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方言特点

第一篇:东北方言特点

       东北方言特点

       2022年第2期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总50期)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2 2022 General No.50 浅析东北方言的特点

       刘明志(营17职,_lk技术学院,辽宁营口115000)摘要: 方言是形成普通话的基础,在特定场合里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东北方言有着较为完整的语言体系。本 文通过浅析东北方言的特点,展现其独特魅力,希望更多人重视和保护东北方言。关键词: 方言;东北方言;体系;特点

       中图分类号:H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898(2022)02—0022—03 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多数方言的形成,是由

       于封闭、阻隔、交流不畅、语言发展不同步等原因。作为北方方言的次方言——东北方言,其简洁、生 动、形象,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 性格相当吻合。东北方言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 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本文就东北方言的 一些特点做以简略的论述。

       一、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融合的语言

       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它是多元文 化的融合。东北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世代生活着 满、蒙、鄂伦春、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直到清兵入 关后,才逐渐有大量汉人涌人。随着东北各民族三 百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东北方言。起初,北京人和东北人讲的都是幽燕话。金、辽、元三代,这里和中原多少有些隔离,在女真话、契 丹话和蒙古话的影响下,方言相对独立地发展。那 时,辽东话和大都语的区别,只是前者受女真话影响 大些,后者受蒙古话影响大些。河北、山东人第一次 大批闯关东发生在元、明之际,这一时期以后的东北 方言里面,就增加了山东话的成分。

       那么,东北方言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哪些文化 的影响呢?(一)东北方言受满族文化影响极深,其中大部 分词汇来自满语

       1、在东北方言的日常用语中,有很多词是从少 数民族语言尤其是满语中借来的。如:(1)佩,原满语。“讥诮人之辞也,”例:两人发 生口角,说“你也佩?”、“你佩不佩?”(2)喇忽,原满语。意为疏忽、马虎。也作拉 忽、拉乎。

       (3)秃鲁,原满语。食言、爽约之意,也作秃噜、突撸、秃露。

       2、东北很多的村庄、山名都是满族等少数民族 词汇的音译。

       (1)林,满语读作girin,汉义为沿边、沿江。吉 林市义为沿江之市。

       (2)珲春,满语读作huncun,汉义为冰爬犁。(3)图们(江),满语读作tumenula,汉义为万水 之源。

       3、还有一些东北方言词语包含的语素是满语的

       音译,如“笨笨拉拉”中的“拉拉”满语是“末尾”的 意思;“有一搭无一搭”中的“搭

       ”是满语中“首领、头 目”的意思;“公子哥”中的“哥”是满语“少爷”的意 思;“藏猫”中的“猫”是满语“树丛”的意思;“压马 路”中的“压”是满语在“行、走”的意思等等。(--)受汉族博大文化的影响

       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 北地区谋生,居住在东北地区的汉族人,也开始学习汉语。随着满汉的合居、交融,很多满族入学习汉 文、汉语。到清朝末年,使用满文、满语越来越少。现在,只有黑龙江爱辉县、富裕县等地少部分老年满 族人还能讲简单的满语。受汉族文化影响形成的方 言仍保留自己的特点,即一般这类方言不用翻译,通 过方言本身,差不多就知道了方言所表达的内容。如:

       1、光棍儿——单身

       2、装蒜——装相

       3、勒大脖子——勒索 收稿日期:2022—11—20 简介:刘明志(1950一),男,辽宁营口人,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文教学研究。22 万方数据

       4、大估景——大约

       二、东北方言是最具活力和亲和力的语言

       东北方言具有幽默风趣、活泼俏皮、直白辛辣、语义丰富等特点,直接反映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历 史沿革、社会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变化。有人说,东北 方言是最具亲和力的语言。它直白地直通人心,就 像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质朴而不乏灵气,粗犷而不乏 细腻,简捷而不留余地。诸如“可劲造”一类的词 语,充满了张力和情趣,能神奇般地把人与人之问的 距离拉近,让入永远都感到不用设防的亲切和真诚。东北方言给人最明显的印象就是——冲、短、有 劲。

       一冲,就是说话有力量,斩钉截铁。往往一个字 就能表达说话人的意思,特别是在问话答话时更是 这样,如:

       “去不去?” “去!” “要不要?” “要!”

       这种说法与河南话有些相似,这大概是河南移 民带来的语言习惯。

       二是短,指句子短,惜字如金,比如饭店服务员 看顾客饭吃得差不多了,问顾客盘子里的菜还要不 要吃了,往往这样问:

       “还吃不吃了?” “不吃了!” “撤!”

       句子短是满族话的特点,长期生活在寒冷地区,又是马背上的民族,说话自然要简练。南方人说东 北话硬,指的就是这一点。外地人听来似乎不礼貌,但这正是东北方言的特点。

       三是有劲,是指气足,就是高腔大嗓,听起来令 人振奋。不用扩音器也能穿出老远,有些东北的农 村妇女叫孩子,站在门外,喊那么一嗓子,“三儿,回 家吃饭喽!”全村都能听到。

       在方言土语方面,东北方言与北京话相通的地

       方很多,有些北京的土话,部分东北人能听得懂。比 如儿话音,人们都感觉那是北

       京的专利,其实在东

       北,尤其是辽西地区也用得很多。用在名字上,特别 是农村,往往儿话音多。如“d、一-JL,小三儿,小玲 儿、小凤儿、小珍儿”,儿话音能使人感到亲切,也能 把凝重化为轻松。

       三、东北方言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

       值得说明的是,东北方言无论在语言词汇还是 在语法方面都是与普通话最近的,但二者还是有明 显区别的。普通话与东北方言具体有哪些相似之 处,本文姑且不论,而着重分析一下东北方言词汇结 构上的特点。

       (一)奇妙的语素组合

       东北方言词汇用字很有特点,通常是把几个本 来不相搭配的普通话语素组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 个常用的、表达着特定意义的东北方言词?[,我们来 举几个例子。

       恩那:意为是的、好的、哎、OK。例l、问:你是东北人吧? 答:恩那。母们:意为我们。

       例

       2、母们哥俩儿一块去的。的色:贬义,一般用在排斥别人做错事情的时 候,可以理解为“臭显白”、“瞎逞能。” 例

       3、不在家呆着,上这儿的色啥? 例

       4、这么冷的天不穿棉袄,你纯的色!(二)话要进入语境理解

       在东北方言中,与普通话相对的词汇绝大多数 都是等义的,但其中也不乏微妙的差别。听一帮东 北人说话,如果你不是地道的东北人,或只听到了只 言片语,那是很难理解谈话内容的。比如普通话里 的“奸”与“忠”词义相反,而在东北方言里“奸”与 “傻”词义相反。东北人用“奸”来描述人,说的是这 人精明甚至聪明,褒贬之义必须在语境里予以体会。“贼”,在普通话里是指偷东西的坏人,含有贬义意 味。而在东北方言中,表示什么东西到了极致的情 形,不论是褒还是贬,~概用一个“贼”字,“贼好”、“贼次”、“贼腻歪”、“贼带劲儿”等等。再比如“棒 子”一词了,在东北方言哈尔滨地区有棍子之义,但 同时还指瓶子一类的器皿。

       从东北方言中,我们还能看出语言在流传中所 体现出的民俗化和白话成分。比如普通话里的“抽 屉”,在东北方言里表述为“抽匣儿”,这种器具描述 的改变显然是带有地域民俗特点的,属于更形象化 的发展。

