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反思)(精品)17 我变成了一棵树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原发布者:鲁冰花之美17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1.学会文中的生字新词。
2.接触和了解以独特想象为特点的故事,感受它的生动有趣。
3.根据故事内容能够大胆想象,乐于用通顺的语句讲述自己的想法,并指导每个人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看法,要尊重、倾听他人的意见。
4.体会“我”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433626533既不希望自己的“魔法”被妈妈看破,又盼望着妈妈能认出自己的心情。
感悟世上最了解孩子的人到底还是妈妈。
[教学重难点]|接触和了解以独特想象为特点的故事,感受它的生动有趣。
根据故事内容能够大胆想象,乐于用通顺的语句讲述自己的想法,并指导每个人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看法,要尊重、倾听他人的意见。
体会“我”既不希望自己的“魔法”被妈妈看破,又盼望着妈妈能认出自己的心情。
感悟世上最了解孩子的人到底还是妈妈。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同学们读过不少生动有趣、想象神奇的神话故事和童话故事,在这些故事里,主人公往往具有超常的能力。
今天,老师也请来了一位具有超能力的动画人物,看
谁来了
(播放课件)|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故事里的孙悟空神通广大
尤其令人羡慕的是他会七十二变
(播放《西游记》中孙悟空七十二变的画面。
假如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
4.学生自由发言。
5.教师小结:听了同学们的话,我知道大家2.钓鱼、套牛、当被子、晾衣服 当滑梯、栓小偷
我变成了一棵树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我变成了一棵树》是一篇充满了童趣想象的文章。
本文描写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然后小动物们和妈妈住在鸟窝里的事情。
借助于童年特有的天真和稚趣,想象英英变成了一棵树,以及想象之后发生了一系列天马行空的神奇、有趣的事情。
扩展资料:我变成了一棵树课文分段:
第一段(1~3自然段)写“我”在树下玩得正高兴,妈妈却喊她吃饭。
第二段(4~8自然段)写“我”变成了一棵树,还让小动物们住进来。
第三段(9~21自然段)写妈妈背包分食物给小动物们吃,“我”因此怀念妈妈做的饭菜,于是伤心掉下了眼泪,妈妈也认出了我。
第四段(22~23自然段)写“我”的感慨和疑问,表现出妈妈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我变成了一棵树课文怎么分段?
我变成了一棵树课文分段(参考):
第一段(1~3自然段)写“我”在树下玩得正高兴,妈妈却喊她吃饭。
第二段(4~8自然段)写“我”变成了一棵树,还让小动物们住进来。
第三段(9~21自然段)写妈妈背包分食物给小动物们吃,“我”因此怀念妈妈做的饭菜,于是伤心掉下了眼泪,妈妈也认出了我。
第四段(22~23自然段)写“我”的感慨和疑问,表现出妈妈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人教部编版语文教材《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
试读结束,如需阅读或下载,请点击购买>原发布者:tongshiming
人教部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同课异构)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希、痒”等8个字,会写“状、狐”等13个字,理解相应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想象的趣味。
3.能够将生活和想象结合,组织语言,进行想象力训练。
教学重点1.联系生活,读懂想象,学会想象。
2.读懂课文,体会想象的乐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本课“希、痒”等8个字,会写“状、狐”等13个字,理解相应的词语。
2.通过朗读,了解“我”变成大树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可有过奇思妙想,希望自己变成别的什么
文中的小朋友,希望自己变成一棵树,这样,玩的时候就没人打扰了。
他真的变成树后,发生了许多奇妙的事情,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课件出示:树插图),请学生们想象,说说这些鸟窝里会住着什么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出示课件,激情导入,使学生兴趣浓厚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板书:我变成了一棵树。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标出自然段。
2.(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
形状狐狸丁零巧克力香肠继续秘密痒痒鳄鱼抬头指名学生读,开火车读。
纠正读音:读准平舌音“醋”,翘舌音“状肠”,后鼻音“丁零痒”。
3.理解词语:(1)对于像
在我变成了一棵树课文中妈妈为什么要背着一个大包过来住呢妈妈是怎么认出我的
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永远是妈妈,妈妈把好吃的东西分给小动物,帮我改掉了不吃饭的习惯,这是一位爱孩子有心计的妈妈。
