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引新理念选题此类项目应结合5篇

第一篇: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引新理念选题此类项目应结合

       附件1: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

       一、新理念选题

       此类项目应结合工程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分析研究新工科的内涵、特征、规律和发展趋势等,提出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理念和思路。

       1.新工科建设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

       目标:分析新工科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揭示新工科的内涵、特征、规律和发展趋势;从国家视角、全球视野和未来角度,提炼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提出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思路,为新工科建设提供指导。

       内容:新工业革命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工程教育的影响与挑战;新工科的内涵、特征、规律和发展趋势;提炼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新工科与传统工科、应用理科的关系;新工科的主要范围和划分标准;新工科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工程教育的范式迁移;我国工程教育必须承担的国家责任、全球义务和未来使命,如何贯彻落实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不同类型院校新工科建设的重点、难点和主要任务。

       预期成果:研究报告、高质量论文、案例集等。2.新经济对工科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

       目标: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进行分行业、分区域、大规模的行业企业调研,为高校工程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依据和指导。

       内容:调研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 现实、基因工程、核技术等新技术和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空天海洋、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产业对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状况及趋势,为新工科专业设置和建设、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需求分析提供数据支撑、建议和发展思路。

       预期成果:形成结构完整、数据详实的调研报告和咨询报告、专业发展战略、高质量论文等。

       3.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经验的比较与借鉴

       目标:从国际比较的视野进行总结分析,为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提供经验和借鉴。

       内容:分析欧美日等主要发达国家工程教育改革的历史和经验,总结高等教育与历次产业革命互动的规律,特别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的工程教育改革趋势;从工程教育发展的背景、政策、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和专业、课程与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体系等维度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国际工程教育发展的规律,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预期成果:研究报告、案例集等。4.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历程与经验分析

       目标:梳理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总结成功经验,揭示存在问题,分析未来发展趋势,提出政策措施。

       内容:深入调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实施情况,包括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专业建设、专业认证、CDIO、示范性软件学院和微电子学院等前期探索;全面总结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与特色,揭示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规律;分析当前我国工程教育面临的问题,研判发展趋势,研究提出新工科发展的对策建议、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等。

       预期成果:研究报告、咨询报告、案例集、高质量论文等。

       二、新结构选题 此类项目应面向新经济发展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改造升级,开展新兴工科专业建设的研究与探索等,推动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与组织模式变革。

       5.面向新经济的工科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 目标:满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需要,推动高新技术与工科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深度融合,探索工科专业改造升级的实施路径。

       内容:研究分析新经济对传统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探索传统工科专业信息化、数字化改造的途径与方式;探索传统工科专业多学科交叉复合改造的途径与方式;面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探索基于现有工科专业改造升级的新方向、新领域,逐步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等。

       预期成果:改造升级一批传统工科专业,提交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系列教材和实施案例等。

       6.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目标:根据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趋势,促进学科交叉与跨界整合,推动工科专业之间、工科与其他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培育建设新兴工科专业。

       内容:探索设置面向新技术、新产业以及未来技术的新兴工科专业;制定以多学科交叉为特征的各类新兴工科专业培养方案;重组并优化涵盖各学科基础知识的新工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新工科专业的实践创新教育教学体系;研究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工科专业对师资队伍的要求以及实现途径。

       预期成果:形成若干新兴工科专业的设置论证报告,提交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系列教材和实施案例等。

       7.理科衍生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目标:以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为目标,探索理科在技术 前沿的应用,推动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促进理、工、医等学科交叉发展,孕育产生新兴工科专业。

       内容:聚焦国家战略和未来产业需求,探究应用理科产生新技术的环境、条件和路径,研究理科与工科之间交叉融合的方式,推动应用理科与环境、医学、材料、能源、通讯、人工智能等领域交叉融合,培育新兴工科领域及其相关专业;根据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确立新兴工科专业的建设目标,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等。

       预期成果:形成若干由理科衍生的新兴工科专业的设置论证报告,提交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系列教材和实施案例等。

       8.工科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研究与实践

       目标:建立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和动态调整机制,提升工程人才培养对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支撑能力。