       (三)喻意纵横,妙语连珠

       东北方言在对白中常常会制造出一种妙趣横生 的语境,尤其是谚语和歇后语的运用,常常会赋予语 言表述出一种神奇的力量。“老云接架,不是阴就 是下”,“朵朵瓦片疙瘩云,高温无雨晒死人”,“清官 骑瘦马,有钱不扎咕”,“巧舌头转不出腮帮子”,“针 鼻儿大的窟窿斗大的风”,“别拿豆包不当干粮”,“没有弯弯肚子,别吃镰刀头”,“劈木头劈小头儿,问事儿问老头儿

       ”,这些谚语不但饱含着老辈人的 生活经验,也体现了北方人民的传统观念。而一些紧密结合生活的歇后语,也是三言两语 就能活灵活现出一个交流主题。“三九天穿单挂 子——抖起来了”,“土豆儿煮酸菜——挺硬”,“土 地佬吃烟灰——就有这口蕾”,“黄鼠狼下豆鼠 子——一辈不如一辈”,“门槛子拴兔子——里外乱 蹦”,“萝卜缨子蘸凉水——咋呼起来了”,“巴拉儿 23 万方数据狗吃碗碴子——满肚子瓷(词)儿”,“耗子尾巴上长 痂子——脓(能)水儿不大”,“瓜子里瞌出臭虫 来——啥人都有”,往往是一句话就能活跃气氛或 克敌制胜。

       (四)语法的地域特色鲜明

       东北方言的每一类词,都有鲜明的方言印迹。名词的“大老”王、马粪蛋“子”、乌拉“头子”、黑鱼 “棒子”、前“边儿拉”、这“嘎嗒儿”、那“海儿”、去年 “前儿”等前缀后缀用法,动词的“子、巴、搭、拉、咕、登、扯、棱”等后缀,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如“予”字 缀有“摔脸子”,“甩际子”,“转老轴子”等;一个 “巴”字就可以缀出几十个词来,如“砸巴”、“凿 巴”、“扬巴”、“捏巴”、“按巴”、“撅巴”等,还能以摁 巴摁巴、搓巴搓巴、揉巴揉巴等格式使用。形容词的前缀后缀和重叠等变化,更让东北方 言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点。“溜”光、“死”、“确” 青、“稀”烂、“精”湿,饱饱的,晃晃的,噌蹭的,登登 的,埋埋汰汰、磨磨丢丢、神神叨叨、咋咋忽忽、扁扁 哈哈、瘪瘪瞎瞎、二二思思、笨笨卡卡、癞癞疤疤、甜 不唧唧、贱不嗖嗖、浪不丢丢等用法,细述起来可以 说是千变万化,而每一种变化又都能带来一种形象 而又诙谐的感情色彩。

       数词在东北方言中也被运用得恰到好处。“一 条道跑道黑”、“八杆子打不着”、“七股肠子八股 拽”、“两眼一抹黑”、“七三八四”、“四六不懂”等这 些词汇因为嵌有数词,显得形象而又生动。这样的 词汇运用到日常生活使用的方言中,使整个方言都 显得活泼而有趣。

       东北方言中的句法很有特点,其反复式问句等 用法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一)反复问旬 “有没有人?”“喝不喝水?”“回不回家?”类似 的短句,在与东北人交流时常能听到。这类短句所 表达出来的语义,是问对方是否要做某事。“是”与 “否”双重语义并置。如果把这类句子换种方法表 达的话,还完全可以说成“有人吗?”“喝水吗?”“回 家吗?”。把两组句子比较一下,后者是动宾结构短 语成句,前者与之不同的是,在动宾结构短语之间嵌 上了一个表达否定意义的 副动结构。从结构与语义 上分析,前者句式比后者表述得更完备、更严谨,这 是由于东北人豪爽、直率,善于交流,才逐渐形成了 这样的句式。

       (二)形补结构充当句子成分

       在东北方言中,长会有这样的主谓句式,“这鱼 腥蒿的”这里是形补结构充当了句子的谓语成分,“腥蒿的”是谓语成分。句子语义要表达鱼腥,“蒿 的”是“腥”的补语,表状态,“的”是表语气的助词。“腥蒿的”这种形补结构所表述出的意义远远比一 个“腥”所表述出的意蕴更强烈,更有可感性。东北方言具有独特的魅力,展示着东北地区文 化的自然和人文历史,是笔宝贵的财富。虽然只在 东北这一特定地域通行,但它本身却有着较为完整 的语言体系,和普通话一道满足着本地区社会交际 的需要。另外,包括东北方言在内的北方方言不断 地丰富普通话的内容,对普通话的发展与推广起到 了很重要的作用。一些东北方言的词汇已在普通话 领域里被广泛地引用和推广。

       东北方言与其它方言一样都只是普通话形成后 的分支或变体,不能随着普通话的推广而消亡,相反 地应得到加倍的重视与保护。由于东北方言缺乏整 理和专门教育,一些富有特点的方言正在消失,一些 含义固定的方言词汇也在被错误地运用。东北方言 还继续面临着好说不好写的尴尬。作为黑土文化重 要组成部分的东北方言,能有继承者,在口口相传的 途径已经逐渐消失的情况下,能有人专门研究它、学习它,并以有效的形式传播到东北地区人们的记忆 中。

       参考文献

       1、刘厚生:满语研究[M],2022。

       2、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M],文学改革出版社,1989年t 月。

       万方数据浅析东北方言的特点 : 刘明志

       单位: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营口,115000 刊名: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 2022,“"(2)被引用次数: 2次

       参考文献(2条)1.刘厚生 满语研究 2022 2.袁家骅 汉语方言概要 1989

       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 李无未.冯炜.Li Wuwei.Feng Wei 《满洲土语研究》与20世纪30年代的东北方言-东疆学刊 2022,27(2)<满洲土语研究>是日本最早的一部系统研究东北方言专著之一.剔除非学术”军事侵略“因素,它所收的词语构成与所记载的语音系统都体现了20世纪

       30年代东北方言的基本面貌.从研究东北方言发展史来看,这和今天东北方言存在明确的相承关系;同时,它对我们了解当时日本东北方言教学适应”战争侵 略“实用需要的性质也很有价值.2.期刊论文 张世方.Zhang Shifang 东北方言知系声母的演变-

       汉语学报2022,”“(1)本文将东北方言的知系声母根据共时差异分为四种类型.根据具体的语音特点和历史上的移民,我们认为,东北方言知系字今声母的不稳定状况是由于

       历史上与胶辽官话等方言接触的结果,近来又由于受到普通话的影响,目前正处在向标准语靠拢的有序发展之前的无序变异阶段.3.期刊论文 东北方言”半“类词语群初探-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1(5)所谓”半“类词语是指包括”半“在内的以”半“为语素或句法成分的一类词语.东北方言的”半“类词语既与普通话的同类词语相通,又有非常明显的地域

       特征.以语义为中心,从语音、语义、结构、功能等角度,可以较清晰地看到东北方言”半“类词语的系统面貌.4.期刊论文 于丽新 浅析东北方言的词汇学意义-时代文学(双月版)2022,”“(3)以赵本山的反映东北人生活的小品、电视剧及英达导演的室内剧的热播,掀起了一阵高过一阵的东北文化热浪,也由此使原本土得”掉渣儿“的东北方 言传遍了大江南北.虽然它没有温软的南方方言好听,但淳厚的黑土地孕育的东北方言却有着无可比拟的语言魅力.本文从词汇学角度分析并探讨了东北方

