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案例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案例

        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

       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

       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呢

       自我提问

       自我提问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

       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

       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

       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

       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

       “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

       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

       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

       教学诊断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

       教师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与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交流对话

       教师间充分的对话交流,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分”时,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鱼、分饼干、分苹果等。

       在交流对话时有的教师提出,仅仅围绕“吃”展开教学似乎有局限,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进行分配,可以适当扩展教学设计面。

       这样开放性的讨论能够促进教师更有效地进行反思,促进教师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案例研究

       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然后对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

       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也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还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

       如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分数应用题的综合训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48元,其中椅子的价格是课桌价格的5\/7,椅子的价格是多少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用多种方法算出了椅子的价格为20元。

       正当教师准备小结时,有学生提出椅子的价格可能是10元、5元…这时,教师不耐烦地用“别瞎猜”打断了学生的思路。

       课后学生说,假如一张桌子配两张椅子或三四张椅子,那么,椅子的价格就不一定是20元了。

       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对照案例检查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师们认识到,虽然我们天天都在喊“关注学生的发展”,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却常常我行我素,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很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观摩分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教师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

       在观摩中,教师应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遇到偶发事件,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教益。

       总结记录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讲授内如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分数应用题的综合训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48元,其容是否清晰,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等。

       把这些想清楚,作一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怎样做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在进行网络信息化教学设计前,首先要对教学设计的概念有所了解。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应该知道:为什么教

       教什么

       怎样教

       想得到一个怎样的效果

       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需要我们好好的对教材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目标的阐明;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

       从而制定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的程序、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应综合考虑学习目标、内容、学习者特点、实际条件等因素。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也是我们很多老师在讲优质课时,需要进行缜密的教学环节,并多次修改,才可以达到预期效果

       是人们在一个系统中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和依此信息技术推动信息资源的传播整合和再创造的过程。

       教育信息化就是依据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应用IT技术,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以数字化和改进,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共享教育资源。

       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

       其特点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强调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丰富性;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

       信息化教学不仅仅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媒体 和手段的改变,而且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整体的教学体系的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提出的,就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总之,在教学上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尤其是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来支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

       强调“协作”在学习中的作用把学习内容与实际情境相联系,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

       强调发展性评价,主张评价的过程性和多元化,会使你的课堂变得精彩无比的

数学学科怎样利用信息化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案例

       一、教学背景:

       (一)、教材内容及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日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特别是对数学来说,由于数形结合思想的特点,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P.93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数学课程改革下的一个新内容,它重视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初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还通过统计学生喜欢什么娱乐项目、统计喜欢哪种水果等,使学生在玩中体验到统计的用处确实很大。

       (二)、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学生对去公园玩这些生活经验都很熟悉和感兴趣,对涂色也很感兴趣,因此,选取了这些内容让学生统计,并对统计图进行涂色,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并对数据收集、比较多少也比较熟悉,并能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但对数据的整理、描述比较难掌握,要让学生在玩一玩、比一比、画一画、说一说中掌握这个知识难点。

       二、设计理念及意图:

       本教学设计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竞争和环保意识、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让学生在玩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里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以达到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初步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观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统计的含义。

       会看统计图、统计表,进行简单的统计。

       教学难点:进行简单的统计。

       四、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导入新课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统计

       小朋友们,上个星期六、星期天,你们的爸爸妈妈有带你们去哪儿玩了吗

       (有)都到哪些地方玩,说来让其他小朋友听一听

       (学生回答),陈老师周六去了一趟温州的“马鞍池公园”,那里的景色真好看啊,我特别喜欢公园里的一个处小花坛。

       你们想看一看花坛是什么样吗

       (出示课件:一个小花坛中有26朵四种颜色的花)看到这些美丽的花,我当时特别想知道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那小朋友们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涂小方格儿的方式,来帮我数一数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

       【创设“逛公园”这一生活情境,再配上形象的多媒体插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完成题卡(先数各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再涂色)。

       教师提示:涂完后注意标上下面的数字。

       2、对比出示花坛画面与统计图,引出新知

       师:(出示统计图)说一说各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生:学生汇报。

       红花有8朵,黄花有7朵,蓝花有5朵,紫花有6朵。

       师:(对比出示花坛画面与统计图)比较题卡与刚才的画面,哪一个更能清楚地看出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生1:第一幅图混在一起,看不清楚;第二幅图分开了就很清楚。

       【通过多媒体出示对比图,让学生能够清晰形象的观察对比图,能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具体,便于学生观察和认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师:(小结)像我们刚才那样把花的朵数数出来并用涂小格的方式表示出来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进行统计,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板书课题:统计)。

