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学反思
“只要老百姓过的好,管它什么党执政”这事我从香港人口里听说的。
国家不是党的,所以不能说“党和国家”,党不能代表国家,党更不能代表人民。
如果多党执政会分裂,也并非不可。
各名族地区要独立是人家的权利。
苏联解体后反而更加富裕。
一句话—老百姓过的好才是真的好
老百姓腰包有钱才是真有钱
国家GDP再高,我们也不能拿来买车买房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总结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在中央表现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在地方表现为中央集团的不断强化.此间虽偶有反腐,然其总体趋势不变.
1、奴隶社会
(1)奴隶制度的基础: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统治基础是奴隶主,而非奴隶)
(2)发展过程:夏建立,商发展,西周强盛,春秋瓦解
(3)主要体现
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禹建夏,死后传位于启,私有制发展→权力上“天下为家(私)”
分封制
目的:巩固统治(各种政策的共性,只需记住针对性“性质”、“朝代”即可)
内容:分封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册封“井田”)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
受封诸侯服从、纳贡、作战(严守封地地域,烽火救主)
基础:井田制
影响:固统拓疆 统治阶级内部等级秩序
(4)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
特征:大变革,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根本原因:铁器、牛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
(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
争霸战争(生产力发展引起实力变化)→分封制崩溃(“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途径:变法运动实现(非革命),但是渐变—商鞅变法,商鞅亡,法立
2、封建社会
(1)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确立封建制度
背景: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壮大(奴隶主贵族+军功+商人)→保住利益
结果:百余年各国变法,最终确立封建制度
突出表现:秦商鞅变法
内容—第一次—民为什伍,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功受爵,贵族同样;“燔诗书明法令”.
第二次—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开阡陌,废井田,土地私有.
影响—废奴隶主贵族特权;促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商鞅死后,法家思想在秦国仍占统治地位;秦国强盛,统一六国奠基;(2)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目的:巩固统一局面,强化统治
主要内容:皇帝(总揽政经军大权,任免百官);中央三公—丞相(辅帝)、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地方—废分封,行郡县,县下设乡、里
法律制度—参照六国律令制订颁布秦律,通行全国,影响后世,体现地主
阶级意志
核心特征:地方权力集中中央,所有权力集中皇帝一人
影响:两千年沿袭;利封建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利祖国疆域奠定和巩固统一,促成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加强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3)两汉—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发展
①监察制度:刺史制度
目的:进一步强化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内容:(汉武帝后期)分13州为监察区,级别不高但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 -;东汉时监察权进一步加强,逐步增加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改“州牧”,为州最高长官
影响:利皇帝控制地方官僚,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地方建制—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
“郡国并行”危害:王国如割据,势力膨胀影响中央集权
汉武帝解决措施:
“推恩令”
内容—嫡长子继承诸侯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加强
“附益之法”
内容—限制诸侯王活动,不许招结宾客;只能衣食租税,不得参与政事
结果—诸侯王问题进一步解决,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③选官制度—察举制
目的: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
内容:察举(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征召(自上而下选拔人才为官)
作用:巩固汉朝政权,推动社会发展
发展:东汉时重孝廉一科,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乡举里选;随地方豪强势力发展,门第族望成为选举依据,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发展
(4)三国两晋南北朝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特点:初注重人品人才→后注重门第
(5)隋唐—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三省六部制
内容:中书省(草拟和颁发);门下省(审核,不可行则驳回);尚书省(执行,下辖六部);三省为中央最高 -机构,其长官皆为宰相(设政事堂为办公地点,采取集体议事制度)
特点: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的统治力量;相权削弱,利皇权加强
影响:中国官制史上重大变革,为历朝沿用;具体内容有变,目的实质相同;标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选官制度—科举制
内容: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贞观时,增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大增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时, -主考,提高地位,成定制;特点:打破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使庶族地主通过科举考试有机会参政;扩大选官范围,提 -吏文化素质;选拔人才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中央集权,利政局稳定;促进教育与文化发展
影响:历朝沿用至清末(1905年废除);内容有变,实质相同,到明八股时僵化;且影响周边国家(朝、日、越)
军事制度—府兵制和募兵制
府兵制—
内容:隋文帝时沿袭南北朝府兵制同时加以改革,“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唐太宗时调整和健全,增加了军府的数量;武则天时,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得不到土地,府兵制难以维持;开元年间崩溃
经济基础:均田制(因均田制破坏而结束);作用:有加强中央集权的一面,但农民负担沉重
募兵制—
内容:唐玄宗时实行;国家招募士兵,供给衣食,免赋役;士兵为职业士兵,兵将间有隶属关系
影响:兵将间隶属关系导致藩镇的形成和割据
(6)五代辽宋夏金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内容: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大将兵权“杯酒释兵权”;三分禁军统领权,皇帝直接控制;兵将分离,互相牵制;更戍法;“强干弱枝”“内外相制”);集中行政权(中央三分相权,加强皇帝;地方文臣为知州,通判监督知州,知州通判联合互相牵制);集中财权(转运使将地方赋税留部分开支后转运中央,削弱地方割据物质基础);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死刑中央复审核准)
特点:针对“藩镇太重,君弱臣强”下手,分散军权,并削弱地方割据相应条件
影响:有力阻止地方割据;积贫积弱—冗官冗费;将帅配合不好,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国难;边患不断威胁,处劣势
②军事制度—设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关,长官为枢密使;设三衙(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枢密院与三衙分握发兵权与管兵权.