       内容:研究产业发展特征及其规律,把握产业发展对工程人才要求的动态变化;对专业设置和动态调整机制、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配性进行研究和实践;为建立专业设置及其动态调整机制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和方案。

       预期成果:形成面向产业发展的工科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的体制机制。

       三、新模式选题

       此类项目应在总结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CDIO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制机制改革和大学组织模式创新。

       9.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

       目标:进一步推动开放式办学,创新大学组织模式,建立政校企等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

       内容:争取各种社会资源,吸引多方面参与新工科建设,创新高校与境内外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其他高校及地方政府的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优势互补、项目共建、成果共享、利益共赢的人才培养共同体;结合新经济发展趋势和产业需求,构建多主体参与、产学研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推动大学组织创新,探索建设由校内外多方参与的产业化学院等新型组织模式。

       预期成果:建设一批面向新兴产业领域的产业化学院,如机器人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大数据学院等;建设一批集教育、培训、研发一体的共享型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形成有利于社会机构深度参与高校专业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质量评价等活动的体制机制等。

       10.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目标:打破固有学科领域界限,形成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特征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内容:优化学院组织模式,建立跨学科交融的新型机构,为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培养新工科人才提供组织保障;改革课程体系,开设跨学科课程,探索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课程和教学模式;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跨学科项目平台,推进跨学科合作学习等;研究制定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达成的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开展体现学校优势与特色的专业集群建设。

       预期成果:建设一批满足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的新组织机构;探索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课程体系、师资结构、管理模式等;开设若干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课程。

       11.新工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

       目标:完善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工 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探索建立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内容: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加强创新创业通识教育,积极探索设置学科前沿课程、综合性课程、问题导向课程、交叉学科研讨课程;强化毕业设计的创新创业导向;探索“工科 ”创业双学位、主辅修制度等多样化培养模式;建设基于工科优势特色的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和创业实践。

       预期成果:建立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路径,形成以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形成推动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应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体制机制等。

       12.新工科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目标: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探索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工程教育模式。

       内容:调研分析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学习目标和方法,总结借鉴国内外高校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与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规划职业发展,允许学生选择专业和自由组合课程;总结借鉴“拔尖计划”等教学改革经验,探索新工科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展示学生天赋特长;研究制定自主设计培养方案和自创专业的标准和程序,建立必要的支撑保障条件;完善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推进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持续改进。

       预期成果: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提供基于案例、数据的实践经验等。

       13.新工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目标:面向产业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需求,探索本研分段衔接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及配套制度体系。

       内容:分别对本硕博阶段学习目标、课程体系、学习成果评价等进行深入分析,探索相关专业不同阶段的核心知 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有效衔接,形成多渠道的学生发展路径;建立适应不同培养方案的选课体系,完善不同专业的学分确认机制;探索实施学生自主选择和基于相应准入条件的学生分流方案;针对本研分段连续培养的学生制定合适的培养模式和选课体系等。

       预期成果:完成研究报告,提供培养模式、选课体系和学分确认机制的方案,并提供相应数据。

       四、新质量选题

       此类项目应在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基础上,研究制订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教师评价标准和专业评估体系,开展多维度的质量评价等。

       14.新兴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研制 目标:制订新兴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内容:立足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前沿,研判发达国家工程教育新趋势、新策略,以面向未来和领跑世界为目标追求,组织高校和产业共同研究提出新兴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包括培养规格和基本要求、课程体系、教学规范、师资队伍等内容,作为专业设置、专业建设、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遵循。更新完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标准。

       预期成果:一套新兴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及实施方案、项目成果报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新标准等。

       15.新工科基础课程体系(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目标:构建面向新工科的基础课程体系(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内容:依据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优化、重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探索如何有效培养工科学生批判性思维、设计思维、工程思维、数字化思维、工程管理思维、工程伦理、跨文化沟通素养等;研究新工科人才应具备的数字化思维与能力,面向非计算机类工科专业开展计算机通识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等。

       预期成果:形成新工科专业基础课程综合改革方案;建设一系列新工科通识课程。

       16.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构建 目标:构建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内容:围绕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安排、经费投入、体制机制、雇主反馈等关键环节开展调查,深入分析我国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现状与问题;推进基于成果导向的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设计评价体系,指导改革实践;征选全国范围内的制造业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建立工程类大学生实习基地,形成校企间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从政策配套、学校体制机制、企业深度参与等维度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预期成果:形成一批可推广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建立有针对性、可操作的评价体系及对策建议报告。