       (二)、实践操作,掌握新知

       1、让学生体验收集数据的过程

       师:这个“花坛”里这四种颜色的花。

       我想了解一下咱们班的小朋友最喜欢什么颜色的花,现在就请小朋友们在自己喜欢的花的下面打“√”,再告诉你的同桌,你喜欢哪种颜色的花?学生完成题卡后,教师收上题卡。

       2、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的过程

       (1)、初次进行记录。

       师:现在我的手里拿着小朋友们的题卡,小朋友们最想知道些什么呢?生1:我最想知道哪种颜色的人最多?生2:我最想知道喜欢黄色的有多少人?生3:我最想知道喜欢红色的人多还是少?生4:我最想知道喜欢紫色的人有多少?生5:我最想知道喜欢蓝色的人多还是少?生6:我最想知道喜欢红色的有多少人?师:看来咱们班的小朋友们都是非常的好问。

       那怎样才能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花的小朋友最多呢

       (2)、小组讨论记录的方法(方式开放,教师简介写“正”字的方法)。

       师:四人小组研究一下怎样才能记下来?学生讨论记录的方法。

       师:研究出来了吗?你打算怎么记?生1:老师说红色的,我在下面打“√”;老师说黄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蓝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紫色的,我在下面画“○”。

       生2:老师说红色,我在下面打“√”。

       生3:老师说红色,我在下面写“1”。

       生4:老师说红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黄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蓝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紫色的,我在下面画“△”(教师指导:如果用一个符号记会更快)

       教师简介写“正”字的方法,演示“正”字的结构,说明为什么。

       【学生提出的这些统计方法,正是他们发挥学习积极主体的展现。

       对学生来说,能够根据教师提供的数学材料,进行分析、统计,提出各自不同的见解,并得到肯定,学生内心深处会产生一种发现的快乐,一种成功的自我体验,促使思维处于更活跃的状态。

       (3)、再次进行记录。

       教师读数据,学生记录。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记录的?生1:我统计出喜欢红色的有9人,喜欢黄色的有11人,喜欢蓝色的有8人,喜欢紫色的有6人。

       老师说红色的,我在下面打“√”;老师说黄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蓝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紫色的,我在下面画“○”。

       师:有没有结果一样,方法不一样的呢?生2:我用“√”。

       生3:我用“○”。

       生4:我写“正”。

       师:有数据不一样的吗?生5:喜欢红色的有9人,喜欢黄色的有11人,喜欢蓝色的有8人,喜欢紫色的有6人(教师指导:记录要认真,并请该生重复正确的答案)。

       3、认识统计表、统计图

       师:(出示统计表)请小朋友说数据,我把数据填在表格里。

       红色9人,黄色11人,蓝色8人,紫色6人

       师:(出示统计图)如果我们还用涂小格的方式表示的话,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应该用多少个小格表示呢?随着小朋友们的回答,教师从多媒体统计图中随机点击8个单位格的红条,11个单位格的黄条,8个单位格的蓝条,6个单位格的紫条。

       (如下图:)

       师:如果没有小格你能知道有多少人吗?(点击多媒体出示)

       生:(齐答)不能。

       师:(点击出纵轴左边的数字)没有小格,这回能看出来有多少人吗?生:(齐答)能,因为上面有数字。

       师:那你现在知道红色的人有多少

       你是怎么知道

       (学生上台)

       师:像我们刚才这样把杂乱无章的数据整理成这样有条理的图形,这个图就是统计图。

       那么你们能不能给这个表格起个名字呢?生:(齐答)统计表。

       (真聪明)

       【这种让学生通过形象的多媒体演示与引导结合的教学环境,打破了一节课40分钟的限制,使课下和课上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能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又给学生一定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不仅有利于学生数学中图形结合素养的形成,还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获得。

       4、通过统计图、统计表回答问题

       师:看着统计图、统计表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5、小结

       师:看来,我们从这样的统计图和统计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每种数量多少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统计图、统计表的作用。

       (三)、小组合作、巩固新知

       师:其实在这个“公园”里,还有一个小小的儿童游乐场,我们一起去看看有什么好玩的吧。

       出示课件,有游船,转转马,开火车,还有碰碰车。

       师:现在我们分小组来统计一下玩每一个项目的有几个小朋友。

       活动开始之前请同学们先听清楚要求:

       首先,每位同学先在小组内讨论怎么统计。

       最后,再按照表格要求填写每一项内容。

       (注意:一人只能参加一种活动。

       最后,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你们的统计方法及结果。

       表格在你们的抽屉里。

       师:现在开始。

       老师巡视,发现问题给予指导。

       师:现在小组汇报。

       生:我们是这样统计的:首先我们决定用作记号的方法,要玩游船的同学就在游船的后面做一个记号,然后再数一数每种活动有几个记号就代表有几人参加,最后把下边的表格再填完整。