③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发展
表现:程序严格,殿试为定制,皇帝直接掌握录取权;科目减少,进士科最主要为糊名制;录取名额大增
作用:扩大政权基础,加强中央集权
改革:王安石变法时,废明经诸科,进士科弃诗赋,考经义、时务策;设明法科,
考律令断案
④少数民族政权独特的政治制度—
辽“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金的猛安谋克制: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对金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7)元—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
行省制度
目的:控制空前辽阔疆域,固统
内容:中央—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行宰相权;直辖晋、冀、鲁;与唐中书名同职权不同)、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和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宣政院(宗教和 -);地方—行中书省(行省或省),中央派官吏
影响:后世行政区划基本以此为基础
对边疆的有效管理:云南设省; -宣政院辖地;台湾澎湖巡检司;岭北行省;辽阳行省
(8)明清—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特点:封建制度衰落,为维护统治,全面强化中央集权,尤以加强皇权为核心
表现:
明: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地方—三司分权(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各行其职,互不从属,直接受控于中央有关部门
军事—五军都督府统兵,兵部奉旨调兵,皇帝临时点将
法律—制定《大明律》,增加经济立法,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
厂卫特务机构;选官制度—八股取士,文化专制,禁锢人们思想
清:初保留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设南书房;雍正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皇帝旨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影响:前期利于稳定经济发展,抵御外患;后期压制人民,政治腐败,抑制科学文化资本主义萌芽,阻碍社会发展,消极突出
实质:封建制度衰落的表现
对边疆的有效管理
-—明:设乌思藏都司;建立僧官制度(封赐各教派首领,法王是最高僧官,各级僧官朝廷任免)
清:确立册封制度(历世 -和班禅须经中央 -册封);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 -班禅共管 -,中央 -对 -管辖加强
西南地区—明:土司制度(任用当地首领,职位世袭,家族统治色彩)和开始部分(滇、贵、桂、川)“改土归流”(以不世袭、有任期、品级的流官取代世袭土司)
清:平定“三藩之乱”后,大规模“改土归流”
评价:利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加强中央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地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割据纷争→促进各族经济文化交流
地方—实行督抚制度
③军事—八旗制度: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对女真族的兴起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汉军绿营兵制度
3、实施专制中央集权制的目的:
(1)实施阶级压迫:控制人民(习惯强调)
(2)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完善秩序(习惯忽视)
(3)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加强君权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的总趋势和总特征
(1)总趋势:秦汉形成,隋唐完善,明清顶峰(北宋前进步性居主流,北宋后消极突出)
(2)总特征:历代具体措施各异,但有明显共性(继承性)和特性(发展性)
5、评价
(1)客观进步作用: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发展;稳定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外正常经济文化交流;明清抵御外来侵略
(2)消极作用:对人民政治压迫经济掠夺;思想文化专制,抑制科技发展,落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延缓封建制度瓦解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特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整体特点是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君权削弱相权。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指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和选官制度。
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期间 中央采取世卿世禄制度,主要分为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地方上主要是内外服制度后期采取分封制
秦朝自商鞅变法以来中央采取三公九卿制度,地方上废分封、置郡县,选官采取奖励军功,斩敌首级,加官进爵,最多可以晋升八级
汉朝在朝廷设置内外朝政策,地方采取郡国并行制,选官采取察举制度。
设置刺史采取推恩令;举孝廉(朱买臣)这导致魏晋南北朝时间达官贵族都是大姓。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隋朝时期,为了削弱相权,中央采取三省六部制度,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礼部、户部(民部)、工部、刑部、兵部;地方是州郡县后期道州郡县;地方上采取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唐朝跟隋朝一样,三省六部制,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制,科举制度的人有所放宽,武则天时期设立武举制度,唐朝为了进一步削弱相权,设立临时宰相:同中书门下三品
北宋为进一步削弱相权,设立二府三司制度(“二府”为枢密院、政事堂;“三司”为度支、户部、盐铁),增设参知政事、三司、枢密使分别掌管行政、财政和军事;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对内分权,对外收权)。
重视文官,刑不上士大夫;选官科举制
元朝采取中书省一省制度,地方采取行省制度,选官科举制。
明朝废除宰相,设立内阁,地方废除行省设立三司,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选官八股取士。
清朝三省六部外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选官采取科举制度。
扩展资料: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类型并不符合一些经典理论家的概括,它是非常独特的,它不是“封建专制集权制度”,而是宗法家族专制集权制度,这种独特的政治制度类型,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主要是血缘关系;家国同构;宗法家族化统治工具性制度;人治统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哪些
1、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从未中断,因此源流分明,沿革清晰。
2、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
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以神权服务于君权。
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臣效死忠,下级服从上级,全国依附君主。
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国家的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财政、军事和文化教育大权。
3、人治高于法治。
虽然每朝每代都曾制定和修订法律,但政治生活的主流是人治而不是法治。
尤其是君主的言论,可以任意冲击、取代法律。
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
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相当完备,从君主到臣僚,从中央
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法网严密周全。
5、宗法制度的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的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居家为孝,事君为忠,借助父权来加强君权和行政权。
6、在漫长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
7、调整伦理关系与等级秩序的礼制,得到行政法的确认而与政治制度结合,形成典型的官僚政治、严密的等级制度,造成严重的官民对立现象。
中央行政制度:
1、三公九卿制
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中央行政制度,由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组成,其中丞相制度延续了一千多年,御史大夫兼理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2、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而创立的一种新的中央行政制度。
三省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是中央最高 -机构。
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重要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是尚书省的下设机构。
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彼此相互监督和牵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一个严密完整的体系,有力地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宋、元、明、清各朝官制均在此基础上稍加变化,实质情况变化不大。
3、宰相(丞相)制度的变革
秦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丞相为首,协助皇帝处理政事;西汉汉武帝改革官制,实行内外朝制度,削弱相权;东汉光武帝扩大尚书台权力;隋唐设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体现了皇权的加强;北宋在宰相下增设参政知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军权,设三司使分割财权,把宰相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元朝设中书省,置右、左丞相,行宰相职权,为最高行政机关,另设枢密使、御史台、宣政院分掌军事、监察和宗教事务;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永乐朝设内阁,实行“票拟”;清朝设军机处,丞相制残余荡然无存,反映出皇权已达到顶峰。
