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安德烈的一封信 原文

        奉上这段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

       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

       成就感和尊严,会给你快乐

       这段话出自龙应台的文章《亲爱的安德烈》请参考

《龙应台经典语录一一给安德烈一封信节选》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 而是

        又开学了,让我们再读一遍龙应台写给儿子安德烈的一段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与别人比成绩,而是,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你的工作在你生活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

送给安德烈的一封信 最短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这是一本书,里面集结了 35封信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列》.txt大小:194.1K 已经过百度安全检测,放心下载点击下载下载量:3

我想着看龙应台写给安德烈的信件

        您好,这是龙应台写给安德烈的信件。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

       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

       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那天我问你,“你将来想做什么”,我注意到,你很不屑于回答我这个问题,所以跟我胡诌一通。

       是因为你们这个世代的人,对未来太自信,所以不屑与像我这一代人年轻时一样,讲究勤勤恳恳、如履薄冰,还是其实你们对于未来太没信心,所以假装出一种嘲讽和狂妄的姿态,来闪避我的追问?我几乎要相信,你是在假装潇洒了。

       今天的青年人对于未来,潇洒得起来吗?法国年轻人在街头呼喊 -的镜头让全世界都震惊了:这不是上世纪60年代的青年为浪漫的抽象的革命理想上街呐喊—戴着花环、抱着吉他唱歌,这是21世纪的青年为了自己的现实生计在烦恼,在挣扎。

       从我的21岁到你的21岁,人类的自杀率升高了60%。

       你刻意闪避我的问题,是因为21岁的你,还在读大学的你,也感受到现实的压力了吗

       从18岁开始失业的画家

       还记得我们在德国时遇见的那个画家—提摩吗?他从小爱画画,在气氛自由、不讲究竞争和排名的德国教育系统里,他一会儿学做外语翻译,一会儿学做锁匠,一会儿学做木工。

       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三年又过去了,现在,应该是多少年了?我也不记得,但是,当年他失业时只有18岁,今年他41岁了,仍旧失业,和母亲住在一起。

       没事的时候,他就坐在临街的窗口,画着长颈鹿。

       在他笔下,长颈鹿的脖子从巴士顶伸出来,穿过飞机场,走进一个正在放映电影的戏院…它睁着睫毛长长的大眼,盯着一个小孩骑三轮车。

       因为没有工作,所以他没能结婚,自然也没有小孩。

       事实上,他一直过着小孩的生活。

       可是,他的母亲已经快80岁了。

       我担不担心你将来变成提摩?老实说,是的,我也担心。

       把你当“别人”并不容易

       我记得我们那晚在阳台上的谈话。

       你说:“妈,你要清楚接受一个事实,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

       你坐在阳台的椅子里,背对着大海,手里点着一支烟。

       那是清晨3点。

       朋友若看见你在我面前点烟,一定会用一种不可置信的眼光望向我,“他怎么能在母亲面前抽烟?你又怎能容许儿子在你面前抽烟

       我认真地想过这问题。

       我不喜欢人家抽烟,因为我不喜欢烟的气味,更不喜欢我的儿子抽烟,因为抽烟可能给他带来致命的肺癌。

       可是,我的儿子已经21岁了,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成人。

       是成人,就得为他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为他自己的错误承担后果。

       一旦接受了这个逻辑,他决定抽烟,我要如何“不准许”呢?我有什么权力或权威来约束他呢?我看着你点烟,翘起腿,抽烟,吐出一团青雾,恨不得把烟从你嘴里拔出来,丢向大海。