       17.面向新工科建设的教师发展与评价激励机制探索 目标:探索符合工程教育特点的教师任职要求、考核与评价标准、教师发展机制。

       内容:结合不同类型高校和学科的特点,强化教师工程背景和工程实践能力,对教师的产业经历提出明确要求并积极创造条件,探索与新工科相匹配的师资队伍建设路径,制定实施教师分类评价标准。

       预期成果:形成新工科师资队伍分类评价标准、激励机制、政策保障及教师发展方案等。

       18.新型工程教育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

       目标:推进信息技术与工程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互联网 ”环境下工程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工程教育效率和教学效果。

       内容:探索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学习行为分析和教学持续改进的信息化手段,培养学生数字化思维,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新工科领域,建设一批优质在线课程,既服务高校人才培养,也满足企业培训需求;探索工程实践教学中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实现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

       预期成果:开设一系列新工科领域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若干应用虚拟仿真等技术的工程实践教学平台;研制工程教育信息化报告;形成与工程教育信息化相配套的共享和交流机制、教学管理平台等。

       19.新工科专业评价制度研究和探索

       目标: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推进校内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建立新工科专业评价制度,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

       内容:研究新工科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面向培养目标达成度的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探索形成新工科专业评价的实施机制,包括完善评价主体、优化评价过程、合理化应用评价结果;完善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等。

       预期成果:形成新工科专业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实践案例、高质量论文等。

       五、新体系选题

       此类项目应分析研究高校分类发展、工程人才分类培养的体系结构,提出推进工程教育办出特色和水平的宏观政策、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等。

       20.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和效果研究 目标:跟踪总结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相关进展和成效。内容:调研分析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的计划和实施情况,总结相关经验和实践案例,分析存在问题和障碍,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预期成果: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报告。21.综合性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和效果研究

       目标:跟踪总结综合性高校新工科建设相关进展和成效。

       内容:调研分析综合性高校新工科建设的计划和实施情况,总结相关经验和实践案例,分析存在问题和障碍,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预期成果:综合性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报告。22.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和效果研究

       目标:跟踪总结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相关进展和成效。内容:调研分析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的计划和实施情况,总结相关经验和实践案例,分析存在问题和障碍,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预期成果: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报告。

       23.工科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分类推进新工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目标:充分发挥工科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统筹各领域相关高校,分类推进新工科建设。

       内容:在全面分析产业需求和技术趋势的基础上,对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和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提出建议;探索满足不同人才培养定位的差异化培养方案,修订或制订专业质量标准;组织开展新工科建设的经验交流,提炼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预期成果:工科专业类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方案,出版满足新工科建设要求的系列教材,提出分类推进新工科建设的政策建议。24.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教育国际化研究与实践 目标: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扎根中国、放眼全球,推进工程教育国际化,提升我国工程教育国际影响力和对国家战略的支撑能力。

       内容:探索构建“一带一路”工科高校战略联盟,共同打造工程教育共同体,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学之间在工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全面合作;推动高校与走向“一带一路”的企业实施产学合作育人,培养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人才。

       预期成果: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教育国际联盟和工程教育共同体;培养一批认同中国文化、熟悉中国标准的工科留学生;推动具备条件的高校“走出去”,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工程科技人才、工程管理人才和工程教育师资等。

第二篇:税制改革研究项目指引

       税制改革研究项目

       (一)指南

       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研究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2022年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推动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惠民生的“结构性减税”政策,对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需要在深入分析评估现有结构性减税政策效应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现实和对税制改革的前景判断,对当前和今后五年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提出一揽子切实可行的具体建议,供决策参考。

       二、主要研究内容和要求

       (一)如何界定结构性减税?它的政策目标是什么?如何厘清它和税制改革的关系?