       言在词义、词的语法结构和词的声音形式等方面的独到之处,从而了解东北方言的丰富内涵.5.学位论文 李琳 从关东文化的角度探讨东北方言的特征 2022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语言忠实反应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应了它的各种娱乐,各种信仰和偏

       见„。语言不仅是思想和感情的反应,它还对思想感情有着种种影响。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他们可以协助和启发。”语言是社会的 产物,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形成、记载和传播靠的是语言,这种语言不是民族的共同语,而是各地的有生命的鲜活的地方语言,即方言。而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地域分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因此语言里最鲜活的成分蕴含在方言当中,方言是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

       者。方言在表现地域文化时的淋漓尽致、游刃有余和独具特色,更进一步说明了方言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东北方言隶属于我国七大方言区之一的北方方言。它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与普通话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东北方言体系开放、简洁、生动、形象,粗犷豪放而又幽默风趣,尤其在语音和词汇方面,其语音高亢、抑扬顿挫、铿锵有力,词汇幽默、生动、诙谐,还带有一点夸张,这种与普通话的不同形成了东北方言独有的特色,使之较普通话更为生动、活泼、形象、贴切、极具亲和

       力,语义表达更为精当凝练。并且其中一些 方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使用时,其表达的含义更为深远。东北方言中已有部分词汇作为一般的词汇进入普通话,但仍有很多词汇只流传于东北口语之中,而正是这些词语在东北方言中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进而深刻影响着关东人民的生活、文化、艺术、宗教信仰、风俗等诸多方面。透过东北方言,可以看出东北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基础、人文

       历史、文化背景、民族构成等对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它是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共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本文通过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探讨关东文化中历史、自然和人文因素对东北方言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着重说明的东北方言的构词及使用特点,并

       详细解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东北喜剧电影电视剧及小品中的语言特点以及如今火遍大江南北的东北二人转的艺术特色。

       6.期刊论文 李英姿 东北方言研究综述-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22,”"(10)近年来,学界对东北方言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本文从概貌、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角度对东北方言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认为东北方言 的研究目前还有很多不足.由于东北方言的研究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所以我们应该加以重视.7.期刊论文 杨丽娜.YANG Li-na 从社会文化看东北方言的来源与发展-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7(3)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与社会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从社会文化角度对东北方言词汇的来源和发展进行分析,探讨社会文化和东北方言的 关系,能增加我们对东北方言文化的认识.8.期刊论文 曹凤霞.CAO Feng-xia 建国后五十多年来东北方言研究述评-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5(6)本文全面系统地评述了五十多年来东北方言研究的进展情况.认为五十年来东北方言研究经历了建国后到七十年代末期的起步阶段、八十年代的初级

       阶段、九十年代至今的提升阶段,体现出研究范围较广、研究内容较全面、研究方法不断提升、研究角度多样化、研究成果颇多等特点,为汉语史的研究

       提供了一定的佐证.但目前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如何将研究内容引向纵深的问题,如何将语言研究的理论贯穿于东北方言研究中的问题.9.期刊论文 盛丽春.韩梅 东北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5(6)东北方言具有简洁生动、粗犷豪放、幽默诙谐等特点.这种体系开放、丰富多彩的语言与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基础、人文历史、文 化背景、民族构成等有着密切的关

       系.探讨东北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有助于我们们进一步了解地域文化对方言的影响,为更好地研究东北方言开拓一个

       视角.10.期刊论文 龚北芳.GONG Bei-fang 东北方言在地域文化中的价值-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6(2)东北文化是具有地域特色的一种文化类型.东北方言是地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东北文化的载体,没有东北方言就没有东北文化.它记录着东北

       习俗的方方面面,反射着乡风土俗的奇光异彩,同时也映射着东北地域的文化心态.东北方言通过东北文化品牌的运用又传播了东北地域文化.

第二篇:浅谈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范文

       辽宁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生毕业论文

       浅谈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所学专业 汉语言文学 入学 2022 学习地点(函授站)铁岭 学生姓名 刘春迪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22.9.25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目

       录

       中文摘要„„„„„„„„„„„„„„„„„„„„„„„„„„„„(1)英文摘要„„„„„„„„„„„„„„„„„„„„„„„„„„„„(1)前言„„„„„„„„„„„„„„„„„„„„„„„„„„„„„„(3)

       一、从声母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4)

       (一)平翘舌不分„„„„„„„„„„„„„„„„„„„„„„„„(4)

       (二)改换r声母„„„„„„„„„„„„„„„„„„„„„„„„(4)

       (三)多加声母 n„„„„„„„„„„„„„„„„„„„„„„„„(5)

       (四)个别字声母变换„„„„„„„„„„„„„„„„„„„„„„(5)

       二、从韵母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5)

       (一)以e代o的现象„„„„„„„„„„„„„„„„„„„„„„(6)

       (二)以iɑo代ûe的现象„„„„„„„„„„„„„„„„„„„„„(6)

       (三)多加鼻韵母n g 的现象„„„„„„„„„„„„„„„„„„„(6)

       (四)个别字韵母变换„„„„„„„„„„„„„„„„„„„„„„(7)

       三、从声调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8)

       (一)调值不到位„„„„„„„„„„„„„„„„„„„„„„„„(8)

       (二)字调不一致„„„„„„„„„„„„„„„„„„„„„„„„(8)参考文献„„„„„„„„„„„„„„„„„„„„„„„„„„„(10)致谢„„„„„„„„„„„„„„„„„„„„„„„„„„„„„(11)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摘要:

       东北方言隶属官话方言的分支,地域上的接壤使得东北人的说话腔调接近现代汉语普通话,其他方言区的人大体上能够听明白,这就为近些年来东北方言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提供了客观上的必要条件。同时,东北方言又不受普通话的“局限”,有其自己的语音特点,平直中有波澜,说话时尽显诙谐、幽默,加上赵本山等表演艺术家通过东北二人转、小品等艺术形式,将东北方言带上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形成了一场“东北方言热”。本文试通过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对比中,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主要方面做出细致分析,着重分析了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并指出东北方言和现代汉语普通话之间对立统一关系。说明东北方言虽然在近年来很有“市场”,但是它永远不可能取代普通话——汉民族共同语的地位。