       可是我在心里对自己说,“请记住,你面前坐着一个成人,你得对他像对待天下所有其他成人一样。

       你不会把你朋友或一个陌生人嘴里的烟拔走,因此,你就不能把眼前这个人嘴里的烟拔走。

       他早已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个‘别人’。

       青年的成长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

       但是,要抱着你、护着你长大的母亲学会“放手”,把你当某个程度的“别人”,也不容易啊!如果你愿意去给河马刷牙

       “你哪里‘平庸’了

       我说,平庸’是什么意思

       “我觉得我将来的事业一定比不上你,也比不上爸爸—你们俩都有博士学位。

       听到这句话,我有点惊讶。

       “我几乎可以确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

       我可能会变成一个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学历,很普通的职业,不太有钱,也没有名。

       一个最最平庸的人。

       你捻熄了烟,“你会失望吗

       现在我已忘了当时跟你怎么说的,说我不会失望,不管你做什么我都高兴,因为我爱你?或者很不以为然地跟你争辩“平庸”的哲学

       或者很认真地试图说服你—你并不平庸,只是还没有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不记得了。

       但是,我可以现在告诉你,如果你“平庸”,我是否“失望”。

       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

       而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你的工作不把你绑架,让你做工作的俘虏,第二,它给你时间,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

       至于金钱和名声,哪里是快乐的核心元素呢?假如横在你眼前的选择是到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者到动物园做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而你是一个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或者狮子河马的管理员“平庸”。

       每天为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很可能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

       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

       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我怕你变成画长颈鹿的提摩,不是因为他没钱没名,而是因为他找不到意义。

       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如果我们不是在跟别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为自己找心灵安适之所在,那么连“平庸”这个词都不太有意义了。

       “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

       千山万水走到最后,我们最终的负责对象,还是“自己”二字。

       因此,你当然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为了符合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

       同样的,抽烟不抽烟,你也得对自己去解释吧。

       最后,希望可以帮到您,请多多支持。

龙应台写给他儿子的一封信内容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

       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

       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

       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

       你就有成就感。

       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

       不剥夺你的生活,

亲爱的安德烈第一封信读后感,要求简洁。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一个中年接近老年的女人与她成年的儿子之间3年的通信。

       这本书的语言直接到让人感到一种痛彻心扉的感觉。

       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带着不同的心态写信,两人之间的感情不断地在变化。

       我看到了一位努力深入儿子内心,想要打开那扇无形大门的母亲。

       与这位伟大的母亲相对的是一个青年对不母亲的不屑与桀骜,可随着母亲的渐渐深入,儿子的态度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一开始所谓的为了稿费而写,直到纯属是想要与母亲交谈而已。

       书中的一个个深奥的问题,敲打着我的心灵,或许我从未想过如此复杂的国家、信念、家人之间的那层不明的关系,可龙应台却看透了这一层关系。

       用龙应台在书中的一句话叫:我是一个难民的女儿,是一个灵魂的漂泊者,那也许是文学的美好境界,却是生活的痛楚。

       想想现实生活中的我,虽然懂得那些孝敬父母懂事的大道理,却永远也做不到,父母的一句关心,会被我当成唠叨。

       我只顾着自己的花样年华,却不顾父母的日渐老去。

       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到头来才发现那个聪明,其实是愚笨。

       我们总是不顾一切的大步向目标走去,丝毫不知道在背后,有着一双关切的眼睛,有一双渴望的眼睛,等着你回头来看看她。

       龙应台用她优美具有色彩的语言向我描述了父母的无奈与辛酸,让我懂得,无论你走到哪里,总有一个家,在等着你。

亲爱的安德烈第十三封信向左走向右走读后感怎么写 谢谢

        读龙应台的《野火集》时,常常会想在这里谁能写出这本三十年前的册子

       正直睿智自不必说,其坚强勇敢的品质足以让我们所谓“仰无愧于天”的男人羞愧

       这样一个女人作为“母亲”时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通过《亲爱的安德烈》可窥一斑,这三十六封家书是他们母子间的对话,无关衣食住行,都是所思所想,有价值观的碰撞,也有处世哲学的讨论.字里行间依然是那么睿智,却又多了份温情,值得每一位努力想“看得清楚活得明白”的父母子女一读再读。