       (二)2022年来实施结构性减税的政策效应分析。政策自身存在的问题,制约政策发挥作用的外部因素,与财政支出等政

       — 1 — 策工具的效率比较等。

       (三)国外实施减税政策的分析和借鉴。深入分析政策出台的背景、目标、方式和后续效果评价等,不要简单罗列政策内容,要总结出实施税收减免的国际通行普遍做法。

       (四)经济社会发展对结构性减税提出了什么的新要求?如何提高结构性减税政策的针对性、科学性和预见性?如何把握结构性减税发挥作用的领域、时机和力度?如何协调结构性减税和其他经济政策的关系?发挥结构性减税政策效应需要什么配套条件(社会管理、征管条件等)

       (五)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如何与税制改革相结合:结合未来一段时期税制改革方向,判断哪些税种和税制要素可以以结构性减税形式先行先试;如何处理先行先试与税法规范性的关系,现行结构性减税政策哪些能上升为税收制度安排,形成税收调控的长效机制?

       (六)提出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结构性减税政策建议,重点是将结构性减税政策上升为税收制度安排的具体实施方案、时间表,并探讨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管理机制(如纳入

       — 2 — 预算,跟踪问效等)的工作建议。

       — 3 — 税制改革研究项目

       (二)指南

       优化中国税制结构的方向和路径研究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一国税制结构中间接税和直接税的合理配比,是税制改革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理论界倾向于认为,我国现行税制体系中税种结构失衡,间接税占比远超过直接税占比,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直接税居于主体地位相比,反差相当明显;在这一税制结构下,商品与服务最终消费的税收负担难以有效降低,而所得税促进社会公平的职能也难以有效体现;因此,今后一段时期税制改革方向应该是逐步有效降低间接税比重、提高直接税比重,有效缩小二者差距,完善“双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

       在理论界和税制改革实践中,对在我国如何逐步降低间接税比重、提高直接税比重的认识尚不统一,近期一些具体的税制改革措施或政策调整与此方向也不完全一致。如2022年9月份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费用减除标准后,直接税比重有降低的趋势;近年来为配合国家宏观调控实施的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大

       — 4 — 多也体现为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影响提高直接税比重。

       本课题研究目的是,对协调间接税和直接税配比关系这一方向性问题作重要判断,为今后深化税制改革提供依据。

       二、主要研究内容和要求

       (一)分析主要国家税制结构演变过程和现状,总结其税制结构转型脉络,以及影响直接税和间接税比例关系的客观因素(如社会环境、公民素质、征管能力、财政需要等)。在基础上,明确判断直接税和间接税比例关系的价值标准,提炼可供我们国家借鉴的国外经验和启示。

       (二)基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的合理判断,对税源结构和征管能力等约束条件进行系统分析,研究间接税与直接税的不同经济效应,论证我国现阶段税制结构转型改革是否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探索优化税制结构的可行路径,统筹安排各税种具体改革方向和步骤,提出配套制度建设的建议。包括:

       1、提出未来一段时期(如2022年前)调整直接税和间接税比例关系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设计出具体的能和经济社会良性

       — 5 — 互动、税类税种结构协调配合的税制结构。分析按此目标调整直接税和间接税比例关系,对税收收入可能产生影响,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预期效应。

       2、在目标框架下,现行各主要税种在税制要素(主要是税基和税率)设计上需要做什么样的调整?正在进行的税制改革,如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个人所得税改革、财产行为税改革等各项具体改革措施,如何与此目标相结合?是否需要对现阶段这些改革措施作适当调整?具体应作什么样的调整、调整的时机和步骤?

       3、考虑征管能力、税收环境等制约直接税和间接税比例关系的因素,提出相关配套制度建设的建议。

       — 6 — 税制改革研究项目

       (三)指南

       促进结构优化和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研究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和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在税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在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要求本届政府要做好几项改革,其中就包括税制改革,“正税清费,简化税制”,要求按照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和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的要求,拿出方案,循序推进。

       本课题研究目的,是为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中央领导指示,做好税制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提出税制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和时间表,进一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税制改革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二、主要研究内容和要求

       (一)研究税制与促进结构优化和社会公平的关系。从价值

       — 7 — 评判的角度,对“促进结构优化和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进行定性描述。

       (二)研究税收调节经济、公平分配的一般规律。在实施税收调控过程中,如何界定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如何在税收手段和其他经济手段之间合理取舍和搭配?具体到税收调节,如何基于既定目标,合理运用不同税种、不同税制要素实施调节?