       我们的统计结果是:玩游船的有*人,开火车的有*人,玩转转马的有*人,玩碰碰车的有*人。

       (学生汇报时如有汇报不完整的,可让其同一小组的同学补充,直到汇报清楚。

       然后再一组组的往下汇报其不同的方法。

       师:小朋友刚才的汇报真是很精彩,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活动一下。

       播放多媒体儿歌:《我爱统计》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唱一唱,跳一跳。

       噜啦啦噜啦啦噜啦噜啦咧,噜啦噜啦噜啦啦噜啦啦咧,统计真好,简单明了,幺幺幺幺,小小符号,好多奥妙,幺幺幺幺,小朋友,在欢笑,统计真好,兴趣高高,幺幺幺幺,带上书包,来到学校,小朋友,早来到,上涂涂,下写写,左算算,右想想,写完之后挥挥手,上涂涂,下写写,左算算,右想想,我们的数学好好学。

       【寓“数学学习”于游戏活动之中,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提高学习的效果。

       (四)游戏激趣,体验统计

       1、师:这个“公园”不仅有好玩有,而且还有好吃的。

       你们瞧,这是一棵神奇树,这棵树上结满了苹果、梨、西瓜、草莓,你们想吃吗

       (课件出示)

       (出示:西瓜、草莓、苹果、葡萄的图片)

       2、挑一个你最喜欢吃的水果剪下来,同桌讲一讲你最喜欢吃什么

       师:我们来统计一下,把小星星贴在你喜欢的水果上。

       学生依次到黑板前把自己手中的小星星贴在喜欢的水果图片上。

       (多媒体播放音乐)

       4、作品展示,看到这张图,你知道了一些什么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联系实际的各种娱乐项目及水果,让丰富多彩的生活与数学活动有机结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五)、总结新知、扩展延伸

       师:小朋友们这个“公园”里有那么多好玩的,好吃的,你们想去看一看吗

       那么这个星期六、星期天就可以让你们的爸爸、妈妈带你们去那好好玩一玩。

       在玩的同时,看看哪位小朋友能够用上我们今天学的统计的知识,把它统计下来,做成统计图下次在我们班队课上,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五、课后反思

       在上述《统计》教学中,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教师也教得轻松。

       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把抽象地统计知识形象地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一下子能够看出其中蕴含的规律。

       1、调整情绪,激发兴趣

       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

       2、演示操作,加深理解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

       所以我们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实践探索中我发现计算机正是辅助数学教学的一座现代化的桥梁。

       运用多媒体演示,把抽象思维物化为形象思维,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3、教学交流,反馈及时

       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交互性更强、更方便,传统教学,老师提问某个学生,是老师与该学生的一对一交流,其它同学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而一堂课的提问次数毕竟有限。

       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与学相结合,不但界面友好,信息反馈及时,且通过人机对话,学生全体都可以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现在讲到多媒体辅助教学,凡是当教师的,每人都能谈上好一会儿的时间,尤其是我们小学教师。

       在小学教师当中,又以年轻教师和学校领导对多媒体的感情不能说不深厚。

       但凡教师上研究课、公开课、比赛课如果不用到它,档次就会稍低一些,反之则高了一档。

       正因如此,老师们在上课之前,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设计课件、制作课件、修改课件

如何撰写教学案例及举例分析

       教学案例的撰写方法如下:

       1、选择事件

       如果有冲突的事件比较具有选择性,那么选择在自我学习、内省和深层次理解方面就可能更加富有成效。

       2、事件描述

       在写案例时,要为即将发生的事件设置场景,做好铺垫。

       3、确定演员

       每个故事都是因为有了一群活生生的人物、有贡献的角色才得以充实。

       4、检查结果

       教师所做的每个行动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反应。

       5、假设

       以不同观点看待事件,如果重新考虑的话选择也会不同的。

       说到举例分析,这主要来自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贴近教师工作,与教师有天然的联系。

       教师有大量的实际问题,为了妥善解决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大量的教学研究,这样一来也就有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

       其中不乏典型事例,会给教师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成为撰写教学案例的素材。

       向左转|向右转扩展资料教学案例的相关结构

       1、标题教学案例总是有标题的,要借助标题反映事件的主题或形貌。

       一般地说,教学案例有两种确定标题的方式:一是用案例中的突出事件作为标题,二是把事件中包含的主题析离出来。

       作为教学案例的标题,两种标题的方式都各有千秋,前者展示事件,吸引读者进一步了解相关的信息;后者反映主题,能使读者把握事件要说明的是什么。

       2、引言

       引言也可以说是开场白,一般有一两段话也就可以了。

       主要描写一下事件的大致场景,隐晦地反映事件可能涉及到的主题。

       引言可以使读者对教学案例的事件和主题大致有些了解,可以起一个“先行组织者”的作用,使读者有一种阅读上的“心理准备”。

       3、背景教学案例中的事件发生在一定的时空框架之中,依托一定的背景在教学案例的叙述中。

       而对背景的交代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对教学案例中问题解决方法的分析、评判离不开背景。