       关键词 :普通话 东北方言 语音特点

       Abstract: The dialect of the offshoots of ancestral could on the border areas of northeast china who spoke mandarin, with modern chinese dialect other the general can understand it, in recent years the Northeast of dialect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o spread on the objective conditions.At the same time, the dialect, not putonghua “limited”, has its own voice, straight in the u.k., to his wit and humor, and Zhao benshan, Gao xiumin, waiting for the performing artist Fan wei by the Northeast Errenzhuan, plays and movies for the work of art creation, the dialect with a new art and formed a “the Northeast dialect Hot”.To existing information by reading and in the vernacular of searching self-analysis, the trial with modern chinese mandarin contrast, from initial and final, the tone of the three main ways to make a detailed analysis,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alect speech and the northeast of modern chinese mandarin help.pertain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ty of opposites dialect although in recent years is a “market”, but it can never replace mandarin.The han nationality specific position.Keywords: Mandarin The Northeast dialect Phonological features 引言: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如果对当今中国的方言剧作一番比较,毫无疑问,东北二人转首当其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它为蓝本的艺术形式无论小品还是影视作品,都将东北方言带上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近年来,在央视播出的方言电视剧中,大多数是东北方言剧,而能够每年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舞台的方言小品,也非东北方言莫属。东北方言剧的走红并非是偶然的。一大批走南闯北的东北艺人为东北方言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赵本山、高秀敏、范伟为代表的东北小品明星,又将东北方言搬上了影视屏幕,《刘老根》、《马大帅》都成为眼下数亿观众津津乐道的影视大餐,全中国也由此掀起了一场“东北方言热”。虽然其中也不乏一些低俗的东北方言歌曲和据此改编的flash动画,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些都为对东北方言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东北方言热”使我对我们东北人的共同语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通过我对现有资料的阅读、以及对东北方言的自我剖析,我发现东北方言的语法系统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法系统差别不大,东北方言的词汇更是丰富多彩,不能穷举。因此,在这里我通过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着重分析了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语共同语。这里所说的“北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方话”是狭义上的北方话,即华北方言。华北方言是北方方言次方言区。其中东北方言又是华北方言的六个土语群之一。可见,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与现行普通话的语音特点十分接近有着深刻的地域优越性,这也着实令我们东北人兴奋激动了一阵子,更成为南下打工的东北人的“一技之长”。

       东北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从语音体系上讲,就是普通话不过不够标准。其差别虽然细微,但也是成系统的,无论是语音上还是语感上,都有一定的特点。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突出表现在声、韵、调方面,尤以声母最为严重,其次是声调,韵母问题较小些。大多数的差别富有规律性易于掌握,个别的差异是因东北人的长期使用而固定下来的,没有一般的规律可以遵循,只能死记硬背。

       一、从声母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一)平翘舌不分

       这里所指的是z—zh c—ch s—sh 三组有对应关系的舌尖前音,又称平舌音。Zhchsh都是舌尖后音,又称翘舌音。在东北方言中,平舌音和翘舌音都有,只是在使用上与普通话体系不相一致。普通话中的翘舌音比较多,而东北方言中则是平舌音比较多。东北方言把普通话的绝大部分翘舌音都发成平舌音,又把普通话的平舌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音都发成翘舌音。概括地看,就是表现为二者混用。在普通话中,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是很严格的。东北方言将其混用,能造成很多歧义,容易引起语音混乱,出现交际障碍,如:市长——司长、诗人——私人、主力——阻力、终止——宗旨等。

       (二)改换r声母

       在东北方言中,有些地方的语音系统中几乎没有翘舌音声母r,普通话中的r声母音节分别被nl和y(零声母)声母取代了。n取代r只涉及一个字“扔(rýnɡ)”,l取代r的音节也不多,大都部分是r声母音节被y(零声母)音节取代的。东北方言区部分地方这种改换普通话r声母的现象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一般来说改换成n、l或y(零声母)这几个声母与韵母有关:普通话r与u、ui等韵母构成的音节,东北方言将r换成l,例如,儒生(rú)东北方言读儒生(lú)、花蕊(rǔi)东北方言读花蕊(lǔi);r与其它韵母构成的音节,r都被改换成y,例如,吵嚷(rǎnɡ)东北方言读吵嚷(yǎnɡ)、闷热(râ)东北方言读闷热(yâ)、肥肉(rîu)东北方言读肥肉(yîu);当y遇到不能与之相拼和的韵母时,韵母则发生变化,例如,人民(rãn)东北方言读人民(yín)。东北方言区没有r声母音节的地方虽然不多,但影响却很大,有些有r声母音节的地方也常常出现将r声母改换的问题。成系统的改换还比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较容易纠正,个别音节的偶尔改换则就不容纠正了。

       (三)多加声母n

       在普通话语音系统中,绝大部分韵母是可以自成音节的,不用声母,所以称为零声母音节。只有-i(前)、-i(后)、onɡ、enɡ等4个韵母不能构成零声母音节。在东北方言区,有些地方零声母音节要少一些。普通话中的e、ɑi、ɑo、ou、ɑn、en、anɡ等7个开口称零声母音节,常常被加上个声母n,变成了n声母音节。例如,恶人(â)东北方言多读成恶人(nâ)、癌症(ái)东北方言易读成癌症(nái)、棉袄(ǎo)东北方言中读棉袄(nǎo)、昂扬(ánɡ)东北方言读昂扬(nánɡ)等等,就连“俺(ǎn)”这个原产自东北方言的口语词也被东北人读成了nǎn。这类语音现象具有典型性。

       (四)个别字声母变换

       在东北方言中,有些音节的声母发音与普通话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不是表现在一个音节对应的所有字上,而是反映在该音节所属的个别字上,有些甚至是个别字的个别词上。这类字往往都是一些常用字。东北方言对个别字声母的改换一方面是不成系统,另一方面是不严格对应,但也不是杂乱无章的。有些是将不送气声母发成送气声母,例如,同胞(büo)东北方言读同胞(püo);或将送气声母发成不送气声母,例如,扒手(pá)东北方言读扒手(bü);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也有些是将擦音声母发成塞擦音声母,例如,机械(xiâ)东北方言读机械(jiâ);或将塞擦音声母发成塞音声母,例如,刹那(chà)东北方言读刹那(shà);或将塞擦音声母发成塞音声母,例如,解扣儿(jiþ)东北方言读成解扣儿(ɡǎi);还有些是将塞音声母发成塞擦音声母,例如,来客了(kâ)东北方言读来客了(qiþ)。这类个别字声母改换问题,在东北方言区普遍存在,只是各地方所涉及的字的多少有些不同。

       二、从韵母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在普通话音节的声、韵、调三大要素中,东北方言在韵母上同普通话比较产生的差异最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以e代o;二是iɑo代ûe;三是多加鼻辅音nɡ;四是个别韵母变换。

       (一)以e代o的现象

       在普通话中,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直接与圆唇音的单韵母o相拼,不与扁唇的单韵母e相拼。而东北方言恰恰不是这样的,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都只和e相拼,不和o相拼。东北人不习惯发圆唇音,甚至是把o给取消了,是东北方言语音特点中一个很普遍的特点。这种以e代o的现象是成系统出现的,而且是很显著的。

       东北方言中没有bo、po、mo、fo音节,有的是be、pe、me、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fe音节,例如,胳膊(bo)东北方言读胳膊(be)、衣服破了(pî)东北方言说成衣服破了(pâ)、抚摩(mï)东北方言读抚摩(mý)、乐山大佛(fï)东北方言读乐山大佛(fã)。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指出的是普通话双唇音声母m可以和e相拼,就是在“什么”的“么”音节中可以与e相拼,构成轻音的me,而且这个音节只有这一个字。

       (二)以iɑo代ûe的现象

       东北方言区部分地方的语言系统中,少有或没有ûe韵母音节,而是用iɑo韵母音节代替。由于普通话的普及使得这一特点在现在看来已经不是很突出了,只有一部分老年人体现的严重一些。就像我们在家里经常会听到隔辈人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xuã)”,但是他们说出来的往往是“好好学习(xiáo)”,“学”这个字是最能体现出以iɑo代ûe的这一特点的,此外常用的还有雀跃(yuâ)东北方言一读成雀跃(yào)、疟疾(nûâ)东北方言读疟疾(niào)、忽略(lûâ)东北方言读忽略(liào)等等。由于普通话中ûe韵母的音节本来就不多,加之普通话教育的开展东北方言的这一发音特点会逐渐消失的。