       (三)主要国家有关结构优化和社会公平的税制改革成功经验借鉴,从中提炼出普遍做法,判断未来一段时期国际趋势。

       (四)从整体上对我国现行税制及近年来重大税制改革措施(如增值税制度改革、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个人所得税改革等)进行实证分析和评价。

       (五)分析我国税制改革在促进结构优化和社会公平方面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如何兼顾税制中性、效率、简化、公平等目标,统筹促进结构优化和社会公平,提出科学的顶层设计和重大机制性建议,谋划面向今后五年、十年的税制发展前景目标、路径安排和时间表。

       (八)分析影响税制改革的外部环境因素,提出实施相关领

       — 8 — 域改革,完善配套条件的具体建议。

第三篇:2022年校级教学改革与教材研究项目选题指南

       2022年校级教学改革与教材研究项目选题指南

       为加强对教学改革与研究工作的宏观指导,促使教学改革研究申报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制定本选题指南。

       选题指南只是立项的大方向,而不是具体的课题名称。申报者可以根据本《选题指南》,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和个人自身实际,自行确定课题名称进行申报。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1、基于专业认证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基于“卓越计划”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校企、校地合作协同育人的机制建设研究

       4、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5、面向行业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二、专业、课程与教材建设研究

       1、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或产业结构调整的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探索研究

       2、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研究

       3、专业评估(专业认证)的研究与实践

       4、校企校地协同育人中专业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与实施研究

       5、与国家职业(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探索

       6、特色专业培育、建设和发展研究

       7、提高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8、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

       9、专业课程群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10、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企业培养阶段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研究

       12、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13、特色教材、实践性教材研究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研究与实践

       1、各类基础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评价方式改革研究

       2、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研究

       3、网络化、信息化、自动化和个性化教学平台建设研究

       4、课堂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研究

       5、基于网络信息技术教与学新型模式研究和实践

第四篇:2022年教改项目立项选题指引-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22年教学改革项目立项选题指南

       一、选题说明

       1.申报指南中所列条目均为该类选题的最大涵义,不是具体的项目名称,申请者可参考本申报指南,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立项申请。

       2.立项指南之外的选题,若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也可进行申报。

       二、重大项目选题 1.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1-1优势工科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 1-2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1-3理科衍生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1-4工科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研究与实践 1-5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

       1-6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1-7新型工程教育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 1-8新工科专业评价制度研究和探索

       1-9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构建 1-10面向新工科建设的教师发展与评价激励机制探索 2.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改革

       2-1本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改革

       2-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的研究与实践 2-3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改革 2-4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3.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

       结合学科发展变化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系统梳理对培养学生核心知识和能力起关键作用、具有鲜明专业属性的核心课程,按照“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要求,整合和更新教学内容,做好课程间的衔接和融通,积极改革教学方法,确保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4.思想政治课程改革

       4-1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4-2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5.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5-1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模式研究与实践 5-2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 5-3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究与实践

       三、重点和一般项目选题 1.新工科相关项目研究

       1-1新工科基础课程体系(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1-2新工科建设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 1-3新经济对工科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 1-4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经验的比较与借鉴 2.专业建设与改革

       本类选题侧重于专业建设与综合改革,着眼于国家和地区发展需求,结合“双一流”、“新工科”建设要求,明确专业发展定位,促进专业内涵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1专业内涵建设与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1-2以重点学科为依托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 1-3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1-4新办专业建设与改革 1-5专业认证与评估体系的研究 2.课程建设与改革

       本类选题侧重于推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转变师生教学观念和学习观念,提高课程整体建设水平。

       2-1 OBE理念下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2-2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与改革 2-3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与研究 2-4新生研讨课教学内容和方法研究 2-5双语(全英语)课程建设与实践 2-6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质量提升途径研究 2-7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利用研究 2-8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 3.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

       本类选题侧重于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3-1 基于MOOC/SPOC模式的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3-2问题式、情境式、案例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3-3大班授课 小班研讨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 3-4引进和借鉴国外教学方法与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3-5科研与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研究

       3-6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4.实践教学改革

       本类选题侧重于改革和完善现有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4-1 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4-2 探究性实验项目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4-3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4-4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研究与实践