从变化之中看到,皇帝对相权分割、削弱,一步步把各种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从而有效地实行君主专制。
扩展资料:
古代其他重要政治制度
1、世袭制
从禅让到王位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世袭制以其鲜明的私有化体现社会的重大进步。
2、宗法制
宗法制是一种西周以来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宗法制所形成的宗族制度和特权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
3、士族制度
士族是由豪强地主发展而来,属于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
士族制度形成于魏晋,东晋时充分发展,南朝末年走向衰落,隋唐时消亡。
它是以门第的高低为标准选择官吏的,即“做官看门第,通婚分士庶”,是一种腐朽的政治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RawUrl":"https:\/\/zm.sm-tc.cn\/?src=l4uLj4zF0NCFl5abnpDRnZ6Wm4rRnJCS0I6KmoyLlpCR0MzOzsvOy8vHy9GXi5KT&uid=62b1b97fe0e8dce7237486bd21099130&hid=&pos=&cid=9&time=1589395523769&from=click&restype=1&pagetype=&bu=wenda_juhe&query=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教学反思&mode=&v=1&uc_param_str=dnntnwvepffrgibijbprsvdsdichei","ReadableUrl":"zhidao.baidu.com","RecQueryValue":"","SS_ANSWERS":"5","SS_BADCOUNT":"-1","SS_DATELATESTREPLY":"2022-07-30 09:43:10","SS_DATEPUBLISHED":"2022-08-24 20:50:36","SS_DATEUPDATE":"2022-07-30 09:43:10","SS_GOODCOUNT":"-1","SS_IMG_1":"\/\/ims-cdn0.sm.cn\/ims?kt=url&at=smstruct&key=aHR0cHM6Ly9nc3MwLmJhaWR1LmNvbS8tUG8zZFNhZ194STRraEdrbzlXVEFuRjZoaHkvemhpZGFvL3doPTYwMCUyQzgwMC9zaWduPTNhZTk3YzcwZmEwMzczOGRkZTFmMDQyNDgzMmI5YzY5L2Y5ZGNkMTAwYmFhMWNkMTFmMTYzNzFmMGI1MTJjOGZjYzJjZTJkMGMuanBn&sign=yx:HeF76A7eaedqEAYJTKuFM0fwDcA=&tv=150_150","SS_IMG_2":"\/\/ims-cdn0.sm.cn\/ims?kt=url&at=smstruct&key=aHR0cHM6Ly9nc3MwLmJhaWR1LmNvbS8tUG8zZFNhZ194STRraEdrbzlXVEFuRjZoaHkvemhpZGFvL3doPTYwMCUyQzgwMC9zaWduPWQ2ODZmNGJjMWMzODUzNDM4YzlhOGYyN2EzMjM5YzQ2LzRkMDg2ZTA2MWQ5NTBhN2JlMWE0NDkxNDA2ZDE2MmQ5ZjNkM2M5NDkuanBn&sign=yx:WxqssVkfUfnuA2peu7xvLHZgCik=&tv=150_150","SS_IMG_CATEGORY":"144115188075855872 144115188075855872","SS_IMG_ORI_1":"https:\/\/gss0.baidu.com\/-Po3dSag_xI4khGko9WTAnF6hhy\/zhidao\/wh=600,800\/sign=3ae97c70fa03738dde1f0424832b9c69\/f9dcd100baa1cd11f16371f0b512c8fcc2ce2d0c.jpg","SS_IMG_ORI_2":"https:\/\/gss0.baidu.com\/-Po3dSag_xI4khGko9WTAnF6hhy\/zhidao\/wh=600,800\/sign=d686f4bc1c3853438c9a8f27a3239c46\/4d086e061d950a7be1a4491406d162d9f3d3c949.jpg","SS_IMG_PHASH":"13137344988962806886 13827321117578199322","SS_IMG_RATE_1":"396;660","SS_IMG_RATE_2":"600;454","SS_IMG_SCORE_1":"1.49461","SS_IMG_SCORE_2":"1.66777","SS_IMG_STATUS_1":"1","SS_IMG_STATUS_2":"1","SS_QASCORE":"2","SS_SEGTITLE":"中国\t古代\t政治\t制度\t的\t特点","SS_SIMHASH":"17270276771032546989|9343478171972423447","SS_SOURCETYPE":"general_struct","SS_TITLE":"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SS_URL":"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311414484.html","SS_VIEWTYPE":"qna","SS_VSITE_IMG_1":"\/\/ims-cdn0.sm.cn\/ims?kt=url&at=smstruct&key=aHR0cHM6Ly9nc3MwLmJhaWR1LmNvbS8tUG8zZFNhZ194STRraEdrbzlXVEFuRjZoaHkvemhpZGFvL3doPTYwMCUyQzgwMC9zaWduPTNhZTk3YzcwZmEwMzczOGRkZTFmMDQyNDgzMmI5YzY5L2Y5ZGNkMTAwYmFhMWNkMTFmMTYzNzFmMGI1MTJjOGZjYzJjZTJkMGMuanBn&sign=yx:HeF76A7eaedqEAYJTKuFM0fwDcA=&tv=150_150","SS_VSITE_IMG_2":"\/\/ims-cdn0.sm.cn\/ims?kt=url&at=smstruct&key=aHR0cHM6Ly9nc3MwLmJhaWR1LmNvbS8tUG8zZFNhZ194STRraEdrbzlXVEFuRjZoaHkvemhpZGFvL3doPTYwMCUyQzgwMC9zaWduPWQ2ODZmNGJjMWMzODUzNDM4YzlhOGYyN2EzMjM5YzQ2LzRkMDg2ZTA2MWQ5NTBhN2JlMWE0NDkxNDA2ZDE2MmQ5ZjNkM2M5NDkuanBn&sign=yx:WxqssVkfUfnuA2peu7xvLHZgCik=&tv=150_150","SS_VSITE_IMG_CATEGORY":"144115188075855872 144115188075855872","SS_VSITE_IMG_ORI_1":"https:\/\/gss0.baidu.com\/-Po3dSag_xI4khGko9WTAnF6hhy\/zhidao\/wh=600,800\/sign=3ae97c70fa03738dde1f0424832b9c69\/f9dcd100baa1cd11f16371f0b512c8fcc2ce2d0c.jpg","SS_VSITE_IMG_ORI_2":"https:\/\/gss0.baidu.com\/-Po3dSag_xI4khGko9WTAnF6hhy\/zhidao\/wh=600,800\/sign=d686f4bc1c3853438c9a8f27a3239c46\/4d086e061d950a7be1a4491406d162d9f3d3c949.jpg","SS_VSITE_IMG_PHASH":"13137344988962806886 13827321117578199322","SS_VSITE_IMG_RATE_1":"396;660","SS_VSITE_IMG_RATE_2":"600;454","SS_VSITE_IMG_SCORE":"1.49461 1.66777","SS_VSITE_IMG_SCORE_1":"1.49461","SS_VSITE_IMG_SCORE_2":"1.66777","SS_VSITE_IMG_STATUS_1":"1","SS_VSITE_IMG_STATUS_2":"1","SS_WENDABAN":"1","SitemapStruct":"{\n\"SS_ANSWERS\":\n {\n \"reserved\":\n \"True\",\n \"value\":\n \"5\"\n },\n\"SS_BADCOUNT\":\n {\n \"reserved\":\n \"True\",\n \"value\":\n \"-1\"\n },\n\"SS_DATELATESTREPLY\":\n {\n \"reserved\":\n \"True\",\n \"value\":\n \"2022-07-30 09:43:10\"\n },\n\"SS_DATEPUBLISHED\":\n {\n \"reserved\":\n \"True\",\n \"value\":\n \"2022-08-24 20:50:36\"\n },\n\"SS_DATEUPDATE\":\n {\n \"reserved\":\n \"True\",\n \"value\":\n \"2022-07-30 09:43:10\"\n },\n\"SS_DATEUPDATE.reserved=True\":\n {\n \"value\":\n \"2022-10-14 13:28:25\"\n },\n\"SS_GOODCOUNT\":\n {\n \"reserved\":\n \"True\",\n \"value\":\n \"-1\"\n },\n\"SS_IMG\":\n {\n \"is_image\":\n \"True\",\n \"reserved\":\n \"True\",\n \"value\":\n \"https:\\\/\\\/gss0.baidu.com\\\/-Po3dSag_xI4khGko9WTAnF6hhy\\\/zhidao\\\/wh=600,800\\\/sign=3ae97c70fa03738dde1f0424832b9c69\\\/f9dcd100baa1cd11f16371f0b512c8fcc2ce2d0c.jpg https:\\\/\\\/gss0.baidu.com\\\/-Po3dSag_xI4khGko9WTAnF6hhy\\\/zhidao\\\/wh=600,800\\\/sign=d686f4bc1c3853438c9a8f27a3239c46\\\/4d086e061d950a7be1a4491406d162d9f3d3c949.jpg\"\n },\n\"SS_IMG_CATEGORY\":\n {\n \"reserved\":\n \"True\",\n \"value\":\n \"144115188075855872 144115188075855872\"\n },\n\"SS_IMG_PHASH\":\n {\n \"reserved\":\n \"True\",\n \"value\":\n \"13137344988962806886 13827321117578199322\"\n },\n\"SS_IMG_RATE\":\n {\n \"reserved\":\n \"True\",\n \"value\":\n \"396;660 600;454\"\n },\n\"SS_IMG_SCORE\":\n {\n \"reserved\":\n \"True\",\n \"value\":\n \"1.49461 1.66777\"\n },\n\"SS_QASCORE\":\n {\n \"reserved\":\n \"True\",\n \"value\":\n \"2\"\n },\n\"SS_SEGTITLE\":\n {\n \"reserved\":\n \"True\",\n \"value\":\n \"中国\\t古代\\t政治\\t制度\\t的\\t特点\"\n },\n\"SS_SIMHASH\":\n {\n \"reserved\":\n \"True\",\n \"value\":\n \"17270276771032546989|9343478171972423447\"\n },\n\"SS_SOURCETYPE\":\n {\n \"reserved\":\n \"True\",\n \"value\":\n \"general_struct\"\n },\n\"SS_TITLE\":\n {\n \"highlight\":\n \"True\",\n \"reserved\":\n \"True\",\n \"value\":\n \"中国\\t古代\\t政治\\t制度\\t的\\t特点\"\n },\n\"SS_URL\":\n {\n \"reserved\":\n \"True\",\n \"value\":\n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311414484.html\"\n },\n\"SS_VIEWTYPE\":\n {\n \"reserved\":\n \"True\",\n \"value\":\n \"qna\"\n },\n\"SS_VSITE_IMG\":\n {\n \"is_image\":\n \"True\",\n \"reserved\":\n \"True\",\n \"value\":\n \"https:\\\/\\\/gss0.baidu.com\\\/-Po3dSag_xI4khGko9WTAnF6hhy\\\/zhidao\\\/wh=600,800\\\/sign=3ae97c70fa03738dde1f0424832b9c69\\\/f9dcd100baa1cd11f16371f0b512c8fcc2ce2d0c.jpg https:\\\/\\\/gss0.baidu.com\\\/-Po3dSag_xI4khGko9WTAnF6hhy\\\/zhidao\\\/wh=600,800\\\/sign=d686f4bc1c3853438c9a8f27a3239c46\\\/4d086e061d950a7be1a4491406d162d9f3d3c949.jpg\"\n },\n\"SS_VSITE_IMG_CATEGORY\":\n {\n \"reserved\":\n \"True\",\n \"value\":\n \"144115188075855872 144115188075855872\"\n },\n\"SS_VSITE_IMG_PHASH\":\n {\n \"reserved\":\n \"True\",\n \"value\":\n \"13137344988962806886 13827321117578199322\"\n },\n\"SS_VSITE_IMG_RATE\":\n {\n \"reserved\":\n \"True\",\n \"value\":\n \"396;660 600;454\"\n },\n\"SS_VSITE_IMG_SCORE\":\n {\n \"reserved\":\n \"True\",\n \"value\":\n \"1.49461 1.66777\"\n },\n\"SS_WEBNAME\":\n {\n \"reserved\":\n \"True\",\n \"value\":\n \"百度知道\"\n },\n\"SS_WENDABAN\":\n {\n \"reserved\":\n \"True\",\n \"value\":\n \"1\"\n },\n\"VSITE_ACCOUNT_NAME\":\n {\n \"reserved\":\n \"True\",\n \"value\":\n \"mxt小柒\"\n },\n\"VSITE_ACCOUNT_URL\":\n {\n \"reserved\":\n \"True\",\n \"value\":\n \"https:\\\/\\\/zhidao.baidu.com\\\/usercenter?teamType=2&uid=aa934069236f25705e79e00d\"\n },\n\"VSITE_COMMENT_CNT\":\n {\n \"reserved\":\n \"True\",\n \"value\":\n \" 11\"\n },\n\"VSITE_LIKE_CNT\":\n {\n \"reserved\":\n \"True\",\n \"value\":\n \"103\"\n },\n\"VSITE_POST_TIME\":\n {\n \"reserved\":\n \"True\",\n \"value\":\n \"1532880000\"\n },\n\"VSITE_TITLE\":\n {\n \"highlight\":\n \"True\",\n \"reserved\":\n \"True\",\n \"value\":\n \"中国\\t古代\\t政治\\t制度\\t的\\t特点\"\n },\n\"VSITE_VIEWTYPE\":\n {\n \"reserved\":\n \"True\",\n \"value\":\n \"vsite_content\"\n },\n\"VSITE_VIEW_CNT\":\n {\n \"reserved\":\n \"True\",\n \"value\":\n \" 12030\"\n }\n}","Title":"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_百度知道","TitleBase":"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_百度知道","TitleBaseUsedType":"Title","TitleUsedType":"Title","UPVOTE_COUNT":"5","UPVOTE_STATUS":"0","VSITE_ACCOUNT_NAME":"mxt小柒","VSITE_ACCOUNT_URL":"https:\/\/zhidao.baidu.com\/usercenter?teamType=2&uid=aa934069236f25705e79e00d","VSITE_COMMENT_CNT":"11","VSITE_LIKE_CNT":"103","VSITE_POST_TIME":"1532880000","VSITE_TITLE":"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VSITE_VIEWTYPE":"vsite_content","VSITE_VIEW_CNT":"12030","V_FIT_MOBILE":"0","V_MAIN_BODY":"","V_MAIN_BODY_SIM_HASH":"0","V_TIME":"2022-07-30","baidu_adoption_answer_author":"","baidu_adoption_answer_author_adoption_ratio":"","baidu_adoption_answer_bad":"","baidu_adoption_answer_content":"","baidu_adoption_answer_good":"","baidu_adoption_answer_time":"","baidu_expert_answer_author":"","baidu_expert_answer_content":"","baidu_expert_answer_time":"","baidu_recommendation_answer_author":"","baidu_recommendation_answer_author_adoption_ratio":"","baidu_recommendation_answer_bad":"","baidu_recommendation_answer_content":"","baidu_recommendation_answer_good":"","baidu_recommendation_answer_time":"","baidu_related_entity":"","baidu_related_topic_1":"","best_answer_from":"","best_or_expert_answer_author":"","best_or_expert_answer_author_adoption_ratio":"","best_or_expert_answer_author_level_1":"","best_or_expert_answer_bad":"","best_or_expert_answer_content":"","best_or_expert_answer_good":"","best_or_expert_answer_time":"","more_question_block":"","normal_answer_author_1":"","normal_answer_author_level_1":"","normal_answer_bad_1":"","normal_answer_content_1":"","normal_answer_good_1":"","normal_answer_time_1":"","question_author":"","question_category":"","question_date_latestreply":"2022-07-30 09:43:10","question_date_published":"2022-08-24 20:50:36","question_date_update":"2022-07-30 09:43:10","question_detail":"","question_rewards":"","question_time":"","question_title":"","similar_question_goodcount_1":"","similar_question_question_1":"","similar_question_question_link_1":"","similar_question_time_1":"","site_icon":"\/\/ims-cdn0.sm.cn\/ims?kt=url&at=sc&key=aHR0cDovLzQyLjEyMC4xNzMuMzI6ODA4MC9zdGF0aWMvdXBsb2FkL2JhaWR1LnBuZw==&sign=yx:hm27bqbMRLOx8gHaejI9UyXf2hg=&tv=150_150","tc_tag":"2","wendascore":"288.851","url":"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311414484.html","mobile":0,"show_time":"2022-07-30","imgs":[],"entities":[{"name":"元朝","guid":"dc54159c-aa3b-11e5-906e-d43d7e6fab60","url":"https:\/\/m.sm.cn\/s?ext=ge_guid`7dc54159c-aa3b-11e5-906e-d43d7e6fab60&q=元朝&by=tuijian&by2=wenda_juhe"},{"name":"东汉","guid":"69535ba0-ec82-11e5-9a0c-d43d7e6fab60","url":"https:\/\/m.sm.cn\/s?ext=ge_guid`769535ba0-ec82-11e5-9a0c-d43d7e6fab60&q=东汉&by=tuijian&by2=wenda_juhe"},{"name":"西汉","guid":"89794bc0-aa3c-11e5-8845-d43d7e6fab60","url":"https:\/\/m.sm.cn\/s?ext=ge_guid`789794bc0-aa3c-11e5-8845-d43d7e6fab60&q=西汉&by=tuijian&by2=wenda_juhe"},{"name":"三省六部制","guid":"6fd79a94-e9e5-11e5-abb5-d43d7e6fab60","url":"https:\/\/m.sm.cn\/s?ext=ge_guid`76fd79a94-e9e5-11e5-abb5-d43d7e6fab60&q=三省六部制&by=tuijian&by2=wenda_juhe"},{"name":"太尉","guid":"6aa2f152-217d-11e6-988f-70e28411916e","url