       (三)多加鼻韵母nɡ的现象

       普通话中有一部分零声母音节,其中齐齿呼、合口呼和撮口呼音节规定了用y、w隔音的办法,而开口呼音节在发音时没有明显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的辅音特性的起始方式,东北方言区部分地方习惯在这类音节前面增加一个明显的鼻辅音来起始。在东北方言区,除一部分人习惯在开口呼音节前加一个前鼻辅音n外,还有一部分人喜欢在这一类音节前加一个后鼻辅音nɡ。这一特点很难通过一个词或是一个短语做例子来解释,它是东北人在平时说话中时不时表现出来的,甚至在这句中有所体现,在别的语句中就不明显了。

       (四)个别字韵母变换

       在东北方言中,有些音节的韵母发音与普通话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不是表现在一个音节对应的所有字上,而是反映在该音节所属的个别字上,有些甚至是个别字的个别词上,而不是反映在该音节的所有字上。东北方言相对于普通话在韵母方面的变换是有规律的,也有一部分是没有什么规律的。

       以ɑo带ou。东北方言中,双唇音和唇齿音声母b、p、m、f不与圆唇单韵母o相拼,由此,以o做韵腹的复韵母ou与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相拼也为东北人所不习惯。于是,普通话中ou韵母与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构成的音节在吉林话中就变成了ɑo韵母与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构成的音节。例如:剖(pōu)东北方言读成püo;谋(mïu)东北方言读成máo;否(fǒu)东北方言读成fǎo。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丢掉韵头和改换韵头。普通话韵母可细分为韵头、韵腹和韵尾三部分。有的韵母三部分俱全,有的韵母只有其中的一部分。韵头是介于声母和韵母的主要元音(韵腹)之间的部分,所以又叫做介音。在普通话音节中可以用来充当韵头的有i、u、û三个高元音。韵头的发音虽然较短促,但并不模糊,不是能忽略和改换的。而东北方言中,有些音节恰恰是把普通话音节的韵头丢掉或改换了。这种情况在东北方言区并不普遍存在,但却比较典型。例如:温暖(nuǎn)东北方言丢掉了韵头读温暖(nǎn);产卵(luǎn)东北方言丢掉了韵头读产卵(lǎn);挑衅(xìn)东北方言中改换韵头i为û,读为挑衅(xùn)。

       其他类型的韵母变换。还有一些字的韵母对于普通话韵母发生变换,但并没有什么规律可言,是由于长时间的习惯性使用而固定下来的,甚至有的字词是随意而言的。例如,剥皮(büo)东北方言读剥皮(bý);胳臂(bei)东北方言读胳臂(bo);厉害(lì)东北方言读厉害(liâ);塑料(sù)东北方言读塑料(suî);干啥(ɡànshá)东北方言读干啥(ɡàhá),等等。以上这些字词的改读从普通话读音的角度来看就是错读,但在东北方言口语的实际应用中是广泛被人民大众所使用的,这是经过历史的沿袭而日渐稳定下来的方言读法。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三、从声调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我们说话时,音节总是有些或升或降或平或曲的变化,这种贯穿整个音节的高低升降变化就是声调。声调是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音节它可以没有声母、韵头和韵尾,却不能没有声调和韵腹。声调也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东北方言的声调和普通话音节的声调作用相同,调值系统也相同,其差别主要表现在调类的调值不尽相同和一部分字的调类不同。

       (一)调值不到位

       与普通话相比,东北方言说出来显得平淡、含混,不够响亮、清晰,听起来缺乏起伏变化,不富抑扬顿挫。这种情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调值不到位造成的。

       东北方言声调调值的基本形状与普通话声调相同,但每类声调的起止点却不同。普通话的阴平是高而平的“55”调值,东北方言的阴平调值一般只相当于“44”度;普通话的阳平是高升的“35”调值,东北方言的阳平调值一般只相当于“24”度;普通话的上声是低降升的“214”调值,东北方言的上声调值一般只相当于“213”度;普通话的去声是全降的“51”调值,东北方言的去声调值一般只相当于“42”度。总体看来,东北人说话有点高低、升降、长短不分明。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二)字调不一致

       东北方言与现代汉语普通话除了在调值上存在差异,有一部分字的“调”也不一样,这就不仅是调值不足或太过的差别了,而是一种声调的改读:普通话是阴平,东北方言是阳平。例如,剽窃(piüo)东北方言读成剽窃(piáo);普通话是阴平,东北方言是上声。例如,泼辣(pō)东北方言读成泼辣(pþ);普通话是阴平,东北方言是去声。例如,氛围(fýn)东北方言读成氛围(fân);普通话是阳平,东北方言是阴平。例如,猫腰(máo)东北方言读成猫腰(müo);普通话是阳平,东北方言是上声。例如,符合(fú)东北方言读成符合(fǔ);普通话是阳平,东北方言是去声。例如,愉快(yú)东北方言读成愉快(yù);普通话是上声,东北方言是阴平。例如,悄然(qiǎo)东北方言读成悄然(qiüo);普通话是上声,东北方言是阳平。例如,请贴(tiþ)东北方言读成请贴(tiý);普通话是上声,东北方言是去声。例如,可恶(kþ)东北方言读成可恶(kã);普通话是去声,东北方言是阴平。例如,卑鄙(bǐ)东北方言读成卑鄙(bì);普通话是去声,东北方言是阳平。例如,瞭望(liào)东北方言读成瞭望(liáo);普通话是去声,东北方言是上声。例如,开辟(pì)东北方言读成开辟(pǐ)。

       狭义上的方言就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所以,东北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方言的以上语音特点又与中国人性格的地区差异有关,性格差异无非源于地区的人文差异和自然差异。人文方面,东北曾是满人等少数民族崛起的地方,少数民族的粗犷豪放影响了这里的人民,他们继承了东北土著居民粗放的血统。自然方面,这里是中国最北的地域,冬季蒙古西伯利亚冷空气在这里横冲直撞,气候恶劣,东北人坐在火炕上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暴躁、干脆、粗放的语言也不足怪了。东北方言不讲平仄,语调中缺少抑扬顿挫,起伏变化不大,这也与东北人不拘小节、淡然处世的性格有关。

       中国自古就是泱泱大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进入封建社会后,经济上、政治上都不能保持统一的局面,这就在地域上形成分化,各地区使用的本来相同的语言,共同点不断减少,不同点不断增加,于是共同语就在各个地区形成了变体,出现了方言。汉语方言形成以后,社会仍然处于不充分统一的状态中,方言就一方面保持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又服从汉语共同语的发展趋势,东北方言也是遵循着这样的一个规律发展着。汉语方言的划分是根据语音上的几个重要的特点进行的,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的“次方言”。尽管这些年来东北方言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很广,影响也很大,甚至有很多吴、粤、湘、赣、闽方言区的人也有意识地学习东北方言、说东北方言,甚至把学说东北方言当成是一种时尚,但是,这场“东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北方言热”是媒体宣传、演员演绎、人们喜爱的结果,而不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造成的语言统一。本文之前大篇幅阐述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就是要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形成比较,揭示两者语言上的显著差异,来说明东北方言虽然在近年来很有“市场”,但是它永远不可能取代普通话——汉民族共同语的地位。一方面,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普通话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这与北京自古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密不可分的,而东北一直是中国比较落后的地区;另一方面,解放后,党和政府为适应全国的空前统一大力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向统一方向发展,而东北方言只是在艺术家们的创作下得到的短暂繁荣。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方言是不能用人为的力量消灭的,它只能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逐步缩小自己的作用,最后趋向消亡。研究方言,找出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不但对推广普通话有重要意义,而且为研究汉语言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参考文献:

       [1]詹伯慧《现代汉语方言》,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1年3月。[2]詹伯慧《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1年10月。

       [3]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2年8月。[4]黄伯萧、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7月。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致 谢

       历时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张文英老师,她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地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另外,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第三篇:浅谈东北方言

       浅谈东北方言

       摘要: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中的一种,其简洁、生动、形象、昂扬、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吻合。它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多元性文化现象。东北方言具有多元性,研究东北方言的形成,有助于我们了解东北方言中蕴含着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我将要从东北方言的形成,优点,特点,及其现在的传播的现状及形式这四方面来谈一谈这个贴近我个人生活的东北方言。

       关键词:东北方言的形成、特点、传播现状及形式、东北方言的优点

       正文:东北地区位于山海关以北,包含黑、吉、辽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东北方言口语词汇不仅为数不少,而且其中很多词汇基调健康,内涵丰富,极具个性,往往为普通话词汇和其他方言口语词汇所难以代替。东北方言体系开放、粗犷豪放、幽默诙谐、形象生动、富有哲理的特点,在中国大地上有口皆碑。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柏默说:“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他们可以协助和启发。” 这说明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它们既相互依存,又有着各自内部的发展规律而独立存在。作为一个东北人,我为家乡的方言感到自豪,它渗透出东北人的人生哲理——热情、奔放,对生活始终充满期待,对未来永远怀有向往。我也怀着一颗热爱的心来介绍我每天说的语言。

       最近在网上流行这样那个一段对话问题,一人问:“那本书没了没。”“没没。”“到底没没没?”“我说没没就没没,没了就没了,墨迹呢。”最后问那本书到底是没了还是没没。看到这段话,我忍俊不禁,我想把这份快乐传递,就急着和宿舍人说,没想到,他们反应的尽是茫然,我才发现,她们没懂,这是东北方言。不是东北人一般是不懂的,这就是地域的差异吧。由于我从小就在东北方言的语境中成长,对东北方言,我喜欢去了解和研究这种诙谐,豪放的语言。

       第一,东北方言的形成。可以这样说,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的融合。

       1、语言分化成方言的原因很多,但总的来看,地域的变异是形成方言的根本原因。从地域的民族构成来看,东北是一个汉、满、蒙、回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多民族间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东北地区独具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并保留下无数反映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如,东北方言中的“哈喇”(肉和油变质)、“喇忽”(遇事疏忽)为满语,松花(白色)江为女真语;吉林为满语,是“吉林乌拉” “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的简称,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卡伦(边防哨卡)湖为锡伯语等等。

       2.东北方言中的外来语吸收现象东北方言中不仅融入了众多的满族等少数民族词汇,还融入了俄语等外国语。如称下小上大的水桶为“畏大罗”、称面包为“列巴”(俄语)等。

       3.东北方言中的正字误读现象。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的,尤其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清朝时大批流放人员来到东北,都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语言和文化。但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为方言。如东北人常说的“母们”(我们)、“那嘎哒”(那个地方)、农村称呼老夫妇为“老姑姆俩”(老公母俩)、“干哈”(干啥)、“稀罕”(喜欢)都是误读而形成的。

       4.东北方言中的一字多义现象。一字多义也是东北方言的一种形成方式。如“贼”,在普通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则有“非常”和“特别”的意思。“贼好”不是说小偷好,而是“非常好”意思。“贼漂亮”不是说小偷漂亮,而是“特别漂亮”的意思。“犊子”在东北方言里是贬义,近于“混蛋”的意思。但是语言环境不同意思也有不同。如“扯犊子”不是扯混蛋,而是闲扯、不干正经事儿的意思。

       5.东北方言中的有待考查现象。

       有一些东北方言很难找到它的出处和来历,外地人很难理解,但是东北人熟悉、认同、运用它。比如“埋汰”(脏)、“整个浪儿”(全部)等。东北方言与其它方言一样,其形成不是单

       一、孤立的,所以我们有必要顺着东北方言这条藤,挖掘蕴含着的丰富的东北文化现象。东北方言还有的来自正字的误读。由于传输手段受限,加之东北口音影响,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成为东北方言的一部分。如“干哈”是“干啥”的误读;“稀罕”是“喜欢”的误读;“lèn”是“嫩”的误读;“得瑟”是“抖擞”的误读等等。这些误读在为东北方言增加了趣味性的同时,也传承了东北“黑土文化”,为东三省乡土文化的发展,做出 了巨大贡献。

       第二,东北方言的特点。语音上,不分平卷舌是东北话的一大显著特点。比如经典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的一句台词:今天的你我能否重(cóng)复昨天的故事(sì),我这(zè)张(zāng)旧船(cuán)票还能否登上你的破船(cuán)。宋丹丹作为一名北京人,以其过人的表演功力将这段话的“东北味”演绎得淋漓尽致。此外,这个特点在许多其他影视作品和小品中亦有所体现,它为这些文艺作品增加了不少亮色。在以元音“a”开头的词组前加“n”,是东北方言的另一大特点。如,“安排(”nān pái)、恩爱(ēn ài)等等。近些年来,由于普通话在东北地区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普及程度不断加深,这一特点已经很难显现,尤其在青年群体中,很少有人再使用具有此特点的东北方言。在东北方言中,一些发阳平音的字往往读成上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国”、“福”、“职”、“蠕”等。除此之外,东北方言中变“üe”音为“iao”音的情况也十分常见,如“乐”、“学”等。以上这些特点使得东北方言更加风趣诙谐,读起来虽有些“土气”,却十分亲切。东北方言从发音上体现出了东北人憨直豪放的性格和无畏的个性。

       构词上,东北方言特别常用叠词表程度,除了前文说到的“杠杠的”“嗷嗷”,还有“磴磴”(形容结实)、“呼呼”(形容迅疾)、“咔咔”(形容灵敏)等等,这些副词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动作或状态的程度之深,同时又体现出东北人直爽奔放的内心世界。

       词语运用上,东北方言更是生动形象,贴近生活。例如,东北方言中,人们把没精打采的人成为“瘪茄子”,这是由茄子被霜打或日晒而呈现出来的蔫状所引申的;再如,“香饽饽”原指一种好吃的面食,却常被用来形容人气高的人或事物;又如,“铁”是牢固坚硬的金属,因此东北方言中常用“铁子”来形容与自己关系亲密、牢不可破的人…… 东北方言灵活的词语运用,像是为东北人的生活注入一针兴奋剂,让东北人如此有激情地面对

       三、东北方言的发展和影响东北方言本身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语言根基,也是一种情结,是一种社会需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第三,东北方言的传播现状及形式。