       4-5 工程教育背景下实习实训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4-6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4-7毕业设计(论文)模式改革研究 5.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本类选题侧重于完善教师教学发展体系,搭建多样化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平台,通过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学校教学质量。

       6.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研究

       本类选题侧重于研究教育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围绕高水平教师投入教学机制研究、基层教学组织活动形式及管理机制研究、学分制运行模式研究与改革等 开展研究,为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

       7.教学评估与质量保障研究

       本类选题侧重于完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围绕专业认证、课程教学、学生评教、教学督导、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及社会评价反馈等相关工作,完善评价标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专项教改项目选题 1.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项目

       本类选题重在引导教师改变传统“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积极探索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基于案例的讨论式等灵活多样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注重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考试改革项目

       本类选题重点支持教师从考试内容、考核方式、成绩评定等方面积极进行探索和实践。项目应根据课程特点、学生特点和考核目的,合理优化考核内容;遵循教学实际,注重多样化考试方法的有机结合;根据不同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考试方案和评分标准,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

       3.混合式教学改革项目

       本类选题重在鼓励教师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建设并使用优质课程资源,系统开展教学设计,线上与线下紧密结合,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课堂教学组织模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成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4.青年教师教改项目

       本类选题主要针对青年教师,项目研究内容主要来自于青年教师教学实践,包括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如以知识点为基础的课程微视频录制,课程案例库与试题库建设等)、教学方法与模式改革(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实验教学改革(实验内容优化、实验项目设计、实验方法改进等)。

       5.教学实验技术改革项目

       本类选题侧重于实验技术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优化实验软硬件条件,进一步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包括实验技术手段改革与创新,实验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实验装置、实验教具、仪器设备、模型标本的研制与改造,实验教学相关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的功能开发和维修改造。

第五篇:高职教育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

       高职教育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提出了“项目教学法”的来源与含义;叙述了“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原则;分析了推行“项目教学法”的实际意义。关键词:项目;教学;能力;践行;自主

       笔者曾跟踪某高职院“项目教学法”实践的调查。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提出“项目教学法”的来源与含义:叙述“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实践;总结“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原则;分析推行“项目教学法”的实际意义。

       一、“项目教学法”的来源与含义

       (一)来源

       “项目教学法”最早见于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合著的《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理论认为:知识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自主建构获得;学习是信息与知识、技能与行为、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长进;教育是满足长进需要的有意识、有系统、有组织的持续交流活动。2022年4月,查德博士曾来中国北京讲授“项目教学法”。该教学法陆续引进欧洲、南美、大洋洲、日本、韩国。德国引进该教学法后,联邦职教所自主创新,并于2022年7月制定了“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法规。中国职教电子专业教师2022年10月前往德国进修,德方就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

       (二)含义

       “项目教学法”起源于儿童教育法,各国引进总是结合本国情况,使用在不同领域。德国自主创新在职业教育领域。笔者认为,高职教育“项目教学法”应有这个领域的特定的含义。高职教育“项目教学法”的含义是:高职制定、指导有实际意义的项目与计划,组织学生自主设计项目实施计划,进行自主学习、践行、操作,以培养学习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与提高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二、“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实践

       某高职院“项目教学法”课题组,在3个专业《图像处理》课程中进行“项目教学法”的科研,教学实践过程概括如下:

       (一)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

       课题组对项目《图像处理》课程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认为该课程适合用“项目教学法”

       进行教学。分析研究有两点:

       第一,课程特点:实践强、使用广、联系多。《图像处理》课程操作实践性强,用于《图像处理》的Photoshop软件功能多,在工作、生活中使用广泛,如平面设计、网页设计、建筑效果图、平面广告、修饰照片、特效文字、界面效果、绘画、影像创意等。其他课程与《图像处理》课程联系也多,也要对图像进行处理。

       第二,学生有兴趣。使用Photoshop软件能产生很多奇妙的效果,学生有兴趣。有关《图像处理》,市面上有很多资料,图书馆、网上也可查找,资料易获,学生有兴趣。学生常接触这些领域,易与现实联系,使用价值高。因此,使用“项目教学法”时,学生能用心投入其过程,能较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目标。