":"https:\/\/m.sm.cn\/s?ext=ge_guid`76aa2f152-217d-11e6-988f-70e28411916e&q=太尉&by=tuijian&by2=wenda_juhe"},{"name":"三省六部制","guid":"6fd79a94-e9e5-11e5-abb5-d43d7e6fab60","url":"https:\/\/m.sm.cn\/s?ext=ge_guid`76fd79a94-e9e5-11e5-abb5-d43d7e6fab60&q=三省六部制&by=tuijian&by2=wenda_juhe"},{"name":"枢密使","guid":"","url":"https:\/\/m.sm.cn\/s?q=枢密使&by=tuijian&by2=wenda_juhe"},{"name":"中国古代政治制度","guid":"","url":"https:\/\/m.sm.cn\/s?q=中国古代政治制度&by=tuijian&by2=wenda_juhe"},{"name":"政治制度","guid":"","url":"https:\/\/m.sm.cn\/s?q=政治制度&by=tuijian&by2=wenda_juhe"},{"name":"中书省","guid":"","url":"https:\/\/m.sm.cn\/s?q=中书省&by=tuijian&by2=wenda_juhe"},{"name":"相权","guid":"","url":"https:\/\/m.sm.cn\/s?q=相权&by=tuijian&by2=wenda_juhe"},{"name":"宗法制度","guid":"","url":"https:\/\/m.sm.cn\/s?q=宗法制度&by=tuijian&by2=wenda_juhe"},{"name":"行政制度","guid":"","url":"https:\/\/m.sm.cn\/s?q=行政制度&by=tuijian&by2=wenda_juhe"},{"name":"人治","guid":"","url":"https:\/\/m.sm.cn\/s?q=人治&by=tuijian&by2=wenda_juhe"},{"name":"贵族政治","guid":"","url":"https:\/\/m.sm.cn\/s?q=贵族政治&by=tuijian&by2=wenda_juhe"},{"name":"政治","guid":"d759ef56-2914-11e5-a861-f80f41f8d6e5","url":"https:\/\/m.sm.cn\/s?ext=ge_guid`7d759ef56-2914-11e5-a861-f80f41f8d6e5&q=政治&by=tuijian&by2=wenda_juhe"}]}},{"fields":{"ARTICLE_TITLE":"中国古代历朝历代政治制度","CanonicalUrl":"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651209305451710485.html","ContentFingerPrint":"4855473929994638141","Entities":"明朝:6a66963e-aa3c-11e5-906e-d43d7e6fab60,清朝:d4dab6ee-e709-11e5-9ffe-d43d7e6fab60,元朝:dc54159c-aa3b-11e5-906e-d43d7e6fab60,爱新觉罗·胤禛:f3bc781e-862d-11e5-a14e-d43d7e6fab60,秦朝:e4cf9f74-e76d-11e5-b9ad-d43d7e6fab60,夏朝:85f7666e-e6d0-11e5-88e4-d43d7e6fab60,东汉:69535ba0-ec82-11e5-9a0c-d43d7e6fab60,西汉:89794bc0-aa3c-11e5-8845-d43d7e6fab60,春秋:ca5ba5c2-ebee-11e5-b34c-d43d7e6fab60,封建:b5dfb1dc-eb04-11e5-b5b4-d43d7e6fab60,西周:ea164f92-ecbc-11e5-9a0c-d43d7e6fab60,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法制:1baefa36-e9bb-11e5-b0bf-d43d7e6fab60,","Keywords":"","MappingUrl":"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651209305451710485.html","MipUrl":"","MoreRelatedQuestionLink":"","NormalizedUrl":"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651209305451710485.html","PageCategoryDetailMessegeType":"SS_DOC","PageKeyword":"政治制度:bid^28335ff4e22267e63a530348d93c5c83:0.61:50:norm_answer_1|topic_text:政治制度:-10:10:`2词语`2科技`2哲学`2:20:37`250:-4441:2759:24:4.219:1.08419:v4.0:5:0;清朝:gid^d4dab6ee-e709-11e5-9ffe-d43d7e6fab60:0.1:50:norm_answer_1:清朝:2774:7:\/common\/baike_entry`2`2亚洲历史`2中国历史人物`2各国历史`2中国历史朝代`2中国历史`2区域历史`2:20:37`250:-246986:9214:854:3.006:0.579766:v4.0:4:0;春秋:gid^ca5ba5c2-ebee-11e5-b34c-d43d7e6fab60:0.1:50:norm_answer_1:春秋:902:7:\/common\/baike_entry`2`2历史`2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2中国历史`2:20:37`250:-23088:94212:391:2.947:2.60506:v4.0:3:0;社会制度:bid^7a420e89b8549c5b118006dd7bf59ea0:0.33:50:norm_answer_1:社会制度:-10:10:`2非社会`2社会学科`2社会`2文化`2历史`2:20:37`250:-4139:361:15:2.842:1.21413:v4.0:6:0;秦朝:gid^e4cf9f74-e76d-11e5-b9ad-d43d7e6fab60:0.1:50:norm_answer_1:秦朝:1087:7:\/common\/baike_entry`2`2中国古代史`2封建社会`2历史`2秦朝`2朝代`2:20:37`250:-79050:1650:269:2.639:0.585533:v4.0:6:0;西汉:gid^89794bc0-aa3c-11e5-8845-d43d7e6fab60:0.1:50:best_answer|norm_answer_1:西汉:0:7:\/people\/family`2\/history\/royal_line`2`2亚洲历史`2区域历史`2中国历史`2各国历史`2:20:50`216:-45973:3227:164:2.625:0.580096:v4.0:3:0;中国古代政治制度:bid^6a3bf7f4ce0f694354d7a787b3842e57:1:50:norm_answer_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0:10:`2历史课本`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2:20:37`250:-5566:134:19:2.594:0.899686:v4.0:1:0;爱新觉罗·胤禛:gid^f3bc781e-862d-11e5-a14e-d43d7e6fab60:0.1:50:best_answer:雍正:2215:7:\/history\/historical_figure`2\/history\/noble_person`2\/people\/person`2\/people\/deceased_person`2\/history\/monarch`2`2中国历史人物`2皇帝`2清朝`2改革家`2政治人物`2:20:59`214`216`21605`250`21607:-182205:4995:624:2.405:1.22514:v4.0:1:0;元朝:gid^dc54159c-aa3b-11e5-906e-d43d7e6fab60:0.1:50:norm_answer_1:元朝:0:7:\/people\/family`2\/history\/royal_line`2`2蒙古族`2元朝`2中国历史朝代`2中国历史`2朝代`2少数民族政权`2:20:37`250`216:-246325:1775:827:2.386:0.563127:v4.0:2:0;夏朝:gid^85f7666e-e6d0-11e5-88e4-d43d7e6fab60:0.1:50:norm_answer_1:夏朝:1051:8:\/common\/baike_entry`2`2夏商文化`2历史`2夏朝历史`2中国历史`2:20:50:-55674:426:187:2.379:0.344454:v4.0:2:0;法制:gid^1baefa36-e9bb-11e5-b0bf-d43d7e6fab60:0.1:50:best_answer:法制:277:7:\/common\/baike_entry`2`2社会`2政治`2法律`2:20:31`237`250:10624:25924:51:2.36:2.28623:v4.0:3:0;明朝:gid^6a66963e-aa3c-11e5-906e-d43d7e6fab60:0.1:50:norm_answer_1:明朝:0:7:\/history\/royal_line`2\/people\/family`2`2中国历史人物`2中国历史朝代`2中国历史`2:20:37`250`216:-386257:6143:1308:2.282:0.784578:v4.0:1:0;封建:gid^b5dfb1dc-eb04-11e5-b5b4-d43d7e6fab60:0.02:50:best_answer|norm_answer_1:封建:222:7:\/common\/baike_entry`2`2文化`2社会`2词语`2历史`2中国历史`2非社会`2:20:37`250:-15508:2492:60:2.265:0.998481:v4.0:12:0;中央集权制度:bid^c45af0652d3cc944a3ca9eef48d22605:0.35:50:best_answer|norm_answer_1:中央集权制度:-10:10:`2法律`2中国历史`2:20:31`237`250:-1578:222:6:2.201:0.985702:v4.0:7:0;东汉:gid^69535ba0-ec82-11e5-9a0c-d43d7e6fab60:0.1:50:best_answer:东汉:820:7:\/common\/baike_entry`2`2亚洲历史`2各国历史`2区域历史`2中国历史`2:20:50:-54427:1973:188:1.88:0.647785:v4.0:1:0;西周:gid^ea164f92-ecbc-11e5-9a0c-d43d7e6fab60:0.1:50:best_answer:西周:369:7:\/common\/baike_entry`2`2社会制度`2历史`2国家`2社会学科`2中国历史朝代`2中国历史`2科技`2朝代`2民族`2:20:37`250:-14371:2729:57:1.854:0.932413:v4.0:1:0;","QAGT_AnswerCount":"3","QAGT_IS_BEST_ANSWER":"1","QAGT_Question":"中国古代历朝历代政治制度","QAGT_Source":"百度知道","QAGT_Status":"2","QAGT_Time":"0","QASC_Answer":" 1.奴隶社会:分封制和宗法制如夏商西周
2.封建社会:1)秦: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位世袭,郡县制
2)西汉:郡国并行 内外朝制度
3)东汉:沿袭西汉官制 设三公,归台阁
4)魏晋南北朝:三省制 三长制
5)隋唐:三省六部 节度使
6)宋元:中书门下 行省制 中央禁军 通判 转运使
7)明:废丞相撤中书 设内阁;废行省设三司
8)清:顺治 议政王大臣会议
康熙 南书房
雍正 军机处
古代西方政治制度
