫、藏羚羊、鱼都是中国的重要象征,色彩上覆盖了奥运会五环中代表五个大洲的“红、蓝、黄、黑、白”五中颜色,在命名上,“贝贝、京京、欢欢、盈盈、妮妮”谐音“北京欢迎您”,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重意象,重吉瑞”的文化气息,表现性与形式美相得益彰。总之,在实用艺术中,表现性与形式美密不可分。形式美是表现性的外部体现,表现性是形式美的内在灵魂。二者的完美结合是实用艺术最重要的审美体验的来源。
三、民族性(地域性)与时代性
实用艺术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主要原因在于实用艺术源于人们生产生活,必然表现出人们生产生活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受历史时期、地理位置,传统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影响。不同民族(地域),拥有不同的起源,发展经历,其民族文化、宗教、科技工艺水平,审美取向各异,带来了文明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中国汉族大部分生活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为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主要以农业为主的生产生活特点在汉族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浓厚的“农耕文化”(又称为“大陆文化”)特色。讲究“天”、“中”、“和”、“正”、“大”、“藏”等特质,显示了明显的民族特征。把对自然“天”的崇拜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与其他民族文化最大的区别。最突出的就是宫殿建筑以皇宫为代表,其目的是为了显示帝王之威,因此有“高大深庄”四大特点。故宫的天安门是进入大清门后第一个重点建筑,大大高于一般房屋,不仅增加高度导向苍天,而且增加长度显示人主的厚实。“大”是占有空间众多,从大清门到天安门到午门到太和门最后到太和殿,由建筑的变化形成的节奏起伏的深长的时间进行中,不断加强人们对于帝王的敬畏情绪。“庄”是以建筑完全沿中轴线对称排列和墙柱门深红的色调来显示出来的,人在对称建筑中行进,内心会产生肃穆之感。在西欧平原,为海洋性气候,渔业与畜 牧业发达,受海洋影响大。建筑中石料的大量使用与东方善用木料迥异,建筑顶部坡度大,以减少冬季积雪覆盖。尤其是教堂的尖顶让人印象深刻。“蓝色海洋文化”所带来的挑战自然的精神表现得一览无遗。至于在百姓寻常生活里,锅碗瓢盆,无不表现出民族(地域)文化生活的烙印。具备民族性的实用艺术是具有生命力的。有一句话说得很精辟: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特定历史时期,民族(地域)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性决定了实用艺术的时代性。“楚王好细腰,唐皇爱丰满”。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取向不同,使实用艺术成为了一种“现世艺术”,承载、代表了一个个具体的时代。中国瓷器,举世闻名,一些传世精品屡屡在世界拍卖界里创造拍卖神话。而在瓷器鉴定领域,瓷器真伪的依据之一就是“断代”———不同时代瓷器生产制作中的工艺手段和艺术风格的差异性。一件青花瓷,看是明朝还是清朝制的,是清朝前期还是清朝后期,有板有眼,时代的痕迹十分明显。在一些特殊的时期,社会矛盾特殊因素作用强烈,颠覆了常规的发展轨迹,也带来了独特鲜明的时代烙印。如中国文革时期,红色浪潮席卷全国,语录、领袖覆盖了几乎所有人存在的区域与当时西方社会主义浪潮的精神符号“切.格瓦拉”东西呼应,成为了 20 世纪中后期重要时代实用艺术源头。艺术的时代性在过去比较稳定,往往以百年或朝代而定,时间跨度较大。进入现代,国际交流频繁,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技、文化对艺术的影响日益提高,艺术流派层出不穷,艺术的时代性也更加突出,时间尺度短这与我国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有着密切的关系。八十年
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西方的意思形态和传统的思想激烈碰撞,不少人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其中一部分人开始出现一切向钱看,以不正当手段谋求利益,一味追求利益的结果就是中国的前卫艺术逐渐偏离了艺术的轨道,失去了对传统的传承,而走向一种走火入魔的状态。比如近年来有些到深圳来展览的所谓“先锋”“、前卫”的“新媒体”艺术,用各种乱七八糟的材料拼凑一些看起来好像小孩子的玩艺儿;还有所谓“行为艺术”,比如,有人弄一堆人,跑到海滩上,把一堆玻璃砸烂了;在一处“人行桥”上,展 出的作品是洗衣盆以及晾在顶棚上的衣服。走到这里,还以为是附近民工干的。还有把苹果倒在水池里,说是让人们看它慢慢地腐烂。林林总总,不胜枚举,把这些称为艺术就是把大众当作“弱智”。那些支持“前卫艺术”的人,明明他们的东西不行,不受欢迎,也硬要支撑下去,因为和他们的切身利益有关系,如果“前卫艺术”倒了,他们的饭碗也跟着倒。有些评论家指出:同样的一块石头,路边到处可见,为什么经你的手一放,一贴上你的名字标签,就是“艺术品”?而别处的石头不是艺术品,只是一块石头?无论如何诡辩也是讲不通的。陈履生说,前卫艺术家一般都被看成艺术界“另类”,但中国前卫艺术的发展和表现,往往不是以一种理性的方式来推展。过去主流社会对前卫艺术的批评一般都集中在艺术的层面上,最多在意识形态的范围内寻找理论的突破。今天看,这种批语已经落伍。用走火入魔 来形容目前中国前卫艺术中的表现,一点不为过。而且这种方式正走向穷途末路,失去了艺术的意义。对于时下的一些前卫艺术表现,人们表示出怀疑和不满。标新立异本来是好事,但把变态行为当成艺术是十分可悲、可怜的。一个严肃的艺术家必须耐得住长时间的寂寞,而不去赶时髦,搞所谓的新潮玩艺儿,自欺欺人。
第五篇:牌匾的艺术特征
牌和匾是两种非常近似而又彼此区别的文化艺术形式。牌的样式随处可见,不再举例。两种艺术形式的相似有四:①两者都是长方形板块状。②两者都是长方形板块上面题写大字,且对题写的书法形式都要求很高。③板块上除书法讲究外,还都要加以漆饰,经过一定的工艺制作。④牌和匾都具有标志、宣传、装饰、美化等多种功用。两种艺术形式的区别有三:①两者板块长短的比例不同,悬挂的方式不同。牌多为窄长方形,以竖立式悬挂,匾额多为长方形,以横卧式悬挂。②两者悬挂的位置不同,牌一般悬挂于门侧,匾额则悬挂于门脸儿的上方或厅堂里迎门的墙壁之上它在建筑物的位置,很像人额头于整个身体的位置,故称做匾额,也写作“匾额”。从这个名称中也足见匾额对建筑物的装点作用了。③两者题写文字的内容不同,牌的题写内容比较单一,一般就是题写名称,所谓挂牌子,就是把名称亮出去,牌子即挂牌所的名称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