       4、问题教学案例区别于一般事例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是围绕问题展开的。

       在描述中要讲明问题的发生、发展、结局。

       这部分内容需要详尽地描述,在一定程度上,这部分内容是整个教学案例的主体。

       5、反思与讨论

       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是对自己解决问题的心路历程进行再分析的过程,也是梳理相关经验和教训的过程。

       因而系统地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对于提升智慧并形成自己解决教育的正确方式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教学案例

什么是教学案例

        一、什么是案例

       所谓案例,从字面上理解是“案件实例”的意思。

       就是“具体情境下发生的典型事件”。

       “具体情境”,指的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和条件等背景信息;“典型事件”,指的是在“具体情境”下发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有价值的实例。

       二、什么是教学案例

       所谓教学案例,就是描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件,以及对此事件的剖析、反思与总结。

       一般而言,教学案例具有如下特征:

       1、真实性。

       所描述的教育教学事件必须是真实的而非杜撰的,也不是别人经历过的真实事件。

       因而,这种真实性应包括亲历性。

       2、典型性。

       所描述的教育教学事件是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有教育价值的实例。

       3、情节性。

       案例展示的事件必须有具体的情节及其演进过程,不能仅作静态描述。

       情节性还包括心理活动过程。

       4、问题性。

       事件中必须存在有价值的问题或给阅读者带来启示,这是案例的本质特征。

       5、启发性。

       描述案例事件后,应有反思与提高认识的记录,进行理性思考与总结反思,提示教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与内在规律,给读者以启示。

       由此可见,并非所有的教学实例都可成为教学案例

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吾日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可以这么说,是不断的反思,成就了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教学反思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引起教育理论和实践工的高度关注。

       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和自身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和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

       一个教师,只有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教学反思的涵义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观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反思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专家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一个优秀的教师就是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积累经验,在经验中学习而不断成长起来的。

       而进行教学后反思的总结提炼,是教师个体有效进行反思的综合表现和快捷的训练方式。

       因此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更需要做的是反思教学反思应是每位教师所必备的。

       如何进行有效的反思

       这就需要我们明确反思的意义,反思就是对教学经历的再认识,就是对“失”的反省,对“得”的归纳。

       二、教学反思应遵循的原则

       (一)及时性原则

       一节课过后要趁热打铁,及时的回忆、反思并及时记录自己的思维闪光点,要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教育灵感和感受,并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

       (二)持久性原则

       要系统、全面地积累经验并使之升华、凝结,必须以大量的课后反思为基础,这就需要老师们写教后记像医生写病例报告一样成为一种基本的职业习惯。

       锲而不舍,在持之以恒中提升水平,把教师闪光的智慧之珠串成精美的教育之链。

       (三)简约性原则

       课后反思要及时记录,但不是写长篇巨著,讲究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要突出重点,捕捉亮点,抓住要点,在言简意赅中有所收获,切忌面面俱到、主次不分。

       (四)交互性原则教学反思要重视与专家、同行、学生的对话与研讨。

       采用专家诊断、同伴互助、学生反馈等方式,通过交流互动,学习他人长处,在思维碰撞 -同成长。

       (五)探究性原则

       记录的课后反思内容和问题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紧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才能与时俱进,格物致知。

       (六)发展性原则

       教师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当我们重复教授同一个内容时,要结合前几次课后反思中记述的情况和感想,科学施教,之后再认真写课后反思记录,要不断在教与学的方式上、教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上有新的突破,重在提炼与升华,在循序渐进中逐步提高。

       三、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基本方式和具体内容

       (一)教学反思的基本方式

       1、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指教师自己通过收集来自不同方面的信息资料,对一个特定的问题进行反思

       它通过反思教学日记、录音录像资料、他人(包括学生)对自己教学的感受、他人的教学经验等方式进行,通常采用的研究方法有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案例研究等。

       (1)行动研究式

       行动研究式的反思要求教师立足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从问题出发,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做到教学和研究合二为一,变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为教育教学研究的过程。

       行动研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一个不断循环渐进的过程,即教师发现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步骤,采取有效的行动;行动结束后对实际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进而又发现新的问题,制定新的行动研究计划…。

       教师就在这样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2)叙事式

       教师的反思离不开教育实践,正是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育世界的不断追问,对所怀抱理想的不断思考,对所从事教育意义的不断追寻,才有了教师的成长。

       传统教育理论将许多教育问题从教育实践中抽拔出来而概念化抽象化,产生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隔离。