       (二)项目教学计划的制定

       项目的教学计划主要有两点:

       第一,项目教学目标:通过项目教学使学生掌握制定项目实施计划的知识,培养制定计划的工作能力;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培养收集、选择、运用资料的学习能力与方法能力;自主学习、践行、操作实施计划,培养实践能力、合作能力与创作能力,提高素质。

       第二,项目教学任务:项目教学的教学时间为一学期,共24节课。主讲教师针对《图像处理》课程内容、特点,设计了9个具体项目教学任务。

       (三)自主学习前的准备

       学生自主学习前,进行项目教学时要做好如下4项准备:

       第一,项目计划准备:教师要公布项目教学计划与项目任务,发放案例资料,提供学生选择,辅导与示范。

       第二,实施计划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9个小组,每组实施一个项目。分组后学生要制定有任务分解、具体阶段、成员分工的项目实施计划。

       第三,知识技能准备:教师要精讲《图像处理》课程的结构知识、关键知识,《图像处理》软件使用的基本方法。

       第四,公布学习质量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

       (四)自主学习、践行、操作的过程

       教师在做好项目教学计划与准备后,进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践行、自主操作阶段,大致有如下五个步骤:

       第一,收集与构思:课外用3至4周时间,学生自主收集信息,检索文献,查阅资料,对项目构思,锻炼独立工作能力与创作能力。

       第二,巡回与指导:课内用1周时间学生上机,继续收集、检索、查阅资料,构思项目。学生有差异,进展有快慢。教师要巡回,了解、检查、督促、指导学生操作项目进程,把握教学动态,掌握全局,帮助后进.解决困难,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第三,交流与讨论:课外用1至2周时间,小组成员在组内讲解、讨论、交流项目,并推选代表在班上交流,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交流后每个学生的项目设计报告作业交教师批阅与评价。教师还要审定在全班讲授项目报告的学生名单。

       第四,讲解与研讨:课内用3—4周研讨。学生上讲台演示作品、阐述构思、叙述过程(每人30至40分钟)。教师要主持、导向、鼓励。学生针对项目作品,提问质疑,拓展思路,发展创作能力。主讲学生,解答问题,交流研讨。全班学生用一定时间,再重复制作上台学生的项目作品。

       第五,总结与提高:课外用1周时间,学生根据项目教学实施的切身经历,写1篇项目开发过程的总结和1份项目任务设计报告书,有实践体会,有理论高度。

       (五)学习质量的评价内容、标准、方法

       第一,评价内容:评价内容与“知识、能力、素质”的高职教学目标一致。(1)《图像处理》课程知识掌握程度、项目作品成果、书面报告;(2)收集《图像处理》资料的方法能力,选择运用资料的学习能力,独立实施计划的实践能力,与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力,项目作品的创作能力;(3)自律遵守纪律状况与学习态度,参与小组集体活动情况与参与班级研讨的积极程度。

       第二,评价标准:知识3个方面,能力5个方面,素质3个方面,共11个方面细化,分成“优、良、一般、差”4个等级进行量化,制成表格评价。

       第三,评价方法:“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践行、自主操作,应提高过程的权重,应从师生、小组、班级多方面进行评价。

       三、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原则是:教师备课要进行针对性的项目备课;学生自主学习、践行、操作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学生自主学习、践行、操作过程要循序渐进,遵循规律。

       (一)备课要进行针对性项目备课

       教师除进行备教材、备学生外,还要备项目、定计划,明确教师的作用。

       1.备项目就是确定项目:进行职业市场调查与可行性分析。项目可大可小但一定要有实际意义,它可以是一项作品、一个产品、一项工程、一台节目、一桌菜肴、一门课程„„„。

       2.定计划就是制定项目教学计划,包括项目的题目与目标、任务的内容与要求、设备

       场景、工具材料与信息资料、科学分组与完成时间。制定目标要与高职培养目标一致,以培养学习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与提高素质为目的。

       3.明确教师作用:教师要发挥的是指导、互导协导、引导作用,不主导学生学习的具体过程,但要调控、组织、管理动态教学。

       (二)学生自主学习、践行、操作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教师要向学生公布项目教学计划与分组名单、项目任务与完成时间,发放工具材料与信息资料。教师要精讲与项目有关的结构知识、关键知识与程序知识.以及有关操作的使用基本方法。还要公布学习质量的评价内容、标准、方法。

