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水面明镜的古诗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句鉴赏
【诗句】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出处】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意思】两水:指安徽的宛溪、句溪。夹:宛溪与句溪在宣城东北相合,将宣城“夹”在当中。明镜:形容水清澈。双桥:指凤凰桥、济川桥。
此联的意思是:宛溪和句溪二水像晶莹剔透的明镜一样环抱着宣城,凤凰和济川两桥像两道彩虹一样卧在“明镜”之中。后用来赞美美丽如画的山城风光。
【赏析】环绕宣城的句溪和宛溪合流处的潺潺溪水,清澈晶莹宛如明镜。横跨在溪水上的凤凰桥与济川桥倒映在秋水中的丽影,五光十色如同缤纷的彩虹。此时诗人登高俯瞰,映入眼帘的是江城秋日落照的璀璨夺目、绚丽迷人的风姿。诗句想象丰富,比喻新颖奇妙,笔致活泼空灵,其状摹景色之美艳令人叹为观止。
【全诗】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鉴赏】
宣城即今安徽宣城县。谢朓北楼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郡太守所建的“私邸”,人称“北楼”或“谢公楼”,唐时改名“叠嶂楼”。宣城北十里,就是著名的敬亭山,峰峦丘壑,明洁秀美;绕城的宛溪和句溪,清澈如镜。李白一生中曾多次游历宣城,这首诗是天宝十三载(754),李白又一次到宣城时所作。
起句开门见山:“江城如画里”,把宣城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高度概括在“如画里”三个字内。这是李白登楼以后,四面环顾的总体感受。好像他还来不及仔细地一一观览,一下子就被这早已熟悉,但每次总是呈现出绝然不同特点的景色倾倒了,不由先发出一声赞叹:啊,太美了,江城真如在画中一般!以下五句便一层层勾勒点画“如画里”的具体内容,好像给我们不断展示一幅幅水墨画。
诗人一登楼,自然而然地首先远眺四周。宣城地处山环水抱之中,那首先映入眼帘的定是那挺秀盘屈的峰峦叠嶂,这“山晚望晴空”接得就顺理成章。“山晚”指进入秋季的山岭,已经失去了夏日那苍郁青翠的颜色,但岚光山影,映衬在朗晴秋空的天穹上,苍暮幽邃,又别有一种动人的景致。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两水”指宛溪、句溪两水流,绕城汇合。由于秋天来临,溪水更加明净清澄,如镜子一般。李白还有“下映双溪水,如天落镜湖”的诗句,也是说宛溪、句溪的。“双桥”指溪上架着的凤凰、济川二桥。诗人从亭楼上望出去,居高临下,桥影倒映在波平如镜的溪水中,虚虚实实,璀璨神奇,简直像从天而降的两条七彩虹霓。
诗人引导我们的目光由山到水,由远而近,最终落在绿树掩映的点点人家上。“人烟”指树丛中人家冒出的炊烟,如丝如蔓,笼罩在房前屋后绿意残退的橘柚树上。这里的“寒”不是寒冷,而指秋意,下句接上便是“秋色老梧桐”。“秋色”不只说橘柚熟了,梧桐叶黄,诗人感受到“秋色”的内容很多:苍暮的山、明彻的水、天空高远,风的流动和空气中的清冷,甚至诗人心中内在的感受、情绪等等,诗人是被拥在一片秋意的.氛围中,但他只点画出最惹眼的梧桐。梧桐叶片阔大,绿也绿得浓稠,黄也黄得令人注目,似乎是诗人信手拈来的,实际上他把握住了大自然最细微、最典型的变化,通过对景物的一一描绘,把郁结在内心深处、无人领会的情绪,一点一点地吐露给读者。这样,末一联突然由写景转入抒情,就不使人感到突兀了。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谢朓是李白十分仰慕的诗人,李白吟咏这位前辈诗人的诗作竟有十五首之多。这次重游宣城,面对谢朓曾吟赏过的山光水色,诗人的思路自然联想到这位已古今隔世的先辈,深深地感慨到:现在谁还记得修建这座北楼的谢朓呢?人们可能都已经忘怀了,只有我还深深地思念着他。李白由于政治失意,登楼凭吊,发怀古之情是自然而然的,但这首诗前六句都是写景,镜头是流转的,却属静态的描画。最后一联以一种淡淡的愁思,弥漫于每一幅画面上,这便使前面每一处流转的景色,都含情无限了。
《蝶恋花·两岸月桥花半吐》诗词鉴赏
古诗原文
两岸月桥花半吐。红透肌香,暗把游人误。尽道武陵溪上路。不知迷入江南去。
先自冰霜真态度。何事枝头,点点胭脂污。莫是东君嫌淡素。问花花又娇无语。
译文翻译
拱桥两岸红梅花儿刚刚绽放,露出鲜红的花瓣,散发着沁人心肺的清香。不知不觉地将游人误导,产生出许多幻想。自以为走进了武陵溪上的桃花林中,却不知已踏入江南迷人的红梅之乡。
梅花啊,你本应是冰清玉洁的素装,为何却在枝头把胭脂涂上?莫非司春的女神不喜欢清淡,才为你化上这般浓艳的红妆?红梅默默不作回答,只是一副娇羞可人的模样。
解释解释
红透肌香,暗把游人误:指梅花鲜红芬芳,让游人留恋不已,以致迷失道路。
武陵溪:即晋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载的桃花源。
态度:举止风度。
何事枝头,点点胭脂污:意为梅花原本素白,充满傲霜之态,现在却为何被脂粉污染?