       教师专业发展实际上就是把这些教育问题的学术研究放回到鲜活的现实中,使理论研究返回思想的故里,使教育研究融入实践的滋养。

       这就离不开叙事研究。

       (3)案例式

       案例式教学反思就是运用一个教学案例来说明蕴涵其中的教育教学原理。

       编写案例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培养自身的洞察力。

       要从分析教学任务的目标出发,多方面地获取有关信息,做教学的有心人。

       第二,交代教学背景。

       因为任何一个教学案例都有它特定的时空背景。

       第三,要分析案例的价值。

       每个教学案例都充满了决策时的理念与困惑以及为此所作出的多种诠释或理论阐述。

       第四,发挥案例的作用。

       除了自己编写案例外,还要注意研究他人编写的案例。

       开展教研活动时,各位教师拿出各自的案例,展开交互式讨论和开放式探究,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通过编写和研究案例可以促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同时还可以分享同伴的经验。

       案例是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众多的案例为教育学、心理学和课程论提供了佐证。

       案例是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一把钥匙;案例是教师业务进修的一架梯子;案例是教师学习理论和研究理论的一块肥沃的土壤。

       2、合作性反思

       合作性反思则是指教师通过与他人(管理者、教师、科研人员、学生等)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的对话和研讨,如教研活动、教学观摩、师生座谈等。

       通常采用的方式有对比式、参与互动式、观摩式等。

       (1)对比式

       在进行有对比的反思活动中,就同一教学内容可以借鉴两位或更多位教师来进行对比,先通过听课或集体备课对每节课的深入观察、比较和分析,改进方法,再通过课后的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参与互动式

       参与互动式的反思,是指参与式教学与互动式研讨相结合。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既可以与专题主讲人或公开教学的当事人直接对话,也可以与其他教师相互切磋,有意识地让自己在活动中进行反思,在交流中学习他人的长处,生成新的教学理念,达到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提高。

       也可以通过向学校骨干教师(也可以是专业研究人员)咨询,了解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请专家加以诊断;也可以请其他教师同行听课,集体会诊,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3)观摩式

       观摩式通常指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上示范课,其他教师观摩,课后与其他教师共同切磋和进行反思,最后由教研员(或专业研究人员)归纳点评。

       由于新的教学理念变成了教学实例,转化成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加之授课教师与听课者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新理念下的教学行为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和理解,教师不仅知道怎样做,还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除现场观摩外,教师还可以观看有关示范课的录像,观看时可采用微格回放的方式,就上课的精彩片段或“败笔”进行回放,让观摩者认真研讨,剖析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不足。

       在观看录像的过程中,专业研究人员和教师一起边看、边评、边议。

       观摩课能促使教师多听、多想、多问和多做,通过反思、感悟和行动来增进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二)教学反思的具体内容

       教师经历教学实践后,教师总会产生一些难忘的感知,或多或少,或“得”或“失”。

       1、特色是什么

       教学特色是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

       独具特色的教学,给人的感受是别样的,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

       它蕴含于诸多要素之中:在教学理念上,看主体地位的突出,看教学层次的呈现,实践活动的安排;在教学方式上,看学生参与的程度,知识获取的过程;在教学效果上,看教学目标的落实,创新意识的培养。

       2、“精彩”在哪里

       精彩的教学片段依附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别有风味的氛围营造,得心应手的教具应用,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别具一格的智能开发,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留有悬念的课尾总结等。

       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3、“偶得”有哪些

       教学的偶得是指教学过程的意外的收获。

       意外收获往往来自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对面学生异想天开的“发问”,教师如何应付;面对学生的歪答,教师如何引导等。

       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学生“创新的”火花捕捉:学生发生问题的独特渠道;提出问题的独特途径;分析问题的独特思路;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等等。

       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4、“缺失”在何处

       上完一节课后,教师总会感慨课堂上有这样或那样的缺失。

       哪些内容处理不当;哪个环节安排不合理;哪一重点突出不明显;哪一问题设计不科学;哪一合作落实不到位;哪一交流时间不充分;哪一语言评价不得体等。

       5、“效果”如何

       每一节课后,应认真反思教学预案的实施情况。

       通过本节课教学,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的效果是否良好,教学的组织是否科学,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

       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为今后再教学这一内容提供借鉴。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四、采用有效的策略,培养教师教学反思的能力

       (一)让教师塑造反思的意识,营造全员反思的氛围

       学校管理者要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机会,积极向教师传播反思的理念,在全校建立起全员反思的氛围。

       教师们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容易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自己往往还意识不到;形成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也不能及时总结提炼,究其原因,是个人还没有树立起反思的意识,集体中还缺少反思的氛围。

       因此必须承认教师是有潜能的、可持续发展的。

       这里的潜能不仅是指教师先天具有的而尚未显现的能力,更主要的是教师的尚未激发的与自我发展相联系的能量和兴趣。

       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只有激发这种潜能,才能由外因转化为内因,焕发出强劲的动力,推动教师主动积极投入工作,不断完善自己,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

       而推动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对策就是学校管理者应创造一个适宜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着眼于激发和培育教师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师在这环境条件下,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能,充分发展个人的特长和创造力。