1、城邦制度 在地中海希腊半岛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公元前8~6世纪,希腊出现了约两百多个奴隶制小国,史称“城邦”或“城市国家”。
小国寡民是城邦的突出特征。
城邦一般包括市区和周边的农村地区。
在古希腊人心目中,“城邦”意味着同一血缘人群的共同团体、共同地域和政治经济的绝对独立。
希腊城邦的政体类型多样,大致分为民主制、贵族制和君主制、寡头制、僭头制等。
其中,雅典和斯巴达是最著名的城邦。
斯巴达实行贵族制,雅典以民主制著称。
希腊城邦实行的公民政治,使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
尤其是雅典的民主制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2、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1)民主制的确立:君主制—贵族制—梭伦改革—颗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民主制。
(2)基本特点:人民 -与轮番而治。
(3)评价:一方面指出雅典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希腊城邦的产物,有其时代的局限,所采用的公民直接参政、轮流坐庄的形式所导致的结果也并非总是公正的,雅典的民主统治仍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另一方面则要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中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指出了一条道路。
雅典的民主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性。
所以,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不愧于希腊地区奴隶制民主制度的典范的。
3、希腊城邦独具特点:①独立。
不依附于任何政治势力,有自己的法律体系、官员、法庭等等。
这些城邦即使是结盟也没有一个最高权威,是互不统属的。
②直接民主。
最高权力属于公民大会,与原始社会的军事民主制有关,这是东方所没有的,可以选举官员、判决等等,7a64e4b893e5b19e31333363376531公民大会的权威高于任何个人。
③公民。
公民有选举和被选举权,但是边区居民、外邦人、农奴、妇女都没有公民权。
公民只是所有人中的百分之几。
④义务官制。
没有官薪,全凭自愿服务。
根据公民大会选出的一般是临时的职务,服务完后就完了,只有少数固定官职。
后来采取了公务津贴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
⑤法制。
国家要根据法律来治理,有严格的司法系统。
往往开国者是最重要的立法者。
公民之间的矛盾斗争往往有在法律中先解决的传统,在迫不得已时才采用武装对抗。
雅典是古希腊的主要城邦,是民主政治思想的产生地。
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历史上最狭隘也是最充实的民主政治。
最狭隘,是指享受民 -利的人数太少;最充实,是指全体公民在立法及治理公众事务上有直接与平等的权利。
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特点,在古代的中国和希腊、罗马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核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是随着夏世袭制的建立而开始出现的。
商周时期,经历了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个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
注意几个重点: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统一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与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
如何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目标
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皇帝制度;中朝与外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元朝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1.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3.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2.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过自己的贡献.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州县两级制;观察使;节度使;行省;宣慰司.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要求同学掌握两汉时期的中朝与外朝、隋唐时期不断完善的三省六部制、元朝时的行省制度等重要概念,了解汉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加强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解,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并进一步认识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提高分析中国国情的深刻历史洞察力.本课的内容结构,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一是中央政治制度,二是地方政治制度.在每一方面问题的论述中,又以时间纵线为线索,分别论述了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朝等在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教学中,应脉络清晰,顺序推移,步步递进,讲清其发展变化.本课引言是由宋太祖图像与文字两部分组成,讲的是宋太祖时宰相大臣座位被撤的故事.可向同学提出问题:这件事说明了什么?可选取某一特定场景的图示或影像片断请同学们辨析,历史剧中皇帝和大臣议事的场景与历史史实是否相符?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历史剧切不可说多,宋时坐着议事不行了,再以后就跪受君恩了.要紧紧抓住皇权的加强这一中心,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政治制度中皇权至高无上的这一特点.第一目“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在中央政权中,皇帝制度不断加强,在君权与相权这对矛盾中,君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相权却处在不断被削弱的过程中.请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的分析:①“汉承秦制”.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但又有所变化.皇帝制度,是承秦制继续实行,但又在秦朝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皇位世袭等制度.中央行政设三公,秦时即有,汉朝亦设,但到汉武帝时又形成了“中朝”决策机构,尚书令的权力日显重要.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被称为“外朝”.东汉光武帝时进一步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台的权力,“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这些又是与秦时不同的.② 三省六部制.教学中应注意分析其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时三省为中央 -最高统治机构.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可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而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立的六部,则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使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③ 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宋朝时的三省六部有名无实.统治者鉴于唐朝藩镇割据局面,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以进一步加强皇权.辽代“藩汉分治”,分设南面官和北面官,分别统治 -、渤海人和契丹人及其他少数民族.④ 元朝在中央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元朝综合汉蒙政治制度,设立了中书省和枢密院,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和最高军事机关.同时又设置了统领宗教事务和 -地区的机构宣政院.元朝在加强皇权方面又有了新发展.第二目“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在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中,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请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的分析:① 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西汉初,郡设太守、国设相,作为郡国的最高行政长官.后封国名存实亡.东汉末年,州成地方行政区,州牧为州最高长官,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成为州郡县三级制.② 州县两级制.隋文帝时减去郡级区划,保留州县两级制.隋朝与唐朝时,州设刺史,县设令.宋朝时,长官称知州、知县.自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这避免了唐五代以来武人割据、地方官权力过大的问题.③ 作为监察区设立的州、道及向行政实体的转变.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十三州.州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 -.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成地方行政区.唐太宗时,又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将道级监察长官固定为观察使,道成州县之上行政实体.宋朝时,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先后设平级四个机构,分掌军政、财政、司法和市场等事.它们互不统属,各自直接对中央负责.这有利于防止地方官独揽大权,因而强化了中央集权.④ 行省制度的创立及意义.元朝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三、教学设计与案例1.教学设计① 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况,复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相关史实,在明确秦朝政治制度特点的基础上,开始本课的学习.