       (三)学生自主学习、践行、操作过程要循序渐进,遵循规律

       学生自主、践行、操作过程要循序渐进,遵循6步回路的辩证认识过程:

       1.学生制订的项目实施计划,包括任务内容、分阶段完成内容与完成时间、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安排(认识)。

       2.学生自主独立学习、践行、操作内容,培养学习能力、方法能力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律(实践)。

       3.学生个人总结,小组沟通交流,培养合作能力.提高做人素质(再认识)。

       4.吸纳小组成员项目构思的长处与成功处,再学习、践行、操作,修改各人项目任务完成的内容,培养品德修养(再实践)。

       5.学生演示作品,报告项目完成的思路与行动、成果与价值,提高自信。班级与小组集体研讨,有利发散思维与集思广益,培养团队精神与创造能力,提高水平与项目质量。

       6.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学生写一篇在整个项目教学行动中的收获与提高、体会与经验的思想品德总结,以及一篇业务项目报告(再认识)。

       从计划到总结,构成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螺旋上升回,是一条辩证实践路线。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践行、自主操作过程中去学会做事,提高学习能力;学会方法,提高方法能力;在协作、交往、研讨、评价过程中去体验如何做人,提高社会能力与素质。

       四、推行“项目教学法”的实际意义

       实施“项目教学法”,既是一种教法改革,也将推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的全面改革。

       (一)“项目教学法”提供了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新途径与方法。

       项目教学从计划开始,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实践”到总结,是一条螺旋上升的辩证实践方法。学生制定实施项目计划,实施操作运行,思考建构知识,实际训练技能,项目作品

       构思创作,参与小组讨论交流,上台演示讲授答辩,师生研讨评价小结等自主过程,有利提高学习活动、社会活动、职业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有利提高能力,有利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是指生存与发展能力,即既有从事一种职业活动的实际能力与行为能力,以及与职业有关的认识方法与实践方法:又有从事跨职业的适应能力,信息接受处理能力,新技术理解使用与创新能力。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是高技能人才。“项目教学法”提供了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实现与职业岗位无缝对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条途径与方法。

       (二)“项目教学法”将有利于推动高职教学内容改革与课程改革

       高职教育进行项目设置,离不开专业知识,离不开技术技能,离不开有关职业岗位所需的内容。“项目教学法”将有利于推动以职业实际工作为导向(职业本位)的高职教学内容与课程的改革。

       (三)“项目教学法”将有利于推动高职教学过程与教育工作改革

       项目教学主要过程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实践教学过程也不是以教师计划好的实践步骤进行,而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践行,学生自主操作为主要教学过程。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与教师“主导教学过程”是有区别的。“项目教学法”将有利于推动“以学生为本、以服务为宗旨”的高职教学过程与教育工作的改革。

       (四)“项目教学法”将有利于推动高职教学管理改革

       实施项目教学,教师不是学生具体学习过程的主导者,不起直接的主导作用,而是指导、引导、协导者:是项目内容的设计者,项目计划的制定者;是动态教学的调控、管理者。实施项目教学,学生的自主性强。自由度大;教师备课量增加,动态管理事物多。要求也高;学习质量评价出现多元综合复杂情况。思考教学管理如何适应这些变化,将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

       参考文献

       [1]钟山学院《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研究》课题组.高职教育“有价值取向课堂生活”的课程:高职学生全面重点“适应”与“发展”;高职教育“有价值取向课堂生活”的原则、内容与方法[J].职教论坛,2022.1;2;3.

       [2]李法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22.6.

       [3]何小琴.关于案例教学法的总结[J].课程主讲教师2022.12.

       [4]许高炎.综合实习[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12,北京.

       [5]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9.

       [6]王军伟.面向21世纪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与教材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验[M].高等教

       育出版社,2022.9.

       [7]中国职业教育编辑部.光辉的事业.成功的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

       (转载自河南经贸职业学院网站,原载于《职教论

       坛》2022年第5期(下),为钟山学院职教所研究员、南京财经学校教科研顾问许高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