       因此,上述从各方面加强教师之间、组室之间、学校之间的交流,还是为了这一点而服务,让教师在反思的氛围下受到内心感染而融入集体中去。

       (二)让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教学反思,提升教师教学反思的深度和广度

       1、关于对教学事件的反思

       教育事件是教育教学事实真相的表达,它能超越时间和概念体系,说明教育实际中的真实情况。

       教育事件虽然没有直接的真理或理论价值,但具有人的生命意义与精神的占据,具有实践的生机活力,是教育教学的血肉之躯。

       事件是突发的、不规则的、个性化的、未经设计的;同时,事件也是具体的、流动的、历史的、清晰的。

       教育就是这样一系列教育事件的组合。

       每个学生都生存或生活于各种各样的教育事件之中,每个事件都是个性化的独特境遇,都是师生间或生生间点对点的教育关系。

       教育事件是最为生动、最为稳定、最为常见、最为重要的境遇。

       所以教师的教育反思往往关注学生在教育事件的境遇中生长,侧重于境遇的独特性。

       事件的中心词是“事”;事的主体是人。

       对教育中的事件的研究旨在通过让学生发现问题、形成能力、学会做事,生成态度情感价值观,并确认自己的存在,促进人不断的生长与生成。

       2、关于对教育对象的反思

       从学生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结果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保证。

       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和需要,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

       反思型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和自己的行为,不时地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在课堂上他们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自己的观察,并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理解程度和行为来度量教学目标的达到程度。

       许多优秀教师正是通过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效果来调控自己的教学进程和教学行为,并把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自己教学成效的日常反思尺度。

       因此,来自学生方面的反思无疑会增进教师更理性化的教育行为。

       3、关于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师的反思不仅可以针对某一个具体的教育事件、教育行为,还可以在一个教学阶段结束后,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的分析、评判。

       这也是一种反思,是对一个持续实践过程的反思

       教学是教师每天所从事的日常工作,在日复一日的活动中,我们往往容易疏于思考,使鲜活的教育过程变得机械化、程式化。

       对日常的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考察,就是要打破原来近乎沉寂的平静,将所有理所当然的理念悬置起来,以怀疑、批判的态度重新审视它,以积极的心态分析过程与结果的教育意义与价值,反观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

       4、

信息化教学设计具有哪些特点和基本原则

        特点: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强调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丰富性;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

       信息化教学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媒体和手段的改变,也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整体的教学体系的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

       基本原则: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强调“协作学习”。

       这种协作学习不仅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如实施跨年级和跨学科的基于资源的学习等;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扩展资料

       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具体成果形式不仅仅是一篇传统意义上的教案,而是包括多项内容的教学设计单元包,

       主要由教学情景问题定义、教学活动设计规划、教学课件以及可以链接与嵌入的多媒体网络资源组成。

       教学设计内容:教学设计方案;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作品规范\/范例;学习参考资源;活动过程模板(如实验报告模板、信息调查模板);活动过程评价量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信息化教学设计

如何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课堂教学

        如何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加知识储备,扩大课堂容量.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学科.正因为语文学科教学内容具有多样性、多元性,教学方法具有独特性、灵活性,所以,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手段,创设优美情境,激发审美情趣,优化教学过程;可以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把课本知识延伸到课外,增加语文知识的储备,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扩大语文课堂的容量.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家罗廖夫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爱因斯坦说:“兴e5a48de588b67a6431333361326337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深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声、光、影、画、特技等手段,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学生在一个新的平台中宽松、愉悦地学习,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给学习平添诸多趣味,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重点难点,训练学生思维.

       学习本身是一件艰苦的事情,仅靠兴趣是不能长久的.学生要获取丰富的知识,除了愿学和善学外,还要乐学,而学习的乐趣来自学习过程中对于成功的体验.学生能否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教师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和突破.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就像是一个圆的中心,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师只有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实现媒体与目标的统一性、协调性、突出性,才能达到解决重点难点的目的;只有借助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文字直观形象地作用于学生的感官,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距离,才能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只有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才能达到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能力、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单位时间教学效率的目的.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审美情趣,改善认知行为.