② 运用好几段阅读材料.应让学生读懂,理解,能概括主要内容,能归纳主要问题,从中掌握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加深对本课内容的深入体会,从而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有更清晰的主线脉络,对理解中国国情,对探讨诸多重大现实问题的历史渊源,打下一点基础.【学思之窗】蔡邕《独断》引文.问题:这些规定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材料中心内容,主要是强化皇帝的个人独尊、皇权的至高无上.历史记载表明,汉代的皇帝制度已构成比较完整的体系,既包括材料中皇帝名号的诸多规定,还包括礼仪、皇位世袭等诸多制度.还可引导学生与秦始皇创立皇帝名号时的情况比较,得出汉承秦制、继续实行皇帝制度但又有所发展的结论.【历史纵横】宰相之名的由来.问题:你能说出历史上著名的宰相姓名吗?学生对这一常识的介绍应该是感兴趣的,书籍及影视作品中涉及颇多.北宋的寇准、李纲耳熟能详,唐代的“房谋杜断”、姚崇、宋璟略知一二,文丞相祠有人参观,管仲改革经提醒也应能够记起,不一而足.教学中不要只图课堂气氛热烈,应引导学生快速回忆并准确定位,鼓励学生对其影响较大的一位重点介绍,力求准确,符合史实.最后应把提到的人物归纳起来,作一个小的人物专题,并作为学习或复习该朝历史的参考引擎.【历史纵横】唐太宗设政事堂.首先应让学生弄清唐朝三省制的明确分工,在此基础上砸实门下省的职权,熟记三省的长官及参知政事都是宰相.至于政事堂创立的作用,提高了三省制的功能这一点,学生不难理解.条件允许时,可组织学生召开一个模拟三省会议.先分别召开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会议,各围绕一个紧迫问题展开讨论,争论不休争执不下,然后再模拟三省会议的召开,体现出其提高效率,设立政事堂的必要性.【历史纵横】唐玄宗设军镇,后节度使权势膨胀割据一方.了解节度使官职的由来,归纳节度使权势的表现,理解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渊源,把握藩镇割据局面给唐代历史乃至后世带来的深刻影响.【历史纵横】宋朝悉收地方之权及影响.引导学生对这一措施的利弊进行分析,地方权重的弊端有哪些?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起到什么作用?这种运行机制为什么会影响地方政权的工作效率,怎么就导致冗官现象出现了?应通过分析和教师的讲解,使学生真正明白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力求融会贯通.【学思之窗】元朝“达鲁花赤”官职权限.问题:元朝为什么要设置达鲁花赤一职?要使学生全面牢固地掌握行省制度的概念,弄懂中书省、行中书省、行省之下的路、府、州、县及边远地区设置的宣慰司等一系列机构.在此基础上来理解地方监察官又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的达鲁花赤的职权,应该是比较容易了.元朝设置这一官职,还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以实现其对中国辽阔疆域的稳固统治.③ 运用好教材正文中的图示、图表.唐朝 -机构示意图.应让学生很好掌握,并运用版面记忆法将其熟记,这对于全面准确地理解把握三省六部制这一重要历史概念非常重要.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当然是要求学生理解.这种图示本身就非常清晰醒目,这里的内容就已经包含着很强的逻辑关系,要求学生牢固掌握这一内容正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重要的历史概念,这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并不矛盾.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北宋时代文官出行图、达鲁花赤铜印等图示,对于我们理解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和两汉时期的地方行政区,掌握宋朝对地方官的防范措施,了解元朝为什么要设置达鲁花赤官职以及如何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都能起到强化记忆、加强历史感、加深感性认识的作用.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解说图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描述能力等.④ 作好小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课内容,弄清框架形成结构;提纲挈领概括要点,画龙点睛得出结论;纵横联系比较探讨,深入理解实际运用.2.教学案例
中国与古代西方政治制度有何异同
一、中国与古代西方政治制度相同点:
1、中西方古代政治制度都以君主专制制度为主,并且呈现出君主不断集权的趋势。
在中西方的古代政治制度上,君主专制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君主专即是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掌握着一个国家的行政权、军事权、立法权等权利。
也可以说是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其中尤其体现出了权力的专断,如秦始皇规定:皇权至高无上,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 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军事大事,最终均由皇帝裁决。
称谓专用。
秦王赢政统一全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规定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这就确定了君主至高无上的称呼。
而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就发展到了顶峰地步。
与此同时,古代西方虽然多数时期是属于分裂的时期,但是也出现了许多统一广阔地区的大帝国,如波斯帝国,马其顿王国,罗马帝国,这些帝国都存在着专制制度。
就连以西方古代民主著称的雅典,同样也存在着贵族专制制度。
在古罗马共和国时期,虽然已经经过了一些民主改革,如“格拉古兄弟改革”、“马略改革”,虽然采取了很大程度上的民主措施,但是最终也出现了苏拉的独裁统治。
尤其发展到了后期的查理曼帝国时期,君主的权利获得了极大的膨胀,就连教皇都不得不承认皇帝的权威。
2、中西方古代法律主要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法律制度的本质而言,任何时期的法律制度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工具。
中西方古代社会法律也不能避免这样的一个本质特性。
从中国古代的法律分析,中国在夏商周时期就开始有法律的存在,比如在商朝就出现了有《汤刑》,这是属于中国古代早期的一部法律。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地主阶级的出现和壮大,并且最终夺的了政权。
这是地主阶级所面临的问题就是怎样巩固自己的政权,而由法家主要代表人韩非所提出的法治思想就刚好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
随之在各国出现了一些列的法律制度。
如魏国的《李悝之法》,楚国的《吴起之法》。
这些法律的出现进一步的巩固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
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更是颁布了全国性的《秦律》,到后来,法律制度依旧在不断地完善。
始终为巩固统治阶级的利益而服务着。
而对于西方古代的法律来讲,同样维护统治需要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依旧是法律制定的最基本原则。
西方古代出面的法典、法规有许多,比如古巴比伦《汉莫拉比法典》、乌尔王国《乌尔纳姆法典》、罗马的《十二铜表法》,《查士丁尼法典》等,虽然罗马的《十二铜表法》具有一定的民主性质,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本质。
而《查士丁尼法典》更是直接为了维护统治而制定的。
由此可见,中西方法律的制定主要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只是西方古代法典具有相对意义上的民主性。
二、中国与古代西方政治制度不同点:
1、社会基本组织的不同点:
对于社会的基本组织而言,在中西方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差异性。
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知道,中国的社会是以家庭结构为基本的社会,而从西方社会来说,主要是以团体结构为主。
中国家庭结构的组织形式从很多古诗里面就有很具体的描述,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帝力于我何有哉”,这句话就很具体的表述了中国以家庭组织形式的生活、生产方式。
而这一种小家庭形式的组织基本上是延续了几千年,直到今日。
西方的团体结构形式,在西方社会中家庭绝对没有像在中国那么重要。
过着战斗生活的游牧民族散布在古代的西方世界。
游牧既是生产活动,也是军事行动。
后来,航海业发展,西方的海船上的商人们既做生意,也做海盗。
这样的生活高度军事化,战斗化,家庭的地位一定会下降,就像在中国的战争年代,投身军队的人们常常只能抛开家庭。
在西方的历史上,战争是常态,甚至是谋生手段。
并且在中国有古训“国虽大,好战必亡。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这样的古训说明中华民族是很幸运的,幸运到经常有机会可以忘记战争,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所以,需要有高人来指点,教导大家不要忘记战争。
西方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战争时时伴随着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忘记战争。
西方这样的一种社会背景之下,家庭的结构形式往往很脆弱,容易被军事组织,社会团体所代替。
这就看出中国一家庭为主。
西方以团体为主的社会基本组织形式。
2、政治体制上的不同点:
对于中西方古代的政治而言,西方古代的政治制度具有一定程度上程度上的民主性,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本质上来讲是专制主义制度、是维护君权至上的专制制度。
首先谈谈西方古代政治制度的民主性。
从上我们可以知道团体是西方社会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每个团体的发展都要面对其他团体的挑战。
在竞争的环境中,一个团体不是胜利,就是灭亡。
一个团体要发展,就要与尽可能多的团体结成联盟来反对自己的敌人。
民主的原则是为了确立团体联盟中领导者的合法地位而被承认和被推广的。
比如,雅典的民主政治,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民主政治,因此可以看出西方古代政治制度具有一定程度的民主性。
而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性主要是体现在中国古代几千年来的君权至高无上。
虽然中国古代也出现了“文景之治”、“开皇之治”,“贞观之治”等安定的局面。
但是在这样的稳定社会局面之下,人民看似是具有一定的权利的,但是他们同样是在一种无形的专制主义的压迫之下生活,因为维护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利是一切整治措施的最终目标。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中国的专制制度就呈现出了不断加强的趋势,始终贯穿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之中。