莫是东君嫌淡素:莫非是春神嫌梅花太过素雅,所以为它染上脂粉?东君:日神,一说司春之神。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礼赞梅花的词作。
词的上片赞颂梅花的迷人之姿。首句入笔捉题,直截了当地写梅花“两岸月桥花半吐。”溪水岸边小桥两端的梅花已经绽蕾半开。紧接着直接写梅花半吐的风韵和游人对梅花的迷恋。那半开的梅花通体红透,香气四溢。“肌香”二字以美人暗喻梅花香气袭人冰肌玉骨的娇姿。正是梅花这绝代风彩,才使游人不知不觉中为其所吸引。一个“暗”字、一个“误”字把游人情不自禁的迷恋梅花的神态写足。以下二句“尽道武陵溪上路,不知迷入江南去”用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误入桃源、忘情迷途的典故,反衬江南梅花的迷人风姿。此二句是说人人尽说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的武陵溪畔桃花林的美丽,却不知这梅花半吐的江南风景的迷人。对比之下,更突出这江南桥畔梅花的美丽,表现了主人公爱梅的情感。
如果说上片从色艳香浓的外部面貌来礼赞梅花的话,那么,下片则是从凌霜傲雪的.内在品质来颂扬梅花。过片“先自冰霜真态度”一句,赞扬梅花凌寒独放的坚强品格。“争先”二字突出梅花不畏严寒霜雪的精神,“态度”即姿态品格。紧接着词人用一设问:“何事枝头,点点胭脂污?莫是东君嫌淡素?”意思是:“梅花为何在冰霜严寒之中用胭脂般的红艳去点染枝头?莫非是司春之神嫌冬天百花凋零,色彩过于单调之故?”东君即司春之神。这一设问实质上旨在突出梅花凌霜傲雪的高风亮节,颂扬它给人们带来春的消息。煞尾句“问花花又娇无语”再度褒扬那娇艳的梅花,毫不炫耀自己,默默地装点人间春色。
古之人咏梅词极多,但大多从其冷艳着眼,抒发词人寂寞的情感。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姜夔的《暗香》、《疏影》等等。在他们的笔下,梅花是一个“寂寞开无主”、“此花幽独”的孤芳自赏的形象。而真德秀却能别出蹊径,一扫大多咏梅词人失意孤寂的怨艾,对梅花绰约迷人的风韵作了热情的描摹,对梅花凌霜傲雪的品格作了全面的褒扬。词的氛围热烈,格调高亢。词人真德秀幼即聪慧异常,四岁诵书,过目成诵。十五丧父,依赖寡母力贫教养,又得同郡人相助,才得以入学中举。宋理宗时官历泉州、福州知府,入为翰林学士,拜参知政事。他为人正直,凡是做官所到的地方,皆布惠政,廉声卓著。其学以朱熹为宗,提倡正学,与权奸韩侂胄伪学对抗,使正学得以复明。古代有诗品即人品的说法,由于艰苦修身进学、勤政为民、正直不阿的身世和为人,他对梅花的高风亮节进行满腔热情的礼赞,作品也显现出积极亢奋、开朗明快的格调。
蝶恋花·两岸月桥花半吐原文及赏析
原文:
两岸月桥花半吐。
红透肌香,暗把游人误。
尽道武陵溪上路。
不知迷入江南去。
先自冰霜真态度。
何事枝头,点点胭脂污。
莫是东君嫌淡素。
问花花又娇无语。
译文
拱桥两岸红梅花儿刚刚绽放,露出鲜红的花导,散发着沁人心肺的清香。不知不觉地将游人误导,产生出许多幻想。自以为走进了武陵溪上的桃花林中,却不知已踏入江南迷人的红梅之乡。
梅花啊,你本应是冰清玉洁的即装,为何却在枝头把胭脂涂上?莫非司春的女神不喜欢清淡,才为你化上这般浓艳的红妆?红梅默默不作回答,只是一副娇羞可人的模样。
解释
红透肌香,暗把游人误:指梅花鲜红芬芳,让游人留恋不已,以致迷失道路。
武陵溪:即晋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载的桃花源。
态度:举止风度。
何事枝头,点点胭脂污:意为梅花原本即白,充满傲霜之态,现在却为何被脂粉污染?