幼儿园托班语言《一棵树》教案
一、学习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诵诗歌;2、理解一棵品格卓越、服务甚至献身人类的“树”的形象,激发健康成长、奉献社会的人生观;3、赏析内涵丰富、触动心灵的诗歌语言。
二、学习重点
1、理解形象,激发情感;2、赏析触动心灵的诗歌语言。
三、学习难点激发情感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学习过程
(一)导入
(屏幕上展示一棵树)
同学们
我来过北环中学很多次了,每次走进校园第一感觉就是:环境优美
不知天天身处这样环境中的同学们是否和我有同感
(学生回答:是)那你们能具体说说美在哪里么
(学生思考回答)
参考:樟树飘香、水杉矗立、棕榈苍劲、绿树浓荫…
美丽的景色为同学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这一切美景大都因为树而产生。
我想,这也是学校种这么多树的原因吧。
但是学校种树还有其他原因吗
(学生思考回答)
我觉得应该还有一种原因。
如果大家想知道另一个答案,请与我一起来欣赏一首现代诗《我骄傲,我是一棵树》,那么答案就不问而知了。
(展示课题)
(二)认识一棵树
1、请同学们齐声读标题“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再来一遍。
2、你们如何解释标题中的“骄傲”一词。
学生:是“自豪”之意。
3、下面请同学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基本节奏,思考:我骄傲,因为我是一棵 的树
(学生朗读、思考、发表、评价)
参考(总结、板书,追问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请读出来
生长于华夏土地;经历丰富,阅尽沧桑;汇聚自然精华,品格非凡;在不断奉献中生活;与周围事物和谐相处;充满奇幻的理想,惟愿更好的奉献;坚信明天更美好幸福;属于人民,永远忠诚于人民。
同学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比较准确地把握了对这棵树的认识,可见“骄傲”的含义非常丰富。
(三)欣赏一棵树
1、关于诗歌,有人说:“诗歌的创作要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有人说:“诗歌是升华的文字,给人的不仅仅是阅读的快乐,还有触动心灵。
而诗人李瑛本人也说:“要写出激动人心的诗,必须永远保持着对生活的爱和激qing。
所以,我们读诗歌,不能仅仅停留在内容的把握上,更重要的是用心去触碰,用心去感受。
同学们,让我们来齐声朗读诗歌,看看哪些诗句能够触动你的心灵
为什么
(学生朗读、思考、发表、评价)
参考:
第2节:一个人要成长成熟,就需要广泛地汲取知识、丰富情感。
第3节:诗人说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美的代名词,属于人民,看似夸张,其实是发自肺腑的宣言,是坚定不移的理想。
第5节:从“哪里、便”“柔嫩”“拥抱、拉”等词语中,可见诗人关注所有孩子和老人,关注各个种族的人民,善良亲切,爱得温柔。
第6节:选择最美好的东西来馈赠最需要它的人,馈赠自己关心热爱的人。
第7节:为了人民的安静、安全、温馨,树遮挡风雪、抗击风沙、抵御雷火,尽自己一切力量,显示甘心情愿的牺牲精神,为人折服。
第8节:“欢迎”“拥抱”,让我们仿佛看到热闹、绚丽、温馨、和谐的画面,营造了一块美丽的世界。
第9、10节:幻想更好地奉献,解决饥渴,装点世界,服务全世界的劳动人民。
而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理所当然。
第11节:诗人坚信明天更加美好,没有贫困,显示了美好的心灵。
第12节:诗人与人民息息相关,血肉相连,他的生命、力量都来源于人民,所以一旦离开、忘记人民,人生便没有价值和意义。
可见诗人永远忠诚于人民,无时无刻不在心怀人民。
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塑造了一个为人民服务,为人类献身的崇高形象,抒发自己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深情,诠释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2、那么,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像这棵树一样,或者像诗人一样的人物吗
(学生思考、发表、评价)
参考: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国家建设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钱学森,始终眷恋着祖国,冲破重重险阻,献身国防科技,送“两弹一星”上天,功勋载千古。
汶川大地震中像谭千秋一样的教师,临危不惧,用自己的身躯顶住塌下的泥板,用自己的死换取学生的生;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我们看到了奉献,也看到了牺牲的精神。
(四)成为一棵树
看来,同学们读《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这首诗,不仅读懂得了一棵树,更读懂得了一颗自豪、伟大的心。
设想一下我们自己就是这一棵树,如何通过朗诵来充分表现出我们自己内心的自豪之情
(学生配乐朗诵)
参考:朗诵方案:分角色朗诵
第1节:学生齐读
第2、3节:学生A
第4节:学生B
第5节:学生C
第6节:学生D
第7节:学生E
第8节:学生F
第9、10节:学生G
第11、12节:全班齐读
准备练习1—2分钟,要求:一、把握好感情、语气、语调和节奏;二、注意诗歌章节朗诵之间的自然衔接。
三
假如有一天,我死去,我便平静的倒在大地上,
我的年轮里有我的记忆,我的懊悔,
我经受的隆隆的暴风雪的声音,
我脚下的小溪淙淙流响的歌;甚至可以发现熄灭的光、熄灭的灯火,
和我引为骄傲的幸福和欢乐…
那是我对泥土的礼赞,
那是我对大地的感谢;如果你俯下身去,会听见,
我的每一个细胞都在轻轻地说:
让我尽快地变成煤炭
沉积在地下的乌黑的煤炭,
为的是将来献给人间
纯洁的光,
炽烈的热
注:这是诗歌原文的第三部分,在这部分,诗人先用假设的方式对一生进行总结,最后表示要为人类作彻底的奉献。
(朗诵:学生评学生;教师总评:感情融入到每一个字的发声中,特别有感染力。
结束语:同学们,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思考自己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这样的人生问题。
诗人是一棵骄傲的树,其实你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棵树,一棵正在沐浴阳光、吸取雨露、茁壮成长的树,而你们也必将长成一棵棵可做栋梁的参天大树。
今天我期待你们
我相信,明天,将有更多的人来赞美你们
(在结束语同时播放田震《好大一棵树》)
头顶一个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你昂起头\/冰雪压不服
好大一棵树\/任你狂风呼\/绿叶中留下多少故事\/有乐也有苦
欢乐你不笑\/痛苦你不哭\/撒给大地多少绿荫\/那是爱的音符
风是你的歌\/云是你脚步\/无论白天和黑夜\/都为人类造福
好大一棵树\/绿色的祝福\/你的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
同学们,现在知道学校种树的另一个原因了吧
好,下课
幼儿园托班语言《一棵树》教案
1.教师要写自己认为有重要意义的教学经历或教学故事,即要有选择性,典型性,不要事无巨细都罗列进去,要围绕中心问题进行选择。
并不是说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2.应根据以往的经历撰写案例,尽量保持案例中资料的真实性,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可以到案例的主体即学生那是去询问、调查他们的真实感受。
3.教学案例与其它的教学作品有区别性。
与教学论文相比,教学案例在文体和表达方式上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在思维方式上,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通过对生动的教学“故事”的描述,通过对具体的学生、老师心理感受的描述,反思、总结教学的利弊得失。
我喜欢的一棵树100字
全诗如下: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只鸟,飞越永恒,没有迷途的苦恼。
东方有火红的希望,南方有温暖的巢床,向西逐退残阳,向北唤醒芬芳。
科学课堂作业本树的观察记录是观察同一棵树还是不同的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
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的树长在校园的哪个地方
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
(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
(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的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
(先用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莴苣公主的故事
从前有一对夫妻,他们家的屋子后面有个小窗户,从那里可以看到一个美丽的花园,花园是一个女巫的。
这个女巫的法力非常大,大家都怕她。
一天,妻子望见花园,看到里面长着很多莴苣。
这些莴苣绿油油、水灵灵的,她很想吃它们。
于是她的丈夫就去女巫的花园偷莴苣,女巫发现了,她要求带走他们将来的孩子。
丈夫很害怕,只好答应女巫的一切条件。
妻子刚刚生下孩子,女巫就来了,给孩子取了个名字叫“莴苣”,然后就把孩子带走了。
“莴苣”慢慢长大了,成了最漂亮的女孩。
孩子十二岁那年,女巫把她关进了一座高塔。
这座高塔在森林里,既没有楼梯也没有门,只是在塔顶上有一个小小的窗户。
每次女巫想进去,她就站在下面叫道:
“莴苣,莴苣,把你的头发垂下来。
莴苣姑娘一听到,就她的辫子放下来。
女巫就顺着辫子爬上去。
有一天,王子骑马路过这座高楼,听到莴苣姑娘的歌声。
却没有找到门上去,于是,他每天都来森林里听莴苣姑娘唱歌。
一天,他站在一棵树后,看到女巫来了,听到她冲高楼叫道:
“莴苣,莴苣,把你的头发垂下来。
莴苣姑娘马上垂下她的辫子,女巫就顺着它爬了上去。
第二天,王子来到塔下叫道:“莴苣,莴苣,把你的头发垂下来。
头发马上垂了下来,王子就顺着爬了上去。
莴苣姑娘吓了一跳,王子轻轻地跟她说话,莴苣姑娘慢慢地喜欢上了王子。
可是有一天女巫发现了,她喀喀喀几下,把莴苣姑娘的辫子剪了。
然后,她又把莴苣姑娘送到很远的地方,王子找不到莴苣姑娘很伤心,他在森林里走啊走,最后在一个小河边找到了莴苣姑娘,把她带回自己的王国,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扩展资料
简介
雅各·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是德国童话搜集家、语言文化研究者。
因两人兴趣相近,经历相似,合作研究语言学、搜集和整理民间童话与传说,故称“格林兄弟”。
他们生于哈垴一个多子女的法学家家庭,同在卡塞尔上学,同在马尔堡学习法律,后又同在卡塞尔图书馆工作,1830年同时担任格廷根大学教授。
1837年因 -汉诺威国王任意破坏宪法,同其他五位教授一起被免去教授职务。
1840年任柏林科学院院士、柏林大学教授,直至他们去世。
格林兄弟兴趣广泛,涉猎范围很广。
1812年到1815年,他们搜集整理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出版。
该书奠定了民间童话中引人入胜的“格林体”叙述方式,对19世纪以来的世界儿童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