       审美感知是人对于能够引起愉悦的事物的完整形象的反映,感受美是审美过程的起点.学生对于艳丽的色彩、和谐的声音有一种天然喜爱的倾向.根据这一点,教师把语文课文中美的形象、美的事物通过录像、投影、计算机、多媒体交互式白板等展现出来,创设一定的意境,触动学生审美感知,激发学生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美好情操,直至使学生拥有鉴赏美的大脑和创造美的双手.借助信息技术,通过审美感知,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目均可以引起学生心态的系列变化:或爱,或憎,或喜,或怒,或欢快,或沉闷…这些情感色彩的印记,在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和改善学生认知行为上具有微妙的功能.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想象训练,培养创造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科学的发展,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躯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恰当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的王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有着重大的意义.教师如果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经常进行想象训练,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体现了现代教学的强大优势.教师要清楚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反思教学案例信息技术的介入语文课怎么运用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教师要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

       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理应得到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赞扬。

       现在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应抱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与肯定,并做出正确的解释。

12反思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存在哪些困惑和问题

        教师是学校发展之本,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

       做案例反思教学,给学校、教师展示了发展的前景。

       教师进行教育探索,不是一定要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立项的课题,重要的是我们的教师要有新的视野,有敏锐的目光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教学中有许多被人熟视无睹的问题,只要我们愿意做,能克服浮躁,摆脱急功近利的诱迫。

       那么,成功必然会青睐勤奋和有灵性的人。

       如:语文实践活动课的探索,内容丰富,形式新颖。

       数学开放题的研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受成功的体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生活实践课”融思想、语言、知识、能力、情趣多种功能于一体,进行有效的尝试,使教师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形成和建立起反思型的师资队伍,让每一个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什么是反思?人们容易将“反思”等同于“反省”,在这个意义上,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的思考,对自己体验过的东西的理解或描述。

       反思是一种思维的形式,是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反复、严肃、执著的沉思,进一步理解为“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推导出的结论对其进行的主动地、持久的周密的思考”。

       是一种问题解决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反省解决的是现实问题,它允许在问题获得解决之前,存在怀疑和困惑。

       反思是认识真理的比较高级的方式,是以思维活动的结果为思维对象,以思维活动的过程为反思的对象。

       个体进行反思,共有三种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开放的头脑,二是责任感,三是专心致志。

       正是这三种态度确保和推动了人们的反思行为。

       在以杜威反省思维理论基础上,培养反思型教师和提倡反思型教学的运动在世界各国的教育界蓬勃发展。

       反思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学实践中的反思,二是学习过程中的反思。

       教学中的诊断与反思是针对某一课或某一阶段的教学进行诊断,实际上教学诊断与反思如同医生看病,开处方根据病情对症下药是一个道理,教师的教学应是一不断调节和校正的过程。

       通过反思,每一次调节与校正都对以后的教育教学产生影响,教师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上完之后,对自己上过课的情况进行回顾与评价,仔细分析自己上课的得失成败,分析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哪些方面有待改进,再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使之达到最佳效果。

       二是学习过程中的反思,它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学习教育教学文献,运用所学到的理论,对自己过去的某些固有观念、想法及教学行为进行重新审视,找出差距,寻出原因,拿出对策,再把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写出来,以利今后的教学。

       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听同行或专家的课,借他山之石来攻己之玉,别人的教学机智、艺术常体现于令人叹服的教学细节处理技巧中,课后将自己听课中最重要的收获、看法梳理出来,从而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经验知识。

       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

       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

       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如果一个教师只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旧有理念及不适当的行为就很难改变,其结果他的教学将可能长期维持在原来的水平而止步不前。

       可见,教学反思对教师职业成长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

       一个人或许工作20年,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经验的20次重复。

       总之,教学反思就是回顾教学—分析得失—查出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

       二、教学反思的意义

       1、反思是教师积极探究心态的表现,它可以使教师重新找回失去的自我,不唯书、不唯上,不唯专家,相信自己才是处理自己问题的专家。

       2、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教学行为,没有深思的教育理念,在反思的过程中,能在理论的水平上有深层的认识,使教师隐藏在自己心中的教育思想得以激活。

       3、反思是连接教师自身经验与教学行为的桥梁,有些教师工作几十年,没什么长进,不在于他没经验,重要的是他不擅于反思,不擅于总结经验。

       有两个美国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们在两个玻璃瓶里各装进5只苍蝇和5只蜜蜂。

       然后将玻璃瓶的底部对着有亮光的一方,而将开口朝向暗的一方,过了几个小时之后,科学家发现,5只苍蝇全都在玻璃瓶后端找到了出路,爬了出来,而那5只蜜蜂则全部撞死了。

       蜜蜂为什么找不到出口

       观察发现它们一味地朝光源飞,被撞后不长教训。

       而苍蝇为什么找到了出口呢

       它们在被撞后知道回头,知道另外想办法,甚至不惜向后看。

       (据2022年11月22日《光明日报》蜜蜂为什么找不到出口一文)

       虽然教师不注重反思不至于象蜜蜂那样有生命危险,但不擅于反思则窒息他的创造,阻碍了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反思的途径

       1、从学生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

       学生时时刻刻用眼睛和心灵观察和思考着教师,从学生的行为、思想状态、学习成绩及学生对老师的期待都会反映我们的教学状况。

       如一次我在上初三(1)班政治课的过程中发现,原来上课一直认真讲,积极回答问题的个别同学精神状态大不如以前,课堂纪律也有些松散,上完课后我经过反复思考总结,原来由于某一些知识点在课前准备不充分,使得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另外本节课由于理论性强,教学方法不灵活,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造成这种状况。