莫是东君嫌淡即:莫非是春神嫌梅花太过即雅,所以为它染上脂粉?东君:日神,一说司春之神。
赏析:
这是一首礼赞梅花的词作。
词的上片赞颂梅花的迷人之姿。首句入笔捉题,直截了当地写梅花“两岸月桥花半吐。”溪水岸边小桥两端的梅花已经绽蕾半开。紧接着直接写梅花半吐的风韵和游人对梅花的'迷恋。那半开的梅花通体红透,香气四溢。“肌香”二字以美人暗喻梅花香气袭人冰肌玉骨的娇姿。正是梅花这绝代风彩,才使游人不知不觉中为其所吸引。一个“暗”字、一个“误”字把游人情不自禁的迷恋梅花的神态写足。以下二句“尽道武陵溪上路,不知迷入江南去”用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误入桃源、忘情迷途的典故,反衬江南梅花的迷人风姿。此二句是说人人尽说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的武陵溪畔桃花林的美丽,却不知这梅花半吐的江南风景的迷人。对比之下,更突出这江南桥畔梅花的美丽,表现了主人公爱梅的情感。
如果说上片从色艳香浓的外部面貌来礼赞梅花的话,那么,下片则是从凌霜傲雪的内在品质来颂扬梅花。过片“先自冰霜真态度”一句,赞扬梅花凌寒独放的坚强品格。“争先”二字突出梅花不畏严寒霜雪的精神,“态度”即姿态品格。紧接着词人用一设问:“何事枝头,点点胭脂污?莫是东君嫌淡素?”意思是:“梅花为何在冰霜严寒之中用胭脂般的红艳去点染枝头?莫非是司春之神嫌冬天百花凋零,色彩过于单调之故?”东君即司春之神。这一设问实质上旨在突出梅花凌霜傲雪的高风亮节,颂扬它给人们带来春的消息。煞尾句“问花花又娇无语”再度褒扬那娇艳的梅花,毫不炫耀自己,默默地装点人间春色。
古之人咏梅词极多,但大多从其冷艳着眼,抒发词人寂寞的情感。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姜夔的《暗香》、《疏影》等等。在他们的笔下,梅花是一个“寂寞开无主”、“此花幽独”的孤芳自赏的形象。而真德秀却能别出蹊径,一扫大多咏梅词人失意孤寂的怨艾,对梅花绰约迷人的风韵作了热情的描摹,对梅花凌霜傲雪的品格作了全面的褒扬。词的氛围热烈,格调高亢。词人真德秀幼即聪慧异常,四岁诵书,过目成诵。十五丧父,依赖寡母力贫教养,又得同郡人相助,才得以入学中举。宋理宗时官历泉州、福州知府,入为翰林学士,拜参知政事。他为人正直,凡是做官所到的地方,皆布惠政,廉声卓著。其学以朱熹为宗,提倡正学,与权奸韩侂胄伪学对抗,使正学得以复明。古代有诗品即人品的说法,由于艰苦修身进学、勤政为民、正直不阿的身世和为人,他对梅花的高风亮节进行满腔热情的礼赞,作品也显现出积极亢奋、开朗明快的格调。
《蝶恋花·月到东南秋正半》原文及赏析
蝶恋花·月到东南秋正半
朝代:清代
:王国维
原文:
月到东南秋正半。双阙中间,浩荡流银汉。谁起水精帘下看。风前隐隐闻箫管。
凉露湿衣风拂面。坐爱清光,分照恩和怨。苑柳宫槐浑一片。长门西去昭阳殿。
解释
①双阙,古代宫殿前的高建筑物,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楼观。以二阙之间有空缺,故名双阙。
②水精帘,形容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子。
③苑柳宫槐,喻承雨露之恩者。
④昭阳殿,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所居,因以指得宠者承恩之处。
赏析
借用宫词的体裁,以寓对“君国”的情思。封建宫廷中,专制君主和宫人的关系,纯粹是主奴关系,宫人们仰承君主的鼻息,盼望能得到恩宠,这与文人们希冀进入朝廷,谋取官位是一致的,所以历来文人宫词中的宫怨,实质上也就是文人失意时的怨愤。作于1908年秋。
月亮转到东南方的天中,正是秋半时候在宫殿的双阙中间,银河在浩荡奔流。是谁人起来在水精帘下窥看?只听到晚风吹送来隐隐的箫管之声。凉露沾湿了她的衣裳,西风拂面。她自个儿在欣赏明月的清光———分别照着宫中两处的承恩和孤怨。苑中的杨柳和宫里的'槐树,望去连成一片,唉,长门宫西去就是昭阳殿了。
清秋时分的孤寂情思。这阕词用语深沉冷艳,“银汉”、“水精帘”、“凉露”、“清光”尽是冷的意象,表达了词人内心一片冰封的茫茫世界。静安先生常用这样的语句来搭建心中的“理想国”,愿常住于此,隔绝红尘,这是词人对自己人格精神的忠诚恪守,对“般若境界”的孜孜追求,诚如饶宗颐《人间词话平议》评云:“拳拳忠悃”,让人唏嘘不已。