       同时也让我们反思,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书信这样一种沟通方式能被什么替代

       短信

       电话

       还是微信

       微博

       

       龙应台生于1952年,比我母亲略大一点。

       安德烈生于1985年,又比我小一些。

       如今我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所以读这些书信时,常有错觉都是写给我的。

       母亲的信教我如何面对这纷乱的世界,儿子的信让我反思过往的人生经验,总之细细读来受益匪浅。

       

       第十三封信《向左走向右走》。

       “不要相信理想主义者,除非他们经过了权利的测试”。

       大部分人的正义感、同情心、改革热情等理想主义都来自一种浪漫情怀,而浪漫情怀在冷酷现实面前是相当脆弱碰就碎,一经诱惑就立马腐化。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亲爱的安德烈第一,二封信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儿子成长了,本来就和母亲渐行渐远,他有他的思考,有他对这个世界的抱负,有他的朋友圈—那是任何父母都无法跨越进去的圈子。

       于是,和家人之间的感情也就渐渐平淡。

       龙应台慌了,她不晓得该如何掌握住她与儿子之间的联系。

       于是,她邀儿子安德烈以通信方式与她合写一个专栏,一方面她可以透过书信来了解儿子的想法、内心到底在做什么打算,以及为人母亲最渴求知道的—过的好还是不好

       这36封信就是如此产生出来的。

       龙应台出生于台湾上世纪50年代,来自一个渔村。

       她的儿子80后,台湾和德国混血,生活在德国。

       龙应台的18岁,1969、1970年,住在人车杂踏、鸡鸭争道,只有一条窄马路的海边渔村(当时台湾也属“第三世界”)。

       白衣黑裙,准备考大学,对阿波罗登月、中国文革一知半解,外边的世界不存在。

       安德烈的18岁,踢足球,和朋友酒吧聊天、讨论《华氏911》和美国入侵伊拉克的正义问题,准备考驾照、去旅游和学中文。

       音乐和美术对龙应台来说是知识,不属于内在涵养,自觉有美的贫乏和对生活艺术的笨拙。

       而安德烈一代人,在舒适、有教养的家庭长大(龙应台和安父亲都是博士),网络使其拥有广泛的知识,艺术和美的熏陶唾手可得。

       如此不同的两代人进行对话,他们讨论的话题涉及面很广,比如:族群问题和身份认同、政治运动和政治人物、民主自由和个体权利、价值取向和职业规划、流行文化和艺术鉴赏、生活习惯、个性发展、衰老、死亡以及恋爱问题等等,母子俩都在思考、解剖,贯穿其中的是坦诚和爱。

       从他们的对话里,我看到的龙应台,是一个爱儿子的普通母亲,她在认真地了解、认识儿子,同时也在努力解释自己,三年的对话是成功的,母子收获了巨大的幸福。

       在我看来,龙应台对“中国”和“中国文化”非常热爱,反 -、反独裁、反强权,追求民主、关心民生,厌恶作秀的政治人物,呼唤公平正义。

       在给儿子的信里,她对“贫乏”、“愚昧”的渔村娓娓道来(“渔村确实没有给我知识,但是给了我一种能力,悲悯的能力,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后面对权力的傲慢、欲望的伪装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虽然艰难却仍旧得以穿透,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她对故土台湾爱的深沉。

       在一些话题的讨论中,她多次提到大陆见闻,关于将来,说在西安的一家 -饭馆里,16岁的从甘肃山沟小村里出来的女孩,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个月赚两百多块,寄回去养她父母,安德烈说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龙应台就问:“安德烈,那16岁的女孩,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你能想象吗

       回想自己,龙应台说:“18岁的我,不知道高速公路,不知道下水道,没进过音乐厅和美术馆,不知道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龙应台对安德烈说:“我对于享受和物质,带有几分怀疑的距离”,爬黄山的时候,她看到挑90斤重的少年挑夫,一边水泥、一边食品,早晨4点出门,黄昏爬到山顶,回到家深夜,肩膀被扁担压出两道深沟,一天挣30块钱。