       近些年来,东北方言通过影视作品,相声小品,二人转等形式突破地域局限,逐步走向全国,说明东北方言有很强的感染力。小品演员赵本山就是在媒体传播东北方言的领军人物。1990年赵本山小品登上央视春晚,紧接着黄宏和宋丹丹的《超生游击队》与观众见面,东北方言通过春晚成为各方言中最让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小品《卖拐》获得2022年“我最喜欢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小品类一等奖。接着,东北方言剧《刘老根》在央视一套播出,立刻奠定了东北方言剧的万人迷身份。“忽悠”之后,全国一片“咋整”声。从乡村爱情到不差钱,从忽悠到急眼„„这些作品和语言体现着浓厚的东北文化底蕴,通过方言表现人物形象,给人以全新的感觉:东北人感到熟悉亲切,北方人感到新鲜有趣。南方人也能看得懂听得懂,在文艺百花园中又多了一朵奇葩,也为民族语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融合、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壮大了我国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声势和影响,弘扬了地域特色,促进了文化交流东北方言本身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语言根基,也是一种情结。是一种社会需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为此,展望东北农村题材小品剧和电视剧的健康发展之路,必须持之以恒地走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与时俱进,紧扣时代的脉搏,更密切地关注现实,更深刻地反映生活,在这一原则下,继承优秀传统地域文化,恰当融入东北特有的诙谐、风趣、幽默元素,这样才能多出精品,进而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回报。

       然而,东北话之所以能快速推广到全国不仅因为东北方言小品影视的精彩,东北方言自身也有很多明显的优势。

       首先,东北话最接近普通话,其中黑龙江、吉林一带大多数东北人说的 甚至比老北京的方言味道还少,这是一种很大的优势。正因为东北话相对标准,读音咬的较为真切,所以运用各种拼音手法都得心应手。在这个信息时代,这是个很多大的优势。

       其次,东北方言许多俗语隐含着高度的人生智慧,并且寓意积极、劝人向善。例如“吃人家最短,那人家手软。”也是告诫人们不可贪图一时便宜这些来自生活得词汇虽然没什么大道理,但富于哲理,耐人寻味,使俗语也成了一本学不完的教科书。

       当然,现如今,普及普通话的政策对东北方言正在影响,许多有有特征的东北方言也消失了,只凭口耳相传的东北方言也应该得到整理和保护。寻找另一种方法来传承和发展这种民间的方言!

       著名学者钱玄同曾说:“方言的本身,是一种独立的语言,方言文学的本身,是一种独立的文学,它们自己发达,它们永远存在。”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域文化。方言是与特定的地域和地域历史、文化相联系的,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的结晶。汉语方言承载着中国多元地域文化,方言背后,蕴含着这种文化多样性的精髓。胡适在《海上花列传序》中说:“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胡适认为方言土语是最自然的文学语言。一方地域的语言文化是自己一方水土独自创造的,是对人类文化多元化的具体体现。东北方言正以它独特、诙谐的语言特征强力的感染着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的中华文化!我们祈愿东北方言和文化能以其独有的魅力创出精品,继续为丰富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添砖加瓦,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让民族语言、文化之魂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邵则遂,刘宝俊 《大学生语言学论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2月

       马思周、姜光辉 《东北方言词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罗常培 《语言与文化》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年

       韩耀旗、林乾 《清代满族风情》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

       金启孮 《满族的历史与生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金芳 《解读东北喜剧小品》

       中国喜剧网,2022年5月

       张婧、陈坤 《东北文艺现象透视》

       艺术百家 2022年

第四篇:东北方言

       自从赵本山、高秀敏、宋丹丹、潘长江等一大批腕级的小品明星在舞台上讲东北话发挥的淋漓尽致后,东北话一下子火了起来,并且迅速风靡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人们茶余饭后一听到土掉渣儿的东北话,就像他乡遇故知,心里暖和得不得了。当然,还有人像学京剧唱腔似的,拿腔拿调地模仿几句东北话。令在场的听众笑疼了肚子,还差点笑丢了大牙!由此可见,纯属东北土特产的东北方言,因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原滋原味,而倍受人们的喜爱与青睐。

       其实,东北话并非经过小品明星搬到舞台上才热才火的。就像广东的粤语福建的闽南话一样由来已久,那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真实记录,那是当地人民相互交流代代相传的民间口语演变流程的一种结晶。如果你有机会到东北三省,也就是东北人所谓的关外,你不论是置身在辽阔的东北大平原,还是苍茫的白山黑水之间,亦是浪花叠涌的松花江畔,或是松涛阵阵的小兴安岭密林丛中,你的身心无时不刻不被温暖的东北话所簇拥。纵使你隆冬腊月到哈尔滨旅游赏雪或滑雪,只要你听到东北话,就会浑身舒坦,寒意顿消。这或许就是东北话神奇的魅力所在。

       可以这么说,土生土长的东北人,个个都是天然浑成的语言专家和幽默大师。特别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将东北话运用得滚瓜烂熟,炉火纯青。他们的表达能力并不比赵本山等大腕们逊色,甚至还胜一筹。听说赵本山为了把小品演得像模像样,有声有色,还在乡下蹲了几个月拜老农为师呢!如此说来,赵之所以把东北话讲得如此熨帖和到位,除了他是地道的东北人外,还沾了乡下老农的光!那么,东北话有哪些特色呢?除了幽默、滑稽、泼辣和豪爽外,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热。而语言的热和气候的冷恰好形成显明的对比。众所周知,东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半年以上都是寒冷的冬季,繁衍生息在如此严寒和恶劣的环境中,使东北人有了较为独特的表达方式;而这种方式,恰好体现了东北人善良厚道的本性。正像东北人形象的比喻那样:天儿贼冷贼的,不唠几句暖心窝子的话,恐怕舌头都冻僵了!这可不是简单的一句好话三冬暖,半句冷言七月寒,东北话是天人合一的结果,也是东北人长期生存在严酷而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磨砺而成的,所以东北话火起来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那是植根东北黑土地溶入东北百姓血脉深处的金子一般的语言。它一经发掘,无须刻意雕饰,就会迸发出无限的光彩。

       东北人生性耿直豪爽,热情好客。关外的人说东北人说话很冲,有点逗哏,此言不虚,东北人说话喜欢直来直去,不喜欢拐弯抹角,藏着掖着,那样太累。一根肠子通到底的东北人,喜欢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而这种表述是诗意和独特的。譬如,东北人管男人不叫男人,叫老爷们;管女人不叫女人,叫老娘们;为体现彼此的亲密关系,不叫朋友,叫哥们或姐们;当然这些还算浅显易懂,还有你丈二先生摸不着头脑的东北话呢!你如听外语一般,纵使你想破脑袋也不知所云。比如,东北人待客时,冷不丁冒出一句使劲呛,别外道!这个呛就是吃的意思!比如你到借壁子拿瓶酒来!这个借壁子就是邻居的意思;再比如你到哪儿嘠达?这嘎达就是去哪里的意思,听明白了吧!东北话是不是真的有点意思?不过,只要和东北人相处十天半个月,那点土语肯定是难不住你的。

       寒冷而严酷的环境造就了别具一格的东北方言,也滋生了东北人懒惰的习性。因猫冬半年之久,东北人几乎足不出户,在家窝着,无事可做,只好盘腿打坐在热坑上耍嘴皮子了。因此东北人又有言过其实喜欢吹牛的毛病。说到这儿就此打住,咱是东北人,可不能给东北人脸上抹黑哟!最后讲一句废话:东北话就像一瓶刚刚启封的陈年老酒,细细品味你会唇齿留香。

第五篇:东北方言

       东北方言的渊源

       东北方言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东北文化的载体。东北方言与关东文化的关系极其密切;东北方言与当地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互相融合;同时,俄、日、韩等周边国家语言 文化也对东北方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北方言随着自身的发展,也对东北