       2、从教师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

       从教师的角度来对我们自己的教学观念、行为,设计理念进行深刻审视,要抓关键事件,从而捕捉住发展自己的机会。

       例如从本人前一阶段的反思可以看出:本人基本功扎实,基础知识厚实,善于学习,责任心强,但执教以来教学还处于模仿阶段,教学的关注点是学生的考试能力及考试成绩,教学观念还比较陈旧落后,没有什么创新(除公开课外),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寻找原因:思想懒惰,接触范围狭窄(只限于本校教师),教育文献读的太少,与同行或专家交流不够。

       及时寻求对策制定个人发展计划;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用理论武装自己;拓宽与充实学科知识;注重改革与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对外交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尽快适应课程改革需要。

       3、通过邀请同行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反思教学。

       邀请同行或专家观察自己的教学与他们交流和对话及自己的潜心琢磨,可以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学实践。

       会使自己的教育观念得到部分或全部的重建。

       4、通过阅读教育文献来反思自己的教学。

       学习教育教学文献,可以帮助我们接受新的信息、观点,把别人的成功经验和案例与自己的做法进行对比,看看自己的教育观念、行为是否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差距在哪里,找出原因及时调整。

       四、反思强调的问题

       1、要自觉自愿即自主,要充分认识到反思的重要,不能为了反思,应付差事,要认识到反思是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如果不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思考,不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上完课不去重新审视、分析,这样的教师很难提高自己。

       2、要紧扣教育教学实际或案例。

       脱离实际的空谈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思可以针对教学中的某一闪光点或某一失误总结出实实在在的体会和认识。

       切勿贪大求多,总之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写反思。

       五、教学反思的特征

       首先表现为自觉性。

       如果你想在三尺讲台上开启一片蔚蓝的天空,那么你会觉得不断地教学反思不仅是个人的思想需要,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是精神产品的再生产,你会发现生命就像每天升起的太阳一样是新的。

       其次表现为超越性。

       反思是一种手段。

       反思后则奋进。

       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就升华。

       如此说来,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

       第三个特征为个性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身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观自照,属于“个人奋斗”。

       你可能在灯光下静夜思,回顾和展望。

       你可能倚着窗口,遥望星空,夜不能寐。

       正因为教学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你就有可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教学反思,从其定义来看有三个基本特征:

       (一)立足教学实际,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它可以提出假说,并通过实践检验假说,直至解决问题。

       其一,它有两种形式,既可以是个人经验反思,也可以是群体性(教研组)教学反思;其二,它有实践检验过程,其反思既是内隐的思维活动,又是外界的实践行为,以确保结果得到检验,并使反思性教学越来越具有合理性。

       (二)两个“学会”加速师生共同发展。

       “学会教学”既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学习教学”过程,向自己的经历学习,逐步成为学者型教师。

       学会教学是反思教学的直接目的,“学会学习”是终极目的,要求教师从学生学会学习的角度去思考,最终实现两个“学会”的统一。

       (三)在探索中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

       反思性教学的教师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追求更好地完成,不仅要知道自己的教学效果,而且要对效果及其有关原因进行“为什么”的思考,无止境地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

       六、教学反思的类型及特点

       从时间角度分,教学反思可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种。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尤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分析与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借助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追求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从而使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然而新课程又强调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开发者。

       要做这样的角色,最需要的就是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创造,而教学反思正是使教师总结、反思、改进、创造的有效方法。

       1、课前反思,具有前瞻性。

       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重视教学前的反思。

       教学前反思的主要根据是经验,有利于对教学过程的合理设计,教学前反思这一环节,要求各位教师在对前一阶段教学工作中的信息收集、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运用已有教学经验,并借鉴他人教学中的长处,以局外人的身份,对自己的教学准备、设计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充分酝酿,反复比较、选择,形成教学设计和准备的最优化,达到最佳的教学准备状态。

       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道什么。

       这说明了了解学生已有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尤其重要。

       而且新课程标准同样非常关注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去探求新知。

       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充分地了解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

       这不仅仅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审视,再次查漏补缺,吸收和内化,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教学实践表明,经过课前反思后的教学设计的调整,能够预设到学生在学习中所碰到的困难,教学内容和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课中反思,具有监控性。

       课中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

       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

       教学中反思的主要根据是学生的反馈信息,有利于教师及时、自动地调节自己的教学过程,在这一环节,老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监控能力,面对课堂复杂的、动态的情况,能够敏锐地洞察,迅速地作出判断,发现问题,及时调节、修正,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尤其是进入新课程后,教学中所出现的情况越来越有挑战性、常常出人意外。

       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其次,课堂教学是在动态中生成,在动态中发展的。

       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