       她说:“安德烈,30块钱不到3欧元,不够你买3球冰淇淋,山顶咖啡一杯20元,我不太敢喝,但是不喝,那个大眼的少年是不是更困难呢

       她讲黄山少年,我很激动,不知道安德烈是否也动容了。

       从安德烈的信件中,我看到的更多是中西之间的差异,教育、意识,很多方面。

       比如,他们长于理性思考,而我们重情感抒发,他们会积极参与、干预现实,而我们更多是旁观。

       18岁的安德烈和他朋友讨论的内容在我们看来是不用讨论的,没什么好讨论或者讨论不出什么,我们受到的教育是接受,而不是思考,我们不会思考,也不会想去思考。

       我们依赖长辈、领导,我们相信权威,我们从众、附庸。

       就香港选举时间表出台问题,安德烈置疑香港 -人数的少,在他看来,争取小小的本该的权利,为什么不发出声音呢

       龙应台是呼唤民主的,她在 -之列。

       当然,一些问题上,安德烈跟我们一样顾虑、烦恼。

       “妈,你要清楚接受一个事实,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

       我几乎确定不太可能有你们的成就,你会失望吗

       龙应台说:“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要你和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我完全赞成龙应台,但事实上只有少数的人不是被迫谋生。

       以龙应台的这一段文字来看,我认为,她衷心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乐的。

       所有的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乐的,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为什么世上还是有这么多的父母把自己的期望压在孩子的身上呢

       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顶尖中的精英,不断的期许孩子的成就能超越自己,这或许就是变相的施压吧。

       但…就放任着他一事无成、游手好闲

       不

       所有的母亲都会担心,会紧张。

       如何拿捏其中的尺寸,正是母亲的为难之处。

龙应台写给儿子安德烈的一段话读后感

        不同的成长和生活背景使得龙应台和她的儿子有着不同的国家和教育背景,他们对世界有着不同的认识,对人生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存在着代沟.龙应台用书信的方式了解儿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放下作为长辈的架子,以一个朋友的方式与儿子交换彼此的想法,没有批判、没有责怪,更多的只是理解和反驳,还有安慰.

       我不知道外国的父母是怎么教育他们的子女的,但成长生长在中国,我只知道这是我们一般的中国父母不能做到的.我希望中国的父母与孩子之间都能够认识距离、彼此沟通,要知道:一切平等的对话必须建立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之上.原文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

       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

       成就感和尊严,会给你快乐

龙应台写给儿子安德烈的一段话的话出自哪里

        出自《亲爱的安德烈原文: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

       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

       成就感和尊严,会给你快乐

       《亲爱的安德烈》是当代作家龙应台和其子安德烈用三年时间互通书信的结集,在信中龙应台和儿子交流内容很广泛,有音乐、电影、民主、权利、德国教育制度、东西方文化碰撞等,安德烈“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认真”;龙应台则“有八分认真,二分知性怀疑”。

       安德烈对龙应台“嘲笑有加”;龙应台对安德烈“认真研究”。

       《亲爱的安德烈》共收录35封书信,呈现了母子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对个体思想意识的影响,记录了两代人试图消除隔阂与冲突的努力,也为中西文化的碰撞提供了一个清晰而生动的范例。

       扩展资料

       龙应台,1952年2月13日生于中国台湾高雄大寮乡眷村,现代作家、曾担任“台湾文化部部长”。

       1974年毕业于 -立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求学,后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

       1988年迁居德国,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授。

       1994年,出版《人在欧洲》。

       1998年,她的三部书《啊,上海男人》、《这个动荡的世界》、《故乡异乡》在上海相继发行。

       1999年,龙应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

       2022年在香港大学教授任上获评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2022年11月15日,龙应台以260万人民币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发广泛关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亲爱的安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