3、法律形式上的不同点。
从中西上古代法律的不同点来看,可以了解到。
中西方的法律有根本上的不同点,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法律被看作是束缚和控制人的手段,也是维护君主专制,维护社会稳定的手段,这就使得中国古代的法律它不能离开国家、刑罚来处理民事关系,具有一种绝对的权威性。
中国古代法律的制定从根本上来讲是按照统治阶级利益来制定的,任何法律的制定都不能够违背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一般的群众是基本没有任何参与制定法律的权利。
而对于西方古代的法律制定则是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是各种社会力量相互妥协的结果。
比如西方的古希腊、罗马国家的法是在氏族内部斗争及其改革过程中形成的。
从我们可以从古罗马的法律来分析,在古罗马社会的早期,主要是依靠祖辈传承下来的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
贵族垄断了立法权并且随意的曲解法律和欺压民众,使得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加剧。
后来,罗马人民经过了一系列的斗争,才使得《十二铜表法》的最终确定产生了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法典。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西方的法律是社会的法律,是社会控制国家的工具;中国的国家主导模式导致了中国的法律是国家的法律,是国家控制社会的工具。
这一不同的法律的首要制度表现就是西方的 -是社会的 -,是权利的保护机构;中国的国家主导模式导致了中国的法律是国家的法律,是国家控制社会的工具
4、中西方古代经济结构上的不同点。
中西方古代的经济结构最初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但西方大约在15世纪初期开始了资本主义萌芽,并且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最终取代了小农经济的地位。
而在中国古代的明清之际,同样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在中国小农经济模式下,自耕农生产积极性高,同时由于人口膨胀和土地兼并,农民在土地上精耕细作、不断改进农具和耕作技术,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成为古代农耕的一大特色。
统治阶级也严格的限制商人,古时“韩非称“学者”、“言谈者”,“带剑者一、“患御者”和“商工之 民”为“五蠹之民。
这一模式具有内部的稳定性、保守性和排他性,因其脆弱而对新经济因素产生本能的抵抗,既保障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封建经济向前发展,又阻碍了商品交换与扩大再生产。
手工业和商业是为满足人民日常生活和统治者奢侈享受而存在的。
并且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因此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具有很明显单一小农经济的特征。
而西方古代社会则完成了由小农经济到资本主义经济的转变。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700字以上。
谢谢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承秦制
西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又有所变化.
皇帝制度承秦制,又在秦朝基础上,构成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皇位世袭等制度.
方法建议:学生加深理解这一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秦朝皇帝一人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的玉印称“玺”.并和课本资料回放蔡邕—《独断》引文一起分析比较得出汉承秦制,继续实行皇帝制度但又有所发展的结论.
创设情景:请同学讲述秦朝丞相李斯专权、汉朝权臣专权的故事导出课本知识
主干知识:中央设三公,秦朝时就有,到汉朝武帝时期形成“中朝”决策机构,尚书令的权力日益重要,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演化为执行机构,称之为“外朝”;东汉光武帝进一步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的权力,使它成为决策与发布号令的中枢机构尚书台,大权由皇帝总揽,“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2、三省六部
1)、引导学生分析掌握三省六部的形成和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
A.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门下省.
B.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 -最高统治机构.
C.唐朝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隋唐时期,在尚书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措施,三省相互监督与牵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举.
2)创设情景:组织学生召开一个模拟三省会议,各围绕一个紧迫问题(如如何处理与吐蕃的民族关系)展开讨论,争执不休,然后再模拟三省会议的召开,体现出为提高效率,设立政事堂的必要性
3、二府三司:
创设情景:与学生一起回忆初中所学北宋建立过程,引导学生得出:宋初在中央,鉴于藩镇割据局面,进一步加强皇权,分散相权.
主干知识: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们任宰相职权,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这两个机构合称“二府”,为了进一步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这样,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宋的二府三司,削弱的还是宰相的权力,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4、元中央制度
1)创设情景:导入设问元朝和历史上的哪些朝代相似?相似之处有哪些?答案:秦隋两个朝代
秦、隋、元三朝相似之处有:结束分裂割据局面,重新实现统一,都开创了重要的新制度,且为后世沿用.
2)主干知识:元世祖健全了中央官制,在加强皇权制度方面有了 新发展,在中央设立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和最高军事管理机构枢密院,同时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 -地区,元对 -的统治与治理非常重视, -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对维护民族大家庭和睦相处取得了卓越成绩.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创设情景:
让学生出示其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料搜集而来家乡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单位称呼,从而引入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西汉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从此图中分析出统治者采取这种措施的目的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什么后果?主干知识:汉初,地方上同样是汉承秦制,又有所发展,为巩固封建统治,实行郡国两制并行,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后诸侯国威胁中央皇权,景帝至武帝逐步削弱王国的势力,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衣食租税.
创设情景:举现实生活例子说明,目前中央向地方或省级机构向县级派出巡视小组的功能
主干知识: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长官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与地方尚官,东汉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变为州、郡、县三级.
2.隋唐地方的政治制度演变
隋初,隋文帝废郡县,形成州县两级;唐地方行政制度与隋朝相同,唐太宗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宗时,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
3.宋地方政治制度
创设情景:比较教材插图“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北宋时代文官出行图”与学生共同分析这两幅图在场面和内容上有何不同?结合历史纵横分析为何唐宋会有这种区别,结合现实分析皇帝高度集权与民主决策相比有何弊端.
主干知识:北宋初年,地方上重文轻武(回忆杯酒释兵权),削弱地方节度使权力,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人割据,宋朝地方政权分州县两级,又将唐的“道”设为“路”,在州县之上.
4.元行省制度
创设情景:出示元朝疆域图,提问元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要辽阔,如何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辖呢?主干知识:元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了行省制度,除山西、山东、河北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学生讨论:行省制度的作用与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各民族友好相处与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巩固了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探究活动:尝试查一查,你的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政区?课堂感悟:在历史教科书里,汉、唐无疑是我们的历史学家所推崇的强大帝国,然而,对于世界来说:汉、唐帝国的光环在罗马与 -帝国的映衬下显得有些褪色,而元帝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远远胜过足以引起我们自豪的汉、唐.这个由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在疆域上空前辽阔的统一政权,不仅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传入各地,也吸取了外来的先进的管理方式:仿效 -及罗马帝国的行政体制,首次在中国设立行省,对秦以来的郡县制作了一个大大地发展,对中国行政管理制度进行了一次巨大革命,影响一直持续到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