       东北方言与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人文历史、文化背景、民族构成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简洁、生动、形象、高昂,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中的一种.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吻合。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多元性文化现象。东北方言具有多元性,研究东北方言的形成,有助于我解东北方言中蕴含着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语言里最鲜 活的成分蕴涵在方言当中,方言是多元化 地域文化的承载者。比如四川方言与巴蜀 文化,闽方言与福建文化等。东北方言属于 我国的北方方言。主要包括黑龙江全省、吉 林全省、辽宁省大部分地区,还有内蒙古自 治区东部10个市县旗,共172个市县旗。透 过东北方言的词汇,可以看出东北的地理 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基础、人文历史、文化 背景、民族构成等对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它 是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共同形成的一 种独特的文化现象。1 关东文化与东北方言词汇

       “关东”是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 为它们位于山海关以东,所以称为关东。山 东从清代起就有了“闯关东”一词,它是人 们对移民东北这一现象的俗称。17世纪以 后,山东等地的农村人口大幅增加,为摆脱 当地高度集中的土地占有状况,贫苦农民 背乡离井,远赴东北寻求土地,觅食谋生。此种移民史称“流民”。流民现象一直持续 到民国时期,这就是所谓的“闯关东”。迁入东三省的除了山东人,还有河北 人。山东人多由海路迁入,河北人多由陆路 迁入。因此,现在东北土著居民的先祖大多 属于山东等省份——黄河下游地区。所以整 个东北文化其实就是山东、河北汉文化的 一个变型。东北人的豪放、粗鲁、热情、暴 躁、率直很大程度上都与此有联系。受人口迁徙因素的影响,大量的东北

       方言口语来自华北一带(主要是京、津、冀、鲁)。如:糊涂——河北方言,意为玉米粥。例 句:今天中午喝糊涂粥。

       骨堆儿——河北方言,意为放在一起。例句:把书都放骨堆儿。

       长虫——河北方言,意为蛇。例句:我刚 才看见一个长虫,真吓人。

       发蔫、蔫吧——河北方言,意为不精神。例句:你感冒了?咋这么蔫吧呢? 背旮旯—— 河北方言,意为阴凉的地方。例句:太阳太晒了,找个背旮旯的地方呆会。晌获——河北方言,意为中午。多暂——山东方言,意为什么时候。例 句:这是多暂的事啊?

       小小子——山东方言,意为小男孩。客(qiě)——山东方言,意为客人。例句: 你家里来客了?

       家巧——山东方言,意为麻雀。刺挠——山东方言,意为痒,身体发痒。例句:我胳膊被蚊子叮了,可刺挠了。各应——山东方言,意为讨厌,见到某 种人、事、物感到心情不快。例句:你咋那么 各应人呢?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东北的汉族人口, 多是从中原各省迁徙而至。这些汉族流民 的移入,大大促进了民族的融合。这种融 合,使东北的各少数民族逐步放弃了自己 的语言改说汉语。而那些至今保存在东北 方言词汇系统里的民族语言,则是东北方 言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词汇 见证了东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见证了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2 少数民族文化对东北方言的影响 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世

       代生活着满、蒙、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锡 伯、赫哲、朝鲜等少数民族,直到清兵入关 以后,才逐渐有大量的汉人涌入。随着东北 各民族间三百多年的互相融合,历史的熔 铸、自然的陶冶,逐渐形成了今天具有地域 特色的东北方言。东北方言虽然属于北方 方言的一种,但由于其语言底层还保存着 很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 从而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满族是东北的土著民族,其渊源可以 追溯到有文字可考的商周时代的肃慎。在 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满族不断地融入 周边诸多部族,最终成为东北地区人口数 量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的民族共同体。在满 汉两种语言的长期融合过程中,部分满语 也渗入了东北方言中,满族人在向汉族人 学习汉语的同时,也把自己的方言土语和 一些满文词句融合在汉语里。满语对东北 方言的影响,最集中体现在词汇方面。满语 中的许多词汇已进入东北方言中。如: 牡丹江——来源于满语“穆丹乌拉”,意 为弯曲的江。

       吉林——是满语“吉林乌拉”的简称,吉 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因在松花江畔 得名。

       笨笨拉拉——“拉拉”来源于满语,意为 末尾。

       公子哥——“哥”来自满语,意为少爷。喇忽——意为遇事疏忽。嘞嘞——意为说,动词。特勒——衣冠不整、邋里邋遢。东北方言除了吸收上述满语的民族语 言,还吸收了蒙语、达斡尔语、鄂伦春语、锡 伯语、赫哲语等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例如: 老嘎达——来源于蒙语,意为家中排行 最小的孩子。

       把式——来源于蒙语,指专门精通某种 技术的人。

       嫩江——“嫩”来源于蒙语,意为碧绿。齐齐哈尔—— 来源于达斡尔语,意为 “落雁”。

       鄂伦春——是本民族的自称,意为“山 岭上的人”,也有解释为“使用驯鹿的人”。加格达奇——是鄂伦春语的音译,意为 有樟子松的地方。

       大兴安岭——来源于锡伯语“夏恩阿林”, 意为白色山岭,口语急读音变为“兴安岭”。佳木斯——赫哲语,意为尸体。相传这 里为古代的墓地。

       松花江——来源于女真语“,松花”意为 白色。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一个载体。东北方 言不仅体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和文 化,也反映了汉民族的迁徙轨迹以及少数 民族与汉民族互相融合的历程。东北方言 中的风物词语、习俗词语、地理名词、口语 中的音译词不仅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 格的特色,也是东北多元民族文化的最好 见证。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晶

       多民族间 300 多年的互相融合,东北是一个汉、满、蒙、回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逐渐形成东北地区独具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并保管下无数反映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如,东北方言中的哈喇 ” 肉和油变质)喇忽 ” 遇事疏忽)为满语;松花(红色)江为女真语;吉林为满语,吉林乌拉 ” 吉林 ” 意为 “ 沿 ”,乌拉 ” 意为江)简称,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卡伦(边防哨卡)湖为锡伯语等等。东北方言中的外来语吸收现象

       东北方言中不仅融入了众多的满族等少数民族词汇,还融入了俄语等外国语。如,称下小上大的水桶为“畏大罗”、称面包为“列巴”(俄语)等。

       东北方言中的正字误读现象

       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的,尤其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清朝时大批流放人员来到东北,都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语言和文化。但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为方言。如,东北人常说的“母们”(我们)、“那嘎哒”(那个地方)、农村称呼老夫妇为“老姑姆俩”(老公母俩)、“干哈”(干啥)、“稀罕”(喜欢)都是误读而形成的。东北方言中的一字多义现象

       一字多义也是东北方言的一种形成方式。如 “贼”,在普通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则有“非常”和“特别”的意思。“犊子”在东北方言里是贬义词,近于“混蛋”的意思。但是语言环境不同意思也有不同。如“扯犊子”不是扯混蛋,而是闲扯、不干正经事儿的意思。东北方言中的有待考查现象

       有一些东北方言很难找到它的出处和来历,外地人很难理解,但是东北人熟悉、认同、运用它。比如,“埋汰”(脏)、“整个浪儿”(全部)等。

       东北方言与其它方言一样,其形成不是单

       一、孤立的,所以我们有必要

       [1]顺着东北方言这条藤,挖掘蕴含着的丰富的东北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